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群文阅读训练》(教师版)
第一单元变化着的社会
新闻如鲜果,过时不堪嚼。——安德烈·盖德
单元目标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学会撰写新闻作品。2.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3.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求真求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地表达。
中考考点链接(新闻类)1.拟写新闻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2.提炼信息、探究材料。(★★★★)3.采访。(★★★)4.开放性试题。(★★★)
群文阅读训练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阅读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等作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新成果,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根据目的与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介进行交流沟通。”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的身边。下面就带领同学们进入新闻群文阅读。
【第一篇】
(2022眉山改编)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北京3月21日电记者从水利部获悉: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2022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两个主题都强调了_____的重要性,意在让“保护水、节约水、珍惜水"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水利部将继续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监测分析表明,治理区地下水水位与综合治理前相比总体回升。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状况开始好转。水利部提出,接下来将以京津冀、三江平原及黄淮地区等11个区域为重点,明确治理目标、措施、任务,深入推进全国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同时,治理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居民积极响应国家节水号召,从生活、工作着手,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担负起节约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的应尽义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地下水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据不完全统计,以色列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开采利用量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我国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及辽西北等地。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地利用地下水,常常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地下水下降漏斗;在地下水用量集中的城市地区,还会引起地面的沉降。南方地区虽然很少开采地下水,但区域超采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量入渗,常常严重地污染地下水源,危及地下水资源。因而系统地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以及与地表水、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补给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
答案: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意思对即可)
2.材料二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内容
答案:说明了“地下水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这一内容。(意思对即可)
3.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子瞻中学将围绕今年主题开展相关活动,校学生会拟向社会发出“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的倡议。请结合材料拟写倡议内容。
答案:(示例)希望居民们在生活中养成节水爱水的习惯;希望政府部门多开展节水的宣传活动;希望企业做好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希望相关科研部门加强对地下水的研究;希望环保部门加强对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做好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
【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
雨中的军礼
①新华社武汉10月26日电26日黄昏,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武汉汉阳沙滩排球场结束了军运会期间的最后一场比赛。但是,现场观众几乎没有人离去。人们静静守在雨中,默默等待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
②当天下午的女子沙滩排球决赛,由中国选手王凡、夏欣怡迎战巴西队利马、塔莉塔组合。
③对手是一对配合默契、经验丰富的组合。此前,在22日的预赛中,这对巴西组合就以2∶0的比分击败了中国队赵慧敏、蒋莉。
④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没有期待中的晴空万里,但现场是火热的,观众的心情是澎湃的。
⑤上半场,两位中国女将登场后,现场气氛立刻被点燃,所有的观众现场起立为她们鼓掌。每当中国队打出漂亮进攻,或挽救对方一次惊险的进攻,观众总是报以最大声的欢呼和喝彩。坐在记者身边的一位小朋友声嘶力竭,喊得嗓子都哑了。
⑥这是一场一波三折的比赛——三个回合,两胜一负。第一回合的比赛中,双方在局点胶着对抗,中国队最终两分险胜。第二回合较量中,巴西队逐渐摸清了中国队的进攻方式,在默契配合下扳回一局。最终中国队在决胜局以15∶9胜出,摘得女子沙滩排球桂冠。
⑦这也是一场充满友谊、有“温度"的比赛——观众为中国队的精彩发挥鼓掌,为对手的不妥协而鼓掌。
⑧比赛中,巴西队员救球出现意外,倒在地上抱住脚踝,表情痛苦。现场的救护人员立即上前治疗。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观众席中开始有人为巴西队员加油。接着人们大喊:“Brazil,GoGoGo!(巴西队,冲冲冲!)”看到受伤的对手从场地上顽强站了起来,观众毫不吝啬报以掌声。
⑨比赛结束后,现场媒体将两名中国队员团团围住。采访结束后,现场又被激动的志愿者围得水泄不通。志愿者们纷纷摘下帽子,希望得到冠军队员签名。
⑩【A】此时,天色已黑,返程晚高峰即将来临。雨越下越大。但观众没有离去,静静站在雨中,等待颁奖的那一刻。
下午5点半左右,颁奖仪式开始。中国队等获前三名的代表队走进颁奖现场,观众席顿时红旗摇动。银牌归属巴西队,铜牌被俄罗斯队获得。
当王凡、夏欣怡登上冠军领奖台,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久久未平。
下午5点45分左右,雄壮嘹亮的国歌在长江之畔响起。王凡、夏欣怡站在雨中,用军礼向国旗致敬,脸上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对手很强大,但我们不怕。在决胜局,我们说好了,不管对手怎么打,我们都会顽强努力争取每一分。"王凡激动地说。
(选自新华社,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比赛结束后,现场媒体将两名中国队员团团围住。采访结束后,现场又被激动的志愿者围得水泄不通。志愿者们纷纷摘下帽子,希望得到冠军队员签名。
答案:侧面描写。用现场媒体争先恐后的采访和志愿者渴望获得签名的热情,从侧面烘托出中国队员的精彩表现,突出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增强了现场感。
2.结合文中【A】段的内容,补写观众的心理活动。
答案:(示例)天色已黑,雨越下越大,但中国运动员奋力拼搏的风采依旧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王凡、夏欣怡顽强的斗志促使我留下来观看颁奖典礼。我要等待那神圣时刻的到来,分享夺冠的喜悦,向国旗敬礼,向祖国致敬,祝福祖国明天更强大,更美好!
