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题点训练一诗歌情感_第1页
《新步步高》题点训练一诗歌情感_第2页
《新步步高》题点训练一诗歌情感_第3页
《新步步高》题点训练一诗歌情感_第4页
《新步步高》题点训练一诗歌情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点训练一诗歌情感第2章古诗鉴赏诗歌情感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对点规范练内容索引如何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诗歌情感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例】(2015·全国卷Ⅰ)第9题,(2015·重庆卷)第11(1)题,(2015·江苏卷)第10(3)题。②该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例】(2015·全国卷Ⅱ)第9题,(2015·四川卷)第13(2)题,(2015·山东卷)第14(2)题。设问方式③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程。【例】(2014·江苏卷)第10(1)题。④从这首诗中,有人读出了××,有人读出了××,请谈谈你的理解。【例】(2014·辽宁卷)第9题。审题要点①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还是全诗的。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②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答案要素情感概括题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情感分析题①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的依据和来由。)②具体+概括(先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感的依据和来由,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真题例示(2014·四川,1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该题为全诗情感分析题,采用的是“概括+具体”模式。(2015·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问题例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考生答案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问题诊断情感概括大而化之,缺乏精准把握;没作简要分析。剖析矫正该答案答得似是而非,只是答出表面的情感:怀才不遇。而对所给词句未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起舞闻鸡”出自什么典故?作者为何昼夜买醉?

“潮落秋江冷”一句描画的是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如果这样多思考一下,答案就会准确全面多了。满分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词句,借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起舞闻鸡”说的是晋代祖逖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的典故。这里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描绘了一幅“中夜微醺,伴着浪潮声和清冷的江风闻鸡舞剑”的画面。“潮落秋江冷”这一景色描写,营造了秋夜清冷萧索的氛围,“秋江冷”暗示着内心的凄凉,“潮落”暗示着国家的衰败,表达了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挽回颓势的悲愤愁苦与无奈之情。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本词上片写景。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于是,索性仰卧小舟,看天宇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景色清幽深邃,气象恢弘,引人遐思,为下片的抒怀做了铺垫。赏析下片抒情,深沉、壮烈。青天如斯,而人世多故。本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闻鸡起舞。舞罢,沙河潮落,秋江冷寂。作者由青天的不变,联想到人世的风云变幻,自己想要立志报国,却无奈壮志难酬。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这首词,景色清丽寓幽怀独抱,意象阔大衬悲壮情怀。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展示了张元幹“长于悲愤”的词风。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方法点拨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1)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答案

愁(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答案

独演练体悟(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答案

冷、凉(暗含冷寂)(4)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答案

孤、独(暗含孤傲)2.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1)(2015·全国Ⅰ)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答案

①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忠君报国之志和思念家乡之情。②尾联中说“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作者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即使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也会以国事为重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③以议论作结,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表现出作者把国事放在首位的爱国无私精神。

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诗人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临洮,即洮州,在今甘肃临潭西,唐时与吐蕃接界。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他即作诗留赠,向诗友公开此行的意义。诗题“发临洮将赴北庭”,因而诗中所叙述,也是临洮至北庭沿途景物。

首联“闻说”说明此行轮台和第一次去的安西不同,暗示着和安西有对比。此次虽是第二次出塞,但到北庭还是第一次,所以凭传闻写出轮台的寒冷与荒凉,但是调子并不低沉。

赏析中间两联写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和恶劣,而是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连年见雪飞”写气候之寒冷,“春风不曾到”写其荒凉,“白草通疏勒”写其萧瑟,“汉使亦应稀”写其地距中原之遥远,揭示出西域戍边的艰苦性。

尾联在内容情感上起到了点染和升华的作用,全面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勤王”就是指要竭尽全力报效祖国,而“私向梦中归”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想和亲人团聚的情感。在结构上点明了诗歌主旨,升华了主题,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以抒发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的思想感情。清冒春荣说:“诗肠之曲,如岑参‘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本怨赴边庭归期难必,却反言不敢道远,梦中可归。”(《葚园诗说》卷一)(2)(2014·湖北)早

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答案

“背”,背离,相反。深秋时节,自己独自朝北方大漠前行,而大雁正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故曰:背行。诗人朝寒冷辽阔的朔北艰难前行,大雁朝温暖的南方轻快飞跃,形成强烈对比,写出了自己旅程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请人饮酒喝醉,醒来时,我发现客人散尽,只剩一点残灯,尽管天还未亮,我早已携剑登程。我冒着飞雪前行,内心愁苦不堪,隐约能听见雄鸡唱晓的声音。我独自一人向辽阔寒冷的大漠北行,列队的大雁却向温暖的南方掠去。百草漫野,只有接近云伽关时,我才能微微辨出前行的道路。紫河冰封,无声的严寒凝冻了往昔奔流的河水。京城和单于都护往来的距离本身就相隔万里,更何况我这个被迫前来作客边塞之城的老头儿呢?”赏析罗邺,晚唐诗人,浙江新城人,大约出生在825年,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始终未能及第。有“诗虎”的美称,居于“江东三罗(罗邺、罗隐、罗虬)”之首。罗隐也是考了十来次进士,最终还是未被录取。罗虬因被时人冤枉,最后辞官归隐。从“江东三罗”的命运,隐约可以窥见晚唐政治的腐败和黑暗。(3)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答案

