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材料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但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用他那一贯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更加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讲,毛泽东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的坚持和发展。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是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新的感性认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世界改造成人化的世界,再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只是每一循环都到了更高的认识阶段。关于这一思想,其实毛泽东早在1937年所著《实践论》中已有阐述。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新强调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时代色彩,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首先,阐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性和革命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一个认识论命题。也就是说,毛泽东在这里并没有否定物质的第一性原理,他不仅坚持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物质和精神两者能够互相转化,但物质决定精神是第一位的,思想需要物质作载体才能转化,转化是有条件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其次,明确指出在人的思想认识的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有伟大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相当于突出强调了真理检验标准的重大命题,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他指出:“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另外,强调了形成一种正确思想认识的过程的复杂性。早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在考察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后,就已经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着重对正确认识得以形成的规律和过程的复杂性作了说明。他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说明人们要想得到正确的思想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是要经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路径的。换句话说,永远也不会自动生成一开始就完全正确的思想。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摘编自李斌《掌握辩证唯物论以便“少犯错误”——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其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将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B.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伟大意义,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唯一目的,便是为了改造世界。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新的感性认识,这种无穷尽的循环必然会使认识上升到更高级的阶段。D.材料一对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过程的论述,是在《实践论》基础上重新强调并且加以丰富和发展,更具时代色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材料一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B.材料一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到农村去工作的干部和广大农民,文中没有使用太多哲学术语,语言通俗易懂。C.毛泽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对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换这一观点的含义进行了具体阐释。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3分)A.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材料一语言讲求逻辑性,请根据文中画线句子加以分析。(4分)5.班级开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书交流会,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拟写发言提纲。(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三天大风海明威那条路出了果园,直达山顶。山顶有小屋,门廊空荡荡的,烟囱里冒着烟。屋后是车库,鸡棚,二茬树像堵树篱,挨着后面的林子。①他放眼望去,上空的树给风刮得远远倒向一边。今年秋天还是头一遭刮大风呢。尼克走过果园上面那块空地时,小屋的门打开了,比尔出来了。“哎呀,威米奇。”他说。“嗨,比尔。”尼克说着走上台阶。屋里,壁炉生着堆熊熊烈火。风刮得炉火呼啦啦响。比尔关上门。“喝一杯?”他说。他到厨房里,拿来两个玻璃杯和一壶水。尼克伸手到壁炉架上去拿瓶威士忌。“行吗?”他说。“行。”比尔说。他们坐在火堆前,喝着兑水的爱尔兰威士忌。尼克伸出腿,搁在炉边,鞋子在火堆前冒起水汽来了。“最好把你的鞋脱了。”比尔说。“我没穿袜子。”“把鞋脱了,烤烤干,我去给你找找看。”比尔说。他上阁楼去了,尼克听见头顶上有他的走动声。楼上房间敞开,就在屋顶下,比尔父子和他,尼克,有时就在楼上睡觉。后面是一间梳妆室。比尔拿了一双厚羊毛袜下来。“天晚了,不穿袜子不能到处走动。”他说。“我真不愿再穿上。”尼克说。他套上袜子,又倒在椅子里,把腿搁在炉火前的屏风上。“你要把屏风搁坏了。”比尔说。尼克把两腿一翘,搁到炉边。“卡斯队打得怎么样?”他问。“一天连续两场比赛都输给巨人队。”比尔站起身,去拿威士忌酒瓶。他的大手伸出老远去斟酒,把威士忌倒在尼克端在手里的酒杯里。