3.假若你是这场比赛的志愿者,你想得到王凡、夏欣怡的签名,走到她们面前时,你会怎样表达你的祝贺及愿望
答案:(示例)王凡、夏欣怡姐姐,你们是好样的!你们为国尽力、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我终身学习。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请你们在我的帽子上签下你们的名字,可以吗
【第三篇】
(2023潍坊八年级一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提道: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调查发现,仅有20.4%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能保证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41.6%的受访者觉得校内1小时活动能保证,校外无法保证;20.2%的受访家长觉得校外1小时活动能保证,校内无法保证;还有17.9%的受访家长觉得都无法保证。
北京市民韩女士的孩子现在读初二,她觉得“毕竟有升学压力,还是会主攻考试项目,其他的会暂时放放,体育锻炼以后还来得及”。
“孩子上小学时,体育课没什么要求,更多是玩玩闹闹,现在上了中学,学业压力上来了,好在体育课老师要求也更多了。"林女士是一名初二学生的家长,她觉得以前孩子在体育课上,女生会三五成群坐着聊天,现在会让学生多运动。
但林女士觉得,提升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只是让学生动起来,“感觉教学还需要更有系统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最好能针对孩子的运动兴趣,更加专业地锻炼。要不等到了初中,有中考体育的要求,就要专门围绕考试内容来练习,但像长跑、仰卧起坐等,可能孩子们兴趣又不高”。
(选自2021年6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二“现在的孩子缺少享受体育乐趣的机会,导致他们不容易喜欢上体育。"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教授分析,人体只有在中等偏上的运动强度,也就是达到最大脉搏的70%~75%,并且持续30分钟以上,才能产生快乐因子多巴胺,从而感到兴奋,体会到乐趣。但现在在体育课上,中小学做得还不够,运动强度也有限。有的孩子小时候有体育锻炼的乐趣,随着学业压力上来了,就没有时间锻炼了。而且很多家长把体育当作一种“调味品”,觉得孩子学习太紧张了,通过体育锻炼来放松,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但体育的本质功能不是这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指出,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对“你觉得现在体育课还存在哪些问题"的采访结果
(选自2021年6月10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材料三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发布的《久坐不动行为与身体活动指南》中指出。所谓的久坐行为是指孩子在教育机构、社区、家庭或交通设施上,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身体处于坐姿或躺姿这种低耗能的行为被称作久坐行为。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看电视、玩手机、用电脑都属于久坐行为。而这些行为在一天之中占据了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现代人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摄入各种各样的食物,如果没有身体活动的消耗,这些营养成分就会在身体内转变为脂肪,储存下来,就会引发孩子的肥胖。
孩子长时间处于久坐不动的状态,会导致身体内的糖分脂类代谢减缓,心肺功能得不到提升,从而造成不利的影响,未来患上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都会大大提高。
身体活动会带来疲劳感,会提升睡眠质量,如果长时间处于久坐行为当中,疲劳感会减低,就会影响睡眠的质量,身体的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同时,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久坐的状态中,与周围人的沟通减少,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行为举止和亲社会行为恶化,抗压能力出现明显的减退。
1.对材料中学生体育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达不到教育部“中小学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每天1小时”的要求。
B.体育课教学效果较差,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训练。
C.体育活动运动强度有限,缺少体育乐趣的享受。
D.体育课不被重视,被主课占用,由于学业压力重,锻炼放松学习紧张情绪最终还是为提高学习成绩。
导析:A由材料一“调查发现,仅有20.4%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能保证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41.6%的受访者觉得校内1小时活动能保证,校外无法保证;20.2%的受访家长觉得校外1小时活动能保证,校内无法保证;还有17.9%的受访家长觉得都无法保证。"可知,A项内容表述过于绝对。
2.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家长林女士认为,提升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需系统性地针对孩子的运动兴趣进行专业锻炼。
B.超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强度低、被主课占用、缺少时间活动是目前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C.人体只有持续30分钟以上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才能感到兴奋,体会到乐趣。
D.孩子长时间久坐不动,会引发心脏病和脑卒中,严重影响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
导析:D由材料三“孩子长时间处于久坐不动的状态,会导致身体内的糖分脂类代谢减缓,心肺功能得不到提升,从而造成不利的影响,未来患上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都会大大提高”可知,D项说法过于
绝对。
3.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后,你作为本校的小记者,就如何合理安排学生体育活动的问题,对校长和体育老师进行采访。请设计出你要采访的具体问题:
(1)采访校长:
(2)采访体育老师:
答案:(示例)(1)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将如何安排学生在校内的体育活动(如何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不少于一小时)
(2)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老师您觉得应给学生安排哪些体育活动
4.校刊《文海拾贝》设《科普天地》《世间感动》《历史长廊》《热点透视》栏目。该校刊正在征集作品,你认为将上面的材料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为什么
答案:《热点透视》栏目。文中的三则材料均围绕“如何合理安排学生体育活动"这一话题选取了最新材料,“如何合理安排学生体育活动”是世界、国家、学校、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所以应选入《热点透视》栏目。
中考考点对接训练
拟写新闻标题(概括一句话新闻)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1.为某则新闻拟写标题。2.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答题方法1.考题中所给定的新闻材料,一般包括叙述事件和报道人物两类。拟题前认真阅读材料,看材料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如果是以写人为主,那么就思考这则材料写的是谁,做了什么事情;如果是以写事为主,那么就思考这则材料写的事情是什么,怎么样。2.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提炼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提炼出新闻的要素,然后归纳、表述。3.用叙述的方法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不要运用比喻、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去描述内容。【答题规范】(1)拟写标题:人物(组织、团体、国家等)+事件;事件+怎么样。(2)概括一句话新闻:人物(组织、团体、国家等)+时间+地点+事件;事件+时间+地点+怎么样。
