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课程设计_第1页
多层框架课程设计_第2页
多层框架课程设计_第3页
多层框架课程设计_第4页
多层框架课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层框架结构课程设计1 工程概况 图51中的1、2、3、4、5号截面,如表5-1给出了第三层梁的内力组合过程;柱则分为边柱和中柱(即A柱和B柱),每个柱有两个控制截面,活荷载作用下内力计算采用的分层法,当前层和下一层作用活荷载时,会对当前层柱内产生内力,故本设计也列出来上下层分别有活荷载最不利组合时所产生的内力,以及组合过程。图STYLEREF1\s5SEQ图\*ARABIC\s11框架梁柱控制截面5.1第三层内力组合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1第三层梁内力组合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2二层、三层柱内力计算结果

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3三层柱内力组合

5.2第二层内力组合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4第二层梁内力组合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5一层、二层柱内力计算结果

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6二层柱内力组合

5.3第一层内力组合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7第一层梁内力组合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8一层柱内力计算结果

表STYLEREF1\s5SEQ表\*ARABIC\s19一层柱内力组合截面设计6.1梁截面设计6.1.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1第三层梁截面配筋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2第二层梁截面配筋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3第一层梁截面配筋其中最小配筋面积:①边跨:As=615mm2满足As/(bh)=615/(250*550)=0.45%>ρmin=0.20%;②中跨:As=308mm2满足As/(bh)=308/(250*400)=0.31%>ρmin=0.20%;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6.1.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①边跨验算截面尺寸:h截面尺寸按下式验算:0.25截面尺寸满足要求。采用A8@200双肢箍筋,V=0.7×1.43×250×510+270×故不需要配置弯起钢筋。验算最小配箍率:ρ满足要求。②中跨验算截面尺寸:h截面尺寸按下式验算:0.25截面尺寸满足要求。采用A8@200双肢箍筋,V=0.7×1.43×250×360+270×故不需要配置弯起钢筋。验算最小配箍率:ρ满足要求。6.2柱截面设计表STYLEREF1\s6SEQ表\*ARABIC\s14柱截面配筋计算说明:

A一侧:As=615mm2满足As/(bh)=615/(300*400)=0.51%>ρmin=0.20%;A满足要求6.3绘制施工图自我总结这是有史以来做的最复杂的课程设计了,当然也侧面说明了自己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了,认认真真的做一次课程设计,你会发现所有梁柱板尺寸都会记在脑海里,甚至包括配筋,整个三维结构都可以想象出来,就像写作文一样,是自己写的,不看原文都可以再复制一遍,而抄的作文就不行了。一开始跟着书本照葫芦画瓢,结果忘记任务书中是单向板,而我已经把内力计算算完了,还是忍着重新来过一遍,在Excel里面只需要重新编公式,而在cad里面就需要一个个改了,反正不知道改了多久,其实犯错也是一个好事,毕竟我把单向板、双向板都算过了,也懂了很多东西。6月4日晚上,老师认真批注了我的计算表格并转发给我,我好好的看了这些问题:使用预制板时活荷载作用下集中荷载应该为0;柱内力组合考虑条件不足。从一开始我就搞错了,而过两天就要交了,这周还有两门考试等着我,无奈~~我尽可能总结总结做错的原因吧,下次注意,其实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7.1荷载计算1.梁截面惯性矩考虑现浇楼板时取I=2I0,预制板为单向板则不用。2.楼面屋面荷载标准值计算区别如REF_Ref484032279\h图71所示荷载形式的方法计算图STYLEREF1\s7SEQ图\*ARABIC\s11单向板双向板承受荷载的形式7.2内力计算1.采用分成总和法计算内力,双向板需要等效成均布荷载,如REF_Ref484032519\h图72所示;除底层柱以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0.9的折减系数;除底层柱以外其他各层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为1/3.图STYLEREF1\s7SEQ图\*ARABIC\s12荷载的等效2.杆端弯矩的计算可以参考结构力学相关表格验算一下(还有弯矩分配)还是挺有意思的。3.得到三层的弯矩图再叠加,节点弯矩需要再平衡一次,这时仍然是用μ值参与分配,只分配一次不传递。4.弯矩图调幅通常在0.8~0.9之间,调幅到柱边!5.风内力计算采用D值法,求得柱端弯矩后,按下式计算梁端弯矩。MM6.考虑P-△效应梁柱增大系数后调整弯矩图,梁端弯矩同上。7.3内力组合1.柱上下端的控制截面和梁的梁端、跨中为控制截面,仔细看图找出数据并代入表格是决定计算是否正确的重要因素。2.最不利内力组合:梁端截面:+梁跨中截面:+柱端截面:MNN7.4截面设计1.按照最不利组合中对应的弯矩计算配筋,配筋后还要验算最小配筋率。2.柱截面积和荷载,柱子截面尺寸相对较大,荷载相对较小,三层框架基本是以受竖向荷载为主,风载作用下水平荷载比较小,而轴向压力是逐层增加的,大偏心受压,轴向压力增大会减少受拉破坏的发生,那么可能会导致轴向压力大的情况配筋反而会小一些,甚至按构造配筋。参考文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