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层次和行文线索问题(解析)现代文阅读(记叙文):层次和行文线索问题
(共18题)
一、复合题(共18题)
阅读《母亲的宝物》,完成下列问题。
母亲的宝物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已患了老年痴呆症。
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见了他或者他的妻子,只是一笑。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这太瘆人了”。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
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的拒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母亲一个人带着他。靠卖菜为生,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
第二天做饭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气啊?”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幸亏人家送了过来。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铁盒上上着锁,母亲把他紧紧地抱着。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地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直带着她,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到:“你傻啊”?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者遭了小偷,就太不值了。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吗?”
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
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眼泪直流。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老院。
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1)文章中哪些情节表明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母亲经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抱着个铁盒喃喃自语”一句有何作用?
(3)妻子一心想把母亲送去养老院,我为什么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心?
(4)说说文章画线语句的表述效果。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你一只狗
刘墉
①看她隔着玻璃,一直逗那只小黄狗,老板娘走出来笑道:“看样子它跟你挺有缘呢!”“有缘?”“是啊!别人逗它它都不理,却对你直摇尾巴。”老板娘把门推开,“进来玩玩!”
②“我只是路过,随便逗逗。”她迟疑地说。“又不是要卖给你,逗逗它,算同情它,一只小狗,好寂寞。”
③那小黄狗果然好像跟她有缘,直往她身上跳、脸上舔。“看它这么喜欢你,你又挺喜欢它,送你好了!”她一怔:“送我?”“是啊!而且它已经打过针了。”老板娘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包狗粮,“连这狗粮都送你。”“我没养过狗,不知道怎么养。”她还是不敢收。“试试看嘛!不好养、不乖,随时送回来!”
④没过两个钟头,她就把狗送回了宠物店:“这狗我不能养,它才进门就在地板上尿。”老板娘笑着轻轻打了一下小黄狗的头:“不乖!瞧,人家不要你了。”接着过去拿了一瓶东西出来:“这样吧!我送你一瓶喷剂,日本进口的,它在什么地方尿,你喷一下,它就不会在那儿尿了。”
⑤“它是没在那儿尿了,可是在别的地方尿,而且拉了一坨屎,臭死了!”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把小黄狗送回店里,“不行!不行!我有洁癖,受不了!”
⑥“哎呀!都怪我!”老板娘拍了一下自己的前额,“忘记给你尿布了。”说完就拿出一个长方形的大盘子和一包像吸水纸的东西,“瞧!你把尿布打开,铺在盘子里,再盖上这层网,保证它会在上面拉屎尿尿,而且因为有网,不会弄脏,喏!这盘子和尿布也送你。”“又送我?”“是啊!你实在养不了它,再一起拿回来还我嘛!难得结缘。”
⑦隔两天,她又打电话到宠物店:“老板娘,谢谢你的好意,我看啊,我是真没本事养它,因为它乱跑乱跳,我控制不住,我是在家工作的,不能总被打扰。”
⑧“别急!别急!”老板娘在那头喊,“你住哪里?我给你送个笼子过去。”“笼子?很贵吧?”“不贵不贵,借你用!你实在养不了,只要通知我,我就把它和那些东西一起接回来,反正不会坏。”
⑨突然间,她小小的客厅好像变成了一个游乐园,蓝色的塑料笼子、黄色的尿盘、红红绿绿的狗玩具。
⑩老板娘还真热心,居然主动打电话问:“行不行?”“试试看吧!麻烦,是真的!害得我每天还要带它出去散步。而且,它很臭耶!”
“臭?”电话那头似乎一惊,“对了!它该洗澡了,你自己不会洗对不对?我马上派人去,把它接回来洗。”“太麻烦了吧!”“不麻烦!不麻烦!我们有专人接送,都是包月的。”“贵吗?”“这次免费!你觉得好再说嘛!”
才三个钟头,小黄狗就被送回来了。头上还绑了个蝴蝶结,眼睛也不一样了,原先四周的长毛被修短,露出大大圆圆的眼睛。而且,臭狗狗变成了香狗狗,看到她更兴奋得像是久别重逢,又叫又跳又舔。
隔周,她主动请宠物店把小黄狗接去洗澡,并且趁机将笼子、盘子和地板好好清理了一番。看看表,怎么还没送回来?等了又等,她干脆自己跑去了宠物店。“啊!你自己来了啊!我们正给它清耳朵呢!还有喂防‘心丝虫’的药。”老板娘把小黄狗抱出来,“才两个礼拜,就大多了耶!真活泼!真可爱!”
她把香香的小黄狗接过来,一手抱狗,一手掏皮包:“我是来给你钱的,笼子、盘子,还有洗澡包月,一共多少钱?对了!为什么我朋友的狗都有狗床?我也要一个,有没有好一点儿的?我还要一包牛肉……还有尿布、狗粮和狗碗……”
(选自《喜剧世界》,有删减)
(1)女孩对狗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过程?
(2)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女孩怎样的心情?
(3)你觉得宠物店的老板娘是怎样的人?
(4)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单。
探究任务单
探究主题记叙文中结尾段的作用
探究方法步步追问法
探究过程A最后一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B最后一段与前文内容有什么关系?与本文主题有何关系?
C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述效果?
