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选择类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吏民,封府库籍:造册登记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大

C.辟邪说,难壬人难:为难D.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剽:抢劫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斯用兵之效也

C.齐楚之精英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3.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举先王之政②杀人如不能举③冀君实或见恕也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B.道芷阳间行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和成语中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休(休戚相关)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战速决)

C.信者效其忠(信口开河)D.有善始者实繁(明眸善睐)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C.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阿房宫赋》)

D.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7.下列句子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B.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C.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谏逐客书》)

D.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心血之作。

B.《鸿门宴》展示了古人的座次安排。在古代,室内座位的尊贵程度是东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西为最末。项羽将刘邦安排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上,流露出对刘邦的轻视和无礼。

C.《谏逐客书》和《答司马谏议书》是同为议论性的公文奏疏,表述了对当下具体政治措施的鲜明立场;而《阿房宫赋》和《六国论》都是阐发观点的史论文章,均为借古讽今的名篇。

D.古人常使用典故表述强烈情感,如近人林觉民《与妻书》“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忘情也”,就是借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来表述自己革命临别之际内心极度悲伤的心情。

9.《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有精巧的推敲,以下各项中“孤云”意象情感色彩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杜牧)

B.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刘长卿)

C.诗寻片石依依晚,帆挂孤云杳杳轻。(赵嘏)

D.青山绿水从人爱,野鹤孤云与我同。(王冕)

10.对以下语段所描述的人物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郑伯不动声色,纵养其恶。

B.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战国策》)——冯谖好吃懒做,贪得无厌。

C.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刘备过度自信,自以为是。

D.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汉书》)——善待苏武,关心体贴。

11.以下选项中不是“杀青”(《天工开物·造竹纸》)含义的一项是()

A.(竹子)浸至于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

B.绿茶加工制作时,将摘下的嫩叶加温,防止茶叶中的酵素发酵的过程。

C.电影或电视剧全部剪辑制作完成并准备上映的时间段。

D.古代制作竹简,必先用火烤炙,至其冒出水分,刮去青皮,始方便书写并防止虫囊。

12.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苏辙《六国论》)——委托重要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挫败而归向秦国呢?

B.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苏轼《六国论》)——于是施行法律而不任用人才,对老百姓说可以靠法律来统治,对官吏说不必有才华。

C.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李桢《六国论》)——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娱乐享受,弱肉强食,看起来与秦国没有什么不同。

D.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李桢《六国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

二、选择题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基因的自私性的一项是()

A.黑头鸥集群作巢,一个黑头鸥等到它的邻居转过身去,或许趁它去捉鱼时,将邻居的雏鸥一口吞下。就这样它就不必离巢捉鱼,使巢失去保护。

B.鹰依靠目力追捕猎物——鹰的目力这样锐利以致欧洲大陆某些地方的人相戒不养白色的鸽,因为它们极容易受害。

C.雌性欧棕鸟一旦发现栖息地里的鸟类叫声特别大,它就会认为种群成员数量太多,有发生饥荒的征兆,于是就会减少自己孵蛋的数量。

D.鸟类的警叫声使其他个体闻声逃命,确实起到了警告的作用。没有人认为发出警报的个体是“想要把捕食者的火力”引到自己身上。

三、小阅读-课内

14.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当权者应广开言路、善于听取百姓意见的一项是()

A.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C.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子产不毁乡校》)

D.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谏厉王弭谤》)

四、名著阅读

15.结合诗意推断,下面这首《咏白海棠》的是()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A.林黛玉B.薛宝钗C.贾宝玉D.史湘云

16.《红楼梦》的回目往往有对照之意,下面选项中对回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借助谐音,告诉读者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故事,同时也用“识通灵”与“怀闺秀”点出男女主人公。

B.“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宝钗在明媚的春光里释放青春,黛玉则有感于花朵飘零,自“泣”风霜交加,刀剑相逼的命运。

C.“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宝玉在妙玉那里喝到极洁净的茶水,哪知被自己嫌弃的代表“不洁”的刘姥姥正喝醉了躺在自己的床榻上,应了他的那句判词“欲洁何曾洁”。

D.“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一个是高高在上的主子邢夫人,一个是出身卑贱的丫鬟鸳鸯;一个愚钝尴尬,毫无主见,一个聪慧刚烈,傲岸不屈。两相对照,高下立现。

