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世纪初,欧洲民众只能委身地方贵族或通过自治组织来保护自己,形成了领主地方自治和市民结社自治两种政权组织形式。这就使得欧洲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一层“中间力量”,从而利于西方的“社会”独立于国家。这主要体现出中世纪初期的欧洲()A.社会结构的多元化 B.蕴含近代宪政理念C.封建统治因地制宜 D.政治形势动荡不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领主地方自治和市民结社自治两种政权组织形式使得欧洲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一层‘中间力量’,从而利于西方的‘社会’独立于国家。”可知,中世纪形成的领主地方自治和市民结社自治两种政权组织形式,有利于西方社会独立于国家,说明领主地方自治和市民结社自治弱化了王权,包含了某些宪政民主思想,B项正确;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封建统治因地制宜,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项;政治形势动荡不稳,通过材料无法判定,排除D项。故选B项。2.整个明代,先后开科89次,录取进士25232人,其中出身农民、军人、商户及工匠的为数不少。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比例在42%左右。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A.加快了权贵阶层的向下流动 B.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C.固化了大量知识分子的思想 D.为政府选拔了大量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明朝科举制录取人数中出身农民、军人、商户及工匠的为数不少,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进人官僚阶层的比例在42%左右”可知明朝统治基础的扩大,B项正确;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为寒门子弟进入仕途提供了途径,而不是权贵阶层的向下流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明朝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没有强调这一时期科举制日益僵化,排除C项;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排除D项。故选B项。3.清华简《子产》记录了铸刑书事件,书中认为,一个国家能够生存延续、发展壮大根本乃在于“得民”,而要“得民”;统治者就必须做到守信用、秉持客观立场、从节行礼、不滥用民力、不妄加惩罚。这说明当时()A.辩证法思想萌生 B.民本治国理念已出现C.成文法得到普及 D.儒家与法家严重对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一个国家能够生存延续、发展壮大的根本乃在于得民……”,通过铸刑书事件,可以看出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对人民的重视,表明民本治国理念已出现,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本思想,并不是辩证法,排除A项;“普及”,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儒家和法家的对立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4.古典时代,雅典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均参与了法令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雅典人刊发了大量的法令,重要的法令被勘刻于石上,并置立于诸如卫城、广场等公共场所。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民主法制健全 B.社会和谐稳定 C.重视依法治国 D.公民自觉守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均参与了法令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雅典人还将重要的法令勘刻于石上,并置立于诸如卫城、广场等公共场所,这反映出古代雅典重视依法治国,C项正确;古代雅典重视法令,但不能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法制健全,排除A项;古代雅典社会属于奴隶制社会,不符合和谐稳定的特点,排除B项;公民自觉守法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5.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另据《唐六典》统计,唐初有“七千余蕃”与唐王朝存在政治、经济或文化往来。下图为章怀太子(唐高宗之子)墓道壁画上的《西客使图》(摹本)。由此可推知,唐初()A.海上丝绸之路得以开通 B.国内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C.鸿胪寺官员职务较繁忙 D.突厥对中原的威胁被解除[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与唐王朝存在政治、经济或文化往来”,可以看出唐初周边民族与唐朝的交流联系更加的频繁密切,而掌管此项事务的是鸡胪寺官员,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流,并未提及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唐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状况,不能得出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排除B项;突厥对中原的威胁并没有解除,排除D项。故选C项。6.1951年,美国单方面纠集一些国家迫使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朝鲜蒙古等国家始终拒绝承认该“和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一直强调该“和约”是无效的非法的。由此可知,“旧金山和约”()A.建构了亚太新秩序 B.是美日同盟的依据C.助推了冷战的爆发 D.不具有国际法效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951年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强迫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此合约因为没有受到当时世界许多国家的承认,所以此合约不具备国际法律效力,D项正确;此合约并未被亚太的地区的许多国家承认,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旧金山和约”的内容,不能说明是美日同盟的依据,排除B项;1951年冷战早已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7.历史学家秦晖将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模式概括为: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乡村自治的精神纽带是()A.乡绅权威 B.宗法观念 C.伦理观念 D.宗族组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中,“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这体现了伦理教化在乡村自治中的精神纽带作用,C项正确;乡绅权威是乡村自治发展的一个原因,而不是其发展的精神纽带,排除A项;宗法观念只是其中的因素,不是精神纽带,排除B项;宗族组织属于政治组织,不属于精神纽带,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所示为1976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福利支出占比状况。据表可知,当时()国家或地区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联邦德国福利支出在政府费用中的比重(%)4.61.536.122.749.4A.社会保障制度受具体国情影响 B.西方普遍奉行福利主义政策C.“福利主义”缓和了社会矛盾 D.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经济发达,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较弱,因此,韩国和新加坡的福利支出占比远低于美国、英国和联邦德国。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受发展阶段影响,A项正确;材料为部分国家和地区福利支出占比状况,不能说明西方普遍奉行福利主义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福利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为部分国家和地区福利支出占比状况,不能体现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排除D项。故选A项。9.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厩苑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B.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C.法治对农业的重要性 D.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设立治粟内史,制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法规及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等举措,有利于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秦朝的重农政策及管理,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赋税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对农业发展的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相关资料统计,2007年,美国拥有220万个大农场,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拥有205.6万农业从业人口,平均一个农场里只有不到两个人在进行生产,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使用大型机械的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这反映出美国()A.