①回答探究过程中的前两个问题。A_____B_____C这样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请你归纳记叙文最后一段的作用。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按要求作答。
①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②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③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④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⑤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⑦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⑧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品味文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2)这段话可以分为两层,请你在段落中用“∥”划出,并写出这样划分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庄重的乞讨
①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②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凝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旅途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称赞。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挪动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③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气氛之中。
④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⑤我快步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从文中找到一句反问句写下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
i反问句:
ii陈述句: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上空。
i盲人为乘客演奏了哪些曲子?(任写4个)
ii“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这一句中“居然”的意思是,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这一切”是指。
(3)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4)回答问题。
i“我快步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ii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四小题。
竹节人
①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自己做的,也只能自己做。只要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新鲜玩意儿,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以至全校。
②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③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④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
⑤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⑥而现在,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⑦仔细想来,那个发明这竹节人的家伙,准也是坐这种课桌长大的。
⑧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⑨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⑩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纸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chìzhà风云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人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伸手一拂,“屏风”颓然倒了,一切秘密暴露无遗。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
下课后,眼巴巴看别的同学重新开战,玩得欢,不禁沮丧得要命,便一起悄悄溜到办公室窗户下的冬青丛里转悠,希望老师能像往常一样,把没收的东西扯散了,随手扔出窗外。
蹲着身子,瞪大眼,可一无所获。正悻悻然准备离去,却见同桌趴在窗玻璃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也凑过来,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zhà风云
(2)阅读⑧—段,概括几个斗竹节人有趣的情景。
i(1)两个竹节人没头没脑地对打,不知疲倦也永不倒下。
(2)
ii(3)
iii(4)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筹,却弄巧成拙,不敌对手,对方大呼胜利。
(5)
(3)“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这句话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②两段统领全篇,奠定愉快的感情基调,全文围绕“迷”这个词展开。
B、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从正面写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述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和自豪。
C、文章第节中的“笑”包含着“我们”对老师的理解、认同甚至是喜爱。
D、老师“大步流星走过来”、“怒气冲冲”地把两个竹节人“一把抓去”,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
初读课文《邓稼先》。
(1)“两弹”是指和。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2)本文共有六个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请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几件小事
——记父亲叶圣陶
①我今年62岁了,可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子,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子平行地向碗里伸去,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子,想要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菜碗里伸。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子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从小就没学会。”
②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也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参加什么会议,看到会场门口摆着墨盒、毛笔、签到簿,我心里就担心: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毕恭毕敬把名字写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门不认货,掉头就走。这当然要怪我自己从小没有下功夫练过,不过父亲也从来没有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③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比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没想到把笔头交到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如果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类东西更是这样,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弄破了呢?”直到今天,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让人家接起来顺手,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里就能看。
④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我渐渐养成了冬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诉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⑤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事,都是只关心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由。有时候,他还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比如为我小时候的集邮册题签,给我们兄妹三个修改作文,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⑥抗战期间,父亲在《开明少年》上发表过两篇该教育的卷头语,头篇叫作《习惯成自然》,另一篇叫作《要养成习惯》,主要说的就是父亲管着我的那层意思。
⑦在父亲逝世一周年的时候,记下这些小事,也算是对他的怀念吧。
(1)给文章分段,最合情理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2)请为文章列出提纲。
(3)叶圣陶是名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其值得怀念的地方一定很多,为什么只选取“拿筷子”“递东西”等小事来写?
(4)说一说该文的写作特点,想一想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①那年,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坐在副驾驶位置,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摘掉金边墨镜,跳下车,站在黄尘浸浸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②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内心特别焦虑,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路,就算驾车前行,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连人带车翻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之中!现在,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这代步的出租车也根本无法调头!
③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听天由命的最坏打算。这时,一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给客人帮个忙吗?”
