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教材课件_第1页
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教材课件_第2页
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教材课件_第3页
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教材课件_第4页
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教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编辑1CCC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教材

声德电子培训资料可编辑2目录

第一章绪论……………..……………(3)第一节产品认证简史…………………(4)第二节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10)第三节名词和术语…………….……(17)第二章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要求的主要内容….…25)第二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依据…..(28)第三节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理解…………..…(28)第三章初始工厂检查………………..(54)第一节检查依据的识别…………..…..(54)第二节检查的策划…….(55)第三节现场检查主要工作流程……….(61)第四节—致性检查…….(70)第五节判定准则………(77)可编辑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产品认证简史产品认证从自发的局部顾客的需求,转变成国家、地区的自觉的活动,直到具有系统理论指导的世界性活动,经历了三个世纪,100多年的努力。本章将遵循这这段历史由简到详地予以介绍。产品认证活动起源于商品经济初期,例如,当一个工匠谋求订户确认他的产品符合某种或几种规格时就出现了原始的认证活动。可是,这些活动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在产品规格的形式和确认方面也不规范

到19世纪中叶,一些工业化国家为保护人身安全,开始制定法律或技术法规,规定电器、锅炉等工业品必须通过符合行业或政府规定的要求、并按批准程序确认,才能为市场接受,从而出现了强制性的产品认证。可编辑4

制度化的产品认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到50年代,基本上普及到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如欧洲的CE、ENEC认证及标志,北美的UL和CSA认证及标志60年代起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都陆续开始实行认证制度80年代发展的CE市场准入制度,198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1EC)在欧洲电工委员会(CEE)的基础上成立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合格测试与认证组织(1ECEE)。一、产品认证的起源和发展可编辑5二、产品认证的现状

产品认证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的活动,具有了基本的理论指导和实施模式,ISO将认证定义为“由第三方确认产品、过程和服务符合特定要求,并给以书面保证的程序”,而且对“产品”的含义进行了最充分的拓展。针对ISO所定义的产品,在ISO/IEC出版物{认证的原则与实践}中,将现行的产品认证制度归纳为以下八种模式:第一种认证模式一型式试验。按规定的方法对产品样品进行试验,以证明样品是否符合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全部要求;第二种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市场抽样检验)。市场抽样检验是从市场上购买样品或从批发商、零售商的仓库中随机抽样进行检验,以证明认证产品的质量持续符合标准的认证要求;可编辑6第三种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加认证后监督(工厂抽样检验)。工厂抽样检验是从生产厂发货前的产品中随机抽样进行检验;第四种认证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的综合;第五种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加工厂质量体系评定加认证后监督(质量体系复查加工厂和市场抽样检验);第六种认证模式——工厂质量体系评定加认证后的质量体系复查:第七种认证模式——批量检验。根据规定的抽样方案,对一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并据此对该批产品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断;第八种认证模式——100%检验。可编辑7以上八种认证方式可以归纳为下表:

认证模式

型式试验

质量体系评定

认证后监督

市场抽样检查工厂抽样检查质量体系复查1●2●●3●●4●●●5●●●●●6●●7批量检验

8100%检验

可编辑8上述八种认证模式适合于不同的“产品”。但从上可以看出,第五种从型式试验、企业质量体系的检查和评定,到对获准认证产品及其企业进监督的丛证模式,特别适合于批量化化生产的硬件产品,可促使企业在最佳条件下持续稳定地生产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使顾客买到不合格产品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是ISO、IEC向各国推荐的,并为各国普遍采用一种硬件产品的典型认证模式,尤其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ISO/IEC导则28《典型第三方产品认证制度通则》中明确规定,典型的产品认证制度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型式试验、质量体系检查评定、监督检验和监督检查。前两个要素时取证的必备条件,后两个要素是获证后的监督措施:

可编辑9三、产品认证的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依据国家法律开展认证工作如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通过政府决议以专项法规或行业法规确定认证制度(2)技术依据●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1EC)制定的IEC标准,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制定的CISPR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制定的ISO标准等。●国家标准音视频类采用:GB8898《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GB/T17625《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LVD》GB/T13837《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

可编辑10第二节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一、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发展

我国自1978年恢复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成员国地位以来,按照国际规范积极建立和开展中国的产品认证制度。目前已经开展了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愿性产品认证、进出口食品企业卫生注册、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等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12月对外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定从2002年5月1日起,在国家认监委的组织管理下,国家对9个行业重9大类132种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可编辑11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依据第一条产品质量认证(以下简称认证)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第三条企业对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或者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设立的行业认证委员会申请认证。国家法律飞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规定不经认证不得销售、进口和使用的产品,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第四条认证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实行安全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中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实行合格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标准化法》规定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有关条款第三十八条国家根据需要,对涉及安全、卫生等重要的进出口商品及其生产企业实施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和出口质量许可制度,实施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进口商品,必须取得国家商检局的进口安全质量许可,方可进口。可编辑12三、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理》有关条款第一条产品质量认证(以下简称认证)是依据产品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来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相应技术要求的活动。第三条企业对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或者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设立的行业认证委员会申请认证。国家法律飞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规定不经认证不得销售、进口和使用的产品,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办理。第四条认证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实行安全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中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实行合格认证的产品,必须符合《标准化法》规定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要求。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有关条款第三十八条国家根据需要,对涉及安全、卫生等重要的进出口商品及其生产企业实施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和出口质量许可制度,实施进口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进口商品,必须取得国家商检局的进口安全质量许可,方可进口。可编辑131.监督管理机构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2)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3)地方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和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2实施机构

