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IP剧改编成功之处的案例探析9100字】_第1页
【七月与安生IP剧改编成功之处的案例探析9100字】_第2页
【七月与安生IP剧改编成功之处的案例探析9100字】_第3页
【七月与安生IP剧改编成功之处的案例探析9100字】_第4页
【七月与安生IP剧改编成功之处的案例探析91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近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IP剧在中国影视剧市场大放异彩,收视率、票房一路飘红,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热潮。网络小说提高了平民大众的参与度,人人都可以参与写作,为当代通俗文学的参与者与受众开放了新的通道。一些优秀的网络小说经由影视公司买下版权,改编为影视剧,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中国的影视剧剧本多数源自于文学改编,而网络小说的改编,日益成为影视改编新宠。中国IP剧改编已有十四年的历程,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逐渐形成一股改编热。而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因此,本文对IP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一、IP剧的概念及“IP”热现象原因分析(一)IP剧的概念近年来,“IP”的概念成为影视圈的高频词汇。所谓“IP”,就是“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中文含义是“知识产权”[1]。在影视行业,“IP”泛指有大量粉丝基础的网络文学、原创文学或者游戏的版权。近年来,这类版权被影视公司竞相购买,从而呈现出“IP”热的现象。网络作品作为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一向被认为总体质量不高。但其从边缘文学成功走到台前,并成为一种潮流也有着它本身的必然性。网络作品为何会走上荧屏与影视剧市场结缘,并受到观众如此青睐,我们将从传播学视角对其进行探究。(二)“IP”热现象原因分析1、网络作品自身的优势网络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多样,更接地气。在促使一部影视剧取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剧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家庭伦理剧、穿越剧充斥着整个市场,当下的影视题材创作匮乏,网络作品便凭借其数量庞大、题材多样、贴近现实、开放性等特点成为影视作品的一座“金矿”。网络作品题材广泛、多样,蕴藏着无限的潜力,时尚、穿越、历史、军事、言情,几乎无所不包;网络作品的贴近性不仅表现在作品内容上,还表现在网络创作者的草根身份上。他们的日常生活经历使其创作出的作品更接地气,真实感和亲近感强;网络小说是大众通过网络平台发出的社会声音,内容大多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蜗居》、《裸婚时代》、《小儿难养》讲述的就是人人都在关注的问题,房子、婚姻和孩子。这是时下人们都在操心、在意的事情,经过影视剧的改编搬上荧屏,使观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反思社会问题。网络小说常对时下最流行的话题进行写作,其改编的影视剧自然拥有最接地气的先天优势。影视剧内容与当今社会生活相接轨,因此受到观众的热捧就在情理之中。网络作品连载写作过程中,作家会根据网友的评论以及提出的建议,更改情节的走向,有意识地迎合读者需要,因而其互动性强、开放性高,能更好地展现出未来市场的基本走向。2、从受众角度看:广泛的受众基础点击率是衡量网络作品畅销程度的重要参考因素,它代表着网络作品的受欢迎度和影响力[3]。网络作品改编剧通常脱胎于网络上的畅销作品,有着较高的点击率。这类剧在登上荧屏之前早已累积了大量的“铁杆”粉丝,有了一定量的受众积累。因而在我国影视剧市场日益饱和,收视率很难有所突破的瓶颈期,影视剧制作商们将眼光投向了浩瀚的网络平台也就成了一种必然。钟情于网络作品的受众也会对改编后的影视剧产生一种期待,并给予极大的关注,原先网络作品的忠实粉丝也就随之转化为改编剧的受众。这也是网络作品改编剧收视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都是属于后宫争斗戏,而有关后宫的斗争一直都是受到观众所喜爱的戏码。在各大文学网站上,都会分出一个关于后宫的板块,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改编这一类的电视剧,就是符合的大众的审美情趣,自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改编效果。同样在近两年电影的改编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匆匆那年》受到观众的喜爱,这些回忆青春的题材,在观众心中都会产生回应,青春是属于人们内心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通过电影重现在眼前,似乎透过各位主演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如此大众化的题材十分符合商业电影的制作。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出发,剧本创作过程把读者当作某种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观看看作是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影视剧,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而网络作品改编剧正好满足了受众对于静态作品动态化这种期待,通过声画合一的方式把文字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受众获得了极大的满足[4]。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具有极大包容性与开放性,因而衍生出的网络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能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可以说,无论是何种独特口味的读者,都能在网络作品的浩瀚海洋中淘到自己钟爱的“一瓢饮”。