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 2023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23.0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测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

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C.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D.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材料一中,美国学者《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

C.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D.材料二以“云消费”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当下中国茶产业竞争的新现象,提出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B.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D.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4.与古代相比,当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某茶品店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脸谱

朱以撒

这首配合迅疾变脸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马,有些咄咄逼人,似乎在追赶着什么,追问着什么。演员在急管繁弦中亮相,一张面具在一刹那消失了,换成了巨灵神,一个甩头的动作,又变成了风神、灵官、王朝马汉……随着鼓点的密集,脸谱不断地翻新。一位变脸人进入人群,最后一张脸谱落下,竟然是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子。这几个夜晚让人着实感到神奇,躺在床上,眼前是变幻不定的脸谱,耳畔是激越铿锵的锣钹声响。一个陌生的民间艺术,在脸谱上如此经营,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意思?

如果最后那张脸谱没有落下,在这层薄薄的遮掩中,我们始终不知,脸谱后的那张脸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脸谱,我是充满兴趣的,这大概源于少年时生活在木偶之乡——木偶的表情就是人的表情的缩小,人的表情是木偶的基础。天下最生动的表情见之于脸,这也使脸谱急剧增多,即便繁衍至千万也远远不能穷尽。脸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善变,心灵是其善变的根源。这也使民间艺人从很早的时候就捕捉到了——利用脸谱之变来表述人心的幽深难测。脸谱当然都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五官俱在,只是都被渲染了。为什么人要夸张自己的脸谱来起到震慑人的效果?我以为世事繁杂,人的空虚无助,需要借助这么一个虚无的形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脸谱的,由于不像才产生威力,才值得往离奇深处发展。

有谁能揭起一个人的脸谱呢?我每天不停地行走,不断地遇见陌生人,可是我完全不清楚脸谱之下什么是真实——在脸谱上全然看不出来,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深奥,里外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这样的怀疑成为习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就会降得很低,而戒备却成为每天都要披戴的盔甲。有阅历的人通常认为脸谱是不可靠的,它是一种伪饰,使人捕捉不了眉宇间的微妙。脸谱与心灵在许多时候是错位的,内心含恨,脸上却绽开笑容,让对方不知其真实用意。而笑容通常是人们处理社会、人群关系最先抵达的一个表情。以前我见到有人吵架,看他们充满血色的脸,比工匠正在上油彩的脸谱更为生动。在工作室里是做不成多少让人惊叹的脸谱的,他应该更多地走到街头巷尾去观察,尤其是乡野山村,生活的艰辛使人的表情变得十分沧桑。当然,我记忆中的乡野山村主人们都是过去的人物了,他们很多人已经不在,只是脸上的表情已进入了我的内心。我记得当时与他们交往真是轻松之至,野田劳作很苦,却由于与人交往的不必费心机,苦日子里也有快乐。

我看到一些在台上又笑又跳的孩童,以为是成年人的缩影,脸上过于热烈的表情,是仿成人的。如果拿他们和山村儿童相比,我会更接受朴素的,甚至怯生生的表情,它像极了山间小路旁的细碎野花,只是浅浅地、淡淡地流露。也许只要持有这样的一种分寸,已经足够表述内心的愿望,就不需要再扩张,泛滥了就是伪饰了。我没见过山村人久别相见时那种大呼小叫抱在一起的粘乎劲,他们只是淡淡说几句,邀请到家中坐坐。这样的表情寡淡吗?我觉得很受用,有时候想给人解释一下,但最终没有开口——一个人表情如何,完全是自己的事。

我的母亲在最后的十年中,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以前她看到我时怜爱的神色,这十年内都消失了。她对这个世界似乎也不热烈,很淡地面对人群,从不像有的女邻居一脸夸张大呼小叫。一脸凝固,一年甚是一年。我内心期待她有所缓解,滋润出笑意和我说话,就如同一场春梦醒来,待从头再说起。在她的少年时代,会对家园周围充满了好奇,去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趣味并且融入到草木中去,这是一段多么值得留恋的时光啊。人和草木、昆虫、鸟雀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后来有了电视,母亲也就只是欣赏《动物世界》。为什么她琢磨动物的乐趣远远地胜过对于人的琢磨?我猜度母亲对人的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不了,隐蔽在人的皮囊里的玄机太多了,简单的母亲无法理解。母亲往往在看《动物世界》时才表情欢悦,随着各种动物的行止姿态,表情也发生一些变化。她和动物说过话,或者学过动物的叫声,这是我见过、听过的一种真实。只是后来,树木渐渐砍光了,清晨不再有鸟雀的鸣唱了;野草也没有了,那些蜻蜓、蚂蚱、金龟子不知去了哪里,而空气中习惯了的草木气息、野花苦涩的味道,从此不会再被敏感的母亲捕捉。母亲没有表示什么,她的内心和表情都是淡淡的。

