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2月模拟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家这个词

乔叶

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顺着这条路进去,就是咱原家坟。”

这块地看着还挺新。我指着砂石路和主路之间的那片夹角空地,问:“平出来没多久吧?”“嗯,得有半年了。打算做停车场的。等将来村子红了,来的车多了,就得停这儿。”老原又感叹,还是乡下天大地大,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我说可别瞎扯,这可是地,哪有那么随便,地在农村哪是值钱不值钱的事儿;农村人活的就是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哪儿能离得开地,最能让人较真的也就是地。

“回——来——啦——”

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

“哦——回来啦!”

老原也大声应,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我捎你啊。”

老太太眯着眼睛看着他,括号般的皱纹里颤颤巍巍的,兜着点儿笑意,就那么看着老原,直待老原又问了她一遍,她方才摆了摆手,说,一会儿回。老原方才上车继续前行。

问她是谁,老原说:“没听见我喊嘛,是九奶。”“搁哪儿排的第九?”“张家。”“那么多儿子?”“几支一起排的,显得门户大。”“那跟你们原家不沾啊。”“姓上不沾,另有一路沾法。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这还不算沾?”“嗯,沾,很沾。多大年纪了?”“九十四五吧。”听老原介绍,早年间,九奶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

老原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说,论起来,这干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这事儿说来话长。简述起来就是,从他记事时起,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他十八岁那年清明节,跟着父亲回来上坟时,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九奶。那时她好像就已经是这么老了。九奶跷了跷脚尖,伸出手去摸他的脸,被他闪避了过去。然后,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

“塌就塌了呗。”

“宅地基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

“谁想要就给谁呗。

“要是哪天想回来,就没有了站脚的地方。”

“不回来了。”

“人家就会说,村里没原家了。原家没老家了。”

“就叫他们说去。”

“你这些话,能叫坟里的先人听?”

“坟里的先人,也不知道个啥,也听不见个啥。”

“那你还回来上啥坟哩。”

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迟早等你回来。”

我笑着说:“你说你家都放弃了的老宅,你干奶奶还拼命给你们占着,这地是值钱还是不值钱?”老原求饶道:“姑奶奶我错了还不行嘛。”又叹口气道:“老家的事还真是说不清。”

“然后呢?你父亲就很快回村翻盖老宅了?”“没有。”他说,父亲还是没进村。到底也没进村。可从那以后,他三不五时地就会念叨起九奶的话,像被下了蛊。直到他五年后被查出了晚期肺癌,住院后更像是中了魔,在病床上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地叮嘱老原,说他是不中用了,等他死了,老原得回去盯着。老原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原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

烟灰轻弹,不及落地便被风吹得没了影踪。父亲去世后,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他说,也是在刚才那个地方,九奶就在那里等着。我问:“九奶怎么知道的?”“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老原侧背着我,看不清他的表情。那天,老原他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老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老原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老原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

重新上车,缓缓前行。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和报社的同事聊起老家,大家纷争起该怎么定义老家这个概念,一个平日里爱写诗的编辑以读诗的口气吟诵道:“什么是老家?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所谓的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往山坡里蜿蜒而去的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很自然地引出“原家坟”,用笔简洁,且有深深的用意。

B.老原父亲在临终时,嘱托“咱不能叫门势塌掉”“原家的香火没有断”,说明老原父亲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

C.送父亲骨灰归葬老家时,老原“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老家的真正认可。

D.小说结尾写“我”与同事定义“老家”,不仅交代了“我”的身份,而且具有诗化的理性色彩,深化了小说主旨。

7.关于文中涉及“地”的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农村,即便是夹角的空地,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可做停车场接待来客。

B.“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老原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

C.土地是农村人“最能较真的”,在村民心中,土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D.乡村的土地“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可见土地是乡民之“根”。

8.九奶是“能立起来的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九奶这个“能立起来的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关于这部作品,乔叶曾说:“乡村蕴藏的其实是一部丰沛丰满的小说。”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届高三年级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已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老,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6.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8.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6分)

9.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足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挂拐也往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穿起来,永远也掉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户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

“梦?”