1)指定的认证机构2)指定的检查机构3)指定的检测机构五、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

1.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模式强制性产品认证所采用的认证模式为以下单一或者若干认证模式的组合: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监督管理和实施机构可编辑141.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模式

强制性产品认证所采用的认证模式为以下单一或者若干认证模式的组合:1)设计鉴定;2)型式试验;3)制造现场抽取样品检测;4)市场抽样检测;5)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检查;6)获证后监督。《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是认证机构实施认证、认证申请人申请认证和地方执法机构对特定产品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文件,主要内容为:适用的产品范围;认证模式;申请单元划分规则或者规定;—适用产品对应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则:申请认证须提交的文件及资料;型式试验抽样和送样的要求;关键元器件的确认要求(根据需要);检测标准和检测规则等相关要求;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要求;获证后监督的要求,适用的产品加施认证标志的具体要求。

五、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实施

可编辑152.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程序

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程序按照认证模式,可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环节:1)认证申请;2)型式试验;3)初始工厂审查:4)抽查检测:5)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6)获证后的监督。3.强制性产品认证标1)基本图案认证标志的名称为“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Compulsory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也可称为"3C”标志),可编辑162)认证种类标注认证标志基本图案的右部印制认证种类标注,“S”代表安全认证,“S&E”代表安全和电磁兼容认证,“EMC”代表电磁兼容认证,“F”代表消防认证。

3)认证标志的监督管理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标志的制作、发放和使用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可编辑17第三节名词和术语

申请人applicant

申请产品认证的组织。2.持证人certificateholder

持有产品认证证书的组织。3.制造商manufacturer

控制认证产品制造的组织4.制造场所/生产场地manufacturer'slocus/factorylocation

进行至少包含正常的最终装配和/或检验等活动的场所。注:有时制造场所/生产场地可以不同于制造厂/制造商。如:生产场地在亚洲,制造商在欧洲。5.工厂factory

制造商和制造场所/生产场地的统称。可编辑186.OEM工厂按委托人的设计、生产和检验要求,生产认证产品的工厂。注:1)委托人可以是申请人/持证人或制造商。

2)通常OEM工厂的设计、生产和检验由委托人控制。

3)OEM的英文为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7.ODM工厂按委托人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认证产品的工厂。注:1)委托人可以是申请人/持证人或制造商。

2)通常ODM工厂的设计、生产和检验由ODM工厂控制。

3)ODM的英文为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8.结构说明structuredescription

描述认证产品质量特性的文件注:文件可以是配方,图片、图样或适合的解说等。

可编辑199.供应商supplier

为工厂认证产品提供元器件/零部件/材料的组织10.多功能产品multi-functionproduct

多于一个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内的产品功能的产品11.特性characteristic

可区分的特征。注:1)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特性仅指固有特性。

2)特性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

3)有各种类别的特性,如:

—物理的(电特性,如:电磁兼容性、短路脱扣特性、工频耐压、放射性等等:机械特性,如:结构、尺寸、强度、硬度等等);

—化学的(如:材料成分、阻燃性、毒性等等):

—功能的(如:多功能、防电击、防辐射等等):12.工厂质量保证能力qualityassurancecapabilityoffactory可编辑20

工厂确保认证产品持续满足认证标准要求的综合能力。13.一致性consistency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与已获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质量特性的符合程度。14.关键件criticalcomponent对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起关键作用的部件或零件。15.检查inspection为获得证据并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满足认证机构要求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16.工厂检查factoryinspection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检查。17.初始工厂检查initialfactoryinspection获证前进行的工厂检查。18.监督检查followupinspection获证后进行的工厂检查。19.一致性检查inspectionforconsistency对一致性的检查。可编辑2120.获证后监督followupsurveillance为确保持续满足认证机构的规定要求,对持证组织的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和认证产品进行的管理活动。21.检验(inspection)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22.工序检验processinspection在工序控制中,按规范对认证产品的输入和输出进行的检验。23.监督检验followUpinspection获证后的产品检验。注:1)通常认证实施规则规定了厂监督检验是否需要进行。2)用与试验的样品应随机抽取。因此,有时也称“抽样检验”。24.例行检验routineinspection为确保最终产品满足规定要求,通常在生产的最终阶段对产品进行的100%检验。可编辑22

注:1)例行检验有时也称“生产线检验(producfionlineinspection)。

2)例行检验的项目不少于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3)一般,例行检验后除包装和标识外,不再进一步加工。25.确认检验Verificationinspection

为验证产品是否持续符合认证标准要求,由工厂策划和实施的抽样检验。注1)检验的样品应是随机抽取的。

2)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委托外部检验机构进行确认检验。26.定期确认检验periodvalidationinspection