现在我觉得快乐的是每周到画室去看看研究生们的创作。他们年轻,以至有很好的表情,单纯胜于复杂。只是为师者箫鼓向晚,老去情疏。我想,每一位渐渐老去的人,待他们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时,他眼前飞掠而过的是一张张不同含意的脸,这些脸所带来的万千情节,支撑着他长久的回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脸谱具有数量众多、变化多端、夸张变形等特点,虽然在生动程度上远远不及人脸,但是比人脸更善于变化。

B.留恋过去与乡野山村主人们的交往生活,那时人与人坦诚相待,无须戒备,日子虽苦却感到轻松快乐。

C.晚年的母亲不再像年轻时充满好奇,脸上越发平淡,关注母亲的变化,他期待能重温母亲怜爱的神色。

D.认为每一个渐渐老去的人,他所见到过的脸庞、表情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故事,将伴随他度过老去的时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配合迅疾变脸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马,有些咄咄逼人”这一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表现了曲子自由、飘逸的特点。

B.文章多用对比,如舞台上的孩童与山村儿童的表情对比、母亲的淡然与邻居的夸张对比,使文章的情感倾向更为鲜明。

C.穿插在文章中的几个问句,清晰显示了全文脉络,读者据此可以感受、领会的思路变化,并引发深刻的思考。

D.文章叙议融合,在场景叙写、往事追忆之后,往往加以或长或短的议论,意在多层次、多维度地表现脸谱的特点。

8.文章题为“脸谱”,而大量的笔墨是在写“表情”,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9.结合下面材料,具体分析本文是怎样体现“斯文人的谈吐”这一特点的。(6分)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有人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使读者得以在今天这个文化快餐充斥的环境中领略散文这一文体的健康成长状态;加之以独特的语言,便使得朱以撒的散文有一种文雅的精神气息流荡其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斯文人的谈吐”——这一点,正是朱以撒散文的独特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①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颍而军。子蟜②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涉颍,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王叔陈生③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杀史狡以说焉。不入,遂处之。晋侯使士匄④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与伯舆合要,王叔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年》)

[注]①知武子,即荀罃,晋军统帅。下文中,栾黡是晋军将领。②子蟜,郑国臣子。③王叔陈生,即王叔,与伯舆都是周灵王的卿士。④士匄,晋国臣子,又称范宣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B.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C.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D.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子,周及春秋时卿大夫的嫡子。此与《红楼梦》中贾政口里“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的“门子”所指不同。

B.涉,步行过水。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含义相同,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涉”含义不同。

C.宰,本意是充当家奴的罪人,后来成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文中的“宰”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宰”意思相同。

D.寡君,是指臣民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寡人”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孔执掌政权后,虽然制作规定官员各守其职、服从命令的盟书,但大夫、各部门官员等不肯听从,经子产劝说后他才平息了愤怒。

B.子蟜认为诸侯已经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一旦诸侯退兵,楚国一定会包围郑国。为了避免被楚军包围,郑国就与楚国结成了同盟。

C.在攻打楚国的事情上,荀罃认为可以利用楚国的骄傲与之交战,而在攻打郑国的事情上,他又认为楚国定会救援,很难取胜。

D.王叔与伯舆争夺政权,周灵王支持伯舆,引发王叔出走,士匄受命调解王室纠纷,让王叔与伯舆相互对证,王叔拿不出证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

(2)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

14.请简要概括三则故事中子产、荀罃、瑕禽言说方式的共同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6.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是《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社会对人才选举、人际关系的要求。

(2)《赤壁赋》中,面对江水流逝与月亮盈虚,苏子认为,从“变”的角度看“”,从“不变”的角度看“”。

(3)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马”:如“宝马雕车香满路”,以“宝马”代表优渥的生活;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班马”表现别离的不舍;如“,”,以“铁马”借指雄师劲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正月十四下午两三点钟,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了。大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媳妇们也(①),生怕落了下风;虽然汉子们不讲究穿戴,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像年轻时一样,三五好友相约姗姗而至;小伙子则多是与心爱的姑娘牵着手,成双成对地出现。