17.阅读宝玉挨打片段,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设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连忙迎接出来,上前躬身陪笑道:“大暑热天,母亲有何生气亲自走来?有话只该叫了儿子进去吩咐。”贾母听说,便止住步喘息一回,厉声说道:“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不觉就滚下泪来。贾政又陪笑道:“母亲也不必伤感,皆是作儿的一时性起,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有删节)

A.贾母说“岂不干净”意思是我不死,必要妨碍你管宝玉,你连我一起打死,就没人再约束你了,一则你落得干净,二则我死后眼不见为净,不用再看着你打宝玉而心疼。

B.贾母说“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是指责贾政瞒着自己打宝玉,取消自己的发言权,没把自己放在眼里,给贾政扣上一个不是“好儿子”的帽子,逼得贾政“忙跪下含泪”解释。

C.贾政最后自称打宝玉是“一时性起”,又说“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意味着在“孝”字重压之下,这场对儿子的教训彻底失败,也使挨打这一事件带上了喜剧色彩。

D.这段文字揭示出贾政与贾母的矛盾,在贾政心中,宝玉的职责是“光宗耀祖”,做不到就该教训;而贾母则不以为然,认为无论如何贾政不该打儿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胡宗元诗集》序

宋·黄庭坚

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林皋①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焉。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

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①陆沉:无水而沉,这里指隐居。林皋:指山林。

1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

B.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

C.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

D.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

1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言仁义之泽也泽:滋润

B.则动而中律中:符合

C.能春能秋,能雨能旸旸:日晒

D.以文物为工文:文章

2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有抱青云之器邻之厚,君之薄也

B.是以穷于丘壑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C.谓其怨邪吾其还也

D.草木与荣衰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提出的“不怨之怨”是认为有才能的士不得任用,可以寄托于诗文表述自己怨愤之情,但是表述的语言要节制,有仁义。

B.有三种类型的诗歌:其一是像候虫那样的有谓之鸣,其二像涧水那样的不平之鸣,其三像金石丝竹寂寞无声,动而中律。

C.“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古代男子十五岁束发行冠礼,表示成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胡宗元从小到大都爱好读书。

D.胡宗元隐居山林,喜欢做善事,性格随意从容。其诗文心志高远,直达《国风》;愤世嫉俗,和《楚辞》中的描写十分类似。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

六、情景默写

23.完成默写。

(1)《论语先进·侍坐章》中,曾皙讲述了人们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人际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既符合儒家的理想,也契合了孔子晚年的心态。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结果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举例说明自己改革的合理性和决心的是这三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了楼阁之间通道的壮丽景象。

(6)《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轻率割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六国论》中苏洵充分肯定赵国良将对抗秦国进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

李劼

以往所谓红学研究之所以总是流于肤浅甚至庸俗,我以为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作为阅读前提的。在一部题为《豹》的意大利影片中,一位行将就木的公爵沉痛地感叹,豹子(贵族)消失以后的世界,将为走狗和绵羊所替代。这种感叹几可令人联想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对历史命运的领悟。在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感受到的是豹的强劲和豹的高贵;及至其衰落,则是一片狗的粗鄙和羊的平庸。如果可以把人类的基本处境划分出生存——创造——审美三个层面的话,那么与此相应,在其生存层面上呈现的是走狗和绵羊的世界,在其创造层面上体现的是进取性极强的豹的世界,而在其审美层面上展现的则是具有崇高意味的豹的精神的世界。如果说歌德的《浮士德》讲述的是一个创造的世界,或曰豹的世界,那么曹雪芹的《红楼梦》呈现的则是一个审美的世界,或曰贵族的精神世界;而《红楼梦》的阅读历史所隶属的恰好是很不幸的生存的世界,亦即走狗和绵羊的世界。或者是走狗的居心,或者是绵羊的道德,阅读前提决定了人们对《红楼梦》的先天性误读。也许这本身就是历史,这本身就意味着命运。但这样的命运一旦获得揭示,那么这种不幸的阅读历史就应该结束。作为《红楼梦》的阅读前提,人们要摒弃的不仅是走狗的动机和绵羊的道德判断,而且还包括豹子的进取。也即是说,只有当读者具备了对豹的精神的领略,或者说具备了贵族的审美的精神素质,才能真正进入《红楼梦》所展现的世界。