“这辈子休想看到了。”比尔说。“哎呀,他们要气疯了。”尼克说。比尔伸出手去拿那本扣在窗下桌上的书,刚才他到门口时顺手就放在那儿了。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书,背靠着尼克的椅子。“你还有什么我没看过的书?”尼克问。“你看过《坚忍不拔》吗?”“好书,”尼克说,“那书里写他老爹一直在找他。你还有沃尔波尔的作品吗?”“《黑森林》,”比尔说,“写俄国的。”“他对俄国懂得什么啊?”尼克问。“我不知道。那些家伙可说不清。也许他小时候在那儿。”“我倒想见见他。”尼克说。“我倒想见见切斯特顿。”比尔说。“我真希望他眼下就在这儿,”尼克说,“咱们明天就可以带他上夏勒伏瓦去钓鱼了。”“不知他想不想去钓鱼。”比尔说。“当然去,”尼克说,“他一定是钓鱼老手。你还记得《短暂的客栈》吗?”“‘天使下凡尘,赐你一杯羹,受宠先谢恩,倒进污水盆。’”“一点不错,”尼克说,“我看他这人比沃尔波尔强。”“哦,没错儿,他是强一些。”比尔说。“不过沃尔波尔写文章比他强。”“我不知道,”尼克说,“切斯特顿是个文豪。”“沃尔波尔也是个文豪。”比尔坚持道。他从地板上站起身,伸手去拿那瓶威士忌。尼克将酒杯伸过来。②比尔斟酒时,他两眼直盯着。“我现在就有点醉了。”尼克说。“你没醉。”比尔在杯里斟了半杯威士忌。“还有酒吗?”尼克问。“酒可多的是,可爹只肯让我喝已经启封的。”“那当然。”尼克说。“他说喝新启封的酒会成为酒鬼。”比尔解释说。“一点不错。”尼克说。他听了印象很深。他以前倒从没想到这点。他一向总是认为只有独自喝闷酒才会成为酒鬼呢。他们坐着,一边望着炉火里边。“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我想柜子里还有一瓶已经启封的。”比尔说。他在墙角柜前跪下,取出一瓶廉价烈酒。“这是苏格兰威士忌。”他说。“我会多兑些水。”尼克说,他又出去,走到厨房里。他用勺子从桶里舀出阴凉的泉水,灌满水壶,回起居室时,走过饭厅里一面镜子,照了照。他的脸看上去真怪。他对着镜中的脸笑笑,镜中的脸也咧嘴回他一笑。他对着那脸眨眨眼睛就往前走了。③这不是他的脸,不过这没多大关系。比尔把杯子斟满。他们在炉火前两张大椅子里坐下。“你非常聪明,威米奇。”比尔说。“你什么意思?”尼克问。“同玛吉那档子事吹了。”比尔说。尼克一言不发,酒意全消。他只知道自己从前有过玛乔丽,又失去了她。她走了,他打发她走的。那是关键。他没准儿再也见不到她了。大概永远不会见到她了。一切全过去了,全完了。“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比尔斟酒,尼克泼了一点水进去。“忽然一下子,一切都结束了,”尼克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我没法子。正像眼下连刮三天大风,把树叶全都刮光一样。”“得了,都结束了。不必多说了。”比尔说。“这是我的错。”尼克说。“是谁的错都没关系。”比尔说。“不,我认为不是这样。”尼克说。玛乔丽走了,大概他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那才是大事。他跟她谈过他们一起到意大利去,两个人该有多开心。谈过他们一起要去的地方。如今全过去了。“咱们拿枪到岬角那儿找你爹去吧。”尼克说。“好吧。”比尔从墙壁架上取下两支猎枪。他打开子弹匣。尼克穿上厚呢短大衣和鞋子。他的鞋烤得硬邦邦的。④他还醉酥熏的,可是头脑清楚。“你感觉怎么样?”尼克问。“不赖。我只是刚有点儿醉意罢了。”比尔正扣上毛衣的纽扣。“喝醉了也没好处。”“是啊,咱们该上户外去。”他们走出门,正在刮大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尔怕尼克把炉火前的屏风搁坏了,表明其对尼克不爱惜自己家的财物感到不满,而从尼克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以为意。B.比尔和尼克都喜欢读书,他们也都有着自己喜欢和支持的作家,尽管意见有分歧,但二人对对方的喜好还是给予一定的理解。C.比尔的父亲担心儿子变成酒鬼,只肯让他喝已经启封的酒,既尊重儿子喝酒的意愿,又加以适当约束,体现一种有节制的自由。D.文中反复提及“全过去了”,这恰恰表明尼克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过不去”,体现他内心的伤痛和想摆脱而不得的心理。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他放眼望去”交代小说从尼克的视角进行叙述,“大风”贯穿始终。B.句子②中“他两眼直盯着”表明尼克此时想要适可而止,不想继续喝太多的酒。C.句子③中“这不是他的脸”暗示尼克深受感情问题的折磨,只是表面云淡风轻。D.句子④中“可是头脑清楚”突出尼克经过与比尔的交谈后,情感已经有所变化。8.比尔与尼克交谈,直到最后才提及尼克的情感状况,这种谈话方式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4分)9.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本文中描写“大风”的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今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所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宋·苏轼《屈原庙赋》有删节)材料二:巴陵西江口,沅湘等九水于此会江。春夏间,江流甚雄,九水却避,故汇而成壑,是谓洞庭湖。湖畔见君山,如长眉一抹,隐见雪浪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出入多飘风暴雨,每每游者多以风恶返棹。故人呼为有缘山。”所云二女者,乃天帝之二女,非尧二女也,淆讹久矣。至如王子年独谓屈原以忠见斥,乃赴清泠之渊,神游天河,精灵时降湘浦,楚人谓之水仙,立祠此山,汉末犹存。则予深感其言。夫当时销金铄骨之夫,化为轻尘,为冷风,甚且为摄山之怪蟒;而屈子侘傺一时,没而宾于帝所,嬉游湘浦,作羽化仙,则忠臣之利亦大矣。今山上祠屈子,而题曰水仙。岁取髻中之田,为之蒸尝,用宋玉、景差等配享,以奖忠魂,而奉千古词人之祖,亦楚中一大典也。当事者何不以闻之?且屈子傲骨冶才远性逸情具见《骚》中当必饶烟云山水之趣者;非此千顷雪涛,及九疑诸山秀色,不堪为之供养。不然,神不歆也。王子年之言,足为忠魂吐气,政①不当幻视之矣。(明·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节)注:①政:当政者。当时皇帝重用宦官,阉党肆虐,忠臣多遭迫害。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且屈子傲骨A冶才B远性D逸情E具见《骚》F中G当必饶烟云H山水之趣者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强取) 置币遗单于(铜钱)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 浮扁舟以适楚兮(到,往)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外貌,模样)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判罪)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求取) 峡山高兮崔嵬(高大的样子)C.如惠语以让单于(谦让)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文胜质则史(浮夸) 今山上祠屈子(祭祀)D.