四五点钟,这南北、东西中心街上就汇为两条(②)的巨流,南北街北到黄河,南到黛溪湖,一眼望不到头。人们脸上漾着笑,陶醉地观赏着沿路排开的花灯展车。一部分花灯内容依旧是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像八仙过海、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另一类展车更舍得花大本钱,在车上搭起戏台子,雇了剧团名角,或咿咿呀呀着古装戏,或昂扬着现代京剧……这时候,夜的帷幕垂下来,上百辆用彩灯支撑、垒筑、装扮的展车一起闪亮,火树琼枝,映照大地;而焰火、礼花又燃爆了,一蓬蓬硕大的光艳花朵在空中怒放,整个天空(③)。与此同时,人流像猛涨的春潮滚滚涌动,像风中的麦穗、风中的稻谷、风中的青纱帐那样晃荡起来。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别有韵味,请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21~22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①。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②,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③,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多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等、“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原因。(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23.0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解析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测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

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经》是“清幽隽永”的中国茶文化的发端,也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向世界译介中华茶文化的经典。

B.茶文化是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茶叶外销,既是商品的交易,也包含了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C.当下茶产业的竞争,正从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轻量化、个性化包装受到重视。

D.年轻人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也促使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介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后者侧重分析茶产业的竞争与发展。

B.材料一中,美国学者《茶叶全书》关于中国茶叶外销的记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

C.材料二指出,中国“一地一品”的茶文化特点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

D.材料二以“云消费”时代为背景,分析了当下中国茶产业竞争的新现象,提出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挑战。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茶界中国》在主题为“共享一带一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短片电影展上播出,并享誉海外。

B.诗句“晴窗细乳戏分茶”中的“分茶”,是宋代流行的用爪、匕等在茶汤上划出图像的游戏,体现了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茶馆》,在德国、法国、瑞士三国十四座城市,历时50天演出25场,受到了欧洲人民的热烈欢迎。

D.美国茶商托马斯·沙利文为节约成本开发的袋泡茶满足了人们便捷饮茶的需求,中国养生品牌受此启发推出了袋泡养生茶。

4.与古代相比,当下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某茶品店开业后生意火爆,请结合两则材料与下图分析其火爆的原因。(4分)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1)A.“第一部”错误,强加比较。结合“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可知,并没有说《茶经》是第一部。C.“转变为产品包装的竞争”错误,以偏概全。结合“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可知,并没有说产品包装竞争完全取代了产品核心竞争。

D.“导致传统茶产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错误,强加因果。结合“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可知,说的是传统茶企业,而非茶产业。

故选B。

(2)C.“致使一些品牌在其他省市开设直营门店扩张以失败告终”错误。结合“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可知。

(3)A.《茶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传播传统文化,符合题意。

B.讲述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C.是话剧《茶馆》演出受到欢迎。

D.讲述茶文化的创新产品。

故选A。

(4)结合材料一“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可知,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载体更加多元,从相对单一的茶学典籍外译等发展为包括纪录片宣传、特色学院创办等多方位的传播。

结合材料一“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可知,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功能更加丰富,从单一传播茶文化发展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5)结合材料一“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可知,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图中“从五千年的云雾中走来,沐浴着中华的阳光”也充分体现了该品牌传承中国古老茶文化的决心。由此可知,其成功原因有经营理念方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经营理念,打造个性化的“新中式”茶。

结合材料二“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和图中“我是新潮的中国茶品”可知,其成功原因有品牌形象方面:追求新潮,创新茶品。

结合材料二“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和图中“E时代”可知,其成功原因有营销手段方面:线上线下二元销售。

解析:

(1)B

(2)C

(3)A

(4)①载体更加多元,从相对单一的茶学典籍外译等发展为包括纪录片宣传、特色学院创办等多方位的传播。②功能更加丰富,从单一传播茶文化发展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5)经营理念方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经营理念,打造个性化的“新中式”茶。

品牌形象方面:追求新潮,创新茶品。

营销手段方面:线上线下二元销售。(答对两点即可)

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脸谱

朱以撒

这首配合迅疾变脸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马,有些咄咄逼人,似乎在追赶着什么,追问着什么。演员在急管繁弦中亮相,一张面具在一刹那消失了,换成了巨灵神,一个甩头的动作,又变成了风神、灵官、王朝马汉……随着鼓点的密集,脸谱不断地翻新。一位变脸人进入人群,最后一张脸谱落下,竟然是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子。这几个夜晚让人着实感到神奇,躺在床上,眼前是变幻不定的脸谱,耳畔是激越铿锵的锣钹声响。一个陌生的民间艺术,在脸谱上如此经营,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意思?

