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海安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江苏省海安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是一绝,珍贵异常。木结构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斗拱、空间和屋架。
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所谓铺作,是指构件一层一层往上垒。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
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出挑的斗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而八铺作斗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未见。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世纪,其斗拱是六铺作,缺少上面那一铺的下昂。
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拱很小,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叫作平身科)差别很小,排列密集,好像京剧里的龙套;再比如北宋少林初祖庵,补间铺作开始发达起来,和柱头铺作一起发挥作用,又有所不同,像是京剧《将相和》,两个角儿对唱;而东大殿柱头铺作是《定军山》,一个斗拱“挑大梁”。
木结构的第二个关键词是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虽然梁先生当时对门的位置有怀疑,但是没有下定论。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学者找到了三个证据,证明门曾经被移动过。第一,门外的柱础是完整的一圈,很漂亮,唐代匠人不会舍得用门槛把它压上,由此可证柱础建成时是完全暴露的,原来这个地方没有门,没有门槛。第二,殿内内槽的柱子上,跟阑额交接的交点之下都有曾经开出卯口,后来又用木头填充的痕迹。后来的学者,陈明达、柴泽俊等人都发现了这一点。但是真正通过科研来推测大门移动年代的,是我的师弟、更年轻的学者张荣,他们团队从卯口塞的木头里取了一点木材样本,做了碳14分析,发现这个木材大概是元代的,证明很大可能是元代移动了大门,成果发表在张荣的《佛光寺东大殿建置沿革研究》中,第三个明显的证据,大殿北侧一根乳栿底面有曾经砌过墙的痕迹,通过这个可以判断原来这里有墙,梁先生在文章《唐招提寺金堂与中国唐代的建筑》中对比了佛光寺东大殿和唐招提寺金堂,他说二者风格很像,不同之处在于“佛光寺正殿正面的墙壁门窗位置在前檐柱的一线上,前面没有廊;金堂的位置在前金柱的一线上,在前面留出一道通长的廊子,使它的正面的效果和佛光寺正殿有显著的不同”,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初建时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
木结构第三个要点是屋架。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
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梁先生上去看到叉手以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叉手在古文献里有记载,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有一句话是“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樘杈枒而斜据”,“枝樘杈枒”在《营造法式》明确记载:“枝樘,梁上交木也,杈枒,柱而斜据其间也。今俗谓之叉手”,就长成东大殿叉手这个样子。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梁思成、林徽因历来提倡“结构理性主义”,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和结构理性主义相对的,是手法主义,用手法实现视觉的效果。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畅《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姊妹殿”是指东大殿与日本唐招提寺金堂,它们建造的年代和风格相近。
B.“挑大梁”在文中是指东大殿的斗拱形式只有柱头铺作,而没有补间铺作。
C.“如获至宝”强调了梁先生看到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的兴奋之情。
D.“虚伪”是梁先生对东大殿两个构件的评价,但其有装饰必要,实不虚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其中栌斗、耍头和衬方头是隐藏的。
B.东大殿的门大概在元代向外移动过,是因为元代的拜佛方式由以前的绕拜变成了跪拜,需要更大的空间。
C.东大殿大门移动证据有三:门外柱础完整漂亮,阑额交点下有被填充过的卯口,内槽柱子等处有砌墙的痕迹。
D.东大殿由自下而上的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重点介绍了斗拱和屋架,表明它们的重要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七铺作斗拱、初建时有廊、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等都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因此佛光寺东大殿的木结构异常珍贵。
B.解释“杪”的含义,解说“英”组词,有利于非专业的读者对七铺作斗拱各层的形象和作用的整体理解。
C.用“龙套”“将相和”“定军山”等京剧术语来说明斗拱,展示了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互通性,也更为生动。
D.文中列举并引用多部论著,表现出科普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现出科普文的文学性。
4.什么是“结构理性主义”?为什么说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
5.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梁思成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文法”,将构件和因素称为“词汇”,请举例分析东大殿的“文法”和“词汇”。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雕塑上的烟云
肖复兴
一个艺术家和他所创作的作品之间,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就像一朵蒲公英,不知会飘落何处,然后撒下种子,在某一时刻突然绽放,有的随风凋谢,有的却在岁月里沉淀下来,如同经久不化的琥珀。如果不是历史的风云际会,让刘开渠和成都有了彼此终生难忘的邂逅,在成都的历史,乃至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会出现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雕塑吗?
