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现代文阅读(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相关问题()_第1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现代文阅读(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相关问题()_第2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现代文阅读(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相关问题()_第3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现代文阅读(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相关问题()_第4页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现代文阅读(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相关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现代文阅读(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相关问题()现代文阅读(散文):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相关问题

(共18题)

一、复合题(共18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花布袋

苏颉

①在我家柜子里的角落里,时常会存放着一些洗得干干净净、疊得四四方方的布袋子,有些粗糙有些扎眼、有些突兀,还有些温情脉脉,这个袋子有一个质朴的名字——花布袋。

②闲暇时,我有一项必修功课——整理这些个染上杂七杂八的袋袋,抚摸着母亲的这些“传家宝”:这个是用我们姊妹四个小时候穿了又改,改了又穿的花衣服缝制的;那件是用哥哥弟弟们敬畏的钟馗捉鬼挂画改做的;还有父亲的打着补丁凡立丁裤子缝制的;甚至还有装化肥的蛇皮袋等,加上母亲密密匝匝地粗针麻线,小时候的影像一幕幕就在眼前浮现。

③其实,在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后,因为村民不再种植棉花,这种专门为收摘棉花而缝制的工具似乎早就应该束之高阁,退岀历史舞台,但是精明能干、素以节俭著称的婆姨见缝插针,开动脑筋,让其能在上树采摘果子、下地挖菜时用处更加实用,并争相效仿。雨后的巷口村头,你经常能够看到婶婶、大妈们一个笸箩,一把“王麻子”剪刀,飞针走线制作“花布袋”:将一块布对折,两边缝合,四周加沿,上面留口,沿边角缀上两根长带子,足以绕腰一周系上,腾岀两手来采摘作物;或者两根带子扎上跨在肩上运送农作物的简单用具,一两个小时就会在说说笑笑中轻松完工,在一片称赞声麻溜纯手工开赶制另一个,女人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④在小城,这个灰头土脸的“潘多拉”在一开始出现时一度颇为尴尬:在“十指不沾阳春水”(意思是家庭条件好,养尊处优)的同事们窥探的眼神下,它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可是,一旦品尝过初春的小蒜、白蒿、槐花、桐花、荠荠菜;品味过炎夏的杏子、桃子、李子、樱桃果;享受过金秋雪梨、石榴、玉米、红枣苹果;分享过隆冬的核桃、大葱、小米、红豆、大萝卜;更不要说土鲜蛋,自家种植、压榨的葵花油、芝麻、绿豆等绿色食品了,一个个朋友对此都是盛赞不已、熟悉不过。

⑤在这条爱心食物链上,受惠的是我,受累的是弟。经常奔走在城乡两点一线上的他,总要早早起床赶来我家,配送老妈备好的物件。不凑巧遭遇到我家无人,就将拎着大包小袋东西寄存在门卫;有时候赶时间还要带着大包小件的去上班,搞得整天跟个小商小贩差不多。我决定要和母亲摊牌,口气极尽温和、诚恳、婉转,企图劝阻母亲在这个商品泛滥的年代改变思想,不要再惦记给我们带食物,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卖的东西让孩子吃,我不放心!只要吃了好,管他别人怎么想!”“嫌多,吃不了可以送邻居,送同事!”母亲说着话又去地里挖菜去了,头也不回。

⑥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和琳琅满目的包装同在,一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的美味在舌尖上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记忆。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发现它也可以有些新的去处: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乎归程里越来越多的大鱼、大肉、猪大排、小笼包、上海点心、潮式老婆饼、叫花鸡、香酥鸭、药品、衣物和年货等,一度也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

⑦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路过门岗,知道可能不再有大爷喊我取东西的声音,径直而入,手机的铃声突然响起,一看是弟媳:“四姐,知道你喜欢吃人菡,我特地在地里采摘了一些,很新鲜的,记得去取啊!″,我回头一看,大爷正高喊我的名字,大老远能看见那灰白而温馨的身影。

⑧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花布袋”也就停滞了脚步,不再往来与城乡之间,中断了母女之间这条绿色的运输线。偶尔整理衣物,从柜子角掉出来的一个“花布袋”,让我眼含热泪,唏噓不已,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俊美的脸庞,红扑扑的,红富士一样的迷人。

(1)阅读全文,说一说“我”对花布袋的情感变化。

①小时候,“花布袋”是母亲的传家宝,“它”充满了“我”的童年回忆。

②在小城,。

③习惯了“它”的存在,。

④母亲不能自理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i在“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同事们窥探的眼神下,它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

ii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

(3)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一说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4)分析题目“母亲的花布袋”的含义和作用。

(5)结合情感主旨,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俊美的脸庞,红扑扑的,红富士一样的迷人”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百合花开

宓月

①小时候,跟父亲去山谷,一朵白色的花吸引了我。

②在草丛里,它独自开着。它几乎和我一样高,花朵像喇叭一样大,却一点也不张扬,白色的花瓣微卷着,露出嫩黄的蕊。擎起它的根茎好像不胜重力地自然弯曲,让它看上去那么高贵,却又那么孤寂。

③我被这朵花迷住了,久久不肯挪步。

④父亲说,这是野百合。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可它又是那么无助而脆弱。我担心它那瘦长的根茎,风一吹就会被折断。父亲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小锄头从四周开始挖土,他挖得很深。我全神贯注地守在一旁,扶着花朵。很快,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球茎,被完整地挖出来。

