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梅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答案〗A〖解析〗“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是荀子《荀子•富国》中的一段话,意思是:有才能者一定要相适应的官位,做官者一定要有适配的俸禄,俸禄一定要能够适合享用。“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意思是: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频发俸禄。两者都体现了公正至上的理念,反映了思想家们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剧烈变化面前,积极提供各种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从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封建制度的新生重构,A项正确;墨家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B项;主张中央集权的是法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2.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北魏虽然很强盛,但也不过是五胡之一。汉家正统的传承,还是在东晋。但是当他目睹北魏之后感叹,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原来有身份的人都在这里啊。这里文化和经济生活都很发达,很多物产都是第一次看到,说不出来是什么东西。可见,北魏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北魏政权的更迭变化,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表明南北经济差异缩小,未涉及文化隔阂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沈括《梦溪笔谈》雕版印书,“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熊宗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括字排集成之,乃括字版传世之最先者。罗振玉《金泥石屑》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清·蔡澄《鸡窗丛话》A.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B.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南宋C.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 D.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泥活字由北宋毕昇发明,第二则材料中显示在元代出现了锡活字,所以由此推断金属活字印刷最迟出现于南宋,故B项正确。第二则材料反映了雕版印刷的弊端和元代活字的便利,并不能说明元活字就取代了雕版印刷,排除A。涉及佛经的只有第三则材料中的信息,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佛经大多数用活字印刷,C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演变,并没有强调泥活字的传播与发展,故D项错误。4.如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内容出处奏折1为(征战准噶尔)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折2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奏折3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A.行政体系完备 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C.君主专制加强 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征战准噶尔驻藏大臣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可知,雍正至嘉庆时期,通过军事手段、设置官员、统一货币等手段,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提升了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水平,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说明行政体系完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封建统治危机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忧患意识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得出他主张学习西方,从而摆脱西方的压迫,与西方国家并立,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并不能体现农民政权性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C项;这一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并没有推动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6.商务印书馆于1907年出版的《日本法规大全》(80册)是清末官方第一次完整引进的外国法规,其发行得到社会追捧,对清宋新政预备立宪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当时()A.民主法治已成为民众共识 B.政治变革推进了新学传播C.改良思潮引领了社会主流 D.专制制度受到了广泛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07年商务图书馆出版发行了《日本法规大全》,在当时受到社会追捧,各个公共机关都订购了这套书,这表明此时正值清末新政期间,社会上对于日本的政治变革持肯定态度,而《日本法规大全》的流行也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即政治变革推进新学传播,B项正确;民主法治并非民众共识,在广大的农村和内地,人们思想仍旧比较落后保守,排除A项;题干强调因清末新政公共机关都订购《日本法规大全》,不能体现社会主流,排除C项;1907年处于清末新政期间,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且根据所学知识此时专制制度尚未受到广泛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说明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D项正确;“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表中只是部分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排除B项;表中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8.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1935年3月”和“运动战的特长”、“正确的军事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题干事件发生在遵义会议后军事路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之后,B项正确;红军长征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非胜利,排除A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资料来源:《经济周报》,1950年第11卷第12期,第4页)。这一现象表明单位:家()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单项选择题。根据题目的设问词,可知这题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上海私营商店申请歇业的数量从2月到5月急剧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大批私营商店申请歇业表明当时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C项正确;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数量增加但不能推断出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产业结构指着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问题,材料中只是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无法看出上海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至1951年5月,与19个国家建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至1976年,已经与111个国家建交。两次建交高潮反映了新中国()A.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C.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两次建交高潮的出现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两次建交高潮只能说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可,不能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形成,排除CD项。故选B项。11.在苏萨的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亚历山大还亲自给新娘新郎馈赠礼物以示鼓励。这一做法有利于()A.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 B.沿袭北非地区传统文明C.促进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产生变化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且波斯亚洲主要位于亚历山大帝国的东侧,联姻会带动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这有益于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D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与亚历山大帝国无关,排除A项;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与北非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与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欧洲中世纪史》一书中提到:“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文中的变化包括()A.经济发展和城邦国家出现 B.城市兴起和市民阶层产生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出现 D.教权削弱和宗教改革开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欧洲中世纪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兴起,市民阶层产生,这给中世纪带来了巨大的变化。B项正确;城邦国家出现是在欧洲占代希腊地区,不是欧洲中世纪的变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中世纪时期的变化,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是在欧洲近代时期,不是中世纪时期,欧洲中世纪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排除D项。