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1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考纲解析
论述类文本三要素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
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可以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
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2.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包括事实论
据和理论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在议论文中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摆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
观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
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
系。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二、考向分析
[-1在文章开头I
厂邈]——I在文章结尾I
一|在文章中间(先破后立)1
如实论排
-礴T
|理论论据
[^W]~厂|总分式结构|
一|并列式结构|
[-1论证结构I一
一|层进式结构|
一|对照式结构|
p-IWi砌
L-I论证|一
■-份析论证I
-1对比论证I
论证手法|——|假设论证|
一画栗论证]
一|比喻论述|
一|引用论证|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结构
1.并列式
文本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是并列表述的;或是围绕一个问
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
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
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
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明确认识。
2.层进式
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
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对比式
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
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着墨较少,只作陪衬。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在说明
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时,先以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
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再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正反对比,突出了
文字的联想意义必须要善用的观点。
4.总分式
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
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5大命题角度要知道
【技法梳理】
步歌一标注选项敏感点
即标选项中的关键字眼。
根据上表中“题干特点”的分析,敏感点大致为:①显示论证特点和方式的字眼。如“前
提”“举例”“围绕”“通过”“接着”“论证”等;②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中心词,如“过程”“方面”“角度”
等;③显示选项内容特点的某些修饰限制性词语,简言之,着重标选项中比较重要的动词和名
词。
步骤二定选项对应区间
即根据选项中的敏感点确定对应的区间。一般来说,涉及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选项常
常由敏感点可以定位局部区间,涉及文章论证前提、角度或思路的题目由敏感点定位全篇或多
个阅读区间。
步骤三梳理比对定答案
要根据选项的定位情况梳理文本:①定位全篇要着重梳理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和结构层次;
②定位局部区间要着重梳理出句间关系、论证的具体方法,在梳理过程中要将文本要素与相关
选项的要素比对。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文章结构特点、思维流程的分析;
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的重点是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和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视情况判断选项
正误,确定答案。
三、新题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1•江苏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过载、冗余、污染
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根据受众(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的技术,即算法推荐应运而生。算法推荐
减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然而,在信息获取实现高效快捷的同时,信息茧房现象逐渐凸显并愈加严重。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的概念。桑斯坦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拥用一份
投合个人特殊品味的报纸,即DailyMe(个人日报)。通过DailyMe,你可以筛选出所有你不喜欢的东西,
并且选择最适合你品味的东西。桑斯坦提到,事实证明,协同过滤运作的良好作用可以使得DailyMe为我
而生,而无需我们自己去创造。但这种个人日报亦有可能造成茧房,人们只愿意选择或接收自己感兴趣的
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往往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等问题。
信息茧房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它在近几年变成研究热点,最重要的原因是算法技术的流行。也就是说
媒体技术的进一步把信息茧房问题放大了,而算法推荐目标的单一更是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
算法推荐以强大的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为后盾,力求为用户推送最精准的内容。每个用户的关注和兴趣
难免有差异,算法最终的推送形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的内容。以“今日头条”为例,它的用户第一次打
开它,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等,例如女性、爱好二次元。根据用户已提供的个人信息,今
日头条会迅速形成一份独特的推送列表,内容从新闻、娱乐到电影,涵盖非常全面。之后今日头条有后台
会跟踪并记录用户的每一次点击,然后大数据分析用户关心的话题,并据此推送更多与用户浏览信息相关
的内容。
算法推荐存在的问题是带来同质化。用户本来只是好奇而点击某一信息,平台捕捉到这一次点击之后
再据此推荐,用户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便越来越多,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而陷入茧房。
