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大学男孩,不清楚赚钱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被一份许诺轻松赚大钱的广告吸引了。男孩们很快就明白,如果事情看起来好得不像真的,那多半确实不是真的。轻轻松松赚大钱约翰·G·哈贝尔“你们该看看这个,”我向我们的两个读大学的儿子建议道。“你们若想避免因为老是向人讨钱而有失尊严的话,这兴许是一种办法。”我将挂在我们门把手上的、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的几本杂志拿给他们。塑料袋上印着一条信息说,需要招聘人投递这样的袋子,这活儿既轻松又赚钱。(“轻轻松松赚大钱!”)“我不在乎失不失尊严,”大儿子回答说。“我可以忍受,”他的弟弟附和道。“看到你们俩伸手讨钱讨惯了一点也不感到尴尬的样子,真使我痛心,”我说。孩子们说他们可以考虑考虑投递杂志的事。我听了很高兴,便离城出差去了。午夜时分,我已远离家门,在一家旅馆的房间里舒舒服服住了下来。电话铃响了,是妻子打来的。她想知道我这一天过得可好。“好极了!”我兴高采烈地说。”你过得怎么样?”我问道。“棒极了!”她大声挖苦道。“真棒!而且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又一辆卡车刚在门前停下。”“又一辆卡车?”
“今晚第三辆了。第一辆运来了四千份蒙哥马利-沃德百货公司的广告;第二辆运来四千份西尔斯-罗伯克百货公司的广告。我不知道这一辆装的啥,但我肯定又是四千份什么的。既然这事是你促成的,我想你或许想了解事情的进展。”我之所以受到指责,事情原来是这样:由于发生了一起报业工人罢工,通常夹在星期日报纸里的广告插页,必须派人直接投送出去。公司答应给我们的孩子六百美金,任务是将这些广告插页在星期天早晨之前投递到四千户人家去。“不费吹灰之力!”我们上大学的大儿子嚷道。“六百块!”他的弟弟应声道,“我们两个钟点就能干完!”“西尔斯和沃德的广告通常都是报纸那么大的四页,”妻子告诉我说,“现在我们门廊上堆着三万二千页广告。就在我们说话的当儿,两个大个子正各抱着一大捆广告走过来。这么多广告,我们可怎么办?”“你让孩子们快干,”我指示说。”他们都是大学生了。他们自己的事得由他们自己去做。”第二天中午,我回到旅馆,看到一份紧急留言,要我马上给妻子回电话。她的声音高而颤抖,很不自然。家里又运到了好几卡车的广告插页。“有百货公司的,廉价商店的,杂货店的,食品店的,汽车行的,等等。有些像整本杂志那么厚。我们这里有数十万页,说不定是几百万页的广告!我们家整个房子从东墙到西墙,从南墙到北墙统统堆满了广告,一堆又一堆,比你大儿子还要高。现在只剩下一点点空间,刚够一个人走进去,从十一种插页中各取一份,卷在一起,套上橡皮筋,再塞进一只塑料袋内。我们的塑料袋足够供应全美所有的外卖餐厅!”她越讲声音越响,几乎震耳欲聋。”这么多的广告必须在星期日早晨七点以前统统送出去。”“嗯,你最好让孩子们尽快地捆扎装袋,等会儿我再跟你谈。我有个午餐约会。”我餐后回来,妻子又打来一只紧急电话。“你午餐吃得不错吧?”她用悦耳的声音问道。我吃的牛排好极了,但这次我学乖了,还是不说为妙。“糟透了,”我报告说。”一种什么酸溜溜的鱼,我想大概是鳗鲡吧。”“不错嘛。你的大学生儿子已经雇了他们的弟弟妹妹和两三个邻居的小孩帮忙,工钱一人五块,建起了流水作业线。用外交术语来说,事情‘有进展’。”“这确实令人鼓舞。”“不,并非如此,”她纠正说。“相反,非常叫人泄气。他们干了好几个小时了。装好的塑料袋,一直堆到天花板,但一切努力收效很小。这些广告宣传品简直就像是不停地自行生产出来一样!”“还有一件事,”她接着说,“你那上大学的儿子必须明白,威胁雇员,说要揍他们,是不可能使他们卖力的。”我跟大儿子一通上话,便咆哮道,”你如果再威胁那些孩子,我就对你不客气了!白痴!你应该给奖金,对装袋最多的工人每小时奖励一块。”“可那要减少我们的利润啦,”他提醒道。“那些孩子不帮你按时将所有的广告投送出去,你就什么利润也得不到。如果他们不干,你们俩就得亲手搬走所有的广告。而在把它们搬掉之前,你们吃不成,也睡不成。”电话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他在思考。接着,他说,“爸爸,你刚才使我深受启迪,令我恍然大悟。”“那就干吧!”“是,阁下!”到第二天傍晚,我妻子就有许多事报告了。奖金计划行之有效,可后来有人对能否兑现表示怀疑,提出把钱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接着工人队伍里的一位活动家声称,老板每人拿几百块钱,工人们决没有理由满足于每人五块外加一点点竞争性的奖金。劳工组织人宣布,所有工人的工资都应该达到每小时五块钱!在老板答应之前,他们不再干活儿,一分钟也不干。罢工持续了不到两小时。通过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每小时两块。渐渐地,大堆的广告开始减少。结果,全部工作比最后限期星期日早晨七点提前三个小时完成。等我回到家里,孩子们已经结了账。劳务支出150元,汽油费40元,还有40元买礼品——几盒糖果,送给乐于助人的邻居,他们主动开出自家的车帮助投递,还有一打玫瑰送给他们的母亲。除去以上开支,他们每人得到185元——大约相当于他们所干的91小时应得的最低工资的三分之二。虽然如此,可正如一个儿子所说,那还是“足够”他们花一阵子,使他们“避免那种有失尊严的事。”几个星期过去了,一切都很好。后来,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们两个小儿子的奇怪举动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不停地将一个又一个的纸箱从房屋四处的角落里搬出,经过前门,送到人行道边。