故选B项。13.面对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显现,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又制定新的《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这些措施()A.未能解决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问题 B.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C.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 D.引发了公众对防疫问题松懈心理〖答案〗C〖解析〗材料“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又制定新《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举措,以法律的形式推动公共卫生的管理,即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C项正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国家重视工业革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是展现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不能体现形成“完善”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排除B项;国家颁布对公共卫生的法律有利于公众重视防疫,排除D项。故选C项。14.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实质上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殖民扩张掠夺推动市场拓展C.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剧 D.人文主义思潮推动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影响,故A项正确;殖民扩张掠夺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现象的表现,不是实质,排除C项;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15.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其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A.试图维护捷克的国家利益 B.奉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C.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D.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并解读漫画内容可知,英法等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出现的“尖叫”充耳不闻,佯装不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所以材料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奉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B项正确;英法做法损害了捷克的国家利益,而不是试图维护,排除A项;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没有人道主义情怀,排除C项;英法实行实行绥靖政策只为保住本国利益,而不是协同作战抗击法西斯,排除D项。故选B项。16.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A.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很大B.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答案〗D〖解析〗越来越多的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说明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以及人们对美国试图维护单极格局的不满,这些现象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分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一些国家的追求,并未真正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B项;反对强权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世界和平,但与发展的主题无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展品(部分)AB海昏侯墓出土玉印。“大刘”之“大”,“大”应读“太”,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部分(孔子、颜回像)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CD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黄金器物总数达478件,土饼金385枚。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异域风光文物。如具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注: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根据海昏侯博物馆公众号信息整理材料二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西汉海昏候刘贺墓非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思想和中外交流等方面有何史料价值?(2)基于材料二,有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答案〗(1)价值:《汉书》记载和玉印等可实证西汉曾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竹简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论证汉代思想文化治理的基本情况;“五铢钱(或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印证了汉代实行改革币制、与民休息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异域风格的文物”可论证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2)不赞同。理由:墓葬文物穿衣镜是实物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有待进一步考证;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价值:《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体现的是郡县制、海昏侯墓出土玉印。“大刘”之“大”,“大”应读“太”,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体现的是分封制,因此《汉书》记载和玉印等可实证西汉曾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竹简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因此竹简可论证汉代思想文化治理的基本情况;五铢钱、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体现的是与经济改革相关、因此五铢钱、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印证了汉代实行改革币制、与民休息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异域风格的文物体现了汉朝与异族存在交流,因此“异域风格的文物”可论证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墓葬文物穿衣镜是实物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有待进一步考证;且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因此,不赞同《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的观点。18.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到近代家国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并简析其得到认同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家国一体到君民共治;由君权至上到人民主权。(任一点)原因: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局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索国家出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崇宣传。(任二点)(2)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自古形成的浓厚家国情怀;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西迁推动思想解放;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鼓舞和推动。(任二点)〖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可以归纳为由家国一体到君民共治;根据材料“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可以归纳为由君权至上到人民主权;原因:可从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经济发展状态、民众思想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局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索国家出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崇宣传。〖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内涵:根据材料“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可以归纳为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根据材料“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可以归纳为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原因:可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分析为日本全面侵华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可从###作出的努力分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可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分析为自古形成的浓厚家国情怀;可从当时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分析为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西迁推动思想解放;再从国际影响分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鼓舞和推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8世纪王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因公元3世纪起匈奴人的西进而引发,难民们冲破罗马帝国边境,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溃……占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广裹领土,各自据地为王。