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1.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 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C.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 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的政治行为会受到四时节律的制约,反映了“四时”观念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四时”观念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行为,但无法得知是否会限制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国家的政治行为会受到四时节律的制约,反映了先秦国家重视农事活动,不能体现“四时”观念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先秦国家重视农事活动,但不能体现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学者认为,西汉中期,循吏群体在发展壮大。循吏在地方行政中以德治为本,坚持“教化而后诛罚”的原则,对无孝义者“以礼让化之”,让其“感悟自革”。循吏的行政实践()A.促成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B.体现了儒表法里的特征C.适应国家治理方式调整 D.推动了宗族势力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循吏在地方行政中以德治为本,坚持“教化而后诛罚”的原则,这与所学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相一致,所以循吏的行政实践适应国家治理方式调整,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而材料是西汉中期,儒学已取得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以德治国,是“以礼让化之”等都是儒家思想,不体现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以德治国,是“以礼让化之”等都是儒家思想不体现宗族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不得随意“附贯”考试,士人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才学、品行、职业、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A.革新科举考试的内容 B.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C.杜绝考试过程的舞弊 D.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并要求有人为士人担保,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维护科举制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意在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并不能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排除B项;“杜绝”一说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A.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 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这些意见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表明对于君主决策,军机大臣有一定的影响力,体现出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大臣对皇帝决策的影响,没有关于行政效率提高的描述,排除B项;军机大臣只是可以提出意见,没有独立决策权,无法有效制约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官员行政行为规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5.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起了“小说界革命”主题类型内容特征开明智类宣传民主、自由、科学等新思想、新知识。谴责类揭露时弊,抨击政府,谴责社会黑暗。如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言情、历史、武侠类把干预现实作为出发点,如描写造成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政治风云的变化。据此可知,晚清“新小说”()A.推动了维新变法发展 B.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C.践行了白话文运动改革 D.成为了社会改造的武器〖答案〗D〖解析〗由新小说的内容特征可知,新小说宣传民主新思想、揭露时弊,谴责社会黑暗,这说明小说界革命有利于思想解放,成为社会改造的武器,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排除A项;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提倡白话小说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1927年,北洋政府司法官僚王宠惠、罗文干等人先后进入国民党高层,并以“司法不党”理念和注重法律专业知识、司法实践经验的标准,推动北洋政府司法官员大量进入南京政府,形成“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当时()A.表明南京政府群众基础深厚 B.推动全国司法运转平稳过渡C.助长了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 D.标志着南京政府性质的蜕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司法不党’理念和注重法律专业知识、司法实践经验的标准,推动北洋政府司法官员大量进入南京政府,形成‘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的现象”可知,“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有利于国民党政权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实现国家司法运转的平稳过渡,B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群体主要是北洋政府司法官僚,不能说明南京政府群众基础深厚,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推动全国司法运转平稳过渡,不能说明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排除C项;国民党政权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不会导致南京政府性质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区设置与调整简表(部分)战区名称作战区域(1937.8)作战区域(1939—1945年初)战区名称作战区域(1939—1945年初)第一战区河北、鲁北河南、皖北第八战区绥远、宁夏、甘肃等第四战区福建、广东广东、广西第九战区湖南、江西、鄂南第五战区山东、苏北安徽、鄂北、豫南第十战区陕西第六战区津浦路北段(天津—山东韩庄)战区撤销鲁苏游击战区山东、苏北第七战区苏南、皖南、浙北战区撤销冀察游击战区河北、察哈尔据表可知,国民政府当时()A.为持久抗战进行战略布局 B.意识到游击战争的重要性C.坚持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 D.借鉴***全面抗战路线〖答案〗A〖解析〗表格信息表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将兵力集中宁夏到广东的南北几千公里的战线,牵制大量日军,建立鲁苏游击战区和冀察游击战区,进行敌后游击战,消耗敌人,由此可以看出是为持久抗战进行战略布局,A项正确;“游击战争”是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非正规战争样式,是为战胜强大敌人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形式。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政府仍以战区正面抵抗为主,排除B项;坚持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主要表现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材料信息未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质,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材料体现的仍然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依靠民众,排除D项。故选A项。8.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人民画报》,其封面图像承载着国家记忆。