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_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_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_第3页
江苏省常州市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_第4页
江苏省常州市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常州市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常州市田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2022年12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为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已”为中心的主义。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札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英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禹“已”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材料三: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述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各个网络的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长达数千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梁治平认为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这对重新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有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差序格局的内涵,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

C.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并丰富《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

A.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入则孝,出则悌。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三则材料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恒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哨雁

相裕亭

“大雁来了!”

有人这样惊呼,就有人放下手中的活计,仰望天空。瞬间,可见成群的大雁,如同一串串小蝌蚪似的,打遥远的天边,排成排、扯成行,或组合成各种好看的线形,一路“嗝儿,嘎儿”地鸣叫着飞翔。

“一只,两只,三只……”读过两三年书本的孩子们,还会挺着脖颈,报出那群大雁的数量。若是几个孩子一起数,自然就会有数得不对的一方,相互间发生争执,想去重数,雁群却飞远了。

其间,也有雁群在空中盘旋几圈后,随之乱了队形,前呼后拥地落下来寻找食物吃呢。

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水洼儿浅了,鱼虾却肥美了,加之与海岸相接的麦田地,一片连着一片,一直连到远处的村庄。那些远道而来的大雁们,从空中俯视到此处翠盈盈的麦苗和银光闪闪的水泡子,便饥不择食地落下来。大雁们喜食滩涂上的跳跳鱼和小沙蟹。时而,雁群还会聚集在汪塘里追逐嬉戏,等它们在水中吃腻了鱼虾,便想去岸边的麦田地里啄食爽口的麦苗儿。而盐河边的捉雁人,偏偏就选在这个时候,对雁群下手了。

他们在堤岸边的豁口处下丝扣、设陷阱、埋伏铁央子,专等大雁们步入麦田时,绊住它们的双脚,或“扑棱”一声,将它们跌进陷阱里。这些招数,都是专业捉雁人惯用的手法。而盐河边的孩子们用线绳和渔钩;也能捉到大雁。孩子们选择生命力较强的沙光鱼、小泥鳅为诱饵。一旦那带钩的诱饵,被馋嘴的大雁啄食到,再想挣脱,就很难了。

但是,莫大的麦田、漫长的海岸线,谁能知道雁落何处?所以,孩子们下套捉雁,十之八九,空欢喜一场。

而盐区的钱家就不同了。

钱家,世代捉雁。钱家人懂雁语、识雁路,不但能准确地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还能引诱雁群朝着他们指定的地方落下来,奇吧!

说来,也很简单。大雁们惧怕人类,但它不害怕动物。雁群在空中飞翔时,俯瞰到下面沟湾、河畔里有牛羊,就认为那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为,雁群从北方茫茫的草原来,它们曾经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共同生活过。所以,此番看到家养的牛、羊,误认为又找到了它昔日的伙伴,相继落下来,不知不觉间,便落入了捉雁人的圈套。

早年,钱家人捉雁,就是利用牛羊引路的法子,去引诱雁群着陆。但是,那样的捉雁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大雁们生性胆小,它们奔着牛羊落下时,并不是落到牛羊跟前,总是要与牛呀、羊的,保持着一段距离。由此,钱家人即使把雁群从天空中引诱下来,也很难让雁群落到他们下套的地方。

晚清时,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他们把先前捉到的大雁做成标本,放在海滩上或四野空旷的麦田地里。空中的大雁,看到此处有同伴觅食,就认为是安全的栖息场所,盘旋着落下来时,往往会与“假雁”靠得很近。由此,钱家人捉雁的概率大有提高。他们设套、下图、支翻板,紧挨着“假雁”,即可奏效。

这一年,钱家人捉到一只脖颈修长的白色大雁。现在想来,那是只白天鹅。

盐区人所说的大雁,泛指迁徙中的所有大鸟。尤其是盐区的孩童们,他们分不清迁徙的鸟儿都叫什么名儿,只要是比家燕大的鸟儿,统称为大雁。其实,就大雁本身,也有好多品种。比如灰头雁、斑头雁、豆雁、雪雁、白额雁、宽嘴雁、细嘴雁等等。

钱家人用翻板,捉到那只白天鹅,可谓皮毛未损。

钱家人喜出望外,当即用线绳捆住它的双脚和翅膀,并用一根细细的柳条,穿进它的鼻孔,上下缠绕,扎牢,以防它气急败坏,啄伤人。钱家人想把那只活体的白天鹅,送到盐区的大户人家,卖个好价钱。

当晚往回走时,他们把它与那只“假雁”混装到一个笼子里。原认为那只被缚住翅膀、捆住腿脚、扎紧嘴巴的白天鹅,无技可施。岂料,半夜到家,掀开笼子一看,那只气愤至极的白天鹅,竟然把它被缚的双脚踩踏到那只“假雁”的翅膀上,将自己的修长的脖颈,死死地缠绕到那只“假雁”的脖子上,与“假雁”

绞颈而亡。

见此情景,捉雁几十年的钱家老太爷,顿时慌了神!他扳开那只白天鹉的脖颈,轻叹一声,说:“这是只哨雁!”

