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办了《新小说杂志》,并在上面刊行了自己创作的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在书中描绘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A.体现了明显的空想色彩 B.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讽刺了清朝政府的无能 D.凸显了维新派渐进改革主张2.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主要水利工程。据此可知名称时期开凿时间主持国家邗沟春秋公元前486年吴国西门豹渠战国公元前421年魏国鸿沟战国公元前360年魏国都江堰战国约公元前256年秦国郑国渠战国公元前246年秦国A.秦魏在兴修水利工程上竞争激烈 B.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C.当时各国日益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这时期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3.1987年美苏两国领导人在华盛顿签署《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A.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B.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C.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D.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4.辛亥革命发展到高潮时,不少地区的商人支持革命与共和。当革命党人组织的国民党与以袁世凯支持的进步党进行斗争时,商人担心党争的白热化导致战事再起,重演辛亥年间的动荡局面。由此看出当时的商人A.饱含着救亡图存的动机B.对政治变革态度相对保守C.求稳与求变的复杂心态D.迫切希望得到政府的保护5.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溶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6.建炎二年戊申科考,考生胡铨指责高宗的策问“听于天而不听于民”,文辞激越,剀切直陈,又说“臣而不言,是负陛下;使臣言不从,是陛下负臣”,最后也不用“昧死”等词,便以“臣谨对”结束了对策。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由此可见A.科举制并非都培养奴才 B.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C.当时的监察制度非常完善 D.士大夫具有独立的人格7.下表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时间具体措施1938年4月报纸开辟“防疫”专栏,宣传清洁卫生和防疫常识1940年6月设立卫生处,各县设置卫生科员,各乡设卫生委员会1941年印发防疫传单,举办卫生晚会、卫生宣传周、卫生展览会等1942年5月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A.抗日救亡事业不断发展 B.陕甘宁边区疫情日益严重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8.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能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文献记载 B.逻辑推理 C.考古发现 D.民间传说9.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A.宋朝 B.唐朝 C.汉朝 D.秦朝10.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该现象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11.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理”即是“天理”,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12.下图漫画出自1898年法国某画报,它可以看作A.列强侵略中国的直接证据B.“门户开放”政策的真实写照C.中西文化碰撞的艺术夸张D.中国被瓜分的旁证材料13.据载,从6月14日,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第一天英军伤亡近6万入,7月中下旬,英法联军再度发起进攻,但未能突破德军的防线,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进一步削弱了德军实力。据此判断,这场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战14.孙中山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一文中指出,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困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材料表明,孙中山A.使三民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B.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C.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醒认识D.意欲放弃走英美式代议制的道路15.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哲学家来说,比自然界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灵,因为“只有到人的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据此可知,苏格拉底A.认为自然研究没有价值 B.强调对人的理性的尊崇C.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批判智者对人性的迷恋16.据统计,清末兵变不下20起,既涉及到旧式的防营和漕勇,也涉及到新式的巡警和新军,它已经不是点而是面了。这些兵变反映出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军队近代化的影响C.军纪败坏亟需整顿 D.欧风美雨的副作用17.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一l901年)被英国人视为大英帝国的“巅峰时代”。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英国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始成为殖民帝国 B.主导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D.现实主义文学走向兴盛18.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描述了这两类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式的关系。从该图中可以得出()A.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 B.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C.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 D.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19.20世纪60年代,针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卡尔·多伊奇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随着两极向多极转变,战争的次数可望减少,形势更为稳定。而以肯尼思·华尔兹为首的一些学者则认为,两极体系比多极体系更为稳定。据此可知,这两种认识A.体现了美苏对峙与世界力量中心增多的国际格局B.都明确指出未来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是消除战争动荡C.说明第三世界成为制约美苏两极的重要政治力量D.使未来世界政治格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20.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这一规定,反映出A.