1960年第14期的封面展示了河南的社员们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场景,1991年第11期的封面却选择了个体农民人力生产的场景。这一转变反映了()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60年第14期的封面展示了河南的社员们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场景,1991年第11期的封面却选择了个体农民人力生产的场景”可知,这一转变反映的是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下的集体劳动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劳动,即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内容侧重反映的是从集体劳动到个体劳动的变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9.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属终身在家父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禁、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或杀死之”。但现实生活中,国家通常借助于监察官、护民官不特定和道德性权力,对“父权”进行限制。这表明古罗马()A.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 B.国家发展促进法律进步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严格压制公民自由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借助监察官、护民官不特定和道德性权力,对法律规定“父权”进行限制,反映了古罗马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罗马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但罗马法并未因此修改,不能说明国家发展促进法律进步,排除B项;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维护了“父权”的权威,排除C项;材料表明古罗马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不能说明严格压制公民自由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0.1537年,丹麦颁布《教会法令》,规定丹麦为新教国家,国王不只掌管教会组织,也决定信仰的内容;实行“教产世俗化”,修道院虽可举行天主教仪式,为儿童办学校,但要用丹麦文进行《主祷文》和《使徒信条》的教学。这表明丹麦()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宗教信条C.构建了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 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教会法令》……修道院虽可举行天主教仪式,为儿童办学校,但要用丹麦文进行《主祷文》和《使徒信条》的教学”,可以看出在16世纪宗教改革的推动下,《教会法令》中规定国王决定信仰的内容,体现世俗王权的强化,用丹麦文进行教学,有利于民族语言的传播,说明其构建了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C项正确;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并不是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宗教信条,排除B项;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排除D项。故选C项。11.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代表提出《美国的海军政策》备忘录,指出:“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其中一支为英国海军)……这将极大推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一体适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确立。”这反映出美国()A.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 B.维护国际联盟的权威C.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 D.争夺海洋霸权的企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其中一支为英国海军)……这将极大推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一体适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确立”可知,美国企图建立一支与英国海军相媲美的本国海军,以争夺海洋霸权,维护本国海上利益,D项正确;美国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维护世界和平,而是争夺海洋霸权,排除A项;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1-6月,而国联建立于1920年1月,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美国的根本目的是争夺海洋霸权,而不是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并且巴黎和会没有解决战胜国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2.1958年,法、德等国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强调在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下实现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1960年,英、葡等国坚持在不涉及管理主权让渡的前提下发展自由贸易区,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两大经济集团并列的局面形成。这表明欧洲()A.深受两极对峙格局影响 B.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C.内部存在不同利益诉求 D.实现内部贸易自由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强调在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下实现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这和1960年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强调“不涉及管理主权让渡的前提下发展自由贸易区,”,二者存在分歧,说明欧洲内部存在不同利益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大并列经济集团存在利益的分歧没有强调背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大利益集团在是否让渡主权存在分歧,并未说明进程,排除B项;两大贸易集团有利于贸易自由化,并未实现自由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材料二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材料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德国:以铁路建设为先导;发挥垄断组织的生产优势;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成果;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中国:国家主导;以计划经济的形式推进;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助与自主探索相结合;分步骤推进。原因:借鉴工业化先行国的经验、技术;两国基本实现了统一,政局稳定;实施适应国情的现代化道路。(2)发展变化:从效仿借鉴到自主探索;从注重生产,到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战略部署更为细化、成熟、科学;内涵逐渐拓展、丰富、深化。(3)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开创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弥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缺陷,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解析〗(1)特点:德国:依据材料“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得出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依据材料“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得出发挥垄断组织的生产优势;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成果;从对工业的重视分析,得出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中国:依据材料“‘一五’计划(1953—1957)”,得出国家主导;从经济形式分析,得出以计划经济的形式推进;依据材料“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助与自主探索相结合;依据材料“两步走”,得出分步骤推进。