④“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越来越凉的山风。
⑤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刷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
⑥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我的心中充满怀疑,这个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
⑦沉默。等待。煎熬。
⑧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那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⑨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⑩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正从带状的小路上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立刻,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们要效仿他们,却被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雾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家洼村怎么走?”他推起遮住半张脸的墨镜,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是,我要去的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只能坐出租车去,但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进丛生的岔道,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住宿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我心情忐忑,还差点误会了他,一种愧疚之情由心底而生。
“拦路虎”被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合力铲平而“打败了”!我强忍住感激的泪花,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来了:“那不能要呢,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车子“嘀嘀”了几声,再次启动。那些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微笑着与我告别。他们夹道而立,那挥舞的手臂,就像广袤大地上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路标,指引着我平安向前。
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心中充满不舍。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他们又像朵朵美丽的山花,沁人心脾,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低声自语:“其实,生活中从未缺少过这些真、善、美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依据文章情节发展过程提示,概括“我”的情感变化。
遭遇塌方→回村喊人→合力铲平→再次前行
(2)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
他们夹道而立,那挥舞的手臂,就像广袤大地上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路标,指引着我平安向前。
(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自然段的画线句运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了刘师傅在道路遭遇塌方汽车无法通行时急于寻找帮助的形象,体现了刘师傅的真诚、热心。
B.“设置悬念”是本文的特点之一,如第②自然段中“大脑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
C.第⑧自然段画线句运用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衬托了我们久等老人不至的煎熬心理。
D.第自然段面线句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静的气氛,衬托了“我”看到人们正在为自己刨土开路时,内心的着急与焦虑。
E.综合运用说明、描写、议论这三种表述方式,表述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对治理道路塌方这一安全问题的担忧之情。
(4)根据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练习。
鞠躬尽瘁
①焦裕禄来兰考之前,患过慢性肝病。组织上和同志们对他的身体一直很关心,多次让他住院治病,但他怕影响工作,每次都说:“慢性病,慢慢治就会好的。”
②他常对人说:“只能叫人压住病,不能叫病压倒人。”每当肝疼发作,他就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肝部,从来没有因为肝疼影响工作。他在办公室里采取自己的“压迫止痛法”——肝疼的时候,就随手拿一件硬东西,一头顶住肝部,一头顶在藤椅右边的靠手上,日子长了,竟把右边的靠手顶穿了一个洞。
③1964年春天,他和县委的一个同志骑车到三义寨公社去。往常他骑车比谁都快,可是这一天很慢。后来,终于骑不动了,只好下来,推着车,艰难地向前走。
④到了三义寨,他坐下来,一边认真地听,一边详细地记着笔记。左手却伸进衣服里,不住地使劲压着肝部。公社的同志在汇报中间,看见他拿钢笔的手不住地颤抖,好几次,笔从他的手指间掉了下来。看到这种情况,同志们强忍着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他却神情自若,平静地招呼讲话的同志:“说吧,往下说吧。”
⑤一直坚持听完了汇报,帮助大家安排了工作。吃过饭,又跑了两个大队,还到地里转着看了看。原想住下来,随行的同志见他今天的病情和往常不一样,就劝告他:“老焦,咱们回去吧,回去看看病,要没啥,明天再来。”别的同志也都这样劝他,他才没再坚持,当天晚上赶回了县城。
⑥第二天,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一检查,登时怔住了。医生察觉那已不是普通的肝病,掩饰不住内心的焦急,说:“焦书记,转到省城的大医院吧!今天就走!”
⑦入院以后,他的病情不断恶化。经过会诊,医生开出了一张诊断书:“肝癌晚期,皮下扩散。”
⑧医院里有许多年轻的实习生,焦裕禄经常找他们一起读报、学习毛主席著作。当时他的病情已经极为严重,全靠打葡萄糖针维持生命。每次医生来给他打针,他都说:“让实习生给我打吧。”
⑨医生说:“他们才来,打不好。”
⑩焦裕禄说:“正因为打不好,才叫他们打。他们早点儿学会了,可以给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
他从来没想到自己是一个垂危的病人。他像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只要活着一分钟,就要为人类放出一分钟的光和热。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曾去郑州看望他。有一次,他特地嘱咐县委办公室的一个干部:“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让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这是多么高尚的人啊!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5月初,县委派人到郑州探望他。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瞒着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
这时候,焦裕禄在全力克制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不断从他额头上渗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继续问道:“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焦裕禄一连问了几遍,当他得知这是组织上的决定的时候,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安详地说道:“回去告诉同志们,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战斗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兰考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1964年5月14日,在焦裕禄同志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
他拉着这两位同志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这就是他,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遗言。
那一年,他才42岁。
(选自《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课本·语文》,有删改)
(1)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2)请对第段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3)本文第段独句成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坚强、乐观、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请结合选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
(5)本文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请你模仿这种写法,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6)阅读《鞠躬尽瘁》和《纪念白求恩》两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
焦裕禄①②
白求恩③④
(7)阅读文章,结合已给出的部分,简要梳理《鞠躬尽瘁》的行文思路。
《鞠躬尽瘁》:①肝疼时仍坚持工作——②——③鼓励实习生在自己身上练习打针——④——⑤临终前叮嘱治理沙丘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母亲头上的雪
①母亲的白发,是被一场场雪染白的。我曾经这样固执地认为。
②在我的记忆里,染白母亲头发的第一场雪,是在我八岁那年。雪纷纷扬扬,我和大我三岁的哥哥,披麻戴孝,去山上为父亲送葬。身上是白的,天地也是白的。我没有流泪,因为我还不知道失去父亲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③母亲也没有流泪。我和哥从山上送葬回来,看到母亲站在院外,望向山,一动不动。脸上没有表情,就那么肃穆地站着,像一座雕塑。厚厚的雪,堆积在她头上,遮住了她乌黑的发。我和哥站在母亲跟前,也望向山。
④第二年冬天,依然是在一场雪中,我和母亲艰难地走在大街上。雪大,风也大。雪地上交叉着四行脚印,很快就被雪填平。母亲领着我,要去村东头小学校长家里;问问能不能晚几天交学费。
⑤母亲顶了一头雪,风吹走了一层,新的雪又落下来,母亲的头顶,始终是白的。她什么也不说,只是紧紧握着我的手。街上无人,只有雪。那一刻,我只觉得,天地空旷,只有我们母子二人。
⑥我十岁那年的冬天,雪依然大。我和母亲推着一车煤,从姥姥家回来。姥姥家在矿区,母亲在那里的矿山上捡煤,攒够一车后,就推回自家来。回家要穿越一大片原野,风雪正紧,野地苍茫。母亲推,我拉,母亲努力分辨着被雪覆盖的道路。到了上坡处,脚底打滑,我就手脚并用。母亲的腰也弯成了一张弓。母亲喊:“再加把劲儿,很快就到家了。”
⑦我在城里读高二那年,冬天,由于学习压力大,我开始整晚整晚地失眠,成绩一落千丈。我对自己失去信心,开始逃课,有次翻墙去校外时,被校长逮住了,要我停课一周。班主任打电话到我们村的村主任家,要家长来领人。母亲辗转接到电话后,步行十几千米到了学校。我终于没有被停课。毕业时班主任才告诉我:“当时你母亲为了你不被停课,一遍遍求校长,甚至到最后跪下了,你啊,今后一定要孝顺你母亲。”
⑧母亲当时离开学校时,我去送她,下着雪,不大,但母亲头上白茫茫的。那时,她的头发已经有很多白的了,我只是分不清,到底哪些是雪染白的,哪些是岁月染白的。
⑨我大学毕业后,工作忙,只能过春节时回家。很多次回家,都下着雪。母亲站在村口等我,披了一身雪,满头白。她站在雪中时,我就怀疑是雪染白了她的头发。
⑩如今,母亲的头发全白了,比雪更白。每次望着她的白发,我心里就有一场场纷纷扬扬的雪,一直在落,落,落……
(有改动)
(1)文章围绕“雪”,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和“我”的哪三件事?