“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中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这一个点,细微地开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的劲头。

C.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两个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理。

D.小说的结尾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足球赛不得而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3分)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困境。

B.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生而成。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

D.山子梦境中的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心痛。

8.(6分)前往体育场的路途中,山子的思绪不断在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6分)当年这篇文章审稿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丏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

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多种感觉,比如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由觉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悦。这一类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这是我谈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秘结的问题。

我在阅读别人作品和自己写作中的一个体会。任何作品都有他产生作品的秘结。有的是在回忆,有的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怀念。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都觉得好,我们之所以觉得好是它勾起了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感情,但这些诗李商隐绝对是有所指的,他有他的秘密,只是这秘密谁也不知道。历史上许多伟大文学艺术作品被人揭开了秘结,而更多的则永远没人知道。这就说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

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如果用心去读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他们的散文,你就能发现到处都是。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描写丰子恺酒后乘兴作画的情节,与后文他跟随客人吃肉边菜形成呼应,突出他的随性洒脱。

B.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细致生动地描摹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的崇敬。

C.描写丰子恺亲到嘉定请人替他圆寂的老师作传,既突出了师生二人的情谊深厚,又凸显了丰子恺善良和侠义的性格。

D.认为丰子恺的画作技艺高超、画品一流,和他骨子里的至性深情以及中国传统诗词古画对其画品的熏陶有密切关系。

7.(3分)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语言平易,较少堆砌辞藻,虽然加入排比、比喻等手法,但整体上不饰浮华、引人入胜。

B.文本一先集中刻画丰子恺的人品,再详细解读他的画品,结构安排紧凑,较文本二的散漫更显清晰。

C.文本二将李商隐的诗与现代人写的东西相比,一褒一贬,强调了诗意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D.文本二中善于旁征博引,运用多个事例来佐证自己的创作主张,让整个文章颇具哲学思辨气息。

8.(6分)文本一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丰子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文本二指出,散文要创作“有意思的散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意思的散文”这一主张的。

江苏省盐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湖

蒋冬梅

鱼把头站在冰面上,一千年前这样站,一百年前也这样站。他是查干湖的一只鱼鹰,心里装着整个大湖。

传说查干湖有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鱼。

人人都在期盼着大鱼,可今年冬捕的重头戏,师傅决意不来了。

刚入冬,师傅就带着另一队人马,跑内蒙了。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鱼把头说:“查干,就交给你啦!”这让把头想起,大鸟把小鸟喂养大,就离开了那片树林。

寒冷把天地和大湖冻在了一起,策马狂奔的队伍像刀剑割开北风,车马从切口里闯了进去,马的影子跑在冰里。马匹背对着光亮,把头也背对着光亮,哈气升腾起来,像窜出的火苗。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人马齐备,大战在即。马嘶,狗吠,号角声里,把头像一个将,统领着一切。

把头趴在冰面上,寻找冰层里珍珠一样的气泡。他看不见鱼,但鱼的呼吸会暴露自己。

“鱼知水性,人知鱼性!你喘气儿鱼也喘气儿!”鱼把头想起了很多年前,师傅趴在冰面上,寻找大鱼吐出的气泡。寒冷冻不僵男人的血性,师傅的脸冻得皴裂流血了,他让把头朝他脸上喷一口烧酒,再使劲朝大湖喊一嗓子,就又朝冰面趴下了。

今年的冰层从未有过的奇异,鱼呼吸的气泡都被冰层深深地锁住了,透过冰面看到的尽是形状怪异的花纹。这些异象让人们对大鱼的出现,更加想入非非。

供桌,敖包,鼓声,铃音,口口相传的经文在叩问,一千年前这样叩问,一百年前也这样叩问。

风吹得非常烈,把头的心有些乱了,可他不能让人看出他的乱!

师傅带着把头上冰很多年了,每当冬捕遇到情况时,有师傅在,把头的心就落了底。“公家把这个事儿交给咱,咱就得担得起!”年年冬捕,师傅都说这句话。

冬捕前的那些天,师傅天天带着把头到冰面上探冰。查干湖渔场多少口子人呢,一半的日子要指靠着冬捕。一场冬捕在哪儿凿开冰洞,就像打井找水眼一样重要。他记得冬捕前的很多天,嗜酒的师傅从来滴酒不沾,直等到选定冰眼,凿出湖水的那一刻,师傅才拿出酒壶,狠狠地灌起来,他抓着酒壶的手,都在剧烈地抖动。

