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京沪深楼市博弈增加保障性供给乃解困之举_第1页
透视京沪深楼市博弈增加保障性供给乃解困之举_第2页
透视京沪深楼市博弈增加保障性供给乃解困之举_第3页
透视京沪深楼市博弈增加保障性供给乃解困之举_第4页
透视京沪深楼市博弈增加保障性供给乃解困之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透视京沪深楼市博弈增加保障性供给乃解困之举

高企的房价终于引发了京沪深三地楼市的集体“量变”。无论是北京的“缩量上涨”,还是上海的“量价齐涨”,再或是深圳的“缩量滞涨”,其背后,都是政府、开发商、投机客及实际购房人的互相博弈。而本文章,正是试图为读者提供一根破译此博弈的窥豹之管。无论京沪深三地楼市如何“量变”,高房价仍无情地映衬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窘。而增加保障性供给,无疑是破解此类困窘的应时之举。如果说2005年和2006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以遏制需求为主要思路,那么今年则开始转向住房的有效供给,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业内认为,今年8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直接标志着政府住宅调控思路的转变,今后,政府将承担起保障性住房供给的责任。显然,处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推高房价并不能仅仅归咎于开发商和炒房者人为制造供需紧张;我们必须承认,住房刚性需求和土地约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人口专家估计,未来10年,城市人口将保持年均2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人均住房需求25平米计算,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就已超过5亿平米,基本达到全国每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而原城镇居民改善住房的需求、城市规划建设带来的旧城改造和拆迁带来的住房需求,以及房产的投资需求等,这些加在一起,同样是不小的数字。但是,决定住房供应的城市土地不可能无限制扩张。国务院要求18亿亩耕地保有量的底线将维持到2020年,而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在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越过的情况下,预计近两年供应的主体还是存量土地开发。正是由于供求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因此完全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来满足所有人的住房需求并不现实,因为市场是以价格来区分不同消费者的。但住房毕竟关乎“民生”,因此,集约化开发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将成为政府房地产调控的主导思想。在目前政府的规划中,两限商品房将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一起逐步构建起一个供应总量较大的住房保障体系。不久前,以建设部为龙头组建的六部委联合草拟“公屋”计划,旨在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保障,也是试探从供给方式入手着力解决实质性问题。而根据住房保障新政,未来政府将通过不断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来弥补“市场和保障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使保障与市场齐头并进,房地产的发展将不仅仅在市场化的商品房里打转,还会更多地倾向公共住房的供给领域。业内专家指出,新的政策还释放了更多的房产调控转向的信号——从2003年开始至今的两轮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当中,土地、金融、信贷,税收甚至房屋交易规则层面的措施层出不穷,而唯独只有这次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是专门针对“民生”问题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因此,可以预见,将来的房地产调控,将是“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北京供给趋紧引发“缩量上涨”今年以来,北京楼市可谓“曲高和寡”,房价“比着涨”,但成交量却日益萎缩。昨日(9月25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北京房屋销售价格指数达到112.1%,创近两年涨幅的最高值。但前8个月,北京商品房现房和期房的销售面积仅为去年同期的七成左右。数据显示,今年1-8月,北京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9.8%,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上半年,各月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在5月份升至上半年最高109.6%后,6月略降低0.1个百分点。但8月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增长加快,又创新高。在新建商品房中,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10.7%,其中8月份为113.5%,比上月高1.9个百分点;二手房中,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累计为109.5%,其中,8月份为110.6%,比上月高1.5个百分点。市场人士分析,上半年开盘均价不断攀升,反映了目前北京新房市场的供应依然趋紧。21世纪不动产分析师孟奇认为,现在已经到了销售旺季,但市场上可供楼盘又比较少,正在销售的楼盘便“待价而沽”;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地根银根收紧,开发项目越来越难找。因此很多开发商并不希望楼盘销售速度过快,部分开发商为了控制销售速度,则有意提高销售价格,或者推后开盘日期。8000元的销售均价曾经是去年京城的主流销售产品,而今年3月开始,就已经在五环内“绝迹”。根据中大恒基不动产研究中心的调研数据,8月份,均价在10000—15000元/平米的项目占比最高,为36.7%,15000元/平米的项目占22.4%。8000元/平米以下的项目占比仅为10.2%,且全部分布在远郊区县。