1939年,刘开渠为王铭章塑像。他知道,台儿庄决战前,在残酷却关键的滕县战斗中,就是王铭章带领官兵和日军血战几个昼夜,最后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和几千名川军一起全部阵亡。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在他刚从法国归国不久,他已经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塑造过铜像。
抗战期间的雕塑,与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与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时的更不一样。不仅材料匮乏,而且还要面临日军飞机的轰炸。那时,刘开渠点起炉火,亲自翻砂铸铜,开始他每一天的工作。他为王铭章将军塑造的是一个军人骑着战马的形象,战马嘶鸣,前蹄高高扬起,将军紧握缰绳,威风凛凛,怒发冲冠。他能够听得到那战马随将军一起发出的震天的吼叫,能够看得到将军和战马身旁的战火纷飞,还有的,便是炉火带风燃烧的呼呼响声,头顶飞机的轰鸣声,炸弹凭空而降的呼啸声。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军年轻士兵和为他做饭的女厨娘,先后被炸死。这让他愈发激愤在胸,欲罢不能。他想起,刚刚从法国归来时,鲁迅对他说:“过去只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他现在做的就是人,是一个代表着他自己,也代表着全中国不屈服的同胞的顶天立地的人。
如今,站在新都桂湖公园里的王铭章将军的塑像前,不禁让我想起另一位文人郁达夫,当看到刘开渠为八十八师阵亡将士所塑的雕像后,他激动地说:“比起那些卖野人头的雕塑师的滑稽来,相差得实在太远,远得几乎不能以言语来形容。一个是有良心的艺术品,一个是骗小孩子们的糖菩萨。”他高度:评价刘开渠:“他的雕刻,完全是他的整个人格的再现;力量是充足的,线条是遒劲的,表情是苦闷的……疏疏落落的几笔之中,真孕育着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我不知道写于1935年初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中国美术史上关于刘开渠雕塑的第一篇评论,只是心想,如果郁达夫看到了眼前的这尊王铭章将军的塑像,不知又该怎样的激动呢。
王铭章将军的巍峨塑像,一下子让成都雾霾沉沉的天空明亮了许多。和西方拥有城市雕塑的传统完全不同,我国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雕塑,一般只在皇家的墓地和花园里或庙宇里,马踏飞燕、昭陵六骏、菩萨观音弥勒罗汉,曾经是我们的骄傲。刘开渠的这一尊塑像,是撒下的第一粒种子,不仅成为成都而且成为全国城市雕塑的发源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开渠并非只为成都立了这样一尊塑像。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刘开渠一生为成都做的城市塑像共有11尊,在这些雕像中,《无名英雄纪念碑》塑像最为有名。像高2米,底座3米,无名英雄为川军士兵的形象,雕像以川军幸存者——一个叫张朗轩的士兵为原型塑造,身穿短裤,脚踩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钢枪,俯身做冲锋状……
那天,我去瞻仰这尊无名英雄塑像,看见它身后的公园繁花似锦,身前的大街车水马龙,一览都市今日的喧嚣与繁华。塑像前挤满了停放的自行车,挤过去到那碑座前,看见上面刻有几行文字,大意为当年四川十五六人中就有一人上抗日前线,参军者共有三百多万,川军伤亡的将士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看到这样的数字,再来看眼前的这尊塑像,似乎能够听到塑像的怦怦心跳,也能听见刘开渠的澎湃心音。
作为我国现代雕塑特别是城市雕塑的奠基人,刘开渠对成都的感情,让人感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家李劼人故居开幕之前,成都派人进京找刘开渠,希望他能为李劼人塑像。看刘开渠垂垂老矣,再掂掂袋中不算丰厚的钱,生怕刘开渠婉辞。谁想刘开渠开口说道,没有问题,但我不能收一分钱。然后,他说起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期间的一件往事。当时,他和李劼人,还有成都籍的数学家魏时珍一起在那里求学。有一天,魏时珍病了,李劼人对魏时珍开玩笑说,你看你身体不好,到时候你病逝我为你写墓志铭。魏时珍不服气,与李劼人争辩起来,最后,刘开渠对他们两人说:我比你们两人年龄都小,还是最后由我来为你们塑像吧。如今,一语成谶,为李劼人塑像,便成了刘开渠义不容辞之事。
李劼人汉白玉的半身塑像,成为刘开渠对成都一生挥之不去的感情的最后见证。他在为成都雕塑,也在为自己雕塑。如今,他不在了,有一天,我们都不在了,他的雕塑还在。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借用鲁迅的言论以及郁达夫的感叹,说明刘开渠能为“人”进行雕塑创作是得到了众多文人的指点。
B.文章写无名英雄塑像周围的场景,用都市的喧嚣与繁华衬托雕塑的无人问津,表述出对人们淡忘英雄的无奈。
C.文章中提及《无名英雄纪念碑》碑座上的数据,颂扬了川军不怕牺牲的精神,重在强调当时日本侵华之凶残。
D.文末“他的雕塑还在”意蕴丰富,既表现了塑像的永恒,也表现了雕塑所代表的精神将会永远激励后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蒲公英、琥珀为喻,形象生动地阐明刘开渠与成都的渊源及其在雕塑史上的贡献。
B.文章是以对刘开渠及其雕塑故事的挖掘和对成都现存雕塑的相关梳理为线索展开叙述的。
C.文章开头与结尾形成完美照应:既表述了刘开渠之于成都的意义,又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D.文章在叙述雕塑故事时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有所穿插,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
