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法学院《827行政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武汉大学法学院《827行政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武汉大学法学院《827行政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武汉大学法学院《827行政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武汉大学法学院《827行政法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2年武汉大学826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2011年武汉大学826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0年武汉大学826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09年武汉大学821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2007年武汉大学422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06年武汉大学422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05年武汉大学438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04年武汉大学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2003年武汉大学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2002年武汉大学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2001年武汉大学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2000年武汉大学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1999年武汉大学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1998年武汉大学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2012年武汉大学826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学学位)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行政法学(A卷)科目代码:826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

无效。

一、辨析题(第小题10分,共40分)

1.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

2.行政救助与行政救济

3.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

4.被授权组织与受委托组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职权

2.行政强制

3.行政许可

4.行政规章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行政指导的程序与救济。

2.简述我国行政处罚的基本类型。

3.简述我国行政裁决的范围。

4.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程序。

5.简述我国行政规范的效力。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法律优先原则。

2.试论行政赔偿之构成要件。

2011年武汉大学826行政法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武汉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学位)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行政法学(A卷)

科目代码:826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参与权

2.行政调查

3.行政合同

4.行政裁决

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

2.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

3.行政相对人与行政第三人。

4.行政指导与行政指示。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行政规划的程序与救济。

2.简述我国行政许可的基本类型。

3.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效力。

4.简述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

5.简述我国公务员的录用程序。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法律保留原则。

2.试论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

201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学位)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行政法学(A卷)

科目代码:826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参与权

答:行政参与权是指行政相对人享有的依法参与行政管理的权利。具体

表现如下:①通过信函、电子邮件、网上讨论以及座谈会、听证会、论

证会等形式和途径参与行政法规、规章及行政政策的制定;②参与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编制和执行;③参与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具体行

政行为的决定和实施等。

2.行政调查(周佑勇《行政法原论》)

答:行政调查有最广义、广义、狭义和最狭义之分:①最广义的行政调

查,指行政机关一切收集资料活动,包括行政主体内部调查机关向其他

机关调阅资料或上级对下级实施的业务检查的“内部作业查核”活动,与

行政主体对人民实施的外部收集资料活动。②广义的行政调查,指行政

主体为达成行政目的所为的各种资料收集活动。③狭义的行政调查,指

行政主体为达成行政目的,行使个别具体权限,对特定人所为的相关事

实与资料收集活动。④最狭义的行政调查,指行政机关各种取得资讯活

动中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仅指行政主体对人民、其所有物或处所实施的

进入、检查活动。

3.行政合同

答: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机关以实施行政管理为目的,与行政相对人就

有关事项经协商一致而达成的协议。在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并非以民

事法人的身份,而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与行政相对人订立关于民事权利

义务的协议,以合同的形式来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在其

间,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优益权。行政合同具有行政性、合意性、法定

性。

4.行政裁决

答:行政裁决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特定的民

事纠纷居间进行裁断的行为。它是行政主体从维护行政管理秩序出发,

解决平等主体之间民事纠纷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裁决具有以下特

征:①行政裁决的主体必须是法律授予行政裁决权的行政主体;②行政

裁决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

纠纷;③行政裁决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④行政裁决适用的程序属于行

政程序,但是在形式上具有准司法性、行政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二、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

答:行政强制,是指在行政过程中出现违反义务或者义务不履行的情况

下,为了确保行政的实效性,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由行政主体或者行

政主体申请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以及人身、自

由等予以强制而采取的措施。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定权限,针对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

的行政相对人的制裁。

(1)二者的联系

①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具体行政行为,都针对特定的人或事进行处理,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都属于具体行为直接引起权利义务法律效果的一种

单方行政行为。

②目的相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

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二者的区别

①实施主体不同。行政处罚只能由行政主体实施,而行政强制的主体包

括行政主体和人民法院。

②实施前提不同。行政处罚的前提是行政相对人有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

为,而行政强制的前提是行政过程中出现违反义务或者义务不履行的情

况。

③种类不同。行政处罚包含对人身自由、财产、名誉或者其他权益的限

制或者剥夺,如罚款、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和行政拘留等;行政

强制措施则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

和冻结存款、汇款等。

2.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

答:行政奖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

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对为国家、人民和社

会作出突出贡献或者模范地遵纪守法的行政相对人,给予物质的或者精

神的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给付,是指行政主体在公民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

下,以及在公民下岗、失业、低经济收入或者遭受天灾、人祸等特殊情

况下,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的规

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者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

(1)二者的联系

①性质相同。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二者都是授益性行政行为。

②实施主体相同。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的实施主体都是行政主体。

(2)二者的区别

①前提不同。行政给付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行政给付的发生须以当事

人的申请为前提;行政奖励是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不以当事人的申请为

前提,行政主体可以直接依职权做出。

②目的不同。行政给付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

奖励是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③形式不同。行政给付的种类包括发放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

会救济、福利金等,行政给付的形式是一定的物质利益或者与物质有关

的权益,不包括精神方面的权益;行政奖励既包括给予相对人物质方面

的权益,如发给受奖者一定数额的奖金或者奖品,也包括给予相对人精

神方面的权益,如授予受奖者某种法定的荣誉等。

3.行政相对人与行政第三人。

答: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

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

行政第三人,是指与已作出的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受行政权间

接作用或约束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潜在的或暗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

(1)二者的联系

行政相对人与行政第三人的性质相同,二者都受行政权作用或行政行为

约束,二者都与行政主体形成了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应的都是

行政主体。

(2)二者的区别

①实质特征不同。行政第三人与行政行为有间接的利害关系,即与行政

行为的结果有利害关系,行政第三人受行政权的间接作用或行政行为的

间接约束;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受行政权的直

接作用或行政行为的直接约束。

②形式特征不同。行政第三人是暗示的或潜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

能从行政决定书上直接看出来;而行政相对人是明显的行政法律关系主

体,从行政决定书上可直接找到。

(3)二者的区分意义

①有利于查明行政行为的效力和后果。

②有利于明确规定做出违法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

③有利于在立法上规范他们各自的行为,在司法和执法上也能正确确认

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行政指导与行政指示。

答:行政指导,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范围内为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采

