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款质,富含镁和
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
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
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
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
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
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
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
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
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
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
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一对玻利维亚人有
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
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2.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
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
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
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
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
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
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
1
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
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
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
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3.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
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
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
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
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
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
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
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
To”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
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
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
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
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
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
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
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
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
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
我们有许多藜麦。"
4.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
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
2
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
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
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
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
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
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
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
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现代文阅读1:文本解析)
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引
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试题最大的特
点是呈现教考结合风向,是对教材内容的呼应和再创造。
与教材关联:部编教材必修下中《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体信
息》单元学习任务。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
方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信
息都会时刻“陪伴”着我们。然而海量的信息也把人们拖进了难以适应
的尴尬境地,人们从各种渠道中获得的信息有些难辨真伪。试题文本中
以生动的事例来提出的“竞争性真相”观点,让考生对媒体信息发布的
选择性、片面性、目的性有了较为生动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媒
介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识媒介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试题整体难度不高。选择题梯度极低;主观题为常规套路题,一个是
信息概括,一个是论证方法,考生平时只要经过正规训练,答题不成问
题。
1.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秋质,
3
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
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
员的理想之选。(I.A.表述正确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
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产于安
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
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
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
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
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
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
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
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
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
是“藜麦:对你有利一一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
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
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2.A表述正确.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
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
该事件的看法。分析:《独立报》《卫报》的报道,引起了健康饮食者之中
的良心危机,觉得自己食用藜麦会给藜麦产地的人们带来伤害,所以开始开
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第一段内容属于引论,藜麦营养价值高,价格增
长;《独立报》《卫报》报道因藜麦价格增长会给生产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
和秘鲁人琮来伤害;全球健康饮食者受这些报道影响,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
否合适。所谓“良心危机”,就是“我们”吃营养藜麦却给当地人造成伤害,
良心上过不去。)
4
2.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
对此则持保留意见。(LB表述正确。这一句话承接上一段内容,引出下文
论述。对“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
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
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
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
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
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
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
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
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选择题地3题:本段的主要观点是: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消
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实地
调查验证:(1)藜麦贸易并没有让当地人生活贫穷,相反还能给当地人在
变富;(2)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当地藜麦消费量下降,与价格
上涨藜麦构不存在必然联系,可能是当地人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说
直接点,就是当地人可能并不是因为经济贫穷买不起藜麦而导致当地藜麦消
费量下降,只是因为他们想换一种口味。这一段是针对第一段提出的,是事
实论证,证明《独立报》《卫报》的报道(国际藜麦上涨给当地人带来伤害)
是谎言。)
3.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
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
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
5
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
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
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士”。现在,
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LC表述错误,
判断X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
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解析:秘鲁是南美洲的一
个国家。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黎麦带有歧视的看
法。)“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
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
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
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
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
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
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
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2.B.表述正确。“它的价格不太可
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
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解析:通过上面区域内容信息,可推知,
藜麦价格受市场供需规律影响,一方面产量增加,另一方面市场购买空间有
限,价格必然下降。注意这里面“可能”表述很严密。)在风景如画的科尔
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
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
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这一段是作者实地调查,得出结论:当地人需要国际藜麦贸易,为藜麦
成为国际饮食时尚感到自豪,欢迎国际投资的到来;他们担心的是因为种植
大面积增加产量的增长,藜麦价格回落;对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
6
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的看法,当地人完全否定。)
4.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
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
正的伤害。(2.D表述错误。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
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
成了真正的伤害。原文是“可能是”,是一种推测,并不是就是。)各行各
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
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
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
及这一群体的利益。(1.D表述正确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
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
民感到担忧。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
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我们很早
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
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
(2C.表述正确“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
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
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
真相”。
(本文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
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我们可以理一理全文脉络:
第一段:提出问题。藜麦价格上涨真的给当地人们造成伤害吗?《独立
报》《卫报》的报道是否属实?全球健康饮食者的良心挨乔危机是否有必要?