答题示例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提示:以上消息均以写事为主,所以两个标题均是“人物+事件"的形式。
1.请你给第一篇的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答案:(示例)“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均强调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符合题意即可)
2.请概括第二篇新闻特写的主要内容。
答案:王凡、夏欣怡夺得军运会女子沙滩排球赛冠军,观众在大雨中等待颁奖。
3.请你给第三篇中的材料一拟写标题。
答案:教育部要求合理安排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提炼概括材料的信息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1.选择不符合语境的一项。2.请对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做简要概括。
答题方法1.提取中心句。提取最能概括材料的中心句或关键句。2.组合要点。筛选出每则材料的关键词、句,加以整合、概括。3.整体归纳。提炼出每一则材料的要点(或共同点),然后整合、表述。4.分层归纳。先划分层次,然后把各个层次的内容概括出来,组合在一起。答题思路:读懂材料—提炼要点—总结表达。
答题示例《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主体部分报道了哪些事实答案:依次报道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明确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
1.第二篇新闻特写从哪些角度介绍了这场比赛
答案:赛场的气氛、比赛的结果、赛场的精彩瞬间。
2.针对第三篇材料一中北京市民韩女士关于体育锻炼与学习的看法,请你运用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予以反驳。
这种说法不正确。参加体育锻炼能够(1)。反之,(2)_。所以,家长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
答案:(1)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会引起肥胖、降低心肺功能、影响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减退抗压能力
第二单元生活的记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单元目标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文章的能力。
中考考点链接(回忆性散文或传记)1.概括事件或内容。(★★★★)2.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4.从用词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言。(★★★★)5.理解句子的含义。(★★★★)6.理解标题的含义。(★★★)7.分析段落的作用。(★★★)8.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9.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0.分析插叙的作用。(★★★)
群文阅读训练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或传记中得以再现。让我们走进下面的群文阅读,去了解别样的人生,品味真挚的情感。
【第一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老舍的父子情
舒乙
①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
②我的父亲,既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他是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所以他比较复杂,当然也是个复杂的父亲。
③我的第一次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对我父亲说,14号那天,往小胖子(我当时比较胖)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我当时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听从了老道的安排。他说:“看看小胖子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二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
④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一儿一女“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开步走",可是永远不喊“立正”,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命令"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莎士比亚。
⑤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南下武汉加入抗战洪流。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8岁了。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我怯生生地喊了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随便说笑,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晕,但还是天天离不开书桌,坚持写《四世同堂》。
⑥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我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完全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欣赏我对画画有兴趣,对刻图章有兴趣,对收集邮票有兴趣,他知道我上五年级时被选为小学学生会主席时,禁不住大笑起来,以为是件很可乐的事,而且还是那句评语:这傻小子!
⑦他很爱带我去拜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走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后来他去了美国。
⑧15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是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内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⑨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他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到列宁格勒来看我。他很少给我写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⑩对我的恋爱和婚事,父亲表示完全尊重我的选择。婚礼当天,他请了两桌客,招待亲家和老友,他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写着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可惜,后来条幅遭到了意外破坏,残破不堪,但却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父亲死后,我一个人曾在太平湖畔陪他度过一个夜晚。那夜,_。
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
(选自《笔墨华夏》,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记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第④段是按照插叙的顺序来记叙的。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2.文章结尾句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悲伤”是因为父亲去世了,难免悲痛;“幸运"是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严厉而又不失慈爱的父亲。
3.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词句。
(1)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从修辞手法角度)
答案: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爱比作一座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2)多次提到他的一儿一女“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从词语运用角度)
答案:“狡猾"一词贬义褒用,在这里是“聪明”的意思,表达了老舍对子女的喜爱之情。
4.给第段画线处补写景物描写。
