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7 出师表(解析版)_第1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7 出师表(解析版)_第2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7 出师表(解析版)_第3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7 出师表(解析版)_第4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37 出师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专题37出师表(2023·山西·统考中考真题)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班级举办了“学习先贤美德•体悟生命意义”专题学习活动。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两军阵前“公将鼓之”,鲁庄公①的举止凸显曹刿的从容不迫;乱世之中“三顾草庐”,刘备三次到草庐②的谦恭引发诸葛亮的耿耿忠心。(根据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从文中或铿锵有力,或感人肺腑的言语中,可以读出人物深沉的情感。“肉食者鄙”的意思是①,体现了曹刿对国事的忧虑;“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意思是②,体现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念。【明其志·探究精神力量】3.主动请战的曹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捐躯报国的文天祥,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仁人志士。《过零丁洋》中哪一联诗既是文天祥的自述心志,同时也道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请写出该联诗句,并说说你的理解。《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理解:4.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你从曹刿或诸葛亮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答案】1.击鼓进军拜访2.当权者目光短浅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舍生取义,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他们英勇行为的背后是光照史册的爱国忠心。4.示例一:面对强敌压境,曹刿深知“肉食者鄙”的现状,战前主动进见,战中从容应敌,他身上这种勇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值得我学习。示例二: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知恩图报的优秀品格。诸葛亮被先帝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于危难之间接受任命,一生对先帝忠心耿耿,这种知感恩、重情义的品格令我敬慕。【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公将鼓之”句意: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鼓:击鼓进军。“三顾草庐”句意: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顾:拜访。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肉食者鄙”重点词有:肉食者,指当权者;鄙,见识短浅。“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重点词:由,因此;感激,感奋激发;遂,于是;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本诗是文天祥在兵败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人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写作此诗以明志。前两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感叹自身命运坎坷。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既是文天祥的自述心志,同时也道出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其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要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突出了诗人为国尽忠的崇高形象;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文天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没有不肯屈服,愿意为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表明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誓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无数仁人志士像文天祥一样舍生取义,愿意为了国家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英勇行为的行为必定会载入史册,被后人铭记。4.本题考查拓展延伸,为开放性试题,结合人物的事迹,理解其精神。根据“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可知,国家面临强敌,曹刿认为当权者见识短浅,虽然只是平民,但是是选择了主动请见,可见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爱国精神;联系“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曹刿战中从容应敌,准确把握战斗与追击的时机,可见其心思缜密、有勇有谋;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根据“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知,先帝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其诚意打动,追随先帝,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任命,毕其一生对先帝忠心耿耿,可见其知感恩、重情义的品格,这种品格值得敬佩。【参考译文】《曹刿论战》节选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出师表》节选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2023·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杂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出师表》)【乙】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①观焉。反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曰沈驹。”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兴师伐之,其民必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节选自《说苑·奉使》)【注】①豚尹:楚国大臣。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反曰

()6.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尝射于家圃B.可计日而待也

杂然而前陈者C.谄谀多在君之庐者

甚矣,汝之不惠D.果如其言矣

其真无马邪7.翻译下面句子。兴师伐之,其民必反。8.阅读两个文段,用自己的话填空。【乙】文中豚尹起初认为楚不可伐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二是;之后又认为可伐晋的条件之一与【甲】文所阐述的道理相同。【答案】5.全,都。同“返”,回来。6.B7.出兵讨伐他们,他们的民众一定会造反。8.国君忧患意识强;百姓安居乐业;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2)句意为:豚尹回来说。反:同“返”,回来。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于:介词,对于/介词,在;B.而:都是连词,表修饰;C.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其:代词,他的/副词,难道;故选B。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兴师:出兵。伐:讨伐,攻打。必:一定。反:造反,反叛。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2)根据【乙】文“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不可讨伐。他们的君主忧患意识很强,百姓安居乐业)可知,国君忧患意识强,百姓安居乐业;(3)根据【乙】文“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当初的贤臣死了,一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围在晋君身边),找到【甲】文“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亲近小人,疏远贤臣。【点睛】参考译文【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乙】楚庄王准备攻打晋国,派豚尹前往察探。豚尹回来说:“不可讨伐。他们的君主忧患意识很强,百姓安居乐业。并且有一位贤臣在朝,叫做沈驹。”第二年,再派豚尹去晋国探察,回来说:“现在可以了。当初的贤臣死了,一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围在晋君身边,晋君追求安乐而失去礼节;下面的百姓心生怨恨。正逢他们上下离心离德之际,兴师讨伐,他们的民众一定会支持大王。”楚庄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像他说的那样了。(2023·甘肃武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乙】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①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②,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③治④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⑤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⑥,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注释】①构:陷害。②愦愦:糊涂。③推:推究。④治:惩处。⑤坐:因……获罪。⑥适莫:厚薄,即偏见。9.解释下列加点词。(1)诚宜开张圣听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或以白琬

