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学习篇目故都的秋_第1页
第14课学习篇目故都的秋_第2页
第14课学习篇目故都的秋_第3页
第14课学习篇目故都的秋_第4页
第14课学习篇目故都的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目标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单元主题——自然情怀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本单元以“自然情怀”为人文主题,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提升审美鉴赏水平,体味优美景致中蕴含的人生思考和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并挖掘文本中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育人导向·高考印证]山水人文看华夏(浙江卷满分作文)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获夷,甘愿暴骨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最后,我漫步走在江南的古镇,莼鲈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消融于锅碗叮当声中,把自己完全消融于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小桥流水,温柔的炊烟老屋,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最深处的温柔忍让与爆发!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第14课学习篇目故都的秋一、字正腔圆读字音1.单音字。diāozhèchuánlǐnxùnruǐnìqiánsīzèqígǎn

lǎntuíxiāopìniàntuólú2.多音字。二、方方正正写汉字三、文从语顺用词语1.词语辨析。(1)十足/实足填一填①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______②说到创业感受,汪银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也透着______的干劲,他带领致富的______百人辨一辨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是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十足十足实足(2)萧索/萧条填一填①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______的感触来的②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______,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______辨一辨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萧索萧索萧条看见一片树叶的凋落,就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就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不合语境,“想家”应用“一日三秋”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望文生义,错以为成语是形容“自己承受不住的状态”四、扎扎实实学语法——偏正短语之定中短语课文示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名师点拨]1.特点。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成。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是“偏”;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是“正”。2.示例。(1)名词是中心语:脱贫工程

(2)动词是中心语:不断创新(3)形容词是中心语:非常美丽3.鉴别方法。如果在“偏”和“正”中加“的”或“地”,如果通顺,大多数便是偏正短语。如黑色跑车,中间加“的”,便是“黑色的跑车”,说明黑色跑车就是偏正短语。以上课文例句就是定语从处所等方面描写或限制中心语的定中短语。[即时训练]下列课文标题全是偏正短语的一项是

(

)A.《劝学》《树林和草原》《故都的秋》B.《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吾家有女初长成》《改造我们的学习》C.《拿来主义》《我的信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登快阁》《心中的鹰》《小橘灯》解析:A项中只有《故都的秋》是偏正短语,其余都不是。B项中没有偏正短语。D项中《登快阁》不是偏正短语。唯有C项全是偏正短语。答案:C

五、彰显功底练修辞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比喻)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解析:A、C两项均无比喻,D项无对比。答案:B

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

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人物评价现代作家。他的文章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二、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一、整体把握知主旨1.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参考答案:①秋蝉残声②秋槐图③秋雨图2.主旨归纳: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二、任务分解析特色任务(一)萧萧梧叶送秋声——体会散文的景与情1.请在第1段中找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2.第3段中的景物是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3.请从写景与情感表达方面,赏析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2)这几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形象,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寂寞之情。任务(二)让语言靓起来——鉴赏散文的语言美4.第5~9段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对比手法,将南国的蝉和故都的蝉进行对比,将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如答“衬托”,言之成理亦可)5.请赏析“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这句话中“息列索落”一词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息列索落”是说雨声细小琐碎,但即便是这样的雨声,作者也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夹着“息列索落”的雨,使环境充满肃杀悲凉的气息,表现了作者心头的悲凉。这一个词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接近即可)6.“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运用了对比性的比喻句,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组句子,从四个不同角度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并流露出了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思念。对比角度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喻体喻义喻体喻义“酒”的角度黄酒味道不足白干味道足“饭”的角度稀饭质的不实在馍馍质的实在“菜”的角度鲈鱼味道不浓大蟹味道浓格调的角度黄犬气派不够骆驼豪放而不矜持写作中如何用好反衬手法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着意以南方的“秋”为参照,对比反衬出故都的秋的浓度与特色。如第2、5、6、13段,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抑此扬彼,写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物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而反衬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物来对照。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反衬手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思:1.景物对照反衬法。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来写欢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开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对照,反衬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与恐怖。2.人物对照反衬法。作品中要塑造人物形象,可以描摹对立面的人物来反衬突出主人公。如《荆轲刺秦王》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衬出荆轲的果敢英勇、从容镇静。3.内外对照法。在写主要人物自身时,还常运用人物自身外表和内心品质间的反衬。如《藤野先生》一文,有对藤野先生的外表介绍: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如此一个外表显得邋遢寒酸的人,对治学却极其严谨。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外表之卑微,却更加反衬出藤野先生精神之伟大![用技法·写片段]请运用反衬手法,写一段赞美蜡梅的文字。100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示例:寒冬时节,万物萧瑟。春日里的蔷薇早已凋零,夏日里轰轰烈烈盛开的荷花已不知何处,深秋里金桂浓浓烈烈的香气也早已散尽……而腊梅花虽不像菊花那样素雅,没有月季那样绚丽,没有荷花那样清新,没有牡丹那样富贵,但它在那里傲然绽放,在寒风中留下一缕缕幽香。

群文阅读(一)——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的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