⑤父亲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着球茎,把花朵搁在肩膀上。我欢天喜地地跟在父亲身后。那朵百合花在父亲的肩头一颤一颤的,正冲我笑呢。

⑥父亲把它种在屋旁的菜地里,用一根小木棒将它固定好。经过一番腾挪,野百合似乎也累了,有些萎靡不振。我疑惑地问父亲,它还能活么?父亲笑笑,说,你明早来看它。第二天一起床,我就跑到菜地里。只过了一夜,野百合似乎适应了新环境,精神抖擞地立起来。硕大的花瓣上,还有几颗露珠在晨光中闪烁。我的整个暑假,因为它,多了许多憧憬和幻想。每天,我像探望老朋友,看它在风中摇曳,看蜜蜂在它的花蕊里沾满嫩黄嫩黄的花粉……

⑦九月天气逐渐转凉,野百合也在一阵阵的凉风中逐渐枯萎、凋零。看着凋落的花瓣,生命的短暂、美的易逝,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忧伤。父亲说,我们可以把球茎分瓣,来年会变成几棵,父亲将百合花的球茎挖出来,分成七八瓣,在菜地的一角重新栽下去。

⑧八岁那个冬天,我每天都要去看看,但是,野百合的嫩芽迟迟没有冒出来,我便等得失去了耐心。美丽的雪花,春节的喜庆,使我几乎忘了野百合的事。春天来了。太阳的温暖改变了这个世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我即刻兴奋地跑去告诉父亲,我的百合花长出来了!

⑨父亲让我知道了一朵花是怎么长成的,也教会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是他给予我的欢乐太多,让我二十年都不愿走出他给我的幸福时光。可他又是多么残酷,二十年前就丢下我独自远去。让我经常在这一刻谈笑风生,下一刻便愁云密布。

⑩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太过匆促、短暂,仿佛流星在心中留下的刹那光芒,要我们用尽一生去寻找、捡拾。我常常会突然忘却自己身在何处,满心满眼都是父亲的影子,伸出手却总也触摸不到他。那倏然间的惊悚,似一个无底的深渊,无论我怎么努力,世界的一角已无可挽回地沦陷……直到今天,每当看到百合花,我都会伤感和怅惘,我知道它们中永远不可能有陪伴我成长的那朵野百合。就像我把爱无限地放大,最爱我的父亲也不会再回来。可我仍固执地相信,还有许多野百合在某个荒野一年年寂寞地盛开。它是我孤寂中的念想,迷茫时的希望,是当我的人生沉入谷底时,亮着的最后一束光芒……

(有删改)

(1)依据提示填上空,完善文本线索。

(2)“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请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屋旁的菜地里齐刷刷地站着一溜茁壮的青苗,七八棵的样子,像一支小队伍。

(4)在“我”的成长路上,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5)你生命中肯定有一朵促你成长的“野百合”。请你“寻找”一件让你感动的事,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

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什么?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2)找出文中从视觉、听觉描写瀑布的句子。

(3)赏析句子。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读碑(节选)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在天安门广场。(A)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位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嫩藕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起的圆柱。它使我怦然心动。(B)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我不由得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伟哉此碑!丰碑千秋!

……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确实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解释,才能读懂。读碑文也需要读解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解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股悲壮感和使命感;(C)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夯实:解释:

(2)标题“读碑”中的“读”是什么意思?两次读碑,认识有什么变化?

i“读”在文中的意思是。

ii两次读碑,认识的变化是。

(3)选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且独立成段,请你从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4)选文中画横线的(A)、(B)、(C)三个句子,或者在表述上有特色,或者在内容上含义深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予以解读。

关于第句,你的解读是。

(5)根据本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判断,下面列出的人物中哪一个人的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如果用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一句诗来概括革命先烈们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哪里一句?

A闻一多B鲁迅C《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D范仲淹

a名字可以写进纪念碑的人物是:。

b文天祥的诗句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雨霁生虹

包利民

①偶然步入一条小街,两旁都是古朴的店,人车极少,尘世的熙攘仿佛一下子被隔断。就像走在多年前的小城,一不小心就会与回忆相遇。忽然发现一个小店,不知卖什么。

②门顶的牌匾上,是四个隶书大字:雨霁生虹。停住脚步,端详许久,终于从窗上贴着的字迹中明白,这是一间小小的书店。于是欣然而入,里面却别有洞天,一排排书架整齐地排列,空气中氤氲着淡淡书香。我徜徉在书海中,看着那些书的绽放。

③来来回回看了半小时,终于挑了一本《人间词话》,复古的封面很是让人神飞。门口处有一张桌子,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大男孩正伏案边看边写,沉浸其中。当他写完一段,抬头才发现我,立刻羞涩地笑了下然后收款,没说一句话。

④回去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小书店,这样安静的大男孩,在城市里如世外桃源般。曾经我的梦想就是开一间小书店,每日看书写字,日子悠然而充满情趣。

⑤第二次去时依然没什么人,大男孩也依然在看书写字。我挑了一本《绘图千家诗》,他说:“这本书,店里有两种版本,还有一种是竖版印刷的,我找给你!”拿来一看,果然是我更喜欢的。他说:“我记得你上次选了本古朴风格的,便想着你会喜欢这个版本!”

