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A+B)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A+B)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A+B)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A+B)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案(A+B)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说明本单元分为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两个课题。内容涉及能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突出化学在科技、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表达化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增强化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本单元从燃烧的历史追溯引入,透过常见的燃烧现象,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平安知识。然后从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入手,介绍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其编写特点如下:1.内容的选择将化学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表达“化学知识〞的重要性。2.内容的呈现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适当编入社会开展、新科技进展等相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3.通过实验、探究、讨论、调查研究等形式,表达教学因素,增强学生参与意识。4.配合图像和绘画,强化学生的知识感受。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化学反响伴随着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由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化学反响中伴随的能量变化,既有放热反响,也有吸热反响;树立辩证地认识问题的意识。课时安排课题1燃烧和灭火2课时课题2燃料的合理应用与开发2课时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增强平安意识。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2.认识灭火的原理。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仪,500mL烧杯,100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案A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吗?灭火的方法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燃烧的条件实验7-1:燃烧条件的实验在500mL烧杯中参加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枯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外表上水的白磷〔如教材图7-5Ⅰ〕,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教材图7-5Ⅱ〕,观察现象。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测与假设。注意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猜测与假设。分组讨论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猜测与假设。燃烧的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到达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提供药品:棉花、酒精、水、蜡烛、小木条、煤炭、石子、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然后请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对刚刚的猜测进行验证。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案引言:同学们的设计很好,通过比照实验充分证实自己的猜测。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提供的药品通过实验完成自己设计的方案,把实验结论填写在下表中。实验小组猜测与假设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实验条件比拟是否与氧气接触提供温度是否相同物质是否相同1~2组物质是否可燃123~4组可能与温度有关125~6组可能与氧气有关12进行探究实验,记录现象,填写探究报告提问: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认了自己的猜测呢?小结: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到达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教材第129页表7-1〕。提问: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举例说明。说明: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1〕可燃物;〔2〕充足的氧气;〔3〕温度到达着火点三个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设问:那么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9页“讨论〞。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因:〔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请你归纳灭火的原理。明晰:〔1〕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而放入较多的蔬菜的目的是可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2〕水可以吸收可燃物释放出大量的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3〕这样做是为了去除可燃物,使燃烧不能持续。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和分析我们知道,去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到达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火灾与灭火的录像。请同学们用心观察火灾现场使用了那些灭火方法?然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谈谈对燃烧的认识。图片:利用燃烧的图片、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为什么有些燃烧不会爆炸,有些燃烧却会爆炸呢?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二、新课教学1.探究:灭火的原理〔1〕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见教材第130页图7-8〕。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的原理来分析。现象分析Ⅰ火焰熄灭烧杯隔绝空气Ⅱ正常燃烧同时具备燃烧的3个条件Ⅲ火焰熄灭生成的CO2,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2〕根据灭火原理及上述活动Ⅲ所利用的化学反响原理,可以设计一种灭火器。教材第130页图7-9显示了这种灭火器的原理。①请你解释这个装置及灭火的原理。②请你根据这一装置的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灭火器〔可以用实验室的仪器,也可以用生活中的用品〕。分析:①装置正立时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不能接触,因而不能引发反响。但装置倾斜倒置时,浓盐酸会与碳酸钠溶液接触,反响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气体夹带液体一并从装置中溢出,喷射在可燃物的外表以到达隔绝空气及降温的作用。②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这套装置的原理,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组装一套简易的灭火器,要提醒学生注意平安。具体过程: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1页的表7-2,了解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2.火灾考前须知〔1〕发现火灾不要慌张,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适宜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平安知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气体聚集在通风不良的厨房等有限空间里,遇到明火就会急剧地燃烧,很有可能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常见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见教材第132页“资料卡片〞。实验7-2:粉尘爆炸实验如下左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枯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子盖住罐子〔如下右图所示〕。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说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越大,燃烧就约剧烈。通过对面粉粉尘爆炸现象的观察,可使学生消除“固体不能引起爆炸〞的误解,充分理解在面粉加工车间等张贴“严禁烟火〞等宣传标语的重要性。爆炸的条件: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的热量。引言:可燃物的在一定空间的急剧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平安常识教师指导学生读图7-1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认识这些标志,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防止易燃和易爆物的着火与爆炸。三、课堂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1.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响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到达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1〕去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离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四、布置作业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1~6题。