我以为他们的妈妈在指挥他们清除破烂,好让垃圾车运走呢。正在这时,我听到他们在议论经济问题。“哟,我们会赚许多钱呢!”“我们要发财啦!”经查问发现,他们正在把我们的全部图书“出售或出租”。“不成!不成!”我叫道。“不能把我们的书卖了!”“哎唷,爸,我们以为你用不着它们了呢!”“只往好处想”我浑身颤抖,想要呕吐,可同时我很清楚,我还是可以尽一切可能帮助杰里米的。“我感到我是无法从这儿活着出去了,”他说。随后他又说,“我可不想死。”接着他咒骂起来。“你不会死的,”我对他说。“杰尔,心里就装着我和埃米吧,只往好处去想。”“好,”他回答道。“不要去想那些糟糕的事,”我说。“你得答应我,你将来要高高兴兴地生活下去,”他说。”务必让埃米知道我非常爱她。不论你将来作出什么决定,我都支持你。”稍停片刻,杰里米又对我说,“一位乘客说他们正在用飞机撞击世贸中心,这是真的吗?”我正站在起居室里看着电视上播放此事,心想:我是否该告诉他?“他们想要炸毁这架飞机呢,还是想用它去撞击什么东西?”他几乎在对我大声喊叫道。“他们不会去撞世贸中心了,”我说。“为什么?”“因为整个世贸中心都在燃烧了。”他说约有30到35位乘客,都被驱赶到客舱的后部,但,不知怎的,却无人看管他们。“那么驾驶员们的情况如何?”我问道。”你们之间联络过没有?”“没有。那几个家伙就这么站了起来,喊叫着冲进了驾驶舱。后来就再也没有听到有关驾驶员们的情况。”正在那时,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一架飞机撞进了五角大楼。心想,上帝保佑那不是杰里米的飞机。我把新发生的这次攻击告诉了杰里米,他再次咒骂起来。五角大楼一事可能使他受到极大震惊,使他认清他和待在客舱后面的其他乘客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好,我这就去进行表决,”他说。“另外有三个身材和我一样高大的人,我们打算去袭击那个带炸弹的家伙。你看行吗?”“他们有枪吗?”我问道。“没有,我没有看到枪。我见到刀子。”他开玩笑说,”我这里还有早餐用的牛油刀呢。”停了一会儿,他说,”我想我可以制服那个带炸弹的家伙。你觉得那是一颗真的炸弹吗?”“我认为不是真的炸弹,那是在吓唬你们。”“行,我这就去干,”杰尔说。“隐隐约约的尖叫声”“我觉得你必须去干,”我对他说。“你身强力壮,又勇敢,我爱你。”“好,我这就把话筒搁下离开这儿,我会马上回来再拿起它的,”杰尔说。我把话筒递给父亲,跑进盥洗室,在水池上呕吐起来。我父亲把话筒放到耳边,有两三分钟光景什么都听不到。而后他听到隐隐约约的尖叫声。他想,他们正干上了。这必然会引起喧闹。隔了约莫一分半钟,又传来一阵低沉的尖叫声,就像人们坐过山车时发出的叫声那样。随后便沉寂了下来。我坐在起居室的长沙发上,浑身乏力。过了一会儿,我起身向厨房走去,几乎与从相反方向走来的父亲相撞。他想必刚挂上电话,他在哭泣。他拥抱了我。我瞧着他哭着,我有点麻木了。“等一等,你是不是认为他死了?”我说。他除了放声大哭之外再也说不出话来。我大概重复问了五次之多。接着,当我终于明白过来之后,我瘫倒在地上。“寻找杰里米”在接下的几个月里,我花了大量时间寻觅杰里米。每当我痛楚万分之际,我常听到他在耳边安慰我的声音。我去了飞机坠毁的地方。我渴求了解第93次航班上发生的事情以及杰里米为何而身故。如今我发现我已改变了看法。不是因为我不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恰恰是我相信我将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911事件。是否有人出于某种原则性的问题向我们宣战了?或是他们出于妒忌?或是他们想炫耀其强悍?是否我们这个国家的人越轨了,做得过分了,伤及了人家自古而来的情感?杰里米和我所熟悉的世界只不过是我们所居住的房子、几处散步的地方、几个朋友以及我们所热爱的家人。如今一切全完了,但却始终无人能真正弄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觉得杰里米一直认为他生来就肩负有崇高使命。我也并不认为杰里米乘坐上第93次航班是出于偶然。一位具有足够挫败恐怖行径体能的旅客正好搭乘了那天被劫持的飞机中唯一一个可以有机会进行反击劫机者的航班,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杰里米去世时31岁,和我结婚了五年,和他的女儿相处了三个月都不到。可我认为我们是幸福的。他与我之间未留下任何未尽之言或未竟之事。他总是努力给埃米和我带来我们所需的一切。有时,当我留神观察和倾听时,我仍然能感到他就在我的身边,在我有生之年指引我向前。第五单元医生可以对病人撒谎吗?医生应该告诉病人他已经病入膏肓了吗?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却并不那么简单。撒谎还是不撒谎——医生的难题西赛拉·博克为了对病人有好处——为了加快病人康复或不让病人知道死亡的来临——医生到底该不该撒谎?医疗行业与法律、政府及其他行业一样,往往显得对诚实与否的问题不那么看重,要紧的倒是另外的一些事情,譬如,应设法避免可怕的消息造成的打击,或是应考虑恪守保密的诺言,或是需要揭露腐败行为或促进公众利益等。举例说吧。一个46岁的男子,在与家人外出度假之前进行常规体格检查,虽然他自我感觉良好,但医生发现他患了某种癌症,6个月内就会死去。这时,医生该怎么对他讲呢?是不是最好对他讲实话?要是他问起检查结果,医生该不该否认他得了病?该不该将病情的严重性缩小到最低限度?该不该将真情至少隐瞒到他全家度假之后?医生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非常紧迫的选择。