7
第二段和第三段:分析问题。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以及“我”对这
一问题进行实地调验证,确认《独立报》《卫报》的报道不合事实。
第四段:作者就这一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信息时代,有些媒体可能
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进行报道,片面错误解读的真
相,会给当事人造成伤害。本则材料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
审慎判断的重要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
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
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
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
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答案:1.C(解析)错误点:张冠李戴。把“美国人和欧洲人”说成“当
地人”。这道题十分简单,考生在原文找到比对区域后,将选项与之比对,
答案很明显。
具体分析:“藜麦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错误。根据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
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
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黎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不是本地人。题目难度易,送分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
8
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
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
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
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
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答案:1.D(解析〕错误点:过于绝对,未然变已然。原文最后一段第
二句: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
害。根据文本信息“可能会”推断,选项“造成了”表述过于绝对化。题
目难度易,送分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
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判断:分析:这句话道明了藜麦种植地当地人不购买藜麦的
原因,是想"换一种口味",也证明了第二段”“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
亚两国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这一观点。)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
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判断:Xo分析:观点与第二段
相悖,是第一段《独立报》《卫报》的观点,也是第二段要反驳的观点。)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
“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
这些农民。”
(判断:X。分析:“停止消赛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这一观点
9
虽然也是反对第一段观点,但与第二段观点不同的是,这一段是从外视角
国际消费角度分析,侧重伤害性,可以用来证明第三段观点。第二段是从
内视角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当地人消费角度分析,侧重价格上
张与当地消费下降不存明明显联关系。)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
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判断:Xo分析:《独立报》《卫报》的观点其实是谎言。本文最
后一段提出观点,一些媒体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采用“竞争性真
相”,来有选择性地、有目的性地片面错误解读的真相,这是不对的。
与第二段论点不符。)
(解析)这是一道由文本外推断文本内的情境问题型题目。考生先要找
到第二段观点,然后再与选项比对分析,注意是选取“最适合”的一项。
本段的主要观点:种植藜麦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
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题目难度中等。主要在A和C项之间决断。注意
从“当地消费下降”(A项)和“国际消费上升”(C项)两个角度找论
述的侧重点不同,题目也就容易找到答案。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4分)
(审题)题目能力考察点:理解重要概念+韩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西方媒体在报道限定范围,找到对应区域为第一段;(2)“竞
争性真相”是指什么?找到观点,在文章最后一段;(3)依据观点,找
到对应区域,“哪些”,需要分条概括。
(解析)(1)“竞争性真相”。最后一段,依据“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
“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许
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
10
实性”可知,所谓“竞争性真相”是指在信息时代,有些媒体可能会根据
自己的目的需要,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进行报道,片面错误解读的真
相。考生要根据文意,对“竞争性真相”有综合性理解。这也是作者写这
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提醒我们不要被“竞争性真相”的选择报道所误导,
错误解读事实真相,要深入思考、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
(2)西方媒体的“竞争性真相”。分析西方媒体报道了哪些真相?
(原文第一段)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
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
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
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蔡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独
立报》和《纽约时报》着意报道因藜麦价格大幅上涨,藜麦种植区家庭吃
不起藜藜麦,导致当地麦消费量下降、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现象发生:)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
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
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
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一一对玻利维亚人有害”。〃[《卫报》和
《独立报》用煽动性、带有强烈情感倾向性的标题,有意渲染藜麦的国际
消费潮对藜麦生产当地人的伤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
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
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些报道达到的目的。〕
(3)这种真相的竞争性,也就是目的性在哪里?