(2)第④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母亲的腰也弯成了一张弓。
(4)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一件婚纱裙
①这是战争年代里我所经历的事,每每回想起来都令我激动不已,使我更加热爱周围的人们,珍惜今天的生活。
②长时间的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陷于贫困、不幸和痛苦,许许多多的家庭都失去家庭生活的支柱。我的姐姐斯卡纳和我就是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的。自然,所有生活的负担也就完全落到我的妈妈——一个年轻寡妇的身上。终于有一天,一直最大限度抑制和隐瞒着生活绝望的妈妈,叹着气说:“孩子,我们再也没有面包维持生活了。现在唯一的办法,我那件婚纱裙——我结婚的纪念,生活中最幸福日子的纪念。好了,它能做什么用呢?孩子……”伴随着母亲的失声恸哭,她坚持把长裙给我,让我同姐姐到一个叫诺日斯罕的地方去换粮食。这令我震惊。
③“祝你们一路顺风。斯卡纳,我恳求你,一定要照顾好你的弟弟。”母亲哽咽道,“把婚纱裙换成你们可以换的任何东西。”
④“换成你们可以换的任何东西”,这意味着如果不能换到粮食,我们就不应该回家。
⑤到了诺日斯罕车站,姐姐和我去了离车站最近的村庄。在那里,我们遇到一个非常善良和蔼的妇女,并去了她的家里。斯卡纳拿出了包裹,然后说:“这就是我们带来的东西,也许您会喜欢它,我们必须把它换成粮食。”
⑥“噢,它太精致漂亮了。”房主一边说,一边仔细地翻看着婚纱,“如实告诉我,它被穿过吗?它的主人在哪儿?”她不停地把婚纱在两手之间翻来倒去,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它,并自语道:“如果允许的话,我想试穿一下,看它是否合身。”这位妇女一穿上它,整个屋子看起来顿增光彩,就像一个漂亮的新娘穿着专门为她缝制的结婚礼服走进房间一样。
⑦我努力去想象我妈妈做新娘时的情景,这件婚纱穿在我妈妈身上时会这样光彩照人、这样的合身吗?最大的可能是,当我的妈妈试穿它时,也这样站在镜子的前面,满怀幸福地欣赏自己。我还想到,我将像它的原样那样,把它保存下来,让它像原来一样zhǎn()新、雅致,在我儿子结婚时,我会向他讲述这件凝结着长辈深情的婚纱的经历,然后,按照传统,我将把它交到我的儿媳妇手中……
⑧这时,那位妇人打断了我的思绪。她说:“孩子,我可以给你一袋大麦、玉米和小米。”斯卡纳和我同意了。这位妇人从厨房拿出一个厚实的平底盒子递给我。我把盒子中的粮食分成两半,把一半装进了口袋,看到这个情形,斯卡纳笑了。
⑨火车很快就要到了,我们不得不离开。于是,我们扛起我们的东西,与热情的女主人真诚道别。离开女主人的房子不远,我们听到了女主人颤抖、不安的声音:“亲爱的,等一等,别走!”
⑩我们非常恐慌,。
当她走到我们身边时,焦急地说:“孩子,说句心里话,请你们拿着这件婚纱裙连同粮食回家吧。告诉你们的妈妈,在诺日斯罕你们也有个妈妈,这是她送的礼物。如果这里能够和平,我的丈夫和儿子能从战场上平安地归来,我宁愿变得穷一点。”
我几乎要放声大哭了,斯卡纳也非常感动。于是,她用带着颤抖的声音说:“祝你们好运,愿你们所有的期望都变成现实。”
妇人紧紧地拥抱和亲吻了我们……向她道别后,我们急匆匆向车站赶去,一路上谈论着这个善良的乡村妇人。
(选自《时文选萃》,有修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hǎn()新
(2)联系上下文,在第⑩自然段画线处填入合适的内容。
(3)第⑥自然段画线句主要运用和描写,其作用是。
(4)本文以为线索,以→我们用婚纱裙向老妇人换粮食→展开情节。
(5)联系全文来看,第⑦自然段写“我”看到妇人穿上婚纱后产生的联想的作用是:。
通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2)请仿照第(1)题的框架图,依据课文第8~18段的内容,再画一幅框架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四小题。
父爱陷阱
①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嘁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②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③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④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⑤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⑥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妤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⑦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⑧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岀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⑨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⑩突然,他一跃而起,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咋天晩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1)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警觉地应对危险——
(2)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
(3)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哪几处伏笔?
