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修改本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修改本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修改本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修改本_第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修改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

法的内在联系。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

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

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直接写出得数。

12X3=205X3=25X2=

170X5=150X3=125X2=

(2)用竖式计算:26X47=

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

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

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

(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

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

128X16=

(2)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

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小组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

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X6)再算什么?(再算

128X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

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

128

X16

768

128

2048

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

对齐。

3.总结算法。

(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与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

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

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

乘得的积相加。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

何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

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

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

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

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单价X数量=总价、速度X时间=路程”

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

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

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

(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

(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

个零件?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

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

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

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

(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

么呢?

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钢笔()元/支()支()元

练习本()元/本()本()元

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

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总价=单价X数量

(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数量=总价+单价

单价=总价♦数量

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

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

记住“总价=单价X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

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

(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

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

单价数量总价

列车()千米/时()时()千米

自行车()米/分()分()米

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

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路程=速度X时间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师生交流后板书: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4.小结。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第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

第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

什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练习五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

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

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

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

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35X168=127X4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

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

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

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

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

注对应的量。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

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

的?

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根据“路

程=速度X时间”求出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

出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

关呢?(工程问题)

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

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第(1)题:24X8=192(个)

第(2)题:192+24=8(时)

第(3)题:1924-8=24(个)

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

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

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

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

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

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

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

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

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X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

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

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

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

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

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

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

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

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

来的积乘10o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

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

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

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

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

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

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X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

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

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

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

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及计算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

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因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40X72=600X300=30X23=

53X30=20X70=40X22=

20X20=40X90=502X7=

2.复习有关0的运算。

5+0=20-0=

7X0=04-8=

3.导入新课。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0

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末

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题5。

2.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读题,说说自己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有850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

能释放氧气15克;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

20克。

所求问题: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3.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1)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问:要求“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需

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得出:只需要“有850平方米草坪”和“每平

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这两个条件。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

情况。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说一说用乘法解答的理由。

②说一说计算的方法、过程。

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竖式,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竖

式:

850850

XI5X15

4250425

85085

1275012750

师: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

写?

引导学生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

的数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

添上1个0o

4.教学例题5后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

化碳多少克?

引导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板书:850X20=

(2)学生尝试解答。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

师: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

(5)追问: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

(6)教师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

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

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

(7)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二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5.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让学生交流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计

算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

位数的算法相同,即: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

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5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以巩固竖式的简便写

法,及时避免运算中的错误。

对于运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如能用口算完成,可让他们

先用口算,再用笔算检验。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6题。

出示题目后,学生独立完成,共同订正。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

的。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2题。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组织全班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题:整理与练习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常见的数量关系,提高知识的

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

识。

教学重点:回顾、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回顾与整理。

(1)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提问: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你还知道哪些数量关系?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

提问: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提问: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

2.交流质疑点。

二、查漏补缺训练

1.交流质疑点。

师:在本单元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有困难的知识点是什

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2.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

让学生独立进行口算,交流时说说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

的个数。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

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对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是否能

做出正确处理。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末尾的0的乘法

在笔算时的正确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

这道题是练习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说

说是怎样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判断。

(4)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4、5、6

题。

第4、5题:

学生直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

第6题:

先根据表格中的信息计算出这周的营运总收入,再求出

每天利润的平均数,最后计算一个月获得的利润。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

这道题是积的变化规律知识的拓展。从一个因数变化拓

展到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

练习时,先让学生计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得出:

一个因数“义几”,另一个因数“义几”,所得的积就等

于原来的积“X几X几”。

2.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

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

性。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

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

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

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X5o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X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

结果是840o

出示第三题:6987X9876o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

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

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

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

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

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0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

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

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lo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

30X18o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o

操作过程:

输入:0HQHHQ,可以按照

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

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X18o

输入:HHQQHIZI,可以按照算

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义”再输入“18”,

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o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

-165X182o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

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

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

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

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

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

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

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

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546X25=

15484-43=326+18564-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

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

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

商除以3o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

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

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

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

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课题:练习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用计算器进行

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相关的计

算和检验。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培

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4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

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生在用计算器计算时要特别认真,不能

按错数字。

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

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

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第8、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

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

(板书例子)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o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这道题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如果学生观察时有困难,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引导。

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

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两个乘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第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

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

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

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

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

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

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

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3本27元

小军5本?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

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4-3=9(元)

5本故事书:9X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

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

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己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

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

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

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

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

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J____________________'

多()枚卜)

枚1--------------------人】,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

流。

小宁:1____________________'

多(12)枚X72)

____________人____________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

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

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

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

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二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

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

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X

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第2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

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

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

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

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

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长方形面积+宽=长)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

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X14+14X14

(16+14)X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

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

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

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

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

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

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X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

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义(18+3)或者18+3X8+18(8

+3)求的是什么?)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

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I,并列式

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

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八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

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

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

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

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

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

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

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

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

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

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

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

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

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

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组织学生观察图,思考:扩建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运算律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1课时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

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

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毯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

绳比较强?谁踢僚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

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

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

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

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

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

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

(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

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

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毯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

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

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

O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045+(25+16)

(39+18)+220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

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

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

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

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

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

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

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

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

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

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运算律

课题:加法运算律的应用第2课时总第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

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

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

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

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

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

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

算(板书课题)o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

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

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o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

教师板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

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

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

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29+46+5429+46+54

=75+54=29+(46+54)=46+

54+29

=129(人)=29+100=100+29

=129(人)=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

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

数先加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