(原文第四段)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
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
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
(参考答案〕
11
①《独立报》和《纽约时报》着意报道因藜麦价格大幅上涨,藜麦种
植区家庭吃不起藜藜麦,导致当地麦消费量下降、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
升现象发生;
②《卫报》和《独立报》用煽动性、带有强烈情感倾向性的标题,有
意渲染藜麦的国际消费潮对藜麦生产当地人的伤害。(每点2分,意思对
即可。)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
括。(6分)
(审题)此题为常规套路题。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特殊的论证方法有类比论证、道理论证、演绎论证等。
本文第一段提出现象,二、三、四段分别进行论证。在文中找到对应
区域,然后按“论证方法①+文本概括”“论证方法②+文本概括”“论证
方法③+文本概括”模式规范答题。
(解析)第二段,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并
采取了分组实验法,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
第三段,作者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深入秘鲁科尔卡山谷,与当地种
人密切接触,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并引用当地人的语言来证明报道中的
错误信息。
第四段,作者综合这次新闻报道,从中演绎推理,得出新闻报道中“竞
争性真相”的本质特点。其中为形象说明“竞争性真相”的目的性,以“新
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为例,
运用了类比论证法。
(参考答案)
①事实论证法。第二段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实地进行调查研究,
并采取了分组实验法;第三段作者深入藜麦种植一线,与当地人密切接触,
12
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体现了科学工作者
的实践精神;
②引用论证法。文中引用了藜麦种植人的话语,“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
好事,”“我们有许多藜麦”,以亲口否认方式回驳报道中的谎言;
③演绎推理法。作者综合这次新闻报道,从中演绎推理,得出新闻报道
中“竞争性真相”的本质特点;
④类比论证法。以“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
利于自己的真相”为例,形象化解读“竞争性真相”的主要特点。(答对
三种论证方法即可,每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考题指向:积极引导教学注重提升课堂质量,强调对考生能力素养的
考查。
教育部考试院: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
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
修上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
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
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
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
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
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
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
“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此题为开
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
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
13
分。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
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
头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
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
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
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
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
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
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
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
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
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
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
说是“欲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度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
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
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
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14
走下大度,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
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
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
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
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
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
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
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
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
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莹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
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
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
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
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
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
15
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
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
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
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
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
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
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
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
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
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
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
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
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
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
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
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
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
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
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16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
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
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
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
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
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
路、大度、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解析)