如果最后那张脸谱没有落下,在这层薄薄的遮掩中,我们始终不知,脸谱后的那张脸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脸谱,我是充满兴趣的,这大概源于少年时生活在木偶之乡——木偶的表情就是人的表情的缩小,人的表情是木偶的基础。天下最生动的表情见之于脸,这也使脸谱急剧增多,即便繁衍至千万也远远不能穷尽。脸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善变,心灵是其善变的根源。这也使民间艺人从很早的时候就捕捉到了——利用脸谱之变来表述人心的幽深难测。脸谱当然都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五官俱在,只是都被渲染了。为什么人要夸张自己的脸谱来起到震慑人的效果?我以为世事繁杂,人的空虚无助,需要借助这么一个虚无的形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脸谱的,由于不像才产生威力,才值得往离奇深处发展。

有谁能揭起一个人的脸谱呢?我每天不停地行走,不断地遇见陌生人,可是我完全不清楚脸谱之下什么是真实——在脸谱上全然看不出来,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深奥,里外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这样的怀疑成为习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就会降得很低,而戒备却成为每天都要披戴的盔甲。有阅历的人通常认为脸谱是不可靠的,它是一种伪饰,使人捕捉不了眉宇间的微妙。脸谱与心灵在许多时候是错位的,内心含恨,脸上却绽开笑容,让对方不知其真实用意。而笑容通常是人们处理社会、人群关系最先抵达的一个表情。以前我见到有人吵架,看他们充满血色的脸,比工匠正在上油彩的脸谱更为生动。在工作室里是做不成多少让人惊叹的脸谱的,他应该更多地走到街头巷尾去观察,尤其是乡野山村,生活的艰辛使人的表情变得十分沧桑。当然,我记忆中的乡野山村主人们都是过去的人物了,他们很多人已经不在,只是脸上的表情已进入了我的内心。我记得当时与他们交往真是轻松之至,野田劳作很苦,却由于与人交往的不必费心机,苦日子里也有快乐。

我看到一些在台上又笑又跳的孩童,以为是成年人的缩影,脸上过于热烈的表情,是仿成人的。如果拿他们和山村儿童相比,我会更接受朴素的,甚至怯生生的表情,它像极了山间小路旁的细碎野花,只是浅浅地、淡淡地流露。也许只要持有这样的一种分寸,已经足够表述内心的愿望,就不需要再扩张,泛滥了就是伪饰了。我没见过山村人久别相见时那种大呼小叫抱在一起的粘乎劲,他们只是淡淡说几句,邀请到家中坐坐。这样的表情寡淡吗?我觉得很受用,有时候想给人解释一下,但最终没有开口——一个人表情如何,完全是自己的事。

我的母亲在最后的十年中,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以前她看到我时怜爱的神色,这十年内都消失了。她对这个世界似乎也不热烈,很淡地面对人群,从不像有的女邻居一脸夸张大呼小叫。一脸凝固,一年甚是一年。我内心期待她有所缓解,滋润出笑意和我说话,就如同一场春梦醒来,待从头再说起。在她的少年时代,会对家园周围充满了好奇,去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趣味并且融入到草木中去,这是一段多么值得留恋的时光啊。人和草木、昆虫、鸟雀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后来有了电视,母亲也就只是欣赏《动物世界》。为什么她琢磨动物的乐趣远远地胜过对于人的琢磨?我猜度母亲对人的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不了,隐蔽在人的皮囊里的玄机太多了,简单的母亲无法理解。母亲往往在看《动物世界》时才表情欢悦,随着各种动物的行止姿态,表情也发生一些变化。她和动物说过话,或者学过动物的叫声,这是我见过、听过的一种真实。只是后来,树木渐渐砍光了,清晨不再有鸟雀的鸣唱了;野草也没有了,那些蜻蜓、蚂蚱、金龟子不知去了哪里,而空气中习惯了的草木气息、野花苦涩的味道,从此不会再被敏感的母亲捕捉。母亲没有表示什么,她的内心和表情都是淡淡的。

现在我觉得快乐的是每周到画室去看看研究生们的创作。他们年轻,以至有很好的表情,单纯胜于复杂。只是为师者箫鼓向晚,老去情疏。我想,每一位渐渐老去的人,待他们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时,他眼前飞掠而过的是一张张不同含意的脸,这些脸所带来的万千情节,支撑着他长久的回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脸谱具有数量众多、变化多端、夸张变形等特点,虽然在生动程度上远远不及人脸,但是比人脸更善于变化。

