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一、法治1.先秦1)《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最早成文法:春秋,子产“铸刑书”3)商鞅在秦国颁布一系列法令4)韩非主张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秦汉魏晋(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撰。(2)汉承秦制,领布《九章律》。(3)秦汉还发布法律文告令.(4)汉魏以后,律令儒家化,礼法结合。3.唐(1)唐初律经过多次删繁就简。(2)唐高宗时,领布《永徽律》和《永徽律疏》(《唐律疏议》)(3)《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标志着中华法系确立。(4)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4.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朝律令为蓝本,编成《宋刑统》《天圣令》。5.元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中仍不得不广泛援引唐律。6.明清1)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沿袭。2)明清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明朝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二、教化1.春秋战国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与法家发起德治与法治之争。2、唐(1)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秦汉以来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3、宋(1)儒学发展出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向社会基层渗透(2)程朱理学深入乡约、族规、家训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4.乡约(1)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2)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3)明朝儒学士人常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守乡约的要受到处罚、被治罪。(4)清朝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雍正帝的“圣谕”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5)原本由儒学知识分子发起的教化百姓乡约,经明清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拓展:•记忆小技巧:夏朝的开创者是禹,商朝的开创者是汤。所以夏朝法律是《禹刑》,商朝法律是《汤刑》•九刑,指九种刑罚方式,分别是:墨(脸上刺字)、劓(割去鼻子)、剕(斩脚或挖掉膝盖骨)、宫(阉割)、大辟(死刑)、赎(以财产或劳役抵罪)、鞭(用鞭子抽)、扑(用戒尺打)、流(流放)•夏商周时期,礼和刑还没有融合为一个体系,而是各自为用。礼主要用于调整贵族内部的社会关系,刑主要用于控制社会下层老百姓,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永徽律》之所以叫“永徽”律,是因为它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间颁布的,“永徽”是唐高宗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之后高宗先后又用了十多个年号。•唐高宗李治,李世民儿子,皇后武则天,唐朝的版图在唐高宗时达到最大。•《天圣令》的年号“天圣”是宋仁宗赵额1023年至1032年间使用。天一阁,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月湖西侧的天一街。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有同学问强哥,为什么在明朝,“例”变得这么重要?这里有个很有趣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严厉的道诏,命令后世对祖制不得更改一宇。但是在法律实践中,很多问题《大明律》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规定明显已经不合时宜,怎么办?于是从明孝宗时开始,就用“条例”“事例〞来辅助法律,甚至到后来“以例辅律”发展为“以例破律”·春秋战国秦朝时期,法律强调刑罚;西汉汉武帝之后,法制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援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中国古代西汉、西晋、、唐朝等很多朝代开朝之初,都大幅度简化法律、约法省刑,但到了后面,刑律日繁。·如果想对中国古代法治(中华法系)有更深入了解,一定要看强哥《历史高考热点专题》“中华法系与西方法律”专题。强哥补充了中华法系更完整更详尽的历程、九大特点、五大成因,以及对中华法系的评价,还有中华法系与古罗马法、近代欧洲法律的比较•有同学问强哥,“教化”是什么意思?感觉这个词,听说过,但不确定它的含义。所谓“教化”,即教育感化,在中国古代特指儒家思想中以民为主要对象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感化。《诗•周南•关雎序》曰“美教化,移风俗”。中国古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非常重视教化于私是希望老百姓顺从,不要老是想着造反;于公是希望整个社会公序良俗,稳定和谐,民风安乐。教化的主要形式有宣教、表彰、监督。强哥个人觉得“教化”最有代表性的朝代是明朝,请留意考试很可能会考。·对《大唐开元礼》五礼,强哥简单解释一下:吉礼,皇帝祭天祭祖等的礼仪制度;宾礼,藩王或使者来朝时皇帝接待、宴请赐贡相关礼仪;军礼,军事出征相关礼仪制度;嘉礼,皇帝或太子、公主结婚的相关礼仪制度;凶礼,皇帝为亲人、大臣、落王等举办丧事的礼仪制度。·家训。是近几年高考和模考非防喜欢考的一个主题,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强哥《历史高考热点专题》“家谱、家训、家风”专题,该专题回顾了中国古代有名的家训发展史,概括了中国古代家训特点、主要思想、兴盛背景、影响都是直接现成的大题答案!同时还讲了中国近代家训发展原因、新特,点、影响发展趋势和走向衰落原因;最后是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和中西家风传承特征比较。一、单选题1.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八议”是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入律。(“官当”是指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与此同时,“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重罪十条”经过《开皇律》的改造,形成了“十恶”制度,为后世封建各朝代所沿用)。中国古代法律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