从全篇来看,作者是曾经是一名知青,下乡生活,对这片土地及土
地上的人们是熟悉的,是怀有深厚情感的。作者指引儿子重回当年自己
生活的乡土,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也许会有人搭话,告诉儿子
不用害怕,因为这些人没有坏意。选项中“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错
误,因为文中说得很清楚,“他们没有坏意”,也就无从做什么“是否
心存善意”的判断。题目难度易。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
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
情就更强烈。
17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
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
定形成了张力。
(解析1
从全文来看,父亲希望儿子能体验到自己当年的下乡生活,丰富人
生阅历,感受人生的真实,从而沉淀自已,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
“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就是体验真实
的乡村生活。“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是希望
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之重,以此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飘”是一种形象化说法,因为对人生认识不够深刻,思想没分量,所
以才轻,因此而“飘”,也就需要一些东西“镇住”。这些东西是成长
过程中积淀在心头的重量。选项中“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解读有误,首先不存在“父辈压制”,是父我亲的真心期待,其次不存
在“飘然自在”。
题目难度中等。可运用排除法,选出此项。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
概括。(4分)
(审题)本题考察语段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多重身心感受”是
答题方向,“梳理概括”直接指明题目的考查点,梳理概括文段信息,要分
条表述,规范答题。
(梳理概括)认真阅读原文,在阅读中依据原文内容,有意识分层,梳
理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层次性;扣住带有情感性的关键词语,揣摩人物内心
情感。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
18
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
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
脱粒。(解析:这一层是让儿子参加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教育;弯下腰,挑
起担子,拔秧,插秧,锄草,脱粒,太阳烤透,皮肤晒黑,这一切,有对儿
子(年轻一代)接受劳动教育,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你会知道自己
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
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
它们也是扔不了的。(这一层扣住“不会被取代”“扔不了”,表达了劳动
生产和基本农业不能因现代化进程而丢弃的思考。)〃你干累了,坐在门边,
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
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这一层是感受乡村的美景,充满了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美,这其中表达了对乡村自然生活的赞美,对自己过
去插队生活的怀念。)〃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
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一层扣“仁
慈”“无止无息地输出”“存活”“延续”,因为大地的付出,人类才能“存
活”和“延续”,表达了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恩之情。)
(参考答案)
①对自己过去插队劳动生活记忆深刻,期望儿子也能接受这样的劳动教
育,身心得到磨砺和成长;
②原始化劳动生产和基本农业保障不能因现代化进程而丢弃的思考:
③对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和怀念:
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恩。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拓展延伸)高频考点:分析概括人物心理感受(变化)
概括分析能力是语文学科基本素养,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句子背
19
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而分析人物心理感受类的题目又是梳理概括题的高频
考点。这一在近两年高考试题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这次考的虽然是散文,但
是与小说相比,人物心理感受的考点分析是一致的。
(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江上》)小说阅读第8题: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
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答题)找到“舟行江上”对应区域,细读原文,依据原文,贴着人物内心
走,揣摩人物所思所想;其中,结合注释,理解子胥的身份和使命这一点很
重要;分条叙述。
(参考答案)①子胥登上渔船,清新的空气,和谐的橹声等都使他感到安宁;
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绪随江水奔涌,复仇的情绪渐趋激昂;
③渔船缓缓前行,子胥观察摇橹渔夫,体会渔夫的世界,感念渔夫的恩惠,
享受到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
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
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教育部考试院给出官方答案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
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
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
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
20
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
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
承载着人的思索。
(题目解析)
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
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写作的角度与内容可
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
言特色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定题要小
而巧,做到突破一“点”,兼顾全部。文学短评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叙议
结合、以议为主,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指根据评论中心
用自己的话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议”包括分析和评价。
“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评价”
则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审题)
(1)评论要点。也就是找到评论点,题目给出了甲、乙两组选择“未来•回
忆・成长”和“成长”。
(2)答题要求。写短评思路,不是写完整的文学短评,写出思路就可以,
也就是说答案可以更简略,不必是一则完整的文学短评。
(3)答题关键。关键词的理解。这些关键词与作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把这种联系说出来,也就形成了评论思路。
(甲组思考)
甲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
本文父亲曾经是一位下乡青年,乡土生活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文中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许多生活细节画面,这是回忆的成份。这一生活
21
经历,在父亲看来,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财富,他希望儿子也能回到当年自己
生活的地方,接受这种磨砺,增添成长的分量。文题“给儿子”,实际是对
儿子的一种期待。从开入篇来看,“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
把童年撇得远远的“,儿子还处在童年。文章以想象的形式展现,想象儿子
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其写作目的在于,以曾经的生活经历来教育下一代年轻
人,希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是更接地气地成长。
有了上面的理解,再来组织短评思路,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者
关系,指出文本照应内容,即可得分。
(甲组答案示例)(教育部考试院)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
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甲组参考答案1)(语文畅学优拟答)
①“未来・回忆・成长”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是这篇文章行文
内在脉络。②作者以展开想象,以儿子一次旅行的方式,把父亲的回忆巧妙
地融入儿子未来的想象,③旨在关切下一代年轻人身心健康成长。
(甲组参考答案2)(语文畅学优拟答)
①本文表面上是对未来的想象,想象儿子长大后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乡