B.留恋过去与乡野山村主人们的交往生活,那时人与人坦诚相待,无须戒备,日子虽苦却感到轻松快乐。

C.晚年的母亲不再像年轻时充满好奇,脸上越发平淡,关注母亲的变化,他期待能重温母亲怜爱的神色。

D.认为每一个渐渐老去的人,他所见到过的脸庞、表情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故事,将伴随他度过老去的时光。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配合迅疾变脸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马,有些咄咄逼人”这一句运用比喻、夸张手法,表现了曲子自由、飘逸的特点。

B.文章多用对比,如舞台上的孩童与山村儿童的表情对比、母亲的淡然与邻居的夸张对比,使文章的情感倾向更为鲜明。

C.穿插在文章中的几个问句,清晰显示了全文脉络,读者据此可以感受、领会的思路变化,并引发深刻的思考。

D.文章叙议融合,在场景叙写、往事追忆之后,往往加以或长或短的议论,意在多层次、多维度地表现脸谱的特点。

8.文章题为“脸谱”,而大量的笔墨是在写“表情”,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9.结合下面材料,具体分析本文是怎样体现“斯文人的谈吐”这一特点的。(6分)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有人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使读者得以在今天这个文化快餐充斥的环境中领略散文这一文体的健康成长状态;加之以独特的语言,便使得朱以撒的散文有一种文雅的精神气息流荡其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斯文人的谈吐”——这一点,正是朱以撒散文的独特之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文本有理有据进行分析。

(1)A.“变形”错,“极尽夸张之能事”说明有夸张,没有变形。“虽然在生动程度上远远不及人脸,但是比人脸更善于变化”错,原文说“脸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善变,心灵是其善变的根源”“利用脸谱之变来表述人心的幽深难测”,可见是错误的。

故选A。

(2)A.“自由、飘逸”错,表现曲子的狂放。

C.“清晰显示了全文脉络”错,问句确实能够彰显的思路,引领读者的思考,但不能显示全文的脉络。

D.“意在多层次、多维度地表现脸谱的特点”错,意在通过脸谱表述对生活、人与人关系的理解。

故选B。

(3)①由“如果最后那张脸谱没有落下,在这层薄薄的遮掩中,我们始终不知,脸谱后的那张脸是什么样子的”“天下最生动的表情见之于脸,这也使脸谱急剧增多”可知,文章从艺术领域的“脸谱”引出对生活中的脸谱的叙写,“表情”就是另一种“脸谱”;

②“脸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善变,心灵是其善变的根源”“我每天不停地行走,不断地遇见陌生人,可是我完全不清楚脸谱之下什么是真实——在脸谱上全然看不出来,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深奥,里外往往是截然不同的”,“表情”是人内心的一种伪饰,伪饰的表情比脸谱更善变,写“表情”可以让读者对现代人带着“脸谱”的现象理解更具体、深入;

③“脸谱与心灵在许多时候是错位的,内心含恨,脸上却绽开笑容,让对方不知其真实用意。而笑容通常是人们处理社会、人群关系最先抵达的一个表情”“我会更接受朴素的,甚至怯生生的表情,它像极了山间小路旁的细碎野花,只是浅浅地、淡淡地流露”,写各种人的“表情”,是对人们戴着脸谱的摒弃,是对真实的人际关系、自然的内心的呼唤。

(4)材料“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斯文人的谈吐”指的是体察人情世态,充满了理性色彩。结合“我每天不停地行走,不断地遇见陌生人,可是我完全不清楚脸谱之下什么是真实——在脸谱上全然看不出来”“我看到一些在台上又笑又跳的孩童,以为是成年人的缩影,脸上过于热烈的表情,是仿成人的”可知,现代人有“脸谱化”倾向,善于体察人情世态,使本文在思想上启迪读者。

材料“有赖于好的教养”,“斯文人的谈吐”指的是体现文化人的教养与担当。结合“我看到一些在台上又笑又跳的孩童,以为是成年人的缩影,脸上过于热烈的表情,是仿成人的。如果拿他们和山村儿童相比,我会更接受朴素的,甚至怯生生的表情,它像极了山间小路旁的细碎野花,只是浅浅地、淡淡地流露”可知,对于表情热烈、成人化的孩童的批评,态度鲜明,而语气温和。