被规定了实施周期和时机的确认检验注:1)“定期”可以是按批次的,也可以是按规定的时间间隔的。

2)某些情况下,可以委托外部检验机构进行定期确认检验。可编辑2327.试验test

按产品规范确定一个或多个特性的一组操作。注:规范可以是标准、图样、技术要求或操作规定等。28.型式试验typetest

为证明产品满足认证产品标准的全部要求所进行的试验。注:有时,型式试验也称型式检验typeinspection29.指定试验selectedtest

工厂检验人员按检查员确定的项目和标准进行的现场试验。注:1)通常指定检验是检查产品一致性的补充手段。

2)样品数量和判定准则通常应执行认证标准的规定。30.见证试验witnesstest

由检查员观察,工厂检验人员进行的现场试验。注:通常见证试验是检查工厂检验资源(人员、设备、环境等)的补充手段。

可编辑2431.校准calibration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注:校准一般不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32.检定qualification

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33.溯源性traceability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的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34.运行检查functionalcheck

在校准周期内,为判定测量装置是否适用于产品检验,定期地使用特定的方法对测量装置进行地功能性检查。可编辑25第二章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

《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检查的依据。它包括工厂质量体系的十个要素第一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主要内容

工厂应按照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建立质量体系,至少包括下述文件化程序:1)认证标志的保管、使用控制程序;2)产品变更控制程序;3)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4)质量记录控制程序;5)供应商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程序;6)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程序;7)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定期确认检验程序;8)生产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可编辑269)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10)不合格品控制程序;11)内部质量审核程序还应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认证产品标准、认证产品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必要的工艺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等。工厂应具备生产相应产品的生产设备和/或工艺装备、符合规定检验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以及与生产过程相适应的环境条件,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工厂应建立符合要求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供应体系,以保证认证产品的生产能够得到合格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为确保认证产品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控制认证产品质量的文件和资料都应受控,已经确认的涉及产品一致性的文件的更改应符合认证规定要求。可编辑27应按程序严格控制不合格的产品,确保贴有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标准及相关的要求方可出厂。为了确保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的一致性能持续地满足认证机构的要求,工厂应开展内部质量审核,自我考核质量保证能力的符合性、有效性并使之持续改进。通过认证的产品,使用认证标志及标志管理应符合规定要求,确保使用标志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产品,而不合格产品和发生变更但未经过认证机构批准的产品不使用标志。质量记录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也是进行追溯的基础,工厂应按程序规定对质量记录实施控制。认证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申请人、制造商、工厂等多个组织,而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所指的制造场地是生产或组装产品的场所,并由认证机构建立跟踪服务。可编辑28第二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依据

一、基于WTO的原则

二、认证规则和程序

第三节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理解

1职责和资源1.1职责工厂应规定与质量活动有关的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且工厂应在组织内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a)负责建立满足本文件要求的质量体系,并确保其实施和保持:b)确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可编辑29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充分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理解要点:1)工厂——见“名词和术语”节。2)认证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通常包括质量负责人、技术人员、采购人员、检验/试验人员、内审人员、关键工序操作人员等。应规定以上各类人员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且各职责的接口应清晰、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及相互关系的规定通常需要以文件化形式确定。文件化的形式可集中描述,也可在相关的程序中体现。3)质量负责人应是工厂组织内的人员,原则上应是最高管理层的或至少是能直接同最高管理层沟通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经验或经历,有能力协调、处理与认证产品质量相关的事宜,熟悉相关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认证机构对强制性认证标志的管理要求等。4)质量负责人应被赋予覆盖《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1.1a~d)的职责和权限。在质量活动中,质量负责人应有效履行其职责。工厂可指派一名质量负责人的代理人,当质量负责人不在时履行相应职责;质量负责人和其代理人可通过任命书飞授权书或质量文件描述。可编辑301.2资源工厂应配备必须须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以满足稳定生产符合强制性认证标准的产品要求:应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确保从事对产品质量有影响工作的人员具备必要的能力;建立并保持适宜产品生产、检验、试验、储存等必备的环境。

理解要点:1)资源包括生产设备,检验设备、人力资源和工作环境等。是确保生产认证产品持续、稳定地符合认证标准的最基本的条件。2)工厂可根据产品特点、生产方式、规模大小、人员素质和认证机构的要求来确定并提供这些资源。3)与质量有关人员的能力和数量应能确保持续稳定生产符合认证标准产品的要求:人员能力的评定应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等。

可编辑314)工厂的生产和检验设备的性能、精度、运行状态等应能确保满足规范的要求。数量应满足正常批量生产的需要。5)工作环境是指保证认证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环境,涉及生产、检验、试验、存储等环节。如: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照度……;检测对温度、湿度、磁场、噪声、振动……的要求;储存环境的通风防潮……等等。工厂应识别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并提供和管理这些资源以满足要求。6)工厂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如认证标准的变化、认证机构要求的变化、顾客需求的变化、自身发展的需要等),重新确定和调整资源,以保证认证产品质量持续满足强制性认证标准的要求。2.文件和记录2.1工厂应建立、持文件化的认证产品的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以及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相关过程有效运作和控制需要的文件。质量计划应包括产品设计目标、实现过程、检测及有关资源的规定厂以及产品获证后对获证产品的变更(标准、工艺、关键件等)、标志的使用管理等的规定。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应是质量计划的一个内容,其要求应不低于有关该产品的国家标准要求。

可编辑32理解要点:1)质量计划:规定认证产品由谁、何时及应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源的文件。2)工厂应针对认证产品建立并保持相关文件,文件的内容应覆盖《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2.1条中的规定。当产品和工艺都比较简单时,可以用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把所有内容包括进去;也可以将上述规定写入不同的文件中。如通过质量计划规定出谁及何时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源,而认证产品变更的管理、认证标志使用的管理在程序文件中规定,产品的设计目标在相应的标准或规范中规定,产品工艺、工艺监控和测量、资源配置和使用等在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等文件中规定。3)质量计划或类似文件应包括产品设计标准或规范,其要求应不低于相应认证标准要求。

