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模拟+新题】(原卷版)_第1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模拟+新题】(原卷版)_第2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模拟+新题】(原卷版)_第3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模拟+新题】(原卷版)_第4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模拟+新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化精练20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

(限时:30分钟)

真题重现

一、(2022•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

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

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

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

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

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

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

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

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

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

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T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

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

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

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

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o

o

实心板状实心棱柱状薄板状针状枝蔓状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1.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A.

63

2

O.

O.

B.1

1I

O-15O

-2

0.3-

C.

G

E

D)b

D.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

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

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

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

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3.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夯实基础练

堆J

[2022•四川•绵阳中学模拟预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多年但无法达成的目标,而非人灵长类动物

首选对象肯定是猴子。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同年12月

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

时代。2019年1月,孙强团队与同属于中科院神经所的张洪钧团队合作,再获佳绩:在张洪钧团队利用

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世界首批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瘠猴模型的基础上,孙强团队通过一只症状最

明显的公猴的体细胞克隆出五只小猴。这项进展说明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瘠猴

模型。

(摘编自操秀英《体细胞克隆猴:开启新药研发“灵长类”时代》,《科技日报》3月5日)

材料二:

中国体细胞克隆猴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大西洋月刊》写到,中国科学家不仅

仅是采用,尤其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美国克隆专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在接受《自然》杂志

访问时表示,应该恭喜中国科学家,“我明白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一他在本世纪前10年尝试克隆时,使用

了1.5万个猴子卵子,虽然已做到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系,但是怀孕的灵长类动物最终未能诞下活胎。

英国达林・格里芬教授说:“已知的、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无疑可以对人类疾病,尤其是

遗传疾病的研究、理解和最终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路透社的报道则认为,基因型相同的动物模型

对于生命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排除复杂基因背景对实验的干扰,并为一大批新药研究提供有效的

测试模型。

(摘编自《〈细胞〉期刊报道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参考消息》2019年3月5日)

材料三:

对于公众高度关注的伦理问题,团队成员明确表示,中科院做这项工作是为提高人类健康,研究脑科

学基本问题。我们严格遵守了国际各项相关协议和规则。相反,这项工作还可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目前,全世界每年对瘠猴的使用量高达10万只,主要被用于药物筛选实验。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

人们就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

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团队成员还表示:“体细胞克隆猴技

术让人们在一年内就能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减少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只要

使用很少数量的克隆猴,就能够完成很有效的筛选。”

(摘编自吴月辉《世界首例!这几只克隆猴可不简单》,《人民日报》2019年1月24日)

材料四:

2月27日,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瘠猴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

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已成功举办14届,是观察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

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能否入选,原创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近些年入选的项目来看,近

年来,我国以“墨子号”、“悟空号”和FAST望远镜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取得重要成

果,例如''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首次直接探测到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在1TeV附近的拐折入选2018年。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表示,近些年来,围绕特色科学资源,我国已在一些特色科学领域具有

引领优势,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人类起源、青藏高原演化等。2018年,我国科学家“将人类生活在黄土

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摘编自刘垠《克隆猴入围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日报》2019年2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中”与“华华”的诞生实现了科研人员多年的期盼,标志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

的疾病狒猴模型。

B.我国科学家基于克隆羊技术进行改良取得人类历史突破,虽然成就巨大但原创性不足,这是我国科技发

展需要突破的瓶颈。

C.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进行体外基因编辑,从而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可以大幅减少因药物

筛选使用的箍猴数量。

D.“悟空号”、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等项目入选“国内十大科技热点”,代表了我国近些年来取得了科技成就

的新特点新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学家通过改良克隆羊技术,从而生产出遗传背景单一的疾病狒猴模型,有利于减少药物筛选实验

中个体差异的干扰。

B.生命体克隆并将之应用于活体实验,可能会引发社会关于生命伦理的质疑,但人工克隆疾病僻猴模型反

而可能平息一些争议。

C.“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观察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克猴是中国科技

领先全球的重要例证。

D.“基于体细胞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舜猴”技术既符合科学伦理,又体现科学精神,各媒体不同侧面广泛

报道有利于科学精神传播。

3.新闻提倡“用事实说话”,但客观的事实中往往蕴含着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侧重于

哪些新闻事实?四则材料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技能专题练

维J

【2022•安徽•高三开学考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葵花向日,在古人诗词中多有提及,比如杜甫的“葵蹩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又如司马光的“更无

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很多人会想当然地以为其中的“葵”就是向日葵,但其实这是一个误