取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行为,不

直接产生法律效果。

行政指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下级机关和所辖部门发布工作指示,阐

明指导原则的行政措施。

(1)二者的联系

性质上而言,行政指导与行政指示都是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而采取的

具体行政行为,且都属于职权性行政行为,不以当事人的申请为前提条

件。

(2)二者的区别

①法律后果不同。行政指导属于柔性类型的行政行为,具有引导性、建

议性特点,因此,行政指导不具有强制性,行政相对人可以选择遵守或

者不遵守;行政指示则属于刚性行政行为,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特点,

因此行政相对人接到行政命令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作出某种对应性表

示。

②形式不同。行政指示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指示的

形式,对行政相对人提出明确要求,比如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停止发

布违法广告等。行政指导主要以引导、奖励、建议、示范等形式,引导

市场主体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行政规划的程序与救济。

答:(1)行政规划的程序

行政规划程序,是指行政计划主体作出行政计划行为所必须遵循的方式

和步骤的总和,它属于特别要式程序。

行政规划程序大致分为行政计划的制订程序、行政计划的实施程序、对

于行政计划制订和实施进行监督的程序三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计

划的制订程序(或称为确定程序)。综观各国关于制订行政计划程序的

规定和惯常做法,最主要的行政规划制订程序包括:

①确定计划主体(行政计划的制定机关)和计划对象(行政计划的范围

和主题内容);

②调查情况、收集信息、汇总资料和数据;

③考虑直接有关的利益因素和比较分析相关因素、数据;

④拟订草案并准备计划的背景说明及有关参考资料;

⑤在官方文件和有关传媒预告出来征求利害关系人和广大民众及专家、

专业部门的意见;

⑥由各个方面提出意见;

⑦由制订行政计划的机关负责向公众说明理由和解释疑问;

⑧召开公听会,必要时可召开专题审议会;

⑨择纳合理意见,修改草案,对有关的期日(如民众提出意见的时限

等)加以规定;

⑩经有关机关审批后正式告知民众。

(2)行政规划的救济

行政规划的救济请求权取决于有关规划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包括:规则

存续请求权、规划执行请求权、过渡措施和补救措施请求权、补偿请求

权等。行政规划的目标通过行政相对人遵循行政规划去行动来加以实

现。

但行政规划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作出的,伴随着不确定性,而且要适应

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具有弹性的变更。对信赖行政规划而获得信赖利益

的行政相对人给予保护,与对行政规划进行具有弹性的变更之间,就存

在冲突且难以通过传统补救机制加以解决,故需创造出更适合行政规划

的争讼方法来加以救济

2.简述我国行政许可的基本类型。

答: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我国行政许可的基本类型有一般许

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五种。具体阐述如下:

(1)一般许可

一般许可是指只要申请人依法向主管行政主体提出申请,经有权主体审

查核实其符合法定的条件,该申请人就能够获得从事某项活动的权利或

者资格,对申请人并无特殊限制的许可。如驾驶许可、营业许可等。

根据《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1项规定,对“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

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

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所设定的许可,都

可归为一般许可的范畴。

(2)特许

特许是指直接为相对人设定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特定的权利或者总括

性法律关系的行为。《行政许可法》上的特许,是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

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特定的权利,主要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

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

等事项。特许的主要功能是分配稀缺资源,一般有数量控制。特许事

项,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决定是否予以特

许。

(3)认可

认可是由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主要适用于为公

众提供服务、直接关系公共利益并且要求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

特殊技能的资格、资质的事项。认可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从业水平或者某

种技能、信誉而设,没有数量限制。具体说来,赋予公民特定资格,依

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行政机关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

政许可决定;赋予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资格、资质的,行政机关根

据申请人的专业人员构成、技术条件、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等的考核结

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4)核准

核准是由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

判断、确定,主要适用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

的重要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

安全的特定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事项。核准的主要功能是为了防止

社会危险、保障安全,没有数量限制。核准事项,行政机关一般要实地

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并根据检验、检

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5)登记

登记是由行政机关确立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特定主体资格。登记

的功能是确立申请人的市场主体资格。登记事项没有数量限制,行政机

关一般只对申请登记的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申请人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

负责。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行政机关应当当

场予以登记。

3.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效力。

答:行政复议的效力主要包括对当事人的效力、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效

力、对程序本身的效力。具体阐述如下:

(1)对当事人的效力

行政复议意味着当事人之间的行政争议正式进入复议解决程序,其他任

何国家机关、组织都没有对该案的管辖权。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申请,

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

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复议开始后,不停止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执行。原则上,行政相

对人申请行政复议,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根据《行政

复议法》第21条的规定,在特殊情况下,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停

止执行:①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②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

止执行的;③经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的,也可以

作出停止执行的决定。如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于弥补的损失或

者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3)对程序本身的效力

行政复议意味着当事人纠纷解决程序的正式开始,行政复议机关如没有

法定事由,必须完成行政复议的全部程序并对行政争议作出决定。如果

行政复议机关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则构成行政复议不作为。

4.简述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

答:政府信息公开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

职能的组织将其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

式记录、保存的信息,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

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法律制度。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一项制度。从法理上

讲,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根本在于主权在民理论和知情权理论。具体阐

述如下:

(1)主权在民理论

在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理论上不承认社会契约论,但主权在民的思想同

样被宪法所确认。如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主权在民原则或称人民主权原则已成为各国宪

法普遍确认的基本原则。作为一项宪法原则,人民主权原则逻辑地演绎

出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在要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政府机关管理权力的来源要求政府信息公开

a.人民主权具体表现为人民通过选举制度产生政府官员。人民在行使

选举权时,为了作出较明智的选择,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以资判断。

b.既然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归属于人民、受人

民支配,人民是对政府机关授权而不是放权,更不是政府机关与人民分

权,因而,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委托代理关系,人民是权力

的所有者、委托人,政府则是人民权力的代理人、受托人,并由此衍生

出,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

②政府权力内容的广泛性和与人民利益的密切联系性,决定了政府信息

公开的必要性

行政机关是所有国家机关中人数、机构属次最多的机关,行政权力涉及

到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组织管理,包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