这一刻,把头的手也在抖动着。冰面上是有山丘和低谷的。把头辨识着那些矮小的山丘,一脉水波拱起一座山丘,山丘下将喷发鱼的讯息。从前他拿不准水眼的位置时,师傅总是说:“你一定得信自己,一半经验,一半信,才能找到鱼!”把头终于选定了一处冰层,坚定地砸下鱼铲,在冰花的绽放里,叩问大湖的安静,钻木取火般凿开一眼泉,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

凿出的冰洞一字排开,四匹马拉着铰盘,拖动大网向湖中布阵。水冻成透明的玉,数尺之下能看见网在游。把头跟着网,像追着一只大鸟,大鸟张开翅膀,自由舒放,仿佛要揽过整个大湖。网入大湖纵横成田,鱼像秧苗布立其间,每个网眼四寸大,拦住大湖也放过大湖。

人,马匹,狗在冰上踢踏,纷乱着破晓的早晨。几十号人在冰封的大湖上耕耘,索取在夏秋肥美起来的大鱼。太阳照在人头顶的时候,该起网了,鱼儿带着热气,被网裹挟着出水。把头抱着第一条出水的鱼,在镜头面前笑着。人们欢呼雀跃,将把头抬起,抛向空中。但把头知道,更多的人在翘首等待传说中的大鱼。

把头拎着一瓶烧锅酒钻进帐篷,像师傅那样,两手颤抖着拧开酒瓶,狠狠地灌了下去。

刚才在镜头前的笑容,渐渐褪去,他没有把握捕到那条大鱼。

他想起有一次,同样没有像人们盼望的那样,捕到更多的大鱼。那时把头还年轻,有些垂头丧气的,师傅递过来的酒他也没心思喝。

师傅独自喝了几口,突然给他讲起了从前的事:“十六岁那年,听人说黑龙江有大鱼,我们就从白洋淀往那奔。没想到半道上,火车让洪水拦下了,我们就在查干湖下了车。谁曾想,一下车就在这停了一辈子!人都说一场洪水把我拦下了,其实是大湖把我拦下了。”

把头叹了口气:“人人都稀罕大鱼,你捕了一辈子鱼,可谁知道大鱼在哪呢!”

“你记着,人,活不过湖!大鱼,一直都在湖里!”

那一刻,两人站立在查干湖的湖心,像大鱼游曳在无边的湖水。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4期,有删改)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其大部分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自辽金以来,千百年间,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这里是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冬捕,以其带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渔猎文化,成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鱼把头的历史传承,今年鱼把头独当一面,在冬捕的过程中自然写到往年和师傅一起冬捕的场景。

B.文中写冰层被砸破后,“黑色的湖水涌出,像新鲜的血”,用黑色来形容湖水,暗示人对大湖生态环境的破坏。

C.鱼把头冬捕时选定冰眼、凿出湖水以及灌酒等习惯,凸显了渔猎文化的集体个性,古朴而可贵,使人产生敬意。

D.查干渔场的人们依赖于大湖而生,作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猎文化依托于自然而传承,人应当对自然谦卑和敬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写冬捕的过程时,不时穿插鱼把头对师傅的回忆,两条线有序推进,不枝不蔓,反映了渔猎文化的民族传承由来已久。

B.小说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把冬捕队伍出发赶往湖面的场景描绘得充满气势。尽管天气寒冷,捕鱼队伍却紧张、兴奋。

C.小说中既有对鱼把头捕鱼的一系列娴熟动作的细致描写,同时也有对大伙整体协作的描写,点面结合,详略分明。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文中两次写到鱼把头手的颤抖,能看出他在捕鱼前心中的担忧、紧张。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9.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

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

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吾尔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

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

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

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

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

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

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

(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

B.文中描绘的两位老人以及“我”的母亲,都表现出对小羊的呵护和喜爱,都不仅仅是把小羊当做牲畜来看待。

C.我妈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是指责小羊太贪吃,可又舍不得饿着它,只好往它的小食盆里添苞谷豆儿。

D.文章结尾处,表现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十分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

B.写我们家养过一只羊时,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

C.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一起一止,贯穿全文,深化主题。

D.对第二位老人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

8.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你如何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江苏省南京市开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棵老树

冯至

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对于我们,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

据林场的主人说,三十年前这个老人就来到这里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感官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感官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归终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四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搀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耶稣所说的“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