)A.进一步强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法律儒学化的特点C.中华体系的完备 D.教化百姓的乡约与法律合流2.《左传》记载: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刑律)之兴,皆叔世(衰乱之世)也。今吾子相郑国……铸刑书……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这表明(

)①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②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③郑国因“铸刑书”走向衰亡

④子产主张以道德教化民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明堂是古代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东汉《白虎通义》记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唐代《通典》记载明堂是“明政教之堂也”。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的主要原因有(

)①昭示政权的正统性

②彰显了对百姓的教化

③保留传统建筑精华

④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汉代以后,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反映(

)A.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儒法并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C.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D.法律执行具有随意性5.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把《万国公法》译介到中国,在后续阐述中,他常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19世纪末,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上述类比均(

)A.实现了晚清外交转型 B.利于减少公法传播阻力C.弥合了中西文化差异 D.旨在开阔中国人的眼界6.按照清朝法律,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咸丰三年(1853年)“各省军兴,地方大吏遇土匪窃发,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嗣军务敉平,疆吏乐其便己,相沿不改。”这反映了晚清时期(

)A.司法权力下移 B.基层自治成熟 C.君主专制加强 D.法治重于德治7.“礼”和“法”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种重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礼”和“法”都是一种行为规范,只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是靠传统的习俗来维持。关于中国古代的“礼”和“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礼法始终尖锐对立 B.秦律体现了礼法结合C.唐朝治国重礼轻法 D.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8.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9.《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A.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C.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 D.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将统治者认为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称“重罪十条”。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这一规定A.反映了法家赏罚分明、以法治国的思想 B.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C.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D.首创了律例合编的国家法典编纂体例11.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12.唐朝的法律规定:凡侵犯皇帝与皇室的犯罪行为皆为“十恶”,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凡违反“善事父母”者,均构成不孝罪,要受制裁;在婚姻家庭里,丈夫对妻子有绝对的统治权。由此可知唐朝法律①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②旨在保证臣民政治权利③维护了皇帝的至高权威

④注重礼与法的相互结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14.明代士人在宣讲太祖圣谕时,经常呼吁人们依“高皇帝六言”,成就“极好的风俗”。为此高攀龙等士人宣讲时说:“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长上,人人随分尊敬他:人人有乡里,大家要和气些,人人做自家该做的事。”由此可知,明代士人的圣谕宣讲(

)A.强化了等级观念 B.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倾注了儒家理想 D.注重结合法律法规15.秦朝的《田律》规定:“雨为澍(及时),及诱(秀)粟,辄以书言(澍)稼、诱粟及垦田”;《仓律》中有:有稻如在谷子之后成熟,“岁异积之,勿增积,以给客,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据此可知,秦朝(

)A.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B.地方法治化治理的效果显著C.重农抑商的政策得以推广 D.基层官吏治理水平得以提高16.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

)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 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17.《弟子规》写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它被清朝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康熙《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据此可知,清代(

)A.乡约教化功能弱化 B.注重幼童的蒙养教育C.治国思想儒法结合 D.倡导德孝的伦理教化18.商人在祭祀祖先时,大量使用马、牛等动物,还普遍使用人牲,多者达数百人;周人废除了用人牲祭祀,并以其为非礼行为,祭品数量和种类也大为缩减。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法血缘关系淡化 B.执政理念发生转变C.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D.神权与王权的分离19.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一种融合礼、乐、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规定甚为严格:规定了主持乡饮酒礼的人,在乡闾里社为有贤能的长者;宾客分明等级,以贤德和年龄为标准,犯法之人需被单独列出。由此可知明代乡饮酒礼(

)A.以重塑社会秩序为宗旨 B.创新了周礼的基本内容C.利于推行基层道德教化 D.是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20.唐律规定“殴部曲致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其有惩犯,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各勿论。”而部曲、奴婢即使是过失杀人,也要处绞刑。这种同罪异罚的现象体现了唐律(