由网络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既继承了网络作品情节上的优点,又融入电视带给人们的视听觉享受,契合受众最佳的需求。3、影视剧题材的日益饱和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和市场,我国影视剧拍摄追逐热点,扎堆现象严重[5]。比如《雪豹》火了,荧屏上的谍战剧就开始扎堆;金庸作品翻拍火了,《新水浒传》、《新西游记》、《新还珠格格》等翻拍作品也相继出现。在受众眼光日益挑剔的今天,千篇一律的题材和情节早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因而收视率难有突破,影视剧市场也日渐饱和并迎来了瓶颈期。然而网络作品的题材多样,主要有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美文等。虽然这其中有的题材并不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但确实给影视剧的题材内容增添了更多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影视剧题材的“撞车”现象,也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因而网络作品走上荧屏并与影视剧结缘,是电视与网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必然过程,无论是对网络作品的发展,还是对影视剧市场的繁荣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IP剧改编所存在的问题IP剧的改编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网络小说本身的质量需进一步提高[6]。影视改编在拍摄题材的选取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发挥网络小说丰富的题材性特点。一部影视剧的制作水准将直接影响影视剧的质量,而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受到制作水准的制衡。在IP剧改编的过程中,出现了影视剧改编跟风的现象,题材的相似、内容的同质化,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一)网络小说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及题材的局限性网络小说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不仅吸引了大批的读者,而且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播出。但网络小说主打的形态就是类型小说,即“通俗读本”,与传统小说相比缺少人文关怀和文学艺术性[7]。网络小说的创作基本上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喜欢看什么,网络写手就去写什么,以市场价值为目标,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这已不是文学该有的逻辑与审美原则。文学在供读者阅读的同时还应起到引导与培养读者的责任。网络中各类小说数不胜数,有的写手为了增加点击率、月票、打赏、收藏量刻意的延长篇幅,导致剧情拖沓,甚至为了刺激读者的眼球故意使用暴力、色情等手段来进行写作。因而就造成了网络小说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这也是传统主流作家和评论家对网络小说持以不屑态度的主要原因。读者群体是复杂的,读者的趣味的多样的,但作为文学作品,低级的趣味是不需要去满足的。而影视剧改编从网络小说中进行选取时,就会遇到主题不够深刻、人文关怀少的尴尬局面。曾经火爆荧屏的《后宫甄嬛传》、《美人心计》、《倾世皇妃》都被评判宣扬争权夺势、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没有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受到恶性影响,缺少积极向上、健康的正能量。(二)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受制作水准的制衡小说是文字语言的表达,而电影、电视剧则是通过视听语言的表达。视听语言又称之为影视语言,是以影像和声音运动幻觉为基础,用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完成叙事的语言体系[8]。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同电脑、新的形象和数据储存等相结合,可能不仅对文娱节目、纪录片,或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维层面,以及对于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9]。电影、电视剧是完全依靠具体的视觉、听觉来表情达意,因此视听语言运用的是否纯熟得当、是否符合其特性、是否能够体现整部作品的深层意蕴,将对一部影片的艺术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影视创作者和受众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影视作品能否成功,除了剧本、演员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影视拍摄是否精良,视听语言是否准确到位。由于视听语言同文字语言是不同的,视听语言是动态的,经由摄录机选择、观众来判定,影视停留在表象,通过感知直达观众内心。因而一部受欢迎的小说,未必就能改编为一部受欢迎的影视剧。人们在阅读小说时是通过个人的情感经验、生活历练来理解、想象书中的内容,电影、电视剧则是按照导演和编剧的理解来进行情感解读,所以可能会与观众的理解产生偏差,最后导致作品差强人意。随着DV、摄像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IP剧改编的大军中。虽然他们抱着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影视理论、视听语言知识,后期制作技术,导致拍出的片子质量较差。表现在影片故事节奏混乱、镜头语言使用不当、音画不协调等方面。影视的剧本不同于小说,需要明确拍摄的内容,不能太修辞化,要用最直接、最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这样演员才知道要演什么,怎么演。