他们不时认为,为了病人自身的利益,撒谎很有必要,在他们看来,这种谎言与利己的谎言截然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医生深信身患重病的人不想知道他们的真实病情,如果将真情相告,则有可能使他们完全失去希望,结果使他们恢复得更慢或恶化得更快,甚至会自寻短见。正如一位内科医生写道:“我们这个职业,传统上恪守一条信条,那就是:‘尽可能不造成伤害',这一信条胜过为讲真话而讲真话的美德”。有了这样一个指导原则,一些医生可能渐渐习惯于采用他们认为对病人很可能有益而“无害”的骗人做法。他们可能开出无数帖安慰剂,说一些没有事实根据的打气的话,并歪曲严重的病情,对那些患有不治之症和濒临死亡的病人,则尤其如此。然而,现在开始有人提出证据,说明这种欺骗旨在给病人带来好处的说法是虚幻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许多医生的想法相反,绝大多数病人确实想知道真实情况,甚至是严重的病情。当他们了解到医生没有对他们讲真话的时候,他们感到自己被玩弄了。我们还获悉,将真实情况妥当地告诉病人,能帮助他们与病魔作斗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忍受疼痛,减少用药,甚至在手术后更快地康复。谎言不仅不能提供鼓吹“仁慈”欺骗的人们所希望的那种“帮助”,它还侵犯了病人的个人自由,使他们不能对有关自己健康的问题作出明达的选择,包括要不要就医这一首要的选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病人发病期间,在不知病情或未被如实地告知病情的情况下,他们会遭到什么样的不幸。特别是濒临死亡的病人——他们最易受骗也最会被人蒙在鼓里——因此而不能作出临终前的种种有关抉择:是否要住进医院,或进行手术,在何处与何人度过所剩下的一点时间,以及如何处理完自己的事务而后与世长辞。谎言也伤害说谎的人,损害他们的诚实,并最终损害他们的信誉。谎言还伤害他们的同事。由于病人怀疑有欺骗行为,许多对病人十分开诚布公的医生的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病人的不信任使医疗诉讼案增多,造成医生避免风险的“防御性诊治”增多,而这些又进而有损于整个医疗事业。剧烈的冲突正在出现。病人开始学会催问真实情况。根据病人应享有的权利的规定,医生应将病情和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通告病人。许多医生尽可能向病人提供这些情况。然而,即使在对病人的权益考虑得最周到的医院里,信奉“仁慈”欺骗的医生们继续他们传统的古老做法。同事们也许不赞同,但避免公开表示反对。护士们对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参与欺骗病人的做法也许深恶痛绝,但要抵制却感到无能为力。及时对这个问题进行公开辩论非常必要。不仅在医疗业,而且在其他行业,从业者不断发现,自己常处于似乎不采用欺骗手段就无法避免严重后果的困难处境。但是公众完全有理由对职业性欺骗保持警惕,因为这种做法特别容易变得根深蒂固,蔓延滋长,并损害信任。无论医疗界、法律界、政府机构还是社会科学界,都不应从“不知者,不为所害”这句老话中得到丝毫慰藉。第六单元“不要在书上做记号!”无数教师、图书管理员和家长都曾这样建议。但是莫蒂默·艾德勒并不同意。他认为只要你拥有这本书而且不需要保护它的外观,做记号将会让你真正意义上拥有这本书并且使它成为你的一部分。怎样在书上做记号莫蒂默·J·艾德勒你知道读书要“深入字里行间”,以求最充分的理解。我劝你在读书过程中做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我想劝你“在字里行间写字”。不这样做,你的读书就不可能是最有效的。你不应该在不是你自己的书上做记号。借给你书的图书管理员(或你的朋友)希望你保持书的整洁,再说你也应该这样做。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在书上做记号颇有益处这番话是对的话,你就得自己买书。一个人拥有书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花钱取得财产所有权,就像你花钱买衣服和家具一样。但花钱买书只是占有它的前奏。只有在你将它化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之后,你才完全占有了它。而把你自己变为书的一部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书中写字。打个比方也许可以把这一点说清楚。你买下一块牛排,把它从肉铺的冰箱里转移到你的冰箱中。但从最重要的意义上来说,你还没有占有它,除非你吃下它并将它吸收进你的血液之中。我的论点是,书的营养也只有在被吸收进你的血液中时,才能对你有所裨益。书籍拥有者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藏有全部标准的成套书和畅销书——既没有读过,也没有碰过。(这位占有的只是纸浆和油墨,而不是书。)第二种人藏书很多——有几本从头至尾读过,大部分浅尝辄止,但全都跟新买时一样整洁光亮。(此君很可能想使书真的为其所有,但因错误地过分关注书籍的外观而裹足不前。)第三种人藏书或多或少——因不断使用,每本书都弄成书角卷起,破旧不堪,装订破损,书页松散,全书从扉页至末页画满了记号,涂满了字句。(此人是书的真正拥有者。)你或许会问,将一本印刷精美、装帧雅致的书保存完好,难道也是不恰当的吗?当然不是。我决不会在一本初版的《失乐园》上乱涂乱写,就像我不会把一幅伦勃朗的原作连同一盒蜡笔交给我的婴孩任意涂抹一样!我决不会在一幅油画或一尊塑像上画记号。可以说,它们的灵魂与其躯体是不可分开的。一部珍本或一本装帧华美的书的美,同一幅油画或一尊塑像的美是一样的。如果你对华美的装帧或印刷的尊重妨碍你读书,那就买一种便宜的版本,将你的敬意献给作者。