)A.刑罚的相对宽平 B.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C.维护集权的目的 D.继承儒家的民本思想二、材料分析题21.法律与教化材料一

《孟子》中讲:“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材料二

《唐律疏议》规定“五刑”即笞、杖、徒、流、死。笞者,击也,又训为耻。徒者,奴也,盖奴辱之。规定的十大恶行,不孝为其中之一,责骂父母者以谋杀论处,父母身故密不举哀的判处流刑;唐太宗作《帝范》,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唐朝有很多士人编撰家训,如王方庆作《王氏训诫》,柳玭作《戒子孙》等,家训重“忠孝”教育;《新唐书·柳公绰传》中说“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宰相崔祐甫曾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宋朝编的《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制定《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司法重视“例”,修订《问刑条例》;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沿袭明律,制定《大清律例》,乡约也延续明朝模式。(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孟子与荀子的政治主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唐朝至清朝前期法律与教化的演进,并谈谈你的看法。22.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材料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材料二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马。五刑既示,奸顽敛迹,鰥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颜钧《箴言六章》结合所学,以汉朝明朝为例,对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特点加以阐释。三、论述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孝经》为孔子所编,以孝为中心,阐述以忠孝、孝悌来处理父子、兄弟、君臣等各种社会关系。下表所示为典籍记载的隋唐两代宣讲《孝经》的部分事迹。皇帝事迹史籍隋文帝亲自主持国子学释奠(奠祭先圣先师)仪式,命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魏征等《隋书》唐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刘肃《大唐新语》唐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刘昫等《旧唐书》唐高宗“令(赵)弘智于百福殿讲《孝经》,召中书门下三品及弘文馆学士、太学儒者,并预讲筵”刘昫等《旧唐书》唐玄宗亲自御注《孝经》,并令弘文馆学士元澹作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乡学之中,倍增教授,郡县官长,明申劝课”董诰等《全唐文》——据金滢坤《唐代儿童的孝道教育——以〈孝经〉为中心》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围绕“隋唐文化教育”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曹魏时期‘八议’正式入律,《北魏律》与《陈律》中‘官当’入律。‘重罪十条’罪名的确立”可知,材料中“八议”、“官当”、“重罪十条”,体现了将儒学孝亲和礼制思想融入法律,体现了法律儒学化的特点,B项正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的制度,排除A项;中华法系的完备是在唐朝时期《唐律疏议》的颁布,排除C项;教化百姓的乡约开始于宋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根据“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可推断出当时可能已经有法律;根据“今吾子相郑国……铸刑书……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可得出叔向认为“铸刑书”导致民不知礼,然后会乱世,所以他反对“铸刑书”。①②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郑国的命运,“郑其败乎”只是他的猜测,③错误;了产主张用法律来治理,而不是道德,排除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3.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明政教之堂也”可知,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古代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的主要原因有昭示政权的正统性、彰显了对百姓的教化,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堂的功能和作用,未体现它保留传统建筑精华,也未体现加强对社会控制的作用,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4.C【详解】汉代儒学独尊,立法者和司法者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活动中,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儒家经典影响法律,不一定能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主流观念,而非儒法并用,排除B项;随意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题意“丁韪良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的接受《万国公法》,有利于该法在中国的传播,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在中国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的进行,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也是为了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国的外交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A项;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并不能弥合中西文化差异,排除C项;两者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该法传播的阻力,与国人联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6.A【详解】清朝由“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到“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反映了地方司法权力扩大,体现了司法权力下移,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说明基层自治成熟,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司法权力扩大,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德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来儒学人士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清朝乡约与法律合流,D项正确;A项始终说法错误,礼法也有融合的情况,排除A项;秦律强调法,排除B项;唐朝是礼法结合的典型,不能得出唐朝治国重礼轻法,排除C项。故选D项。