材料“有一种文雅的精神气息”,“斯文人的谈吐”指的是语言雅致而有诗味。结合“滋润出笑意和我说话,就如同一场春梦醒来,待从头再说起”“只是为师者箫鼓向晚,老去情疏”可知,语言雅致,耐人寻味,充满典雅、古朴意味。

解析:

(1)A

(2)B

(3)①文章从艺术领域的“脸谱”引出对生活中的脸谱的叙写,“表情”就是另一种“脸谱”;②“表情”是人内心的一种伪饰,伪饰的表情比脸谱更善变,写“表情”可以让读者对现代人带着“脸谱”的现象理解更具体、深入;③写各种人的“表情”,是对人们戴着脸谱的摒弃,是对真实的人际关系、自然的内心的呼唤。

(4)示例:①体察人情世态,充满了理性色彩,针对现代人的“脸谱化”倾向,在思想上启迪读者;②体现文化人的教养与担当,批评有温度,如对于表情热烈、成人化的孩童的批评,态度鲜明,而语气温和;③语言雅致而有诗味,如最后一节,“箫鼓向晚”“老去情疏”等语言充满典雅、古朴意味。

体会句子含义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述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①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颍而军。子蟜②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涉颍,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王叔陈生③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杀史狡以说焉。不入,遂处之。晋侯使士匄④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与伯舆合要,王叔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年》)

[注]①知武子,即荀罃,晋军统帅。下文中,栾黡是晋军将领。②子蟜,郑国臣子。③王叔陈生,即王叔,与伯舆都是周灵王的卿士。④士匄,晋国臣子,又称范宣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B.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C.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D.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子,周及春秋时卿大夫的嫡子。此与《红楼梦》中贾政口里“门子也会钻了,由知府推升转了御史”的“门子”所指不同。

B.涉,步行过水。与《诗经·氓》中“送子涉淇”的“涉”含义相同,与《归去来兮辞》中“园日涉以成趣”的“涉”含义不同。

C.宰,本意是充当家奴的罪人,后来成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文中的“宰”和《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宰”意思相同。

D.寡君,是指臣民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和《齐桓晋文之事》中“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寡人”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孔执掌政权后,虽然制作规定官员各守其职、服从命令的盟书,但大夫、各部门官员等不肯听从,经子产劝说后他才平息了愤怒。

B.子蟜认为诸侯已经做好了撤军的准备,一旦诸侯退兵,楚国一定会包围郑国。为了避免被楚军包围,郑国就与楚国结成了同盟。

C.在攻打楚国的事情上,荀罃认为可以利用楚国的骄傲与之交战,而在攻打郑国的事情上,他又认为楚国定会救援,很难取胜。

D.王叔与伯舆争夺政权,周灵王支持伯舆,引发王叔出走,士匄受命调解王室纠纷,让王叔与伯舆相互对证,王叔拿不出证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

(2)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

14.请简要概括三则故事中子产、荀罃、瑕禽言说方式的共同点。(3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1)“平王东迁”是主谓句,“吾七姓”为下一句“从”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D;“吾七姓从王”主谓宾齐全,其后断句,排除B。故选:C。句子翻译为:往昔平王东迁,我们七姓大夫跟随平王,牺牲全都具备,平王依赖他们,赐给他们以骍牛为牲品的重盟,说:“世世代代不要失去职守。”

(2)C.“意思相同”错误。文中的“宰”是“官吏”的意思。句意:王叔的家宰与伯舆的大夫瑕禽在周王的朝廷上争讼/《促织》中“宰严限追比”的“宰”,县令。句意: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

(3)A.“他才平息了愤怒”错误,根据原文“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可知,是平息了众怒。

(4)①为书:制定盟书,制作盟书;为政:执政,当政,管理政事;难:动词,很难治理。句子翻译为: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因为众人发怒就烧了它,这就成了众人执政了,国家不就很难治理了吗?

②逃:避让,躲避;合:会合,汇合,联合;进:进军,进攻。句子翻译为:避让楚军,是晋军的耻辱,会合诸侯会增加耻辱,我打算单独进军。

(5)子产:“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

荀罃:“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

瑕禽:“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

根据上述信息可知,他们都运用反问,表述一种强烈的语气;运用比较,观点鲜明;运用假设,推断合理。

解析:

(1)C

(2)C

(3)A

(4)①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因为众人发怒就烧了它,这就成了众人执政了,国家不就很难治理了吗?