新媒体时代更容易造成茧房问题,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用户选择性心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根据自
己的政治立场等因素,选择和自己意见一致或者相近的报纸。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拥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
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选择就是基于用户的选择性心理,而用户的选择性心理是与个人认知结构相关联的,
用户既有的认知会主导他选择接触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用户很容易形成小的圈子文化,对圈子以外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屏蔽,进行社交
过滤。久而久之用户会形成信息的认知茧房。圈子文化越来越小众化,各个圈子之间竖起障壁,这个障壁
将用户切割开,圈子里和圈子外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人们愿意或者只
愿意相信自己圈层中信息,而对外界信息立生排斥。
(摘编自史婷《信息茧房在中国语境下的成因及破茧分析》)
材料二:
算法如菜刀吗?是,也不是。
复旦新闻学院全球院长论坛上,主持人问:“算法是否应该有社会责任?“某算法新闻客户端的一位高层
回答说:“算法好比菜刀,它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这个回答很像美国步枪协会反对禁枪的理
由:枪不杀人,杀人的是人。
“菜刀论'’很直观,也很有迷惑性,常常被技术中立论者使用。然而,菜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也许
是“中立的”,但菜刀的设计却并非中立,比如说菜刀是单刃,适合切或砍而不适合戳或锯,任何握住了刀把
的人便掌握了主动权。所以菜刀的“刀把"“刀刃''设计在其被投入到具体使用之前就嵌入了特定的意图和使用
方法。
“菜刀’’(技术)的使用则更非中立。波士顿市政厅曾开发了一个iPhoneapp,用户开车经过市区某处时,
该app可以感知汽车的颠簸程度并自动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市政工程部门以提醒“这里的路面要维护了结果
发现,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其所经过的地段也往往是已经建设得
较好的地段。这一技术的部署初裒固然是好的,但它隐含偏见,后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该应用。
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如果算法真如菜刀,那么“刀把”就一直握在算法编制者和部署者手中,而其广大
用户则如砧板上的“鱼肉
(摘编自邓建国微博文章)
材料三:
1995年,埃尔德雷斯正式提出了“信息偶遇”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偶遇'’是"在未预期情境中,个体意外
获得有兴趣或可用以解决问题的信息的现象
个性化推送会导致“信息茧房”,原因之一在于,其采用的算法认为人的信息需求是线性的、一以贯之、
可以被预测和掌握的,而事实是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其信息需求存在着频繁的流动和跳跃,也
存在着注意力的变化、倾斜与转移。"信息偶遇''则是通过非线性的流动性模式打破算法存在的偏见问题,破
除信息间存在的等级壁垒,至少是从信息提供方面实现受众信息获取的平等化。
(摘编自《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解决信息茧房问题的一种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算法技术虽然事实上有一定的不足,但它确实满足了人们高效快捷获取信息的需要。
B.材料二以菜刀为喻,论述了技术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介入,驳斥了技术中立论。
C.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那款iphoneapp,是因为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
D.目前的算法推送技术,忽视了受众在信息浏览和获取过程中信息需求和注意力的变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量信息的产生,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
B.信息冗余和污染,是“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
C.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茧房”是能避免的。
D.即使没有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依然会产生。
3.下列成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的一项是()
A.夜郎自大B.指鹿为马C.坐井观天D.偏信则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算法推荐''下一个简要定义。
5.作为新媒体用户(受众),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减少算法技术带来的弊端。
【答案】
1.C
2.D
3.B
4.算法推荐,是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其浏览内容进行数据分析,并据此给用户推荐
个性化内容的技术。
5.认识新媒体技术和立场的局限性;保持对获取信息的独立思考;增加信息获取的渠道:更新个人的认知
结构。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是因为它的使用者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错,原文是说“结果发现,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
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其所经过的地段也往往是已经建设得较好的地段。这一技术的部署初衷
固然是好的,但它隐含偏见,后来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该应用“,分析可见,波士顿市政厅下架了那款
iphoneapp,是因为它隐含偏见,拥有iPhone和汽车的市民往往是经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市民,而选项说成
是“都是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市民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海量信息的产生,是,信息茧房,存在的前提”错。据原文说“算法推荐减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然而,
在信息获取实现高效快捷的同时,信息茧房现象逐渐凸显并愈加严重”,据此可知即使没有算法推荐,”信息
茧房”依然会产生。
B.“信息冗余和污染,是,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错。据原文说“算法推荐存在的问题是带来同质化。用户本
来只是好奇而点击某一信息,平台捕捉到这一次点击之后再据此推荐,用户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便越来越
多,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而陷入茧房”分析,“信息茧房”的具体体现是信息同质化。
C.“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信息茧房,是能避免的”错。根据原文说的“媒体技术的进步把信息茧房问题放大了,
而算法推荐目标的单一更是加剧了信息茧房现象”“新媒体时代更容易造成茧房问题”分析,随着技术不断进
步,“信息茧房”不但不能避免,还会更加严重。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A.“夜郎自大”:比喻妄自尊大,即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根据文中“人们只愿意选择或接收自