法律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B.公民的债务权不受法律保护C.婚姻关系影响着立法的内容 D.古代罗马婚姻关系极不稳定21.1992年,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约为26.9%,较1980年增加6.8个百分点,较1970年增加10.3个百分点,较1950年增加13.4个百分点。材料说明A.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B.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C.欧美国家日益哀落 D.新的国际秩序形成22.下表为1834—1856年英国部分出口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百分比统计表年份棉织品毛织品其他制成品(机器、火车和铁轨等)1834~183648.515.217.61844~184644.214.218.71854~185634.110.523.8据上表可知,在1834—1856年间,英国A.世界工厂的地位有所削弱 B.纺织业领域技术退步C.工业革命的成果影响扩大 D.纺织品出口总额下降23.1860年,总理衙门大臣奕诉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国为“肘腋之患”,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A.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 B.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C.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 D.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2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25.下表反映了1851~1911年英国女性就业妇女变化情况。此变化情况说明A.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得到提升 B.工业化增加了女性就业机会C.资本主义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D.妇女知识水平得到普遍提高26.《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对丧事不宜过份铺张……火葬用的木柴,不得用斧削光。埋葬或火化时,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紫色的以一件为限,奏乐的人以十名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抓面毁容,也不得无节制地嚎哭。”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宜扬神权迷信色彩 B.维护贵族特权利益C.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D.推动风俗文明进步27.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28.“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买卖在此。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材料所描述的城市最有可能是A.秦咸阳城 B.汉长安城 C.唐洛阳城 D.北宋汴梁城29.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梁启超B.陈独秀C.章太炎D.严复30.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材料1951年6月,在稳定了阵脚的国民党政府公布施行“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条例的核心为佃农对地主缴纳的地租,以全年收获量的37.5%为上限。同时公布相关法律,规定要签订书面佃耕契约、延长契约期间、限制佃耕地的收回等。值得一提的是,农地的“正产物”是指稻米、甘薯等,以1947、1948年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而非依每年收获量的37.5%重新计算。土地改革政策是一连串巧妙的政策,将地利盈收部分转往官方。三七五减租之后,大部分地主因为害怕受处分,于是主动与佃农签约,只要佃农耕作若干时期,该田地便属于佃农,不必再缴租。而政府方面为了补偿地主,以向其盐、纸、农林、工矿这四大国业股票作为补偿。地主除了获得股票、债券作为补偿外还能保有部分土地,不会一无所有,消除了地主暴力反抗的风险。于是部分佃农转而成为自耕农,也有余钱可存款。——摘编自孔夫子旧书网《揭秘“三七五”减租》(1)根据材料指出“三七五”减租实施的背景及“三七五”减租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七五”减租的影响。32.近代以来,民族企业家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远洋运输困难。当时在中国垄断纯碱市场的是英国卜内门公司,于是在中国的英商乘机将纯碱价钱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卖,使许多民族布业工厂陷于停顿。当时中国久大精盐公司的创始人范旭东决意雪耻制碱,聚拢了一群跟他意气相投的青年科学家研究制碱工艺,其中就包括后来因独创的“侯氏制碱法”而闻名世界的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侯德榜。1918年,永利制碱公司成立,1926年,永利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并于当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质奖章,1928年,永利在英国卜内门公司发动的商战中取得胜利,其后永利碱厂事业蒸蒸日上。后来,范旭东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整编自吴晓波著《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旭东制碱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意义。材料二1997年,高尚全在参加中共十五大报告起草时,有人给中央写信“举报”华为科技公司,说它姓“资”不姓“社”。理由是:华为国家没有投资,是非公有制企业,又搞了职工持股,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高尚全敏锐地感觉到,这关系到改革中必须弄清的重大原则和方向。他主动提出去深圳实地调研。调研的结果令他很兴奋。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以2.1万元起步,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企业却给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就业,职工也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这样的企业,应该是改革的典型啊!怎么不姓“社”呢?高尚全认为,它恰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摘自李舫主编《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高尚全认为华为科技公司“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的理由。中共十五大又是如何给以华为科技公司为代表的非公有制企业吃下“定心丸”的?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1)概括材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2)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论述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据材料“中国迎来太平盛世,成为举世瞩目的超级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维新变法,因此其小说内容折射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B选项正确;梁启超小说内容折射出了当时救亡图存的主题,而不是体现空想色彩,故A选项错误;材料与清朝政府的无能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渐进改革的主张,故D选项错误。2、D【解析】