⑥第三次去已是深秋,那条小街上铺满落叶。这次进去没有扑向书架,而是随意坐在他身边,他还在看书写字,见我,他还是笑,便闲聊。原来他一直上学,直到没考上大学,也不愿去找工作,便开了这间书店,还不到一年时间。他说这样挺好,安安静静,平平稳稳。

⑦我问:“你可以帮我选些书吗?我看你挺了解我的喜好,省得我自己费力找。”他慢慢地走在书架间,像是怕惊醒沉睡的书。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好,真是自己当初的梦想。可我却走上了另外一条路,此刻只有羡慕。他找来的几本果然是我想要的,中国古代典籍,都是古香古色。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⑧这个城市冬天来得早,十月份下过一场小雪后,我又走进“雨霁生虹”。这次我想问店名的由来,他说:“就是我想出来的一个词,能看出是书店的都是这里的常客,就像你一样!”他脸红了一下,说:“那四个字是我自己写的!”我赶紧跑出门,细看那四个隶书大字,蚕头雁尾,静然端正,就像这个略有些腼腆的大男孩一般。

⑨收款时,他忽然说:“当初没能上大学,很多人为我惋惜。可我知道,即使我上了大学,毕业后也要开一个这样的小书店,这是我的梦想。所以没能上大学,并没有损失什么!”我说:“我原来也有一个这样的梦想!”

⑩当我再次走上这条小街时,已是转年春末,半年的时间一直忙忙碌碌,竟是无暇来这间“雨霁生虹”书店。而眼前却是让我心惊的一幕,小街两侧的店面都已推倒,工地上热火朝天尘土飞扬,那个小书店,已湮没其中不可辨寻。心中空空无所依,一直呆立在那儿。

后来看见街口有看热闹的人,便去询问,有个大叔告诉我那个大男孩在房子拆迁后,随父母去了别的城市,但他说还要继续开书店。说起大男孩,大叔表现出惋惜的神情。原来,他学习本来极优秀,但高考前一场大祸使他失去了一条腿,也错过了高考。刹那间,回想以往的情景,终于明白他为什么一直缓慢地行走,因为他有一条腿是义肢。

我并没有感伤,因为不管在哪个城市,这个大男孩都会安静地看书写字,守着满室书香。他还会有着自己的故事,也许平平淡淡,却隽永悠长,就像他的时光他的岁月。他的心中雨过虹生,独自美着,像他脸上略带着羞涩的笑。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大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词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i我徜徉在书海中,看着那些书的绽放。(赏析加点字的妙处)

ii心中空空无所依,一直呆立在那儿。(这句话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

(3)文中多次提到“我”也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有什么作用?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雨霁生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4)这块香甜月饼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1)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丽江,有什么好处?

(2)在叙述、描写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3)赏析画线的句子。

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4)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记

贾平凹

①1982年10月,我去银川,过三边,一漠沙地;天地全然都空白了,几十里没有一座房,也没有一棵树,远远的地平线上,夕阳欲浮欲沉,像是妊娠,已经粘胶得成一个椭圆形。我默默地走着。先是并不留意,后来就发现眼前倏忽飘过一朵两朵白绒团儿,温温柔柔的,泛着银光﹐再往前走,白绒团儿竟多起来,一动脚,就绕着身子乱飞。疑心是柳絮,抬头搜索去,四周依旧空旷;急用手去捉,手一抬,那白绒团儿却顺手而上,才抓住一团要看时,一出气,又飞了。一时又起了风,沙尘并没有动,但白绒团儿越发纷纷,如千万只白色蝴蝶,升升浮浮,翩翩不能安静。定睛看去,那白绒团儿却原来都是从一棵一棵什么草中起身的:草高不盈尺,条叶,半绿半枯,结一串串果实,如豆荚,尽都干裂,有的已空壳,在风中铮铮颤着细音,有的半合半开,形如织布木梭,里边两排荚籽,每籽小如鸡眼,四周生满白绒,风吹绒毛如足如翅,就悠悠而去了。

②我不知此草为何名,站在那里,一直等远远的一队骆驼走来,问起驼峰间的牧人,回答说:这草叫佛手肿。草古怪,名字也古怪。我再问,回答是:“它怎么不长绒毛呢?要不,它怎么繁衍后代啊!”

③我不禁喟然长叹:哦,大凡尘世,任何地方都有生命的存在,漠漠边关沙地,也是如此;而万事万物既有存在的生命,又都有它赖以生存的手段,环境不同,手段也相异呀!遥想竹林中的蛇可以是青色,湖水里的鹅可以毛隔水,岸上的树可以叶子圆阔,高山的树可以叶子尖针,可见环境好的并不足夸,环境劣的更不应自弃。再想这佛手肿长在这里,它也开花,它也结籽,虽然没有一只蜂儿来传递花的爱情,没有一只鸟来遗播籽的繁衍,生活给了它瘠贫,也同时给了它奋斗,一结籽就生出绒的翅膀,自己去谋生路了。也正是环境太不好了,它并不去以色以香诱惑蜂儿鸟儿,它靠的是自己生的欲望,靠的是飞的力量,自然这样可能落地而生,也可能落地而亡,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绒团儿各自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呢?

④“这草很多吗?”我问牧人。

⑤“当然很多,你再往北走,沙地上全是这种草呢。”

⑥“那走过的草坝子上怎么没这种草?”