实行粗放型农业模式 B.政府重视粮食安全C.资本主义仍具有优势 D.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2007年,美国拥有220万个大农场,平均每个农场土地面积为170公顷。2009年,美国拥有205.6万农业从业人口,平均一个农场里只有不到两个人在进行生产,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使用大型机械的平均耕地面积高达181.4公顷。”可知,美国大农场多,且每个农场从事工作的人口非常少,使用大型机械的程度高,说明美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高,D项正确;使用机械程度高,不一定是粗放型农业模式,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资本主义仍具有优势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1.某经济史专家论述说:“随着机器的增加,从使用单一机器到整个机器系统,最重要的生产过程机械化了,并更加专业化,一种创新型的工厂制度因此全面建立。工厂制度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了手工工场监督管理生产过程的组织模式。”该专家旨在说明()A.工厂就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B.工厂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C.工厂制不需要进行监督管理 D.手工工场必然被大工厂取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该专家强调机器生产的发展推动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因此材料主要说明了工厂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A项只涉及工厂,而材料反映工厂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工厂制度反映更专业的生产,更需要监督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排除C项;D项结论正确,但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不是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排除D项。故选B项。12.当今世界,不断涌现的在线直播、短视频、移动游戏、在线教育、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服务模式具有全球消费的特征。这表明()A.科技进步推动了全球化发展 B.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发展主流C.信息化使贸易保护走向终结 D.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已经消除[答案]A[解析]材料中“在线直播”“短视频”“在线教育”等都是科技进步、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且“都具有全球消费的特征”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了全球化发展,A项正确;文化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的一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才是主流,排除B项;信息化虽然削弱了贸易保护的影响,但贸易保护是国家政策行为,不可能因信息化而走向终结,排除C项;D项错在“消除”,经济全球化的障碍没有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13.外国朝贡使节带来的贸易货物俗称“私货”,明前期,政府对“私货”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明武宗正德时,市舶司开始实行“抽分”制,即对“私货”征收进口税。这一变化直接缘于()A.宗藩体系的瓦解 B.民间走私的频繁C.财政负担加重 D.海禁政策的松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对“私货”实行高价收买的“给价收买”制,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由“给价收买”到征税,体现了财政不堪重负后的应对措施,C项正确;“宗藩体系”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民间走私频繁与市舶司征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海禁政策“松弛”不符合史实,且是否征税也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西周王朝除首都镐京外还设有别的都城,从西至东,呈一字排列,绵延千里,西部有奠都、岐周,中部有丰京、镐京,东部有成周、王城(如图1所示),周王依礼制巡视天下时轮流居住在这些都城中。这一制度设计()A.刺激了诸侯国肆意大兴土木 B.体现权力分配以血缘为基础C.易导致统治者生活骄奢淫逸 D.利于维护周王天下共主身份[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在整个国家从西到东,设有数座都城,为周王巡视天下时提供住所,有利于维护周王天下共主身份,D项正确;刺激了诸侯国肆意大兴土木与“(设数座都城供)周王依礼制巡视天下时轮流居住”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权力分配以血缘为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制和周王巡视天下,并未体现统治者生活骄奢淫逸的导向,排除C项。故选D项。

15.宋代,在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同时,造船技术上也出现了很多创新成就,如:船坞使用滑道下水法;先造船模,再按比例放大造船;附有小船、可升降舵、密封隔舱的万石船;船头包铁皮、横尖锥的破冰船;等等。这些技术的进步()A.说明手工生产的专业化 B.反映了对外政策的变化C.得益于私营作坊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造船技术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有利于进行远洋航行,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不能代表手工生产的专业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这些技术是得益于私营作坊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6.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这些认识()A.科学地揭示了疫病成因 B.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C.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大流行,时人雅科迈认为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戈恩提勒指出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瓦勒斯库斯则强调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可知,面对黑死病大流行,对腐坏的空气被吸入人体,会损害器官,病人呼出的气体带有致病的“种子”,病人呼出的气体会污染空气等认识的提出,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疫病的传染,正在为隔离传染源提供了学理依据,B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疫病成因,而是疫病的传播,排除A项;扼制了疫病大规模传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改变了人类对细菌的无知状态,与材料描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拿破仑战争期间,纸币与黄金的兑换停止,英格兰银行在事实上承担了发行货币的职责,英格兰银行券成为法定货币。1797年通过的《银行限制法》规定,战争结束的6个月后恢复纸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但战争持续了十几年,英镑从1809年开始明显贬值,但英格兰银行表示,只要贸易需要银行券,增发银行券就是合法的政策。战争结束后,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已经发行了很多,如果按照之前的兑换率,英格兰银行会遭受巨大损失。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为此向财政大臣提交了抗议书。经过一系列斗争,议会1816年通过的金本位制的法案,终于在1821年开始执行。英格兰银行通过减少银行券发行,增加黄金储备,经过两年的通货紧缩,使银行券恢复到了票面价值,金本位制度最终建立起来。——摘编自孙兴杰《英镑与金本位制》材料二1927年至1937年被称作中华民国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里,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是资本自由来去、疯狂逐利的天堂。大量白银从其他各省流向上海,充裕的资金被投向政府公债、租界的房地产和外国公司的股票债券。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却长期不振,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1935年币制改革前,中国一直实行银本位制,以白银为通货,经济发展易受制于世界银价的波动。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银本位国家,各国纷纷运银来华换取黄金,导致从1929年年底开始,国内出现了“金贵银贱”的局面。