(4)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说说文中父亲的形象。
阅读《我仰望了六十年的恩师》,回答问题。
我仰望了六十年的恩师
陈志华
我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地点在浙江中部和南部。我们全体同学寄宿在学校里,老师们带着我们在山沟里逃难流亡,缺吃少穿,缺医少药。几次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从尸体堆里逃生,又从日本侵略者细菌战造成的鼠疫大流行中幸存下来。我们小小年纪,不懂事,老师们不但照料我们、保护我们,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以高水平的教育。
我成年之后,回顾那段历史,越来越懂得教育工作是多么崇高的职业。我的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们,其实个个都是伟大的人。那时候,他们带着几百个学生,肩膀上担着多么沉重的担子!我一生都敬仰他们,包括常常批评我不肯开口唱歌的音乐老师。你想,在那种艰难危险的日子里,我们居然还有音乐课,而且上课还有风琴。有一次土匪突袭,我们仓促出逃,两位农民抬着那架风琴,女音乐老师紧紧跟在后面,一瘸一拐地在山路上跋涉,自己只背出来个小包裹。
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老师。那时候,学校一般都最重视语文课。语文老师大多比较年长,地位比较高,在同事中受到尊敬。他们一般担任各年级的“级任导师”,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简单地说,他们担当了为人父母的责任,跟学生的关系特别密切。我们都住在祠堂里或者庙宇里,宿舍没有门,也没有窗。山区冬季很冷,天天晚上,身为级任导师的语文老师都要来查铺,摸摸我们的手脚,拂去被面上薄薄的一层积雪,掖紧被角。春天雨多,偶尔出太阳了,便督促我们把潮湿的被褥摊到坟头上去晒。我们团团坐在一起,在暖和的阳光下脱了衣服捉虱子。老师见了,就到农民家里借了一个灶,用煮猪食的大锅烧了满满一锅开水,叫我们一个个脱下内衣裤放到锅里煮一煮。我们自己种粮,种菜,砍柴,到山上背来竹子搭房子。农民收了稻子之后,我们把地租来,在禾兜下挖一锄头,塞几粒豆子进去,抓上一把草木灰,天冷之前能收一茬豆子。语文老师总和我们一起劳作。
有两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即使我以后得了老年痴呆症,也会记得。有一年,日本侵略者为打通浙赣铁路,占领了金华,向丽水进逼。老师们带着我们逃难。到了碧湖,山洪暴发,江水骤涨,不能渡船。我们几百个学生停在江边。这时候有很多中国军队也被阻塞在渡口。突然间来了日本飞机,一批又一批,轮番轰炸、扫射。带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大喊大叫,把我们一个个按倒在公路边的水沟里。到了天色昏暗的时候,屠杀终于过去。我们爬出水沟,看到一地的断肢残骸,血肉模糊,吓得两腿发软,不会走路。老师叫我们闭上眼睛,连拖带挟,把我们弄到渡船上。这时候水势弱了一点,我们冒险过了江。我们这些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伤亡。遗憾的是,受到这样的惊吓,大部分同学在以后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情绪都不太正常,时时会顶撞老师。每当回忆起来,我就想,不知有没有伤了老师的心。
另一件事是,日本侵略者曾经在浙江南部放过鼠疫病菌,造成严重的疫情。我们学校在景宁,正靠疫区边缘,大家提心吊胆的。有一天下午,我们下地给白菜施肥、松土,当晚很累,早早睡了。第二天早晨,紧挨在我右侧的同学——我们的劳动组长,竟莫名其妙地死在地铺上。那时根本没有医生,大家都猜测他死于鼠疫。鼠疫的传染非常厉害,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把尸体烧掉,又把我隔离起来。我被关到一座孤零零的农舍的楼上。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死定了。我只好坐在墙角发呆,等死。没有什么人敢走进这座小楼,但一天三餐,都有人把饭菜装在篮子里,挂到一根绳子头上,我自己把它吊上去。这位送饭的人,就是级任导师——我的语文老师。糊里糊涂过了一个星期,我居然没有死,危险期过了,被放回班里。这年我才13岁,初二的学生,受了这么大的折磨,一头扑进老师怀里放声痛哭。老师紧紧搂着我,一起哭。
老实说,六十年前老师是怎样教课的,我记不清楚了,但老师是怎样做人的,我终生不能忘记,而且时时受到记忆的鞭策,不敢有负师恩。中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毫无主张,偏爱什么课程,常常是因为这门课程的老师受到爱戴。我和我的许多同学,就是因为被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对语文课特别有兴趣,学习比较用心,喜欢读些课外读物,也勤于练习写作。我想,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教书效果好,首先是因为他们关爱学生,师德高尚。
关于语文课的情况,我还记得一些事儿。既然六十年没有忘记,就是不应该忘记也不可能忘记的了。
那也是在景宁,我们的学校“撤退”过去,请了当地一位前清举人当语文老师。这位老师在地方上声望很高,举止端庄,不苟言笑。每当空袭警报的钟声一响,他便换上长袍马褂,打扮整齐,规行矩步地走出我们当校舍的白娘娘庙,站在荒坟头上,一听到敌机的声音,他就仰天大骂,从不躲避。同学年少,不明白道理,笑他迂腐。可是他的授课终于镇住了我们的调皮。那时候没有课本,教学内容由老师自己定,上课的时候写在黑板上,我们动手抄下来。开学的第一堂课他也是穿戴整齐,走进教室,庄重地看了我们一眼,缓缓转身,用非常漂亮的大字,在黑板上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然后,低沉地朗读起来。我们虽然还小,但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在日本侵略者的逼迫下辞别父母,颠沛流离,尝尽苦难,心头郁积着仇恨和悲愤。这首诗我们以前学过,懂得这是老师对我们的嘱咐,爆发般的齐声应和,滚烫的泪珠洒满胸前。
王丽老师在约稿信里写道:“语文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地积累和扩大。”说得真是太好了,我的切身感受,总括起来,正是这两句。
我并不认为,数理化等课程的老师对学生的人格健康不起什么作用,我只是强调,语文老师以他们独特的魅力,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