8.文章讲述了刘开渠制作的三尊雕塑,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其叙述的侧重点以及意图。
9.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该散文题目“雕塑上的烟云”的含义与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王遂胡服。
赵文进谏曰:“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臣无隐忠,君无蔽言,国之禄也。臣虽愚,愿竭其忠。”王曰:“虑无恶扰,忠无过罪,子其言乎。”赵文曰:“当世辅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循法无愆,民之职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子言世俗之间。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此两者,所以成官而顺政也,非所以观远而论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贤者议俗,不肖者拘焉。夫制于服之民,不足与论心;拘于俗之众,不足与致意。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承教而动,循法无私,民之职也。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释之。”
(节选自《战国策·武灵王平昼闲居》,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
B.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
C.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
D.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含义相同。
B.“狄之利”句中“利”的含义,与《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句中“利”的含义不相同。
C.甲兵,指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或者军队,也用作军事的代称。文中可解释为兵力。
D.“循法无愆”句中“愆”的含义是拖延,与《卫风·氓》“匪我愆期”中“愆”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灵王面对肥义的揣度,从做国君措臣子的职分两个角度分别加以阐述,并且做出要推行胡服骑射的决定。
B.武灵王认为众人必定会非议他的改革措施,因为他觉得取得盖世功业和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受这些。
C.武灵王认为读书之人因拘泥于习俗,无法做到高瞻远瞩,进一步指出习俗要随时事而变,不应拘泥于古法。
D.武灵王决定推行改革,赵文不服进谏,武灵王能摒弃世俗的见解,勇敢地克服困难,最终得到赵文的理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政之经也。愚者陈意而知者论焉,教之道也。
(2)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
14.武灵王是从哪两个角度反驳赵文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农家
钟芳
牛放平芜绿满郊,小池储水灌新苗。
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
陶朱,即陶朱公,后泛指大富者。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情形,诗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B.陶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每天早上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
C.陶诗第六句“夕露沾我衣”与杨万里《插秧歌》中“雨从头上湿到胛”,都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D.钟诗的第一、二句写原野吃草的牛和蓄水灌溉新苗的水池,营造了祥和、安宁的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16.陶诗和钟诗的最后两句分别是全诗的“诗眼”,请分析二者表述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中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这一段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
(3)忧国忧民是古代诗人在其诗歌中常表述的一种情感,如杜甫《谒先主庙》中的“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在《离骚》中表述这种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惊艳亮相兔年春晚。这部舞剧的构思源于一件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主创团队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多方请教来自历史、文学、宗教、舞蹈、音乐等领域的专家,对剧本内容进行细致讨论,几易其稿,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动人的故事。