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落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广泛运用,大量开凿水利工程成为可能,说明这一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魏两国的竞争,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开凿的史实,不足以论证兴修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奠定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所涉及的只有秦、吴、魏三国,不能反映出各国兴修水利情况,排除C项。3、C【解析】

“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但苏联在谈判中显得更加积极主动,条约规定要销毁的中导数量,苏联也比美国高出一倍”表明苏联如此妥协的主要原因是力图为国内的改革争取和平环境,故C正确;迫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威胁不是材料中的主要原因,A错误;控制军备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B错误;多极化的趋势下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不符合材料的现象主要原因,D错误。4、C【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人在社会动荡时希望建立统一稳定的政权,在党派斗争时希望和平反对战争,体现了商人在自身利益权衡与时局多变的形势下的复杂心态,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人救国意识,故排除。B项,商人支持革命共和说明其政治态度并非保守,故排除。D项,商人希望政府为商业提供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而不是求得保护,故排除。5、D【解析】

从材料中的“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来看,说明理学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具有包容创新精神。故答案为D项。理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植根于佛道思想,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步,不是倒退,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6、A【解析】

据材料“……这种把矛头直指当朝皇帝的,在殿试卷并不多见。而高宗不仅不恼怒,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可知,考生在殿试卷敢于批评时政,矛头直指当朝皇帝,而且皇帝“反视为奇文,欲擢胡为状元”,这说明了科举制并非都培养绝对服从的奴才,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就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宋代统治者具有民主风范”的说法有违史实,B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而不等于监察制,C错误;材料中的胡铨仅是个例,D以偏概全。7、A【解析】

题干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断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对抗日救亡事业的支持与配合,反映抗日救亡事业不断发展,故选A项;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说明疫情日益严重,排除B项;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从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全民族共同抗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8、C【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现的材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具有较强的可信性,直观性和生动性,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因此C选项正确。文献记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容易产生错误。逻辑推理的方法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分析的结果因人而异。民间传说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这些都不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改进是指汉赋和造纸术的改进,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这一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文学成就·造纸术、汉赋10、C【解析】

结合材料“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使人们重视享乐,缺少奋斗的动力,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故A错误;混合经济是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11、C【解析】根据“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可知,王守仁的这种观点包含有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具有进步作用,C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王守仁的心学与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只是认识理的途径不同,B错误;D夸大了理学的作用,排除。12、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时间“1898年”及漫画中若干人屠龙的信息可知此应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本题应选D项;漫画具有夸张性的特点,故A项中“直接证据”的表述错误;“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于1899年提出,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898年”,故排除B项;题目中的漫画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故C项中“夸张艺术”的表述错误。13、C【解析】

根据材料“第一天英军伤亡近6万……未能突破德军的防线,但钳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以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故C项正确,B项排除;马恩河战役中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日德兰海战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大海战,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14、C【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孙中山主要表达的是英国财富的贫富分化以及美国官员的选拔存在很多流弊,据此孙中山是在强调在进行了民族和民主革命之后,需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弊端,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新认识,故选C项;孙中山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是在其晚年的时候实现转变的,故排除A项;同样孙中山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指的是孙中山在晚年实现“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故排除B项;从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来看,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走英美式道路的念头,故排除D项。15、B【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苏格拉底强调哲学应该研究人性,研究人的价值,要“省察自身”,这实质上就是认识到理性的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自然研究价值的否定,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智者运动的批判,排除D项。故选B。16、A【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晚清时期兵变频发,同时部分兵变受革命的影响并带有反清的政治色彩,可见清朝统治危机加剧,故A项正确。“新式的巡警和新军”具有近代化特征,所以兵变的出现并不全是由于军队近代化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军队作风问题,排除C项;信息不能反映西方思潮对军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17、A【解析】

16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对外进行了殖民扩张与掠夺,成为殖民帝国。A符合题意;BC项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利用其优势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矛盾的暴露,现实主义文学出现并走向兴盛,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18、D【解析】