(4)苟其不如10.翻译下列句子。(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戏之慢上,不亦甚乎!11.请回答问题。(1)【甲】文中诸葛亮为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2)从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蒋琬是一个“良实”之人?【答案】9.扩大给予,赠送有人(有的人)如果10.(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能够兴盛的原因。(2)杨戏怠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11.(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2)有人构陷杨戏,然而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解析】9.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2)句意: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遗:给予,赠送。(3)句意: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或:有人(有的人)。(4)句意:如果不如前人。苟:如果。10.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亲:亲近;远:疏远;所以:……的原因。(2)慢:怠慢;甚:很,过分。11.考查内容理解概括。(1)由甲文第一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概括可得:开张圣听、广开言路;由甲文第二段“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概括可得:赏罚分明;由甲文第五段“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概括可得:亲贤远佞。(2)由乙文“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等内容可知,有人构陷杨戏,然而蒋琬认为杨戏是一个诚实的人;结合“又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可知,杨敏曾经毁谤蒋琬,蒋琬不予追究;结合“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可知,杨敏犯罪坐监,蒋琬不存成见,使杨敏得以免除重罪。可据此概括作答。【参考译文】【甲】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过分地看轻自己,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为非作歹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能,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乙】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诸葛亮去世,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东曹掾杨戏性格向来简略,蒋琬同他谈话,他有时不应不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诬陷他,便对蒋琬说:“您与杨戏讲话而他不答理,其傲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回答说:“各人心性不一样,就像人的容貌有差异,当面应承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告诫人们注意之事。杨戏想要赞成我,但不是他的本心,想要不赞成我,又怕暴露我的不是,所以默然不应,这正是他的诚实之处啊!”又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做事昏昏然,确实不如前人。”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让他们去推究其事治罪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有什么可推究杨敏的呢?”主管官员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允推究。主管官员则请蒋琬去责问杨敏说他昏昏糊糊的情状。蒋琬说:“如果不如前人,则处事不合理,处事不合理,则昏昏糊糊。还有什么好问的呢?”后来杨敏犯罪坐监,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而蒋琬心中不存成见,故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蒋琬的好恶爱憎合乎道义,都像这样。(2023·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①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③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①骧:xiāng,向上举。②戢:jí,收藏兵器。③侔:móu,相等,等同。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B.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C.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D.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竭驽钝

庶:期望,希望B.以彰其咎

彰:揭示C.时人异焉

异:对……感到惊异D.身使孙权

使:使者1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诸葛亮躲避乱世,亲自耕种田地,不求做官出名,以及刘备多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的事情。B.甲文为“表”,作者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的往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C.乙文为“传”,略写了诸葛亮的身世,详写了他出山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功绩突出并官拜丞相的经历,作者还对其做出了评价。D.乙文中陈寿认为,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而治理百姓的才干强于他作为将领的能力谋略。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2)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答案】12.A13.D14.D15.(1)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2)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社会风气安定平静,秩序良好。【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根据句意断为: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故选A。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句意:亲自出使孙权。使:动词,出使;故选D。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乙文第二段“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治理人民的器识又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据此可知出奇谋是诸葛亮的弱点,“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有误;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宜自谋:应自行谋划;咨诹善道:询问(治国)好方法;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2)拾遗:捡拾遗落的东西;侵:指欺负;肃然:安定平静,秩序良好。【参考译文】【乙】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的动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都平定了,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已经平定,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兼任录尚书事。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幼愚弱,政事不分大小,全由诸葛亮专权处理。于是向外连结东吴,内部平定南越的叛乱,明订法律制度,整顿军备,又对于工器技巧,倾力研究改良,科刑和教化都很严明,奖惩必定遵守诚信的原则,没有做恶事不受惩戒的,更没有做好事而不受表扬的。终于能做到官吏中没有奸诈的,而且人人心存自励,不会捡拾道路上遗落的东西,强大的不会欺负弱小,社会风气安定平静,秩序良好。在这段期间内,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他的志向来,那就是激进的话想要囊括全天下,保守的话也想要跨越既有的疆界,震荡国内。又他自以为一旦他死了,那么就再也无人能涉足中原,与占尽优势的国家相抗衡了,所以他不停地用兵,一再地显耀他的武略。然而诸葛亮的才干,在理兵方面比较擅长,出奇谋却是他的弱点,治理人民的器识又远胜于做为一名将军的谋略。而且跟他敌对的,人家有的得到杰出的人才相助,再加上众寡悬殊,攻和守的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虽然每年劳师动众,却不能成功。(2023·广西北海·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①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②聘币③,已略相类。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④。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节选自《鹤林玉露》)【注】①伊尹:商朝开国元勋之一。②耕莘(shēn):相传伊尹未遇汤时耕于莘野,隐居乐道。③聘币: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