程序、发展社会经济和福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政府信息公

开极为必要。

③政府信息公开是防止政府权力腐败和不当行使的重要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的方式包括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并以由公众选择

领导者行使公共权力的间接民主居多。在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与所有者相

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任何政治权力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为权力

主体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因为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本身的特性,它又极

容易导致腐败,产生权力的异化。这就需要设定一套有效的规则进行规

制。

(2)知情权理论

作为一项宪法性基本权利,知情权实质上是公民与国家或公共权力之间

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个人针对国家享有的权利。获得政府信息权应该是

公民知情权的基本效力,是知情权的应有之意,具体理由如下:

①知情权行使的重要前提是存在公开的信息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公民个人难以收集到完全的信

息,而政府机关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不可避免地拥有公民个人所不

具有的收集资料、信息、消息的优势,因此,政府所掌握的公共信息,

尤其是关系到公民权益的重要信息,只要没有规定不予公开的,都应及

时、真实、完整地向民众公开,让民众知晓。否则,由于政府不公开信

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失真或不完整而使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政府

及有关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②知情权要求政府机关不得干涉和妨碍公众自由获得信息

知情权就其性质而言,既具有免于国家干涉的消极权利的属性,又具有

向国家主张公开信息的积极权利的属性。在权利功能上,知情权兼具消

极自由之防御权和积极自由之请求权双重功能。知情权的上述本质特

征,要求政府机关不得进行信息垄断,对非法干涉和妨害公众获得信息

的行为给予禁止和制裁。

③知情权要求政府机关创造和改善公众接受信息的条件

知情包括知情对象和知情手段。知情权作为一种“针对国家享有的权

利”,要求国家负有尊重、保护、实现等义务,即既要求国家不妨碍个

人行使权利或不为侵犯特定权利的行为,要求国家保护个人的权利不受

他人的侵犯,也要求国家通过提供某种条件促进特定权利的实现。因

此,政府机关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善公众获取信息的条件,帮助和鼓

励公众获得政府信息

总之,人民主权和知情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共同

发挥着指导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重要作用。

5.简述我国公务员的录用程序。

答:我国公务员的录用程序包括:编制录用计划、发布招考公告、组织

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试、体检、录取、试用。具体阐述如下:

(1)编制录用计划

公务员的录用计划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计划录用的公务

员人数、专业、所需资格条件、招考范围等。编制录用计划的程序是由

各用人部门向同级政府人事部门申报计划,然后由政府人事部门综合平

衡后,编制本年度的录用计划,再逐级报录用考试主管机关批准后实

行。

(2)发布招考公告

政府人事部门在实施公务员录用考试时,成立的临时或常设考试委员

会,决定办理考试的具体事项,如:排定考试日程、确定考试地点、拟

定考试公告。

(3)组织报名

组织报名期间的工作重点在于确定报名地点、做好资料准备工作、做好

报名点的准备工作。

(4)资格审查

主考机关和用人单位在组织报名的同时,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准许报

名参加考试,不合格者不予报名。

(5)组织考试

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主要有两轮,第一轮是笔试,第一轮合格者参加

面试。笔试和面试都有各自的程序,笔试一般由政府人事部门统一举

行,面试则由各用人单位具体实施。

(6)体检

公务员必须要有合格、强健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执行公务的有效保

证。对笔试、面试、考核都合格的应试者要组织体检,体检不合格者,

不能录用。

(7)录取

公布录用候选人名单、编制和管理录用候选人名册、办理录用手续。

(8)试用

新录用人员有一年试用期。按规定录用的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要

在基层工作一至二年。试用期内用人部门要组织培训,期满要进行考

核。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法律保留原则。

答:法律保留原则包含以下内容:

(1)法律保留原则的概念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在涉及公民权利义务等事项方面,只有法律明确授

权,行政机关才能实施相应的管理活动。法律保留原则进一步要求行政

活动必须具有法律明确的授权,否则即构成违法,法律保留原则又称为

积极的依法行政原则。

(2)法律保留原则的目的

法律保留原则的目的在于规范立法与行政权之间的权限分配,其初衷是

行政机关对公民个人自由和财产的干预,必须得到民意代表机关以法律

形式的同意。因为按照基本人权保障原则,公民个人的自由和财产等基

本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权力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和实现公民个人

的基本权利。但如果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使牺牲个人利益成为必要,

则国家权力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对之加以侵害,但这种侵害必须征得民

意机关的同意,得到法律的授权。

(3)法律保留原则的分类

法律保留可以分为宪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和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

分别阐述如下:

①宪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

宪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一些重大的事项只能由

国家人民代表机关以正式法律的形式规定,而不能由其他国家机关特别

是行政机关代为规定。这种保留实际上是属于议会的专属立法事项。

我国《立法法》第8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国家主权的事

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

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

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

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

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可以认为,我国立法法规定

的法律保留是一种重要事项的保留。

②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

行政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实施的除制定行政法规、行

政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外的其他行政活动。目前,行政法意义上的

法律保留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任何行政职权的存在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权,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

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否则,相应的行政活动即构成违法,原则上应当

被撤销或被确认为违法。

b.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统一。对行政机关来讲,行政职权同时就是行

政职责,必须合法行使,不得放弃。行政职权与一般公民的权利不同。

公民权利属于私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自愿选择放弃;而行政职权属

于国家权力,法律授予行政机关行政职权之后,行政机关必须及时、合

法地行使。行政机关应当行使行政职权而不依法及时行使的,构成违反

法定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试论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答: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包括:行政回避制度、行政听证制度、行政信

息公开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具体阐述如下:

(1)行政回避制度

①行政回避制度的概念

行政回避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与所处理的事

务有利害关系,为保证实体处理结果和程序进展的公正性,根据当事人

的申请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请求,有权机关依法终止其职务的行使并

由他人接替的一种法律制度。

②行政回避制度的范围

行政回避的范围包括当事人中有其亲属的、在与本案有关的程序中担任

过证人、鉴定人的、与当事人之间有监护关系的、当事人为社团法人,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为其成员之一的、与当事人有公开敌意或者亲密友

谊的、其他有充分证据可以证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能公正处理案件

的。除此之外,如一方当事人有充分证据证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能有

偏私的情况,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即丧失处理案件的资格。

③行政回避制度的程序

行政回避的程序包括自行回避与申请回避两种:

a.自行回避,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法律规定的回避

情形时,向本机关的负责人主动提出回避处理本案的请求,本机关负责

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申请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准许的决定。

b.申请回避,是当事人认为处理案件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法律规定

的回避情形时,在行政程序结束之前依法向有权限的行政机关提出要求

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处理本案的请求,有权限的行政机关依法对此

申请进行审查后作出是否准许的决定。

(2)行政听证制度

①行政听证制度的概念与范围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

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

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

法律制度。听证并非原生于行政法上的一种独特的法律制度,听证作为

一种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制度,最早是以司法权运作的模式出现

的。听证制度的范围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处理等。

②行政听证制度的形式

听证形式包括正式听证与非正式听证。正式听证,即听证主持人居中独

立,行政机关调查人员和行政相对人各执一方,指控与抗辩互相交涉的

听证;非正式听证,即不采用司法审判程序听取意见,且不以笔录作为

裁决唯一依据的一种程序模式。

③行政听证制度的程序

行政听证程序主要内容是:通知、质辩、决定。

(3)行政信息公开制度

①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

行政信息公开是行政机关根据职权或者行政相对人的请求,将行政信息

向行政相对人或者社会公开展示,并允许查阅、摘抄和复制。

②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范围

行政信息公开的范围包括:主动公开的范围与依申请公开的范围:

a.主动公开的范围

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如“扶贫、教育、医

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需要社

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如“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反映

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如“行政许可的

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

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

动公开的信息。

b.依申请公开的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

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

请获取相关行政信息。

③公开的方式

行政信息公开的方式包括两种,即依职权公开与依申请公开:

a.依职权公开方式,即行政机关在没有任何人的请求下,主动将其所

拥有的行政信息根据法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

b.依申请公开方式,即因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公开其指定

的行政信息给行政相对人复印、摘抄、查阅等。

(4)说明理由制度

①说明理由制度的概念

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产生

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必须向行政相对人说明

其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因素、法律依据以及裁量时所考虑的政策、公

益等因素。

②说明理由的内容

说明理由的内容主要涉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理由及正当性理由:

a.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理由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理由是指用于支撑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依据和法律

依据,基于现代行政法中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行政机关只有在获得了

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之后,才能作出行政行为。

b.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理由

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理由是指用于支撑行政行为自由裁量的事实依据和法

律依据,要求行政机关就行政行为说明正当性理由的客观依据是行政裁

量权的广泛存在。行政行为的裁量如果仅仅依赖于政府官员的主观判

断、个人好恶与偏见,那么,裁量权很可能质变为专横的、不可捉摸的

权力,从而偏离设定裁量权的法律目的。

2010年武汉大学826行政法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武汉大学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学学位)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行政法学(A卷)

科目代码:823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法律关系

2.行政给付

3.行政规章

4.行政事实行为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行政立法与行政法规。

2.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3.行政程序与行政听证程序。

4.行政裁决与行政处罚。

5.行政救济与行政救助。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行政合同缔结的一般程序。

2.结合信息公开条例,简述我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

3.结合公务员法,简述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的主要内容。

4.结合行政处罚法,简述我国行政处罚的基本类型。

5.结合行政复议法,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排除范围。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我国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2.试论行政均衡原则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学学位)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行政法学(A卷)

科目代码:823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法律关系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的行政关系,即行政主体因行使

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外部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发生的,以及行政主体内部相互之间发生的,为行政法所调整的社会关

系。

行政法律关系的种类包括:

(1)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

织因行使行政职权而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个人、组织发生的关系。

(2)行政法制监督法律关系。作为行政法制监督对象的行政主体和国家公

务员接受监督而与作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

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公民个人、组织发生的关系。

(3)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

托的组织相互之间以及行政机关与所属公务员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等。

2.行政给付

答:行政给付是一种授益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向行政相对人给付金

钱或者实物的行为。行政给付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行政给付在广

义上亦称给付行政,包括供给行政、社会保障行政和资助行政。其中社

会保障行政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人民生活达到一定水准而进行的给付活

动,包括公共的扶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和社会福祉。中国行政法学

界对行政给付的研究一般都是从狭义上展开的,往往仅限于行政物质帮

助。

3.行政规章

答:行政规章有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之分: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

组成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法律

文件,如公安部制定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新闻出

版署制定的《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等。②地方政府

规章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

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制定的规范性

法律文件。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北京市人力客运三轮车业管理暂

行办法》、《北京市展览、展销活动消防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等。从内

容上看,规章大都是直接调整地方行政工作的法律规范,因而也是行政

法的渊源。

4.行政事实行为

答: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职权实施的不能产生、变更或者消

灭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具有行政性;不能产

生、变更或者消灭行政法律关系;可致权益损害性。

行政事实行为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职务相关的个人恣意行为,

其构成条件是:①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如果没有损害事实的发生,行政

事实行为也就不可能成立;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主观上有重大过错;

③造成侵权的行为与职务有密切联系,即或在职务活动中有个人恣意行

为,或虽不执行职务,但产生损害事实的行为的工具或机会与公务有联

系。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行政立法与行政法规。

答: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依据授权法创制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

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类法规的总称。

(1)二者的联系

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一般称为行政立法。行政立法包含行政法规的

制定。

(2)二者的区别

①行政立法属于立法层面,而行政法规则是各类法规的总称;

②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只能是国务院,而行政立法可以将立法权授予除

国务院以外的其他行政机关;

