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哪得愁如许-辛弃疾群词赏读》教学设计_第1页
《问君哪得愁如许-辛弃疾群词赏读》教学设计_第2页
《问君哪得愁如许-辛弃疾群词赏读》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问君哪得愁如许——辛弃疾《太常引》《破阵子》《南乡子》群词赏读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教材分析九年级下册共选入了辛弃疾三首词,分别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其中最后一首为课外古诗词。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所以其词豪放悲壮,多言家国壮志,是继苏轼之后宋代另一位豪放词派大家。将三首辛词整合重组,开展辛弃疾群文赏读,有利于学生集中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深度理解辛弃疾的文人形象,唤起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兴趣。3.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古诗文阅读积累丰富,思维能力较强,更适合开展专题类诗词赏读学习。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缺少如意象、典故、表现手法等系统的诗歌鉴赏知识体系构建,因此要有系统性地创设诗词比读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另外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对学生来说也较生疏,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感知词风、感知词人。目标1.通过诵读,读出词的韵律节奏,读懂大意。2.通过典故、意象等多角度鉴赏比读,理解词作情感,学会诗词鉴赏方法。3.通过知人论世、补充阅读,读出词人的形象。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依次诵读三首词作,感受词的节奏韵律;概括并比较每首词的画面内容,以此检测其古诗词诵读、诗词大意理解的能力。2.针对目标2,设计三个活动,分别让学生从典故、意象和词作情感脉络变化三个角度,揣摩品读辛弃疾的词作情感,欣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并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检测其品读、赏析诗词的能力。3.针对目标3,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选段,知人论世,深度感受辛弃疾的悲壮词情;补充阅读辛弃疾赋闲时期的农村题材词作,让学生探讨辛词的铁血柔情;以此检测其鉴赏诗词、感知辛弃疾文人形象的能力。教学过程环节一:师生共忆辛词,引入新课师生一起回忆背诵九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下阕,由此引出“问君哪得愁如许”辛弃疾群词赏读主题。环节二:群词联读,以声入境活动:依次诵读《太常引》《破阵子》《南乡子》三首词。读准字音、节奏,读重韵脚。(评价学生字正腔圆、节奏分明的诗词诵读能力)提示学生关注“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节奏停顿。问题:结合注释,想象、思考这三首词画面、内容上有无相似?把握诵读感情基调(评价学生读懂诗词大意并加以整合、比较的能力)《太常引》:圆月、把酒、乘风飞去、斫桂……中秋赏月之作;《破阵子》:挑灯看剑、吹角连营、分肉、奏乐、马、弓……军营往事之梦《南乡子》:登楼远望、长江、孙仲谋……登高怀古之作。请学生描述词中画面,把握基本感情基调,有感情诵读: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不管是咏月、看剑,还是登高,辛弃疾的词中都萦绕着一种北伐中原、收复故土的家国之志。环节三:群词鉴读,以品悟情活动一:圈画、批注三首词中运用典故的诗句,结合课下注释,体会其中的深意。(评价朗读能力、以典故为切入的诗词鉴赏能力)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问题:辛词用典,慷慨激昂。概括典故在辛弃疾词作中,有哪些作用?典故虽小,意蕴深长:或言志,或渲染,或借古讽今。活动二:寻读三首词中含有“白发”意象的诗句,并与“年少万兜鍪”比较辨读其中的诗味。(评价朗读能力、以意象为切入的诗词鉴赏能力)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问题:意象入诗,最是动人。辛弃疾的词中,还有哪些意象令你动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把酒问姮娥(一柄剑,一壶酒,诉衷肠……)活动三:再读三首词,从词作情感脉络变化这一角度,思考三首词的异同之处,让学生画出每首词的情感起伏图,配乐朗诵。(评价朗读能力、以诗词情感起伏为切入的诗词鉴赏能力)《太常引》:咏月、问月(愤懑、低沉)——斫桂(奋起、昂扬)《破阵子》:醉里看剑(失落)—梦回连营(豪壮)—白发生(悲壮)问题: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词情感的波澜起伏,也是诗词鉴赏的一种途径。三首词在情感的高低陡转变化中,自始而终未曾变化的是哪种情感?总结回答:问君哪得愁如许?应是!环节四:知人论世,以词知人问题一: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谈谈辛弃疾的词风、词情和他的人生遭遇有什么样的联系?(评价学生定向搜寻信息并加以整合、概括能力)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奔突千里,南下归宋。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梁衡《把栏杆拍遍》问题二:补充阅读辛弃疾中年赋闲的农村题材词作,从词作内容、风格等方面研读品赏。然后小组交流,探讨: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形象?(评价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和品味辛弃疾文人形象的能力)豪放悲壮是辛弃疾词作的主格调,但也不乏委婉清丽之词。引导学生感悟稼轩笔下的美好乡野、百姓安居乐业,应是他毕生北伐未止的愿景。总结回答:问君哪得愁如许?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