扶苏以数谏故B.以伤先帝之明明灭可见C.已略相类佛印绝类弥勒D.故先主临终谓之曰

温故而知新17.下列对甲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回顾了与先帝创业历程中对自己人生影响重大的三件事,分别是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托孤。B.诸葛亮追述自身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自己深得先帝信赖,显示其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南方平定”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D.甲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言辞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19.甲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涉及臣子向君主进言,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诸葛亮和邹忌在进言方式上有何不同。【链接材料】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0.君明德守礼,臣尽谏之责,是维系君臣关系的关键。公而忘私,尽心辅佐,依礼谏上,引君于仁,是为忠臣。诸葛亮的忠心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并简要分析。【答案】16.C17.B18.(1)(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2)继承父位的嫡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不能辅佐,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19.①甲文中,诸葛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用直言劝谏的方法,对后主直陈心迹,言辞恳切;②链接材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家庭小事设喻,采用讽谏的方式劝谏齐王,含蓄委婉,易于让人接受。20.(示例)①知恩图报,体现在甲文“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尽职尽责,体现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③深谋远虑,忠言直谏,体现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及提出的治国建议;一心为主,不图私利,体现在乙文“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票,以负陛下”。【解析】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拿/因为;B.英明、圣明/亮;C.像/像;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C。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目的是表明自己深得先帝信赖,显示其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有误;目的是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与忧叹之情,这样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受任:接受任务;败军之际:兵败的时候;奉命:受到委任;危难之间:危机患难期间;嗣子:指继承父位的嫡长子;辅:辅佐;不然,自取:取而代之。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诸葛亮直陈建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后主能够积极纳谏。链接材料“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先叙述了自己家中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及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样以事设喻,以小见大,委婉规劝,启发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知,诸葛亮感念先帝的恩情,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可见其知恩图报;根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可知,诸葛亮为国事忧愁,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可见其尽职尽责;根据“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可知,诸葛亮提出治国的建议,希望后主积极纳谏;可见其深谋远虑,忠言直谏;根据乙文“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票,以负陛下”可知,诸葛亮至死也不会让仓库里有多余的丝织品,粮仓里有多余的粮食,来辜负陛下;可见其一心为主,不图私利。【参考译文】【乙】后世认为只有诸葛亮有伊尹的风采。他被刘备三次去草庐拜访之后才出仕,与伊尹耕于莘野,汤使人以币聘之,大致相像。看他告诉后主刘禅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吃穿用度,都有剩余。我在外面为官,没有别的安排,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到死的那天,不会让仓库里有多余的丝织品,粮仓里有多余的粮食,来辜负陛下。”由这些话来看,他视富贵是何等东西!所以刘备临终前对他说:“继承父位的嫡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不是刘备与诸葛亮肝胆相照,他怎么愿意说这话!【链接材料】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2023·黑龙江大庆·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选自《隆中对》)2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时先主屯新野