③行政法规的立法权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而行政立法的立法权则

来源于授权,而非直接来源于宪法和法律。

2.行政组织与行政主体。

答:行政组织是指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

务的机构体系。中国的行政学所研究的行政组织,主要指国家行政机

关。

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

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1)二者的联系

一个行政组织,在作出某些行为的时候,如果具有相应的行政权力,则

是相应的行政主体。而针对其他行政行为而言,如果不具有相应的权

力,则也不可能是行政主体。因此行政主体必然是一个行政组织,但一

个行政组织并不必然是一个行政主体。

(2)二者的区别

①行政主体是行政组织在行政关系中的一种地位,只有在行政机关处于

一种行政管理关系时,它才在这种关系中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所以不

能在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两个概念中中划等号;

②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条

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③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能成为行政主体;

④成为行政主体的不限于行政机关。

3.行政程序与行政听证程序。

答: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方式,也即行政

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之总称。

行政听证程序是指国家机关作出决定之前,给利害关系人提供发表意见

提出证据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其实质是听取利

害关系人的意见。

(1)二者的联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听证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因为这一制度最能体现让

相对人参与的公正与平等精神。

(2)二者的区别

行政程序包含行政听证程序,行政听证程序是行政程序中的一部分。但

并非每个行政行为都有行政听证程序,但每个行政行为都必须遵循法定

的行政程序。例如在行政许可程序中,有行政听证程序,但在行政合同

中并没有规定行政听证程序。

4.行政裁决与行政处罚。

答: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当事

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

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者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

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1)二者的联系

都是具体行政行为,都是具有行政权力的机关所作出的行为。

(2)二者的区别

①行政裁决的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处于一个类似于仲裁者的

地位。而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自发的履行职能,不存在一个争讼的过

程。

②行政处罚不是一个行政裁决结果,行政裁决的结果只是对民事关系的

调整。

③行政裁决与行政处罚适用的程序虽然都是行政程序,但存在一定的区

别。行政裁决适用特殊的行政程序,即吸收和容纳了司法程序内容的行

政程序,而行政处罚适用的是一般行政程序,即行政权作用于相对人的

程序。

④行政裁决是行政主体依法裁断纠纷的行为,基于这种行为所形成的关

系是行政主体与纠纷双方当事人共同构成的三方关系,纠纷当事人一般

没有必须服从行政裁决的义务;而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依法行使权力,

管理具体事务或处理具体事件的行为,基于这种行为所形成的关系是行

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只要未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撤

销,该行为即产生法律效力,相对人必须服从。

5.行政救济与行政救助。

答: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到

自己的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

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

行政救助是指行政机关应申请向面临或遭遇巨大困难或危险的公民、法

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帮助,使其摆脱困境的具体行政行为。

(1)二者的联系

都是具体行政行为,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

益,都是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启动。

(2)二者的区别

①行政救济需要以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为前提,而行政救助并不存在违

法或不当行政行为,造成合法权益损害的原因也可能是事实行为或事

件。

②行政救济中一旦审查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行政,是要追究其相应行政责

任的,而行政救助则没有这一内容,所谓的没有行为就没有责任。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行政合同缔结的一般程序。

答:行政合同的缔结的一般程序同一般民事合同缔结的规则有一定的区

别,一般来说,须经以下程序才能缔结:

(1)公告

公告制度与公开原则是相对应的。行政主体在订立行政合同之前应当把

相关资讯公开,公告合同当事人应当具备的资格和标准以及有关的合同

内容。事先公告的目的在于及时通知对合同感兴趣的人参加合同的订

立,使可能受到合同影响的第三人能适时进行陈述和申辩以维护自身的

合法权益,使程序参加者能够了解有关订立合同的详细材料,使参与活

动更具目的性。

(2)听取意见

当行政合同必须通过公开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争的方式决定缔约相对人

时,行政机关在决定缔约相对人时应当听取其他参与投标、竞买的相对

人的意见。

(3)第三人同意

若行政合同的内容影响到第三人、合同的履行可能侵犯到第三人的合法

权益的,行政合同的订立应当征询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应取得其同

意。为避免不必要的行政资源的浪费,以第三人的同意作为订立行政合

同的要件似更为合适。

(4)说明理由

它是指行政机关在存在多名符合资格的竞争者中间进行利益的分配时,

对最终决定所作的依据解释,或者作为听证的替代方式对主导性权力行

使的理由进行书面的阐述。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这种义务,能够使行政机

关在作出决定时更加审慎,同时也便于对决定的正确性进行事后的审查

和判断。

(5)书面形式

行政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如果法律法规对行政合同还有其他的特

别要求的,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特别规定,这几乎是所有实行行政合

同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共有的一项程序制度。

(6)参与保留制度

参与保留原则是指当法律规定行政合同在订立时必须征得其他行政机关

的批准同意时,必须经其他行政机关批准同意该合同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的制度。

2.结合信息公开条例,简述我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

答:根据《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我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如

下:

(1)行政机关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①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利益的;

②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③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④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

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①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④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⑥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

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⑦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⑧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

施情况;

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等。

(3)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的政府信

息还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①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②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③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

况;

④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4)除上述应当公开的事项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

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3.结合公务员法,简述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主要有以下

内容:

(1)一般职公务员和特别职公务员

一般职公务员指除特别职公务员以外的所有公务员。特别职公务员则指

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以及法官、检察官等。《公务员法》第3条规定,

法律对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的产生、任免、监督以及法官、检察官等的

义务、权利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这就是说,此类公务员除适

用《公务员法》外,还要适用特别法的规定,而且特别法的适用优于普

通法即《公务员法》的适用。

(2)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司法类公务员

根据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公务员法》将我国公务员

测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司法类四个类别:

①综合管理类职位

是指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

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这是最主要的类别,覆盖面最为广泛。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中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

