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_第1页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_第2页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_第3页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_第4页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复习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会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会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4)会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与检验方法等。(5)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金刚石(C)石墨(C)色态

硬度熔点导电性用途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结构的固体最硬深灰色、有金属色泽,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滑在纸上可留下痕迹很高高、耐高温不导电导电钻石、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润滑剂、铅笔芯、作电极

考点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木炭、活性炭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都具有_______吸附性化学性质用途单质碳常温较高温度下制油墨作燃料冶炼金属可燃性还原性稳定2C+O22CO(O2不充足)C+O2CO2(O2充足)点燃点燃C+2CuO2Cu+CO2高温考点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C+CO22CO高温1、下列几种情况,能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事实是()

A.它们的熔点相同B.都不溶于水

C.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D.完全燃烧后都得同一产物——二氧化碳2、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B.碳原子排列方式都相同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D.都能使红墨水褪色练习练习DC3、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下列有关C60的说法错误的是()A.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B.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D.它是一种单质B4、试管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黑色粉末是()

A、氧化铜B、四氧化三铁与木炭粉

C、铜与木炭粉D、氧化铜与木炭粉

5、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炭粉时,下列除去炭粉的方法正确的是()

A.隔绝空气,将混合物加强热

B.在空气中灼烧混合物

C.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D.加入足量的氧化铁后加强热DB考点3、二氧化碳的制法二氧化碳的制取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CO2↑

实验室制法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验证在集气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验满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满。⑴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⑵实验室制取CO2,选用A----F中的装置

。⑶判断CO2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⑷用高锰酸钾制取O2,装置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

。⑸用装置F制取气体,在反应过程中,用弹簧夹夹住导气管上的橡皮管,过一会儿反应就会停止。其原因是

。长颈漏斗水槽BC将点燃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二氧化碳试管口加一团棉花气压增大,使酸与大理石脱离接触练习、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的气体。一氧化碳的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③毒性3CO+Fe2O3=2Fe+3CO2高温吸入CO后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导致生物体内缺氧。2CO+O2==2CO2点燃CuO+CO=Cu+CO2△考点4、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燃料;冶炼金属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二氧化碳的性质①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②与水反应③与石灰水反应CO2+H2O=H2CO3CO2+Ca(OH)2=CaCO3+H2O

用途:灭火;人工降雨;光合作用;气体肥料;化工原料等1.点燃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3.通入澄清石灰水中4.通入石蕊溶液中1.CO和CO2的鉴别方法有:2.除去CO中混入的少量CO2方法是()除去CO2中少量CO的方法是()A.把混合气体点燃B.把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BC3、下边是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1)小虎同学取适量雪碧汽水于试管中,稍稍加热后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雪碧汽水充分煮沸后滴人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H2CO3=CO2↑+H2O柠檬酸考点5、碳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CCO2H2CO3COCaCO3O2点燃O2点燃C高温O2点燃或CuO加热Ca(OH)2HCl或高温H2O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10)CuO高温(11)8、H2CO3

=CO2↑

+H2O

4、2CO+O2=2CO2

点燃

7、CO2+H2O=H2CO3

9、CO2+Ca(OH)2

=CaCO3↓+H2O10、CaCO3+2HCl=CaCl2+H2O+CO2↑

1、2C+O2=2CO点燃

2、C+O2=CO2

点燃

6、C+CO2

=2CO

高温

3、C+2CuO=2Cu+CO2↑

高温

5、CO+CuO=Cu+CO2加热11、CaCO3

=CaO+CO2↑

高温工业制取二氧化碳C乙丙甲丁O2点燃O2点燃或C高温O2点燃Ca(OH)2HCl或高温H2O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甲

,乙

,丙

,丁

。(2)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甲→乙;②乙→丙;③乙→丁COCO2H2CO3CaCO3碳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

疑点辨析1、碳单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如何证明石墨和金刚石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3、吸附性是化学性质吗?

物质在吸附的过程中并没有生成新物质,也就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吸附性不是化学性质而是物理性质把它们放在纯氧中燃烧,发现生成唯一的产物是二氧化碳。5、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利: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化工原料。弊:二氧化碳增多会引发温室效应。4、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吗?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是一种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了红色。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或稀硫酸浓盐酸有强烈的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的的二氧化碳不纯。不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的理由是:二者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7、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致人死亡,其原因是否相同?

不相同,二氧化碳能致人死亡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其本身没有毒性。而一氧化碳有剧毒,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而死亡。8、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9、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吗?虽然二氧化碳的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它没有毒,不能算作大气污染物1、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金刚石石墨C60

碳纳米管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

能力提升C2、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下列物质用途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

B.用天然气作燃料

C.用金属铜制作电线

D.用金刚石刻划玻璃

B3、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

C4.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的混合物依次通过:①炽热的炭层②炽热的氧化铜③浓硫酸(起干燥作用)经充分反应后,最后得到的气体是。CO2、N25、根据此试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哪条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6、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的方法是()A.通入紫色石蕊试液B.通入澄清石灰水C.闻气味D.点燃7、如果要除去CO2中少量的CO,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把混合气体点燃B.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8、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新鲜鸡蛋会呼出CO2,下列物质能在蛋壳表面形成难溶性固态保护膜,因而可作鸡蛋保鲜剂的是()A.稀盐酸B.水C.石灰水D.食盐水CBC选作题:1、选择二氧化碳、氧气、一氧化碳、金刚石、石墨、活性炭填空。

(1)能用于灭火的是

(2)能使人中毒的是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5)能作润滑剂的是

(6)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

,释放的是

(7)防毒面具中装入滤毒罐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