始以强壮出(介词,凭借)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介词,把)以致天下之士(连词,来) 每每游者多以风恶返棹(介词,因为)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乘船经过楚地屈原的遗居,眺望重山叠嶂,想起当年屈原被放逐南荒,生无归宿,死无墓地,内心涌起无尽的悲哀。B.屈原吟成《怀沙》自伤怀抱,表明自己沉江报国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说明他决心离开人世,却又沉吟犹豫。C.作者认为《山海经》中“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说的是天帝的“二女”,而王子年所说的屈原事迹都是真实可靠的。D.楚中百姓敬奉屈原为千古词人之祖,他们在山上建祠立庙,并且每年用田间的收获来祭祀屈原,这成为当地的一大盛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2)王子年之言,足为忠魂吐气,政不当幻视之矣。14.材料一中苏轼对屈原的选择进行了理性思考,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昆仑使者①李贺②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③烟树生愁色。金盘玉露④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注】①昆仑使者:指为西王母当信使的青鸟。《山海经》载,西王母居昆仑山,有三只青鸟为她取食传信。传说汉武帝曾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药。②李贺:生活在唐宪宗年间,当时唐宪宗想学汉武帝一样派遣使臣出使昆仑,广求珍异,期冀长生。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金盘玉露: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在长安宫中筑台,上铸一尊金钢仙人,手捧铜盘,用以承接露水。汉武帝希望喝了露水之后,可以长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无消息”与“生愁色”相对,既把诗的背景追溯到神话传说之中,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汉武帝身上。B.颔联写汉武帝竟然相信可以通过吸取天地之间的“元气”而获得长生这么荒唐的说法,可见其晚年时的昏庸。C.颈联两句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在变化,“裂”“折”写出新事物的发展,反映了李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全诗意境悲凉,笔势奇崛,情致冷峭,尤其最后写让天下人伤心的不是别处,正是茂陵上空长夜高悬的明月。1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都强调环境的作用,与优秀的人为伍,可以匡正自身行为,也可以使自己生出进取之心。(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3)你放眼远眺,水的壮阔激荡人心,联想到这种景象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便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匾额,是悬挂在传统建筑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表达义理情感之类的牌匾,集字、印、雕、色为一体。传统私家园林的题名匾额常寄寓着文人归隐、淡泊名利的追求。苏州拙政园的命名出自西晋潘岳的《闲居赋》:“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拙政”象征园主远离政治的归隐意向。园内有一座精巧雅致的扇面亭,取名为“与谁同坐轩”。其名取自苏轼《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传达苏轼流连山水,只与明月清风为伍的孤高气质,拨动着游客的心弦。①苏州留园的“曲溪楼”“活泼泼地”“涵碧山房”、②分别从色、形、态等角度命名,③拓展了游人的观赏维度和想象空间,④有限的建筑空间,⑤赋予无限的象征意义。“活泼泼地”是一座水阁,取殷迈《自励》中“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诗意。(),不觉有尽头了。在《红楼梦》中,“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兰风蕙露”“顾恩思义”,一个个匾额或随事命名、或与人物性格相关、或与环境布置相称、或表达“颂圣”思想,不仅为大观园增添了无限诗意,也体现了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宏伟建构。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此地溪中有鱼跃,林中有飞鸟,水源似从阁下流出,人在阁中仿佛跨溪之上,天机活泼B.此地溪中有鱼跃,林中有飞鸟,天机活泼,人在阁中仿佛跨溪之上,水源似从阁下流出C.此地林中有飞鸟,溪中有鱼跃,天机活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气动薄膜直通单座调节阀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气体流量测量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母排绝缘片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橡胶活化清洗王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植绒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格栅照明灯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标准衬胶三通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柔性机械接口铸铁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板材光学框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织长毛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DGTJ 08-2024-2016 用户高压电气装置规范
- GB/T 26718-202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 母婴护理师培训课件
- DB32/T 4743-2024重点化工企业全流程自动化控制配备和提升规范
- 二年级小学生安全教育课件(有配套教学设计)
- 病房发生停电的应急预案
- 推拿治疗学腰肌劳损
-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 战略管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华南理工大学
- 小学三年规划
- 监控系统施工验收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