⑦“它是苦命的,一旦绿了一片沙地,什么花草都来长了,有了蜂儿,有了鸟儿,它却就长不成了。”

⑧“它只能在沙地上长?”

⑨“要不怎么说是苦命的呢?”牧人赶着骆驼走远了,缓缓的步伐,摇奏着沉沉的铃声。几朵白绒团儿飘在骆驼的身上,落在牧人的帽子上,那深深的骆驼脚窝里,也满满地落下了一堆了。

⑩啊﹐荒凉的沙地上,有多少人来过,又有多少人能知道这草呢?知道的只有骆驼,只有牧人;但骆驼不懂人语,不能言语,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有改动)

(1)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2)认为“万事万物既有存在的生命,又都有它赖以生存的手段,环境不同,手段也相异”,请概括佛手肿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它赖以生存的手段。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4)为“草”作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5)面对佛手肿,“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请谈谈这一现象对你写作的启示。

枯萎的蒲公英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表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雾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第②段“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

(2)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4)本文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他们的品质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归纳。

(5)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载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

⑥“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⑦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呢?”

(1)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联系下文说一说,第②段写日本职员对“我”的优待有什么作用?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中的“大概”有什么表述效果?

(4)第⑥⑦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5)从③~⑦段看,文章在写人上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五小题。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节选)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外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间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⑤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乱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诗篇。

⑥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1)请结合全文,概括对那只“惊天动地的虫子”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

(2)请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中许多地方用了修辞手法来增强状物抒情的效果,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以分析。

“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

(4)“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的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请你谈谈对这句话内在含义的理解。

(5)被“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深深地震撼了,认为“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也有人认为虫子的死毫无价值。你认为这只虫子死得是否值得呢?请结合文章以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秋风过野》,回完成下面问题。

秋风过野

查干

①故乡的秋风,之所以走向笔端,是因为,昨夜它入我梦来。随之入梦的还有老家的柴门鸡啼,以及母亲灶头那缕青青炊烟。

②对于远离故土的游子而言,故乡就像一块心灵基石。因了它,灵魂才有了分量,人的一生,概而言之、是在漂泊中度过的,漂泊中的人生,或轻浮,或沉淀,常常取决于故乡的风水,我说的风水,与人的道德趋向有关,而与物质无涉。

③我的故乡,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然而我的喜好,偏祖于金秋,这,与母亲入秋即绽放的那一张笑脸有关,我总是耦摩,秋风吹过的故乡田野,是不是母亲笑脸的另一模样。

④春天,属于播种,这时的母亲,沉静而寡言,似乎,除了播种,心中再放不下其他什么。因为,播种即希望,是生存之需,到了秋天,当她看到自己辛勤侍弄而获得的累累果实,脸上即刻浮现甜甜的笑意,蜜一样的笑意。这样的时候,她总是喜欢迎风而站,任秋风吹动她黑白相间的长长的发丝,像一株老桑,这是她内心的喜悦,所营造出的真实写意,秋庄稼丰收,对她而言,意味着这一年,养育儿女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

⑤故乡的秋风,厚重,醉人,充满禅意。我想这与“道”的自然法则有关,秋风一起,故乡的田野便生动起来。这时的秋风,醇若老酒,灌得秋庄稼前仰后合,摇摇摆摆,醉态十足,所散发的酒香,飘满了五颜六色的广阔田野。惹得周边的山光水色,亦随之魔幻起来。而那些红高梁、白荞麦、黄谷子,成块成片的,像丹青手们随意涂抹的画幅。初看有些散乱,再看却井然有序,远近都是暖人的景致了。更何况,如此巨大的一幅彩色画面,与天地有机地相连着,不分彼此。而那一缕垂空的墨云,像是谁的题款,游动于高空,笔法纹丝不乱,且具神韵。秋风吹过田野,醉人的清香便四处漫溢。那种自然酿就的香味是独特的,任何别的人造香味都无可比拟。我觉得,那种醇厚、浸入肺腑的香气,只有辛劳的农家才配有,或许,这是上苍的一种酬劳方式。

⑥当秋风漫过了田野,那些犁杖和锄把,当可休养生息,和衣而眠了。如斯,一切的辛劳,都在它舒坦的鼾声里,得以消解。之后,它们又被农家擦拭得干干净净,系上红布条,被置于墙角或屋壁。这是农家对于功臣的一种感恩方式。在它们的周边,红辣椒,黄玉米、紫皮蒜,一串串的,画面感极强,亦喜人。然非妆饰,而是奖掖。这一种浓情蜜意,只有农家才可体会得到。那些没有在烈日下汗流浃背过的非农家人,只是观客,是读不懂它的,包括今日,完全机械化的农田操作手们,也不会有这样的经历可体会了。

⑦再想去体会那种付出与辛劳,或许只能求助于唐代李绅的古风二首《悯农》了个“悯”字,道出诗人对于田家的万般疼惜,笔落如石,让人轻吟再三。这是一首极为质朴的农耕谣,它早已渗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化作了良知与感恩之情,乡愁、即是其中一例,但在课堂上朗读它时,农家子弟和非农家子弟的体会,是大有差异的。当我升入初中,听老师讲解此诗时,心中便有了一阵阵痛感。那是因为,想起了我家二哥,躬着紫铜色的脊背,在酷阳下辛勤锄禾的情景。