8.A【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从唐朝开始,封建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交易奴婢、马牛、田宅的双方,领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为相关争讼的证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封建政府规范商业契约对社会成员身份的影响,排除A项;商业契约不能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自由,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契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制定于法典之中,目的是维护皇权,既可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还可以树立封建伦理道德的权威性,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关系,使得封建礼教与法律进一步融合,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华法系入礼于刑的立法特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排除C项;《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律例合编的先例,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据题意可知,唐律中存在不孝罪,所以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①正确;凡是侵犯皇帝与皇室的都属于“十恶”,说明维护了皇帝的至高权威,③正确;唐律中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说明注重礼与法的相互结合,④正确,故选C;唐朝法律保证的不是臣民的政治权利,②错误,排除包含②的ABD。13.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不在使用西周的法律,纷纷本国自己进行立法,这说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D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排除;故选D。1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长上,人人随分尊敬他”可知,这些宣讲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现了三纲五常的内容,据此可知,明代士人的圣谕宣讲倾注了儒家思想,C项正确;“人人有父母,人人随分孝顺他”“人人有乡里,大家要和气些,人人做自家该做的事”强调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乡里和睦,没有涉及等级观念,排除A项;明代士人的宣扬更多的是为了加强基层教化,并非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教化,没有涉及对法律法规的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秦朝的《田律》规定下及时雨和谷物抽穗,应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耕种田地顷数;《仓律》中则有稻如在谷子之后成熟,每年单独贮积,不要增积,用来供给宾客。到十月用牒写明数量,上报内史。这些都体现了秦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地方农业生产的法治化,但并未涉及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商业的抑制,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秦朝通过法律形式对农业生产的监督和重视,并不是强调基层官吏的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两汉时期重视法律建设,已能认识到血亲复仇对于国家的消极影响,故而立法厉行禁止,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孝义即为两汉法律之重要价值之一,其法律价值存在内在冲突,B项正确;仅凭复仇不能代表尚武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儒学影响的是司法实践而非立法观念,排除C项;D项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B项。1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由题干“父母呼,应勿缓……过不规,道两亏”“敦孝弟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可知,《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都深受儒家想的影响,倡导德孝的伦理文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乡约教化功能增强,排除A项;《圣谕十六条》面向所有百姓,“注重幼童蒙养教育”片面反映了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的伦理教化,而没有涉及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18.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商代而言,周代的祭祀活动中,废除了用人牲祭祀,而且祭品数量和种类也大为缩减。这种变化有助于增加国家的人力,同时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渗透着民本思想,说明这一时期的执政理念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周代的宗法血缘关系浓厚,排除A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排除C项;西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并未分离,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乡饮酒礼的主持者,宾客等级作了严格的规定,品行不端之人在乡饮酒礼上会被单独列出,充分发挥乡饮酒礼的道德教化作用,C项正确;重塑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排除A项;创新礼制形式没有涉及,排除B项;乡饮酒礼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种形式,不属于政府基层治理活动,D项偷换概念,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部曲殴良人,加凡人一等,奴婢又加一等”可知,部曲、奴婢、良人的法律地位并不平等,同罪异罚是十分明显的,体现了国家普遍意志的法和代表等级秩序的礼相结合,儒家思想法制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部曲、奴婢即使是过失杀人,也要处绞刑”可知唐律刑罚还是十分严酷,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1.(1)主张:孟子主张国君应施行仁政,强调德治,德主刑辅;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或礼法并用。(2)演进:唐朝《唐律疏议》礼法结合,法律强调“孝”的重要地位,标志中华法系确立。唐朝重视家风、家训、家法教化,在国家治理方面有重要作用。宋朝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同时,儒学深入到族规、家训中,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建构乡约,教化基层乡民。。明清时期法律多沿袭前代,律例合编,同时,乡约更注重宣讲皇帝的谕令,具有强制力,约律结合。看法:唐朝至清朝前期法律与教化,作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继承发展。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可知,孟子主张国君应施行仁政,强调德治,德主刑辅;据材料一“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可知,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或礼法并用。(2)本题是对比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至清朝前期(中国)。第一小问演进,据材料二“《唐律疏议》规定‘五刑’即笞、杖、徒、流、死。笞者,击也,又训为耻。徒者,奴也,盖奴辱之。规定的十大恶行,不孝为其中之一,责骂父母者以谋杀论处,父母身故密不举哀的判处流刑”和所学可知,唐朝《唐律疏议》礼法结合,法律强调“孝”的重要地位,标志中华法系确立;据材料二“唐太宗作《帝范》,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唐朝有很多士人编撰家训”和所学可知,唐朝重视家风、家训、家法教化,在国家治理方面有重要作用;据材料二“宋朝编的《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可知,宋朝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同时,儒学深入到族规、家训中,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建构乡约,教化基层乡民;据材料二“明朝制定《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