②避让楚军,是晋军的耻辱,会合诸侯会增加耻辱,我打算单独进军。

(5)①运用反问,语气强烈;②运用比较,观点鲜明;③运用假设,推断合理。

参考译文:

子孔掌握政权,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职,服从执政的命令。大夫、各部门官员、卿的嫡子不肯听从,(子孔)准备诛杀不顺从的人。子产劝阻他,请他把盟书烧了。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因为)众人发怒就烧了它,这就成了众人执政了,国家不也很难治理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怒气难以触犯,专权的欲望难以实现,把两件难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方法。不如烧了盟书以安定众人,你得到了你所想要的,众人也得到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吗?专权的欲望不能达到,冒犯众人会引起祸患,你一定要听从他们。”于是在仓门外焚毁盟书,众人这才安定下来。

楚子囊救援郑国。十一月,诸侯的军队绕过郑都向南开进,到达阳陵。楚军不退。荀罃准备退兵,说:“现在我们避让楚军,楚军一定会骄傲,骄傲了就可以和他们交战了。”栾黡说:“避让楚国,是晋国的耻辱。会合诸侯却增加耻辱,我要单独进军。”军队于是前进。己亥,与楚军夹着颍水扎营。郑子蟜说:“诸侯都已经作好了(撤回的)准备,一定不会和楚国交战。顺从他们(他们)将退兵,不顺从他们他们也将退兵。诸侯退走,楚军必然包围我国。同样是要退兵,不如顺从楚国,也让楚国退兵。”夜间渡过颍水,与楚国人结盟。栾黡想攻打郑军,荀罃不同意,说:“我们的确不能够抵御楚国,又不能够庇护郑国,郑国有什么罪?不如把这份怨恨让给楚国而回兵。现在攻打郑国的军队,楚国必定会救援他们,交战如果不能取胜,就会被诸侯嘲笑。取得胜利没有绝对把握,不如回去吧!”丁未,诸侯的军队回兵,侵袭了郑国北部边境后回国。楚国人也退回。

王叔陈生与伯舆争夺政权。周灵王站在伯舆一边,王叔陈生发怒而逃离。到达黄河边,周灵王请他回国,并杀死史狡以让他高兴。(王叔陈生)不肯回都,就住在黄河边。晋悼公派士匄调解王室纠纷,王叔与伯舆提出诉讼。王叔的家宰与伯舆的大夫瑕禽在周王的朝廷上争讼,士匄听取他们的申诉。王叔的家宰说:“蓬门小户的卑贱人家却都要凌驾于他上面的人,上面的人就很难安定了。”瑕禽说:“往昔平王东迁,我们七姓大夫跟随平王,牺牲全都具备,平王依赖他们,赐给他们以骍牛为牲品的重盟,说:‘世世代代不要失去职守。’如果是蓬门小户人家,他们能来到东方安居下来吗?而且天子依赖(他们)什么?现在自从王叔辅相天子后,政事依靠贿赂来完成,而任用宠臣专施刑罚。各有关官员,不能承受他们的富足,我们能不落到蓬门小户的地步吗?请大国好好考虑一下!在下面的人有理不能得到申诉,那什么叫做公正呢?”士匄说:“天子所支持的,寡君也支持。天子所反对的,寡君也反对。”让王叔与伯舆相互对证,王叔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王叔逃奔晋国。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6.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需要掌握课本知识,结合本诗进行细致分析。

(2)此题考查理解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创作背景,需要抓住表述思想情感的诗眼,由此进行分析解读。

(1)C.“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有误。杜甫的“醒复醉”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乘兴”即尽兴。故两诗人的思想情感不同。

故选C。

(2)“自解”意为自我开解、安慰。杜甫因成都兵乱,不能回草堂,只能在阆州和梓州往返,漂泊不定,饱受战乱之苦,此次严武回蜀,杜甫也终于回到成都草堂定居,因些只能自我安慰,以消解愁闷。①一二联写景,描写了竹子和春花,诗人从美好的景物中暂时忘却了忧愁;②借谢安望石的典故,反衬自己一事无成只能借酒浇愁;③引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表述随遇而安的思想。④最后借酒助兴,用“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解析:

(1)C

(2)①欣赏春景,化解漂泊不定、时光无常的愁情;②倚杖看石,倾壶就沙,借酒解愁;③直用“吾生亦有涯”典故,开解往来不定之苦,表述随遇而安的思想;④故作达观,以“乘兴即为家”自我宽慰。

译文:

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

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

谢安常倚杖与孤石相望,我却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

欣赏那远处安静地浮于水面上的水鸥,观看那在微风中斜飞的燕子。

现在蜀中多乱,世路梗阻,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终会有尽头呀。

所以于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又饮个醉,兴之所至便是家了。

赏析:

此诗首二句是写在草堂周围漫步,此举是动;而江边之竹、檐前之花,清幽明丽,此景是静。人动而景静,正是内心之静通过漫步静景中而展现。在此基础上,“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二句又见赏春之心萌动。而在此萌动之中,又有时光无常之感。

中间四句是赏春具体行为。“看”“就”是人的行为,“浮”“受”则是鸥、燕的动作,这些行为动作很有宁静之致,主要在于这一切都是随兴而至,无所造作所致。其中,“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二句以“静”字、“斜”字传出鸥燕性情形态,上句用字较浑厚而“静”字较工,且以“远”字总括,以“轻”字助发,下句因“受”字之工而饱受宋人称赞,以燕子的“受风”喻自己的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后四句写对生命有涯的解脱之道,唯在于直心而行,兴之所至,兴尽而返,不执着。

全诗用字完润,情景交融,写景上远近结合,所用典故极难品味,如“吾生亦有涯”便意致无穷,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思想。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七月,严武还朝,杜甫自成都送到绵州分手。接着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只好避往梓州。次年八月,杜甫知道房琯死于阆州僧舍,又赴阆州凭吊,以后便漂泊于阆州、梓州两地。直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二月,严武再为成都尹蒹剑南节度使。三月,杜甫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由阆州又返回成都草堂,便写了此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是《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儒家理想社会对人才选举、人际关系的要求。

(2)《赤壁赋》中,面对江水流逝与月亮盈虚,苏子认为,从“变”的角度看“”,从“不变”的角度看“”。

(3)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马”:如“宝马雕车香满路”,以“宝马”代表优渥的生活;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班马”表现别离的不舍;如“,”,以“铁马”借指雄师劲旅。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选出相关名句。

故解析为: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重点字:睦)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重点字:瞬)

(3)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重点字:阑)

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

想当年金戈铁马(重点字:戈)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虎)

《赤壁赋》名句辑录:

1.形容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都是通过音乐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

2.侧面描写客人的洞箫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表现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哀叹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表述对人生短暂、人很渺小的感叹的比喻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正月十四下午两三点钟,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了。大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媳妇们也(①),生怕落了下风;虽然汉子们不讲究穿戴,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像年轻时一样,三五好友相约姗姗而至;小伙子则多是与心爱的姑娘牵着手,成双成对地出现。

四五点钟,这南北、东西中心街上就汇为两条(②)的巨流,南北街北到黄河,南到黛溪湖,一眼望不到头。人们脸上漾着笑,陶醉地观赏着沿路排开的花灯展车。一部分花灯内容依旧是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像八仙过海、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另一类展车更舍得花大本钱,在车上搭起戏台子,雇了剧团名角,或咿咿呀呀着古装戏,或昂扬着现代京剧……这时候,夜的帷幕垂下来,上百辆用彩灯支撑、垒筑、装扮的展车一起闪亮,火树琼枝,映照大地;而焰火、礼花又燃爆了,一蓬蓬硕大的光艳花朵在空中怒放,整个天空(③)。与此同时,人流像猛涨的春潮滚滚涌动,像风中的麦穗、风中的稻谷、风中的青纱帐那样晃荡起来。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多处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别有韵味,请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述特点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句子的表述特点,分析其表述效果,可以从修辞和词语表述的角度来回答。

(1)①形容小媳妇们也要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姑娘们比个高低,可用“不甘示弱”。不甘示弱: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②形容“巨流”,可用“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③根据“一蓬蓬硕大的光艳花朵在空中怒放”可知,此处形容颜色多,可用“五彩斑斓”。五彩斑斓: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2)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主语一致,关联词“虽然”应放在“汉子们”后面;

不合逻辑,“相约”和“姗姗而至”矛盾,“姗姗而至”和“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语境也不太吻合。“相约姗姗而至”改为“联袂而至”,或删去“姗姗”。

(3)“咿咿呀呀”为叠词,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或昂扬着现代京剧”中“昂扬”原为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词性活用,突出古装戏与现代京剧在声音和气势上的不同特点。

“或咿咿呀呀着古装戏,或昂扬着现代京剧”前后两句句式一致,朗朗上口。

解析:

(1)①不甘示弱;②浩浩荡荡;③五彩斑斓

(2)汉子们虽然不讲究穿戴,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像年轻时一样,三五好友联袂而至。

(3)①运用叠词,音韵和谐(或:运用拟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