——蓝琪《印欧人种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材料二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材料三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种族组成方面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猛增,这使得欧洲人在18和19世纪大批移居西伯利亚和美洲人烟稀少的地区成为可能。今天,类似的移民潮正在出现,不过是反方向的——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现在,第三世界的人口增长率是发达世界的两倍,绝大多数是青年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期里,大量涌向发达国家。在美国,人口调查局1995年的一份调查透露,8.7%的人口(即2260万人)是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出生的。——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印欧人两次大迁徙分别对亚欧主要区域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简析其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近现代移民美洲的历史性因素。〖答案〗(1)影响:第一次大迁徙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众多古文明,促进了亚欧早期区域文化发展;第二次大迁徙中一些新国家先后崛起,各区域文化发生了变化和转型。(2)方向:欧洲非洲人向美洲迁移;中国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迁移等。(任二点)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的人口结构。(任二点)(3)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美洲的发展;人类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任二点)〖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影响:根据材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可以归纳为第一次大迁徙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众多古文明,促进了亚欧早期区域文化发展;根据材料“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因公元3世纪起匈奴人的西进而引发,难民们冲破罗马帝国边境,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溃……占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广裹领土,各自据地为王”,可以归纳为第二次大迁徙中一些新国家先后崛起,各区域文化发生了变化和转型。〖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的世界;方向:根据图片箭头的指向的方向,可以归纳为欧洲非洲人向美洲迁移;中国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迁移等;影响:人口迁徙的影响可从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从人口迁徙的范围可推断人口迁徙对世界各区域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的人口结构。〖小问3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因素:根据材料“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再结合所学可得出,1500年左右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促进移民;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猛增,这使得欧洲人在18和19世纪大批移居西伯利亚和美洲人烟稀少的地区成为可能。”,再结合所学可得出,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欧洲实力进一步增强,近代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还可从美洲的发展适宜人类居住发展;人类技术革命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分析。20.〖历史上的重大时刻〗材料要在过去500年间挑出一个最重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刻,一定就是1945年7月16日上午5点29分45秒。就在这一秒,美国科学家在新墨西哥的阿拉莫戈多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这时开始,人类不仅有了改变历史进程的能力,更有了结束历史进程的能力。——〖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不同的人对历史上的重大时刻有不同的认识。结合所学,选取20世纪以来中外历史上某一个重大时刻,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中国历史的重大时刻——1921年###的成立###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工人阶级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彻底的革命斗争精神,是中国近代社会最革命的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一成立,就义无反顾的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攻克难关,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顺应人民的愿望,通过一系列斗争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了百年救亡。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探索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综上,###的成立使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正确的道路,这说明###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时刻。其它论题论述亦可,如:世界经济史上的重大时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史上的重大时刻——罗斯福新政等。〖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选取20世纪以来中外历史上某一个重大时刻,结合史实,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过去500年间挑出一个最重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刻”可得出中国历史的重大时刻——1921年###的成立;其次,结合###成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敌后抗战、解放战争、建设社会主义等相关史实,对论题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条理清晰,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广东省梅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两者的思想主张()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答案〗A〖解析〗“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是荀子《荀子•富国》中的一段话,意思是:有才能者一定要相适应的官位,做官者一定要有适配的俸禄,俸禄一定要能够适合享用。“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意思是: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频发俸禄。两者都体现了公正至上的理念,反映了思想家们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剧烈变化面前,积极提供各种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从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封建制度的新生重构,A项正确;墨家墨子代表的是平民阶层的利益,排除B项;主张中央集权的是法家,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2.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根据材料可知,南朝时期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北魏虽然很强盛,但也不过是五胡之一。汉家正统的传承,还是在东晋。但是当他目睹北魏之后感叹,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原来有身份的人都在这里啊。这里文化和经济生活都很发达,很多物产都是第一次看到,说不出来是什么东西。可见,北魏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南方的差距,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北魏政权的更迭变化,排除A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时间是唐朝安史之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表明南北经济差异缩小,未涉及文化隔阂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3.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沈括《梦溪笔谈》雕版印书,“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熊宗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括字排集成之,乃括字版传世之最先者。罗振玉《金泥石屑》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清·蔡澄《鸡窗丛话》A.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B.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南宋C.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 D.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泥活字由北宋毕昇发明,第二则材料中显示在元代出现了锡活字,所以由此推断金属活字印刷最迟出现于南宋,故B项正确。第二则材料反映了雕版印刷的弊端和元代活字的便利,并不能说明元活字就取代了雕版印刷,排除A。