“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统领全篇。颔联、颈联四句,紧紧扣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在诗人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乐群适性的意趣。不仅美好夏景让人陶醉,家中的恬静也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赏析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但骨子里隐含着许多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一旦分禄赐米不存在了,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尾联两句,与其说是幸词,毋宁说是苦情。颔联、颈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以“此外更何求”一句,承合“事事幽”,收煞了一篇主题。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谒金门李好古[注]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注李好古:南宋词人。“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答案

作者说如果东风能把敌人吹走,那就把东风封为万户侯。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之情。这首词首句说:“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大概属于催春来。“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旧巢无觅处”的原因,作者没有直说,犹露犹藏发人深思。这首词有的本调名下有题——《怀故居》,因而有人说,燕子旧巢,比喻自己故居,春来到了,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处可归的漂泊之感。其中还寓有家国之感,所以把它理解为那个特定社会现象的典型概括,则更为合适。上片结句,就字面看补足了上文,完成了对“燕子”的描写,就其喻意而言,则引向社会现实,这就为下片内容做好了铺垫。赏析国家山河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艰难的时局里,“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这两句深刻尖锐,咄咄逼人。“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劳苦”者,指的是那些守边的士卒。而在玉楼上取乐的,却是那些不思抗敌、不恤士卒的将领,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一大批“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于西湖畔上的、南宋朝廷里的显官达贵。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读者从对比中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下文作者没有顺着这个调子再把弦儿绷紧,也没有用一般乏味的文字,敷衍成篇,而是别开生面,用假设和推想从容作结:“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东风”吹去“胡尘”,已是一奇;再进一步,还要封“东风”为万户侯,更是奇特非凡,令人耳目一新。然而最妙则于不经意之中,用这种丰趣活泼的文字,翻空出奇,涉笔成趣。同时,它又在诙谐之中包含着某种庄重,其中隐含了一个重大而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即朝中无人抗金,而百姓则渴望统一。在天真之处展现真情,风趣之中包含着冷峻。如何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

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另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题型一

把握景中情方法点拨

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七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1.(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演练体悟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本题是高考常考的“炼字”题。首先,应该明确“荒”“瘦”这两个形容词的意思,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最后,点出“荒”“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惊”以及题目等信息把握诗歌情感。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这首诗作于景佑四年(1037),系《夷陵九咏》之四。全诗写得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然而“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一句,却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一句,表现出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答案

①诗歌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②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③“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赏析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字,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间。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心态。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要把握古诗“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题型二

把握物中情方法点拨3.(2014·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演练体悟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要去修补画栋上面斑驳的花朵,目的是来表现雕梁画栋的破落,从而表现一种昔盛今衰的景况,进而抒发一种惜花伤春、感伤衰败的思想情感。答案

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拟人、用典、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赏析这首散曲中的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作者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抒发痛惜衰败之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梅花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

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此词首句点出了梅花生长的时令和环境,为描写梅花凌寒独自盛开做铺垫。由于梅花素淡、月色皎洁,梅花与月色融为一体,因而初看感觉不到梅花的存在。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赏析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分析典故中的情感,主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次要把握作者用典的用意,或伤己,或讽今。答题时也要把握住作者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题型三

把握典中情方法点拨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梅尧臣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注]唯应谷鸟知。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注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演练体悟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答案

作者舍弃了李商隐面对“夕阳”的无奈和伤感,表达了赏景的喜悦之情。颔联虚写想象中樱花含苞待放的美丽,反衬园中已是残枝的破败;情感由盼望到失望。颈联实写在落英缤纷中却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满枝、杜鹃知晓的情境;情感由失望而欣喜。颔联以虚衬实,颈联以实映虚,两联虚实相生,抒发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情趣。赏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勤政楼①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②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注

①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②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③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

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诗歌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诗歌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赏析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诗人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诗人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种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寄公度①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职后。②《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对点规范练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词上阕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答案

词的上阕描写了凋零殆尽的荷花、昏暗迷蒙的天空湖水和劳燕分飞的双燕,给人一种孤寂凄清的感觉。面对孤寂凄寒的景象,作者独自一人,孤单寂寞,充分表达了词人被撤职后的孤寂惆怅之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后游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从全诗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先读懂诗句意思,同时结合诗题和注释加以理解。本诗记叙了诗人重游修觉寺的见闻感受,重在抒写内心的情绪。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蕴意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据此分析即可。答案

①诗人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③诗人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诗人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首联两句写诗人对“寺”“桥”有情,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颔联叙写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诗人,“等待”着诗人的再游;花与柳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诗人再度登临。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蕴含着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赏析颈联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尾联以感慨作结,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诗句感人更深。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注]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佳人:知心朋友。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借助……意象(或画面),表达了……感情。如本诗颔联属于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景物的总体特征是明朗、明净的,说明诗人的心情也是愉悦的。答案

①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无不蕴含喜爱之情。②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为知音摔琴绝弦、阮籍青白眼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③归隐情怀。尾联“归船”“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首联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