这样的阅读前提显然与历史截然相背,因为无论就《红楼梦》的问世还是其被阅读的背景而言,人们所看到的都是走狗和绵羊的历史。且不说豹的精神,即便是有关豹子本身的时代,也成了遥远的历史回忆。春秋战国几乎作为一场最后的创造性博弈,给整个文化留下了一个辉煌的高潮性的终结,周秦以降,历史与其说是创造性的,不如说是延续性的。汉不如周秦,唐不如汉魏,宋明又不如汉唐,如此等等;文化气脉一代比一代衰微,历史精神一朝比一朝灰暗。而所谓绵羊道德,不是旨在创造,而是张扬功名,表彰忠臣节妇。在此,道德楷模如同坟地里的墓碑一样,比比皆是。在这样的历史上,王权与宗教是同一的,暴力和道德是互补的,顺民和痞子是同构的。

在走狗和绵羊的历史结构中,社会形态是奴隶性的。奴役者和被奴役者构成其基本成份而奴役和顺从则是人际之间的关系原则。就奴役者而言,成功与失败乃是奴役技巧和运气好坏的问题:就被奴役者而言,顺民和痞子的区别则在于顺从不顺从,或者听话不听话。生存是这种社会所遵行的最高原则,而竞争则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没有竞争所必需具备的平等前提,就好比赛跑没有起跑线一样。本着这种生存原则,对奴役者而言是尽可能满足其物质欲望,对被奴役者而言则是只要活下去就行。对生命中的欲望成份和物质追求的满足,构成整个社会成员的基本信仰;如果说这种社会也有宗教意识的话,那么不过是生存愿望的凝聚和物质欲望的渴求,诸如金钱至上,恭禧发财,保佑得子等等。人们烧香磕头不是因为精神需要,而是出于物欲动机,与这种物的迷信相应的,则是绵羊的道德准则。听话和服从,是这种绵羊道德的核心。当年孔子定下的具有贵族气息的仁义礼智信,在这种道德社会中被全然曲解成驯顺和监视,驯顺是被奴役者对奴役者的道德准则,监视是被奴役者之间的督察规则。也即是说,一方面是听话,一方面是互相揭发,构成这种社会道德的明暗部分。公开宣扬和灌输的是听话,暗地里提倡和鼓励的是揭发。听话者将揭发看作理所当然的义务,揭发者促使听话者更听话。听话者所基于的是绵羊本性,揭发者则缘自狗的忠诚。这样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形态,人们可以在《红楼梦》中看到其生动的预告,我指的是袭人形象。

作为晴雯形象的反面,袭人形象的象征意味在于对以往历史的揭示和对未来世界的预告。她凝聚了一个生存社会的全部道德,概括了一部走狗和绵羊历史的全部黑暗。她对贾宝玉的规劝和对林黛玉的告发,与其说是出于一种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如说是源自绵羊之于贵族的恐惧和反感。作为一只典型的绵羊,袭人的所作所为是朴素的自然的合乎其心理逻辑的,因为这基于绵羊的本能。她本能地向王夫人告密,本能地向薛宝钗效忠,本能地向贾宝玉进言,本能地对林黛玉反感,如此等等。如果说,大观园的女儿世界是对昔日的贵族时代的追忆和对历史回光返照式的卷顾的话,那么大观园中这只唯一的绵羊所意味和暗示着的则正好是失落了贵族精神的历史和社会道德。在此值得指出的是,当这种绵羊道德变成一种生存的游戏规则时,这种道德的末日也就来临了。也即是说,听话和揭发在人们心目中不再作为朴素的本能和神圣的准则,而只不过是一种达到生存目的的有效手段和互相残杀的人际关系武器时,这种道德在袭人那里的坚定性也就被自然瓦解了。

(节选自《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有删改)

24.下列选项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看来,若只停留在生存层面阅读《红楼梦》,是名著和阅读者的不幸,应当被终结。

B.春秋战国之后,因缺少创造层面的豹的精神,历史与文化更多地呈现出了延续性的特点。

C.在奴隶性的社会形态中,对奴役者而言,是否能有奴役技巧和好的运气是其成功的关键。

D.袭人是生存社会中的道德典范,她充分利用了奴役和监视的道德准则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5.下列选项对文本论证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用电影《豹》引出中心论点,即阅读《红楼梦》的最大障碍来自于自其诞生至今的历史和世界。