己感兴趣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这往往会导致人的自我封闭,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加剧等问题“,所以,
该成语属于“信息茧房”现象。
B.“指鹿为马”:意思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文中没有说“信息茧房''有颠倒黑
白的意思,所以,该成语不属于“信息茧房”现象。
C.“坐井观天”:意思指坐在井里看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根据文中“久而久之用
户会形成信息的认知茧房。圈子文化越来越小众化,各个圈子之间竖起障壁,这个障壁将用户切割开,圈
子里和圈子外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人们愿意或者只愿意相信自己圈层
中信息,而对外界信息立生排斥“,所以,该成语属于“信息茧房”现象。
D.“偏信则暗”:意思是只听信一方面的话,就不能明辨是非。根据文中“个性化推送会导致‘信息茧房’……
其采用的算法认为人的信息需求是线性的、一以贯之、可以被预测和掌握的,而事实是受众在信息浏览和
获取过程中,其信息需求存在着频繁的流动和跳跃,也存在着注意力的变化、倾斜与转移“,所以,该成语
属于“信息茧房”现象。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根据“新媒体时代……根据受众(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的技术,即算法推荐应运而生”概括出“算法
推荐”的主动推荐者是“新媒体平台”,以及属概念是“技术
根据“算法最终的推送形成的是具有个性化、私人化的内容”概括出种差为“给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
根据“它的用户第一次打开它,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等……根据用户己提供的个人信息,今
日头条会迅速形成一份独特的推送列表……之后今日头条有后台会跟踪并记录用户的每一次点击,然后大
数据分析用户关心的话题,并据此推送更多与用户浏览信息相关的内容”概括出种差为“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
基本信息及其浏览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综上分析,采用“被定义者(种概念)==种差(本质特征)+属概念(大概念)“,采用”……是……"的答题
格式。
最后,给“算法推荐”下一个简要定义为:算法推荐,是新媒体平台根据用户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其浏览内
容进行数据分析,并据此给用户推荐个性化内容的技术。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据“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过载、冗余、污染等
问题。在此背景下,根据受众(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的技术,即算法推荐应运而生。算法推荐减
少了信息过量带来的困扰。然而,在信息获取实现高效快捷的同时,信息茧房现象逐渐凸显并愈加严重“分
析概括出:新媒体用户要认识新媒体技术和立场的局限性。
据“算法推荐存在的问题是带来同质化。用户本来只是好奇而点击某一信息,平台捕捉到这一次点击之后再
据此推荐,用户获得与此相关的信息便越来越多,最终被同类信息淹没而陷入茧房”分析概括出:针对算法
推荐的大量同类信息,新媒体用户要保持对获取信息的独立思考。
据''用户很容易形成小的圈子文化,对圈子以外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屏蔽,进行社交过滤。久而久之用户会形
成信息的认知茧房。圈子文化越来越小众化,各个圈子之间竖起障壁,这个障壁将用户切割开,圈子里和
圈子外的用户拥有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困难,人们愿意或者只愿意相信自己圈层中信息,
而对外界信息立生排斥”分析概括出:新媒体用户要增加信息获取的渠道。
据“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拥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些选择就是基于用户的选择性心理,而
用户的选择性心理是与个人认知结构相关联的“分析概括出:新媒体用户要更新个人的认知结构。
(2021•梁山县第一中学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
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奠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基础。考古发现证实,早期中华文
明的形成经历了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再到"多元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
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最早的大家庭逐渐成形,国家由此诞生,"大同''社会理想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的价值追求逐渐深入人心。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我们的先人积累了初步的国家治理经验,包
括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最终以典章、思想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传承。流传至今的夏
商西周国家治理经脸、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是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
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与
此同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以文化人的文治主张、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在追求“大一统''的历史中,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民族英雄史不绝书。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丰厚遗产。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愈
益深厚,“大一统’'趋势愈益强化,新生社会因素愈益彰显。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全新历史变局的出现和中
国人民的抉择。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面对新的时代变革,
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甘沉沦、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找到马
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积聚的爱国情怀、创造活力被
激发出来并发扬光大,古老的中华文化从此获得历史性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近代以后遭遇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
挺过来了,而且不断浴火重生。今天,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为何能
生生不息、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就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摘编自高翔《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传播内容和表现形
