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家?儒家?“法令者人主之大柄,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治平之世,明盛之君,必务德泽

,

罕用刑法。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教化:即礼仪教化,教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化的伦理道德,如忠、孝、仁、义、礼、信等等。是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对社会和个人的约束力相对较弱。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Contents目录一、礼法争鸣——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礼法普及——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德治思想的渊源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礼:有等级有差别的社会规范一、礼法争鸣——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左传·昭公六年》①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②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的历史价值?③子产“铸刑书”前早期国家的法律发展状况?1.叔向与子产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贵族垄断司法特权,主张维护等级“礼治”——目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形成文字并公开)——早期国家可能存在旨在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法律2、法治思想的渊源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左传昭公六年》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子产论政宽猛》1.叔向与子产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选择“铸刑书”的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社会秩序被打破,需要以法律维护统治,实现富国强兵。自由讨论:子产如何看待“德”与“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关系?一、礼法争鸣——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儒家却认为礼可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讨论:①法家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区别?——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以管理国家,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无差别的法律,儒家强调亲疏有别,尊卑有等的礼制。3、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讨论:②法家与儒家治国之争的理论来源儒家(孔、孟)法家(商鞅、韩非)人性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治理观讨论:③从统治者角度,哪种治理手段更符合时代需求?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依法治国,法术势驭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韩非列传》——法家思想既能满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富国强兵得需要,又能满足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君主专制得要求。讨论:④儒家与法家是否绝对对立,两者有何共通之处?——强调社会等级,主张统一中央集权。3、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案例:鲁国一个人,三次跟随君主出征打仗,三次当了逃兵,问他为什么逃跑,他说:因为我是独生子,家里有老父亲,我要尽孝道,所以当了逃兵。礼(德)法之争儒法这种人,不能惩罚。这种人,应该严惩。3、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一)

秦汉的法律2.秦汉朝廷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有法律效力。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称《秦律》;汉沿袭秦律,制《九章律》。云梦睡虎地秦简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答》多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共一百八十七条,其中单是“盗法:就有四十余条。秦代“以吏为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发髻,则应被处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秦律特点:以法家思想制定法律;条文繁多,量刑极重。二、礼法结合——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偷)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思考:董仲舒判案的结果及文本依据是什么?这体现汉朝的律令什么特点?汉武帝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开始用儒家思想来量刑判案,称”经义(春秋)决狱“或“以经注律”。

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一)

秦汉的法律儒家经典律令(法律)儒家化的开始:司法层面“子告父母、妇告威宫(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二年律令·告律》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guǒ)赢(luǒ)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唐)杜佑《通典》法律儒家化:将儒家礼的精神注入法律之中1.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以经入律”或“礼法结合”(立法、司法层面)(二)

魏晋南北朝的法律“(法律)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泰始(西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若心有爱憎而故杀者,各加一等。——《魏书·刑法志》子贼杀伤殴父母,枭首;骂詈[lì,骂],弃市;谋杀夫之父母,亦弃市

——《宋书》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量刑的原则是?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令什么特点?2.特点:律令进一步儒家化《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三)唐朝的法律与教化《唐律疏议》书影

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①演变历程:《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典范:法律儒家化完成②表现形式:律、令、格、式③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④影响: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1)唐朝的法律:《唐律疏议》⑤特点:

恶逆(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人)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阅读材料,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唐律有何特点?重视孝道,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是礼法结合的典范。(三)唐朝的法律与教化唐律号称“一准乎礼”,明确宣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作为德礼的孝道成为立法和司法必须尊奉之圭臬,在法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十恶”罪中,关乎孝道的有罪逆、不孝、不睦;在刑罚制度中,大力贯彻矜恤老幼原则;在民事家庭制度中,极力强化父权,并以无子、不顺公婆作为丈夫休妻的法定理由;在国家政策上,大力褒奖、宣扬孝子贤孙事迹。——龙大轩《孝道: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核心》①提倡礼治:732年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重视家训: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家有雅风,政事规为。——《授大理卿李坰黔中宣慰使制》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大唐开元礼》(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2)唐朝的教化(三)唐朝的法律与教化朝代法律实践活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并在立法中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根据表格,归纳宋以后的法律制定的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因时制宜;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原因:①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②理学通过多种方式(授徒、书院讲学、深入族规及家训)在社会上广泛传播③朱熹的贡献:编订《家礼》和《小学》来规范家庭和幼童的行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家礼》书影1.渗入基层的理学(二)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太祖朱元璋延续: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清康熙帝玄烨创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北宋吕大均(二)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北宋《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黜异端以崇正学……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