B.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比《浮士德》和《红楼梦》两部名著,指出后者价值重在呈现审美的贵族的精神世界。

C.文章第二段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意在指出整个古代文化和历史精神的衰落,尤其是审美能力也日益萎缩。

D.文章最后指袭人为典型的“绵羊”“走狗”式人物,分析其揭发的根本动机是对上位者怀有的恐惧和仇恨。

26.下列《红楼梦》回目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其行为精神距离本文所肯定的“贵族精神”内涵最远的一个是()

A.王熙凤协理宁国府B.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C.慕雅女雅集苦吟诗D.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27.请在原文画横线处分别填上最符合语境的短语或词语。

八、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几则文本,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稳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贾母因笑道:“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届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有删节)

文本二

宝玉听说,忙下了炕,来至里间门前,只见吊着半旧的红绸软帘。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儿,身上穿着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玉一面看,一面口内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道:“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姊妹们都好。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戴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成两句吉谶。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与我的是一对。”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有删节)

文本三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都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不想偏遇见那拐子重卖英莲,见他生得不俗,立意买了。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嘱托族人并几个老家人,他便带了母亲妹子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人命官司,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无有不了的。在路不计其日。那日已将入都时,忽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薛蟠心中暗喜道:“我正想进京去,有个嫡亲母舅管辖,不能任意挥霍。如今却好升出去了,可知天从人愿。”

(《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28.下列对文本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次相见,宝黛二人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笑着脱口而出,黛玉却把惊讶放在心里,既显示了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又写出了黛玉初入贾府的谨言慎行。

B.尽管之前听闻了许多对宝玉的负面评价,然而初次相见,黛玉眼中的宝玉却是面善、脱俗的,一扫“蠢物”之说,印证了两人心心相悦,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宝玉看黛玉,满眼是其风流气质,而黛玉除了关注宝玉的长相外,更多关注的是宝玉的穿着打扮,两相比较,可看出宝玉具有平等意识,而初入贾府的黛玉似乎还不能免俗。

D.对于宝黛初次见面,曹雪芹采取了互现式写法,写两人互相观察,不但可以写出各自眼中对方的特点,而且在对照中也折射自己的情趣和理想,更具意义。

29.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的居住环境与穿着打扮,都是“半旧”的,看出其内敛的性格;而她看到宝玉,忙起身、让座、斟茶、问候贾府众人,又可见其礼数周全,心思细密。

B.“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一句,可见宝钗对于通灵宝玉的在意。此章回目“金莺微露意”可理解为通过丫鬟莺儿之口,宝钗微微露出少女情思。

C.宝钗把通灵宝玉上的话“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这一细节,写出她借莺儿之口说出“一对儿”之话,既成功引起宝玉对于金锁的好奇,又体现了大家闺秀的矜持羞涩。

D.写人擅长虚实结合,在这两幕初会情节中,对于宝、黛、钗三人,不仅具体描摹其形,更突出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塑造了文学史上几个经典的艺术形象。

30.结合文本一、二,比较宝黛初会与宝玉、宝钗初会的区别,并分析原因。

31.文本一的回目是“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另有版本写作“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请你结合文本三,说说哪个版本的表述更好,并说明理由。

九、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内容,回答小题。

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wēyí()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bānlán()的图案,蛇,夸耀用心险恶的美。

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只因说出一个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惩罚。灾难不止于此,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从此,这终日与尘土为伍、因残疾而púfú()的先知,累积了对天堂的仇恨。蛇最感兴趣的食物是鸟,那些唯一能够来往天堂的飞翔使者。

斑纹,对称设计。老虎,斑马。①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②振动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螫针。③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④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⑤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酝酿哺育我们的乳汁;遇害者胖颈上可疑的道道抓痕,身体上深浅不一的刀伤,组成zuìniè()的恐怖条痕——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中学地理课本向我展示由外太空拍摄到的卫星图片: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我们谓之的广大世界,不过是神铺在桌面的一张地图。

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

(节选自周晓枫《斑纹》,有删节)