原因:从文明的借鉴分析,得出借鉴工业化先行国的经验、技术;从两国的政局分析,得出两国基本实现了统一,政局稳定;从两国的国情分析,得出实施适应国情的现代化道路。(2)发展变化:依据材料“中国式现代化”,得出从效仿借鉴到自主探索;依据材料“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得出从注重生产,到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从战略部署分析,得出战略部署更为细化、成熟、科学;依据材料“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得出内涵逐渐拓展、丰富、深化。(3)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分析,得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对改革开放的影响分析,得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国家发展道路分析,得出开创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人类重大问题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弥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缺陷,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籍华裔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因“大历史观”及其系列著作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谓“大历史观”,即强调视野之大,在研究历史、思考问题、观察事件时,放宽视界、前后关联。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历史”是小细节组成的,更应强调以小见大、由大化小,“大历史一定要架构在小历史之上。”如《万历十五年》,全书的时间跨度就在1587年这一年,在这一年中,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等人的琐碎的小事却预演着明朝的宏大叙事。——摘编自王春敏《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以“大历史观”为指导,对某一段历史或某一历史事件进行阐释,揭示其重要性或价值。(要求:明确提出相应的历史事件,或某一段历史,阐释须充分体现“大历史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历史:中国五四运动史。

阐释:五四运动“外争主权”的斗争,延续了自古以来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但都失败,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的斗争是近代以来探索的结果,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李大钊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成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只有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史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历程中的巨大意义。〖解析〗从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析,得出历史:中国五四运动史。阐释:从五四运动的家国情怀分析,得出五四运动“外争主权”的斗争,延续了自古以来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从五四运动的意义分析,得出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但都失败,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的斗争是近代以来探索的结果,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党的成立以及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分析,得出李大钊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成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后总结,得出只有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史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历程中的巨大意义。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制度。在陕甘地区,卫所还是中央政府管理陕甘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机构,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明中后期,陕甘卫所逐渐走向衰败。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在全国裁并卫所,并逐步在陕甘地区建立新军事体制——绿营体系。伴随着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伊犁将军等的先后设立,西北边疆大幅度地西移,陕甘地区卫所的防御守边职能大大弱化。加之陕甘卫所以武官管理民政,多有不便。陕甘地区卫所裁并在顺治时期拉开了序幕。雍正时期,陕甘地区成为全国卫所裁并后改设州县最多的地区。乾隆时期,陕甘地区卫所已全部裁并并改设了相应的府县,完成了治理体系的重构,其行政体制已与内地相同。——摘编自何威《清代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以卫所裁并为中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在陕甘地区裁并卫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陕甘地区治理体系重构的意义。〖答案〗(1)原因:陕甘地区卫所的衰败;绿营体系逐步取代卫所的军事职能;清朝西北边疆拓展,陕甘地区卫所守边职能弱化;陕甘卫所武官无法有效管理民政事务。(2)意义:实现了中央对陕甘地区的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民分治及行政体制变革推动陕甘地区行政、军事治理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整合;有利于促进陕甘地区的开发;助推陕甘地区融入王朝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陕甘地区行政区划的完善和稳定,成为后世行政建制的基础,影响深远。〖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明中后期,陕甘卫所逐渐走向衰败”可知,陕甘地区卫所衰败;根据材料“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在全国裁并卫所,并逐步在陕甘地区建立新军事体制——绿营体系”可知,绿营体系逐步取代卫所的军事职能;根据材料“伴随着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伊犁将军等的先后设立,西北边疆大幅度地西移,陕甘地区卫所的防御守边职能大大弱化”可知,清朝西北边疆拓展,陕甘地区卫所守边职能弱化;根据材料“加之陕甘卫所以武官管理民政,多有不便”可知,陕甘卫所武官无法有效管理民政事务。(2)意义:根据材料“陕甘地区成为全国卫所裁并后改设州县最多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中央对陕甘地区的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民分治及行政体制变革推动陕甘地区行政、军事治理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整合;根据材料“陕甘地区卫所已全部裁并并改设了相应的府县,完成了治理体系的重构,其行政体制已与内地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促进陕甘地区的开发;助推陕甘地区融入王朝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陕甘地区行政区划的完善和稳定,成为后世行政建制的基础,影响深远等等。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世纪下半叶,“文明”成为反映西方优越性的概念。西方借口日本是“半文明”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享有特权。对此,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用“文明”话语来动员、宣传战争,并利用西方报刊来展示自己的“文明”形象,宣称战争并非由于日本的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日本“进步”不受中国的妨碍。