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43现代文阅读
(2021•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小升初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
我的两个梦(节选)
袁隆平
①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
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
事。
②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是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③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
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
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④上个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杂交水稻把产量摆在优先地
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改变思路,提出()
要高产,()要优质。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
⑤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⑥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却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项稻田
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15%。发展杂交水稻不仅有广阔的舞台,更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
有重要意义,倘若全球有一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
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
()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⑦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
⑧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
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已经90岁了口但□老骥伏析,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
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
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201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1.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白驹过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丰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出恰当的关联词。
3.在文中第八段的口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4.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是什么?
5.袁隆平为什么认为科学探索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
6.你认为袁隆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共和国的勋章获得者,你会为他写怎样的颁奖词?
【答案】1.①.形容时间过得极快。②.(果实)又多又大。2.不仅还能
O,,,,
D.,,,o
4.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他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
乘凉。其实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5.因为科学技术探索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失败,不断突破,不断前进的过程。在科学探索的崎
岖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只有勇于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才能使科学不断地战胜
谬误,真理不断地战胜迷信。就如袁隆平在发明杂交水稻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始终
坚持不懈,勇敢的克服这一道道难关,最终获得成功。
6.袁隆平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不畏艰辛、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人。
颁奖词: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事业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釉型杂交水
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
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改
革先锋”等称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1)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在文中指时间过得极快,一转眼,90年过去,袁隆平成了
正儿八经的“90后”。
(2)丰硕:(果实)又多又大。在文中指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本题“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与“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句子之间为递进关系,可
使用“不仅……还能……”。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已经90岁了”后面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老骥伏杨,志在千里”是引用的诗句,应使
用双引号表示出来,句子后面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
18吨的高产攻关”与“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句子中间一般性停顿,使用逗号,
句子陈述语气完结使用句号。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
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
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可知,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是什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科学探索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说的是在科学探索的崎岖道路上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
险阻,只有勇于克服这些艰难险阻,才能使科学不断地战胜谬误,真理不断地战胜迷信。就如袁
隆平在发明杂交水稻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懈,勇敢的克服这一道道难
关,最终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
满荆棘的实验丛林中掷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
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
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
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展示了他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
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高尚情
操。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均是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
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在为袁隆平写颁奖词时,要将大
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因此,在颁奖词中,要体
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坚强的意志、崇高的思想品质等,最好能体现一定的哲
理。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即可。
(2021•江西省•南昌市小升初语文真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粒种子的承诺(节选)
①1960年,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
胁。
②“我亲眼看见过5个饿舜,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
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那悲惨的情景,一直刺痛着袁隆平的心。“不解决吃饭问题不行。
这个想法至今仍然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头脑中。这是驱使我孜孜不倦地研究提高粮食单产方法的最
大动因。”
③1966年6月,“文革”像暴风雨降临,安江农校也被卷入运动的旋涡。袁隆平和他的两名
助手避开喧嚣,忙碌着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④1968年春天到来了,他们的秧苗经过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插在
7号田里。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来到田边,眼前的
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
七八糟的脚印。天哪,经过两年多努力,流了多少汗水,用捡来的几根秧苗培育出来的这些实验
材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袁隆平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浑身发抖,两眼发直。实验材料
被毁,杂交稻的研究难道就这样被断送掉?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
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余生的秧苗。在田坡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
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
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
⑤1971年春,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被调到协作组工作,主持湖南和
全国的杂交水稻协作研究。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迅速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他因此成为在世界上
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第一人。如今,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两系法”,进入到“超级杂交稻”
阶段。亩产量先后完成700公斤、800公斤的指标,向900公斤突破。
⑥袁隆平算了一笔账:“全国4.5亿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
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呐。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粮食
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
⑦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
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
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7.请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孜孜不倦:
(2)劫后余生:
8.阅读短文,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写了袁隆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查找资料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进而了解人物形象。例如,要弄明白第④段中画线
部分内容的意思,以下最需要查找的一项资料是()
A.关于布朗发出的“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相关资料。
B.关于大饥荒犹如洪水猛兽席卷中国大地的相关资料。
C.关于秧苗的来历以及秧苗反复培育繁殖的相关资料。
D.关于当时的实验田秧苗被拔光遭到破坏的相关资料。
10.下面是三位同学阅读了第④自然段后做的批注,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浑身发抖,两眼发直”是对袁隆平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他悲伤的心情。
B.“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中的“抱”字用得好,写出了袁隆平对劫后余生的秧苗十分珍
惜。
C.“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告诉我们袁隆平爱做
研究。
11.第⑥自然段中袁隆平用数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
【答案】7.①.勤勉,不知疲倦。②.经历灾难后幸存下来的生命。
8.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研究提高粮食单产的方法并取得成功。9.D10.