村进行一次研学旅行,②其实是一位父亲对过去生活的深情回忆;③而文章
主旨与成长相关,希望年轻一代能在父辈的生活脚印中找到生命之重,能更
接地气地成长。(每点2分。答案能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者关系,
指出三者内涵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乙组思考)难度高
乙组关键词:河流
相对于甲组关键,乙组的河流的内涵理解有些难度,估计多数考生选取
22
甲组。对河流的理解,还是要从意象的作用来找到思路。以河流为关键词,
展开文学评论,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评论呢?题目要求写文学短评思路,也
就是要求考生写出自己的评论要点。
(拓展)散文中物象的作用解题思路:
1.分析物象特点: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
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
三是物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物象作用:
(1)主体物象作用。作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象
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③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
衬托人物形象;④寄托作者感情。
(2)次要物象作用。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②内容角度:充实内
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
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解析)
解题此题有一个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恰好体现了背后高考
改革的方向。
考生依据上面知识体系,结合文本内容,找到“河流”在文中的作用,
以此列出短评要点(思路)。
河流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从前半篇来看,作者顺着回忆的思路,
指引儿子来到当年自己生活历练地,一个位于漕河之畔的遥远的小村庄。文
中最大的河流是长江,漕河将长江和巢湖相连,其间点缀着无数村庄,渡船、
板桥、水渠、找滩,这些意象构成了江南水乡图。这里的每一条河,每一条
路,一草一木,深刻印在作者脑海中,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23
列出评论要点,我们可以从丰富内容、内在特点、线索作用、情感表达
这些方面进行突破。此题极具开放性,考生只要能围绕流河的上述特点进行
表述,形成自己的评论观点即可。
(乙组答案示例)(教育部考试院)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
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
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
承载着人的思索。
(乙组参考答案)(语文畅学优拟答)
(1)从河流在文中内容表达来看,可有下面思考点:
河流是文中重要意象,它串起了作者对江南水乡往日生活的点滴回忆。
河流是文中重要意象,漕河将长江和巢湖相连,渡船、板桥、水渠、浅
滩,构成了江南水乡图,具有乡土气息和诗意美。
河流是父亲指引儿旅行的路线方向,是组织材料的线索。
(2)从河流在文中的深层意蕴来看,可有下面思考点:
河流是大背景,小村庄是小环境。长江及其支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
并养育了两岸人民。长江,让人亲切而又不失尊严。
可流象征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类生生不自息的思索,
蕴含人与自然、生命与价值的深层思考。
(3)从河流在文中的情感表达来看,有以下思考点:
河流是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载体。以河流为内容所展现的乡村生活回忆,
让作者魂牵梦绕,饱含作者的赞美、感恩和怀念之情。
河流中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成长的期待,父亲希望儿子感受长江的亲切、
宽长博大和其不失尊严的人格内涵。
2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
“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
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
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
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
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酗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
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
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船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
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
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
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鲍曰:“乃者赵、
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
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
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
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
25
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
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
植寸指以测渊,朦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
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
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
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鲍:即孔州,孔子八世孙。
文言文解析:
材料一:
(原文)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
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
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
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
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逐句注解)
襄子围于(表被动)晋阳中①,出围(突出敌方围困),赏有功者
五人,高赫为赏首。“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第一位),何
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危急),社稷(本指士神和
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殆(危险)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轻慢;侮
慢)之意(情意、感情)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因此)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违
反礼节;没有礼貌)矣。”
(译文)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城解围后,赵襄子奖赏了五个有功绩的人,
高赫排在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延安大学《传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学习策略与思维导图应用计划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集锦
- 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四年级数学(简便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班级心得交流的有效性计划
- 仓库作业流程再造的尝试计划
- 班级趣味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计划
- 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 跨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新生态
- 基础模块3 Unit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单元测试-2025年中职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讲练测(高教版2023修订版·全国用)
- 财务主管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国企)
- 第12课《实现人生价值》第1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步课堂课件-【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
- 2024至2030年中国纯氢燃气轮机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主题三:红色之美第10课《巾帼英雄-赵一曼》(教学设计)川教版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 人教版部编五年上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 陕煤集团笔试题库及答案
- 手术科室对麻醉医生工作满意度调查表
- 中职甘肃地理知识点总结
-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同步练习试题含答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