⑧现在想来,二哥的一生,可以说是春耕秋收的一生。那一粒粒粮食,就是由他的一滴滴汗水,所温养而饱满起来的,如今他已是一位白发老人,春耕秋收之劳,已与他无关。但他,每当傍晚时分,喝了几盅家乡老酒之后,便离开家门,走向田野,背抄手,来回溜达,有时停步,手搭凉棚,凝望田野,一站即是个把小时,子女们远远地议论:老爸,又想念他的田野了。调皮的孙子,有时去逗他,跑去递过一把老锄、一把系着红布条的老锄——那是他的老伙计,陪伴了他一生,他先是一愣,然后回味过来,佯装追打他的心肝儿孙子。接着、在田娄里挥一挥老锄,就又乐滋滋地荷锄而归。侄女用手机录下这个画面,发给我,使我久久回不过神来,他,我的二哥,是我们家的一头老黄牛,播种农活的行家里手,对我有着养育之恩。

⑨故乡,还有一个应施于浓墨重彩的景象,那就是当秋风荡至田野,所有的秋庄稼,便亢奋起来,它们那些厚重的叶片,窸窸窣窣风飘动,我谓之——秋声。假如哪位游子,想要回家,顺着这秋声漫步而行,便可到达心灵之地。

⑩秋声,即天籁。它使你的灵魂,即刻安静下来,恰似躺入童年的摇篮。与秋声唱和的,还有万千昆虫此起彼伏的叫鸣声。那鸣声,时近时远,一直推向苍阔天涯,尤其在月明之夜,那种和声,会使你的每一节骨骼、每一条血脉,都充盈起来。而那些蛙鸣之声,则起于边地头、河塘湿地,使秋声更加丰厚和饱满。在这样的季节,故乡人习开窗睡觉,是为了聆听安神的虫鸣。前提是,要燃一图艾绳于窗下,以防蚊虫袭扰而开镰前夜的那一片家家磨镰声,也是在这样的月夜、这样的秋风中发生,“唰唰唰”的磨镰之声,正好与秋声合辙,使每一扇窗棂前多了一层喜庆氛围。

(选自《解放日报》,有改动2019年11月04日)

(1)“我的故乡,四季分明冷暖适宜。然而我的喜好,偏袒于金秋”,为什么偏祖金秋及秋风?

(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这时的秋风,醇若老酒,灌得秋庄稼前仰后合,摇摇摆摆,醉态十足,所散发的酒香,飘满了五颜六色的广阔田野。

(3)主要写家乡的秋及秋风,为什么在第⑧段写了我的二哥?

(4)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海棠花

季羡林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了,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1)请概述记忆中关于海棠的片段。

(2)请分析标题“海棠花”的妙处。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6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第8自然段中“我离开他们的时间越远,他们却离我越近”这句话矛盾吗?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5)本文表述了怎样的情怀,你还知道哪位名人有这种情怀吗?请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我的母亲

①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

②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父亲去世后,一家人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嫩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铜活久以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③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他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④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一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于改掉的。

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⑥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⑦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⑧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传给了“我”哪些性格、习惯。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3)选文第⑧段写道“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为什么这样说?

(4)选文结尾“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一句,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一句中的“便”字表示前后之间的必然关联,为什么要这么说?类似的词语在本段中还有哪些?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一句应该如何理解?

(3)选段集中表现了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的感情在这几段中是复杂的,你能体会出来吗?

琦君散文赏读

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等。她一岁丧父,四岁丧母,由大伯父潘鉴宗(她笔下的父亲)、大伯母爷梦兰(她笔下的母亲)抚养成人。父亲潘鉴宗是一位经过年代战乱而是激流勇退的军人,深受《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的熏陶,人称一代儒将。母亲与父亲感情独深,但后来父亲纳妾,娶了如花似玉的姨娘,把母亲冷落到一边。

琦君: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白先勇:琦君在塑造母亲这一意象时,并不像一般的写人状物散文一样。一般一篇文章写一个人物,但她借鉴《史记》写法——互见法,对人物描写不是一篇完成,而是通过许多篇章,一篇一两个重点,将许多重点串联起来后,人物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多侧面、多角度对母亲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书写。

赵翠欣:琦君带着乡土色彩的童心描摹了儿时的故土生活,他的童心与故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绵绵的思乡之情,通过单纯的快乐、稚气变现出来,使她的散文呈现出一种朴素的情感。

杨梅

琦君

①六月,该是故乡早谷登场,杨梅最好的季节了。我乡的茶山杨梅,可以媲美于绍兴的萧山梅,色泽之美,更有过之。。母亲在大筐子里选出最好的给父亲和我吃,我是恨不得连人都钻进篓子里,把烂的也带核吞下去。说起吞核儿,我是经过一番特别训练的。我有个只大我几岁的小叔叔,与我一样的贪吃杨梅。我们要从杨梅上市的第一天青的酸的,吃到下市的最后一天烂的苦的才罢休。可是他的本领比我大得多,他把杨梅搁在嘴里,只用舌头一摔就咽下喉咙了。我问他:“核儿呢?”他说:“吃杨梅不咽核儿还成啦!那你吃上十斤八斤也不会饱。还有,杨梅核才是消毒的,咽下去,可以把肠胃里不清洁的东西如蜘蛛网,猪毛之类的东西一齐卷出来。所以杨梅不必洗,洗了味儿就淡了,可是要吃不洗的杨梅,就得学会咽核儿。”我听了他的话,有点半信半疑。可是为了省去洗的麻烦,借此可以多吃,也就开始学咽核儿了。叔叔说要咽就得每次吃第一个就咽下去,以后就不困难了。可是我还是学了很久才学会。学会以后就越发的狼吞虎咽起来,吃的肚子鼓鼓的,舌头都起了跟杨梅珠子一样的小泡泡,吃饭喝茶都感到痛,我不愿告诉母亲,还是偷偷的吃。母亲看我那副猴相,笑骂我:“这样吃杨梅,给你招个茶山女婿吧!”终于我吃出胃病来了。胃酸涌上来,整天不想吃饭,母亲把杨梅核儿焙成灰,叫我用开水服下去,几次就好多了。母亲正色地告诫我说:“小春,你吃东西这样任性,长大了,一个人在外没有妈的照顾,病了怎么办?”我常常为母亲的叮咛感到厌烦,无知的童子,总以为一辈子都会在母亲的爱抚下享受着幸福呢!