春晚舞台上,舞者们用端庄温婉的“锦绣摇”、顿挫有力的“红袖绕”、含蓄内敛的“汉俑转”,让博物馆中的汉代舞俑活了起来。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光影化作万千丝线还原织锦,伴随舞者翻飞的舞袖,不断发出耀眼的炫光,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①,动态的节奏切分与灯光幻闪、身姿的韧性延展与视角转换都让人②。铮鸣,舞毕,汉俑依旧静静的伫立在舞台上,只有舞者们摆动的裙边诉说着那一场③的穿越时空之旅。
曲裾宽袍,融入了“国潮美学”新风范;长眉红妆,展现出“丽人情节”新风韵;虚实共融,创生着“科技赋能”新风尚。《锦绣》再现了泱泱大国、锦绣中华的恢弘气魄,两千年前的美好祈愿透过春晚舞台,浸润着癸卯新春的中华大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因为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B.但这块织锦护臂因为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所以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C.但由于这块织锦护臂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D.但这块织锦护臂由于能利用的线索很有限,舞剧在故事创作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述效果。
七、名著阅读
21.对《红楼梦》情节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做了必要的交代。比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介绍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B.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C.黛玉应贾母之招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D.凤姐梦见秦可卿来向她嘱托筹划贾府将来之事,醒来后听说秦可卿死了,吓了一身冷汗;彼时合家皆知秦可卿死了,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D2.B3.B4.①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
②东大殿只有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5.“文法”: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在内槽柱那儿;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
“词汇”:东大殿由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实不虚伪”错误。由原文“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可恕之虚伪部分”“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它是“虚伪”的;原文说的是“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并不是“实不虚伪”。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是因为元代的拜佛方式由以前的绕拜变成了跪拜”错误。由原文“唐代进了门之后持灯、持香炉或持法器绕佛就可以算是拜佛,所以不需要跪拜空间,但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需要更多空间,因此门后来就外移了”可知,原文说的是“后世拜佛方式变为跪拜”,而不是“元代”。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初建时有廊、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等都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错误。由原文“但从后世学者的研究看,两个初建时都有廊子,因此二者是不折不扣的‘姊妹殿’”可知,佛光寺东大殿初建时有廊子不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唐招提寺金堂也有廊子,原文也没有说“屋架叉手没有蜀柱”是现存建筑中独有的。
C.“展示了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互通性,也更为生动”错误。由原文“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比如清代太和殿斗拱很小……”可知,说明了斗拱在古建筑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之分,而柱头与补间铺作的搭配则颇具时代感。
D.“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错误,文章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林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说:‘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这句话基本可以用来概括结构理性主义的精神”可知,“结构理性主义”是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