(1)本文选入《过去的教师》一书时,题目为“我有过这样的老师”,你更喜欢哪个题目?说说你的理由。
答:
(2)文章结尾特别强调“语文老师以他们独特的魅力,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概括说说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
(3)针对本文的行文思路,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说说你准备如何探究这个问题。
问题:
探究步骤: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
③______
i②
ii③
(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3)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i“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ii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述上有何妙处?
(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半碗月亮》,回答下列四小题。
半碗月亮
顾晓蕊
(1)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一一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2)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是从吟诵千年的《诗经》中走出来的,脚步轻盈,姿态清朗。不似城里的月光,隔着灰蒙蒙的云层,躲躲闪闪,晦暗不明。
(3)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4)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一缕缕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5)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一只鸟惊飞在月色中。(6)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看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7)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般强悍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8)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碗里有个月亮。”父亲又说。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皮的鸡蛋。”
(9)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抿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
(10)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笑着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11)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
(12)随着父亲转业,我们家搬进了城里。我是在多年以后,才懂得父亲的用意之深——心有明月自澄净。只是我至今未曾问过,坚守海岛的那些艰苦又寂寥的夜晚,他是否有“隔干里兮共明月”的思潮起伏
(13)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看,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选自《儿童文字·选粹》,原文有改动)
(1)文章围绕月亮写了多件事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和提示进行简要概括。村民月下扯谈——①——六岁时“我”矮墙看月——②——饭后就月亮喝冰糖水——③。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2)段中由画中月亮联想到童年时乡村的月亮,从而引出下文童年时代“我”与“月亮”相关的美好回忆。
B.第(4)段写到隔壁家的金枝、银枝,是为了突出“我”以及其他农村孩子的快乐无忧的生活。
C.第(6)段加点词语“惊喜”“慌张”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到常年不在家的丈夫时的喜悦与幸福。
D.第(12)段中写“我”猜想父亲是否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思潮起伏,表现出多年后对当年父亲常不回家依然不理解和怨恨。
E.文章结尾再次写到“碗中的月亮”,温馨浪漫而又略带忧伤,烘托出对亲人的浓浓思念,点明了主旨。
(4)文章以“半碗月亮”为题有何作用?
阅读《春在溪头荠菜花》,完成下列小题。
春在溪头荠菜花
张宗子
①正月将过,纽约仍在飘雪,然而春天终究来了。站在窗前向外看,白茫茫的漫天飞絮中,棕红色的玫瑰花已经快要绽开,而荠菜在这些日子更是随处可见。看见荠菜,再想起吃荠菜,时令便晚了。舒展到巴掌大的野荠菜,即使还没老,味道也差了。
②荠菜容易和几种不能吃的野草相混,和常见的车轴草甚至小蒲公英也酷似。但见多了,无论外形怎么变,还是一眼能认出来,但要告诉别人却不容易。这大概和生活中看人一样,很多感觉是难以言述的。
③荠菜有不同品种,彼此差别很大。叶子有绿的,有铁锈红的,还有叶尖棕色或金属般的灰白色的。叶缘多半呈锯齿状,但有的乖巧妩媚,近乎无齿,有的则天性刁蛮,分裂太深,细长加扭曲,弄得如一团缠丝。
④长在麦田和菜地里的荠菜,地腴水足,借了农人的爱护,免于牲畜的踏踩,养得鲜嫩水灵。叶子上举,回转成伞形,叶面常趴着亮晶晶的水珠,仿佛女子颈上的珠链。这种荠菜绿得油亮,长得肥大,然而味道淡,剁碎就出水,没多少筋骨。荠菜的香主要在根,家养的荠菜植株挺拔,看起来有模有样,根却萎缩得不成比例,又细又短,像阿Q脑后拖着的小辫子。
⑤好吃的荠菜,在房前屋后,菜地外围,以及路边和田埂上。