答案:晚风呜咽叹息,盘旋在我的周围,似窸窸窣窣的薄纱,小心翼翼地不愿扰人清静
【第二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爱昼夜无眠
尤天成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响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儿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儿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呢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说不定到哪儿玩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儿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30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③父亲白天不在家,但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愣,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的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住处较远,他们用专车来接我。饭毕,他们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起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而丢你的脸,哪料这么巧……”
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⑥我说:“是。”我回答得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并抱愧于父亲。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写作,竟从未留意过父亲的房间里有没有鼾声。
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经攒了一千多块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
⑧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了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了儿
女哟……”
⑨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我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
⑩“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下来。我的双手朝圣般抚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
B.文章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缘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
C.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
D.文章第⑧段中递毛巾的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导析:B“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分析有误,表达的应是“我"对父亲的不满。
2.赏析文章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我的双手朝圣般抚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抚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比作“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感激,深沉感人,将对父爱的颂扬推向高潮。
3.请找出与下面的内容相照应的句子。
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
答案:我终于明白父亲为什么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
4.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
答案:表层含义:父亲为了减轻“我”经济上的负担,为了让“我"能够好好休息,晚上到浴室帮别人擦背,白天就在浴室客座上躺一躺,白天和晚上都没有好好休息。深层含义:父亲对儿子的爱永远没有停止,一直想办法尽其所能地给予(即使从农村来到城里,也想办法打工帮儿子还债)。
5.《老舍的父子情》与《父爱昼夜无眠》两篇文章都塑造了父亲的形象,都表现了父爱的伟大。但写法不尽相同,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点,说一说这两篇散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示例)《老舍的父子情》开篇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抒发了“我”悲伤的心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的回忆内容;回忆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父亲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小事,从不同角度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语言看似朴素平实,字里行间却饱含深情。《父爱昼夜无眠》运用顺叙的写作手法,以事情的发展变化为顺序,思路清晰,不蔓不枝;全文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来写,对人物细节刻画得生动传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饱含深情,感动人心。
【第三篇】
(2022广安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的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儿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的香甜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她有钱,我在学校一定不能替她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了,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芬芳的香味,那种淡而舒缓的芳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答案: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侧面写出了母亲深夜还在卖烤红薯的辛苦。
2.请结合文章,分析第段的作用。
答案: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点明主题,通过写“我"理解了母亲的付出,表达了“我”对母亲(母爱)的赞美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先写母亲身上令人讨厌的味道,后写这味道是母亲的味道、爱的味道。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情感变化,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赞美、感激之情。使文章有波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答案:(示例)妈妈,以前我嫌您唠叨。读了本文后,我明白了您的不易,懂得了您是爱我的。妈妈,谢谢您!(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考点对接训练
概括事件或内容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1.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2.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内容。3.概括文本(或某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答题方法1.文章标题法。即在文章标题的基础上,根据原文内容补充必需的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散文,把主要事件的各个要素找出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或: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和地点是次要因素,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来添加或删减。3.提取中心句法。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提取中心句,进而把几个中心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有的文章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找出这一中心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4.叠加法。就是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加以综合、概括。5.要概括文章或某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首先需要通观全局,找出各件事情的起止,然后按照要素法来概括。【答题规范】概括全文或某段内容:本文(或某段)主要描写了(描述了∕叙述了)……内容。概括主要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事情,结果××。如果需要概括的不只一件事,就要用序号加以标注。