为什么在书上做记号对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呢?首先,它会使你保持清醒。(我不是仅仅指它让你神志清醒;我的意思是它能使你全神贯注。)其次,如果阅读是一种能动的行为,那么它就是思考,而思考常常须借助口头的或书面的语言来表达。作了记号的书,通常是读者认真思考过的书。最后,写可以帮助你记住你阅读时的思想,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让我进一步就这三点谈一谈。如果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消磨时间,那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仅仅让你的眼睛在书上扫视一遍,你就不可能对所读的内容有所理解。当然,一部普通的消遣小说,譬如说《飘》,并不需要那种最积极的思维式的阅读。作为消遣的书,可以轻松地读而不会有所失。但一本思想丰富、文字华美,试图提出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并加以回答的伟大著作,则要求你尽可能地进行最积极的阅读。你不能像欣赏瓦利先生的低声吟唱那样,学到约翰·杜威的思想。你得花费气力方可获得。漫不经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如果当你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书页上写满了你的批注,你就知道你的阅读是积极的了。我所知道的最有名的采用积极方式阅读伟大著作的人,是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哈钦斯。他也是我所知道的公务最繁忙的人。他读书时总是拿着铅笔。有时,当他在晚上拿起书和铅笔的时候,发觉自己不是在做有意义的笔记,而是在页边空白处画些他称之为“鱼子酱工厂”的东西,一出现这种情况,他就放下书本。他知道自己太累,读不下去了,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但是,你或许会问,写有何必要呢?要知道,亲手书写的动作会使词语和句子更加鲜明地呈现在你的脑海里,更好地储存在你的记忆中。将你对所读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感受写下来,将它们在你脑子里引起的问题记下来,就可以将这些感受长久保存下来,并可以使那些问题更加明确起来。当你下周或来年重新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你的各种观点,同意的、反对的、怀疑的、质询的,统统一目了然。这如同谈话一度被打断,现在又可以在上次停下的地方接着谈下去了。读书就该这么个读法:你同作者应进行对话。很可能作者在有关的问题上比你懂得多,你接近他的时候表示适度的谦恭是很自然的。但不要轻信他人,以为读者只有全盘接受的份儿。理解是一种双向活动。学习并不是往空的容器中装东西。学生应当向自己也向教师提问题。一旦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他甚至还得与教师展开争论。而在书上做记号,实际上就是表达你赞同或不赞同作者观点的一种方式。在书上做记号,有各种各样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将我的做法叙述如下:1.在文字下面划线:划出主要论点及重要的或者有力的论述。2.在页边空白处划竖线:强调已划线的论述部分。3.在页边空白处画五星或六星记号,或其他小符号:这种记号宜珍惜着用。可用来强调书中十处或二十处最重要的论述。4.在页边空白处写数字:标明作者展开一个论据的各点顺序。5.在页边空处写其他页的页码:标明作者在本书其他地方所写的与本论点有关的论点,也可以通过这一办法将书中虽分散各处,但密切有关的观点联系起来。6.在关键字眼或短语上画圆圈。7.在页边空白处或上下两端加批注:其目的是记下某段文章在你脑子里引起的问题(也许还有答案);简要记下复杂的论述;记录贯串全书的一系列的重要论点。我利用书末的衬页将作者的观点按出现的先后次序编成一个索引。书前的衬页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些人将它们留作贴花哨的藏书票用。我将它们留作奇思异想的天地。在我读完一本书并在卷尾衬页上做好我的个人索引之后,我便翻到卷首,试着将全书作一概述,不是逐页地或逐点地进行(那个我在卷尾已经做了),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基本上前后连贯,各部分排列有序。对我来说,这个概述表明了我对该著作理解的程度。第七单元一个年轻人发觉很难拒绝一位女士,他因此陷入了困境。他同意进行午餐聚会的那家餐厅对他可怜的荷包来说实在太昂贵了。那么怎样他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处境呢?午餐萨默塞特·毛姆我是在看戏的时候见到她的。幕间休息时,我应她的招呼走了过去,在她旁边坐下。我上次见到她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要不是有人提起她的名字,我想我几乎会认不出她来。她兴致勃勃地跟我谈了起来。“瞧,自从我们初次相见已经好多年了。真是光阴似箭啊!我俩都不年轻啦。你还记得我初次见到你吗?你请我吃的午餐。”我能不记得吗?那是20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住在巴黎。我在拉丁区租了一套小小的公寓,从那里往下看去是一个公墓。我挣的钱只够勉强维持生活。