式的双重创新,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历史性总结,也明确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方向。
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文化发展高峰,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传
承传播的创新。这既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传播渠道、形式、方
法不断创新的结果。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每个文化发展高潮的来临,常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理念引导,凭借传播形
式、方法和渠道创新而彰显。
以元杂剧创作为例,它们既传承了儒、释、道的历史精髓,又融入多元文化,最终形成了集念唱作打
以及故事、舞蹈、美术、服装于一体的全新的文艺样式。当时大都(今北京)聚集着最优秀的编剧、表演
艺术家、演出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创作、演出、戏曲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
面,给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带来空前声誉,将这个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兼贸易之城提升为全国
文化中心,实现了城市特质的历史性转变和跨越。元朝之后经过明、清,北京文化中心地位能够保持,与
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具备传播能力的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其他堪称世界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也是如此,它们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硕果。诗词曲皆应新音乐而起,
戏剧小说曲艺,则迎合了市民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新变化。新时代文化的发展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新
技术、新媒体、新的生活方式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将成为历史必然。
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更多机会。担负起传播创
新是历史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应肩负起更多的历
史使命,而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为文化传播者利用网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
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
够脱颖而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可以使民众得到文化滋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的基石更加稳固。这是衡量创新是否成功的金标准,
也是最终目的。
(摘编自傅秋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
B.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是那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集中反映。
C.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
D.唐诗与明清小说既是文化繁荣的表现,更是传播方式创新的结果,它们堪称世界文化瑰宝。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走向成熟并迈向新的高峰的情况,可以查阅秦至宋元时期的史料。
B.明清以后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中国共产党使古老的中华文化获得新生,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C.由元杂剧的繁荣可以看出,艺术的创新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经营者以及懂得欣赏艺术的广大市民观众的
支持。
D.汉族的服饰图案由商周以前的抽象图案到明清时期的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图案,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
继承与创新。
8.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
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影响了大量观众。
B.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开展敖包节、那达慕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其
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C.贵州省举办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D.18世纪下半叶,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信清朝乾隆皇帝,提出改善贸易、增进交流的建议,乾隆以“天朝
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予以拒绝。
9.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0.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6.D
7.D
8.D
9.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②首先指明“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就中华文明源远流
长的重要基础”,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阐发“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最后指出中华民
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
支撑。
10.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②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③在网络时代,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④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
才辈出的机制,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
又掌握现代传播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⑤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
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偷换概念,“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错误,原文应是“本固根深、一脉相承
的历史文化是铸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B.概念表述错误,”先秦时期流传至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诸子百家思想”应为“流传至今的夏商西周国家治
理经验、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
C.