涉及佛经的只有第三则材料中的信息,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佛经大多数用活字印刷,C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演变,并没有强调泥活字的传播与发展,故D项错误。4.如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内容出处奏折1为(征战准噶尔)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折2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奏折3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A.行政体系完备 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C.君主专制加强 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征战准噶尔驻藏大臣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可知,雍正至嘉庆时期,通过军事手段、设置官员、统一货币等手段,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提升了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水平,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说明行政体系完备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封建统治危机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渗透强烈忧患意识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得出他主张学习西方,从而摆脱西方的压迫,与西方国家并立,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材料反映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并不能体现农民政权性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中体西用的主张,排除C项;这一主张并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并没有推动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6.商务印书馆于1907年出版的《日本法规大全》(80册)是清末官方第一次完整引进的外国法规,其发行得到社会追捧,对清宋新政预备立宪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当时()A.民主法治已成为民众共识 B.政治变革推进了新学传播C.改良思潮引领了社会主流 D.专制制度受到了广泛冲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907年商务图书馆出版发行了《日本法规大全》,在当时受到社会追捧,各个公共机关都订购了这套书,这表明此时正值清末新政期间,社会上对于日本的政治变革持肯定态度,而《日本法规大全》的流行也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即政治变革推进新学传播,B项正确;民主法治并非民众共识,在广大的农村和内地,人们思想仍旧比较落后保守,排除A项;题干强调因清末新政公共机关都订购《日本法规大全》,不能体现社会主流,排除C项;1907年处于清末新政期间,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且根据所学知识此时专制制度尚未受到广泛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刊名主持刊行年月出版地点宗旨(倾向)《星期评论》戴季陶等1919.6.8上海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少年中国》王光祈1919.7.1北京社会主义《湘江评论》毛泽东1919.7.14长沙宣传新思想《建设》孙中山1919.8上海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说明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D项正确;“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表中只是部分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排除B项;表中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8.1935年3月4日,《红星报》发表社论指出:“我们发扬了运动战的特长,六天之内击败了二十余团敌人,这就说明了只要有正确的军事领导,只要不怕疲劳,勇敢作战,我们就能消灭和战败任何敌人”。材料表明当时()A.反“围剿”已取得了胜利 B.军事路线问题已得到正确解决C.红军三大主力成功会师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1935年3月”和“运动战的特长”、“正确的军事领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题干事件发生在遵义会议后军事路线问题得到正确解决之后,B项正确;红军长征是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非胜利,排除A项;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是1936年,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9.如图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资料来源:《经济周报》,1950年第11卷第12期,第4页)。这一现象表明单位:家()A.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 B.私营商店歇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 D.上海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成效明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单项选择题。根据题目的设问词,可知这题是本质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上海私营商店申请歇业的数量从2月到5月急剧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大批私营商店申请歇业表明当时上海亟须调整商业经济政策,C项正确;1950年1—5月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数量增加但不能推断出私营商店歇业导致市场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的时间是195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经济产业结构指着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比例问题,材料中只是上海市私营商店申请歇业情况,无法看出上海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至1951年5月,与19个国家建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至1976年,已经与111个国家建交。两次建交高潮反映了新中国()A.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C.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两次建交高潮的出现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表现,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两次建交高潮只能说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可,不能说明中国积极参与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形成,排除CD项。故选B项。11.在苏萨的一次盛大奢华的结婚典礼上,亚历山大郑重宣布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亚历山大还亲自给新娘新郎馈赠礼物以示鼓励。这一做法有利于()A.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 B.沿袭北非地区传统文明C.促进亚欧内陆民族的分布产生变化 D.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且波斯亚洲主要位于亚历山大帝国的东侧,联姻会带动经济文化等的交流,这有益于推动希腊文化中心东移,D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和东西方贸易,与亚历山大帝国无关,排除A项;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与北非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亚历山大与波斯人还有亚洲人联姻,与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欧洲中世纪史》一书中提到:“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文中的变化包括()A.经济发展和城邦国家出现 B.城市兴起和市民阶层产生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出现 D.教权削弱和宗教改革开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欧洲中世纪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兴起,市民阶层产生,这给中世纪带来了巨大的变化。B项正确;城邦国家出现是在欧洲占代希腊地区,不是欧洲中世纪的变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中世纪时期的变化,排除C项;宗教改革开始是在欧洲近代时期,不是中世纪时期,欧洲中世纪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排除D项。故选B项。13.面对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显现,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又制定新的《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这些措施()A.未能解决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问题 B.形成了完善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C.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 D.引发了公众对防疫问题松懈心理〖答案〗C〖解析〗材料“1848年,英国政府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卫生管理机构,1867年又制定新《防疫法》,组建以实验室研究为主的研究体系”举措,以法律的形式推动公共卫生的管理,即推动了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法治化,C项正确;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国家重视工业革命引发公共卫生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是展现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不能体现形成“完善”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排除B项;国家颁布对公共卫生的法律有利于公众重视防疫,排除D项。故选C项。14.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实质上反映了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殖民扩张掠夺推动市场拓展C.