与房价高企形成对照,北京市商品房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继续呈下降趋势。1-8月,现房销售296.9万平方米,期房销售934.8万平方米,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35.2%和10.5%。与1-6月相比,降幅分别缩小8.7个和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现房销售217.3万平方米,下降41.1%;住宅期房销售790.9万平方米,下降16.5%。分别比1-6月缩小9.6个和9.8个百分点。京城一家房地产咨询机构的经理吴迪莱认为,前两年北京收紧土地供应,结果是商品房有效供给不足;而相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却没有建立,强大的购房需求涌入市场,造成了供求关系的失衡。目前北京市商品房供应量下滑的局面尚未扭转。进入下半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市场有所回升。但代表供应指标的住宅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继续呈下降趋势。由于市场供需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永同昌集团营销总监肖志刚认为,去年以来实际入市的地块较为稀少,为了防止企业运作的链条脱节,开发商不得不放慢手中存量土地的开发速度。这就使得土地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直接反映到了一手商品住宅市场。除了土地层面的原因,业内专家指出,去年“90平方米占七成”调控政策后,一部分项目面临规划变更而推迟入市,也是今年市场供应走低的原因之一。上海“捂盘”捂出“量价齐升”几经周折,马先生7月份在上海万科新里程购买了一套房屋,均价每平米1万多,据说托关系拿到的内部价。尽管这套房子耗尽了马先生所有的积蓄并背上了一屁股债,但他还是很乐观。“听说9月份推出的房子能涨到每平米1.8万。”他当时神秘地告诉记者。步入9月,他的话得到了验证,而此时,上海楼市的高烧,正愈演愈烈。受到开发商捂盘和强行拉升房价的影响,类似于马先生的许多购房者涌入楼市,一种恐慌性的情绪正在许多待购房者中间蔓延。尽管在官方的统计数据中,上海房价涨幅有限,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房价涨幅,上海仅同比上涨3.6%,环比上涨1.4%。但从居民的切身感受来看,上海的房价已经是涨疯了。一组新盘涨价数据可以令人直观地了解这一点:万科新里程今年3月份的均价是10000元/平米,7月份涨到14000元/平米,9月份新盘则预计涨到18000元/平米;上周新推出的房源虹桥绿景园报价高达45000元/平米,比其7月份的26000元/平米均价高出了19000元/平米,涨幅达73%......而令人诧异的是,房价疯涨的同时,上海楼市的成交量也水涨船高。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东)统计数据显示,5月上海成交面积高达3026020平米,环比增加30%以上,其中住宅类房源成交面积2669039平米,6月成交面积攀升至3474172平米,其中住宅类房源2968748平米,7月、8月成交面积则均维持在320万平米以上。9月份统计数据尚未出来,但日成交千套以上已屡见不鲜,购房者购房热情丝毫不减。而2006年,上海楼市的月均成交面积不到200万平方米。在疯狂的购房热潮中,上海的一手房可售面积近年来罕有地大幅下滑,从年初的1000多万平米迅速下滑到600万平米以下。对于上海楼市近期的异常表现,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购房者,几乎一致地将矛头指向开发商的“捂盘”。捂盘,是开发商2004年房价暴涨时盛行的做法。而如今,这又成为大部分开发商牟取暴利的利器。从近几个月的房价走势来看,大部分楼盘的捂盘手法如出一辙:将手中房源分几批出售,间隔时间在两个月以上,而每新推出一批房源,开盘价就大幅提高一次,如果用K线描绘,这些楼盘的价格走势就是一路飙升。这种捂盘的结果就是,市场上的房子永远显的不够卖。而这种通过捂盘强行拉升价格的做法,给购房者以巨大的心理暗示:房价将会不断上涨下去。于是,几个月来,上海楼市就形成了一个捂盘——涨价——再捂盘——再涨价的怪圈,在怪圈的漩涡里,肥了开发商,苦了老百姓。深圳调控调出“缩量滞胀”在深圳政府各部门的调控和银行体系主动收缩房贷的双重作用下,深圳楼市自7月份开始进入了调整期,缩量滞胀特征明显。从各月环比的新房成交统计数据来看,7月份呈现价量齐跌的特征,8月份价创新高、量创地量,9月份的成交量看似有放大回暖迹象。有人称,最近这三个月是深圳楼市难捱的三个月。在“买与不买、卖与不卖”徘徊中的人们,不只是普通的购房者和投资客,地产开发商的行为也颇耐人琢磨。在“买与不买,卖与不卖”的抉择中,很让人伤脑筋。随着政府调控楼市的力度加大,地产商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转变。据建行某支行行长称,最近一周主动前去银行联系房贷业务的地产商明显增多了,架子比上半年低调了很多。与此同时,报纸上刊登的楼盘销售广告也多了起来;梅林关外两个知名楼盘的销售人员也开始了久违的主动电话销售,一改前几期开盘要提前两天排号的形象。更值得关注的是,罗湖某楼盘5月底开盘即宣告售罄,而如今又放出新盘,承诺老客户带新客户,成交即送冰箱和微波炉。销售人员称,之所以又放出新盘,是因为当初有人买了一层楼的20余套房,由于银行贷款审批未能通过,此人只能按照规定购置6套,其余重新放盘。房子还是那个房子,价格却不再是那个价格。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单价由1.4万涨到了1.8万。尽管无法断定这是否是属于“捂盘”行为,但获益的肯定不是真正想要住房的人。面对政府的行政调控,诸如打击“捂盘”、规范合同文本、避免阴阳合同等等,总会有各种各样措施加以应对。在市场化的深圳,或许有效增加供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根据深圳国土房产局每日新房销售公示的数据统计显示,8月份深圳新房成交价格高达1.9万元,9月份截至23日的数据,新房均价也达到了1.57万,远远高于调控前1.45万元的均价。但置身于市场的人都能感受到,房价绝对没有如数据显示般涨得那么离谱,甚至感觉房价有下降的趋势。实际上,上述矛盾都是由于新房市场未作进一步细分惹的祸。8月份深圳新房成交量仅为21万平方米,环比7月骤降50%。伴随着成交量的下降,一批别墅、海景和山居等高档住宅集中入市,一下子就推高了全市的均价。而9月份以来,市商业中心的华强广场入市,虽属商业地产,也同样列入均价的计算范围。这样一来,房价看上去自然上涨,但实际上各片区的住宅价格并未发生大的波动。“稳中略有所降”,景田的地铺经纪负责人如此总结。数据产生的迷失感其实也是深圳住宅市场面临的问题。纵观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经验,把房地产市场细分了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