④由是先主遂诣亮

2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B.咨臣以当世之事

何陋之有(《陋室铭》)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D.凡三往,乃见

乃悟前狼假寐(《狼》)2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只划一处)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24.翻译下列句子。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②将军宜枉驾顾之。2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做出评价。(答出两点即可)【答案】21.亲自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驻扎,驻守访问,拜访22.D2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24.①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②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25.抱负远大,才能出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①句意: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②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③句意:当时刘备正驻扎在新野。屯:驻扎,驻守;④句意: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诣:访问,拜访。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用在句末,表示判断和肯定/用在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D.都是副词,才;故选D。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可就见”与“不可屈致”内容上形成对比,故应在“就见”后断开一处;故断句为: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受任:接受任命;于:在;之:结构助词,的;奉命:受到委任;两处句子都是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②重点词:宜:应该;枉驾:请对方访问他人;顾:拜访。25.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结合甲文“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和乙文“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可见他抱负远大,才能出众;结合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见他知恩图报,鞠躬尽瘁。【参考译文】乙文:诸葛亮亲自耕田种地,喜爱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们没有赞同这一点。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亲近友好,说是确实如此。当时刘备正驻扎在新野。徐庶去求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你跟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三次前往,才见到。(2023·辽宁葫芦岛·统考二模)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乙】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①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②寡恩,特③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注释】①黥(qíng)劓(yì):古代刑法。②刻深:严酷苛刻。③特:只是。26.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欲报之于陛下也

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黥劓其傅

其真无马耶《马说》D.道不拾遗

虽有至道,弗学《虽有佳肴》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28.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2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30.用选文中的词句或自己的话填空。诸葛亮与卫鞅都是深谙治国之道的人,他们都主张。【甲】文中的诸葛亮为人忠正且有远见,【乙】文中的卫鞅为人却有的弊病。【答案】26.A27.(1)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2)商鞅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法令得到最有效的执行),而且公平无私。28.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29.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分析蜀国形势并提出中肯建议30.执法公正(公平无私、赏罚分明)刻深寡恩【解析】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译为“想要”;B.名词,类似的例证/动词,明白,了解;C.代词,他的/句首发语词,表示诘问;D.名词,道路/名词,道理;故选A。27.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诚:确实,实在。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2)治:治理。至行:贯彻执行。无私:没有偏私。2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做简单翻译,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基本的古文语法规则进行句读,同时善于利用虚词的作用,如一些句首句末的语气词,句中的助词等。句意: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此句主语为“孝公”,“以为”译为以之为,即卫鞅他作为,作谓语。“封”为谓语,故在这之前断一处。“号”为谓语,故在此之前断一处。最后断句为: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甲文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是对当今天下形势的分析,“然待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是对当下朝廷之势的分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是根据以上提出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段,也是提出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故可概括为:诸葛亮给后主刘禅分析蜀国形势并提出中肯建议。3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根据“诚宜开张圣听”“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可知诸葛亮提倡广纳谏言,赏罚分明,公平无私;乙文根据“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可知商鞅主张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的有执法公正或公平无私、赏罚分明。结合乙文“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然”表示转折,指出卫鞅为人却有刻深寡恩的弊病,即苛刻严峻少有恩情。【参考译文】【乙】卫鞅从魏国逃往秦国,秦孝公让他做相国,封给他商地,称为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贯彻执行,公正而没有偏私,惩罚违法者不避强宗大族,奖常有功者不偏祖亲属近臣,法纪涉及大子,连太子的老师也要受刑。商君的法令施行一年之后,路上丢失的东西没有人去捡拾,老百姓不敢乱取非分之财,国家兵力强大,各诸侯因此而害怕秦国。但是,商君执法过于苛刻严峻少有恩情,只是用强制手段迫使群臣百姓服从而已。(2023·广东肇庆·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3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乙】费祎字文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①给之。允有难载之色,袆便从前先上。及至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袆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於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建兴八年,(祎)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有删改)[注]①开后鹿车:一种从后边开门、由人力推拉的小车。车窄小,仅容一鹿,故名。33.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幼年失去父亲) B.会先主定蜀(正好,恰巧)C.吾意了矣(结束,完毕) D.延或举刃拟仪(比画,用手势和物体做某种样子)3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亮卒袆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35.甲文段中,诸葛亮称赞费祎“志虑忠纯”,建议“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请结合乙文段内容,简要分析诸葛亮这样说的理由。【答案】31.(1)时候(2)罚(3)选拔32.皇宫和丞相府中,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33.C34.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35.费祎不慕虚荣,率先登上小而简陋的车,看到别人的华丽车子依然神色如常;费祎善于调解矛盾、补救缺失、劝喻开导,让魏延、杨仪能各展其才。【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秋:时候;(2)句意: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刑:罚;(3)句意: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简拔:选拔。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俱,都;为,是;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3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我心里很清楚了。了:清楚明白;故选C。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诸葛亮死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代替蒋琬为尚书令。故断为: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志虑忠纯”指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根据乙文首段“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袆便从前先上。及至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袆晏然自若”可知,费祎率先登上小而简陋的车,看到别人的华丽车子依然神色如常;可见其不慕虚荣;根据乙文第二段“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可知,费祎善于调解矛盾、补救缺失、劝喻开导,让魏延、杨仪能各展其才。【参考译文】【乙】费祎,字文伟,幼年失去父亲,依靠同族父辈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接费伯仁入蜀,费伯仁带着费祎进蜀求学。恰逢先主刘备平定蜀地,费祎就留在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当时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打算一起到许靖之子的墓地去。董允向他父亲董和请求要一辆车子,董和便给他们派了一辆从后边开门、由人力推拉的小车。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费祎却率先登上去。等到达墓地,诸葛亮和许多显贵人物都到齐了,车辆装饰得很漂亮,董允的神色一直局促不安,而费祎却神态晏然自若。车夫把车拉回去后,董和向他询问(自己儿子的表现),知道情况是这样,于是对董允说:“我常疑心自己还没分辨出你和文伟的优劣高低,从今以后,我心里很清楚了。”建兴八年,(费祎)被调任中护军,后又调任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两个人互相憎恶,每次坐在一起便发生争吵,魏延有时还举刀比画着要杀杨仪,杨仪则涕泪横流。费祎常常坐在他们中间,劝喻开导评判是非,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魏、杨两人的才能,这都是费祎补救调解的功劳。诸葛亮死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代替蒋琬为尚书令。(2023·云南楚雄·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诸葛亮围祁,南安、天、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督诸军军郿②,遣张郃击亮将马谡,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城,真①进军围之。条谓其众:“将军来,吾原早降。”遂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不能克。增,并前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司马,赐剑履上殿,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可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发长安,从午道南。司马宣王溯汉,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道,或从武威。会霖三余,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与将同劳苦,军赏不,辄以家财班赐,卒皆愿为。真病还洛阳,帝幸其第省疾。真薨,谥元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②郿(méi),郿县,地名,在陕西。今作眉县。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躬耕于南阳

