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咏牛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咏牛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咏牛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咏牛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诗歌专题训练咏牛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诗歌专题训练咏牛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牧牛图田锡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2.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大热见田中病牛文同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杭头角垂。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良可悲”三字直接表达了诗人见到垅上病牛时极为怜惜的情感态度。B.颔联上句中的一个“只”字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此时的牛两个鼻孔直喘气。C.诗人认为,病牛一生从早到晚都在被人驱赶役使,它这时候已用尽了力气。D.结句似与病牛对话,感慨牛死主人却不知道,暗含诗人对黑暗官场的鞭挞。4.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病牛”,诗人是如何突出其“病”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牛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注释】李纲,抗金名臣。本诗作于他被排挤而谪居武昌时。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极言牛劳动重、收获多,“千”是实指。B.第二句运用反问,强调牛积劳成疾后的境遇。C.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赞美病牛高尚的品格。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却蕴含深意。6.下列各句中“牛”的意象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李远《闲居》)B.雨歇河珠定,云开谷鸟还。田苗映林合,牛犊傍村闲。(李郢《夏日登信州北楼》)C.霜落牛归屋,禾收雀满田。遥陂过秋水,闲阁钓鱼船。(李建勋《田家三首》)D.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梅尧臣《耕牛》)7.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牛李纲(宋)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骑牛曲陆师(清)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注】驯扰:驯服柔顺。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9.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②。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觳觫:指牛。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B.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用词精当。如“峥嵘”写出了怪石的嶙峋特立,“幽”写出了竹子的气韵。C.诗中三四句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D.诗人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中的牛砺角和牛斗,一切托之于“戏咏”构思曲致,蕴含深意。11.诗歌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A2.①《牧牛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实的战乱“干戈扰扰遍中州”,与画里的和平“短蓑长笛一川秋”,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②《病牛》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句句写人,诗人以牛自况(或运用托物言志、象征),抒发了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画里送军粮的牛车”错。田诗前两句写社会现状,现实中送军粮的牛车如流水一般多;后两句写画中场景,画中的牧童在秋天的原野上吹笛放牧。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田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现实中的“似水流”凸显牛车之多,暗示战乱不休;画中的“短蓑长笛一川秋”反映天下承平,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李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赢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作者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诗人以牛自况,借咏牛来抒发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3.D4.①直接描写。通过描写牛的皮毛枯黄、头角低垂、鼻孔喘气、四蹄无力突出牛之“病”。②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侧面描写。牧童静坐不再拉牛,耕田老人站在旁边空叹气,这些都从侧面写出牛之“病”。③借助环境烘托。病牛大热天待在田中垅上,以酷热的环境侧面烘托牛“病”之甚。【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D.“暗含诗人对黑暗官场的鞭挞”错误,过度解读,结句主要是表达对牛一生劳苦的愤慨。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描写方法的能力。诗歌中对形象的塑造常常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方法,题干要求分析诗人是如何突出牛之“病”的。“皮毛枯杭头角垂。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直接描写牛的病态。“枯杭”犹“枯槁”,写病牛的皮毛干枯;“垂”是低垂之状,写出病牛已无力昂起头角。而“谽谺”是中空的样子,写病牛鼻子里喘着粗气;“屴岌”是耸起的样子,写病牛的四蹄勉强能够支撑起身体。总之,通过描写牛的皮毛枯黄、头角低垂、鼻孔喘气、四蹄无力突出牛之“病”。“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从牧童、耕叟的反应侧面描写牛之病。牧童不再牵挽缰绳拉牛,而耕地的老人则在一旁站立看着病牛白白叹息,都说明牛的确病了。题目“大热见田中病牛”交代了病牛所处的天气环境,“大热”天气,而病牛是在“垅上”,表明本来是想要耕地的,而牛待在田垄上表明它无法耕地,说明它病了。环境也属于侧面描写,突出其病。5.A6.D7.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本诗用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头勤劳的、力耕至筋疲力尽却无人疼惜,只要能让众生吃饱不惜卧病残年的高尚的病牛形象,作者借咏牛来表达自己为了国家、百姓奋力抗金,哪怕身受排挤却依然不改初心的志向。【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能力。A.“‘千’是实指”错。本诗中的“千”是虚指,说明牛耕地之多,收获之丰。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事物形象的能力。A、B、C选项中的“牛”是归来的牛,悠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D.本句中的“牛”是耕田到力尽仍吃不饱,秋收后依然要劳作而不得闲的牛,寄托了作者对于如耕牛一般辛苦劳作的人们的同情。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耕犁千亩实千箱”,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力尽精疲谁复伤”,运用了诘问:它自身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可是病牛并未抱怨,只要众生都能吃饱,不惜羸病,独自卧在残阳之中,此处残阳运用双关,也指晚年。整首诗看似写牛,结合注释可知其实是在写作者自己,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8.B9.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B.“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10.C11.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借竹、石表达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解析】10.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仔细分辨。A项,“……蕴含深刻的哲理,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错误。没有“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是产生一段感想议论。B项,“诗人对咏写物像的外形特征作细致的描摹”错误。写竹不是咏其外形特征,而是内在气韵。D项,“……构思曲致,蕴含深意”错误。应当是“构思简单,语言通俗直白”。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把握能力。对于句子含义的考查,学生一般按照译文+手法+情感的思路解答。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诗歌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然后,浏览全诗,锁定诗歌后四句,圈画出诗句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话进行大概的翻译,可以调整个别词语的顺序,不能丢三落四,然后引申如有手法,并加以分析解释,入没有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情感。后四句写了诗人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写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诗中的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自然美被破坏的痛心外,另有所讽: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祐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