“文化繁荣兴盛之时一定是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接受之日”错,原文为“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
受之时,就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日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原文中没有关于汉族服饰图案的论述,于文无据。并且仅仅从服饰图案的变化也得不出“显示了汉族人
民的继承与创新'’的结论。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是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的。
AB体现的是创新;
C.是传承和创新。
D.乾隆的做法是拒绝接受创新,与材料二观点不一致。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头在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文化奇迹之后,亮出观点,“本固根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是铸
就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
接着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期”“秦汉至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期''
”明清以降是中华文化的转型期“,并分别介绍了“各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状况”;
最后指出“中华民族为何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独具特色、博大精深、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的有力支撑
可见材料一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结构,条理清晰。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首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是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主
有效传播当作当前加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席更是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把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
材料二第二段指出,传播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常态,“每当文化创新被广大民众广泛接受之时,就是文
化繁荣兴盛之日,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充分拓展之际”,可见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
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
在传播形式方面,材料二第四段指出,“在网络时代,方便快捷、影响广泛的各种信息平台,给文化传播创
新提供了更多机会”,那么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就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利用好各种信息平台,
把握机会,担负起传播创新的历史责任;
传承离不开新人,材料二第五段指出,“要建立科学的考评认证机制,建立培育、激励创新人才辈出的机制,
调动学术力量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
手段的文化领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最后材料二第五段指出,“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即建立科学
的考评认证机制,尊重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品质,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网友无意中发现,自己在某网站经常预订的酒店房间价格在380-400元之间,而用朋友的账号查看
时,同一房间的价格只有300元左右。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居然高于新客户!该网友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
熟”。
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
采用差异化定价。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套票、学生票等“差别定价''不同。"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
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号入座”,本质上增加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而大数据“杀
熟”却是有意放大信息不对称,利用企业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信息优势,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攫取更多
的利润。
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当我们使用APP
时,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这些标签中,除了性别、地区、是否使用苹
果手机等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你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位如何等等。平台根据这些给用户“画像”,
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于是,那些不起眼的小标签,有可能最终成了商家算计
我们的利器。
要知道,消费者贡献数据,默认数字平台使用相关数据,其初衷是为了交易安全和交易效率,即期望
由此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而平台企业根据这些数据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显
然是一种对数据的滥用以及对社会信任的破坏,实质上可视为一种欺诈行为。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国家监管层面已经开始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反垄断法,进一步厘清用户数据使用
范围权限,明确数据使用权利义务,建立更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同时完善群众举报渠道,使用数据追溯
技术,对违背诚信原则者,加大处罚力度。
(摘编自顾彦《你又被大数据“杀熟”了?》)
材料二
打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赫然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
弹窗也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作为工具的
电脑、手机,反过来像是盯着我们的眼睛,让不少人有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全面数字化的今天,个人隐私
的形态和观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
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却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钱、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隐私是从个人生
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缓冲地带、安全阀门,一旦失去保护,不仅会扰乱日常生活,甚至可能让社会治理顾
此失彼。经常会接到各类推销电话,对方甚至连你的爱好和近况都了如指掌,让人不堪其扰更不寒而栗。
一些电信诈骗案,甚至酿成社会悲剧。
然而,为了生活便利让渡出一部分个人信息,可能是信息社会必然出现的发展形态。无论是分享经济,
还是云计算,方便你我生活的经济形态和先进技术,恰恰都是建立在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之上。换句话
讲,也只有将我们的生活细节数字化、虚拟化,更多优质的服务才能实现。比如,出行信息能够为城市交
通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对手机应用的评价能够帮助开发者提升用户体验,甚至我们发布的周边信息、分
享的位置,还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可以想象,当物联网时代到来,我们将不得不让渡出
更多的周边信息,以享受更高效便捷的生活。
就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我们需要以更合理的策略来保护个人
的隐私尊严和生活场景的舒适度。首要的就是,不能以“授权”使用的方式让隐私保护变成一句空话。尽管心
知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用户注册、每一次账号关联,都有可能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他人貌探之下,但大多数
人除了随着人流一起登上信息化列车,没有更好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讲,保护个人隐私既不能靠简单授权来约束,也不能停留在事后惩罚、追责的粗放思维中,
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这需要法律为个人信息的使用设定底线、细化
规则。最新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写入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实践中还要通过“负面清单''等制度,一步步构
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用好
新的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同时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保护责任链条,防止信息泄露无从查
起。
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就生活便捷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从隐私保护角度看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无论
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
活。只要保持清醒,坚持扬长避短,相信我们能在信息玻;离屋上建立起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活安全感。
(摘编自彭飞《大数据时代,隐私不能粗放管理》)