4)实现过程是指认证产品生产、检验、包装、搬运等全过程。

可编辑332.2工厂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程序以对本文件要求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些控制应确保:a)文件发布前和更改应由授权人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b)文件的更改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c)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理解要点:1)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体。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它电子媒体,也可以是照片或标准样品,或上述内容的组合。2)工厂应建立和保持文件化的程序,确保对《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2.1条涉及的。以及工厂为保证产品符合认证标准和认证机构要求而制订的所有文件和资料进行有效控制。可编辑343)文件控制的要点:a)控制的时机:文件在发布前和需更改时;批准人:授权人;适宜性:指文件的内容应与工厂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相适应;b)控制的对象:现行修订状态及文件更改状态;方法:可采用控制清单、修订一览表等方式),目的:防止非预期使用;c)使用处:可以是生产现场管理的工作现场等:相应文件:其工作的依据、准则或表单等;文件应是有效版本。4)记录是一种特殊的文件,记录的表式也应按本条的要求进行控制。可编辑352.3工厂应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的文件化程序,质量记录应清晰、完整以作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证据。质量记录应有适当的保存期限。理解要点:1)建立和保持文件化程序。2)程序的内容是质量记录的标识、储存、保管和处理等规定。3)质量记录应是产品、工艺和质量体系符合要求及有效运行方面的证据,并应具有追溯、证实或依据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功能。4)质量记录的控制要求: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标识、储存和保管,最终结果应确保清晰、完整可追溯。a)标识:可采用颜色、记录表格编号等方式并便于追溯;b)储存:应有适宜的场所及环境;c)保管:包括记录的防护和管理,应使记录易于查阅并防止损坏或丢失;d)处理:应包括记录最终如何销毁的要求。5)记录的填写包括复制应字迹清晰,内容完整,不随意涂改。6)所有质量记录都应规定保存期限。保存期限的规定应考虑认证产品特点、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要求、追溯期限等因素。

可编辑363.采购和进货检验3.1供应商的控制确保供应商具有保证生产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要求的能力。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日常管理记录。理解要点:

1)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是指对产品的安全、环保、EMC、主要性能有较大影响的元器件和材料,如认证实施规则中的“关键零部件清单”(有时可能不仅限于这些)。2)程序针对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内容:选择、评定和日常管理;目的:确保供应商持续满足要求。

3)评价供应商主要针对其能力:对影响程度不同的采购产品可采用不同的评价准则;在制定供应商评价准则时,可考虑以下因素:

可编辑37a)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后续服务、历史业绩:b)质量保证能力;c)来自有关方面的信息(如同行的评价、主管部门的推荐、第三方认证等):d)满足法规或规章的要求。工厂应根据选择、评价的结果,确定符合要求的供应商。注:若所采购的产品中有涉及到强制认证的,在选择准则中应有这方面的要求4)应按程序的规定对选定的供应商加以控制,确保所采购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当供应商的变化会影响获证产品的一致性的,工厂应确保该变化符合认证规定的要求。5)应保存对供应商选择评价的记录,如合格供应商名录、供应商质保能力调查表、评价记录等。工厂应保存对供应商日常管理的记录,如供货业绩,当供应商产品出现问题时,工厂应要求其采取纠正措施并验证其实施的有效性。6)以上记录应按2.3条的要求进行控制。

可编辑383.2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供应商提供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或验证的程序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以确保关键元器件和材料满足认证所规定的要求。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以由供应商完成。当由供应商检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工厂应保存关键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

理解要点:1)应制订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检验/验证及定期确认检验的程序。包括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按程序的要求进行检验或验证。2)工厂应明确定期确认检验实施的时机、频次及项目等,并按程序的规定实施。定期确认检验可由工厂完成,也可由供应商或由能力的第三方完成。

可编辑393)工厂应根据所采购产品的重要性、自身的检测能力、检验成本及供应商质保能力等因素来确定检验的方式和内容。当检验是由供应商进行时,工厂应对供应商提出明确的检验要求,如检验的频次、项目、方法等。4)应保存关键元器件检验或验证记录、确认检验记录及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及有关检验数据等;检验或验证记录应能表明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并有检验人员或授权人员的签名或盖章。5)对于由供应商完成的检验,其记录应包括所涉及的产品、所覆盖的数量、检验项目和结论及供方检验人员或授权人员的签名或盖章。6)记录的控制应符合2.3条的要求。4生产过程控制和过程检验4.1工厂应对关键生产工序进行识别,关键工序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果该工序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则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使生产过程受控

理解要点:

1)工厂应识别产品的生产过程,并列出关键工序。

可编辑402)工厂应委派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从事关键工序的操作工作。所谓能力是指经证实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本领。工厂应确认其具有必要的能力。3)工序作业指导书是否需要及其详略程度与操作人员的能力、作业活动的复杂程度等有关。只有在确认没有文件规定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时,工序作业指导书才是必需的。4)通常,工序作业指导书应规定工序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必要时,可包括对工艺过程监控的要求。4.2产品生产过程中如对环境条件有要求,工厂应保证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

