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水柔柔,晕出了烟波千层丹霞月依旧;一枝独秀,点开了梦幻万里桃花春悠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诗歌中没有哪一个?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叙述内容景、物、人情感观点态度说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题干涉及的表达技巧的类型,有的是单一表达方式,有的可能涉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记叙表达方式角度解说记叙叙述顺序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4种。叙述视角叙述的视角一般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利于抒情;第三人称,客观真实。叙事线索时间、空间、情感、逻辑线索等叙述方式叙述的方式一般分为客观叙述和夹叙夹议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双璧之一(二)描写技巧景物物、人描写角度空间顺序感官色彩动静虚实点面白描、工笔、渲染正侧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心理)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请你细化上述内容1.请找出下面诗句描写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效果:调动读者的感官,让读者如临其境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色彩角度下列句子被改写成这样,和原句表达效果一样吗?“知否,知否,应是叶肥花瘦”(李清照《如梦令)“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杏花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两个鹂鸟鸣柳丝,一行鹭鸶上高天。”(杜甫《绝句》)“小蚁新醅酒,粗泥小火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色彩词的运用效果:

营造意境的氛围,表现人物形象或心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色彩角度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人不见,欸乃一声山水()。填一个恰当的色彩词,并说说理由。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3.虚实角度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只恐双溪舶锰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效果:拓展诗歌的意境,丰富读者的想象。4.点面角度点面“分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总说”“全景”“特写镜头”效果: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5.画技角度白描渲染工笔(细节描写)

以下的三种技法都来自于绘画。由于文学和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常把写作手法叫做艺术手法,又是文字表现的方式,所以叫表现方法。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特点是凝练。白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人物、景物或场面,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五大描写手法是表现细节的重要方式。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工笔(细节描写)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渲染6、练习: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诗句描写角度或手法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③已讶yà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触觉、视觉、听觉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侧面烘托视听结合、色彩诗句描写手法⑦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⑧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同上)

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

⑩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对比、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三)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寓情于景诗人将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描写的景物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①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②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③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①以乐景写乐情。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②以哀景写哀情。全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③以乐景写哀情。“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④以哀景写乐情。诗中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5.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表达情,收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扬州慢·淮左名都(宋)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练习1: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式。诗句抒情方式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细节抒情用典抒情借物抒情诗句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乐景衬哀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这个在古诗当中太常见了,我们常说,古诗一般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还有,“词”也往往上阕

,下阕

。比如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五、总结1.诗歌的简答题,不论问什么,只要有艺术手法,就一定要答上去,当然,如果没有,则没有必要胡编乱造。2.如果答题的角度被限定在了一个角度(或只能从一个角度),则可尝试从每一联去答题,词则分上下阕,或分句。3.诗歌的常用的表达方式经常交叉存在的,是综合的。古典诗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简单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规范答题。

学习目标表达手法的设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效果)衬托或烘托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一)以物烘托人。别董大二首[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展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的景象,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亦是由环境烘托出人的心境,

(二)以人烘托人。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欲写罗敷之美,却无笔直接描摹其美态,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反应,烘托出秦罗敷的美貌非常,摄人心魂,亦勾起读者的联想,达到最佳的视觉艺术效果。(三)以物烘托物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了幅幽静的春山月夜图,诗人以鸟鸣烘托出春山之夜的宁静。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意识地用“蝉噪”和“鸟鸣”之动来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四)以人烘托物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者一轮明月,以听众的表现烘托出乐曲的美妙。在这里,人与物是相融的,这个情境描写亦真切地供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对比这首诗在写作技巧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答案:这首诗最后两句写昔日宫殿的热闹与今日宫殿的凄凉,形成反面对比。而前三句写越国灭掉吴国后越国的繁盛与与今日宫殿的凄凉又构成反物对比。因前三句是对历史事件的追忆,是虚写;最后一句是对今日越国宫殿的描写,是实写。所以从对比事物的性质上看,又是今昔对比,虚实对比。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三句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换来了大量的粮食,却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所遭受的剥削深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对比和衬托区别1.对比的两种事物是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2.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3.对比的作用是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衬托主要突出要表达的一方面的特点。4.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用的是对比手法,全诗以“人面”“桃花”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白梅》运用的是衬托手法。以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衬托冰雪林中的白梅,从而突出梅花的素雅高洁。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以动衬静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了幅幽静的春山月夜图,诗人以鸟鸣烘托出春山之夜的宁静;无独有偶,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意识地用“蝉噪”和“鸟鸣”之动来烘托出一种幽静的境界。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词写作中运用得较多。入若耶溪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托物言志(象征)托物言志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

“牡丹”象征富丽;“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参考答案: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虚实结合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b、已逝之景之境。《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c、设想的未来之境。《雨霖铃》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这首诗用了何种手法?虚实结合

