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智联招聘+泽平宏观-2023.12_第1页
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智联招聘+泽平宏观-2023.12_第2页
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智联招聘+泽平宏观-2023.12_第3页
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智联招聘+泽平宏观-2023.12_第4页
202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智联招聘+泽平宏观-2023.1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目录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2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2.2

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3

重点城市:京沪苏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3.1

一线城市: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沪深广占比小幅下降3.2

二线城市:苏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宁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正文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

3.21

亿+职场人用户,月活跃用户数

5127

万+,累计合作企业数达

1176

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

8

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

22.1%;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1)从性别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

56%,高于求职总体的

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

53:47,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

56:44。2019、2020、2021

年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

60:40、57:43、58:42,求职人才性别比缩小。2)从年龄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18-30

岁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职总体的

61.1%,30

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流动人才中

18-25

岁、26-30

岁、31-35岁、36-40

岁、41-45

岁、46

岁及以上分别占比

39.6%、27.3%、16.5%、8.9%、4.2%、3.4%,各年龄段分别较求职总体高

5.6、0.2、-2.6、-1.8、-0.9、-0.6

个百分点,说明30

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2022

年流动人才中

30

岁以下占比分别为

64.8%、68.6%、64.4%、66.9%。3)从学历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

45%,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

4.5%、8.4%、42.5%、39.6%。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2

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51.6%,较求职总体高

6.9

个百分点。2019-2021

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0.7%、56.6%、55.7%,流动人才学历占比逐渐恢复至

2019年的水平。4)从工资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30%月收入为

8K

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

28%,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2

年总体求职人才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

8K

以下占比分别为

72.4%、70%,月收入在

8K

以上占比分别为

27.6%、30%。2019-2021

年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

8K

以上的占比分别为

26.4%、24.4%、29.6%,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5)从行业看,2022

年流动人才中

50%分布在

IT

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由于处于调整期等,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

2021

年明显增高。2022

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

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

20.7%、15.6%、13.9%,合计占比

50.1%;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

21.1%、17.5%、13.7%,合计占比

52.3%,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2

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2

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三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才引进政策放松,北京人才流入增加、流出趋势缓解,人才保持净流入,近几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2017-2022

年分别名列第

1、1、1、3、2、2

位;深圳则位次有所下移,2017-2022

年深圳排名第

2、2

、3、4

、3、3

位;广州

2017-2022年排名第

4、4、4、5、4、4

位,较为稳定;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2017-2022

年排名分别名列第

5

、5、5、2

、5、5

位;南京、成都、苏州较稳定,2017-2022

年排名南京为第

6、7、6、6、8、6

名;成都为

7、6、7、8、6、7

名;苏州为

8、9、9、7、7、8

名;无锡

2022

年首次跻身前十。2022

TOP50

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

37、6、5、2

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

42.5%、7.5%、5.3%、5.9%;一二三四线分别有

4、28、15、3

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

100.0%、80.0%、18.5%、1.7%;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别有19、7、3、3、2

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

73.1%、77.8%、23.1%、11.1%、12.5%。2022

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

20.7%、26.8%,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2.1、8.1

个百分点;约

5

成的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二线城市,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

69.9%,高于整体人才流入占比的

63.5%,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倾向一、二线城市。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

77.5%,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

63.5%,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比人才流入占比高

4.2、5.9

个百分点,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流入一二线重点城市集聚。2.2

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1)分地区看,2022

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小幅回升,东北部人才流动性下降;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4.0%、-6.0%、-4.7%、-3.4%,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2

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从

60.8%降至

59.3%,人才流出占比从

55.1%降至

45.2%,东部地区人才流动性较

2021

年有小幅回升,全国有近

6

成人才向东部流入;中部和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人才流动性提升;2018-2022

年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从

5.3%降至

4.3%,人才流出占比从

8.3%降至

7.7%,人才流动性下降。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8-2021

年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从

5.7%增至

14.0%,人才持续向东部集聚,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中部、西部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

2022

年净流出占比加大。2)分线看,2022

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较稳定,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5.3%、-0.5%、-0.5%、-4.3%,一线人才聚集放缓,二线人才小幅流出、三线、四线持续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

年一线人才流入从

21.8%降至

18.6%、流出占比从

22.7%降至

13.4%,流出占比降幅远大于流入占比;二线人才流入占比下降、流出占比增加;三四线城市流入流出占比均有所增加,且流出占比增幅大于流入占比。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8-2022

年一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9%、-2.7%、3.5%、5.4%、5.3%,2022

年一线人才聚集放缓;二线城市分别为

3.6%、1.1%、3.4%、0.4%、-0.5%,主要受人才流出占比增加影响;三线城市分别为-0.3%、1.8%、-1.0%、-1.0%、0.5%,人才持续净流出;四线城市分别为-2.3%、-0.3%、-5.8%、-4.8%、4.3%,人才持续流出,2022

年三、四线城市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3)分城市群看,超

6

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2

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入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

年,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从

22.2%降至

21.4%,人才流出占比从

17.6%降至

13.5%;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上升,流出占比从

11.5%降至

10.4%;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较为稳定;长江中游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小幅上升。2022年五大城市群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2018-2022