日本政府还采取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的办法来影响舆论。《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评论道:“在旧体制下,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除交常规关税外,当商品运入内地,还要征收一种额外的税。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日本凭借其宣传、公关及在战场上的有利地位,成功操纵了“文明”话语,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中国则被贴上“野蛮”和“妨碍进步”的标签而被污名化,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摘编自刘文明《“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得到美国舆论支持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利用“文明”话语大肆进行宣传的动机。〖答案〗(1)原因:日本宣传、公关迎合了美国的价值观,并带有强烈的欺骗性;日本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美国坚持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观”;美国希望借助于日本从中国获取更多权益;清政府未对日本侵略进行舆论宣传,无所作为。(2)动机:掩盖侵华战争的本质,美化战争,为侵略提供理论依据;获得国内与西方舆论支持,扫清侵华战争的舆论障碍;贬低清朝,获取在东亚霸主的地位;助推日本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取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的地位。〖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宣称战争并非由于日本的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日本‘进步’不受中国的妨碍”可知日本宣传、公关迎合了美国的价值观,并带有强烈的欺骗性;根据材料“日本政府还采取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的办法来影响舆论”可知日本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根据材料“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可知美国坚持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观”;结合美国的目的可知美国希望借助于日本从中国获取更多权益;结合清政府的作为可知清政府未对日本侵略进行舆论宣传,无所作为。〖小问2详析〗动机:结合日本宣传的方式可知掩盖侵华战争的本质,美化战争,为侵略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材料“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可知获得国内与西方舆论支持,扫清侵华战争的舆论障碍;结合日本对清政府的贬低可知贬低清朝,获取在东亚霸主的地位;根据材料“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可知美国助推日本跻身“文明国家”的行列,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取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的地位。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对“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评价是一个敏感问题。1979年春,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会场内外出现了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对此,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全党全国初步完成了正确认识历史的理论准备。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党内外要求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1979年,邓小平宣布中央将起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决议。邓小平对决议起草提出了三条总的原则,“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二,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邓小平还组织4000人对《历史决议》草稿进行大讨论,“博采众议”又“力排众议”,为《历史决议》的出台作出巨大贡献。——摘编自陈东林《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在决议起草过程中的贡献,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部分党内外人士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总结历史的条件逐步具备、成熟;拨乱反正的需要;改革开放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2)贡献及评价:为决议的起草提出了总的原则,为决议的起草指明了正确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分析方法,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评价领袖及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大范围组织人员对决议草案进行讨论,反映了民主集中制的作风,有利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团结一致向前看。(答题格式要求一事一评)〖解析〗〖小问1详析〗原因:根据材料“会场内外出现了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可知当时存在部分党内外人士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根据材料“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全党全国初步完成了正确认识历史的理论准备。随着拨乱反正的全面展开,党内外要求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当时已具备总结历史的条件;1979年起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决议》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适应了现代化建设要求。〖小问2详析〗贡献及评价:根据“邓小平对决议起草提出了三条总的原则”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为决议起草提出总的原则并指明了方向;根据“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析方法,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认清历史,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创造条件;根据“邓小平还组织4000人对《历史决议》草稿进行大讨论,“博采众议”又“力排众议””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组织大量人员讨论,体现民主集中制的作风,有利于统一思想,团结一切向前看。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1.先秦时期,农事活动的周期催生了一年四季的“四时”观念,国家根据“四时”观念指导、安排农事活动,甚至政治行为也要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做出让步,接受四时节律的制约,“以时序政”“依时行政”。由此可知,“四时”观念()A.限制了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 B.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C.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 D.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的政治行为会受到四时节律的制约,反映了“四时”观念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塑造,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四时”观念影响了早期国家的政治行为,但无法得知是否会限制先秦君主的集权统治,排除A项;国家的政治行为会受到四时节律的制约,反映了先秦国家重视农事活动,不能体现“四时”观念起源于顺应自然的哲学传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先秦国家重视农事活动,但不能体现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学者认为,西汉中期,循吏群体在发展壮大。