图中小说读者和传播方式均为两类,但从阅读的方式来看,有购买文本、转借文本、听书、看戏等方式,这说明时人阅读通俗小说的途径有多种,故D项正确;图示只能呈现两种阅读方式,无法反映这两种传播方式所占的比重,故A项错误;直接阅读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但这些读者也并非是社会上层人士且从图示中不能直接得出,故B项错误;图文材料只涉猎明清通俗小说,没有提及其他文学类型,不具有可比性,故C项错误。19、A【解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材料主要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对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认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故B项说法错误;第三世界是助推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与第二种观点矛盾,故C项说法错误;题中只是学者的个人观点,属于学术争鸣问题,故D项的描述与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不符,错误。20、A【解析】

这一规定明显保障了妻子的权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A正确;“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说明法律承认债券,B排除;婚姻关系和立法内容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21、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非洲、拉丁美洲、伊斯兰国家、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经济总值中的份额相比以前有了显著的上升,受经济力量崛起的影响,在国际格局必将会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正确;第三世界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A排除;欧美国家仍然是发达国家,C说法错误;新的国家秩序尚在形成之中,D排除。故选B。22、C【解析】

材料中,英国棉、毛织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机器、火车和铁轨等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4~1856年,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外传,在此影响下,欧美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进程也随之加快。一方面,这些国家生产原来英国占优势的棉,毛织品,使英国棉、毛织品出口比重下降;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在技术和资金上对英国的依赖却很大,需大量进口英国的机器、火车和铁轨等,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英国正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根据表中数据无法推知纺织品技术退让和纺织品出口总额下降,B和D项均排除。故选C。23、A【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东北西北边疆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奕䜣认为俄国是“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故选A;奕䜣的认识不是错误判断,排除B;材料内容与海防意识薄弱无关,主要是源于现实的边疆危机,排除C;清政府并没有联合英法遏制俄国,排除D。故选A。2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各时期代表人物的主张,属于较难题。解题关键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发展了儒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A是孔子的言论,B是荀子的言论,D是黄宗羲的言论,皆非加强中央集权。25、B【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1851年后女性职员人数大幅增加,说明工业化发展给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B正确;材料中女性职员数量的增加并不能说明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得到提升,A排除;材料未体现贫富差距缩小。C排除;女性职员增加不能证明妇女知识水平得到提高。D排除。故选B。26、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对丧事习俗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简洁文明行为的规定,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D正确;材料未涉及宣传神权迷信色彩,A排除;材料未涉及对贵族特权利益的维护,B排除;材料仅涉及是丧礼习俗的规定,C排除。故选D。27、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制定和起草新的法律;故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障,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管理有法可依的内容,而是强调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排除D。28、D【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该城市坊分开的限制被打破,商业活动异常繁荣,据此可以判断出是北宋的汴梁城,因为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D正确;宋以前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市有专门的较易场所,ABC排除。故选D。29、B【解析】

从材料信息来看,孙中山所说的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指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故答案为B项。梁启超、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排除A、D项;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详解】30、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儒家理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故B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的影响。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背景: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失败促使其总结失败教训;国民政府在的统治基本稳定。措施:限制地租的最高上限;以法律形式保障佃农耕作权;根据1947年、1948年平均值,实行定额制。(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土地收入;缓和了地区的社会矛盾;提高了地区的佃农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得出,其原因之一在于,吸取了其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依据材料“在稳定了阵脚的国民党政府”可以得出:国民政府在的统治基本稳定。第二小问,据材料“以全年收获量的37.5%为上限”可以得出:限制地租的最高上限;据材料“公布相关法律,规定要签订书面佃耕契约、延长契约期间、限制佃耕地的收回等”可以得出:以法律形式保障佃农耕作权;据材料“以1947、1948年的平均值为计算依据”可以得出:根据1947年、1948年平均值,实行定额制。(2)据材料“土地改革政策是一连串巧妙的政策,将地利盈收部分转往官方。”可以得出:增加了政府的土地收入;据材料“消除了地主暴力反抗的风险。于是部分佃农转而成为自耕农,也有余钱可存款。”可以得出:缓和了地区的社会矛盾;提高了地区的佃农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32、(1)原因:“实业救国”思想(或民族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重视人才。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推动其他行业(织布业)的发展。(2)理由:华为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另一方面提升了职工的生活水平,这符合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也符合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华为科技公司也进一步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当时中国久大精盐公司的创始人范旭东决意雪耻制碱,聚拢了一群跟他意气相投的青年科学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