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1页
马说(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2页
马说(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3页
马说(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4页
马说(解析版)-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文言文必考篇目真题及押题预测

08篇:马说

年份中考真题省市

辽宁省、广西北部湾、广西

20206次贵港市、湖北荆门市、四川

成都市、贵州黔西南、

四川资阳市、辽宁鞍山市、

20196次辽宁营口市、四川德阳市、

湖南邵阳市、湖南娄底市

★真题在线★

[2020•广西贵港市•中考真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立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安求其能千里也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C.骈死于槽杨之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D.其真不知马也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A.斗折此行(《小石潭记》)B.横柯士蔽(《与朱元思书》)

C.不建不枝(《爱莲说》)D.密套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

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B.本文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开头,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

文主旨,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

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最后一段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

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跃然纸上。

【答案】

1.B

2.C

3.B

【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有时/或许;

B.都是“怎么”的意思;

C.在/向;

D.表示推测/代词,它的;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例句中的“策”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鞭子

打”。

A.名词用作状语,像蛇一样;

B.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C.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D.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B项中“突出千里马的重要作用”理解有误,应该是突出

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故选B。

【译文】:

世上有J'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

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

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

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

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耍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2020・四川成都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鲸。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宇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患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己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案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箕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B.患怪者也志:志向

C.才美不外血见:同“现”,表现D.交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海运则将徙宇南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下秦

B.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温故而知新

D.箕真无马邪帝感真诚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

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

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

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鳗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

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

1.B

2.A

3.C

4.B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故B错误,选B。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到/到;

B.凭借/因为;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副词,难道/代词;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

色;邪:通“耶”,疑问词;极,尽头;两个其表示一种选择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选择疑

问句式,意思是“是……还是……”。故选C。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要摆脱精神束

缚,结合“龌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这里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硕大无

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的形象,是作者所赞扬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激发了人的

豪情壮志,故“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的表述是错误的,故B错误,

选B。

【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鳗。鳗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

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

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

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

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

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

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

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

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

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

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

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最新模拟★

[2021•安徽合肥市•九年级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

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

“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

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官职名称。张尚书和下文的“之万”是同一个人。②固:坚持。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解死于槽杨之间

②一食戢尽粟一石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意神骏

⑤之万座之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谱。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3.甲文中韩愈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军人”识

马却驾驭不了马,原因是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4.甲文作者借千里马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1.①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②有时;③通晓,明白;④十分,非常;⑤对....感到奇

怪。

2.①用马鞭赶它,却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发挥才能;

②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甩得掉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甩得掉了下来。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他没有摸熟马的脾气、习性,

不能用正确的方法驱使它。

4.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之感;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和控诉。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

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骈,本义,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或,一词多义,有时。通,一词多义,通晓,明白。

甚,本义,十分,非常。怪,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

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策,用马鞭驱赶。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材,才能,才干。(2)方,冈U刚。遂,就。为,被。易,换。皆,都。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为: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

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其真不知马也”意为:大概是真得不知道千里马

吧。这两句点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阅读乙文,根据“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

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可知这个军人不了解这匹马的脾气与习性,不能按正确

的方法来驾驭它,就认为这是一匹劣马。

4.本题考查分析写作主旨。甲文中的韩愈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明为写马,实为写人,千

里马遇不到真正了解自己的主人,于是只能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作者没有遇到能

赏识自己的当权者,只能沉沦下层,有才却不得施展,愤愤不平。文中对于食马者丑态的

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于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与批判。

【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

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

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H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

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

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

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尚书张之万,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地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

跑数千里,大气不喘。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

答应。他就亲自上门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不

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刚刚骑上去,

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得掉了下来。这是匹坏马,所以把它退了回

来。”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买马的钱收回了马。等到他骑上马去,

温顺善良仍像从前一样,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

[2020•辽宁沈阳市•九年级一模】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

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琴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宜一日,

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手事何如?”魏徵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

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①能伐善恐长浇竞②之风。臣仅为不可令其自

举。“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择官第七》,有删改)

【注释】①矜:夺耀。②浇竞;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噂既不知贤且欲与常马禽不可得(《马说》)

B.日食一日不敢出一言以食(《送东阳马生序》)

C.宇事何如相与步宇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D.臣以为不可令其自举自以名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

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

4.细读[甲][乙]两文,请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中的统治者对待选拔人才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乙]文魏徽所持的选拔人才的意见印证了[甲]文的什么观点?

