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_第1页
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_第2页
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_第3页
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_第4页
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文学的“寻根〞与寻根文学一、文学的“寻根〞1、概述:“寻根〞文学的酝酿,在1983到1984年间,以“知青作家〞为主的一些中青年作家,如韩少功、阿城、李陀、郑义等,围绕文学“寻根〞问题,交换过意见,召开过座谈会。1984年年初,李陀在一篇文章里,使用了“寻根〞这一语词表达了他本人的“寻根〞意向。1985年的夏天,他们便纷纷在报刊上撰文,建议、宣扬有关文学寻根的主张。这些文章有:韩少功《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等。其中,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后来被有的人看作是这一文学运动的宣言,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那么叶难茂〞,认为我们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一些此前发表的作品在理论阐述中被作为范例列举。2、文学“寻根〞的缘由:〔1〕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反思〞潮流的深化,是对历史失误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关系的思考。在提倡者看来,如果以现代意识来重新照顾传统,将寻找自我与寻找民族文化精神联系起来,这种根源性〔“根〞〕的东西,将能为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修复提供可靠的根基。〔2〕从文学本身来看,在对西方文学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许多作家认为,以“世界文学〞的视野,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是中国文学“重建〞的更为可行之路。〔3〕从创作自身来讲,国外文学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3、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1〕从小说创作的题材来看,作家开始对风俗、地域文化产生兴趣。〔2〕小说艺术探索上,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开始使用。如细节描述与象征、寓言因素的结合,叙事方式的变换等。二、莫言的《红高粱》〔一〕故事本身1、两条线索:“现在时〞这条线索,写余司令所打的一场伏击战,写行军—等待—战斗的过程。“过去时〞这条线索写爷爷和奶奶轰轰烈烈的爱情。这也是小说浓墨重彩进行渲染的地方。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以及对暴力和性爱的迷醉在此被突出展现,其根本是对一种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的由衷赞美。2、两条线索的内在联系:主要表达为情感世界的联系。从对抗封建伦理道德起步,到对抗异族侵略,不仅有着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其性格上的原因,而且,这段“风流韵事〞是这一切变化的最初动因。〔二〕故事解读1、《红高粱》故事的多重解读抗战故事:《红高粱》宣告了历史小说正史化局面的终结,野史成为小说的主体。在这场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中更多表达出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对抗的暴力欲望。强悍生动的暴力和性爱是其浓墨重彩渲染的内容。家族故事:小说给我们虚拟了一个和现实世界构成强烈比照的红高粱家族。一方面是祖先的高大漂亮、彪悍健壮,另一方面那么是孙辈们的孱弱无能。爱情故事:一种民间爱情的蓬蓬勃勃的展现。2、从寻根意义上:寻找“父亲〞〔根〕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主体历史的寻找和重建的故事寻找和重建一种缺失了的父子关系——一种主体生成的环境。这个家族的故事不仅为了重现多年来被我们的文学遗忘的一批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题〔如侠骨与柔情、爱恨与恩仇、文化与自然、官匪与英雄、战争与人性等等〕,而且,在象征意义上,也是为这一代人重建一种主体的历史。这种对主体的历史的重建其实包含着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对自己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根〞的追寻。莫言所寻找到的主体的历史,由于对一些惯常结局的回避,成了一种理想人格,一种狂放不羁的响马精神,或者说是一种蓬蓬勃勃的生命力的父子传递。〔三〕人物:历史中的主体“我爷爷〞: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两重身份,并在他的性格中突出渲染出一种粗野、狂暴而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我奶奶〞: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罗汉大爷:忠诚、坚韧、不屈不挠。他们是叙事人重构的理想之父。正是在民间崇尚生命力与自由状态的价值取向上,作者描写“我爷爷〞的杀人越货,“我爷爷〞和“我奶奶〞的野地欢爱以及其他人物的粗野不驯。〔四〕《红高粱》的表达1、奇特的叙事人称:一个红高粱故事上溯了三代人,由“我〞,经由“我〞的父辈,到达“我〞父辈的父辈。2、“我〞的作用:叙事者的作用,借助叙事者的血缘家族关系展现一个“过去的世界〞。3、表达过程即是一个时间旅行过程。他创造了一系列临时性的故事时间,创造或者说是重造着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方式。〔五〕《红高粱》中的感觉描写感觉成了不肖子孙〔叙事者〕们跨越自己贫乏的经验疆界,接近红高粱般的爷爷、奶奶、父亲们〔人物〕的生活的一座桥梁。这里的感觉是纷乱的陌生的世界里唯一可靠、唯一具有意义粘着力的东西。三、阿城与他的《棋王》〔一〕故事本身1、线索:外表线索:棋实际重心:吃2、内容安排:小说四个段落,第一段列车上,重心在于王一生的吃相,作者将那种执着的吃相描述的出神入化。第二段知青点,重心在清蒸蛇肉的香气,这香气遮掩了王一生与脚卵的具体对弈。第三段总厂象棋赛,集中写棋,写气势。第四段描述假设干年后,王一生甘愿放弃入省队献技的时机,为了吃而留在地区棋队。3、四段内容之间的联系:阿城把棋和吃摆在两极,棋代表积极进取的功名意识,阿城想标志为入世;吃代表平凡普通实际的生活态度,阿城想标志为出世。通过吃对棋的吞噬,阿城想强调的是平凡普通的人生价值。〔二〕阿城其人1、经历2、根本观点《棋王》等作品表露的是对普通人的贴近,从普通人简单原始的人生现象中提炼出文化意蕴。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构成中儒、道、释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民族总体文化背景的问题。〔三〕从寻根到道与禅1、阿城表现自身的工具:禅宗公案的结构:它的根本形态是一种反逻辑反因果组织的推断,通过它来引导一种特殊的精神紧张状态。阿城比较入迷的是这里面所表达的机智。表现在小说中,他给你写这些,是让你悟别的。写意画派的具体笔法:削尽繁冗,返朴归真。素净中追求灵动,通过对简约的语词单位的调度,扩张每一个局部表现的内外延,使之充满活生生有弹性的质感。表达变成缓慢而又清澄的流动。道家的境界:他认为道家的境界是恬淡、含蓄、空灵的境界。他把这种境界引入小说,力图使之变成那种在空间效果构成之上对它进行照耀的因素,他希望这种清虚的境界使他的空间变得通体豁亮、通体透明。〔四〕平静如水的表达拒绝了当代的激情表达,而是采用一种平静如水的表达。道家精神不仅成为这部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情趣,也自然的溶解于它的表达。这是一种慢条斯理、悠闲自如的表达。对生活的真切而细致的感觉的恢复受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启发,把对于生活情景、细节的真实描述,与象征、寓言的因素加以结合。〔五〕表达所导致的小说艺术追求1、小说整体情调、气氛营造的重现。2、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