还有一些书迷朋友会自己制作影视短片,当然在缺乏相关的影视知识、技术,影视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制作出的短片水准质量较差,不被网友、读者认可。盗墓题材的《盗墓笔记》、《鬼吹灯》在网络上大红的时候就有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的意向,但一直托到2014年,才开始拍摄。期间关于版权的买卖问题一直没有落户,两位作者都希望能够拍摄出精良的影视剧。但毕竟因其题材问题,故事内容复杂,众多离奇古怪的动植物、尸怪需要逼真的特效支持,因而拍摄就需要庞大的制作团队和场景,投资成本较大。但优秀的作品还是值得等待,由南派三叔亲自参与的季播剧《盗墓笔记》已经基本拍摄完成,相信很快就可以看到。由陈国富监制、乌尔善执导的《鬼吹灯之寻龙诀》投资1.8亿,采用3D技术拍摄,于2014年8月开机,预计2015年年底上映。如此庞大的制作水准,影片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三)内容同质化、风格模式化网络小说为影视剧发展提供生气、资源同时,其题材相似、内容同质化、风格模式化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一部穿越剧《宫锁心玉》火了,《步步惊心》接踵而至;一部宫斗剧《后宫甄嬛传》火了,怎么换台都是后宫争斗戏;一部《裸婚时代》火了,家庭伦理、婆媳妯娌轮番轰炸。题材的雷同、内容的同质化、风格的模式化是现如今影视剧发展的最明显的隐患,极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网络小说本是因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新颖的故事而受到影视剧改编的热衷,如果走上了题材雷同的歧路,那IP剧改编的道路也将越来越狭窄。造成IP剧剧本的内容同质化、风格模式化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网络小说本身的内容同质化和风格模式化。一些网络写手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刻意跟风点击率高、收藏量大的作品,因而造成IP剧剧本的风格雷同、内容同质化。二、《七月与安生》改编的成功之处在当今快餐式婚姻以及充满诱惑的消费时代,美好而纯真的爱情显得更可望而不可及,可以说,当下的年轻人是没有青春的。这或许也是青春怀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尤其是年轻观影人群中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与其说是怀旧,缅怀青春,不如说是在想象青春,想象那种难以触及,即使有,也极其短暂的飞扬的日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庆山(安妮宝贝)的早期作品《七月与安生》(2000年)被市场挖掘出来,成为青春怀旧电影潮中的一部。从小说到电影,从女性作者到男性导演,故事内容和叙事风格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也有些东西继承下来,一以贯之。(一)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现真实情感电影理论家闵斯特贝格从审美心理生成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在观影时,不仅仅是消极地接受,“在这一过程中,观看者是一个合作者”。“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10]。所以观众在观看时都会把自己和剧中角色联系起来。能够成为闺蜜,大多数是因为脾气、性格都很相似,安生和七月从表面来看两个人是完全相异的两种女孩,一个是放荡不羁的女生,一个是文艺乖乖女。然而这样两个看似平行线般相异的女孩却成为了最好的闺蜜,其实她们就是同一类人,安生渴望像七月一样过安定的生活却为了生计一路漂泊。苏家明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两个女孩之间的平衡,七月爱他,安生也爱他,因为安生爱七月,所以安生选择离开,她希望自己爱的人能够幸福,女生之间的友谊既深厚又脆弱。苏家明就是游走在七月与安生现实和理想界线上的那根绳索,他活在七月稳定的现实里,也活在安生理想的生活中,直到有一天苏家明从安生的理想中走进了她的现实世界,并在那里碰见了七月,七月从怀疑试探再到质问争吵,她和安生现实和理想的界限就此崩塌,随之崩塌的还有两个人的深厚又脆弱的友谊。作为女性主义电影,影片真正的主角就是两位女主,影片对爱情的刻画点到为止,苏家明作为该电影的男主角,他在两个女孩之间摇摆,但从没主动做出过选择,家明爱着七月的安静平和,又被安生的放浪不羁所吸引,谁他都不愿割舍,因此他只能被动等待。电影中苏家明的戏份虽然不多,但这一角色的生动刻画,让原有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出色的表现也成功塑造了这一角色。(二)脱离俗套的“三角恋”悲情叙事《七月与安生》上映的时候被定义为爱情片,通常的爱情片基本都会围绕暗恋、打胎、劈腿到最后大圆满而叙述,然而《七月与安生》却表现得清新脱俗,区别于俗套的“三角恋”的悲情叙事[11]。故事的开始讲述性格相异的两个女孩在十三岁时成为了不可分离的好朋友,她们两个彼此相通相融,却因为同时爱上一个男生故事开始变得错综复杂,导致七月与安生后来截然不同的人生。导演运用巧妙的方法,让曾经互相羡慕的两个人开始交换人生,各自都活成了自己内心渴望的样子,一个拥有了安定的生活与完整的家庭,一个摆脱了设计好的人生,走遍世界见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风景。安生活成了七月,七月变成了安生,当预设的角色性格发生大的转变的时候,这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三)巧妙的叙事手法烘托主题《七月与安生》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前半段七月以作者视角回顾了少年时和安生的相处片段,但后半段揭示真正的作者是安生,叙事主体的变换也揭示了两人互换人生的谜团。剧情叙述自然平和,背景更朴实,也更贴近生活,同时,文艺气息的衬托又让影片质感高于生活,影片的最后展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分别是小说中的结局、安生告诉家明的结局和真实的结局,小说中的结局是七月等了家明一个月,家明回来了,两个人结婚。安生出国,再次写信是告诉七月她怀了家明的孩子,七月照顾安生,最后安生因为难产死了,七月和家明一起照顾这个孩子。