32.看拼音写汉字。

wēyí()bānlán()púfú()zuìniè()

3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打乱了顺序,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③④②⑤B.④①③⑤②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③①

34.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十、材料作文

35.完成作文。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面对宝钗的关心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竞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有人认为,黛玉的性情、价值观开始逐步呈现“宝钗化”倾向;也有人认为黛玉此时只是一时感动,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性。

所谓“成长”是要不断地去自我中心化而去适应社会的需要,还是坚持自我?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登记好了官民的户籍,封存好官府的府库。

B.正确。句意: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C.错误。“难”应译为“排斥,驳斥”。句意: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

D.正确。句意: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

故选C。

2.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婚姻”,古今异义。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句意:刘邦送上一大碗酒给他祝寿,并跟他约定为儿女亲家。

B.“用兵”,发动兵力。句意:这是发动兵力抗秦的结果。

C.“精英”,古今异义。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优秀人才。句意: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

D.“祖父”,古今异义。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句意:想起当初得祖辈父辈,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开辟。

故选B。

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举:推行。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

②举:尽、光。句意:杀人好像怕不能杀光。

③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④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如今您来指教我的。

可见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故选B。

4.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句意: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B.名词作动词,取道。句意:取道芷阳小路逃走。

C.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D.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句意:像蚕一样吞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故选B。

5.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美好、欢乐的意思。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B.前句,招致。句意:等到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时,才快速地招来(灭亡的)祸患。后句,迅速。句意: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C.前句,诚信。句意: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后句,随便、放任。句意:比喻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D.前句,好。句意:开始做的好的有很多。后句,善于。句意:明亮的眼珠善于左右顾盼。形容美女顾盼生姿。

故选A。

6.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偏义复词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出入”偏义复词,“入”起主要作用,“出”是衬词,无实义,译为“进入、进来”。句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A.“远近”,偏义复词,“远”起主要作用,“近”是衬词,无实义,译为“有多远”。句意: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B.“异同”偏义复词,“异”起主要作用,“同”是衬词,无实义,译为“不同”。

句意:奖惩功过,不应有所不同。

C.“西东”,不是偏义复词,指东西方向。句意:(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

D.“死生”偏义复词,“生”起主要作用,“死”是衬词,无实义,译为“生活”。句意:趁着有人南来,给您一封信打探一下您的生活情况。

故选C。

7.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B.语义被动句。句意:(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句意: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

D.语义被动句。句意:等到李牧因受污蔑而被杀死。

故选C。

8.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在古代,室内座位的尊贵程度是东为尊……西为最末”表述错误,当时方位应是:西为贵,北次之,南次次之,东最下。原文为“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项王地位最高,然后亚夫,其次沛公,张良地位最差。

故选B。

9.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A.“孤云”表述了一种闲适自由的生活意趣。

B.“孤云”抒发了诗人在友人离开后的孤独寂寞、牵挂之情。

C.“孤云”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轻快的心情。

D.“孤云”表述诗人欣赏美景后内心的闲适隐逸之情。

故选B。

10.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B.“冯谖好吃懒做,贪得无厌”错误。“长剑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力养家。”这是冯谖试探孟尝君是否真正的礼贤下士。

C.“刘备过度自信,自以为是”错误。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这是三顾茅庐时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既是刘备的自谦,也表明他有远大志向,同时表明招纳贤才的意向。

D.“善待苏武,关心体贴”错误。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卫律受单于指派招降苏武,如果苏武有闪失,卫律要承担责任,没法和单于交代,故如此对待苏武。

故选A。

11.A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杀青”最早是指古代制作竹简,必先用火烤炙,至其冒出水分,刮去青皮,始方便书写并防止虫蠹,此一制作程序,称为“杀青”;另外绿茶加工制作时,将摘下的嫩叶加温,防止茶叶中的酵素发酵的过程,也称为“杀青”。泛指书籍定稿或著作完成,电影拍摄完竣或电视剧制作完成,也称为“杀青”。

故选A。

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错误,“委”,托付;“区区”,小,少;“不折”,不挫败。翻译: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挫败而归向秦国呢?