答题示例依次概括《藤野先生》中“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答案:①为“我"添改讲义;②纠正“我”的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询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1.阅读《老舍的父子情》,请概括第⑧—⑩段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情。
答案:①“我"15岁时,父亲从美国回来,给“我”带来矿石标本礼物,叫“我"舒乙并与“我”握手。②“我"高中毕业后去苏联留学,父亲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到列宁格勒来看“我”。③“我"结婚时,父亲请客招待亲家和老友,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
2.《父爱昼夜无眠》一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父亲为了减轻“我"经济上的负担,晚上到浴室帮别人擦背;为了让“我”能在白天好好休息,父亲白天在浴室客座上躺一躺。
3.《母亲的味道》一文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事件主要内容概括
一
二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四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答案:在菜市场卖鱼。到医院打扫卫生。(意思相近、言之成理
即可)
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2.分析某个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方法1.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里说的细节,是生活中很细微的小事或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但由于这些细节选取得典型,描写得细致,往往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2.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等)和神态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3.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行动)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4.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答题规范】本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生动形象(真切细腻)地描写出人物……的情态,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心情或性格品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藤野先生》)答案: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作者听到日本学生看被抓捕的中国人将被枪毙时的欢呼声后的痛苦感受,说明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1.《老舍的父子情》一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老舍先生对儿子的亲昵行为,表现了老舍先生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2.赏析《父爱昼夜无眠》这篇文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
答案:通过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没料到儿子会情绪激动指责自己时的惊讶,想说出委屈但又怕引起儿子不快,只能将委屈憋在心里的无奈。
3.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母亲的味道》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母亲笑了,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而欣慰,因“我”的懂事而感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1.概括文章中某个人物的性格品质。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性格。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示例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其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他是一个同情、尊重弱国学生,而且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1.联系《老舍的父子情》,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老舍是一个“复杂"的父亲。
答案: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我"跟父亲出门,“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说明老舍不是“典型的慈父";然而父亲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慈爱之情又见笔端,说明老舍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
2.《父爱昼夜无眠》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①孝顺(爱自己的父亲);②勤奋(能吃苦、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③不虚荣(很实在、阳光);④理解父爱并努力回报。
3.《母亲的味道》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①粗俗、大大咧咧;②吃苦耐劳;③关爱孩子;④坚忍;⑤无私奉献等。
第三单元山川美景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宋]苏舜钦
单元目标1.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仔细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怀。3.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中考考点链接(写景抒情散文,文言文)1.概括主要内容。(★★★★)_____2.概括景物的特点。(★★★★)3.理解作者的心情或情感。(★★★★)4.分析写景的方法。(★★★)5.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
群文阅读训练
“近水远山皆有情。"美好多情的自然山水,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我们无限的情思。古代散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让我们一起进入群文阅读篇,感受山川的灵秀,体悟作者的情怀。
【第一篇】
(2022包头改编)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快说(节选)
金圣叹
夏七月,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飞来。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重阴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搴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子弟背诵书烂熟,如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夜来似闻某人素心,明日试往看之,入其门,窥其闺,见所谓某人方据案面南看一文书。顾客入来,默然一揖,便拉袖命坐,曰:“君既来,可亦试看此书。”相与欢笑。日影尽去,既已自饥,徐问客曰:“君亦饥耶"不亦快哉!