到1932年,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尤其是美国自1934年起大规模收购白银,世界银价上涨,使中国的农业和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丧失了竞争力。“黄金十年”内先后发生的白银价格的暴跌和暴涨,均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摘编自袁陆仪《白银风潮与农村衰落—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再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金本位制得以确立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金十年”里的银价波动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答案](1)有利条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殖民霸主地位的巩固;工业革命的开展;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增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影响:使上海发展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或废除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为现代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累了经验;打击了国内(尤其是其他省份)的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上海都市经济的虚假繁荣;扩大了国内的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议会1816年通过的金本位制的法案”可知,英国金本位制的建立有政治保障,得益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英国国际地位、经济状况、民众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其它条件:殖民霸主地位的巩固;工业革命的开展;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增强。[小问2详析]根据材料“上海成为金融中心”可得出,上海发展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材料“大量白银从其他各省流向上海,充裕的资金被投向政府公债、租界的房地产和外国公司的股票债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白银流入造成上海经济的虚假繁荣;根据材料“农村金融却长期不振,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可得出,农村发展受到影响,扩大城乡差距;根据材料“使中国的农业和制造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丧失了竞争力”可得出,经济发展受到了打击;根据材料“发生的白银价格的暴跌和暴涨”可得出,银价波动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和安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银价波动迫使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为现代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累了经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国际贸易继续增长,但同自由竞争时期相比,其增长速度下降。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掠夺殖民地资源,不仅向其大量输出商品,而且开始进行投资。到一战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外投资已分布在亚、非、拉、大洋洲等地。资本输出的增加,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的扩大,标志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摘编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航海大发现到WTO诞生》材料二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这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二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据统计1948〜1966年,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6.6%,大大超过二战前,且高于同期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速。——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国际贸易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增速有所放缓;资本输出增加;国际分工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2)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国际贸易继续增长,但同自由竞争时期相比,其增长速度下降。”可推出增速有所放缓;根据材料一“资本输出增加,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的扩大,标志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可推出资本输出增加;国际分工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2)原因:根据材料二“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这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二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可推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的成立;战后欧洲经济的复苏;并结合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二战后”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环境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张家口的影响重大,它不仅是张家口与京津和晋蒙广大地区的交通枢纽,还直接促成了“新型城区”桥东区的形成,从而奠定了张家口近代城市格局的基础,更给张家口带来了近代文明之光,促进了当地近代工业的勃发。张家口“外向型经济”对商业贸易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华北第二商埠”地位的不稳定性。中国近代动荡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对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发展造成了重重阻碍,也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沿长城步步紧逼,对张家口的资源进行了大肆掠夺,操控张家口的工业企业直接服务于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曾经在张家口占有重要地位的商业再受重创,武城街和怡安街的商铺多半被迫关闭,日本对沦陷区的盘剥打破了张家口经济发展的原有模式,张家口的商业更趋萧条。——摘编自张轶欣《张家口商业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的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张铁路对张家口城市发展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张家口“华北第二商埠”地位不稳定的原因。[答案](1)影响:加强了张家口同北京、天津、山西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扩展了张家口的城市空间;促进了张家口近代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张家口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了张家口城市生活方式的近代化。(2)原因: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上高度依赖商贸);长城沿线的社会动荡;国防压力束缚了城市的扩张;日本的殖民侵夺和破坏;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解析](1)影响:根据材料“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对张家口的影响重大,它不仅是张家口与京津和晋蒙广大地区的交通枢纽”可知,加强了张家口同北京、天津、山西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根据材料“直接促成了‘新型城区’桥东区的形成,从而奠定了张家口近代城市格局的基础,更给张家口带来了近代文明之光,促进了当地近代工业的勃发。”可知,扩展了张家口的城市空间,促进了张家口近代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张家口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动荡的国内外社会环境,对张家口的商业贸易发展造成了重重阻碍,也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可知,促进了张家口城市生活方式的近代化。(2)原因:根据材料“张家口‘外向型经济’对商业贸易的高度依赖,决定了其‘华北第二商埠’地位的不稳定性。”可知,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上高度依赖商贸;根据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沿长城步步紧逼,对张家口的资源进行了大肆掠夺”可知,长城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