理解要点:

1)工厂应识别认证产品生产过程中为达到其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环境条件针对不同的产品和工序可以涉及: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磁场、照度、洁净度、无菌、防尘等。

可编辑412)在识别的基础上,工厂应提供和管理这些资源,确保工作环境满足规定的要求。对这些条件的管理建立在明确的规定的基础上,包括具体参数及对其控制的要求(如有的话):3)在认证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确认规定的条件已得到满足,否则不能进行生产活动。4.3可行时,工厂应对适宜的过程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理解要点:

1)在以下情况时,工厂应对适宜的工艺参数和产品特性进行监控:a)工序的结果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完全验证,或者加工后无法测量或需实施破坏性测量才能得出结果:b)工序对最终产品的安全质量、主要性能有重大影响。

2)“监控”包含当工艺参数失控会导致产品特性不合格时的应急措施。3)“监控”还应包括当工艺参数和产品特性由特定的软件进行监视和控制时,工厂应有相应的措施或规定,确保软件的正确使用,防止非正常使用。

可编辑424.4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理解要点:1)与生产认证产品相关的生产设备都须进行维护和保养。2)工厂应建立并保持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制度,以保证生产设备持续维持必要的过程能力。其通常包括日常的维护保养及定期的维护保养。

4.5工厂应在生产的适当阶段对产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产品及零部件与认证样品一致。理解要点:1)工厂应针对认证产品的特点,在其形成的适当阶段设立检验点,并明确其要求。2)在检验点上,用明确的表示方法(如图样、图片、模型、描述说明等)标明认证产品的特点(如名称、规格、型号、尺寸等)。3)工厂应按过程检验的要求进行检验。

可编辑435.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工厂应制定并保持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以验证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检验程序中应包括检验项目、内容、方法、判定等,并应保存检验记录。具体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要求应满足相应产品的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例行检验是在生产的最终阶段。生产线上的产品进行的100%检验,通常检验后,除包装和加贴标签外,不再进一步加工。确认检验是为验证产品持续符合标准要求进行的抽样检验。

理解要点:

1)例行检验(Routineinspection)(生产线试验(ProductionLineTest)可编辑44目的:剔除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对产品产生的偶然性损伤;检验点:通常在生产的最终阶段;数量:100%;性质:非破坏性试验;方法:可以等效,通常不采用安全标准规定的型式试验条件。后续要求:检验后一般不再进一步加工,除进行包装和加贴标签外;项目:应不少于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2)确认检验(Verificationinspection):质量保证措施的一部分,由工厂计划和实施的一种定期抽样检验。目的是考核认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从而验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的有效性。3)认证实施规则中对例行检验、确认检验的要求有明确规定。工厂应按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制定文件化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程序并执行。4)工厂制定的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项目应不少于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确认检验的频次应不低于认证实施规则的要求。确认检验可由工厂进行,也可由工厂委托具备能力的组织来完成。5)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记录应予以保存,其控制应符合2.3条的要求。

6.检验试验仪器设备用于检验和试验的设备应定期校准和检查,并满足检验试验能力。检验和试验的仪器设备应有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应能按操作规程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

可编辑45理解要点:1)工厂应根据确定的检验试验要求宋配备检验和试验设备;能力指设备的量程、精度、数量等满足生产批量时的检验要求。2)应制定检验试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规定使用的步骤及方法等。操作规程的详略程度与仪器的复杂程度和操作者的能力相适应。3)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能,能按操作规程和检验试验的要求准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和完成检验活动。

6.1校准和检定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校准或检定。校准或检定应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口对自行校准的,则应规定校准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被使用及管理人员方便识别。应保存设备的校准记录。

可编辑46理解要点:1)用于确定所生产的产品符合要求的检验试验设备应按规定周期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2)工厂应根据设备使用的工序或工位和频次,合理规定检验试验设备的校准、检定周期。法律法规有要求(如我国规定的强检设备)时,校准周期应不大于其规定的周期。3)工厂应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校准和/或检定机构(无论是本机构内部或外部的)对检验和试验设备进行校准或检定;4)对检验试验设备的校准或检定均应能溯源至国家或国际基准。5)对于工厂自行校准的,则应建立校准的依据,明确校准的方法、验收准则和校准周期等。6)设备的校准状态应能方便地被使用及管理人员识别,以免误用。如粘贴校准合格标识等。7)必须保存每一台检验试验设备的校准记录或检定证书,检定证书至少应包括:设备标识、检定依据、检定结论、有效期、检定人:校准记录至少应包括:设备标识、测量值、偏差、不确定度、基准设备、校准结果、有效期、校准人。记录的控制应符合2.3条的要求。

可编辑476.2运行检查对用于例行检验和确认检验的设备除应进行日常操作检查外,还应进行运行检查。当发现运行检查结果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应能追溯至已检测过的产品。必要时,应对这些产品重新进行检测。应规定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需采取的措施。运行检查结果及采取的调整等措施应记录。

