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_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_第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_第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_第4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所谓社会结构,简单地说,是社会成员的群体组成和关系组成的总称。社会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本骨架,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又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直至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启动到现在已持续近30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结构以及蕴涵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都把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作为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内涵,并且同时指出,在这些变化中也蕴涵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在改革开放30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系统总结期间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取得的主要进展,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都是十分必要的。一、社会结构的主要内涵、意义与现代化变迁在社会学上,社会结构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系统。广义的社会结构系统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内部的结构性关系(Parsons,1971)。而从较为狭义的角度看,则至少可以从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这样十个维度来考察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状况;其中,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形成社会空间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形成社会经济活动结构,所有制结构、阶级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形成社会(利益)关系结构。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结构内涵,意味着不同形态和性质的社会群体的存在,意味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约束条件的形成,意味着社会角色和地位体系的构造,最终则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总体利益关系格局的形成。由此不难理解,一个社会的各种重大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都将有其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相应地,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或者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一个社会的团结、整合与秩序,也有其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基础。因此,在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时,吉尔伯特·罗兹曼等人就把社会整合问题看作是一个社会结构问题(罗兹曼,1988)。各种重要的社会理论都对社会结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人口结构作为重要的社会结构之一,长期以来广受重视。一个人口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文化程度结构对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意义,一直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家庭则被视为社会的细胞组织。古典社会学家腾尼斯在论述共同体与社会的理论时,高度重视家庭对社会团结的基础作用,他相信,家庭这样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稳定价值的重要载体(Tênnes,1955)。在当代,社群主义理论也认为,家庭是所谓良好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Sandel,1998)。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则特别重视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职业结构,认为现代职业结构的形成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条件,在这种结构中,相同职业人员形成职业共同体,不同职业共同体相互依赖,为社会团结奠定了基础(涂尔干,2000)。当然,现代职业结构的这种作用的发挥要以职业位置的相对稳定以及相关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为前提条件(李强,2006)。这一水平上下变动,而且变化不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则相应地从1978年的11.45‰降至2006年的5.28‰(参见图1)。0510152025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11950年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动趋势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从图1可以看到,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变化,在人口死亡率大致稳定的情况下,主要决定于人口出生率的变化。1987年以后,人口出生率稳定地下降,死亡率基本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稳定下降;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低于更替水平,据测算,在这近30年里,我国总计少出生4亿多人(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2007)。这在一方面是国家30年来长期坚持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均GDP的增长和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两个影响人口生育的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李建民、原新等,2007)。笔者收集了1952-2006年我国人均GDP数据和教育发展相关数据,在教育方面,最好的指标是各级学校入学率(升学率),但统计资料仅能提供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据,考虑到中学教育发展的社会意义最为突出,我们以普通中学(含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教育发展的指标以替代入学率(升学率);同时,1979年我国开始较为严格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据此设置一个政策虚拟变量(1978年及以前年份=0;1979年及以后年份=1);然后,以人口出生率为因变量,以年度人均GDP、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比重和计划生育政策虚拟变量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表1的结果。在模型中,R=0.895,R2=0.801(校正的R2=0.789)。可见,模型中三个变量能够解释人口出生率变化的80%,且其作用方向都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表11952-2006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Sig.BStd.ErrorBetaConstant3.6350.11730.9410.000计划生育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