安生告诉家明的结局是:七月生了家明的孩子后不告而别,她要去寻找自由的生活,这是安生为家明安排的结局。电影中真实的结局是七月生完孩子后大出血,没有抢救过来,七月死了,这个结局只有安生一人承受。导演酝酿、铺垫呈现出大反转的剧情,为了深入体现两个女孩最本质的关系,导演柔化了悲剧和冲突,同时加入了理想化的解读,在细节描写上作了有效处理,拉长故事的节奏,突出表现两个女孩隐藏的性格,使电影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七月与安生》的故事线极其复杂,运用了后现代主义中的意识流手法,以任意打乱、分割和重新安排时间等手法赋予了时间一种超越影片本体的价值,从而创造出自由的、摆脱外界条件约束的电影延续时间。在电影理论中,电影时间可分为三类,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一类便是心理时间,即观看影片时观众内心主观感受的时间流逝。这部影片十分注重观众在故事接受中不可或缺的建构功能,因此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力很大,心理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正是一部优秀影片所追求的以受众为核心的目标。三、七月与安生成功的表现手法(一)七月与安生的成功改编《七月与安生》原著篇幅很短,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但是在选为电影拍摄的剧本后,编剧对此再加工,为了完美的体现七月与安生的性格反差,在电影前期做了许多铺垫。电影中,在七月与安生相识的夏天,有一个镜头是性格傲慢不羁的安生与性格温和乖巧的七月徘徊在电铃的旁边,镜头一转,给观众一个假象—摁下电铃的人一定的安生;但在电影的最后,镜头还原后发现摁下电铃的人其实是七月,这时候电影的情节发展以及步入尾声,七月与安生的性格互换,人生追求改变。这一插叙的改编,给电影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当然,在安妮宝贝的原著中,七月与安生的人物性格是没有反差的,七月依旧过着安稳的日子,而一生都在漂泊的安生生下孩子后便离世了。但是电影中,编剧对此做了反转,使电影更具故事性。一部成功的电影,就是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人物,无疑的是《七月与安生》成功的塑造了林七月与李安生。(二)贴近受众“小人物”的设定文艺青春片在IP热潮中占据一席之位,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受众本身,70后80后乃至90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青春[12]。可以说,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暗恋”“初恋”或者“闺蜜”所以在小说里,屏幕上,能够找到与之重合的点。也许在每一个女生的生活中,都出现过像男主角家明一样的男生,成绩优异,长相清秀。所以,家明的出现并不单单的代表故事里的角色,而是代表了青春里的一段记忆。而学生时代的友情更是难能可贵,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使两人形影不离。但有可能会因为某一件小事,这段珍贵的感情就被淹没在青春的浪潮中。“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个想起的便是我高中的第一个同桌”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便是角色设定的成功之处。(三)编剧导演的个人情感色彩不得不说,《七月与安生》能在荧幕上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四位美女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伊萌、吴楠[13]。从女性的视角上,将这部电影的女性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对于女性来说,青春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便是纯洁的爱情和无话不说的友情。两者贯穿整个青春啊,编剧从女性的视角,轻轻拨开记忆的面纱,先是用倒叙的方式,然后娓娓道来,全剧详细的诠释了情歌的细腻、温柔和无奈。在原著的基础上,四位编剧将七月与安生的人生做了一次大胆的互换,在不知不觉中,彼此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也倒成为了电影最大的亮点。相比小说而言,故事更有戏剧性且更令人深思,在大环境下,“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优秀的,童年、青春也许都活在学习与家人的规划下,活出自己的人生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14]。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待爱情和友情的态度也掺杂了编剧独有的情感色彩。在电影里,七月对待爱情和友情和她的性格是很像的,这是她一直挣脱但却到最后都没改变的事实。就像电影的最后,我们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友情,并为之感动。在历经岁月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两人的感情像是一个纽带,七月是安生,而安生也是七月。这也是电影在一开始,就制造七月依旧还活着的假象原因[15]。结语IP剧在改编时其艺术性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改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视听语言的运用,毕竟文字语言和影像语言是不同的语言体系。网络小说经过合理、准确的改编才能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电影与电视的审美差异导致在改编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电视更加注重叙事连续性和日常生活性,而电影则在保证故事完整性之下,追求视觉、听觉的完美,侧重于情感氛围的再现。网络小说相对于传统经典小说在文学性和艺术性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但在日后规范网络小说的的进程中,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