年五大城市群合计人才流入占比从

64.5%降至

62.1%,人才流出占比从

60.6%降至

51.7%。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8-2022

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

4.6%增至

7.9%,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从2.2%增至

3.9%,人才净流入较

2021

年小幅降低;京津冀分别为-2.9%、-4.0%、-0.7%、-0.6%、0.5%,人才保持净流出但占比有所缩小,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增加带动京津冀整体净流出占比下降;成渝、长江中游人才呈净流出。3

重点城市:京沪苏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3.1

一线城市: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沪深广占比小幅下降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22

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5%、1.9%、1.1%、0.7%,上海最高、广州最低。从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趋势,北京前期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

2020

年有所回升,2022

年继续创新高,主因近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等;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V”型,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

1.9%,较

2021

年小幅下降,但仍是榜首;深圳、广州2022

年人才净流入较

2021

年小幅均下降

0.2

个百分点。1)北京:2018-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3.9%、0.2%、1.0%、1.5%,2022

年净流入占比继续增加,主因近年放宽人才政策等因素下,人才流出占比降低;2022

年上海依旧是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较

2021

年减小。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

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

7.1%降至

5.9%。近年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8-2022

年人才流出占比从

9.9%降至

4.4%。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呈净流出趋势,直至

2020

年之后人才流出明显放缓,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9-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9%、0.2%、1.0%、1.5%。从来源看,2022

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

33.3%,其中天津占比第一,为

5.3%,北京对周边城市虹吸作用明显。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收入水平高,2022

GDP

规模达到

4.2

万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8.4

万元,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2

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为

13480

元/月,在重点城市中,仅次于上海。2021

7

月北京人社局印发《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适用对象新增“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同时放宽年龄限制,本科从

24

岁增至

26

岁、研究生从

27

岁增至

30

岁,人才引进政策明显放松,2022

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提升。从去向看,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

41.1%,低于

2021

年的

43.2%。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8%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8.8%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流出目标城市的第

1

位,北京流向上海与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比值为

0.89,这表明人才从上海净流入北京,即从北京流向上海的人才少于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

2022

年,全市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

2.44

万件。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

3000

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

1000个。北京周边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仅

2

个,仅占

9.2%,低于

21

年的

13%。2)上海:2018-2022

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9%、0.5%、1.2%、2.1%、1.9%,人才集聚明显,主因近年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放宽落户政策,减少了人才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0

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从

5.6%降至

4.7%,2022

年人才流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2

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从

4.8%降至

2.3%,降幅明显。从来源看,2022

年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

37.9%,低于

2021

年的

38.8%,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

3

个,合计占比

10%,低于

2021

年的

10.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上海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2

年上海

GDP

规模达

4.47

万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8.4

万元,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2021

年上海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数为

18

家,位居全国各省市第

2

位“在线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上海市

2021

年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将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由

16

个增加到

18

个,落户通道明显放宽;在

21

年底放宽五大新城和自贸区的落户政策,本地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2022

年上海人才落户条件再次放宽,高层次人才、重点机构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专业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

5

类人才可直接落户上海,申办公示期由

15天减少至

5

天,相对北京来说落户政策更宽松、流程更简化,更能吸引年轻优秀人才来沪就业。从去向看,2022

年上海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

48.0%,低于

2021

年的

49.0%,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

3

个,合计占比

18.6%,高于2021

年的

17.8%。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

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

2020

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人以内。2022

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主因落户政策放宽,包括放松居转户评价标准等,张江科学城用人单位引进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

7

年缩短为

5

年、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年限由

7

年缩短为

3

年,2022

年上海居转户公示落户人数

3.24

万人,较

2020

年上升

76%。3)深圳:虽然

2022

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但人才依旧净流入,

2018-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4%、0.2%、1.3%、1.4%、1.1%,近三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流出目标城市的第

1

位。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8-2022

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从

4.7%降至4.5%,人才流出占比从

4.6%降至

3.4%,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近三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平稳,2020、2021、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3%、1.4%、1.1%。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1.1%,低于

2021

年前十来源地的

41.2%,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

4

个,合计占比20.7%;流入深圳的人才中

10.8%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

14.6%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

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创新发展水平高,2022

年深圳

GDP

3.2

万亿,位居全国第

3。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从去向看,深圳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

52.0%,低于

2021

年前十来源地的

52.9%,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

4

个,合计占比

29.8%,低于

2021年的

32.4%。流出深圳的人才中

12.3%流向广州,其次是流向东莞、上海,占比分别为

8.6%、5.5%。2022

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

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

31.7%、32.8%,均远高于其他

9

个城市,深圳

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4)广州:2018-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5%、0.6%、0.9%、1%、0.7%,人才集聚,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

37.2%,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长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内循环更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1

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从

4.2%降至

3.7%,

人才流出占比从

3.3%降至

2.8%,呈逐年下降趋势,但

2022

年人才流入流出占比较

2021

年分别上升

0.3

个、0.5

个百分点,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由于流入升幅度小于流出上升幅度,总体人才呈净流入,但占比较