②农历的六月初旬,是乡间家家户户“尝新”的好日子。“尝新”就是新谷已经收成了,农家得做几样好菜,谢了谷神,请大家来喝杯庆祝的喜酒,吃碗又香又甜的红米饭,(新谷是红米)酒席里最好吃的是四个大盘:一盘茄松(茄子切丝,里了面粉鸡蛋油炸。)一盘蛤子,一盘切得方方正正的西瓜,一盘拿烧酒侵过的杨梅。这四样东西差不多家家相同。我爱酒又爱杨梅,啜着烧酒杨梅,下以茄松,剥剥蛤子。最后吃鲜甜的西瓜解渴。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所以哪一家请吃“尝新”酒总是我做代表。父亲是懒得出门的。母亲又是这样不吃,那样不尝的,我就乐得单身赴宴,吃的前仰后合地回家。宁可吃坏了肚子,又害的母亲操一场心。

③我家搬到了杭州,萧山的杨梅也一样鲜甜,样儿是椭圆的,颜色是粉红或白梅的,看起来远不及故乡的茶山梅漂亮。我因为胃疼,已经不能多吃,更不能咽核儿了。母亲仍是在篓子里选出最大最好的几颗留给父亲与我吃。星期天回家,我端着藤桌椅坐在院子里,母亲就把一碟子用盐水洗过的杨梅放在我面前,说:“小春,只吃十个,晚饭后再吃十个。”我一面做着代数,一面把杨梅放在嘴里慢慢儿啜着甜汁。令人头疼的代数题,一道也做不出,十个杨梅却在万分不舍得吃的情形下吃光了。母亲笑着端着剩下的说:“再吃一个,明天的代数就考个杨梅大的零分。”我也笑着,紫色的杨梅汁滴落在练习簿上。

④抗战第二年,我们回到故乡,父亲病了。他患的是肺病与痔疮,这两种病都不宜吃杨梅,可是到了杨梅成熟的季节,他还是想吃,每次只能吃两个。有一次,父亲的朋友从远方来,送了他一对玲珑剔透的水晶小碟子,父亲自是心爱万分。母亲把两个紫透的杨梅放在一只水晶碟子里,另一只碟子摆上几朵茉莉花与一枝芝兰。一清早叫我端去放在父亲的枕边。闻着芝兰的阵阵清香,父亲把杨梅拿在手指尖上,端详半晌说:“你母亲爱花,爱水果,可是她从不戴花,也不吃水果,只默默地培养的花儿开了,叶子结了。她一生都是那么宁静淡泊!”他眼睛望着壁上母亲与我合摄的照片,好像还有许多话想和我说,却没有说出来。

⑤农历六月初六日,是父亲的生日,头一晚,母亲就吩咐我要早起,在佛堂与祖宗神位前点上香烛,(因为父母亲都是信佛的。)然后在扶父亲起来拜佛。可是未到天亮,父亲就气喘了,我与庶母都陪着他,母亲仍在楼下张罗。他气愈来愈急,我摸他的脉搏急促而衰微,额上冒着豆大的汗珠,我知道情势不好,赶紧给他注射平气强心针。父亲的眼睛望着我,又看看壁上的照片,我懂得他的意思是要我请母亲赶紧来,我急急跑到楼下,母亲正端了那一对水晶碟子的芝兰与杨梅跨上楼梯,我接过碟子呜咽地说:“妈,爸爸要你快上去。”可是母亲还是犹豫不决。因为父亲卧病之初,庶母舅请了盲人算命,排起八字来说母亲的流年与父亲有冲克,两年中必须避不见面,庶母信了盲人的话,示意母亲不要去看父亲。父亲呢?心中虽有千言万语要与母亲倾吐,怎奈母亲执意以父亲的身体为重,不愿与他见面。于是父亲母亲之间,都是由我传递心雨。可是现在,一切都将太晚了。我拉着母亲的手,喉头梗咽不能成声。母亲也慌了,三步两脚赶上楼来,庶母已在旁放声大哭,父亲只以含泪的眼睛看着母亲与我,嘴唇微动了一下,未能启口既溘然而逝了。六月初六,父亲的生日,谁又想到竞成他忌辰呢!