钱老太爷说,它相当于两军作战时的侦察兵、先头部队,它的任务就是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所以,它在被捆住翅膀与双脚、扎住鼻口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自己的职责、奋起还击,与那只“假雁”同归于尽。

钱老太爷料定,后面一定有雁群(天鹅群)跟来。

果然,第二天,大批的白天鹅打盐区上空飞过。但,无一只落下来。

原因是,当天被“假雁”迷惑的,不是一只白天鹅,而是两只,一对儿。钱家人只捉到其中一只母天鹅,另一只公天鹅,看到它的伴侣落入陷阱,盘旋在此,昼夜悲鸣,不时地提醒着后面的雁群,此处险恶,不可着陆。

此后,盐河边的大片滩涂上,尽管还有雁群落下,但大都是灰头雁、斑头雁之类普通的雁群。像白天鹅,那一空中精灵,在盐区就此绝迹了!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雁在空中盘旋飞舞,排成了各种各样的队形,它们对人类有着高度的警惕,但是并不排斥其他动物。

B.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鱼虾肥美,饥饿的大雁们闯进人们的生活领地,由于捕雁人的存在,危险随之而来。

C.哨雁及其伴侣以死抗争,提醒同伴这一情节将动物身上的灵性与光辉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呼唤人们呵护生灵。

D.文章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批判了人们的残忍,同时也向人们昭示:唯有放下杀戮,人与动物才会和谐相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门见山,展示雁群盘旋飞舞的画面,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相关的故事情节。

B.小说将一般捕雁人的捉雁手法与钱家人的捉雁手法做对比,只是为了说明后者捕雁技艺更高超。

C.钱老太爷诱捕哨雁的过程就是一场人与雁的暗斗,双方的暗战增加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D.文中哨雁与“假雁”绞颈而亡,这一情节将全文推向了高潮,哨雁的形象跃然纸上。

8.文中世代捉雁的钱家诱捕大雁的方法与别人有何不同?(4分)

9.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宕开一笔,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盐区的自然环境?(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文本二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晾口北固亭怀古》。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但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5分)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带走诗人的愁心,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C.首联是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俯视所见,颔联是写诗人仰观天宇时的主观感受。

D.李白在此诗中将景物写得有情有意,表现了诗人在流放获释之后的放浪不羁。

16.诗人是如何写岳阳楼之“高”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概括性的表述,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表述的生活智慧相通。

(2)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述,文中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苏轼的作品中多有跟曹操的战船有关的句子,《赤壁赋》中的“______”写出了曹军战船首尾相接、顺江而下的壮阔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则形象描画出曹军败于赤壁的战争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诗意地生活,方可彰显生之价值。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静赏古属贮月松风凉。时光匆匆,人生如______,唯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单地清点倒影,浊浪即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不肯______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给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书破万卷,路行千里,世上疮痍,笔底波澜。杜甫选择了诗意地生活,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苦伶仃;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穷愁潦倒;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______,少陵仍矢志不移,用一支______,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寻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彰显生命价值。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浅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妙。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白驹过隙摧眉折腰无能为力如椽巨笔

B.白云苍狗卑躬屈膝无能为力生花妙笔

C.白云苍狗摧眉折腰束手无策如椽巨笔

D.白驹过隙卑躬屈膝束手无策生花妙笔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①的生态过程。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主要有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三种传入方式。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间引入的。有意引进则是指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植物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20世纪,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在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藨草的生存空间,形成“绿色荒漠”。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是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②,以至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生物入侵对我国遭受的危害非常严重,仅紫茎泽兰、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等13种主要入侵物种,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0多亿元。

外来生物入侵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因此,③,才能筑起防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铜墙铁璧”。

20.对文中画横线句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在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

B.部分地区由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

C.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

D.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滨海湿地大量引进并种植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

21.下列句子中的“而”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

B.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C.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

D.那些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而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人,很难有大成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朱顶红,十八世纪早期,一种来自南美的球根花卉漂洋过海,在欧洲的苗圃落脚,它有鲜艳夺目的朱红色花冠,令人一见难忘。朱顶红的生长没有特别的要求,它拥有随遇而安的坚毅,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之若素。朱顶红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它就能热烈地生长,热情地绽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朱顶红的拉丁学名意为“骑士之星”,显示着它美丽飒爽的气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解析及解答

1.B(解答:B.“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梅局的长期存在”错,差序格局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述合在一起,根据原文“美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感外实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基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

2.C(解答:A.“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错,材料二原文是“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并没有“阐明并分析新特点”;B.“其目的都是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理解有误,材料二从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和壁垒性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并非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D.“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关系错误,材料三原文为“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选项逻辑关系不当。)

3.A(解答:A.“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

4.(1)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2)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每点2分,共4分)

解答:从结构上看,材料二共有五段,第一段是总说,围绕“差序格局”一词作高度概括;第二至四段,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是分说,呈并列关系;第五段是概括总结。文章总体呈“总—分—总”的结构。

从论证手法上看。“伦是有差等的次序。”“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里大量的使用引证法,通过直接引用《乡土中国》中的论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此处使用例证法,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增强说理的透辟性。