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

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综合管理类公务员中的非领导职务层

次在厅局级以下设置,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

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机关中履

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门技术支持与保障的职位。

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职位

是指具有纯技术性的特点,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职位上,只对专业技术业

务本身负责,其提供的技术结论(评价报告)具有技术权威性,不受机

关领导的干预,也不因领导意志的改变而受影响。虽然专业技术类公务

员不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监督管理,但是,他们以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为国家的决策和其他专门事务的处置提供的科学意见,是正确行

使公共权力,寻求公共事务正确解决之道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③行政执法类职位

是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这

是行政执法类职位的本质特征。该类职位的公务员在公务活动上的执行

性、临场处置性、现场强制性等行为特征,使其明显区别于综合管理职

位以及专业技术职位的公务员。这类公务员的主要职责在于履行对具体

的管理对象进行监管、处罚、强制和稽查等执法责任。行政执法类职位

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药监、环保等政府部门,

且只存在于这些政府部门中的基层单位。研究认为,设置行政执法类职

位有利于为基层执法公务员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在职位确定的基础上,

改变过去基层执法人员大多数集中在办事员和科员两个职务序列的情

况,形成具有激励效用的职务序列,拓展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

④司法类职位

仅仅指检察官、法官职位。由于该类职位分别行使国家的审判权与检察

权,与公务员法规定的其他类别职位存在明显区别。《公务员法》注意

到法官、检察官的职业特点,专条规定“法官、检察官等的义务、权利

和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该规定承认了《法官法》、《检察官

法》在关于司法类公务员的义务、权利以及管理等问题上构成特别法地

位。这种制度设计与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将公务员范围与适用公务员法

管理的公务员范围区别对待的做法具有相似性。

(3)其他分类制度

由于公务活动的发展和公共管理的需要,对于除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

类、司法类和行政执法类以外的具有特殊性的职位,需要单独管理的,

《公务员法》授权国务院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4.结合行政处罚法,简述我国行政处罚的基本类型。

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我国行政处罚的基本类型可分为

以下七类:

(1)警告,指行政主体向违法当事人发出警戒,申明其有违法行为,

通过对其名誉、荣誉、信誉等施加影响,引起其精神上的警惕,使其不

再违法的处罚形式。它在行政处罚中属于最轻微的一种处罚形式。

(2)罚款,指行政主体强制违法当事人交纳一定钱币的处罚。它是实

践中相对比较常用的一种处罚形式。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指行政主体把违法当事人的违法

所得和非法财物的财产所有权予以最终剥夺的处罚形式。

(4)责令停产停业,指行政主体强制违法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停止经

营的处罚形式。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简单的提法是“吊扣证

照”。指行政主体对违法当事人取消许可证或执照,或者在一定期限内

扣留许可证或执照的处罚形式。许可证和执照只是行政许可的书证之

一,这里应当理解为“吊销行政许可”。

(6)行政拘留,指行政主体在一定期限内剥夺违法当事人人身自由的

行政处罚,它是一种最为严厉的行政处罚。因此,《行政处罚法》第9

条第2款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5.结合行政复议法,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排除范围。

答:《我国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

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不

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我国行政复议的排除范围包括:

(1)内部人事关系的行政行为

它包括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其他的人事处理决定(如行政机关对

丁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

等行为,是行政机关自身内部的人事管理行为,不宜通过行政复议程序

解决。

(2)对民事纠纷的调处

它包括对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的仲裁或者调解,以及其他《行政复议

法》第6条第(四)、(五)、(六)项以外的对民事关系的处理行

为。

(3)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规章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

定、命令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的特点在于它的普遍约束力和往后拘束

力。根据《行政复议法》及《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行政相对

人“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不服的”,不能

单独申请行政复议解决。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已对

抽象行政行为规定了救济手段。

(4)国家行为

行政法学上讨论的国家行为,特指涉及重大国家利益,具有很强的政治

性,因而被排除在司法审查对象之外的统治行为。它包括国防行为、外

交行为、军事和紧急行政权行为,这些行为同样不属于行政复议的范

围。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我国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答: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行政

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依法必须承担的赔偿责任。行政赔偿以

行政违法为前提,并需要满足以下构成要件,行政机关才承担赔偿责

任。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四个:

(1)主体要件

主体要件是指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必须具备的主体条件,即国家对哪

些主体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我国行

政赔偿责任的主体范围有: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授权组

织、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主体要件是一个形式或范围要件,它只是表明在这个范围内的主体所实

施的侵权行为,可以由国家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要件的实质,实

际上是要揭示职务或公务行为的主体范围与特征。也就是说,按照我国

的法律制度和理论,哪些主体可以成为实施国家机关行为的主体,只要

能够成为实施行政机关行为的主体,当然可以成为国家侵权行为的主

体,成为国家赔偿责任的主体要件。

(2)行为要件

行为要件,是指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必须具备的行为条件,即国家对

侵权主体实施的何种行为承担赔偿责任。行为要件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①职务上的行为

行政赔偿责任的承担,必须是对职务上的行为承担,而不是对个人或私

人行为的承担。这就是行为要件的第一项内容。按照《国家赔偿法》有

关条文的规定,所谓职务上的行为须是“行使职权”、“在行使行政职权

时”和“行使职权时”的行为。同时还规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

有“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②行为违法

行政机关职务上行为违法,是行为要件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违法是行

政赔偿的归责原则,当然也就成为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

要件。从世界各国制度看,违法,至少是或仍然是部分国家赔偿责任的

构成要件之一。在我国法律中,违法迄今为止仍然是国家赔偿责任的重

要构成要件(除了法院执行法律文书错误、刑事错判以外)。按照现行

法的规定,如果国家机关给公民造成损失的行为不违法,国家是不承担

其损失赔偿责任的。

(3)结果要件

结果要件是指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造成客观损害的结果。从

法律上讲,任何赔偿责任,本质上都是对损害的弥补,如果没有损害,

当然也就不会有弥补损害的赔偿责任,所以,损害是赔偿的前提条件。

(4)因果关系要件

因果关系要件,是指损害结果与国家机关职务上行为要有法律上的因果

关系,有了这种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就有了可归责于侵权行为主体的

客观根据和联系。因此,因果关系是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客观根

据,是行政赔偿责任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之一。只有侵权行为和损害事

实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直接联系,行为人才能对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