会。古人诗词语境中的“葵”,系指冬葵,一种曾经被誉为“百菜之主”的重要蔬菜。但自大白菜兴起于

宋代之后,冬葵逐渐被“打入冷宫”,目前只有南方部分省份仍有种植,一般被叫作“冬觉菜”。

冬葵是为数不多的我国原生蔬菜之一,而向日葵则来自于大洋彼岸的北美洲。据考证,北美原住民对

向日葵的驯化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16世纪初,西班牙探险家从美洲带回了向日葵种子,向日葵从此踏

上了走向世界的征途。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向日葵随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由于向日葵有着明显的向光

性,人们逐渐把它和同样有向光性的冬箕联系在一起,故名“向日葵”。

向日葵的花序是非常典型的头状花序。所谓头状花序,即许多无柄小花密集着生于花序轴的顶部,聚

成头状。外形酷似一朵大花,实为多花,菊科植物几乎全都是这种花序。外轮形如花瓣的是舌状花,不结

果,主要作用就是吸引可以为之传粉的昆虫;内部则是管状花,结果。如此内外配合,才能繁衍生息,子

子孙孙无穷也。

冬葵向日葵

(摘编自《古诗词中的“葵”》)

材料二:

植物学家们开始探究向日葵为何会逐日运动。向日葵弯曲的部位位于茎杆顶端以下10~15厘米处,于

是植物学家们分别破坏了茎杆顶端和弯曲部分的茎杆的两侧,但这未能影响花盘的逐日运动。他们又去掉

了向日葵的叶片,这时花盘便不再向着太阳运动了。这说明,向日葵的叶片对于花盘的运动至关重要,叶

片是花盘逐日运动的必要条件。

那么,向日葵是如何通过叶片来实现逐日运动的呢?2016年《科学》杂志的一篇封面文章揭示了向日

葵这一迷人现象背后的部分机制。

植物茎秆的弯曲大多是由两侧的生长速度不同导致的——如果茎杆的一侧生长快而另一侧生长慢,茎

秆就会向生长速度慢的一侧弯曲。植物学家们观测了向日葵花盘运动时茎杆上部分的生长速度,发现白天

时茎杆东侧的生长速度比西侧的快,而晚上时茎杆西侧的生长速度比东侧的快,这与向日葵花盘白天自东

向西、晚上自西向东的运动轨迹相符合。这也证明,向日葵花盘的转动是靠茎杆不停调节两侧生长速度而

实现的。日后的斫究进一步证实,向日葵的叶片被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后,会产生浓度不同的生长素。向光

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比背光一侧的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浓度低,这就导致背光一侧的茎杆的生长速

度比向光一侧的茎秆的生长速度要快。

(摘编自《向日葵为何逐日而生》)

材料三:

向日葵在开花初期,即它的花蕾刚刚绽开,花粉尚未成熟前,花盘的确是每日里追随太阳,自东向西;

一旦花粉成熟后,向日葵就不再追随太阳了,而是花盘始终面向东偏南方向。

葵花似乎明白,一直面向太阳,花朵就会像孵卵器那样,聚集阳光的热量,促进葵花籽更好、更快地

孕育。向日葵的花粉畏惧高温,气温超过30摄氏度,就超出了花粉的承受力,很容易被灼伤。加上这个时

候,生长素分泌量减少,且木栓层形成。因此,到这个时期,向日葵方阵会收起自己对太阳的狂热,齐刷

刷地面朝东南方向。随着向日葵花盘的增大,向日葵早晨向东弯曲、中午直立、下午向西弯曲、夜间直立,

这种周而复始的转向会逐渐停止。花盘除表现为越来越明显的垂头外,朝向几乎不再改变。

(摘编自《向日葵并非一直向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人以为古诗词中的“葵”就是向日葵,其实这不一定正确,它们更有可能是一种蔬菜。

B.向日葵约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由于它和冬葵一样具有向光性,故被称为“向日葵”。

C.虽然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向日葵会逐日运动,但其背后的机制直到2016年才真相大白。

D.植物的茎秆弯曲很可能是因为茎秆两侧生长速度不同,茎秆弯向的那一侧生长速度较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肯定地说,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民歌《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两句诗中的“葵”不是

向日葵。

B.向日葵花序看上去像一朵大花,实为多花,花盘外轮形如花瓣的舌状花只是为了吸引昆虫为之传粉,并

不结果。

C.植物学家们的实验证明:向日葵弯曲的部位位于茎秆顶端以下10~15厘米处,破坏这一部位不影响向日

葵逐日。

D.向日葵并非一直向阳,它只在开花初期到花蕾初绽、花粉尚未成熟前追随太阳转动,此后花盘朝向就始

终不变。

3.向日葵为何“向日”?后来为何又不再“向日”?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

核心素养练

维J

【2022•江西南昌•模拟预测】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侯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

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简单现象的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

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

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

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三年时间创作的80余篇文字作品。作

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

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

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他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

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作家王蒙说,

七十二侯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

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

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三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

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