理解要点:1)运行检查的对象:用来进行例行检验、确认检验的设备。目的:判断该仪器能否用于进行产品检测和质量判断。2)方法:用“样件”检查;濒次:在校准有效期内,按产品、工艺特点、使用频度等确定,应能做到一旦发现设备功能失效时,可将自上次运行检查以后所检测过的认证产品追回。3)工厂应以文件的形式明确需要进行运行检查的设备,及其检查的要求、内容、频次和方法。可编辑484)当检测设备在使用或运行检查中发现功能失效时,工厂应对以往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a)停用该设备,启用同类已校准的设备;b)对设备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满足要求;c)必要时对已检产品追回重新进行检测;d)必要时调整运行检查的频次。5)有关的运行检查、评价结果及采取的措施应有记录。记录的控制应符合2.3条要求。

7.不合格品的控制工厂应建立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内容应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经返修、返工后的产品应重新检测。对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修应作相应的记录,应保存对不合格品的处置记录。

可编辑49理解要点:1)工厂应建立并保持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程序针对不合格品的标识方法、隔离和处置及采取纠正措施的措施。2)不合格品可能涉及产品形成的各个阶段;采购、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不合格品,所有环节的不合格品均应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3)不合格品返工、返修后应重新进行检测:重要部件或组件的返工应按规定作好记录,若涉及产品一致性的返修应慎重或通过必要的批准手续4)当发现不合格品时,应按不合格的性质、严重程度(如个别、批量、偶然性、安全项目)决定是否进行原因分析,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不合格品。8.内部质量审核工厂应建立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确保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和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并记录内部审核结果。对工厂的投诉尤其是对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应保存记录,并应作为内部质量审核的信息输入。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记录。可编辑50理解要点:重)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内部审核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工厂应制定文件化的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对上述二方面的内容的审核的策划和实施做出规定。2)工厂庖根据质量体系运行的实际情况(如过程的复杂性、重要性、运行情况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策划审核方案。应收集顾客的投诉,特别是对认证产品质量的投诉,并作为每次内审的输入信息。审核的频次应确保一年内的审核覆盖《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的全部内容。3)应制定审核方案及每次内审的审核计划。审核计划应明确审核的内容(应包括产品一致性)、日程安排及其审核员,并按计划实施审核,实施过程应做好记录。4)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责任部门应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审核人员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结果及其有效性进行验证。5)内部审核时,特别注意对产品一致性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核。6)审核人员应与受审核区域无直接责任关系,并具备相应的能力。7)每次内审应有审核报告,对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产品一致性做出评价。

可编辑519.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工厂应对批量生产产品与型式试验合格的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控制,以使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的要求。工厂应建立产品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结构等影响产品符合规定规定因素的变更控制程序,认证产品的变更(可能影响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或型式试验样机的一致性)在实施前应向认证机构申报并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

理解要点:1)认证产品的一致性(consistencyofproduct)的对象:使用认证标志的产品;内容:现有生产的产品的结构,包括设计、工艺、和所使用的关键元器件、材料等与型式试验样品的结构,包括设计、工艺、和所使用的关键元器件、材料是否一致。2)工厂应对批量生产的认证产品在采购、生产和检验等环节,对其一致性进行控制,以确保认证产品持续符合规定要求。

可编辑523)工厂应建立认证产品的变更控制程序,对认证产品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和结构的变更做出规定。4)凡涉及认证产品的变更应向认证机构申报,提供详细的变更资料。5)工厂申请的变更应在认证机构批准后方可实施。6)不得未经批准就在已实施变更的产品上加贴认证标志。10.包装、搬运和储存工厂所进行的任何包装、搬运操作和储存环境应不影响产品符合规定标准要求。理解要点:1)工厂应明确产品的包装要求,所采用的包装材料、包装方法、包装过程不能对已符合标准要求的认证产品产生不利影响。包装表面的标识应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2)工厂对认证产品的搬运应做出明确规定,防止因搬运操作不当、搬运工具不适当、搬运人员不熟悉搬运要求等原因致使产品不合格3)工厂应针对产品的特点设定适宜的储存环境,确保储存的产品不因储存条件不适合而不合格。

可编辑53第三章初始工厂检查

本章主要涉及:检查依据的识别、检查的策划、检查的实施、检查的报告等内容。一致性检查和检查结果的判定.第一节检查依据的识别检查的基本依据是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和产品一致性要求。但还应注意:1)申请认证产品适用的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及国家认监委制订的补充检查要求,尤其当认证产品跨越几个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时;2)申请认证产品适用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型式试验依据的中国国家标准,并注意国家差异(若有的话);3)认证机构的相关规定。第二节检查的策划检查策划包括:文件资料审查、确定检查范围、组成检查组、编制检查计划和工作文件的准备。在上述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环节的互动,形成检查思路,作好检查准备。可编辑54文件资料审查主要是检查组对认证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了解申请认证的工厂的质量体系及申请认证产品的情况,以确定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初步确定现场检查的时机。文件资料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a)工厂是否按规定提交了相应的文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充分;b)工厂的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及产品特点、工艺流程等;c)申请认证的产品型式试验是否已完成。一、文件资料审查

可编辑55二、检查范围的确定检查范围主要是指申请认证的产品及其所涉及的部门、场所。1、产品范围指工厂申请认证的并经确认可进行现场检查的产品。应根据申请资料、工厂信息及产品型式试验的结果进行确定;

2检查的内容初次工厂检查内容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所规定的全部要求和产品一致性检查。可编辑563涉及的部门及场所指将实施工厂质量保证能力检查的工厂所有与认证产品有关的部门及场所,如采购部门、生产车间、装配车间、检验部门、以及仓库和管理及实施加贴认证标志的场所等,如果工厂在若干条生产线上采用相同的工艺生产相同的认证产品,而且以同一质量体系管理,则可以任选一条或几条生产线进行检查4确定检查范围时应考虑的其他因素a)申请认证产品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产品标准及其他引用文件的要求;b)工厂的特定要求或生产厂所在国家的民族特点等。