她读过我的一本书,并曾跟我写信谈论该书。我回信向她致谢。随即我又收到她的一封信,说她路过巴黎,想跟我谈谈。但她的时间有限,只有下个星期四有空。那天上午,她要去卢森堡宫,问我是不是愿意中午请她在福伊约餐厅吃顿便饭。福伊约餐厅是法国参议员光顾的地方,去那儿吃饭远远超过我的经济能力,所以以前连想都没有想过。但我当时受宠若惊,况且年纪太轻,还没有学会对一位女士说个“不”字。(附带说一句,没有几个男人学会这一招,而到他们学会时,往往年事已高,他们说什么对女人来讲已无足轻重了。)我当月的生活费还有80法郎(金法郎),一顿便餐花不了15法郎。如果我下两个星期不喝咖啡,还是满可以对付过去的。我回信说,我将于下星期四十二点半在福伊约餐厅会见我的朋友。她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年轻。她的外表与其说美貌动人,毋宁说丰腴魁伟,气概非凡。事实上,她已有40岁了(这是一个有魅力的年龄,但不是初次相见就能令你激情迸发、神魂颠倒的那种年纪),长着一口洁白整齐的大牙齿,给我的印象是,其数目之多已超过了实际需要。她很健谈,不过因为她想谈的话题似乎总是关于我的事,所以我便洗耳恭听。菜单拿来时,我大吃一惊。价格比我预料的要高出许多。但她的话使我宽了心。“我午餐从不吃什么东西,”她说。“哦,可别这么说!”我慷慨地回答。“我从来只吃一道菜。我认为现在人们吃得太多。或许来点鱼还行。我不知道他们有鲑鱼没有。”啊,吃鲑鱼的季节还没有到,菜单上也没有,但是我还是问了侍者。有,刚刚进了一条头等鲑鱼,这是他们今年第一次进这种货。我为客人叫了一份。侍者问她在鲑鱼烹制的当儿,要不要吃点别的。“不要,”她回答说,”我向来只吃一道菜,除非你有鱼子酱。鱼子酱我是从不拒绝的。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是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不便跟她直说,我吩咐侍者务必拿鱼子酱来。我自己则点了菜单上最便宜的一个菜,这就是羊排。“我看你吃肉是不明智的,”她说。“我不知道你吃了羊排这种油腻的东西后还怎么工作。我不赞成把肚子撑得太饱。”接着而来的是饮料问题。“我午餐从不喝饮料,”她说。“我也是如此,”我马上答道。“但白葡萄酒例外,”她接着说,就好像我刚才没说似的。“法国的白葡萄酒非常清淡,十分有助消化。”“你想喝点什么?”我依然客气地问道,但算不上热情。她嫣然一笑,露出一口白牙。“我的医生只让我喝香槟。”我猜想我的脸色一定有点发白了。我要了半瓶,顺便提及我的医生绝对禁止我喝香槟酒。“那你喝什么呢?”“水。”她吃了鱼子酱,又吃鲑鱼。她兴高采烈,大谈艺术、文学、音乐。但我心里却在嘀咕,不知这顿饭要花多少钱。当我的羊排上来时,她一本正经地教训起我来。“我看你习惯中午吃得很多。我肯定这样不好,你为什么不效法我的样子,只吃一道菜呢?我相信那样你会感觉好得多。”“我是打算只吃这一道菜,”我说。这时侍者又拿着菜单走了过来。她轻轻地一挥手,让他走开。“我可不这样,我午餐从不吃东西。要吃,也只是稍许吃一点,从不多吃。而我吃这么一点,主要也是为了借此机会闲谈而已。我可不能再吃什么东西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到了巴黎,不吃点芦笋,那就太遗憾了。”我的心一沉。我曾在店里见过芦笋,我知道它贵得可怕。过去我每见芦笋,常常馋涎欲滴。“夫人想知道你们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我竭尽全力想使他说没有。他那张宽阔的教士般虔诚的脸上展露出愉快的笑容,他用肯定的语气对我说,他们有又大、又好、又嫩的芦笋,简直是罕见的珍品。“我一点也不饿,”我的客人叹道,”不过如果你执意要请我吃,我也不反对吃点芦笋。”我便点了这道菜。“你不吃点吗?”“不,我从不吃芦笋。”“我知道有人不喜欢芦笋。事实是,你吃肉太多,伤了胃口。”我们等着芦笋烹制好送上来。我突然惊恐起来。现在的问题已不是我还能剩下几个钱来维持这个月的生计了,而是我的钱够不够付账。要是我差十法郎,不得不向客人借的话,那就太难堪了。我可做不出那样的事来。身边到底有多少钱,我心里有底,倘若账单超过了这个数字,我就决心这么办:伸手往口袋里一摸,随即故意惊叫一声,跳起来说钱给小偷扒了。当然,如果她的钱也不够付账的话,那就尴尬了。那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我的手表留下,言明以后再来付。芦笋端上来了。又大汁又多,令人垂涎不止。我一面看着这个邪恶的女人大口大口地将芦笋往肚里塞,一面彬彬有礼地谈论着巴尔干半岛戏剧界的现状。她终于吃完了。“喝点咖啡?”我说。“好,就来一客冰淇淋和咖啡吧,”她回答说。到这时,我什么也不在乎了,为自己叫了咖啡,为她叫了一客冰淇淋和咖啡。“你知道,我坚信一点,”她边吃冰淇淋边说道。”当一个人吃完一顿饭站起来时,他应该感到还没有吃得十分饱。”“你还饿吗?”我有气无力地问道。“噢,不,我不饿。你知道,我不吃午餐。我早晨一杯咖啡,然后到晚上用餐,但我午餐向来最多只吃一道菜。适才我这样说是为了你啊。”“哦,我明白啦!”接着,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当我们在等咖啡的时候,那个领班侍者,带着满脸奉承的笑容,拎来满满一大篮子特大的桃子,红得酷似天真少女的脸蛋,其色调之瑰丽犹如一幅意大利风景画。当时桃子肯定还没有到上市季节,只有上帝晓得买它们得花多少价钱。不过很快我也晓得了,因为我的客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心不在焉地拿了一只。“你看,你已经塞了一肚子肉,”——她是指我那可怜的一小块羊排——”不能再吃什么了。而我只不过来了点小吃,我还可以再品尝一只桃子。”账单来了。付过账后,我发现剩下的钱连付点像样的小费都不够了。