【答案】

1.D

2.(1)能够是天下太平的方法只有一个,即使用贤能的人。

(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已经认为很难了,了解自己确实也

不容易。

3.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

4.(1)[甲]文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乙]文统治者

积极选拔人才,求贤若渴,任用人才,珍惜人才。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分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等同;

B.重复/回复;

C.对于/在;

D.都是“认为”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1)重点词:安:安定;者:…方法;惟:只;用:任用;

(2)重点词:知:了解;明:明智;既:已经;以为:认为;诚:确实。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该句意思是:况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

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这样恐怕会助长世人攀比竞争的不良风气。故断句为:且愚暗之人/皆

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

4.(1)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和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

的相关句子来理解概括。甲文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概括为埋没人才,压制人才。乙文中唐太宗说“能安天下者,惟

在用得贤才”可见其对人才的重视;“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

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一句,可见唐太宗求贤若渴。

(2)[乙]文魏徽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很聪明的人,了解别人是很不容易的。甲文也认为历

代都有人才,但统治者却未必能赏识和任用他们,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

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

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

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

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

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

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

必然又复归太平0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

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

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况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

击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这样恐怕会助长世人攀比竞争的不良风气,我认为陛下不可这样

做。”

★押题预测★

预测一:

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⑥,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③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

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

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

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力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

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不饱,力不应

不忘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支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土难诳而易退也

是在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1)(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

(用原文回答)。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

1.D

2.(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3.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1)人才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

(2)景公: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分析】

1.A.足:足够、充足/值得;

B.之:指代马/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善:善于/好;

D.进:在朝堂作官/在朝堂作官;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

(1)且:尚且。欲:想要。等:等同。安:怎么。

(2)以:凭着。数:几。取人:选拔人才。其:大概。

3.本题考查句子断句。依据句意“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

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可断句为: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

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1)甲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

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故

“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乙文中,从“景公问晏子

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

可知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

⑵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虽有贤能,吾庸知乎?”“请问求贤?”表明他有求

贤的主观愿望,虚心向晏子求教。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见,他们不识人才,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有眼无珠。

【译文】:

【甲工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

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

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

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

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

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

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齐景公问晏子说:“统治国家治理民众,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怎样行事?”

晏子回答说:“任用贤人治理国家,任用有才能之人治理百姓,就是他的办法。”

景公说:“即使有贤能之人,我怎么能发现呢?”

晏子回答说:“有贤能而隐居,怎么能算做贤人呢?您也没有努力做这个,所以没有发

现。”

景公说:“请教求贤的方法。”

回答说:“从他交游的人观察他,从他的行为来品评他。君王不要以美妙动人的夸饰

之词判定他的品行,也不要以毁谤非议判定他的品性。像这样,就不会故意做出某种举动

来扬名,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目的来迷惑君王了。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

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最贤能的人,不轻易

进身为官而容易引退;次一等的人,能轻易为官也轻易引退;再次的人,能轻易为官而不

容易引退。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预测二: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

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杨,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

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

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节选自《古文笔法百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成尽粟一石

(2)金之不以其道

(3)破以德为性所固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貂向的一项是()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康肃笑而遣之B.人不知而不愠

C.切问而近思D.乃记之而去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木当的一项是()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两篇文章都在写马,且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各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答案】

1.(1)有时(2)用马鞭驱赶(3)确实

2.B

3.D

4.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