可编辑57三、检查组的组成检查组一般由检查组长和检查员组成。对被检查的产品类别、工艺特点和工厂规模,检查组应是专业的。检查组长主导检查工作的全过程,负责检查组内部分工及工作协调等,对检查的工作质量负责;检查组成员应为经认证机构考核合格和注册的工厂检查员,并熟悉被检查工厂申请认证产品的设计原理、产品结构及质量控制点。可编辑581检查计划的编制在编制检查计划时检查组应根据文件资料审查的信息,以产品为主线确定检查路线和方法。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及检查组人员的专长进行分工,确定检查计划。检查计划的内容按认证机构的规定,检查计划一般由检查组长负责编制,不论检查组的那位成员编制,最终的检查计划由检查组长负责并由检查组长签字。2检查计划的确认检查组应在现场检查前将检查计划传递给工厂由其代表签字确认。如工厂提出异议且合情合理,检查计划可作适当的调整。若调整影响认证机构的其它检查计划,则应及时与认证机构沟通。在现场检查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检查计划进行局部调整,调整也应及时与工厂沟通。

四、检查计划的编制和确认

可编辑59检查工作文件包括认证机构提供的及检查组准备的文件资料。1认证机构通常向检查组提供的文件资料:a)申请资料;b)工厂调查表:c)产品描述;d)认证产品型式试验报告(必要时)。2检查组应准备的文件资料a)认证机构认证程序规定的检查文件:如首、末次会议签到表、检查计划、检查报告、不符合项报告等:b)检查组工作需参考的资料:如相关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相关认证产品的标准等;c)认证机构向检查组提供的文件。检查组应检查相应的文件资料是否准备齐全,检查组长可指派检查组成员对相关文件资料分工准备。

五、检查工作文件的准备可编辑60第三节现场检查主要工作流程一、首次会议首次会议由检查组长主持,参加会议的人员为检查组全体成员、工厂的质量负责人及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工厂出席首次会议人员的级别一般不做规定。首次会议的内容和程序如下:1)介绍人员;2)介绍检查目的、依据和范围;3)确认工厂检查计划:4)介绍检查的程序和判定准则;5)做出保密承诺;6)提出配合要求;7)请工厂代表作简短发言。

可编辑61其中介绍检查的程序和判定准则时,可简单介绍检查过程、检查方法,并注重介绍检查结果的判定。应告知工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包括一致性检查和指定试验的不符合项都将以不符合报告的形式记录,并由工厂确认不符合项事实。工厂检查的结果判定将依据不符合项是否存在,可有以下四种结论:a)无不符合项,工厂检查通过;b)存在不符合项,工厂应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纠正措施,报检查组验证有效后,工厂检查通过,否则,工厂检查不通过;c)存在不符合项,工厂应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纠正措施,检查组现场验证有效后,工厂检查通过,否则,工厂检查不通过;d)存在不符合项,工厂检查不通过。可编辑62二、现场参观

通过现场参观可以了解企业概貌、生产过程、工艺水平、检验点、装备和环境等,以便确定检查重点,优化检查计划,提高检查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现场参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时间和范围;2)注意记录发现的客观证据。在工厂检查期间,任何时间、地点、形式发现的情况,都应作为检查的客观证据予以记录。3)适时调整检查计划。通过现场参观对工厂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后,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检查计划或分工。例如,现场参观时,了解到手册中提到的该厂计量室,己并入总公司的计量室,由总公司承担,或已分包给专业计量机构。这种情况与原计划有了区别,检查组可依据工厂的实际情况,对原检查计划作适当调整。可编辑63三、现场检查

1检查路线检查可有多种路线:a)按生产流程检查这是产品认证的主要检查方式,因为产品认证是以产品为主线。按生产流程检查是以“产品描述”和技术文件(产品标准、图样、工艺文件)为依据,以生产流程中的环节为重点,在流程中观察文件、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工艺参数、零部件质量、成品出厂的控制、人员技能、环境条件等并获取证据。在流程中获取信息具有针对性,然后再对管理部门进行检查,并进一步核实在流程中获取的信息。在适当时候,这种检查程序需考虑对工厂的内审情况进行调查。

可编辑64b)按部门为主线检查认证机构的要求由工厂的各部门职责来体现,因此,按部门检查也是工厂检查中常被采用的一种检查方式。由于一个工厂可能涉及多种产品,有些产品不一定是认证产品。而一个部门会涉及多种产品,即使只涉及一个认证产品,也会涉及多条“要求”。所以这种检查方式需要在部来源:门中识别产品,针对认证产品有关的内容识别重点进行检查,然后和生产线上的信息共同核实,作出结论。

由于认证产品门类多,认证标准及产品特性很丰富,工厂的规模和水准参差不齐、工艺方法各异等,因此,用同一种或只用一种检查路线是不适宜的,而应根据客观实际制定检查路线。而且,通常不会只采取一种检查路线。

可编辑652、样本和抽样确定了检查路线后,依据检查路线识别在检查路线上包含哪些要素,识别检查路线上出现的所需样本的总体所在,识别样本总体中样本的特点,选择关键或重点予以抽取和记录。3.检查组内部会议