1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平台会根据我们留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记录,准确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然后再
给我们画像。
B.如果平台违背消费者贡献数据的初衷,利用自身在数据、定价规则上的优势进行“杀熟”式差异定价,可
视为欺诈。
C.在大数据算法的背景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让我们的生活
没有秘密可言。
D.从保护隐私来看,大数据时代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升级手机和电脑的杀毒软件,来捍卫自
己的生活。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信息的发展趋势可能需要让渡部分个人信息,因为生活方便、技术先进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的广泛
共享。
B.我们发布信息、分享位置既可能成为公安部门追查犯罪活动的线索,也可能因个人信息泄露而被不法分
子利用。
C.信息化时代,更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生活的舒适度与个人的隐私如何兼顾,需要合
理应对。
D.保护隐私,需要全社会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管理,而授权使用的方式,只会让隐私保护成一句空话。
1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属于“大数据杀熟”的一项是()
A.某公司职员出差办事,经常打车去火车站,发现路线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段用同样打车软件,
价格不同。
B.某女士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找熟人代购进口化妆品,觉得省钱靠谱,偶然逛街才发现朋方代购比实体店还
矍贝。
C.某讲师刚在手机上订购机票,不小心退票后,又马上用未登录账号的公共电脑查询同能班舱位,价格居
然少四百多。
D.某电商平台推出团购打折活动,价格确实便宜,点开链接后才发现该优惠只针对那些新客户,老会员依
然原价。
14.材料一在提到“差异化定价”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
15.材料二中隐私泄露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请分条概括。
【答案】
11.B
12.D
13.C
14.将“价格歧视”与“差别定价”进行对比,突出了在信息透明度和收益结果两方面的本质差别。
15.国家完善法律,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构建信息保护基本框架;掌握数据的相关机构,利用技术手段,
建立信息保护责任链;个人强化信息保护意识,更新信息保护手段。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平台会根据我们留下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消费行为记录,准确分析出我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错误,原
文“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对用户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知是"大部分
行为'较为准确
C.“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以捕捉我们的行踪,甚至喜好与近况,让我们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错误,“打
开叫车软件,目的地里赫然有家庭住址:使用搜索引擎,能自动补全脑中想打的字;浏览网页时,弹窗也
总是推荐别处看过的商品……在大数据的算法面前,人的生活轨迹变得没有秘密可言“,可知逻辑关系错误。
D.“我们必须不断升级手机和电脑的杀毒软件”错误,原文“无论如何,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
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可知“杀毒软件”带着引号,有特殊含义,不是指具体的“杀
毒软件”,而是防"大数据杀熟”的一种能力。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而授权使用的方式,只会让隐私保护成一句空话”错误,根据“从这个角度讲,保护个人隐私既不能靠简
单授权来约束,也不能停留在事后惩罚、追责的粗放思维中,而要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对个人信息的精细化
管理”,可知“授权使用”是一种方式。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根据“大数据,杀熟,的基础是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主要来自消费者在相关平台的行为记录“,可知”用未登
录账号的公共电脑查询同能班舱位,价格居然少四百多”是因为公共电脑没有消费者的记录,没有办法根据
“大数据杀熟“,所以属于“大数据杀熟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大数据‘杀熟'行为,经济学上称为‘价格歧视’,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的市场面对不同的顾客,
采用差异化定价。这与生活中常见的套票、学生票等‘差别定价‘不同",可知材料中将“价格歧视”与“差别定
价”进行对比;
根据“‘差别定价'时,商家的标准是公开透明的,消费者会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主动'对号入座',本质上增加
信息供给,促进了市场交易”,可知目的是突出了在信息透明度和收益结果两方面的本质差别。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就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玻璃房间中的摆件,我们需要以更合理的策略来保护个人的隐
私尊严和生活场景的舒适度,,“一方面,这需要法律为个人信息的使用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最新通过的民
法总则首次写入了个人信息保护条款,在实践中还要通过‘负面清单’等制度,一步步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
基本框架“,可知从国家角度,国家完善法律,设定底线,细化规则,构建信息保护基本框架;
“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用好新的技术手段,减少个人信息的不必要曝光,
同时建立可追溯的信息保护责任链条,防止信息泄露无从查起“,可知从社会角度,掌握数据的相关机构,
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信息保护责任链;
“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就生活便捷而言是最好的时代,从隐私保护角度看可能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如何,
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已经在重塑日常生活的形态,我们只能不断升级'杀毒软件',捍卫自己的生活”,
从个人角度,个人强化信息保护意识,更新信息保护手段。
【点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
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
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
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021.全国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
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
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
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若于
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
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
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
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
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
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
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
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文化强调“民贵君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
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
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
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
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窘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
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
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
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
家训、民谤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这些
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三:
“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对珍贵的音像档案进行抢救整理,这一举措意义深远。但关键问题在于:
这些音像历史资料,在通过数字化方式获得永久性保存之后,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缺乏生命力的"木乃伊''而复
兴为活的文化?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双重的悖论,危机与机遇并存。在全球化
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
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社会,蚕食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的地方文化。
但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又特别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很多人,
尤其是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
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
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
