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77页试卷第=page77页,共=sectionpages77页2021-2023高考真题集成练2考试范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3.(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4.(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A.加强社会控制 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C.完善科举制度 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5.(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6.(2022·山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7.(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8.(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9.(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10.(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11.(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A.侧重选拔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12.(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13.(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14.(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15.(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这些措施旨在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 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16.(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17.(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18.(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19.(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20.(2021·湖南·高考真题)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1.(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2.(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23.(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魏文帝黄初(220—226)年间,“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其著述除《人物志》以外,大部分已经散佚。《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才的著作。在鉴识人才上,刘劭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概括为“九征”,即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兼德之人,更为美号。”在人才使用方面,他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要“量能授官”。魏明帝时,刘劭“与议郎庾嶷、苟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年间,因“王纲之弛颓”“治典阙而未补”,刘劭奉诏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刘劭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劭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刘劭的人才观。24.(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物政治主张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25.(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据《唐律疏议》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据《大清律例》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答案第=page88页,共=sectionpages88页答案第=page77页,共=sectionpages88页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项。故选A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明朝前期部分县州比较贫困,一些居乡举人无法筹置赴京参加会试的盘缠,出现“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稳定了社会统治,A项正确。B项此举措为地方政府所为,与中央财政支出无关,排除B项;地方政府为居乡举人划拨赴京参加会试专用经费,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规定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提高人才选拔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并结合所学可知,重用文吏,体现出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官员任职的专业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官员的选拔重视品德才能,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皇族与士族相互依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材料表明在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所以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赞赏者具体的身份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可知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能说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中西文化本身确实具有巨大的差异,但也是可以彼此吸收借鉴的,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材料提及英国文官管理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变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文官管理存在着“品”与“位”的矛盾,“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的职位提高后,官阶不会增加,说明20世纪初的英国文官管理旨在维护官阶高、地位高的文官的利益,带有维护文官高层利益的浓厚色彩,受到传统政治的影响,A项正确;“官员地位的降低”不合题意、逻辑,与材料侧重文官间不平等相悖,排除B项;文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排除C项;“政府职能的扩大”不合题意,与文官分类管理制度的矛盾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材料只是记载1902年中国新式学堂的相关情况,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观点,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902年,戊戌变法1898年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部分助教排外,不能推断具体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不禁为吾浙前途悲”可知,科举制度废除后,仍有大量的学子对新学不了解,不禁让人为国家前途担忧,说明此时新旧思想在碰撞,社会呈现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新学,没有体现风俗习惯,排除A项;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新”是新文化、新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新政,排除D项。故选C项。11.C【详解】科举考试“犹然故辙”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项。故选C项。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本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公主遭驸马殴打流产,朝廷两方持不同意见,一方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一方坚持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选择判处死刑,说明法律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遵从儒家伦理道德,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B项正确;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最终的结果依然是皇帝决定,并没有体现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排除C项;皇帝支持门下省意见,只能说明皇帝个人倾向是判处死刑,不能由此说明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排除D项。故选B项。13.A【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材料“移史馆于禁中”“用他官兼之”“多以宰相监修国史”均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修史的重视,而对历史重视的目的在于借鉴以前的经验教训而更好的知道以后该怎么发展,故B项正确;重视史书的撰修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施,三教合一,排除C项;体恤百姓,休养生息只是历史经验之一,并不是重视修史的全部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6.A【详解】材料“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大意是:人民勤恳耕作三年,家里才会出现剩余,人民丰衣足食后就会知晓荣誉和耻辱,这就会减少犯罪和争讼现象,因此对官员的考核要三年一次,由材料可以看出,人民是否知晓荣辱、犯罪现象的多少是对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德政教化对官员考核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官员的考核主要依据该官员治下的犯罪多少和人民是否知晓荣辱,BCD三项均和材料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项。17.A【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颁行了大量的“例”以弥补“律”的不足,由此说明此举是在调整社会的治理能力高,A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一定能够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这一做法实际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签署了《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的权力,明确了很多贵族和人民的利益与权力,主张财产自由和人身婚姻自由,为英国民众和贵族阶级维护人权开了明文的先例,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B项正确;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排除A项;宪章内容规定国王不得私自占有教会财产,不会激化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宪章内容主要与国王有关,与市民阶层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这肯定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可知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D项正确;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B【详解】材料信息是,美国国会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B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国会地位高于最高法院,故A错误;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故C错误;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故D错误。21.A【详解】根据材料“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对时代楷模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22.(1)[参考答案]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参考答案]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从宋明到晚清。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23.(1)整理儒家经典;提出鉴识、使用人才的理论;修订律令;制定官员考核条例。(2)重视道德,认为人的道德会通过其外在表象体现出来;主张量才用人;在九品中正制实行的情况下,刘劭的人才理论为当政者选拔人才提供借鉴。【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中国。贡献:据材料“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可得出整理儒家经典;据材料“在鉴识人才上,刘劭把人的精神、感情、筋腱、骨骼、气息、脸色、仪表、容貌、语言概括为‘九征’”、“在人才使用方面,他认为‘人材不同,能各有异’,要‘量能授官’”可得出提出鉴识、使用人才的理论;据材料“刘劭‘与议郎庾嶷、苟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可得出修订律令;据材料“刘劭奉诏制定《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可得出制定官员考核条例。(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中国。评述:对刘劭的人才观进行评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据材料“‘九征’,即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可知他重视道德,认为人的道德会通过其外在表象体现出来;据材料“量能授官”可知,主张量才用人;结合所学知识,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刘劭的人才理论为当政者选拔人才提供借鉴。24.(1)主张: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征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3)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法治。演变:结合所学从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地位。(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征从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综合安防和管理解决方案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B卷)及答案解析
- 制药企业安全生产培训
- 文明上网班会课件
- 2024年新高一物理初升高衔接《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含答案解析
- 教育课件的制作
- 磁性罗盘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日程表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煤球机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石油制清洁剂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件
-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指南
-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技术
- 躲避球培养反应力
- 共同经营咖啡馆的人合伙协议书
- 《毛细管电泳法》课件
- 心房扑动护理查房课件
- 2024年中储棉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DB21-T 3505-2021 中国蛤蜊增养殖技术规范
- 如何做好研究生导师参考幻灯片
- JCT558-2007 建筑用轻钢龙骨配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