B
11.推广超级水稻能养活更多的中国人。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出自《尚书•君陈》。
劫后余生: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生命。
【8题详解】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
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在泥地里呆坐了许久,他回过神来,忍着悲愤,走进烂泥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寻找劫后
余生的秧苗。在田填边的污泥里,他发现了半埋着的五根秧苗,就连泥带根把它们抱回家,插在
试验盆里,悉心照料。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决心。”、
“如今,杂交水稻研究已经过‘两系法‘,进入到'超级杂交稻’阶段。亩产量先后完成700公
斤、800公斤的指标,向900公斤突破。”中可以看出主要写袁隆平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克
服重重困难,研究提高粮食单产的方法并取得成功。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结合文章“1968年春天到来了,他们的秧苗经过反复繁殖,已经发展成为两分地的实验田,秧苗
插在7号田里。5月19日,星期天,袁隆平匆匆吃过早餐,骑上自行车去实验田。来到田边,眼
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夜就全部被拔光了”来看是这一段
的主要事件,从中描写袁隆平面对水稻的研究客服重重困难,所以要弄明白第④段中画线部分内
容的意思,以下最需要查找的一项资料是关于当时的实验田秧苗被拔光遭到破坏的相关资料。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A项,错误。结合“来到田边,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昨天傍晚还好端端的秧苗,只过了一
夜就全部被拔光了,实验田里布满了乱七八糟的脚印。”可以看出“浑身发抖,两眼发直”是对
袁隆平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他悲伤的心情。
C项,错误。
结合“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
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可以看出“沉重的打击,丝毫没有动摇袁隆平继续从事杂交
水稻研究的决心”的说法错误,专心研究水稻是希望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推广超级水
稻能养活更多的中国人。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从“如果每年推广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
呐。这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哩!”中可以看出观点是
推广超级水稻能养活更多的中国人。
(2021•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小升初语文真题)
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
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
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
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
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
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①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
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
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
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
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
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
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②我
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
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
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
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③他和
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
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读文中画线句①,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
浓的爱。
13.画线句③正确的含义是()
A.因为在儿子将要与自己告别之际,买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B.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表现出父亲含蓄深沉的爱子之心。
C.因为橘子买回来了,身上扑打干净了,所以感到轻松。
D.因为儿子长大了,能自谋生路,所以心里轻松。
14.文中画线句②采用了和描写,结合第二段和画线句③,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
处?
15.这段文字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详写的是
16.第5段中,“我”的两次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B13.B
14.①.外貌②.动作③.突出家中景况惨淡,照应了开头;同时与“我”贵重的紫毛
大衣形成对比,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15.①.2②.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
深沉关爱。
16.第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难过(伤心)。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催人泪下。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画线句子说明了“我”已经长大了,往返北京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什
么难事了。可是父亲仍这样无微不至的照料我。说明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
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13题详解】
考查句子理解。要结合语境与文章的主旨,选出最合适的答案。“父亲很轻松似的”,一个“似
的”,表现父亲并不轻松,他身体劳累,“轻松”指的是心情,他为自己尽了做父亲的责任感到高
兴、轻松。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尽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兴的,越是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心里越
踏实
【14题详解】
考查人物描写的辨析和作用。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写,照应了前文的“家中光景很是惨
淡”和祖母的丧事,黑色基调也与全文暗淡的气氛一致。更与“我的皮大衣”形成鲜明对比,表
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是动作描写,前文说到“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
费事些”可父亲依然坚持去费力的爬月台买橘子,而且“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体
现了对儿子浓浓的爱。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提取关键信息。要求找出文段写了几次背影,结合文段内容可以找到两处分
别是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分别时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显然作者详写了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体去现了父亲对作者深沉的爱。
【16题详解】
考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解答此题根据前后文内容,了解“我”流泪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第
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
二次流泪是因为离别。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
(2021•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宏志实验学校小升初语文真题)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
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上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
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任县令。途中,他不辞劳苦,绕到洛阳,拜师程颐,以求深造。这天,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6),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
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冽,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
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休息。杨
时二人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披银装,房屋顶上也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杨时的一只脚冻僵
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
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程门立雪”就由此而来,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17.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家喻户晓:
(2)备受欢迎:
18.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进一步学习以达到更高的程度。——()
(2)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19.当时杨时和游酢为什么要去找老师?