躬:(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3)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军:(4)迁司马

迁:3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不能克。38.【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根据【乙】文作答。39.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性格特点。【答案】36.亲自。身份卑微,目光短浅驻扎升迁,升职37.(1)(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2)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38.采取行动:诸葛亮围祁⼭;亮果围陈仓;蜀连出侵边境。39.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解析】3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在南阳务农亲耕。躬:亲自。(2)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3)句意为:明帝派曹真都督部队屯兵郿县。军:驻扎。(4)句意为:升任大司马。迁:升迁。3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苟全:苟且保全;闻达:闻名显达;(2)明年:第二年;果:果然;围:指攻打;备:准备;克:攻克。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乙文“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可知,诸葛亮攻打陈仓;根据乙文“蜀连出侵边境”可知,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据此概括作答或使用原文回答即可。3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知,诸葛亮勇于担当、知恩图报;根据甲文“先帝知臣谨慎”“庶竭驽钝”可知,诸葛亮谦虚谨慎;根据甲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诸葛亮忠心耿耿。根据乙文“诸葛亮围祁,南安、天、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破之”等语句可知,曹真战功卓著;根据乙文“真以亮惩于祁,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不能克”可知,曹真富有战略眼光;根据乙文“真每征,与将同劳苦,军赏不,辄以家财班赐”可知,曹真爱护士卒。【参考译文】【乙】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向诸葛亮。明帝派曹真都督部队屯兵郿县,派遣张郃攻击诸葛亮的部将马谡,大破马谡军。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掳掠了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们。杨条对手人说:“如果大将军亲自来,我愿意早些投降。”于是杨条将自己捆绑起来出城投降。过去叛投诸葛亮的三郡相继得以平定。曹真意识到诸葛亮兵败祁山,以后必定带领人马来攻打陈仓,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以前封的,共二千九百户。四年,在洛阳朝见天子,升为大司马,天子赐予他佩剑穿履上殿,入朝参见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权。曹真认为“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前去征伐,如果派遣诸将分成数路并进,必定能获大胜。”明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当曹真带兵西征刘蜀之时,明帝亲自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从子午道南进入西川。司马宣逆汉水而上,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它几路军队,有的从斜谷道进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见天晴,入蜀的栈道完全断绝,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班师。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资赏赐不够,往往将家产拿出来赏赐将士,士卒都愿意为他调遣派用。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病情。曹真去世后,谥号为元侯。(2023·江苏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节选)【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包拯传》节选)注释:①缘贡:趁着进项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项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4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先帝不以臣卑鄙()(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4)平居无私书()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汉室之隆/何陋之有B.可计日而待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受任于败军之际/能谤讥于市朝D.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其境过清42.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4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4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甲】文第二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甲】【乙】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上面两空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用【甲】文中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人物形象,是。【答案】40.为……而死身份地位,出身低下给予,送给书信41.C42.(1)先帝在世的时候,每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2)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43.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44.先帝知遇之恩(或三顾茅庐),诸葛亮以身许国(或临危受命)。亲贤远佞廉洁自律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解析】4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这些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为国而死的忠臣。死:为……而死。(2)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古今异义词,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3)句意: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遗:给予,送给。(4)句意:平常没有私人信件。书:书信。4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B.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词,表转折;C.都是介词,“在”的意思;D.介词,用,拿/连词,因为;故选C。4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1)本句重点词:论:谈论;尝:曾经;痛恨:痛惜,遗憾;于:对。(2)这是状语后置句,“于乱世”“于诸侯”翻译时要调整顺序。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有名望,显贵;于:在。4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意为: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故可断句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44.本题考查文段的理解与分析。(1)根据甲文第二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可知是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知是追述诸葛亮以身许国的经历。(2)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句对历史的经验总结及“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的建议中,可知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从“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这句对子孙的告诫中,可知是要求子孙“廉洁自律”。从“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及对子孙的告诫,可知包拯廉洁自律,生活简朴;从“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可知包拯不徇私情,为官刚正。由此可知包拯是一位“贤臣”,或“贞良死节之臣”。【参考译文】【乙】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骗。包拯性情严厉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他们),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食物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选自《出师表》)【乙】蜀有言诸葛丞相惜赦①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汉匡衡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②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刘表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评)③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鞅刑及弃灰④,过于猛者也;梁武帝见死刑辄涕零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纵大过。合之,得政之和矣。(选编自《智囊·上智部》)【注】①赦,免除或减轻刑罚的命令。②周旋,交往。③评,编者的评论。《智囊》为明朝冯梦龙编辑。④弃灰,把灰烬丢弃在路上。4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罚臧否