教案B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二、新课教学教师:根据大家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哪些方面用到了火?火为人类作出了哪些奉献呢?学生答复、交流。学生:火是某些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燃烧可以被用来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烘干衣物等。教师: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响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响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燃烧教师:请学生先检查实验台上的仪器,两个人一小组进行探究。实验7-1〔1〕器材:500mL烧杯一个,100mL烧杯一个,一片薄铜片,硬纸圈,热水,白磷、红磷。〔2〕方案:在500mL烧杯中参加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枯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外表上水的白磷〔如教材图7-5Ⅰ〕,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教材图7-5Ⅱ〕,观察现象。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呢?学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教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因此,铜片上的白磷能被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以上,仅靠热水加热是很难到达的。这二者的比照,说明燃烧需要到达着火点的温度。教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热水可以使白磷到达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的存在。教师: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积极思考的热情。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大家动动脑子想想,怎样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学生:用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教师按照最后得出的方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现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教师: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和不通入氧气的条件下,现象是不同的,这样的事实再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说明燃烧确实需要氧气。教师:非常好,那么到底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响,叫做燃烧。学生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到达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教师: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大家看一下投影。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物质白磷红磷木材木炭无烟煤着火点/℃40240250~330320~370700~750学生:只有在同时具备了氧气、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这三个条件时,才可能有燃烧发生,这三者缺一不可。教师: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欧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学生: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是草料,第一个条件就具备了。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能流通,使得温度逐渐升高,到达了草料的着火点,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教师:根本上正确。我们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呢?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响,这种氧化反响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例如铁生锈也是一种缓慢氧化。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来。由于“欧巴罗〞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到达了草料的着火点(着火点是指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而可燃物燃烧,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到达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叫自燃),成了“欧巴罗〞号的“纵火犯〞。学生:我想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验器材中,除了500mL的大烧杯外,还有一个100mL的小烧杯,在整个实验中没有用到,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第二,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到了夏天,天气非常热,白磷如果保存不好,就极易燃烧,那么,白磷如何来保存呢?教师:这两个问题问得都非常好,说明这位同学积极思考,发现了某些问题。那么,谁能答复他所提出的问题呢?学生1:100mL的小烧杯是用来代替薄铜片的,把白磷和红磷放在烧杯底部,然后将烧杯浸入水中。学生2:由于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所以一般保存白磷时,为了将白磷与空气隔绝开,就把白磷置于水下。第一个问题学生想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教师进行补充。教师:同学们能够多想,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响叫做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才能燃烧,一是有氧气,二是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以“趣味实验〞为例,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演示实验实验用品: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酒精〔体积分数为70%〕。实验步骤:用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教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教师: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学生: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到达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教师: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教师:我们上节课学过,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到达着火点。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三个条件中如果去掉任何一个条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同学们面前都有已经准备好的蜡烛和烧杯等一些用品,请你们用蜡烛和烧杯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讨一下“灭火的原理〞。二、新课教学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教师: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学生: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可以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而放入较多的蔬菜的目的是可以将温度降到油的着火点以下教师: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学生:水可以吸收可燃物释放出大量的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其着火点以下。教师: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这样做是为了去除可燃物,使燃烧不能持续。教师:根据燃烧的条件及以上事实,请你归纳出灭火的方法。学生1:去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学生2:隔离氧气〔或空气〕;学生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教师:说得很好。我们现在就探究灭火的原理。首先阅读教材第130、131页“探究〞局部内容,然后分小组实验并答复教材中的问题。学生活动,老师巡视。第一小组汇报:我们组只用了蜡烛进行实验。我们点燃了两支蜡烛,然后用嘴对着其中一只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这只蜡烛熄灭了。老师:你们选用了哪种方法“灭火〞呢?第一小组:降低温度。第三小组汇报:我们组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方法。我们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了一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使有限的空间内充满了CO2气体,最终蜡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氧气而熄灭。第四小组:我们和第三小组的原理相似,但我们选用的是碳酸钠和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响能产生CO2,所以蜡烛也熄灭了。第五小组:我们组选取了两支等长的蜡烛点燃,然后慢慢地在其中一只蜡烛的下面截取了一大段,结果被截取的这支蜡烛首先熄灭了。教师:那你们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第五小组:我们主要是从可燃物的角度来考虑的。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大家的一个优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继续保持。教师: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破坏了某一个条件,都可以使燃烧反响停止,也就是说都可以到达灭火的目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可能也是比拟常见的。那么灭火器都一样吗?它们的原理都相同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1页表7-2,认识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教师: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利用5分钟时间,我们通过游戏来选出冠军得主。游戏:教师选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