检查组内部会议的重点是对检查员发现的不符合项及不符合项验证方式——书面检查验证还是现场检查验证,进行确定,并作出本次工厂检查的结论。经检查组讨论确定为不符合项的,应根据上述原则填写不符合报告。检查组讨论中有疑点的证据或细节不明的问题,应尽可能做进一步的调查、核实,再作出判断。不符合项的验证方式的判断需要充分讨论。应充分考虑不符合项对产品安全和EMC特性的直接影响程度、国内外企业质量管理和保证的可接受水平、类似条件的工厂检查结论的连贯性等。检查结论的判定准则详见第五节。在充分讨论后,山检查组长依据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作出本次工厂检查的结论,填写工厂检查报告并以此向工厂和认证机构报告。

可编辑66四.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应按计划所确定的时间进行。当因检查或其它原因变更时,应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工厂沟通,减少对工厂生产和人员工作的影响。末次会议由组长主持,按规定的议程进行。可编辑67五检查的报告检查结束后的主要工作是跟踪验证工厂对不符合顼所采取的纠正措施以及有关检查资料的整理和上报。原则上跟踪验证由检查组进行,但认证机构也可能/可以安排其它人员完成。及时向认证机构报告本次工厂检查的结论是检查组的职责。本节按“原则上跟踪验证由原检查组进行”的情况介绍检查组在检查结果报告前跟踪验证的要点和报告的要求。(一)跟踪验证1书面验证应注意的要点:1)工厂应按检查组规定的期限完成纠正措施;2)工厂提供的是“纠正”还是“纠正措施”;3)关注工厂的纠正措施是否足以消除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纠正措施实施后能否防止同类不符合项再次发生;4)如果工厂采取的纠正措施或提供的资料不符合要求,应及时与工厂联系,要求其重新采取纠正措施或补充有关的资料,并限定完成的日期。可编辑682.工厂现场验证应注意的要点:

1)在进行现场验证前,检查组应对工厂提供的纠正措施及其证实性资料进行评价,在时机己成熟时进行观场验证,并应事先与工厂联系,达成共识;2)在进行现场验证时,应针对工厂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抽取新的样本逐一验证:如涉及文件的更改,则相关现场应可得到最新的文件版本,如涉及人员培训,则应抽查相应的岗位人员,并评价其技能是否已达到要求等:3)不符合项的纠正措施有效性的表现是:经抽样检查同类不符合项不再发生;4)应记录现场验证的结果。(二)检查结果的整理和上报在文件资料确认或现场验证结束后,检查组应按认证机构的要求整理检查资料,及时向认证机构上报有关资料。上报资料可用书面或电子版本的形式。

可编辑69第四节一致性检查

产品一致性检查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检查不同于其它“审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产品一致性检查,可直接获取工厂是否具备生产与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质量特性一致的产品朗能力的证据,从而对工厂是否具备“强制性产品认证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中的基本条件作出准确的判定。一、一致性检查前准备首先应配备相应专业的检查员;检查员在—事先要仔细进行文件审查,阅读“产品描述”、产品标准、型式试验报告等资料;有疑问的部分要事先向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确认核实;必要时,随身携带一致性检查的依据。可编辑70二、一致性检查的依据—致性检查的依据包括:重)申请书(初始工厂检查时);2)认证证书(监督检查时);3)产品描述;4)型式试验报告

(必要时):5)产品变更确认文件(监督检查时);6)认证标准:三、一致性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1.一致性检查的内容1)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与产品描述、型式试验报告、认证标准是否一致:2)产品所使用的关键元器件、材料与经认证机构确认的是否一致:3)产品的质量特性与型式试验合格样品的特性是否一致,是否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4)产品描述中的其他项目的检查。

可编辑712.一致性检查的方法一致性检查是采用抽样检查的方法。如工厂同时有多种产品申请、获得认证,则每种产品至少抽取一个样品。样品由检查员抽取。1)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与产品描述、型式试验报告、认证标准是否一致。——抽样:初始工厂检查时:从成品库中抽取合格产品,或从生产线末端工厂认为可以提交顾客的产品中抽取:●监督检查时:从成品库或生产线末端抽取带有CCC标志的产品。——方法:●初始工厂检查时可依据“型式试验报告”、“产品描述”(包括产品图样、配方等)检查铭牌、标记、外包装印刷、说明书等所描述的产品名称、型号、规格,逐一核对是否与“申请书”、“型式试验报告”、“产品描述”或其它技术文件:认证标准、图样、标样、照片等是否一致;●监督检查时还可依据“认证证书”和“产品变更确认文件”——处置:●检查中如发现型号规格不一致的产品,检查员应与企业确认是否为认证产品。如确属认证产品,则作为不符合项事实予以记录;●如企业表示属非认证产品,则要追踪其用途。可编辑722)认证产品所使用的关键元器件、原材料与申请材料、产品描述报告等是否一致;—抽样:●从库房或从零部件生产线抽取关键原材料或关键零件;●或在生产线上随机抽取在制的关键部件:●或从装配线上抽取工厂认为合格可进入装配的关键元器件、原材料;●或从库房或装配线抽取合格成品。——方法:●从库房或从零部件生产线抽取关键原材料或关键零部件时;对照“产品描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