结合“正是基于对结构理性的极致要求,梁先生用‘虚伪’二字点评东大殿的两个构件,就是内槽柱上阑额上补间的位置出了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看头一跳的根部可以看出来,是挂在上面的,没有完整地穿过泥道,里面内槽部分就没了,梁先生说它‘在结构上实为不可恕之虚伪部分’。不过梁先生在测绘图里也标注了它是‘全殿唯一虚伪结构’,可见东大殿的结构理性还是深得梁先生赞赏的。其实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可知,东大殿只有两跳华拱没有实际的结构作用,它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跟对面有实际作用的华拱对称,从装饰上看也有一定的必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文法”:结合“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为全球现存唐代木建筑中的孤例”可知,东大殿用的是高等级的七铺作斗拱;结合“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不在此处,而是在内槽柱那儿”可知,东大殿大门,原来唐朝时在内槽柱那儿;结合“但是梁先生之前看过的古建筑,从辽代一直到明清,所有的叉手中间会加一个小柱子——蜀柱,梁、林突然看到一个没有蜀柱的结构,异常惊喜,一是作为年代的佐证,二是感觉佛光寺东大殿特别符合‘结构理性’的要求”可知,东大殿屋架叉手没有蜀柱结构。
“词汇”:结合“东大殿的结构是立柱一层、铺作(斗拱)一层,加平闇(吊顶),平闇上面是草架(屋架)”可知,东大殿由立柱、斗拱、吊顶、屋架四层构成;结合“最底下的一层叫栌斗;上面垒两层,叫杪,杪是树梢的意思;再上面两层叫下昂或者英昂,落英缤纷的‘英’。然后耍头在第六层,衬方头在第七层。数铺作有个小窍门,最简单的办法是数突出的部分,出两个头是杪,再出两个尖是昂,这是四层,然后再加三,即隐藏的第一、六、七层,就是七铺作”可知,斗拱七层从下到上依次为:栌斗、两层杪、两层昂、耍头和衬方头;结合“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顶着脊椽”可知,屋架的核心要点在于有一对斜叉手。
6.D7.B8.①文章在叙写制作王铭章塑像时重在再现刘开渠工作环境的恶劣,在叙写制作无名英雄塑像时重在描写以川军幸存者为原型创作的情况;写此二者意在表现刘开渠强烈的爱国情感。②在叙写制作李劼人塑像时重点描写魏时珍、李劼人和刘开渠的交往,突出了刘开渠为人重情重义的形象。9.①“烟云”实指当年刘开渠制作王铭章塑像时的真实环境——充斥着战争烟云,“雕塑上的烟云”点明雕塑来之不易,突出强调刘开渠强烈的家国情怀;②“烟云”也指战争年代给人们留下的阴霾,“雕塑上的烟云”表明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感怀,以示不忘历史;③“雕塑上的烟云”还指刘开渠在雕塑史上的贡献,纪念了刘开渠为成都创造许多城市雕塑,冲破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束缚。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说明刘开渠能为‘人’进行雕塑创作是得到了众多文人的指点”错误,文中郁达夫的感叹是他在看了刘开渠的雕塑后发出的,并不能“说明刘开渠能为‘人’进行雕塑创作是得到了众多文人的指点”。
B.“表述出对人们淡忘英雄的无奈”过分解读,根据文章第6段无法分析得出这一结论。
C.“重在强调当时日本侵华之凶残”错误,这里写《无名英雄纪念碑》碑座上的数据,重在告诫后人不要忘记历史,要铭记这些无名英雄对抗战的贡献,是他们的浴血抗战换来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以……对成都现存雕塑的相关梳理为线索”错误,文章只是详细叙写了刘开渠为成都做三尊塑像——王铭章塑像、无名英雄塑像和李劼人塑像的故事,并不能说文章以“对成都现存雕塑的相关梳理为线索”展开叙述。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本内容及创作意图的能力。
“分析其叙述的侧重点以及意图”,表明此题主要考查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讲述了刘开渠制作的三尊雕塑”指明答题区间。再结合文章内容,梳理作答要点。
首先要明确文章描写刘开渠制作的三尊雕塑对应的段落。梳理文章内容可知分别为第2—4段、第5—6段和第7段。
根据文章第2—4段的“王铭章带领官兵和日军血战几个昼夜,最后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和几千名川军一起全部阵亡”“抗战期间的雕塑,与和平年代的截然不同……不仅材料匮乏,而且还要面临日军飞机的轰炸”“头顶飞机的轰鸣声,炸弹凭空而降的呼啸声。为他做模特的一位川军年轻士兵和为他做饭的女厨娘,先后被炸死”可知,文章在叙写刘开渠制作王铭章雕塑时,侧重于展现当时制作雕塑条件的艰苦。
根据文章第5—6段“雕像以川军幸存者——一个叫张朗轩的士兵为原型塑造”可知,文章在叙写刘开渠制作无名英雄雕塑时,侧重于描写刘开渠以川军幸存者为原型创作的情况。
根据文章第7段“刘开渠开口说道,没有问题,但我不能收一分钱……刘开渠对他们两人说:我比你们两人年龄都小,还是最后由我来为你们塑像吧。如今,一语成谶,为李劼人塑像,便成了刘开渠义不容辞之事”可知,文章在叙写刘开渠制作李劼人雕像时,侧重于讲述刘开渠与李劼人、魏时珍之间的情谊。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文章叙写刘开渠制作前两个雕塑时都意在表现刘开渠的家国情怀及民族气节,而叙写制作第三个雕塑时则意在表现刘开渠重情重义的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文中对刘开渠制作王铭章塑像时的周围环境的描写,可分析出“烟云”的表层义,即指真实的战争烟云,由此可知标题意在表现刘开渠在抗战期间制作王铭章塑像的艰苦条件,点明雕塑来之不易。
再根据“他现在做的……代表着全中国不屈服的同胞的顶天立地的人”,可知其浓郁的家国情怀,由此可得出解析第①点。
根据原文中对无名英雄塑像碑座上的文字描述可知,标题也寄寓着对抗战历史的深刻感怀,由此可得出解析第②点。
根据“我们的雕塑,一般只在……刘开渠的这一尊塑像,是撒下的第一粒种子,不仅成为成都而且成为全国城市雕塑的发源地”,可知“雕塑上的烟云”也指刘开渠在雕塑史上的贡献,由此可得出解析第③点。
10.C11.D12.D13.(1)农夫劳作而君子得到供养,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述意见而明智的人加以评定,这是教化的方法。