水牛,好像不是属于这个生物纪的。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当它仰着头,卧在浅浅的泥水池子里,半个身子都没不下去,它那焦渴的样子使我们觉得这个水渐渐少了的世界,真有点对不住它。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

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旁的工人都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一边,把上衣脱下来晒大阳。两盒万金油给牛舔下去后,牛显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山上的人赶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

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继续了好些天,已经呈露出几分旱象。一天上午,大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转瞬间烟云布遍天空,大雨如注。人们尽在雨声里乱谈乱讲,准备着雨一止了便赶快去插秧,却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

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人们乱忙忙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被骤雨激死了。

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

牛死了,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

家?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一天挪过一天,怎样催他,他也不动,事实上他也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去。最后主人派了两个工人,替他夹着那条仅有的破被送他一一他在后边没精打采,像个小孩子学步一般,一步一颠地离开了这座山,和这山上的鸡、犬、木、石。……

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

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

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把老人比作“一棵折断了的老树”,突出表现了他的衰老麻木。

B.林场主人的介绍既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又为后文牛死后老人被送回家做铺垫。

C.引用“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是为了证明人的渺小无依。

D.对水牛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老人的无言、蹒跚和迟钝,以及与这灵巧时代的疏离。

7.(3分)关于文中对小牛的叙述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牛的出生为老人带来希望和活力,打扫牛棚的敏捷熟练暗示了他以前的劳动生活,

B.老牛死时老人的不慌不忙、无动于衷,显示了他经历岁月洗礼超脱生死的豁达态度,

C.久旱后的暴雨中,人们欣喜忙碌,无人在意老人和小牛,表现了村民对他们的漠视。

D.小牛死后老人仍拿着鞭子,暗示了小牛的重要性,小牛的死也间接导致了老人的死。

8.(6分)小说中的“我”出场不多,但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概括“我”的作用。

9.(6分)有评论家说:“作家用原始的眼睛来观看,就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共有的坚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2月模拟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家这个词

乔叶

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从主路上岔开,往右手边的山坡里蜿蜒而去。老原车速更慢,用下巴示意了一下,说:“顺着这条路进去,就是咱原家坟。”

这块地看着还挺新。我指着砂石路和主路之间的那片夹角空地,问:“平出来没多久吧?”“嗯,得有半年了。打算做停车场的。等将来村子红了,来的车多了,就得停这儿。”老原又感叹,还是乡下天大地大,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我说可别瞎扯,这可是地,哪有那么随便,地在农村哪是值钱不值钱的事儿;农村人活的就是地,宅基地,耕地,林地,哪儿能离得开地,最能让人较真的也就是地。

“回——来——啦——”

循着声,便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在前方的一个石墩上坐着,手里握着一根拐杖,戴着一顶黑帽子,穿着一件黑底起红花的中式棉袄,脑后盘着一个圆圆的发髻。暗黄的面皮,很瘦,却像松柏似的,有一股子硬实在里头。

“哦——回来啦!”

老原也大声应,把车速放得很慢,快到老太太跟前时停下,半开车门喊道:“九奶,咱回吧?我捎你啊。”

老太太眯着眼睛看着他,括号般的皱纹里颤颤巍巍的,兜着点儿笑意,就那么看着老原,直待老原又问了她一遍,她方才摆了摆手,说,一会儿回。老原方才上车继续前行。

问她是谁,老原说:“没听见我喊嘛,是九奶。”“搁哪儿排的第九?”“张家。”“那么多儿子?”“几支一起排的,显得门户大。”“那跟你们原家不沾啊。”“姓上不沾,另有一路沾法。她是我父亲的干娘,顺下来,可不就是我的干奶奶?这还不算沾?”“嗯,沾,很沾。多大年纪了?”“九十四五吧。”听老原介绍,早年间,九奶可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接生婆,可以说,现如今,周边村里五十岁靠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她接生的。周边几个村里,没有比她更老的人了。她很年轻时就没了丈夫,一辈子没孩子,一直孤寡到现在。

老原把车靠边儿停下,点了一支烟说,论起来,这干奶奶比多少人的亲奶奶都亲呢。要不是她,原家早就在村里没了地方。这事儿说来话长。简述起来就是,从他记事时起,父亲每次带他们回来上坟都不进村。他十八岁那年清明节,跟着父亲回来上坟时,九奶在桥头候住了他们,那是他第一次见到九奶。那时她好像就已经是这么老了。九奶跷了跷脚尖,伸出手去摸他的脸,被他闪避了过去。然后,九奶对他父亲说:“福久,你得回来把房子修一修。都快塌了。”

“塌就塌了呗。”

“宅地基都有人瞄上了,快成别人家的了。”

“谁想要就给谁呗。

“要是哪天想回来,就没有了站脚的地方。”

“不回来了。”

“人家就会说,村里没原家了。原家没老家了。”

“就叫他们说去。”

“你这些话,能叫坟里的先人听?”

