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防灾减灾是现代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从有人类存在,就有了因各类事故造成的安全问题,防灾减灾是人类成长所付出的代价。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工业化的提高和大气等地球物理环境的复杂多变,事故与灾害发生的规模与概率也随之增大。诸如近期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地损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公共休闲娱乐的场所,与城市、乡镇等有相同之处,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风景名胜区的人员数量是随机性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另外,人们在风景名胜区多数只是做短时间的休息,停留时间较短。风景名胜区多在大自然中,与传统的城市等相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业也开始飞速发展,所以各地都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旅游景区的开发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是步入了开发的误区。在旅游的规划是过分重视盈利而忽略了一些相关的灾害造成的风险。近年来风景区灾害的发生较为平凡,灾害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2005年“2.5”北京密云灯展群众挤踏伤亡事件,2005年2月15日发生的浙江海宁土庙两起特大火灾和去年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被困黄山的事件。这都给风景名胜区的防灾减灾敲响了警钟。旅游景区开发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力求每一步都可以有创造性的思想,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所以也可能忽略一些问题。从防灾减灾的角度讲,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研究,将直接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景区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当今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大潮下就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由于和城市乡镇相比,人们对风景名胜区的依赖较少,所以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设计夜多是借鉴城市的防灾减灾设计。目前关于防灾减灾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城市和乡镇的研究,考虑的与城市不同的特点,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应该考虑到自身的特殊情况,这方面的研究尚不足,所以也给本文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设计研究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方向来研究。 本文研究的主要是从规划角度入手,具体研究的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参阅资料和实地考察,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全面掌握和了解风景名胜区目前防灾减灾的发展状况。 第二部分,结合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分析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重大意义,明确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的具体要求。 第三部分,结合国内外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基于风景名胜区的实际情况,全面评估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规划,重视综合防灾减灾的多灾种、多手段和全过程,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其中,研究的重点为第三部分,如何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地提出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方法和措施。与目前国际上广泛研究的城市系统相比,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同点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性。首先,地理位置的不同,风景名胜区多建于环境较为偏僻的山野。其次,风景名胜区与人们的关系不同,风景名胜区多是人们度假、休闲的场所。最后,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措施失效造成的损失不同。如何在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中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防灾减灾方法和措施无疑是本文研究的那点之一。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考虑到论文选题的情况,在本文的论文论证中综合采用调查统计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在了解掌握和了解风景名胜区目前防灾减灾的发展状况的工作中,本文参阅大量网络资源以及前人的研究和总结。经过仔细的推敲、统计和分析,对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第二部分,结合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分析风景名胜区防灾减灾的重大意义综合时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基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实际的例子加以分析。在第三部分,在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防灾减灾方法和措施时综合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参阅有关具体风景名胜区的设计规划,对比城市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布局原则,结合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点,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22日——12月22日:资料收集2010年12月22日——2月22日:开题报告2011年2月22日——4月22日:完成论文2011年5月22日前完最终论文五、主要参考文献:[1]KatrinaSRogers.Fxologi-SecurityandMultinationalCoqunations[EB/0L].[2]尹希成,生态安全:一利新的安全观[N]科技日报,1998-02-27[3]蒋信福,入世对我国生态安全的挑战与战略对策[J]环境保护,2000.(10):23-25[4]张国强,贾建中,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陈百明,张风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1,(5):197-202[6]焦双健,魏巍.城市防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李风.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刘海燕.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LD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5[9]孙文吕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2005.[10]宋振春.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禹功,胡利芳.旅游景点营销[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2]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3]宋子千.旅游景区项目策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