坐小船,遇利风,苦不得张帆一快其心。忽逢艑舸疾行如风。试伸挽钩,聊复挽之,不意挽之便着,因取缆,缆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峦,黄知桔柚”之句,极大笑乐,不亦快哉!
(选自黄卓越编《闲雅小品集观》,有删改)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顾客入来(看,视)
(2)相与欢笑(共同,一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
译文:忽然听到许多鸟儿都在晴空下欢快地鸣叫。
3.通过阅读本文,你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有生活情趣(童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积极乐观(知足常乐),能从读书中悟得快乐。
参考译文:夏日七月,又没风,又没云。前庭、后庭简直像大火炉一样,没有一只鸟敢飞来。浑身上下淌汗,横的竖的都汇成水渠了,饭送到面前来,也不想吃。在朱红的盘子中,亲自拿快刀切开浓绿色的西瓜,不也很快活吗!
天气阴了足足一个月了,搞得人像醉了,像病了。睡觉总睡不醒,忽然听到许多鸟儿都在晴空下欢快地鸣叫,急忙伸手拉开帘帷,推窗一看,日光晶莹,林木像被水洗过一样,不也很快活吗!
子侄们背书背得烂熟,就像瓶中泻水,不也很快活吗!
夜来听说某人是个心地纯良的人,第二天试着去探访,进了他家的门,偷偷看了看他的卧室,见到所说的这个人正坐在书桌前面朝南看一封文书。(他)看到有客人来了,默默地作了一揖,就拉着(我的)袖子叫我坐下,说:“先生既然来了,那就一起看看这封文书吧。"于是和他一起欢笑。直到日落,这时他自己觉得饿了,于是缓缓问客人道:“先生也饿了吧”不也很快活吗!
坐小船,遇大风,(我)烦恼不能张帆来满足自己一时畅快的心思。忽然看到一艘大船,疾行如风。试着拿挽钩去挽这船,不想一下就挽着了,于是拿缆绳绑在它的船尾,口中高吟着老杜的“青惜峰峦,黄知桔柚"的诗句,开怀大笑,不也很快活吗!
【第二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龙井题名记》)
【注】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都是人名。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书信)
(2)比出郭(等到)
(3)以不时至,去矣(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B.
C.
D.
导析:BA项,名词,……的人/名词,……的方面;B项,介词,在;C项,介词,用/动词,认为;D项,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2)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4.阅读第2段,根据作者的行踪在横线上填空。
从雷峰塔出发→在惠因涧洗脚→在龙井亭休息→终点是朝音堂。
参考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来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通过书信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道人参寥,问(参寥)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子,(参寥)说,“因为(你)来的不是时候,(竹轿)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意外发现一条小路(沿着它)上到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蓊蓊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谒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中考考点对接训练
概括景物的特点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概括出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答题方法第一步,首先审清题意,明确需要概括特点的景物是什么。第二步,结合注释理解全文的大意,找出描写这一景物的语段,确定答题区域。注意所划的区域尽量全面,不要漏掉相关语句。第三步,在答题区域内,筛选符合题意的语句加以概括,或提炼出文中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第四步,分点作答。注意:如果原文中有现成的词语,一定要用,尽量不要自己概括;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则需要读懂语句,选用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答题示例《三峡》一文中的山和夏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答案: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夏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
1.第一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
答案:天气晴朗,群鸟鸣叫,阳光晶莹,林木清新如洗。(意思对即可)
2.《记承天寺夜游》与《龙井题名记》两文都描写了月光,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答案:空明澄澈、皎洁明亮。
理解作者的心情或情感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1.理解选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作者的心情。
答题方法1.结合注释理解选文的大意,整体感知全文内容。2.抓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并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的心情或情感。3.分析所描写的景物的特征,因为景物可以衬托人物的心情,所以通过分析景物可以理解作者的心境。【答题规范】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某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心情。