20.到了老师家门口,他们为什么不进去呢?
21.从中你感受到了杨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22.明天就要离开母校,六年的小学生活让人难忘,老师的教诲更铭记在心。请写一段临别赠言
给你的老师,用上一句古诗名句,来表达你的感恩之情。
答:老师,___________
【答案】17.①.指“程门立雪”的故事家家户户都知道。②.指杨时讲学在当时十分受
欢迎,大家都爱听。
18.①.深造②.肆无忌惮
19.因为两人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20.因为老师当时正在打坐养神,他们不想打扰老师。
21.从中我感受到了为求真知而不怕吃苦、坚持到底的精神和尊敬老师的可贵品质。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了词语的理解。
本题是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
(1)家喻户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文中指“程门立雪”的故事家家户户都知道。
(2)备受欢迎指非常受欢迎。文中指杨时讲学在当时十分受欢迎,大家都爱听。
【18题详解】
考查了学生根据题目中的释义从文中找词语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释义认真阅读从文
中找出相关的词语。
【19题详解】
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中“这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
起去老师家请教。”可知答案。
【20题详解】
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打扰老师”可知他们不进去的原因。
[21题详解】
考查了学生对于短文主题的理解。
由文中在大雪天“杨时二人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
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
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可以感受到从中我感受到了为求真知而不怕吃苦、坚持到
底的精神和尊敬老师的可贵品质。
【22题详解】
考查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本题口语交际考查的是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的
说话训练,注意结合题干的要求“用上一句古诗名句,来表达你的感恩之情。”这一主题来说
话。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2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昌盛乡中学小升初语文真题)
课外阅读。
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咬牙坚守
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最美逆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
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他们的品格可昭日月,精神感人至深。
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责是最佳之计。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人
能置之度外的战斗,每个人都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普通人而言,做好自我防护就是责任;对
党员干部而言,带头向前、全面防控疫情就是责任;对生产企业而言,加班加点保障物资供应就
是责任;对患者和疑似病例而言,配合防治、努力康复就是责任。像英雄般心怀大爱、履职尽
责,我们就能守护好亲人健康、同事幸福、朋友欢乐,守护好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如果说责任是战胜疫情的
向导,那么岗位就是战胜疫情的战场,职业精神就是战胜疫情的精神保障。疫情面前,回避没有
出路;战胜疫情,责任不能缺席。
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也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坚实地基。人人行动起来,提升责任意识,立
足岗位砥砺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强
大。
23.找出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4.文章第2、3自然段都在围绕“责任”展开论述,这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试着说明理
由。
25.文章开头列举“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
英雄的感人事迹有什么作用呢?
26.请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最美逆行者的敬佩之情。
27.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你又应该怎样做
呢?
【答案】23.“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24.不能,意为第二、三段的中心句分别为“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
责是最佳之计。”、“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
25.运用一系列具体事例表现出“无数英雄勇赴险境,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的观点,
从而突出强化了中心论点“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26.他们是勇士,是最美的逆行者,是真正的国士。
27.做好个人防护,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听从医生的建议,出行要佩戴口罩。
【解析】
【23题详解】
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文
章中最重要的句子,最明显表示观点,全文即是为绕中心论点进行的,一般位于开头、段首、段末。
通过对本文的通读,可知本文是围绕“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展开的。
【24题详解】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发现第二、三段是围绕“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
惧风险;大计小计,人人有责是最佳之计”、“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展开的,而在这
两句话中又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应该先是“千难万险,尽心尽责就不惧风险;大计小计,人
人有责是最佳之计”,再是“责任也意味明确定责、强化问责”,所以不能。
【25题详解】
考查文章语句的作用,“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和“身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都是英雄的感人事迹,联合下一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
筑起一道守护生命安全的稳固长城”,可以发现举这些例子,是为了突出强调“他们的品格可昭
日月,精神感人至深。”,从而强化中心论点“责任是防控疫情的堤坝”。
【26题详解】
开放性题目,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即可,例如可以说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真正的国士。
【27题详解】
开放性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除了联系文章以外,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如承担自己的责任,不去人
流密集场所,尽可能待在家等。
(2021•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区安溪县小升初语文真题)
阅读,完成练习。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0世纪60年代初期,袁隆平正在湘西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当地的老队长充满企盼地对他
说:“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由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那该多好
啊!”一席话唤醒了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便将“让所有人不再挨
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1960年7月的一天,学校试验田里一株鹤立鸡群、穗大粒大的水稻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他
立刻为它做了标记,并在成熟后采集为种子。但是,第二年,种下去的''大水稻”秧苗高的
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袁隆平没有气
馁,他利用遗传学的观点,反复分析研究、计算统计,证明那棵大水稻就是一株“天然杂交
稻”!既然水稻杂交有优势,那我们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的呢?这株天然杂交稻使他豁然开朗,
他相信利用人工杂交的方法,一定可以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
于是接下来,人们总会看到弯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袁隆平和
妻子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之后他又在60个瓦盆里
反复倒腾,试验了两年。这期问,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
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搞杂交水稻没有优势,没有前途,
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
干扰、破坏,什么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的信念,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1966年,经过两
个春秋的艰苦试脸,袁隆平对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整理分析,发表了首篇重要论文——《水
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的发表开启了水稻杂交研究的先河,从而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