(2)现在大王您舍弃这些,而去袭用远方胡人的服饰,改变古代的教化,更改古代的准则,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此事。14.①有志修身的人不依赖他人。②能把握现实的人不效法古代。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要制订教导百姓、便利百姓的政令;战时则要建立超越古代、盖世无双的功业。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德,地位显达时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贡献。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
“民”是“道”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动有”“穷有”“通有”结构一致,“穷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肥义在旁边陪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
B.正确。利益;吉利(的日期)。两句句中“利”的含义不相同。句意:狄的利益/吉利(的日期)就在这个月内。
C.正确。
D.错误。过失,犯错误;拖延。两句中“愆”的含义不同。句意:遵守法纪,不犯错误/不是我拖延日期。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最终得到赵文的理解”错误,由原文“今君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图之”可知,赵文还是希望武灵王认真考虑此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养”,得到供养;“经”,根本;“论”,评定。
(2)“释”,舍弃;“易”,改变;“图”,考虑。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故为己者不待人”可知,有志修身的人不依赖他人。
②由原文“制今者不法古”可知,能把握现实的人不效法古代。
参考译文:
赵武灵王平日无事闲坐的时候,肥义在旁边站着,说:“大王您是不是在考虑目前时事的变化,权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先王简子、襄子的功业,盘算胡、狄的利益呢?”赵武灵王回答说:“继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这是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于君而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处,这是臣子应有的本分。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要制订教导百姓、便利百姓的政令;战时则要建立超越古代、盖世无双的功业。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德,地位显达时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贡献。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现在我想继承襄子的事业,开拓胡、狄居住的地区,但是我担心一辈子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用心。进攻力量薄弱的胡、狄,我们付出的力量少而能取得的成果多,不使百姓疲惫,就会得到前世简子、襄子那样的功勋。建立盖世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遭到世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一般人一定会有人非议批评我。”
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如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行动如顾虑太多就没有成果。现在大王既然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赵王于是穿胡服。
赵文劝谏武灵王说:“农夫劳作而君子得到供养,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述意见而明智的人加以评定,这是教化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隐瞒自己的意见,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这是国家的福分。我虽然愚笨,但希望竭尽自己的忠心。”武灵王说:“出谋划策的人不应苛责他的过失,竭尽忠心的人不能指责他的错误,您就直言吧。”赵文说:“适应时势随合当地民俗,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则。衣服款式有一定的常规,这是礼仪不变的制度。遵守法纪,不犯错误,这是老百姓的职责。这三个方面,都是古代圣贤的教导。现在大王您舍弃这些,而去袭用远方胡人的服饰,改变古代的教化,更改古代的准则,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此事。”武灵王说:“你所说的只是世俗的言论。一般人只是一味地沉溺于习惯世俗之中,而读书人又总是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这两种人,只能谨守职责,遵守法令而已,不能高瞻远瞩而改革创新。而且夏、商、周三个朝代虽然服装不同但却都统一了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异却都能治理好国家。聪明人制订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约;贤能的人移风易俗,而愚笨的人却拘泥于旧风陋俗。因此那些受世俗礼法制约而不知变通的人,不能和他们交流思想;那些拘泥于旧风陋俗的人,无法向他们说明你的意图。所以习俗随时势而变化,而礼法随着习俗的变化而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啊!接到国家的政令就行动,遵守法制而抛弃个人私念,这才是百姓的天职。真正有学问的人,能跟着新见闻而改变旧观点;真正通晓礼法的人能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自己着想的人不兼顾他人,要改变时势就不能墨守成规,您就放心吧!”