答题示例《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1.第一篇最后一段写得一波三折,极富情趣,请你说说作者的心情
变化。
答案:由烦恼到惊喜,到畅快、极度兴奋和满足。
2.《记承天寺夜游》与《龙井题名记》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说明《龙井题名记》的情感。
答案:《龙井题名记》表达了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了作者内心的欢愉。
分析写景的方法
点拨角度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判断写景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方法1.侧面描写(包括以声衬静),以次要事物衬托主要事物。答题模式:通过对××的描写,衬托景物的××特点。2.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无生命的事物充满生机和活力,表现事物的勃勃生机、昂扬向上等特点。动静结合,可以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特征,富有画面感,表现作者××的情感。3.虚实结合:眼前现实的景色与想象的景色相结合,更可以突出景物的××特征,表现作者××的情感。4.调动不同感官写景:从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写景,全面地描写景物的××特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作者××的情感。
答题示例《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描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作用是什么答案: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山间大自然的热闹场景(声音之美);以声衬静,衬托山间的寂静无人。
1.第一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侧面描写。通过写鸟不敢飞出来衬托出前庭、后庭很热。
2.第二篇中画线句子是怎样写景的
答案:运用以声衬静的写作手法,用“流水激激悲鸣"衬托山间的寂静空旷,令人如临其境。
第四单元情感哲思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中考考点链接(散文)1.从用词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言。(★★★★)2.理解标题的含义。(★★★★)3.分析段落的作用。(★★★★)4.辨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5.理解句子的含义。(★★★)6.概括内容或事件。(★★★★)7.赏析词语的妙处。(★★★)8.理解文章的主题或情感。(★★★)9.概括人物性格或品质。(★★★★)
群文阅读训练
散文,可以写人记事,可以托物言志,可以阐发哲理,可以借景抒情。下面选取了三篇散文组成群文阅读篇,让我们“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篇】
(2022高密一模改编)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消失的就是感情和音乐
①母亲走了。接到病危通知时哥哥跟我说:“妈妈等不到你了。"母亲在生不如死的折磨中坚持了一个星期——也许她在等我,这个想法让我悲痛欲绝。
②最后的日子,哥哥昼夜陪着母亲一起煎熬,几乎没有睡觉。我在大洋的另一边无能为力,我能看见死神穿着黑色斗篷,坐在母亲的床边。我也好想坐在她的床边,拉住她的手。此生第一个爱我的,也是我第一个爱的人在水深火热中受难,我却没有在她身边。人怎么可能从这样的遗憾中走出来
③最后一次跟母亲一起并排坐在病房里,我在用手机匆匆忙忙给人回邮件。余光里,我感觉母亲在看着我,就跟她说:“这是工作,我马上就好了。”她开始轻轻拍我的腿,好像在安抚我,唱起一首摇篮曲:“睡吧,小宝贝,你的妈妈就在身边,梦中你会得到礼物,糖啊,饼干啊,随你挑选,等你睡了,我就带你去到天宫……"她的手因风湿性关节炎变了形,却仍然那么温柔。我的眼睛湿润了,情不自禁放下手机跟她一起哼唱。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首歌。那时我大概3岁,躺在父母的床上,昏暗的光线里母亲的轮廓模模糊糊,只有她的温度、气息和轻柔的歌声在回旋……那迷幻的时刻,是我最早对美的体验。
④母亲非常期待看见我,尤其是她住院期间。但是我在病房陪她时,她常说:“你很忙的,快走吧,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我会说:“我就是来陪你的,没有工作。"她又会突然为我担心,说:“怎么会没有工作了呢没有工作你怎么办”母亲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在为孩子着想。有一次,父亲交完一笔高昂的治疗费用后,说起他在用哥哥的钱付日常生活费,本来神志恍惚的母亲突然睁开眼睛,严厉地说:“你怎么可以用陈川的钱我不要治病了,这样治疗一点儿意义也没有。"父亲说:“这是暂时的,我去了银行就会还给他的。”她这才放心。
⑤大约从8年前开始,母亲渐渐失忆,我就觉得自己在渐渐地失去她,唯有多抽空回去探望她。母亲过85岁生日那天,我和哥哥都在上海陪她。我们知道她最喜欢唱歌,就在手机里放了音乐让她唱。母亲乐感很好,有一副美丽的歌喉。午饭的时候,她完全忘记了上午唱歌的事,但是那天她一直哼着那些调子,非常快乐。也许记忆里最后消失的就是感情和音乐。
⑥音乐是母亲与记忆之间的纽带,只要有力气的时候她就不停
地唱。
⑦我手机里面存有上百条母亲唱歌、弹琴的录像。也许我一直在下意识地企图留住她,或者在为终将失去她做心理准备。
⑧我打开母亲15年前钢琴演奏的录像,那是一场钢琴比赛。初赛时母亲弹了《夜莺》,总分为99.256。决赛时她弹了《圣母颂》,总分为98.866,得了老年组的第一名。母亲没有为任何人表演,就像在家里弹琴时那样认真和虔诚。观众的掌声突然把她拉回现场,评委打分时她腼腆地笑了。那是我十分熟悉的表情,每次我夸奖她唱得好或者弹得好,她都会这样脸红地笑。
⑨我为了了解母亲的失忆症,买了一本哥伦比亚大学脑神经专家写的《错乱的头脑》,我从书里得知母亲失忆是由于大脑海马体的萎缩,而人的情绪产生于杏仁核——大脑的另一个部位。但是我更愿意想象,爱和音乐是储存在海马体、杏仁核以外的一个神秘地带,跟灵魂和梦在一起。我更愿想象母亲去了那个美丽的维度……近近远远的记忆围绕着我,像无数只萤火虫在黑夜里闪烁,每一只都是母亲的灵魂。
⑩眼泪这么滚烫,文字这么苍白。