循吏在地方行政中以德治为本,坚持“教化而后诛罚”的原则,对无孝义者“以礼让化之”,让其“感悟自革”。循吏的行政实践()A.促成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B.体现了儒表法里的特征C.适应国家治理方式调整 D.推动了宗族势力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循吏在地方行政中以德治为本,坚持“教化而后诛罚”的原则,这与所学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相一致,所以循吏的行政实践适应国家治理方式调整,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而材料是西汉中期,儒学已取得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以德治国,是“以礼让化之”等都是儒家思想,不体现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以德治国,是“以礼让化之”等都是儒家思想不体现宗族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不得随意“附贯”考试,士人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才学、品行、职业、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A.革新科举考试的内容 B.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C.杜绝考试过程的舞弊 D.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并要求有人为士人担保,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维护科举制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未涉及科举考试内容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中的规定意在净化科举考试的环境,并不能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排除B项;“杜绝”一说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通过清朝档案研究发现,军机大臣除遵循皇帝意志撰写谕旨外,还通过“议复”(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的形式参与军政事务决策。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军机处的“议复”表明清朝()A.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B.提高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C.军机大臣有效制约君主集权 D.重视对官员行政行为的规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大臣虽无独立决策权,但其议复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军机大臣可以奉旨对某事进行讨论并拿出处理意见,这些意见是皇帝做出决策的主要根据,表明对于君主决策,军机大臣有一定的影响力,体现出君主决策具有一定理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大臣对皇帝决策的影响,没有关于行政效率提高的描述,排除B项;军机大臣只是可以提出意见,没有独立决策权,无法有效制约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官员行政行为规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5.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杂志,发起了“小说界革命”主题类型内容特征开明智类宣传民主、自由、科学等新思想、新知识。谴责类揭露时弊,抨击政府,谴责社会黑暗。如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言情、历史、武侠类把干预现实作为出发点,如描写造成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往往是政治风云的变化。据此可知,晚清“新小说”()A.推动了维新变法发展 B.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C.践行了白话文运动改革 D.成为了社会改造的武器〖答案〗D〖解析〗由新小说的内容特征可知,新小说宣传民主新思想、揭露时弊,谴责社会黑暗,这说明小说界革命有利于思想解放,成为社会改造的武器,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排除A项;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提倡白话小说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1927年,北洋政府司法官僚王宠惠、罗文干等人先后进入国民党高层,并以“司法不党”理念和注重法律专业知识、司法实践经验的标准,推动北洋政府司法官员大量进入南京政府,形成“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当时()A.表明南京政府群众基础深厚 B.推动全国司法运转平稳过渡C.助长了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 D.标志着南京政府性质的蜕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司法不党’理念和注重法律专业知识、司法实践经验的标准,推动北洋政府司法官员大量进入南京政府,形成‘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的现象”可知,“革命军北伐、司法官南伐”有利于国民党政权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实现国家司法运转的平稳过渡,B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群体主要是北洋政府司法官僚,不能说明南京政府群众基础深厚,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推动全国司法运转平稳过渡,不能说明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排除C项;国民党政权承续北京政府司法基础,不会导致南京政府性质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7.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区设置与调整简表(部分)战区名称作战区域(1937.8)作战区域(1939—1945年初)战区名称作战区域(1939—1945年初)第一战区河北、鲁北河南、皖北第八战区绥远、宁夏、甘肃等第四战区福建、广东广东、广西第九战区湖南、江西、鄂南第五战区山东、苏北安徽、鄂北、豫南第十战区陕西第六战区津浦路北段(天津—山东韩庄)战区撤销鲁苏游击战区山东、苏北第七战区苏南、皖南、浙北战区撤销冀察游击战区河北、察哈尔据表可知,国民政府当时()A.为持久抗战进行战略布局 B.意识到游击战争的重要性C.坚持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 D.借鉴***全面抗战路线〖答案〗A〖解析〗表格信息表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将兵力集中宁夏到广东的南北几千公里的战线,牵制大量日军,建立鲁苏游击战区和冀察游击战区,进行敌后游击战,消耗敌人,由此可以看出是为持久抗战进行战略布局,A项正确;“游击战争”是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的非正规战争样式,是为战胜强大敌人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形式。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政府仍以战区正面抵抗为主,排除B项;坚持抗战的态度摇摆不定主要表现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材料信息未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质,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材料体现的仍然是依靠政府和军队,没有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依靠民众,排除D项。故选A项。8.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人民画报》,其封面图像承载着国家记忆。1960年第14期的封面展示了河南的社员们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场景,1991年第11期的封面却选择了个体农民人力生产的场景。这一转变反映了()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B.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C.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D.