任。

2.试论行政均衡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现代行政法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国家权力的行使保持在适

度、必要的限度之内,特别是在法律不得不给执法者留有相当的自由空

间时,如何才能保证裁量是适度的,不会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会采

取总成本高于总利益的行为。这项任务就是通过行政均衡原则来实现

的。行政均衡原则,就是对行政手段与行政目的之间关系进行衡量,甚

至是对两者各自所代表的、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进行权衡,来保证行政

行为是合乎比例的、是恰当的。行政均衡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

方面:

(1)行政均衡原则的含义

行政均衡原则又称狭义比例原则、比例性原则、相当性原则、法益相称

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所采取的为达成行政目的所必要的手段,不能给

相对人权益带来超过行政目的之价值的侵害,即行政手段对相对人权益

的损害必须小于该行政目的所实现的社会公共利益,不能超过这一限

度。

目的与手段之间仅符合妥当性、必要性的要求还是不够的,因为行政行

为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双方,甚至多方利益的冲突,比如,警察在

街头使用枪支时,就涉及公共利益(排除违法犯罪行为对公共秩序与安

全的危害)、警察个人利益(警察人身安全的保障)、第三人利益(行

人、住家等的安全)、受违法犯罪侵害的人的利益以及枪械施加对象的

利益(生命、健康权)之间的冲突问题。当然,只有行政主体所采取的

手段对公民利益造成的损害明显超过所获利益时,才违反适度性原则。

(2)行政均衡原则的内容

行政均衡原则是介于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间的一种目的与手段的考

量,可以成为行政合理性原则的一个下位原则。行政均衡原则的某些思

想最早源于雅典的立法者(古雅典)梭伦。有些国家将此基本原则以法

律明定。例如,《荷兰行政法通则》第三章第4条规定:“某个(行政)

命令对一个或更多的利害关系人产生不利后果,这不利后果须与命令的

目的相当。”行政均衡原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行政均衡原则原

则即最小损害原则,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其目的和手段必须对称

和相适应。行政机关不得采取超过目的需要的过度的措施,应尽可能使

行政相对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广义行政均衡原则主要有三项要

求,即包括三项次级原则:

①必要性原则。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特别是实施对行政相对人权

益不利的行政行为时,只有认定该行为对于达到相应行政目的或目标是

必要和必需的,才能实施。

②适当性原则。行政机关拟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先进行利益衡量,只有

通过利益衡量,确认实施该行为对于实现相应行政目标是适当的,且可

能取得的利益大于可能损害的利益,收益大于成本,才能实施。

③最小损害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

择,择其对行政相对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方案实施。

2009年武汉大学821行政法学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

200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行政法学(A卷)

科目代码:82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裁量行政行为

2.行政救助

3.行政受益权

4.行政法律事实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行政裁决与行政仲裁。

2.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

3.行政规章与行政规范。

4.受委托组织与被授权组织。

5.行政相对人与行政第三人。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公共利益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2.结合行政复议法,简述我国行政复议的基本程序。

3.结合公务员法,简述我国公务员的基本条件。

4.结合行政处罚法,简述行政处罚权的规范性渊源。

5.结合国家赔偿法,简述我国行政赔偿的基本范围。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行政不作为的司法审查。

2.试论我国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2007年武汉大学422行政法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行政法学专业卷】

一、辨析题

1.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

答: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特定利益关系经行政法规范调整后而形成的行政

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行政关系即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与

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但是行政关系只是一种事实关系,它们必须经过

行政法规范的调整才转变为、上升为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具

体内容表现为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是两个联系紧密的概念,同时又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二者有以下区别:

①性质不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行政关系是行

政法律关系的实体内容。行政关系是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具有物质

关系的属性;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更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思想关

系的属性。

②与行政法的关系不同。就二者与行政法的关系来看,行政关系是行政

法的调整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是行政法对行政关系调整后的结果。

③内容范围不同。一般而言,行政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在内容范围上是

基本一致的,但行政关系作为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在内容范围上要

比行政法律关系更为广泛。

④形成的时间不同。行政关系是一种事实上的社会关系,往往先于行政

法律关系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规范对行政关系进

行调整和规范的结果,行政法律关系是对行政关系的反映。

2.行政权能与行政权限

答:行政权能是指法律赋予行政主体为完成行政任务可采取的方法、手

段和措施,是行政职权的具体表现之一。权限又称管辖权,行政权限是

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运用权能完成行政任务时在事务、地域、层级等

方面的范围界限。两者相互依存。没有权限,权能无法存在;没有权

能,权限存在没有意义,两者是职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行政许可与行政登记

答:行政登记和行政许可有着严格的区别:

①前提条件不同。许可的前提是全面禁止,而行政登记并不以全面禁止

为前提。

②法律后果不同。非经行政许可从事某种行业或活动即为违法,应当承

担法律责任;但非经行政登记从事某种行业或活动却并不一定违法。

③对申请人有无数量上的限制不同。行政许可有数量上的限制;而登记

则不同,只要符合法律设定的条件,登记机关就必须予以办理,并没有

对申请主体数量上的限制。

4.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

答: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所作

的行政处理决定中规定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或达

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为。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

管理的过程中,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

其他组织的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两者的区别是:

①行政强制执行是以相对人不履行行政主体依法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为

前提的,而行政强制措施并不以行政机关作出的要求相对人履行特定义

务时行政处理决定为前提,而是以相对人存在某种危害公共安全及其自

身安全的危险性行为,或公共利益的紧迫需要为前提。

②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通过国家的强制,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或达