⑥生在这里的荠菜,天天被践踏。人践踏,牲畜践踏,鸡鸭啄食,牛羊啃啮,驴车的轮子碾过,荠菜便长得异常瘦小,叶子匍匐下去,紧趴在地面上。说趴还不够确切,该说紧紧抓着地面。老叶子在外,新叶子在内,一圈一圈,几乎像个圆,但不整齐,又松散。颜色也很少是绿色,绿中带点铁灰,很枯干的那种,更多是给人红色感觉的铁锈色和棕色。因为必得结实才能生存,它们水分少,干硬,撕开叶子见到筋。麦地里的荠菜伸手便揪起来了,这些荠菜不能,贴地太紧,根特别粗壮,叶子扯碎了,根还扯不出来,要用剪刀往深处剜才行。那么板结的土里,荠菜的根足有一拃长,粗而不肥,凑近鼻孔,香气四溢。
⑦两种荠菜,两种品质,两种命运。这是我童年挖荠菜时留下的印象。
⑧曾经读到唐人郭湜的《高力士外传》,里边记录了高力士亲口所说的一件与荠菜有关的故事。安史之乱,肃宗即位。玄宗从四川还都,做了太上皇,大权旁落,受肃宗猜忌,亲信被一一剪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自不能幸免,垂暮之年被流放巫州。巫州在今天湖南的怀化,荠菜甚多,而当地人不吃。高力士喜欢荠菜,经常采来做羹。日暮途穷,他乡流落,有感于荠菜味道的鲜美,作了一首小诗:“两京秤斤买,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怀化远离京都,当时算是化外之地吧。高力士说,虽然地方不同,荠菜的味道仍然没变啊。这首诗朴实无文,读来却能令人反复回味。正如杜甫流落蜀中,怀念长安时的诗作:“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无限感伤,尽在诗中。
⑨初到纽约,每发现一种过去见惯的草木虫鸟,都觉得欣喜。第一次看到萤火虫,竟然忍不住惊叫出声。荠菜,在公园里,运动场周围,乃至一些僻静小街的两边,到处都是。拔起闻闻,气味仿佛。儿子出生那年冬天,母亲来帮助照顾孩子,我们一起在附近的草地上挖了很多。包饺子之后,还有剩余,下到面条里吃掉了。
⑩后来几年还挖过几次,感觉却不对了,不仅不香,还有一股腥气,根老,嚼不动,从此便没了兴趣。高力士说虽然夷夏有别,荠菜气味不改,看来适用范围有限。远,要看远到什么程度,太远,所有漂亮的假设都不成立了。
荠菜开花细小而白,杂在草丛中,毫不起眼。反倒是结籽之后,分叉得很好看的细枝条上,缀满扁扁的小种子,摇摇摆摆,风致不亚于狗尾草,都是朴素又让人觉得舒服的。辛弃疾的词中有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平平淡淡一首词,这两句大有深意。
(有删改)
[注]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选自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这两句的意思是城里的桃花和李花,正因害怕风雨的摧残而发愁,(野生野长的)荠菜花却开满这里的小溪边,一派生机。
(1)围绕荠菜,记叙了自己不同阶段的经历与人生体味。请你阅读文章,补写下面的内容。
①童年时挖荠菜,发现两种荠菜的不同命运。
②
③
(2)做批注是用简练的语言及时记录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提疑问等。请你从文中③—⑦段摘录一处关于荠菜的内容,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批注。
答:
(3)文章以辛弃疾的词句“春在溪头荠菜花”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答:
现代文阅读。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深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給坐在前面的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让头发少掉落。
②天气十分睛朗,阳光从七层楼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边的小几上。母亲的头顶也耀着这初夏的阳光。她背对我坐着,花白的每一茎发根都清清楚楚可见。唉,曾经多么鸟黑丰饶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里。
③记得小时候最喜欢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遭遇过剪刀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在梳妆台前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捉着才能疏通。全部疏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把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髫子;接着,套上一枚黑色的细网,再用四支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那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觑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也很动人。
④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老式贤妻良母。虽然她自己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从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家事上。她伺候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十分费心照顾,虽然家里一直都雇有女佣打杂做粗活儿,我们的皮鞋是她每天擦亮的,她甚至还要给我们洗晒球鞋。
⑤母亲当然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查阅或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减轻做功课的负荷。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用品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许多粗细铅笔,右边则是写过磨损的铅笔。我们兄弟姊妹放学后,每个人只要把铅笔盒中写钝了的铅笔敚进右边小抽屉,再从左边抽屉取出削好的,便可以自去写功课了。从前并没有电动削铅笔机,好像连手摇的都很少看到,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那把锐利的“士林刀”削妥的。家中琐琐碎碎的事情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工作呢?