(选自2021年12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最后一次跟母亲一起并排坐在病房里,一起唱儿歌。②母亲住院时,担心耽误“我"工作催“我”回去,不愿用自己儿子的钱付生活费。③母亲过85岁生日那天上午唱了歌,午饭时母亲完全忘记了上午唱歌的事。④母亲15年前参加钢琴演奏比赛,获得了老年组的第一名。
2.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样治疗一点儿意义也没有。
答案:母亲认为用儿子的钱治病拖累了儿子,给儿子增添了麻烦,反映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3.本文运用了什么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倒叙。开头交代母亲去世的消息,表达自己强烈的悲痛和愧疚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的叙事做铺垫。
4.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她的性格特征。
答案:她是一个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孩子、坚强腼腆、多才多艺的人。
5.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学写作"活动,她让同学们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写出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
A.第一单元:《秋天的怀念》《回忆我的母亲》《背影》
B.第二单元:《再塑生命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答案:我选A。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表现了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这篇文章也是。把它编入第一单元,可以让我们在比较中感受亲情之美,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写出亲情类的优秀的记叙文。
【第二篇】
(2022石家庄二十八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叫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就叫新开丘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包产到户时,爷爷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
⑥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打算回来好好种田。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望着窗外满目青色的乡野田畴,父母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要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其他两个主题。
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
②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
③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
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答案:词语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三个叠词,具有音乐美,更加突出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
(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答案:三个副词“还是"“总”“无非是",更加突出了爷爷对稻田的高度关注,表现出他对土地的不舍。
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一)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时是一副温柔的声调。通过声音的对比,突出了村里人对稻田的重视和
喜爱。
(示例二)长丰大丘收成好时,爷爷每天“去田边转上几趟”;田地被闲置后,爷爷“倚门而坐"“叹气”。通过行为的对比,突出了爷爷对长丰大丘的感情深厚。
(示例三)现在,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以前却多年不清淤,日渐破旧。通过塘堤的变化对比,突出了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
4.第⑩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稻田重获新生的惊喜、欣慰,对故乡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珍爱。
【第三篇】
(2022成都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桂湖中①
肖复兴
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
②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人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
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
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
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
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抱,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朝时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泽畔长吟的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