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
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
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
类的传统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
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
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
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毫无
障碍地聚集,形成独特的文化群落,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教、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杷传统文化变成因脱
离大众而失去了活力的“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
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
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传统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非完全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有整体观与阴阳观两大特征,其内涵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1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传统美学观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
标准。
B.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强调“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荀子所言,“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
C.中国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种种特质为文化底蕴的,古人所设想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为其提供了
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经过口头传唱扎根民间的蒙学读物,带有儒家文化密码,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
心载体。
1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可能越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应改变其原有文化基因。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将决定本民族的未来。
19.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0.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6.B
17.B
18.A
19.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然后分段列举特质的
具体内容,最后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②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论证(或答”道理
论证”)。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梦的关系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传统文化名句,如“大道
之行也……是谓大同”,使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点明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
物,并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上分析。通过中国梦来证明,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做创造性的
现代转化。
20.①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通过故事、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的形式加以固化,以民间喜
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②对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数
字化、信息化处理,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③做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整理工作,借助大众流行文化之
力,使其以鲜活形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人们强调满足“扩大范围,结合“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
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分析,原文说的是“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C.“强调顺其自然而非完全征服自然”说法错误,材料二第2段说的是“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
自然”,而非选项所言“顺其自然而非完全征服自然”。
D.“其内涵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张冠李戴,由材料二第6段可知,整体观与阴阳观的内
涵不同。前者强调联系性、系统性,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变“已然”为“未然”,结合“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
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分析,材料一原文关键词为“成为”,选项将其变为“将成为
C.“提供了社会基础”偷换概念,…天下为公”天下一家,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错,结合材料二的倒数第二段
内容分析,原文说的是“历史文化基础”。
D."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无中生有。原文说“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
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谤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
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并不能推断出“《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经过口头传唱扎根民间的蒙学
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是“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A.是从信息化、数字化与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的。
B.主要讲传统文化的发展,要改变其原有文化基因。
C.“不同文化”范围太大,不符合材料三要求。
D.强调民族态度决定民族未来,没有涉及信息化、数字化。
故选Ao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分析,开头先提出写作对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
特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第二段的“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
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第三段的“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
息,奋斗不止”,第四段的“仁义至上,人格独立“,第五段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第六段的“整体把握,
辩证思维”,第七段的“经世务实,戒奢以俭''等。最后两段主要讲“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
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这些
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等,即论述传统文化精神特质与中国
梦的关联以及传播方式。
运用引用论证。结合“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等分析,运用引用论证。如文中说“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后面引用《礼记》里的内容佐证
观点。
运用举例论证。结合“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经过区分天人、物我
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等分析,提出
中国文化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阶段专训第6招分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组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习题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 2024年梅州客运资格证仿真考试题
- 2024年青海客运员证是考什么内容的
- 2024年包头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真题保过
- 2024年哈密驾校考试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城镇燃气强制性条文
- 生产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 淘宝网创业策划书(3篇)
- 森林防火学习心得范文400字(32篇)
- 关于保护环境演讲稿
- 我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 德育主题班会-与同学友好相处课件
- 骨科手术机器人课件
-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期中数学试卷
- ipad商标侵权案分析
- 股票深度交易心理学
- 2024中考语文《水浒传》历年真题(解析版)
- 2024年白银有色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比亚迪仰望介绍
- 岁儿童的情绪识别和情感表达发展指南
- 2024年磷矿及磷化工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