“坟里的先人,也不知道个啥,也听不见个啥。”

“那你还回来上啥坟哩。”

老原说,这句话父亲没接住。那天,九奶撂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给你占着地方,迟早等你回来。”

我笑着说:“你说你家都放弃了的老宅,你干奶奶还拼命给你们占着,这地是值钱还是不值钱?”老原求饶道:“姑奶奶我错了还不行嘛。”又叹口气道:“老家的事还真是说不清。”

“然后呢?你父亲就很快回村翻盖老宅了?”“没有。”他说,父亲还是没进村。到底也没进村。可从那以后,他三不五时地就会念叨起九奶的话,像被下了蛊。直到他五年后被查出了晚期肺癌,住院后更像是中了魔,在病床上一遍两遍翻来覆去地叮嘱老原,说他是不中用了,等他死了,老原得回去盯着。老原是长子,得在村里顶门立户。原家的房子不能倒,也不能比谁家的低一砖。咱不能叫门势塌掉。不求比人强,也不能落人后。叫他们知道,咱原家的人都一茬茬长着,原家的香火没有断,原家的日子还长着呢。

烟灰轻弹,不及落地便被风吹得没了影踪。父亲去世后,老原和两个弟弟送父亲的骨灰回去安葬。他说,也是在刚才那个地方,九奶就在那里等着。我问:“九奶怎么知道的?”“九奶说,梦见了。”九奶说这句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老原侧背着我,看不清他的表情。那天,老原他们跟着九奶,捧着父亲的骨灰先回了老宅,让村里人帮忙去打墓。老宅被打理得干干净净,种着花,种着菜,一看就是一直住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怎么了,老原当时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从那时起,老原的脑子里第一次升腾出了老家的意识,就认下了这个老家。

重新上车,缓缓前行。我突然想起有一次和报社的同事聊起老家,大家纷争起该怎么定义老家这个概念,一个平日里爱写诗的编辑以读诗的口气吟诵道:“什么是老家?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在世的老人在那里生活,等着我们回去。去世的老人在那里安息,等着我们回去。”老家啊,就是很老很老的家,老得寸步难行的家,于是,那片土地,那个村庄,那座房子,那些亲人,都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所谓的老家,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往山坡里蜿蜒而去的一条窄窄的砂石土路,很自然地引出“原家坟”,用笔简洁,且有深深的用意。

B.老原父亲在临终时,嘱托“咱不能叫门势塌掉”“原家的香火没有断”,说明老原父亲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

C.送父亲骨灰归葬老家时,老原“膝盖一软,就跪了下去,大哭了一场”,这一细节表现了他对老家的真正认可。

D.小说结尾写“我”与同事定义“老家”,不仅交代了“我”的身份,而且具有诗化的理性色彩,深化了小说主旨。

7.关于文中涉及“地”的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农村,即便是夹角的空地,也能发挥作用,比如可做停车场接待来客。

B.“随便就能整出一块地方”,老原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

C.土地是农村人“最能较真的”,在村民心中,土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D.乡村的土地“只能待在原地,等着我们回去”,可见土地是乡民之“根”。

8.九奶是“能立起来的形象”。小说是如何塑造九奶这个“能立起来的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关于这部作品,乔叶曾说:“乡村蕴藏的其实是一部丰沛丰满的小说。”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有很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老原父亲临终时的嘱托说明他有浓厚的老家情怀)

7.B(“得意于农村人没有眼光,他有好眼光”错,老原说这句话时的心态是农村地多,找块地不难)