2021

年有所下降。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0.1%,低于

2021

年前十大来源地的

39.1%。其中珠三角城市有

3

个,合计占比

21.3%,占比较

2021

年略有上升。人才流入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并且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美世(Merce)发布的《2022

年全球生活成本调研报告》,在全球

133

个城市样本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别位列

10、12、13

位,而广州位居

18

位;2022

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

29.4、35.2、36.5、20.3,广州生活成本和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从去向看,广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

52.8%,低于

2021

年的

55.5%。其中珠三角城市有

5

个,合计占比37.2%。与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

9.2%流向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流出人才中

18.6%流向长三角城市群,深圳流出人才中

29.8%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的比重明显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

高校数分别为

37、6

所,分别排名第

5、6

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

141

万人、位列全国第一。3.2

二线城市:苏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宁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从

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

个重点二线城市,无锡首次进入前十,杭宁蓉苏汉锡分别为

1.3%、0.8%、-0.6%、1.0%、0.2%、0.6%,杭州最高、成都最低。从

2018-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

1.2%逐年升至

1.6%,2022

年小幅回落至

1.3%,但依旧是

6

个重点城市净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环境宜居且薪酬相对较高;南京人才持续净流入,且占比持续保持稳定,南京

2018

年“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成都近年人才净流出占比逐渐下降;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分别从

2018

年的

0.4%升至

2022年的

1.0%,人才集聚明显;武汉

2017

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无锡近两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

0.5%左右。1)杭州:2018-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2%、1.4%、1.6%、1.6%、1.3%,始终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直播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且平均薪酬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

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较稳定,始终维持在

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从

2.1%降至

1.7%,杭州留才能力逐渐增强。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维持较高水平,2018-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从1.2%上升至

1.3%。从来源看,2022

年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

33%,相比

2021

年人才前十来源地的

32.5%有一定上升。其中有

3

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10.0%,相比

2021

年下降明显,其中上海是杭州人才第一大来源地,杭州人才来源地区较多元,引才范围更广泛。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并且收入水平高。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22

年,杭州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

5076亿元,同比增长

2.8%,两年平均增长

7.2%,高于其

GDP

增长速度。作为“电商之都”,杭州

2022

年流入人才中

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占比

27.8%,明显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重点城市,其中

9.5%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其余的重点城市。同时

2022

年杭州平均招聘薪酬

11807元/月,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一线城市广州,较有吸引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

42.9%。其中,有

7

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29.5%,杭州人才主要向长三角地区流动,区域内交流密切。2)南京:2018-2021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均为

0.9%,2022年为

0.8%,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8-2022

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

3.0%降至

2.4%,人才流出占比从

1.9%降至

1.6%,人才流入占比明显大于人才流出占比,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一直保持

0.8%-1%的水平,基本稳定。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2.3%。其中,有

4

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14.9%。人才流入南京主因其高端产业发展迅速、落户政策宽松。2022

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10.9%,进入“快车道”。2018

年“宁聚计划”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

35

岁放宽到40

岁,2018-2021

年南京户籍人口每年增量均超过

10

万人。从去向看,南京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5.5%。其中,有

7

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33.9%。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较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

高校数分别为

37、12

所,分别排名第

5、3

名。3)成都:2018-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6%、-0.1%、0.0%、-0.6%,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均位居全国前五。成都市人才流入、流出量均较大,2022

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3.1%,人才流出占比

3.7%,整体人才流动性较强。同时,成都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可观,2022

年成都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

4.1%,位居全国第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

4.1%,位居全国第四。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7.4%,低于

2021

年的

38.2%,来源地更广泛。其中,重庆为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来源地,流入占比

10.8%,主因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落地,助力经济圈内城市人才流动、互通有无。人才流入成都的主要原因是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根据我们此前发布的《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

2022》,成都在创新发展维度得分仅低于苏州。同时成都推出“蓉城人才绿卡”、“蓉漂人才码”等人才服务配套体系,构建“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体系,“筑巢引凤”吸引人才。从去向看,成都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0.4%,低于

2021

年的

42.5%,2022

年成都流出人才的

32.1%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

11.9%。4)苏州:2018-2022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4%、0.3%、0.7%、0.9%、1.0%,整体呈上升趋势,人才持续集聚,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从人才流入流出看,近年苏州人才流入占比保持平稳,维持在

2.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下降明显,2018-2022

年人才流出占比从

2.0%降至

1.4%,人才流入占比大于流出占比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2018-2022

年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从

0.4%升至

1.0%。从来源看,人才向苏州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36.4%,其中

5

个城市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合计占比达到19.8%,苏州与长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较密切。人才流入主因苏州经济实力雄厚、创新发展领先,并且地处长三角腹地、距离上海最近,是资源外溢最大受益者,吸引人才集聚。2022

年苏州

GDP

2.4

万亿,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位列长三角第二、仅低于上海。2022

年,苏州高新区全年引进创新型企业

1210

家、高质量科技项目

377

个;获批中国独角兽

2

家、中国潜在独角兽

9

家。从去向看,苏州人才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