B.错误,“任”,信任而使用;“谓”,认为。翻译:于是便信任使用法律而不任用人才,认为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华。

C.错误,“诈虞”,尔虞我诈,彼此互相欺骗;“视”,与……相比。翻译: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D.正确。

故选D。

1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黑头鸥集群作巢,一个黑头鸥等到它的邻居转过身去,或许趁它去捉鱼时,将邻居的雏鸥一口吞下。就这样它就不必离巢捉鱼,使巢失去保护”属于基因的自私性,为了一己之私,而同食同类幼崽,以便获取更多生存空间。

B.“鹰依靠目力追捕猎物——鹰的目力这样锐利以致欧洲大陆某些地方的人相戒不养白色的鸽,因为它们极容易受害”这是自然选择呈现的效果,自然选择通过各生物之间的利益而发生作用,鸽子白色的颜色更便于鹰的捕捉,以此来抑制鸽子的大量繁殖,维持生态平衡。

C.“雌性欧棕鸟一旦发现栖息地里的鸟类叫声特别大,它就会认为种群成员数量太多,有发生饥荒的征兆,于是就会减少自己孵蛋的数量”属于基因的自私性,为了自己,减少幼崽数量,减少自己养育幼崽的困难,以便获取更多生存空间。

D.“鸟类的警叫声使其他个体闻声逃命,确实起到了警告的作用。没有人认为发出警报的个体是‘想要把捕食者的火力’引到自己身上”属于基因的自私性,鸟类的警告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警告同类,共同躲避且承担风险,以免引来天敌。

故选B。

14.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句意: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这是诸葛亮劝勉刘禅要多听取大臣的意见,不能体现“善于听取百姓意见”。

故选A。

15.B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要人物的整体把握能力。

《咏白海棠》出自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是小说人物薛宝钗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薛宝钗这首诗借花自喻,极写了她作为豪门千金端庄矜持的仪态。全诗用词得体,含蓄浑厚。

故选B。

16.C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C.“应了他的那句判词……”错误,“欲洁何曾洁”是妙玉的判词,表明妙玉欲得洁净而最终不得。

故选C。

17.C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C.“也使挨打这一事件带上了喜剧色彩”错误,贾政最后自称打宝玉是“一时性起”,又说“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并没有喜剧色彩。

故选C。

18.B19.D20.D21.C22.但是,因他喜爱终老于翰墨,所以他的后生晚辈,无人不读书而喜爱写文章。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细品胡宗元的那些诗歌,发现他喜好贤人,十分喜欢做善事,性格随意从容,从不轻易埋怨什么。可以看得出来,他从少年到老年,一刻也没有对学问有所厌倦,堪称忠信之士。

“宗元之诗”作“观”的宾语,后面断开,排出AC;

“好贤而乐善”和“安土而俟时”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CD。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文:修饰。句意:醉心于修饰外物。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士人拥有卓越杰出的才能/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B.是:这;认定做得对,认为正确。句意:因此只能局限在山野之中/认定做得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C.其:代词,他;语气副词,还是。句意:说他心里有怨恨/我们还是回去吧。

D.焉:都是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句意:花草树木也随之兴荣衰败/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古代男子十五岁束发行冠礼”错误,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结发:此处指束发。古时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指初成年,即少年时。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耆”,通“嗜”,爱好;“后生晚出”,后生晚辈;“好文”,爱写文章。

参考译文:

士人拥有卓越杰出的才能,却在山林之间隐居,与麋鹿草木一起生活,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寄托于那些没有用的话之上,作为千岁不变的计策。他的心里怎么能没有怨恨呢?说他心里有怨恨,但是他的话语之间充满仁义;说他心里没有怨恨,但是又悲伤看不见他的踪影。总之,他的言语不怨不艾。

春夏秋冬季节更迭的时候,花草树木也随之兴荣衰败,为荣华感到高兴,为衰败而感到悲伤,它的鸣叫声里都好像有什么暗示一样,这是候虫独有的声音;如果心里不能平静,其声音就像雷霆一样,这是涧水;寂寞无声用宫商之音敲之,虽是有感而发,但是又符合音律的节奏,这是音乐。音乐的声音,《国风》《雅》《颂》里的诗句像它;涧水之声,楚人的诗歌像它;那么,对于那些候虫的声音,则末世诗人的言语和它十分相像。