她的目光在我留给侍者的三个法郎上停了一会儿,我知道她会觉得我是个吝啬鬼。可是等走出餐厅,我面临着的将是整整一个月的开销要支付,而口袋里却分文俱无。“你学学我,”她边握手边说道,“午餐顶多只吃一道菜。”“我会做得更好,”我回敬道,“我今晚什么也不吃了。”“幽默家!”她得意洋洋地大声说着,跳上了一辆马车。“你是个十足的幽默家!”但是我终于报了仇。我自认不是一个爱报复的人,但是竟连不朽的众神也被触怒而干预其事时,我怀着心满意足的心情目睹这个结局,想必也是可以原谅的了。现今她的体重已达二十一英石(二百九十四磅)。第八单元如果你能从中获得很多好处,你会选择住在地下吗?天气再也不会带来麻烦。全年恒温。人造光源使全世界的生活节奏保持一致。地面上自然世界的生态将大幅改善。虽然移居地下的前景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具吸引力,艾萨克·阿西摩夫却对此十分热衷。新洞穴艾萨克·阿西摩夫在冰河时代,人类当时面临较为寒冷的气温,常常在洞穴里安家。他们发现在洞里生活要比在野外更舒适,更安全。我们现今仍然住在被称作房子的洞穴里,目的还是为了舒适和安全。事实上,没有人愿意露宿在星空下的野地里。会不会有朝一日为了更加舒适和安全起见,我们把房屋建造在地下——建造在新的人造洞穴里呢?乍一想来,这一建议似乎并不可取。说起地下,我们会产生许许多多不愉快的联想。在神话和传说里,地下是魔鬼和亡灵的世界,它常常是人们死后遭受折磨的地方。(这可能因为尸体总是埋在地下的缘故,而火山爆发又给人们一种印象,似乎地下充满着火与毒气,如同地狱一般。)然而生活在地下也有其有利之处,设想将整座城市,乃至全人类搬入地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将地壳最表层一英里厚的地方筑满通道和建筑物,就像一个巨大的蚁冢,这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好处。首先,气候将变得无关紧要,因为它主要是大气层的一种现象。雨、雪、霰、雾将不会给地下世界带来麻烦。甚至气温的变化也局限于露天地表,而在地下则不存在这种变化。不论白天黑夜,炎夏寒冬,地下世界的温度将保持平稳,近乎恒温。如今,当我们的地表环境太冷时,则需要取暖,而太暖时,又需降温,耗费大量的能量。若搬到地下生活,则统统可以省去。天气对人造的建筑物以及人类本身的损害将不复存在。地区性的交通问题也将大为简化。(当然,地震将依然是个危险。)其次,地方时间将无关紧要。地球表面昼夜分明,谁也无法避免,一处是早晨,另一处是中午,再一处是黄昏,又一处是午夜。所以人类生活的节奏因地而异。在地下,没有外界生成的白天,而只有永恒的黑暗,人工照明形成白昼,这就可以根据人的需要加以调整。整个世界都可以实行八小时轮班制,各地都可能做到同时上班,同时下班,至少公务活动和社会活动可以如此。这对于一个自由流动的社会来说极为重要。乘飞机长途旅行将不会再引起“时差反应”。抵达大洋彼岸或另一片大陆的人会发现他们所到的那个社会与自己家乡一样都是按照同一时间运行的。第三,生态结构将会稳定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人类拖累了地球。这不仅仅是指众多的人口占据了地球的空间,更多的是指人类为住家和安装机器构筑的房子,为交通运输、为休息、娱乐建造的各种设施。这一切致使荒野面目全非,剥夺了许多种动植物栖息、生长的天然场所——有时候,无意中还促进了诸如老鼠和蟑螂之类的某些生物的繁衍。如果人类的建筑物都搬到地下——请注意,要搬到穴居动物生活的地层以下——人类仍将占据地球表面,种地、植林、造了望台和航空站等等,但占有的程度将大大减小。的确,可以想见随着地下世界变得越来越精巧复杂,大部分食物将最终来自地下人工照明地区的水栽生物。地球表面有可能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公园和荒野,从而得以维持生态平衡稳定。第四,人们与自然界的距离将会缩短。退到地下,看起来似乎是远离了自然界,但果真如此吗?现今,这么多人在城市的建筑物内工作,那里常常没有窗户,而靠人工调节一切。即便有窗户,你又能看到什么呢(如果你肯费心看一看的话)?无非是太阳,天空,以及一直伸展到天边的建筑物——外加一点有限的绿色草木而已。搬到地下以后,与自然界隔绝的情况还会胜过于此吗?现在你想离开城市吗?到真正的乡村去吗?你必须旅行数英里,先得走过城市的街道,然后还得走过郊区杂乱无章的建筑群。在地下世界文化中,乡村就在城市上面几百码远的地方——不管你在哪里都是这样。地表当然必须得到保护,不允许过分频繁地、过分集中地、或过分随便地参观访问,但不管对向上的旅行作出多么认真的限制,新洞穴里的居民们将有可能比今天地面城市的居民在更为健康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并见到更多的青枝绿叶。尽管地下生活乍想起来多么的奇怪和不那么令人喜欢,它的好处可以举出好多——而我在这里只不过是略说一二。第九单元一边呆呆地看着鱼儿在池塘里游水一边让思绪联翩,可能会带来一些令人惊奇的结果。一个物理学家受过的教育米基奥·凯科我孩提时代发生的两件事大大加深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还把我送上了成长为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我记得父母亲有时带我到坐落在旧金山的有名的日本茶园去玩。我记忆中儿时最快乐的事情之一是,自己蹲在池塘边,沉醉于观看那些在睡莲下缓缓游动的色彩斑斓的鲤鱼。在这样的一些安静时刻,我听凭自己的想像力漫游;我常常会问自己只有小孩才会问的愚蠢问题,比如说,池塘里的鲤鱼会怎样看待它们周围的世界。我心里在想,他们的世界肯定千奇百怪!