的研究领域。
随后的30多年,袁隆平马不停蹄地研究,发明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出“二系法”杂交
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在杂交水稻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
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
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千克。这对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中国来说,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选用时有改动)
阅读链接
袁老水稻研究的关键节点
1964年一一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66年一一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
性》的发表,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
的序幕
1973年一一初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
成功
1974年一一育成中国第一个杂交水
稻强优纽合“南优2号”
1986年一一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
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
这些年,袁隆平发表了多少
“一系法”,在程序上往更简便更高效
水稻研究相关的论文
的方向发展
1995年一一两系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1997年一一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
水稻”的研究
2000年一一超级稻百亩连片单产700
公斤/亩育种目标实现
2004年一一超级稻百亩连片单产800
公斤/亩育种目标实现
2011年一一超级稻百亩连片单产900
公斤/亩育种目标实现
2014年一一超级稻百亩连片单产
1000公斤/亩育种目标实现
2016年——向世界介绍正在探索种
植的“海水稻”
2018年——完成在阿联酋迪拜沙漠
地区种植水稻的任务.
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
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
28.填空。
(1)袁隆平心底的童年之梦是(),他终生的追求是()
(2)1966年袁隆平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之后,马不停蹄地研究,发明了“三系法”杂交
稻,()年两系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发表相关论文()
篇,在杂交水稻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3)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超()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千
克;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公斤。
29.写近义词。相信—()开创—()
30.读句子,简答。
他相信利用人工杂交的方法,一定可以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
(1)袁隆平为什么能提出这个想法?
(2)袁隆平是如何实现这个想法的?
31.你认为袁隆平院士的哪些科学精神需要我们传承。
【答案】28.①.研究出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种②.让所有人不再挨饿③.1995
④.177⑤.90(6).1500
29.①.信任②.创造
30.①.通过实验证明在实验田发现的一株水稻是天然杂交水稻;这株水稻鹤立鸡群、穗大粒
大,有优势。②.连续两年袁隆平和妻子找到了6株植株;在瓦盆里试验两年;袁隆平承受巨
大舆论压力,坚信实践,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发表首篇重要论文,开启了水稻杂交研究的先河;
随后的30多年,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
31.不迷信权威、不断探索、勇于突破、勤于实践。
【解析】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由文章内容“袁老师,听说你正在搞科学试验,如果能研究由亩产800斤、1000斤的新稻
种,那该多好啊!”“一席话唤醒了袁隆平蕴藏在心底的童年之梦,从那一刻开始,他便将‘让
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可知答案。
(2)由表格中内容“1995年——两系杂交水稻研制成功”与袁隆平发表水稻研究相关的论文统
计图可知答案。
(3)由文章内容“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
千克。这对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中国来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表格内容“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可知答案。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运用,近义词就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要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写出意思
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即可。
“相信”的意思是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近义词有:坚信、确信、确定等。
“开创”的意思是开始建立;创建。近义词有:始创、创办、创造等。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文章第二段写了学校试验田里一株鹤立鸡群、穗大粒大的水稻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他立
刻为它做了标记,并在成熟后采集为种子。但是,第二年,种下去的“大水稻”秧苗高的高,
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袁隆平没有气馁,
他利用遗传学的观点,反复分析研究、计算统计,证明那棵大水稻就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由
此可知,袁隆平提出“他相信利用人工杂交的方法,一定可以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这一想法
的原因是因为通过实验证明在实验田发现的一株水稻是天然杂交水稻;这株水稻鹤立鸡群、穗大
粒大,有优势。
(2)由文章第三自然可知,袁隆平是如何实现这一想法的,连续两年袁隆平和妻子找到了6株
植株;在瓦盆里试验两年;袁隆平承受巨大舆论压力,坚信实践,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发表首
篇重要论文,开启了水稻杂交研究的先河;随后的30多年,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
个。
[3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袁隆平老师从小就立下了投身科学的远大志向,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总是默默付出,无怨无
悔。刚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时,他跟妻子反复研究,实验,终于发表了首篇重要论文——《水
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的发表开启了水稻杂交研究的先河,从而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
的研究领域。从三系到两系,从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袁老师凭着他献身科学、坚忍不拔、团结
协作、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创造了人类反饥饿的绿色神话。他身上不迷信权威、不断探索、勇
于突破、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都需要我们传承。
(2021•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小升初语文真题)
痴心石
三毛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
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
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
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
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
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
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息津。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
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
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
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
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暧,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
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
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A.爸爸⑥:.一“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抉,.一上面丕但有然路”,石头顶上还有二林港红,,你觉
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B.我注视着这两块
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
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生一世的
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32.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自然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
么?