8.①运用外貌描写。描写九奶穿中式棉袄、盘圆圆的发髻,面皮像松柏似的,皱纹如括号般等,笔墨简约而传神,一个传统而硬实的农村老太太形象矗立于画面中。②运用侧面描写。九奶一辈子做接生婆、动员老原父亲修老宅、帮助打理原家老宅等,都是通过老原之口表现的,大量的讲述进一步丰富了九奶善良能干的形象。③运用细节描写。如九奶梦见了老原父亲去世,并且在说话时“泪就噙在眼窝里”,这一细节有力刻画了九奶真诚而通透的形象,感人至深。(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其他如“运用语言描写”等合理解析亦可)

9.①人物众多:乡村有九奶、老原父亲、老原,还有爱土地的广大村民,他们数量众多、个性鲜明,共同构建了乡村的人情世界;②故事丰富:乡村有接生、排行、宅基地纷争等,全方面地展示了乡村丰富的日常生活;③民俗多样:乡村有认干亲、建房门势不能低、亡人归葬祖坟、村民帮忙打墓等民俗,这些民俗有力培育了乡村的人文底蕴;④情感丰沛:既有对九奶这种人物的赞美,也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有对乡土文化可能受到冲击的担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届高三年级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落无声

赵国洲

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

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

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

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已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老,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

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

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厂

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

“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

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

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厂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

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

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

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鱼!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畅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

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入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潞,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厂库房前卸货。

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

“顾问”说:“知道一定刨!”

杨再德说:“为什么”

“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

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

“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

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

6.不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

B.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

C.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

D.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厂,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

B.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

C.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

8.小说紧紧围绕“雪”展开,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雪”的作用。(6分)

9.有人说,小说中的张学问虽然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D(A.小伍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过于绝对;B.“缺少独立意识”错,从杨再德对他“不是拿不定主意”的评语可以看出,另外也不能说“对小伍不放心”;C.张学问未必折服。)

7.(3分)A(“没有夸张”)

8.(6分)小说以“雪”开篇,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环境。②小说中的“雪”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合理性:下大“雪”才会有隐患,因为雪大才会把杨再德尸体掩埋,会引发人们对他死因的猜测。③小说以“雪”结尾,既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村民们因为失去了好干部内心的悲痛之情,又寓情于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悟,丰富了全旨。

9.(6分)下列两种观点都可以,关键是理由要合理。

可以认为张学问形象变了,原因如下:

①张学间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抵触,此时的张学问,自私自利,固执不化。(2分)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说明张学问对杨再德做法的认可,此时的张学问,懂得变通,知错能改。(2分)③张学问站在人群中哽咽,说明张学问经被杨再德的精神感动,此时的张学问,懂得自责,知恩图报。(2分)

也可以认为张学问形象没变,原因如下:

①张学问刚开始时阻止村里修路,生怕自己的利益受损,说月张学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3分)②“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虽然张学问认可杨再德的做法,但是他依然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好处,说明张学问仍然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3分)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足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挂拐也往不了。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就应该悄悄地走……小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穿起来,永远也掉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

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户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

“梦?”

“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中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这一个点,细微地开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的劲头。

C.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两个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理。

D.小说的结尾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足球赛不得而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3分)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困境。

B.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生而成。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

D.山子梦境中的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心痛。

8.(6分)前往体育场的路途中,山子的思绪不断在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6分)当年这篇文章审稿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6.解析:B

解答:B.“不服输的劲头”错误,原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可见此处是两人为准点到达体育场而快速前进。故选B。

7.解析:C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错误,原文“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可见山子对体育馆的记忆来自他的梦境。故选C。

8.解析:①对不知道小刚是否带票时的担心;②对小刚坐车可以进体育场而自己将看不到比赛的沮丧;③对体育场是否有台阶的恍惚;④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有来过体育场的心疼;⑤对想要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的期待;⑥对自己能够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幻想。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对不知道小刚是否带票时的担心;“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对小刚坐车可以进体育场而自己将看不到比赛的沮丧;“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对体育场是否有台阶的恍惚;“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有来过体育场的心疼;“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对想要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的期待;“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中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对自己能够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幻想。

9.解析:示例1:①小刚和山子双腿萎缩变形,生活受限,更无法享受踢足球的快乐,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②两人虽双腿残疾,但依然保有对足球的热爱,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③史铁生年轻时因病瘫痪,从此与轮椅相伴。但这种生活磨难,没有打垮他,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示例2:①“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小山和小刚是足球爱好者,因为残疾不仅不能尽情踢球,连去体育馆看一场球赛都异常艰难。②“基调还是明朗的”,尽管残疾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境,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