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以便使相对人的义务得到实现。而行政强制

措施的目的在于预防、制止相对人危害社会、危害其自身的行为或事件

的发生及蔓延,或满足公共利益的紧迫需要,使一定社会秩序保持正常

状态,并不必然以相对人具有作为义务为前提。

③行政强制执行行为的构成,往往是因为相对人违背了行政机关科以的

作为义务,即没有主动履行行政主体科以或规定的义务,而由行政机关

强迫其履行该项义务。而行政强制措施在较多情况下是因为相对人违反

法定的不作为义务,而作出了行政法规范禁止的某种危险行为,由行政

主体强行予以控制或消除,或相对人根本不存在法定的特定义务,但由

于公共利益的紧迫需要而由行政主体临时对其采取强制措施的行为。

④行政强制执行是依据行政实体法规范作出,而行政强制措施则是依行

政程序法规范作出。

5.行政救济与行政制裁

答:行政救济是法律救济的一种,是指国家机关通过解决行政争议,制

止、矫正违法或不法的行政侵权行为,从而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获

得补救的法律制度。

行政制裁是指对违反行政法规者的处分。即根据法律或机关、企事业单

位的规章制度,对犯有轻微违法失职行为但尚不够刑事处分,或违反内

部纪律的人员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措施。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一种法律补救机制,针对的是国家的公法行为,

而不是对行政主体的一种惩戒;后者的对象限于行政相对人的违法行

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授权行政主体是指根据宪法和行政机关组织法以外的单行法律、法

规或者规章的授权而获得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

得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该组织必须具备履行相应管理职能的物质技术条件;

(2)必须具有行政法规范明文规定的授权依据;

(3)经有关机关明确做出授权的决定;

(4)授权决定应予以公告。

2.简述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

答: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是指行政行为应当符合基本要求,应当符合

法律的规定和精神,只有合法的行政行为才是有效的,才对相对人具有

拘束力。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当合法,即实施行政行为的组织必须具有行政

主体资格;

(2)行政行为应当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这是指行政主体必须在

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权限规则;

(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当合法、适当,这是指行政行为所涉及到的权

利义务,以及对这些权利义务的影响或处理,均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

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4)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程序,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按照

法定的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定程序,任意做出某种行为。

3.简述我国行政系统内部对行政行为的救济机制。

答:我国行政系统内部对行政行为的救济机制主要有三种:

(1)行政复议。①行政复议的范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

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申请复议。具体而言,行政复议的

范围包括:一方面,复议机关不仅受理行政违法案件,还受理行政不当

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另一方面,复议机

关不仅受理侵犯人身权、财产权引起的行政案件,还受理侵犯其他合法

权益的行政案件,比如侵犯受教育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文化

自由等的行政案件。②复议法第七条规定,对一些抽象行政行为也可提

起复议要求,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的规定、县级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

规定、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

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审查的申请。

(2)行政监察。行政监察是人民政府监督机关,对行政机关、行政机

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法律、执行政令、遵守纪律

进行检察,处理违法违纪案件和公务员申诉案件的活动。行政监察机关

的检察监督权,对应的是公民的控告、检举权,即对于任何国家行政机

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

向监察机关提出控告或检举。监察机关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权作出监察

建议和检察决定。

(3)信访。《信访条例》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采用书

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

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向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对象,不限于行政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工作人

员、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

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或派出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

员会及其成员的职务行为。

三、论述题

1.论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上的适用。

答:平等原则的价值是要实现两个法律目标:“保护我们的权利不受政

府侵犯以及通过政府保护我们的权利不受其他公民侵犯”。平等作为宪

法位阶的一般原则,系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则,必将同时拘束行政立法、

行政执法、司法审查三大领域。

(1)平等原则在行政立法中的适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形式的平等,其主旨是在立法机构制定法律

后,执法和司法机构必须公平、平等地把法律运用于每个公民,而不能

基于身份、性别、种族、地位等标准而实行歧视。但经常发生的情形

是:法律通过归类,从而对在归类之内和归类之外的人们施以不同的权

利与义务,这样,法律本身就可能不平等。

(2)平等原则在执法中的适用

①平等原则与裁量行政

在裁量行政中,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范围作原则性的规定,行为的

具体的条件、标准、幅度、方式都由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事实

上,行政主体往往基于自由裁量权对相对方考虑不相关的事实而进行歧

视。

②平等原则与公平负担

行政赔偿和补偿制度是受到行政行为违法或

合法侵害的相对一方寻求利益弥补的制度,其原理是个别利益损失必须

由社会公平负担以获得某种平衡。

③平等原则与信息公开制度化

信息公开制度是二战后行政法的新发展,该制度赋予个人、组织获得行

政机关掌握的档案材料和其他信息的权利,是公民知情权的制度化。一

个国家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发展水平,是现代民主与法制是否建立与完善

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神秘政府走向透明政府,从无限政府走向有限政

府的标志。在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上,充分表现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

力(职权与职责)的相互关系:是公民的权利产生国家的权利,而不是

相反;公民权利是目的,国家权力是手段。

(3)平等原则在司法审查中的适用

①平等原则与合理性审查

我国的司法审查可表述为:“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

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基于法律的安定性在羁束行政中只要求形式

平等,同理就羁束行政行为进行的司法审查,应仅进行合法性审查而不

考虑合理性问题。因正义是法的第二项使命,其第一项使命则是法的安

定性。

②平等原则与法律援助

平等保护往往通过三种渠道来完成:a.限制政府特权;b.法治原则;

c.法律援助。如果说限制政府和法治原则从否定方面实现了法律的平

等原则,法律援助则从肯定方面贯彻着平等原则。

③建立分担金制度与返还制度。为了有效运用基金,并本着使用者付费

的精神,以免基金遭滥用,可以采用分担金制度,即根据申请人的无经

济能力程度,明确规定国家分担法律援助费用的比例。同时,明确规定

当受援助人因法律援助取得财产价值或免于给付时,基金会可以根据一

定的标准请求受援助人返还援助费用的全部或一部。

2.试述行政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答:要建立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依法治国,而依法治

国首先要依法行政。因此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依法行政是

指行政机关以及其依法授权的组织和依法委托的组织,依法实施法律、

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它包括行政规范行为、行政处理行为、行政裁判行

为。依法行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要求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权在职责内容

上主要是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