⑥四十九天的斋期中,我每天总不忘在水晶碟子里摆上几瓣鲜花与两颗杨梅,上供于父亲的灵前。而母亲呢?似乎再无心情拣选最熟最紫的杨梅了。

⑦我负笈上海以后,每年夏天杨梅成熟之时,也靠近父亲生日与忌辰六月初六。上海没有好的杨梅,我也不再想吃杨梅,南望故乡,我怀念的是去世的父亲与劳累大半生白发皤然的母亲。

⑧卅年初夏,我卒业大学,母亲叫小叔写信告诉我:“孩子,早点回家吧!回家正赶上杨梅最好的时候。妈又得为你拣一颗颗晶莹的大杨梅了。”我感谢母亲比海更深的爱,也想起了父亲那一对心爱的水晶碟子。

⑨可是那时因战事海岸线封锁,我竟迟迟未能成行。忽然一个晴天霹雳,叔叔来信说母亲旧疾突发,叫我急切回家,迟恐赶不上了。我冒着危险,取道陆路,整整廿一天才赶到家中,赶到时母亲的灵枢已停放在祠堂里了。

⑩年光于哀痛中悠悠逝去,我亦已忧患备尝。儿时那种吃杨梅的任性与欢乐,此生永不会再有了。

(1)

阅读选文,完成表格中相关内容。

相关事件母亲当时做法

①母亲把杨梅焙成灰,用开水让“我”服下。

“我”吃“尝新”酒吃坏肚子②

③母亲用盐水把杨梅洗干净,叮咛只能吃十个。

父亲病了母亲把两个紫透的杨梅放在一只水晶碟子里给父亲吃。

(2)结合语境,给文中第①段空缺处选择合适的语句,并简述理由。

A.其果形圆润,果重平均17克以上,色泽紫黑发亮。

B.一颗颗又圆又大,红紫晶像闪光的变色宝石。

我选(填序号),理由:。

(3)

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i母亲看我那副猴相,笑骂我:“这样吃杨梅,给你招个茶山女婿吧!”

ii宁可吃坏肚子,又害母亲操一场心。

(4)父亲在病重说:“你母亲爱花,爱水果,可是她从不戴花,也不吃水果,只默默地培养得花儿开了,叶子结了。她一生都是那么宁静淡泊!”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5)

有人说,选文文题为《杨梅》,而选文第②段却写自己“尝新酒”一事,内容过于闲散,冲淡了文章要表述的情感,你赞同吗?结合和选文之前相关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6)琦君说:“我乡的茶山杨梅,可以媲美于绍兴的萧山梅,色泽之美,更有过之。”汪曾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鸭蛋,我实在瞧不上。”看似平常的东西,在作家笔下却如“稀世珍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八下教材《端午的鸭蛋》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练习。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地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第①段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

(2)从选段可以看出,对于白杨树怀有怎样的情感?

(3)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4)品析语句,按要求作答。

i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从修辞手法角度品析)

ii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表现手法角度品析)

(5)联系全文可知,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其有什么表述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地瓜芽地瓜蔓

于保月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会有一个春天的梦想。

父亲一动不动地蹲在炕头上,出神地看着温床里正在生发的地瓜芽子。我也禁不住对那些嫩嫩的幼芽产生了敬佩。任何一种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心劲,向上生长、向下扎根,从来不会歇气。

自第一点新绿挂上柳梢,乡下的日子便写满了忙碌。父亲把厚厚的棉袄脱了,却天天抱来柴火给温床下的炉灶添火。我知道,这为的是能让炕头温床里的地瓜芽子舒适地蹿个儿。

每年开春,家里总是从地窖里把保存了一个冬季的地瓜种一筐筐运到上面。在炕头用土坯垒出长方形的温床,温床里用肥土垫底,铺上厚厚的细沙,再把地瓜种一排排摆好,然后覆上一层细沙。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日喷水,给炉灶添柴。温床里的地瓜种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慢慢地生根发芽,一簇簇、一丛丛的鲜嫩幼芽顶破沙土,露出葱翠欲滴的笑脸。家里人每每看着这些嫩红的茎秆、绿色的枝叶,心里都像喝了蜜似的甜。

春时不等人。地瓜芽秧苗长到半尺后,就迎来了开春后的栽种季节。每一个清晨,院里的公鸡还没打鸣,家里的大人就会麻利地起床穿衣,然后开始细心地从温床里拔地瓜芽子。春雨后的庄稼地早已打好了地垄,大马车装满了地瓜芽苗,男女老少担着水桶、扛着铁锨,一呼百应地匆匆走向山前山后的地瓜地里。

老人们说,地瓜属土,沾地就活。地瓜蔓苗生命力极强,天南海北随遇而安,多年前北方乡下的冬春主粮基本全靠地瓜。然而,地瓜芽子离开温床栽到地里,生长的路却充满艰辛。那些大小不一、坡上坡下的地瓜地,是用不了大型农具的,也没有浇灌设施,地瓜芽的成长命运全靠老天说了算。

满坡浅黄色的土壤,在阳光的直射下更显厚重。这时候,地瓜芽的倔劲就充分显现出来。原来斜躺在垄上的纤细茎秆日渐挺拔,浅黄色的嫩芽利用一切时间蔓延铺绿。虽然地皮早已干涸,但地瓜芽的叶片翻卷拧成绳,贴伏在滚烫的地面,靠扎下的须根汲取大地深处的养分,并吮吸着夜晚空气中有限的水分,它们终于爬满垄上垄下,用绿色的答卷无声地回应着大自然的考验。