15.B16.陶诗最后两句写诗人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洋溢着归隐的恬适。钟诗最后两句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流露出对辛苦劳作的抱怨”错误。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劳作艰辛,但这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在陶诗中,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是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陶渊明是士大夫出身,但其厌倦了官场的黑暗现实,所以自愿归隐乡间。这里写劳动中露水沾湿衣服,但并不以此为意,表明自己不惧农事的劳累,坚定自己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诗句中洋溢着归隐的恬适和理想实现的坚定。
与陶诗不同的是,钟诗最后两句“夜归醉共妻孥乐,不与陶朱斗富饶”,意思是晚上酒醉归来,与妻子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是陶朱之富也比不了的。这句诗写农人家庭和美,不羡慕富豪,表现了农人知足常乐的淳朴。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迩”“豗”“砯”“壑”“涕”。
18.①交相辉映
②耳目一新
③如梦似幻19.C20.①构成:用连续三组四字短语加动宾短语的组合形式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舞剧《锦绣》在服装造型、情节内容以及技术运用等方面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
②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述了对《锦绣》展现出的艺术成就的高度赞扬。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光影化作万千丝线还原织锦,伴随舞者翻飞的舞袖,不断发出耀眼的炫光”,可见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互相映照,营造了美好的画面,可选“交相辉映”。“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第①空,语境指舞台效果让人感受到了新意,可选“耳目一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
第①空,结合“穿越时空之旅”分析,时空交错的舞台效果可选“如梦似幻”。“如梦似幻”,意为不是真实的,像梦又像幻觉,指人的感受。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A.后一分句缺少主语“舞剧”;
B.后一分句主语应是“舞剧”,而非“这块织锦护臂”;
D.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一分句主语就变成了“舞剧”。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述效果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每句都以四字短语开头,后句均为动宾短语,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运载火箭吊装设备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温控仪表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2024版烧烤店经营合同:含食材供应及运营管理服务协议
- 2024年度办公设备搬运保养合同
- 2024年度汽车产业供应链优化合同
- 广告出租合同范本
- 村干部承包土地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企业形象设计合同标的及执行方案
- 二零二四年医疗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合同
- 2024年度版权买卖合同标的为版权持有者出售版权价款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同步讲义+练习第十一章 电路及其应用(含解析)
- 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学习解读课件
- 《经济法》第四章-公司法律制度教案
- 2024年军队文职统一考试《专业科目》管理学试卷(网友回忆版)含解析
- GB/T 44456-2024电子竞技场馆运营服务规范
- TSTIC 120082-2023 建筑产业电商平台服务规范
- 高中英语必背3500单词表
- 2024至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装配式建筑构件安装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建筑装饰数字化施工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
- (新版)高级缝纫工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