5.(1)材料一侧重通过与西方“团体杜会”结构相对比,阐明“差序格局”的概念内涵;(2)材料二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三大社会特征,并指出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差序格局”呈现的新变化;(3)材料三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每点2分)

解答:材料一,第一、二段首先分别指出中国与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特点,然后再具体分析这两种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人际关系特点,旨在闭明“差序格局”这一概念。

材料二,先高度概括“差序格局”一词,再分别以“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作为段首语,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最后指出“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

材料三,“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熏析看峙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站在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6.C(解答:C.“哨雁及其伴侣以死抗争”表述错误。“另一只公天鹅,看到它的伴侣落入陷阱,盘旋在此,昼夜悲鸣,不时地提醒着后面的雁群,此处险恶,不可着陆”,哨雁的伴侣并未以死抗争,另外被捕获的那只哨雁没有机会提醒同伴。)

7.B(B.“只是为了说明后者捕雁技艺更高超”分析不全面,还为了突出以钱家人为代表的捕雁人的残忍,并不动声色地加以批判。)

8.①了解大雁的习性:钱家人懂雁语、识雁路,能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并让它们在指定地点落下。②利用牛羊引路:利用大雁对牛羊的信任,去引诱雁群着陆。③学习西方技术: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解答:由原文“钱家人懂雁语、识雁路,不但能准确地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还能引诱雁群朝着他们指定的地方落下来,奇吧”可知,钱家人了解大雁的习性,懂雁语、识雁路,能估算出雁群着陆的地点,并让它们在指定地点落下。

由原文“雁群在空中飞翔时,俯瞰到下面沟湾、河畔里有牛羊,就认为那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因为,雁群从北方茫茫的草原来,它们曾经与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共同生活过。所以,此番看到家养的牛、羊,误认为又找到了它昔日的伙伴,相继落下来,不知不觉间,便落入了捉雁人的图套”可知,雁群看到家养的牛、羊,误认为又找到了它昔日的伙伴而相继落下来。可见利用牛羊引路,利用大雁对牛羊的信任,去引诱雁群着陆。

由原文“晚清时,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他们把先前捉到的大雁做成标本,放在海滩上或四野空旷的意田地里。空中的大雁,看到此处有同伴觅食,规认为是安全的栖息场所,盘旋着落下来时,往往会与‘假雁’靠得很近”可知,钱家人跟西方传教士学会了以“雁”引雁的招数。

9.①环境上:交代大雁生长的客观自然环境,这里美丽富饶,是动物们理想的栖息地。②情节上:不直接安排以钱家人为代表的捕雁人出场,使行文舒缓有致。③主题上:呼吁人们珍爱自然界中的生灵,呵护自然。(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结合“秋天,盐河口的滩涂上,水洼儿浅了,鱼虾却肥美了,加之与海岸相接的麦田地,一片连着一片,一直连到远处的村庄”可如,水洼儿浅,鱼虾肥美,麦田一片连着一片,交代了大雁生长的客观自然环境,这里是丽富饶,是动物们理想的栖息地。

结合“而盐河边的捉雁人,偏偏就选在这个时候,对雁群下手了”可知,下文要写捉雁人,在情节上,先交代了大雁生长的客观自然环境,不直接安排以钱家人为代表的捕雁人出场,使行文舒缓有致。

这里美丽富饶,是动物们理想的栖息地,然而文章结尾却说白天鹉这一空中精灵,在盐区就此绝迹了。在主题上,呼吁人们珍爱自然界中的生灵,呵护自然。

10.A(解答:“软”作“庐于其上”的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D;“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实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浯“家”后断开,排除C。)

11.C(解答:C.“辛库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错误,“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

12.C(解答:C.“不欢而别”错误。原文说的是“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而别”。)

13.(1)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一点1分,句子通顺1分)

(2)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停留。(“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一点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测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

解答:由“比冠,博通经史”可知。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由此可知,苏轼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确。

由“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知,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为第一。由此可知,苏轼参加礼部测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

由“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由此可知,苏轼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

由“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知,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由此可知,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

由“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可知,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由此可知,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敢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

文本二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歇,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15.D(解答:D.“放浪不羁”分析不当,结合“好月”“凉风”“雁引愁心去”等意象及诗句可知,不是

“放浪不羁”,应是“轻快与喜悦”。)

16.①诗人没有正面写岳阳楼之“高”,而是运用衬托手法和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岳阳楼之“高”。②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站得高,看得远,无边景色尽收眼底。衬托出了岳阳楼之“高”。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感觉是在云间下榻设席,感觉是在天上推杯畅饮;而凉风渐起,衣袖飘舞。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岳阳楼之“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站得高,望得远,“岳限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夸张和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颈联写诗人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怀换盏,畅饮美酒。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尾联写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翩翩起舞,袖带旋回。诗人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这两联都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岳阳楼之“高”。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参考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参考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李白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效的感受。

一二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复;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宇,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彩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述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舳舻千里樯橹灰飞烟灭

18.A(解答:第一空,“白驹过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