⑥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之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姣好的面庞有皱纹出现,她的一头美发也花白而逐渐稀薄了。这些年来,我一心一意照料自己的小家庭,也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于那显著变小的发髻。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从前堆满后颈上的乌发,如今所余且不及四分之一的分量了。
⑦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往昔,由手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为她施行外科手术,将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干电池装入她左胸口的表皮下。这是她有生以来首次接受开刀手术。她自己十分害怕,而我们大家更是忧虑不已。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度过了难关。
⑧数日后,医生已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并恢复体力。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她颇不习惯装入体内的那个干电池,甚至不敢碰触也不敢正视它。好洁成癖的她,竟因而拒绝护士为她沐浴。最后,只得由我出面说服,每隔一日,亲自为她拭洗身体。起初,我们两人都有些忸怩不自在。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洗澡哪!”我用不熟练的手,小心为她拭擦身子,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我相信当我小的时候,母亲一定也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过的。于是,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姣爱的婴儿。
⑨洗完澡后,换穿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致蓬乱的头发。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从这里可以眺望马路对面的楼房,楼房之后有一排被白云遮掩的青山,青山之上是蔚蓝的天空。
⑩起初,我们互相闲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不久之后,却变成了我一个人的絮聒。母亲是背对着我坐的,所以看不见她的脸许是已经睡着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我轻轻柔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套过锃。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好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吧。
(有删改)
(1)根据提示,从母亲的角度概括相关事件。
段落相关事件
③(1)
④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
⑤(2)
⑧—⑩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2)从全文看,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⑧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姣爱的婴儿。
(4)文中母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分析两个特点即可)。
解析
一、复合题(共18题)
1.
(1)时常自言自语而不自知;半夜坐在客厅并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做饭点两次煤气,把饭做糊了;出门回家时走错家门。
(2)设下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揭晓铁盒里的内容做铺垫。
(3)因为母亲一人把他含辛茹苦地养大,为他付出一切,供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母亲怕他受委屈,年轻时拒绝再嫁。
(4)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母亲对铁盒极端的保护和珍视,表现出母亲可能会忘记很多,但永远不会忘记对孩子的爱与责任。
(5)文章的结尾揭晓了铁盒的内容,照应前文母亲始终紧紧地抱着铁盒的语句,解释了母亲竭力保护铁盒的原因,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2.
(1)好奇——厌烦——接受——喜爱。
(2)焦急不安,不知道狗现在怎么样了,希望宠物快点儿回到身边。
(3)善于交朋友、有经营之道,对顾客的心理活动非常了解,同时喜欢小动物,富有爱心。
(4)①描写了“她”对小黄狗态度的转变。与前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②作用: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②突出人物形象,点明或突出主题;③结构上与前文照应或对比;④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写出三点即可)
(1)此题考查提炼信息。带着问题浏览全文,提炼出符合题意的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即可。开始时女孩因为好奇逗狗玩;第④—⑧段写女孩对小狗的态度是厌烦的;第⑨—段从描写中可知女孩接受了小狗;第、段,从女孩对小狗等待不及亲自上门,到主动买狗的一系列用品可知,女孩喜欢上了小狗。
(2)这句话通过对女孩的动作、心理描写,体现出女孩等待小狗、盼望小狗快点儿回来的焦急心理。
(3)根据老板娘的言谈举止来分析即可。从老板娘对女孩的言行、态度可知,老板娘热情、善解人意,懂得经营之道;从她对小狗的言行态度可知,她喜爱小动物,富有爱心。
(4)此题考查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根据题干的要求,对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进行步步追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分析段落的方法,进而归纳段落的一般作用。
3.
(1)首先,五个“一个”组成了排比句式,语气流畅、热情洋溢,有力地表述了对白求恩的无限赞美。其次,五个“一个”将白求恩“大有利于人民”这一精神品质详细地分解为五个方面来论述,使观点更加具体、鲜明,更富说服力与感染力。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第一层记叙自己同白求恩的交往;第二层阐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
4.
(1)i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ii我比得上他。
(2)i《喀秋莎》《北国之春》《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
ii竟然;盲人应该是看不见的,可他却知道孩子的举动;孩子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
(3)①‖②③④‖⑤
第二段:在20路电车上,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为乘客们吹奏口琴,博得乘客们的喝彩,引起了“我”的反思。
(4)i因为乞讨者的举动让“我”振奋,让“我”心情舒畅,更让“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ii他是一位正视挫折,敢于并乐于庄重地行使自己劳动权利的人。
(2)i《采茶调》《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路平安》
5.
(1)叱咤
(2)i“斗士”的线被卡住,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ii挖空心思给竹节人创造武器和名号,神气威武。
iii下课后,我们在教室热闹地搏斗,好不热闹。
(3)我们的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因为做得多,所以毛笔就“丢”得多,卖毛笔的生意当然就好了,两相对比,显示出“我”的窃喜与得意。
(4)B
6.
(1)原子弹;氢弹;‘两弹’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邓稼先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工,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且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2021-2022小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
-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广汉中学钟声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月考政治试题
-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中英文学校等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人教A版)】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象-教学设计
- 高等数学II-2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重庆大学
- 安徽省八公山区2023-2024年发展改革委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招录87人真题附答案(A卷)
- 计算机基础应用试题
- 《用人单位工伤预防培训指南第4部分:培训效果评估》征求意见稿
- 《定积分的简单应用》课件
- 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 【课件】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GB/Z 44789-2024微电网动态控制要求
- 2024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投资股权协议2篇
- 枣庄学院《信息可视化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高考真题-政治(江苏卷) 含答案
- 2024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金属冶炼(初级)安全生产实务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4重庆机场集团限公司公开招聘46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评的策略
- DRG专项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21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