33.文章画波浪线的A、B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B._________
34.作者用痴心石作为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3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①②自然段写的是“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故事,这与标题“痴心石”无关。
B.品读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这些语句表现了父母对“我”的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
现。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包涵”的含义是:父母对于“我”的那些怪癖,认为情有可原,而选择
了理解与尊重。
D.第⑨自然段画线句中,“可是开不了口”的原因是:“我”深深感受父母的爱,“我”怕一
开口就会泪流满面。
【答案】32.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想把“我”想得到的一切都给了“我”;另一
方面因为父母为“我”付出太多而愧疚,“骂”实际上是反语。(答出大意即可)
33.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细致地表达了父亲为“我”挑石头、洗石头的良苦用心和浓浓爱
意。②.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
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34.“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
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35.A
【解析】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文章写瘦弱佝偻的父母辛苦的在海那边给“我”捡石
头,石头里包含了父母朴素又深沉的爱,“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骂”并不是真的想骂,而
是反语,表达作者的感慨,作者被父母的痴心感动,又为父母无私的付出感到十分内疚自责。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句表达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抓住文章主旨,结合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进
行分析。
①句中父亲详细地向“我”说明了这颗他费尽力气挑选出来的石头的特点。由此可见,作者通过
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体现了父亲挑选石头时的细腻用心和父亲对“我”深沉且厚重的爱。②中
“我'’看着石头并立即联想到了年迈父母在海边弯腰佝背,辛苦地为“我”找石头的情景,即对
“我”痴心的爱的情景。可见,通过联想,“我”因父母为我找石头之事感动,因父母找石头的
辛劳自责,因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而醒悟。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在仔细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和概括,挖掘深层意义。石头是父母在海
边辛苦翻找拿回来给“我”的,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关心和深沉的爱。石头是传递父母
对子女的爱的媒介,“痴心石”表现了父母对“我”的爱的程度之深。因此以“痴心石”为题,
能够切中文章主题。
【3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有误,"与标题'痴心石'无关”错误,作者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父母并“没有嘲笑和责备,
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这件事情体现了父母对“我”个性和爱好
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这与下文中父母为“我”在海边捡石头一样,都表现了父母对“我”的
疼爱、痴爱。选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2021•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小升初语文真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①1953年,23岁的袁隆平从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开始了他热爱的农业教
学和研究。1959年至1961年,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叩名范。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
菜、树皮活命。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研究水稻,让人们吃饱饭。通过查找
资料、搞试验、向农民请教,袁隆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泰康协议存款合同的税务影响
- 股权投资对赌协议范本
- 林木选购合同
- 降水井施工劳务外包合同
- 城市绿化花卉承包合同
- 以租代售设备合同样本
- 购销合同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 食堂承包经营合同协议
- 教育咨询服务网站建设协议
- 随身护卫人员管理服务合同
- 吉利NPDS流程和PPAP介绍
- 专题02:名著导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北京专用)
- 男朋友无偿赠与车辆协议书怎么写
- 高考语文新题型+“文学短评”相关写作(真题+技法+练习)
- 汽车认识实训课件
- 轮机工程材料18章总结
- 公路管理行业支撑性科研课题立项评审评分标准表
- 单招面试技巧范文
- GB/T 5195.1-2006萤石氟化钙含量的测定
- (职高)高一语文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3年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