臧否,赞扬和批评B.蜀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

惜,爱惜C.刘表父子岁岁赦宥

赦宥,宽恕,赦免D.政宽则民慢

慢,轻慢无礼46.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B.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C.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D.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4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俱为一体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治乱之道悉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何益于治乎

所欲有甚于生者D.慢则纠之以猛

固以怪之矣48.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商鞅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梁武帝见死刑辄涕零而纵之,过于宽者也。49.从【甲】【乙】两文中,你读到了诸葛亮关于治世的哪些观点?【答案】45.B46.C47.A48.商鞅对把灰烬丢弃在路上的人也要加以刑罚,太过严厉了;梁武帝看见执行死刑就流泪把罪犯给释放掉,这样又太过宽容了。49.赏罚要严明,不能有亲疏远近之别;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解析】4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B.蜀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蜀国)有人议论诸葛亮不轻易发布赦免令。惜,吝惜;故选B。4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等到后来费神主政时,开始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蜀汉(的国势)就逐渐削弱了。“及”“始”“遂”都是连词,一般分别断开;“及费祎为政”是事情的起因,“始事姑息”是具体发展,“蜀遂以削”是结果,故分别断开。故断句: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故选C。4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是/是;B.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独;C.对于/比;D.用/认为;故选A。4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刑:处罚。及:涉及到。猛:严厉。辄:就。涕零:流泪。纵:释放。49.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甲文“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可知,诸葛亮建议治理国家要赏罚要严明,同时不能有亲疏远近之别;(2)结合乙文第一段“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可知,面对一些人议论自己不轻易发布赦免令,诸葛亮回答道“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即治理国家要靠大的德行,不能靠小恩小惠。这是其治理国家的观点。【参考译文】【乙】(蜀国)有人议论诸葛亮不轻易发布赦免令。诸葛亮(对此)回应说:“治理天下应依靠大的德行,而不该依靠施舍小的恩惠。所以(汉朝的)匡衡、吴汉(治国理政)不情愿(无故)开赦罪犯。先帝也曾说道:“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每次见面(会谈)深受启发,(使我)明了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有说过大赦罪犯(是治国之道)。又如刘表父子年年都有大赦之令,(这)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好处呢?”等到后来费神主政时,开始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蜀汉(的国势)就逐渐削弱了。孔子说:“政策宽厚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用宽大来调和严厉;用严厉来补充宽大,政治因此而调和。”战国时,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