现在写诗的人在写词句的时候,醉心于修饰外物,并乐此不疲,就好像玩弄世上不理解他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来等待世上理解他的人。但是,当他高兴的时候,不会刻意迎合谁;当他心里有怨恨时,也不刻意攻击谁。能春能秋,能雨能晒,并从内心深处热爱音乐,这样的人,即使造物者也不能对他有所改变。这种人,我不知怎么形容,所以干脆用昆虫来和他相比。

清江人胡宗元,从少年到老年,从来不曾停止读书,他拥有的学问不会比任何饱学之士少。不过,前人不能牵拉他向前,后人也不能推他向前,因此只能局限在山野之中。但是,因他喜爱终老于翰墨,所以他的后生晚辈,无人不读书而喜爱写文章。他离开时,子弟门人将他的诗歌整理出来若干卷。胡宗元的儿子对父亲十分孝顺,遵循正道,曾与我一起共事,因此,他拿着他(父亲)的诗集让我为整理出的诗歌写序。

我细品胡宗元的那些诗歌,发现他喜好贤人,十分喜欢做善事,性格随意从容,从不轻易埋怨什么。可以看得出来,他从少年到老年,一刻也没有对学问有所厌倦,堪称忠信之士。至于遇到什么变化突发奇想,则又和我前文所论的诗人之态十分类似。他旷然豁达,心志高远,直达《国风》;他愤世疾俗,又和《楚辞》中的描写十分类似。后人观看胡宗元的诗,也可以这样来推究他的心志。因此,我写了这篇序来送给胡氏子弟。

23.浴乎沂风乎舞雩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浴、沂、舞雩、恭、盘庚、霁、予、芥、再、却。

24.D25.B26.B27.贵族精神;严重阙如(缺失)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奴役”错误,根据“在这种道德社会中被全然曲解成驯顺和监视……也即是说,一方面是听话,一方面是互相揭发……听话者所基于的是绵羊本性,揭发者则缘自狗的忠诚。这样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形态,人们可以在《红楼梦》中看到其生动的预告,我指的是袭人形象”可知,“奴役”应为“驯顺”。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开宗明义”错误,用电影《豹》引出中心论点,并不是开宗明义。

C.“意在指出整个古代文化和历史精神的衰落”错误,“汉不如周秦,唐不如汉魏,宋明又不如汉唐,如此等等;文化气脉一代比一代衰微,历史精神一朝比一朝灰暗”并不是说整个古代,说法绝对。

D.“分析其揭发的根本动机是……恐惧和仇恨”错误,根据“她对贾宝玉的规劝和对林黛玉的告发,与其说是出于一种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如说是源自绵羊之于贵族的恐惧和反感”可知,是“规劝和揭发”的动机,选项以偏概全,且是“反感”,不是“仇恨”。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指袭人对宝玉的一番规劝,根据“她凝聚了一个生存社会的全部道德,概括了一部走狗和绵羊历史的全部黑暗”可知,袭人不具有“贵族精神”。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也即是说,只有当读者具备了对豹的精神的领略,或者说具备了贵族的审美的精神素质,才能真正进入《红楼梦》所展现的世界”可知,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贵族精神作为阅读前提的严重阙如(缺失)。故第一空填“贵族精神”,第二空填“严重阙如(缺失)”。

28.C29.D30.①宝黛初会,宝黛两人都产生一种心灵感应,都感到似曾相识。为后文两人生死不渝的爱情历程张本。而宝玉、宝钗初会则没有类似一见钟情的描述,点出宝黛二人的情感与宝玉、宝钗的情感不同,宝黛二人心意相通,灵魂契合。②宝黛初会,因黛玉无玉,宝玉第一次摔玉,见出他对黛玉感情之深,照应“木石前盟”;宝玉、宝钗初会,两人互相看对方的通灵宝玉和金锁,并通过莺儿的口暗示通灵宝玉和金锁是一对,照应“金玉良姻”。借此点出了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意思对即可)31.“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好。①“抛”字作抛弃讲,主观上由于难以抗拒的原因被动放弃。回目的意思是林黛玉是客观上被动抛舍下自己的父亲林如海,主观上不愿离开父亲。可以看出父女的情感,又有悲剧意味。②同时“抛父”还可以制造悬念,小女孩怎么能做出“抛父”的举动呢?吸引读者阅读。③与第四回薛蟠很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