虚写与实写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虚实相生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意象,开拓诗中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实写分别时眼前情景,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后两句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为友人魏二虚构了旅夜孤寂的场景:孤月高照,友人泊舟江上,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整首诗虚实结合,由实入虚,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用典,也叫用事,是作者在诗文中引用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前人语句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表现方法。使用典故不仅可以使诗句庄重典雅、言简意赅;还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准》)(2)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在诗中一般不便于直接批评统治者昏聩腐朽,往往借用典故委婉暗示出来。(1)与(2)中都化用了陈后主(陈叔宝)《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玉树后庭花》是荒淫误国的南朝皇帝陈后主宴乐时所奏之乐曲,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杜牧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1)中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2)中李商隐以“若逢”、“岂宜”等假设问句,设想隋炀帝死后不改荒淫,还与陈后主当面切磋生前所好之乐《玉树后庭花》。有力批判和讽刺了隋炀帝的荒淫无耻,比陈后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作古的隋炀帝表达了无以复加的厌恶及轻蔑。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为了褒扬某一人或物,先将其贬低,然后再加以褒扬,使其更加高大。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为了更好地贬低某一人或物,先将其褒扬,然后将其否定,从而达到讽刺、贬斥的效果。

“抑”抑是否定、贬损,“扬”是肯定、称颂。抑扬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目的的表现手法。按抑扬关系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答案: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时,结果被拒之于门外。后两句则写诗人却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对春天流露出了赞美之情。诗人先遗憾,后高兴,感情的反差是非常大的。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手法。游园不值

叶绍翁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用何种手法?贾生

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咏史诗的前两句从正面落笔,似在褒扬汉文帝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以及对贾生高度重视与赞扬。后两句以“可怜”一转,揭示了汉文帝的真正目的不是为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探求“鬼神”的本原。诗人运用欲抑先扬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的昏庸。这首诗用何种手法?这首诗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牛刀小试春雪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首句写诗人对新年了都还没有芬芳鲜花的抱怨、遗憾,“未有芳华”是抑。第二句写诗人在焦急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草萌芽的惊喜;此是一扬,第三、四句再扬,白雪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面对此景诗人欣喜若狂。在先抑后扬之中,诗人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极其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春雪和春色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第三、四句运用了欲扬先抑(或“抑扬”)表现手法。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又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含蓄点出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作者自比梅花,表达了自甘寂寞,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绪(答“赞美梅花的情感”也可)。下面这首宋诗是诗人唱和萧冰崖的《梅花》诗而作,请简要分析第三四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桐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注:①陈与义(1090年——1138年),洛阳人。宋徽宗时任太学博士。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避乱闽、粤,后辗转到了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绍兴,作此词。②长沟:大河。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①三、四、五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4.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典直抒胸臆起兴情景交融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6.樯橹灰飞烟灭。()7.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8.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咏鹰》()互文借代白描衬托赏析古诗表达技巧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也叫“譬喻”“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描绘类(生动形象):知识点拨

分类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有有无像、好像、仿佛、犹如、似、若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无有有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行。(2)比拟比拟拟人拟物把物当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把人当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比拟,又名比体,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3)借代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代替叶,“红”代替花,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的状态。借体本体借体本体借体本体尺素樯橹青衫双鲤天狼鸟、兔干戈楼兰社稷、轩辕汉柳营布衣渔樵山村黄发吴钩钟鼓馔玉巾帼书信战争书信唐隐逸生活宝刀船入侵异族

边境之敌军营隐居权贵利禄下级官吏时光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国家百姓老人妇女借体本体借体本体借体本体桑梓黔首杏坛须眉南冠杏林桑麻汗青缙绅庙堂阡陌纨绔桃李丝竹杜康手足烽火北辰家乡男子农事朝廷学生兄弟平民囚犯史书田野音乐教育界中医学界做官的人富家子弟酒帝王战争(4)夸张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夸张普通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类超前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5)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如“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2.结构类(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排比不但内容集中,节奏鲜明,可增强气势,还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1)排比(2)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形式上工对宽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内容上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反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串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3)反复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它能起强调作用,加深印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4)顶真顶真连珠法连环体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指句与句之间的顶真。指段与段之间的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如: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用:正确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3.语气类(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1)设问(2)反问反问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修辞手法。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①谐音双关:指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4.语义类(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1)双关②语义双关:指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如: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互文分为以下四种形式:(2)互文互文单句对句隔句排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1.写出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②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④南国烽烟正十年。⑤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⑧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比喻双关互文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借代夸张二、学以致用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⑩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⑪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⑫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⑬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⑮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互文拟人比喻双关排比、互文拟人反问拟人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AB三、简答题规范答题1.作者是使用何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人主要使用拟人手法,在诗人眼中,柳条、藤蔓和黄莺都具有人的情感,对他的离去也是依依不舍,诗人以此来表达依依难舍之情。2.(2016·高考山东卷)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双调】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比拟。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既写出了风雪的劲猛,又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注意事项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准确指出修辞手法。规范答题思路,找出答题方法。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答题必须紧扣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明手法+细分析+析感情课堂小结手法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冗为简洁。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手法效果借代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春水柔柔,晕出了烟波千层丹霞月依旧;一枝独秀,点开了梦幻万里桃花春悠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之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体现出来。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有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照应、铺垫等。

1.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篇。[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

黄滔[注]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注]黄滔,晚唐著名诗人。试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使景物描写染上了浓郁的悲凉情调。

②以景结情,把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③通过“陇头”“冤气”等词,诗人将一时一处之景,扩展为历代边地常见的普遍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有力地深化和丰富了主题。解析:“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诗人看到边疆荒野的白骨横陈,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笼罩在天空。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边疆阴云笼罩天空久聚不散的原因,同时把自己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景中含情,以景结情,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诗人还由自己眼前之景扩展为历代边疆常见的普遍情景,揭示无休止的边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之情,深化和丰富了诗的主题。2.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注]

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