鲤鱼一生生活在浅浅的池塘中,他们会认为他们的“天地”是由暗色的水和睡莲组成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游来游去寻找池塘底上的食物,所以至多只会模模糊糊地觉得水面上方可能有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不理解我的世界的本质。我可以坐在距鲤鱼只有几英寸的地方,但却被一条鸿沟与他们分隔开来,对此我深感好奇。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天地中,都永远不会进入对方的世界,但把双方隔离开来的只是一道最薄的障碍——水面。我曾想像过,鱼群中也许会有鲤鱼“科学家”。我想,他们会嘲笑那些提出就在睡莲上方可能存在另一个平行的世界这种看法的鱼儿。对鲤鱼“科学家”来说,只有鱼儿能看到或能碰到的才是真实的东西。池塘就是一切。从科学的角度看,要说池塘外有一个没有见过的世界,那是没有道理的。有一次我遇上暴风雨。我看到万千小雨点连续击打池塘的水面。水面汹涌澎湃,睡莲被波浪冲得向四面散去。我一边躲避风雨,一边在纳闷鲤鱼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在他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不停漂移,没有什么东西推着它们动。正如我们看不见周围的空气和空间那样,他们也看不见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水,所以对睡莲能自己不停移动这一点他们会感到迷惑不解。我曾设想,他们的“科学家”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会编造出叫作“力”的巧妙谎话。他们无法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会有波浪,于是断定,睡莲之所以能在没有外物触碰的情况下移动是因为有一种叫做力的看不见的神秘实体在它们之间起着作用。他们也许会给这种错误观念起一些令人敬畏的、冠冕堂皇的名字(比如远距离活动,或者睡莲在没有任何东西触碰的情况下移动之能耐)。有一次我设想,如果我把手伸进水去,从池塘里捞出一个鲤鱼“科学家”来,那将会怎样。在我把他扔回水里去之前,我细细观察他时他也许会拼命挣扎。我不知道其他鲤鱼会怎样看待这事。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真正令人不安的事件。他们先是察觉他们的一位“科学家”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了。就这么突然不见了,无影无踪。不管他们往哪儿找,在他们的世界中都看不到失踪鲤鱼的踪迹。然后,不过片刻功夫,我把他扔回了池塘,其时那位“科学家”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重又冒了出来。在其余那些鲤鱼看来,这是发生了奇迹。“科学家”镇定下来后,会讲一个真正令人惊异的故事。他说:“在预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就不知怎的被人从这个世界(池塘)提了起来,扔进了一个神秘世界,那里有令人眩目的灯火,有我过去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件。最奇怪的是扣留我的那个怪物,一点也不像鱼。见它身上压根儿没长鳍但却能移动,我感到十分震惊。我突然想到,熟悉的自然法则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再适用了。后来,也是那么突然,我被扔回了我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关于去别的世界旅行的故事太荒诞,大多数鲤鱼会把它当作无稽之谈而不予理会。)我常想我们就像在池塘里心满意足地游水的鲤鱼。我们在自己的“池塘”里度过一生,确信我们的世界仅仅是由我们看得到或摸得着的那些东西组成的。与鲤鱼一样,我们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有熟知的和看得见的东西。我们自我陶醉地拒不承认在我们近旁,就在我们抓不到摸不着的地方可能存在其它相似的世界或维。假若我们的科学家发明了像力这样的概念,那只是因为他们不能想像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斥着看不见的振动。我儿时发生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印象。我八岁时听到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故事。我记得老师们向班上的同学讲了一位刚去世的伟大科学家的事。他们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谈论他,称他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们说没有多少人能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种种发现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对于他们试图告诉我们的这番话,我有许多地方都不太懂,但此人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他在完成他最重大的发现前去世了。他们说他花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一理论,但未完成的论文还搁在书桌上他就去世了。