农谚说得好:地瓜不翻蔓,金蛋不值钱。当田野里的地垄布满嫩绿,这时候便不能放任地瓜蔓疯长,因为枝条四处蔓延扎根,不仅影响主根下的地瓜生长,而且蔓下结的瓜也长不大。所以必须把蔓从土里翻出来,修理一下侧枝,才能壮其主根,集中养分结瓜。

翻地瓜蔓,也叫提藤。提藤时拉断的蔓可以带回家,上面的叶子可作青菜食用。别小看了这地瓜蔓上的叶子,当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适时食用,有益健康。

炎热的夏季过去后,迎来霜降时节。这时候,圆圆滚滚的地瓜在土里面把地垄撑出一道道裂痕,它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此时要收获地瓜,必须先把地瓜蔓割下来。

割地瓜蔓和割麦子一样,是一项很累的农活。夏季雨水少的地里,地瓜蔓长得稀疏,还好割些,如遇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的地块,地瓜蔓就会长得异常茂盛,这样的话就不能一棵一棵地割,必须是像卷席子一样成片卷起,卷到一定厚度再从地面上割开,然后将割好的地瓜蔓拖到一边,地瓜收后运回家。

没有花开艳丽,也无珍馐美称,地瓜从嫩嫩芽苗到长长蔓藤,自始至终貌不惊人,却香甜其中,浑身是宝,让庄稼人的日子踏实中透着甜蜜。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5月06日20版)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地瓜的生长过程。

(2)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在炕头用土坯垒出长方形的温床,温床里用肥土垫底,铺上厚厚的细沙,再把地瓜种一排排摆好,然后覆上一层细沙。

(4)请从修辞或者词语运用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温床里的地瓜种就会从睡梦中醒过来,慢慢地生根发芽,一簇簇、一丛丛的鲜嫩幼芽顶破沙土,露出葱翠欲滴的笑脸。

(5)选文表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一、复合题(共18题)

1.

(1)一度颇为尴尬,后来让我受惠,留给我无限的美好和记忆;一度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让我眼含热泪,唏嘘不已。

(2)i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灰溜溜″“潜回”“躲进”“独自落寞”等词语写出了“花布袋”和我被人看不起,尴尬落寞的情形。

ii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老态龙钟和虚弱,表述了“我”对她老去的心疼和无奈。

(3)①母亲用各种材料缝制“花布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心灵手巧,爱孩子,也深受子女爱戴的农村妇女。②母亲用“花布袋”给我寄东西,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疼爱孩子的人。③母亲是年迈且生活已经不能自理的老人。

(4)①“花布袋”不仅是母亲手工缝制的粗糙的布袋子,还是母亲疼爱女儿、女儿回馈母爱的亲情象征。②作为本文的线索,逐层深化了的情感体验。

(5)这句话是“我”的联想,在母亲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偶然掉落的“花布袋”让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俊美的面庞,表现出对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好生命的赞美和即将走入生命尽头的哀痛和不舍,表述了对母亲生命之树常青的期望。(言之成理即可)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审清题意,筛选有效信息,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文章的第④段“这个灰头土脸的‘潘多拉’在一开始出现时一度颇为尴尬”“一个个朋友对此都是盛赞不已、熟悉不过”;第⑥段“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发现它也可以有些新的去处…一度也和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和留恋。”第⑧段“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让我眼含热泪,唏噓不已”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2)i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思路:指岀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述效果,最后看表述感情。“它一度灰溜溜地潜回宿舍,躲进角落里独自落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灰溜溜”“潜回”"躲进”“独自落寞”等词语写出了“花布袋”和我被人看不起,尴尬落寞的情形。

ii本题考查从修評手法角度筼析句子。解答思路:指出修誶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述效果,最后看表述感情。“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夸张地写出了母亲的老态龙钟和虚弱,“花布袋一样在我眼前飘”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述了“我”对母亲老去的万分无奈。

(3)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中写母亲用各种材料缝制“花布袋”,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节俭、心灵手巧、爱孩子、也深受子女爱戴的农村妇女。她用“花布袋”给我寄东西,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疼爱孩子的人。“母亲老了,走起路来摇摇欲坠,几乎是一阵风就会把她刮跑”“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可以看出母亲年迈且生活已经不能自理。

(4)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解答此题可先分析标题的含义,然后从其所蕴含的情感来分析绝妙之处。结合全文内容来看,“花布袋是母亲手工缝制的粗糙的布袋子,更是母亲疼爱女儿、女儿回馈母爱的亲情象征。“花布袋,在母亲的坚持下,和琳琅满目的包装同在,-如既往地穿梭在城乡之间,带来的美味在舌尖上留下了无限的美好和记忆。“花布袋”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理解了含义,再酚析作用,很明显,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并深化了的情感,绐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文末这句话是“我”的联想,在母亲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偶然掉落的“花布袋”让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俊美的面庞,赞美了母亲的勤劳善良。“母亲不能自理了,意识时而淸晰,时而模糊,花布袋也就停滞了脚步”表述了对母亲即将走入生命尽头的不舍,多么希望母亲永远健康常在啊!一定要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的情感倾向回答。

2.

(1)①枯萎、凋零;②喜欢(吸引)③兴奋。

(2)①“突兀”意为“突然发生,出乎意外”,也有“高耸”的意思。②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出乎意外地出现在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③表述了看到野百合的惊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