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60年第14期的封面展示了河南的社员们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的场景,1991年第11期的封面却选择了个体农民人力生产的场景”可知,这一转变反映的是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下的集体劳动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个体劳动,即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并未涉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内容侧重反映的是从集体劳动到个体劳动的变革,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9.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家属终身在家父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禁、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或杀死之”。但现实生活中,国家通常借助于监察官、护民官不特定和道德性权力,对“父权”进行限制。这表明古罗马()A.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 B.国家发展促进法律进步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严格压制公民自由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借助监察官、护民官不特定和道德性权力,对法律规定“父权”进行限制,反映了古罗马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罗马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但罗马法并未因此修改,不能说明国家发展促进法律进步,排除B项;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维护了“父权”的权威,排除C项;材料表明古罗马以行政权弥补法律缺陷,不能说明严格压制公民自由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0.1537年,丹麦颁布《教会法令》,规定丹麦为新教国家,国王不只掌管教会组织,也决定信仰的内容;实行“教产世俗化”,修道院虽可举行天主教仪式,为儿童办学校,但要用丹麦文进行《主祷文》和《使徒信条》的教学。这表明丹麦()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宗教信条C.构建了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 D.描绘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教会法令》……修道院虽可举行天主教仪式,为儿童办学校,但要用丹麦文进行《主祷文》和《使徒信条》的教学”,可以看出在16世纪宗教改革的推动下,《教会法令》中规定国王决定信仰的内容,体现世俗王权的强化,用丹麦文进行教学,有利于民族语言的传播,说明其构建了民族国家的法律基础,C项正确;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并不是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宗教信条,排除B项;启蒙运动描绘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排除D项。故选C项。11.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代表提出《美国的海军政策》备忘录,指出:“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其中一支为英国海军)……这将极大推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一体适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确立。”这反映出美国()A.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 B.维护国际联盟的权威C.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 D.争夺海洋霸权的企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其中一支为英国海军)……这将极大推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一体适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确立”可知,美国企图建立一支与英国海军相媲美的本国海军,以争夺海洋霸权,维护本国海上利益,D项正确;美国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维护世界和平,而是争夺海洋霸权,排除A项;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1-6月,而国联建立于1920年1月,时间不吻合,排除B项;美国的根本目的是争夺海洋霸权,而不是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并且巴黎和会没有解决战胜国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2.1958年,法、德等国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强调在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下实现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1960年,英、葡等国坚持在不涉及管理主权让渡的前提下发展自由贸易区,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两大经济集团并列的局面形成。这表明欧洲()A.深受两极对峙格局影响 B.一体化进程举步维艰C.内部存在不同利益诉求 D.实现内部贸易自由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8年成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强调在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下实现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这和1960年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强调“不涉及管理主权让渡的前提下发展自由贸易区,”,二者存在分歧,说明欧洲内部存在不同利益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大并列经济集团存在利益的分歧没有强调背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大利益集团在是否让渡主权存在分歧,并未说明进程,排除B项;两大贸易集团有利于贸易自由化,并未实现自由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材料二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材料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答案〗(1)特点:德国:以铁路建设为先导;发挥垄断组织的生产优势;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成果;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中国:国家主导;以计划经济的形式推进;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助与自主探索相结合;分步骤推进。原因:借鉴工业化先行国的经验、技术;两国基本实现了统一,政局稳定;实施适应国情的现代化道路。(2)发展变化:从效仿借鉴到自主探索;从注重生产,到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战略部署更为细化、成熟、科学;内涵逐渐拓展、丰富、深化。(3)意义: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开创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弥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缺陷,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解析〗(1)特点:德国:依据材料“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得出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依据材料“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得出发挥垄断组织的生产优势;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充分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新发明、新技术成果;从对工业的重视分析,得出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中国:依据材料“‘一五’计划(1953—1957)”,得出国家主导;从经济形式分析,得出以计划经济的形式推进;依据材料“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助与自主探索相结合;依据材料“两步走”,得出分步骤推进。