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我。对孩子来说,这是个巨大的谜。他尚未做完的是些什么工作?他书桌上的那些论文里写些什么?什么问题会那么难,那么重要,以致于如此伟大的一位科学家花多年时间去研究它?由于好奇,我决定尽力弄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其人和他还未完成的理论。我现在仍能激动地忆起,那时我花了好多时间安静地阅读我能找到的有关这个伟人和他理论的所有书籍。我读完了邻近图书馆的藏书,就开始去市里别的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搜寻更多线索。不久我便获悉,爱因斯坦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旨在建立一种他称之为统一场论的理论,这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自然法则,从最小的原子到最大的星系。不过,当时我还是个孩子,不懂得茶园里游水的鲤鱼和爱因斯坦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之间也许有关联。我不懂得高维也许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但是,我懂得这个故事比任何凶杀疑案作品都惊心动魄得多,比任何我能想像的事物都重要。我决心想方设法揭开这个谜的谜底,哪怕我得为此做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第十单元你将工作视为负担还是机会?你是那种想尽办法保存精力的人还是发觉消耗精力令人满足的人?人们为什么喜欢抱怨工作?在下文中寻找答案吧。人为什么工作伦纳德·R·塞尔斯职业和工作在使人得到幸福与满足方面所起的作用比我们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要多得多。我们都习惯于认为工作为人生提供物质的东西——提供使我们的现代文明成为可能的商品和服务。但是我们对工作在促进精神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则知之甚少。这方面的作用难以捉摸,却更加至关重要,它是人生过得充实还是空虚的决定性因素。在历史上,工作一直与奴役、罪恶和惩罚联系在一起。现今我们还常常听到那些老一套的怨言:“我巴不得早点放假”,“今天我要是呆在家里该多好”,“我的老板待我不好”,“我的事情多得来不及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你得悉心理学家们以及其他的行为科学家们都认为,工作对个人幸福和个人成就起着积极作用时,你很可能会感到惊奇。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必需,它还是人们生活的焦点,是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工作不是惩罚,也不是负担,工作为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提供机会。许多精神病诊所的主治医生观察到工作的治疗作用。许许多多在诊所里显得精神抑郁的病人,一旦受聘从事有一定收益的工作时,便重新获得自信,并失去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最严重的症状。越来越多的处理精神病问题的机构建立起工场,病情过重在“外面的”工厂里找不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小蜂窝5G网络行业需求前景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商用地板行业竞争态势及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低甲氧基果胶行业竞争态势及营销渠道策略报告
- 2024-2030年他汀类调脂药物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黑醋市场发展状况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鹅养殖行业发展态势分析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高端矿泉水行业竞争格局及未来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 折纸小姐姐简单课程设计
- 早教中心的独立课程设计
- 斗鱼线描课程设计
- 绿色施工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2024年中考作文十二大高频热点主题1-至爱亲情(素材)
- 奥的斯GECS配有 MESD 的 GCS扶梯控制软件扶梯服务器调试手册2015
- clsim100-32药敏试验标准2023中文版
- 厂务动力系统培训课件
- 30题解决方案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浙江2024年01月高考:《政治》科目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 (2024年)临床检验医学课件
- 英才计划面试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4年度《蝉》(完美版)课件
- 中科院物理所固体物理考博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