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剧 D.人文主义思潮推动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这些现象实际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影响,故A项正确;殖民扩张掠夺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现象的表现,不是实质,排除C项;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15.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其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A.试图维护捷克的国家利益 B.奉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C.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D.协同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并解读漫画内容可知,英法等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出现的“尖叫”充耳不闻,佯装不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所以材料内容反映出当时英法两国奉行对德妥协的绥靖政策,B项正确;英法做法损害了捷克的国家利益,而不是试图维护,排除A项;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没有人道主义情怀,排除C项;英法实行实行绥靖政策只为保住本国利益,而不是协同作战抗击法西斯,排除D项。故选B项。16.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除加强区域合作外,还经常一起召开会议呼吁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秩序,联合起来反对强权政治。这些现象A.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很大B.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C.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D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答案〗D〖解析〗越来越多的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说明世界上出现多个力量中心,以及人们对美国试图维护单极格局的不满,这些现象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分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一些国家的追求,并未真正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B项;反对强权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世界和平,但与发展的主题无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展品(部分)AB海昏侯墓出土玉印。“大刘”之“大”,“大”应读“太”,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部分(孔子、颜回像)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CD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黄金器物总数达478件,土饼金385枚。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异域风光文物。如具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象的银质当卢。注: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根据海昏侯博物馆公众号信息整理材料二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字中(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西汉海昏候刘贺墓非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海昏侯墓相关文物展品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思想和中外交流等方面有何史料价值?(2)基于材料二,有人认为“《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为什么?〖答案〗(1)价值:《汉书》记载和玉印等可实证西汉曾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竹简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可论证汉代思想文化治理的基本情况;“五铢钱(或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印证了汉代实行改革币制、与民休息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异域风格的文物”可论证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2)不赞同。理由:墓葬文物穿衣镜是实物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有待进一步考证;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价值:《汉书》记载有豫章郡十八县体现的是郡县制、海昏侯墓出土玉印。“大刘”之“大”,“大”应读“太”,源自刘贺始封海昏侯国“太祖”之号,体现的是分封制,因此《汉书》记载和玉印等可实证西汉曾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竹简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因此竹简可论证汉代思想文化治理的基本情况;五铢钱、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体现的是与经济改革相关、因此五铢钱、黄金、青铜器、玉器、漆器、衣物丝织品等印证了汉代实行改革币制、与民休息等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异域风格的文物体现了汉朝与异族存在交流,因此“异域风格的文物”可论证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墓葬文物穿衣镜是实物史料但属于艺术品,不能简单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史记》作者司马迁是汉代史学家,其掌握的有关孔子生年的史料有待进一步考证;且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因此,不赞同《史记·孔子世家》有违历史史实的观点。18.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到近代家国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并简析其得到认同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家国一体到君民共治;由君权至上到人民主权。(任一点)原因: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局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索国家出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崇宣传。(任二点)(2)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自古形成的浓厚家国情怀;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西迁推动思想解放;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鼓舞和推动。(任二点)〖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可以归纳为由家国一体到君民共治;根据材料“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可以归纳为由君权至上到人民主权;原因:可从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经济发展状态、民众思想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局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索国家出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崇宣传。〖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内涵:根据材料“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可以归纳为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根据材料“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可以归纳为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原因:可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分析为日本全面侵华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可从###作出的努力分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或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可从中国的历史传统分析为自古形成的浓厚家国情怀;可从当时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分析为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西迁推动思想解放;再从国际影响分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鼓舞和推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8世纪王公元前15世纪,是印欧游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使得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受到了冲击并开始走向衰落,也使得古代文明之间进行了融合。……印欧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因公元3世纪起匈奴人的西进而引发,难民们冲破罗马帝国边境,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全线崩溃……占领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广裹领土,各自据地为王。——蓝琪《印欧人种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材料二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材料三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种族组成方面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向南北美洲的大批移民,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猛增,这使得欧洲人在18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