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合情”且“合理”地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_第1页
应“合情”且“合理”地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_第2页
应“合情”且“合理”地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_第3页
应“合情”且“合理”地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_第4页
应“合情”且“合理”地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合情”且“合理”地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1功利主义与功利化

功利主义又称功用主义、乐利主义、实利主义,正式形成于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是近代西方颇具影响力的伦理学流派之一。边沁在1768年对牛津大学的访问中首次提出功利原则,即“每个人的行为所遵循的道德规则应该为每一个有关者带来最大的好处或幸福。”后来又在其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一书中提出“当我们对于一个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看该行为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幸福。”由此,功利主义又称为“最大幸福主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功利主义被曲解,社会主体的功利状态由量变引发质变,走向了极端,即走向了“功利化”。功利化是指彻底地追求功利,即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利益,一切行为皆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自身利益而罔顾他人权益,不择手段只重结果的一种思想观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理想化向功利化的转变。这一转变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的关注,他们在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内容及时间分配、社会交往、入党动机等方面作了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功利化在其学习、生活、工作中均有体现。尽管功利化思想受到人们普遍的谴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仍旧如此根深蒂固,这是为什么呢?

2大学生功利化产生的原因

发展到今天,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已经不再是它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如何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在古代,学校教育是被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这是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体现,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地主阶级同样地占有和享受着精神财富。如我国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制度化。由中央直接设定的学校仅有“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仅收官员的子孙和地主的子弟入学。二馆是东宫的祟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此二馆专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儿子。而在地方设立的学校(州学、府学、县学)入学条件虽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由于名额所限,也只有地方官吏和富豪地主的子弟才有入学机会。至于历代的私学,由于学费的限制,贫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弟也是很难进去学习的。在古代,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不是达官贵人的后代,就是富豪地主之子孙,这些学生不用为衣食忧愁,自然可以整日里在书中寻找他们的“颜如玉”、“黄金屋”。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人皆享有受教育权,教育被普及,全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支持和鼓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1999年开始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让中国大学生数量呈几何级增长,201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创纪录地达到630万人,这个数字在2007年是485万,2004年则为280万,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时代。上大学、成为大学生不再是专属权利,于理性的培养,缺乏基本的道德规范,在金钱的诱惑下,还极可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犯罪,给社会带来危害。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这种“重利轻义”的功利化倾向,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上去了,道德水平下来了”。因此这种看法即便是“合情”的,但也是不“合理”的。

应该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呢?一方面,首先要明了功利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放任其发展将后患无穷,但它也不是洪水猛兽,有它存在不至于造成人将不人、国之将亡的严重后果,且矫正之路将十分漫长,不可操之过急;另一方面,也要明白社会的大环境不改变,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是很难得到矫正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对其完全无计可施。只有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既“合情”又“合理”地看待大学生的功利化,才能真正达到去功利化的目的。

4大学生去功利化的对策

尽管功利化思想受到人们普遍的谴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它仍旧如此根深蒂固,这是因为“去功利化”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仅仅被人宣讲,被人讲课,被人写作,这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的是大学生的主动地参与建构。

如何让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建构以达到去功利化目的呢?玛莎·努斯鲍姆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的能力,想象能力、理解他人苦难和成就的意义的能力,即造就“完全的公民”。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则需借助于人文教育。但她指出:“在全世界,在各级学校中,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全都在被砍掉,以便为技术培训让路”,教育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工具,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学校应改进教学方式,让“苏格拉底式的辩论”走进课堂,辩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负起责任的方式,通过辩论,他们学会了独立的思考,并学会了了解自己;同时改变考核方式,现今高校的考试只要求学生背下重点知识,这样,所学的课程皆失去了人文因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宰了一切,这是不悖于人文教育的宗旨。

同时,国家和社会应明了这一点:强大的经济是实现人类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经济增长也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评价大学生、高校、高等教育时不应以创造了多少价值、就业状况如何等这样的简单的标准,要知道,国家、社会及与之相应的媒体,在引领社会价值观走向上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在大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人文的种子,让他们学会批判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同情他人,给大学生们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满足了最低的物质需求后,有深入思考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的可能,最终成功做到自我的“去功利化”。

参考文献:

[1]穆勒.功利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边沁,时殷弘.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m].商务印书馆,2000:55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3-156.

[4]孙俊三.教育原理[m].中南大学出版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