原因:从文明的借鉴分析,得出借鉴工业化先行国的经验、技术;从两国的政局分析,得出两国基本实现了统一,政局稳定;从两国的国情分析,得出实施适应国情的现代化道路。(2)发展变化:依据材料“中国式现代化”,得出从效仿借鉴到自主探索;依据材料“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得出从注重生产,到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从战略部署分析,得出战略部署更为细化、成熟、科学;依据材料“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得出内涵逐渐拓展、丰富、深化。(3)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分析,得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对改革开放的影响分析,得出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从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国家发展道路分析,得出开创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人类重大问题的角度分析,得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弥补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缺陷,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籍华裔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因“大历史观”及其系列著作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谓“大历史观”,即强调视野之大,在研究历史、思考问题、观察事件时,放宽视界、前后关联。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大历史”是小细节组成的,更应强调以小见大、由大化小,“大历史一定要架构在小历史之上。”如《万历十五年》,全书的时间跨度就在1587年这一年,在这一年中,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等人的琐碎的小事却预演着明朝的宏大叙事。——摘编自王春敏《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以“大历史观”为指导,对某一段历史或某一历史事件进行阐释,揭示其重要性或价值。(要求:明确提出相应的历史事件,或某一段历史,阐释须充分体现“大历史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历史:中国五四运动史。

阐释:五四运动“外争主权”的斗争,延续了自古以来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但都失败,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的斗争是近代以来探索的结果,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李大钊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成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只有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史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历程中的巨大意义。〖解析〗从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析,得出历史:中国五四运动史。阐释:从五四运动的家国情怀分析,得出五四运动“外争主权”的斗争,延续了自古以来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从五四运动的意义分析,得出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仁人志士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但都失败,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的斗争是近代以来探索的结果,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党的成立以及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分析,得出李大钊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成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后总结,得出只有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深刻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史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历程中的巨大意义。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卫所制度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制度。在陕甘地区,卫所还是中央政府管理陕甘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机构,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明中后期,陕甘卫所逐渐走向衰败。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在全国裁并卫所,并逐步在陕甘地区建立新军事体制——绿营体系。伴随着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伊犁将军等的先后设立,西北边疆大幅度地西移,陕甘地区卫所的防御守边职能大大弱化。加之陕甘卫所以武官管理民政,多有不便。陕甘地区卫所裁并在顺治时期拉开了序幕。雍正时期,陕甘地区成为全国卫所裁并后改设州县最多的地区。乾隆时期,陕甘地区卫所已全部裁并并改设了相应的府县,完成了治理体系的重构,其行政体制已与内地相同。——摘编自何威《清代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变革与重构——以卫所裁并为中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在陕甘地区裁并卫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陕甘地区治理体系重构的意义。〖答案〗(1)原因:陕甘地区卫所的衰败;绿营体系逐步取代卫所的军事职能;清朝西北边疆拓展,陕甘地区卫所守边职能弱化;陕甘卫所武官无法有效管理民政事务。(2)意义:实现了中央对陕甘地区的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民分治及行政体制变革推动陕甘地区行政、军事治理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整合;有利于促进陕甘地区的开发;助推陕甘地区融入王朝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陕甘地区行政区划的完善和稳定,成为后世行政建制的基础,影响深远。〖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明中后期,陕甘卫所逐渐走向衰败”可知,陕甘地区卫所衰败;根据材料“清朝建立后,统治者在全国裁并卫所,并逐步在陕甘地区建立新军事体制——绿营体系”可知,绿营体系逐步取代卫所的军事职能;根据材料“伴随着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伊犁将军等的先后设立,西北边疆大幅度地西移,陕甘地区卫所的防御守边职能大大弱化”可知,清朝西北边疆拓展,陕甘地区卫所守边职能弱化;根据材料“加之陕甘卫所以武官管理民政,多有不便”可知,陕甘卫所武官无法有效管理民政事务。(2)意义:根据材料“陕甘地区成为全国卫所裁并后改设州县最多的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现了中央对陕甘地区的直接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军民分治及行政体制变革推动陕甘地区行政、军事治理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整合;根据材料“陕甘地区卫所已全部裁并并改设了相应的府县,完成了治理体系的重构,其行政体制已与内地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促进陕甘地区的开发;助推陕甘地区融入王朝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了陕甘地区行政区划的完善和稳定,成为后世行政建制的基础,影响深远等等。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世纪下半叶,“文明”成为反映西方优越性的概念。西方借口日本是“半文明”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享有特权。对此,在中日甲午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