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1.苏美尔神话记载,由苏美尔主要神祗组成的议事会讨论城邦统治者的人选,并授权该人代替城邦神管理城邦事务:当神祇议事会认为该统治者已经无力掌控城邦时,他们在讨论后也有权废黜该人,另立新人。这一神话记载()A.折射出对原始民主制的缅怀B.印证了希腊文化在西亚的传播C.表明苏美尔城邦规模较小D.说明苏美尔存在严格的等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当神祇议事会认为该统治者已经无力掌控城邦时,他们在讨论后也有权废黜该人,另立新人”,可知苏美尔神话中保留了关于神祇议事会对统治者的作用,这反映了原始民主制色彩,A项正确;神祇议事会属于苏美尔人文明,不一定来自希腊文明,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神祇议事会的作用,无法反映城邦规模,排除C项;等级制强调不同等级的区别,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古埃及作为“尼罗河的赠礼”,滋养了平安、繁荣、温和的社会,古埃及人认为合乎道德的行动是为死后继续美好生活所做的准备。两河流域的人们生活变化无常,他们重视今世的生活,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用主义。这反映出()A.古埃及文化人文主义色彩浓厚 B.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缺乏文化交流C.西亚文明较古埃及文明更为先进 D.生存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温和、繁荣,人们更注重为死后做准备而两河流域生活不安定,人们更重视今世的生活,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两者的交流,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说明哪一种文明更为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3.玄奘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 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可见该记载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可见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职业选定唯种姓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姓歧视走向崩溃,排除A项;社会阶层无法流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无法得出其地位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前5世纪之后,雅典允许任何公民控告另一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的“违法提案”,包括拥有最高决策权的公民大会批准的提案。这说明,当时雅典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直接民主原则贯穿于决策过程C.注重健全监督机制 D.个人权力凌驾于公民大会之上〖答案〗C〖解析〗允许任何公民控告另一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的“违法提案”属于加强公民的监督权力,这有助于健全监督体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直接民主强调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加强公民对公民大会的监督,不等于公民个人凌驾于公民大会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5.许多研究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多是帝国的西半部地区。事实上,在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尽管时有动荡,但这里没有被征服,而是又延续了一千年之久。关于东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表述有误的是A.3世纪之后,西罗马帝国陷入危机B.7世纪之后,东罗马帝国盛况不再C.日耳曼人入侵是导致东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共同原因D.东西罗马帝国都因巨大的军事防御压力而消耗资源〖答案〗C〖解析〗日耳曼人入侵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而西罗马帝国是被奥斯曼帝国灭亡的,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公元前403年,在经历“三十僭主”的短暂统治后,雅典内战结束。全体雅典人聚集在神庙前举行和解仪式,公民依次宣誓“不再记起旧日的伤害”,曾参与僭主政权的人被赦免。时人视这次大赦为“成功的典范”。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僭主统治影响力大 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C.贵族政治地位提高 D.人文主义思想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公民依次宣誓‘不再记起旧日的伤害’,曾参与僭主政权的人被赦免。时人视这次大赦为‘成功的典范’”可得出,雅典人出于从城邦整体利益出发,赦免曾参与僭主政权的人,反映出城邦利益高于一切的主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僭主统治的影响力,排除A项;C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7.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国西部邻国阿富汗发掘出阿伊·哈努姆遗址,距今两千多年,规模较大,有宫殿、卫城、神殿、街道、柱廊式广场、体育场、游泳池、圆形剧场、壁柱、浮雕以及希腊语碑文和赫尔墨斯神像。此种风格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在阿富汗,与此相关的是()A.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 B.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C.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 D.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阿富汗的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具有希腊风格的城市。结合所学可知,此种风格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在阿富汗,与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密切相关。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C项正确;材料与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8.史学家波里比阿强调:“在其他国家,要找不到侵吞公共财物的人绝非易事”,相比之下,罗马共和国早期“有关文献记载却清楚地表明,在他们之中找一个犯这类错误的人相当困难”。这反映出,当时罗马A.社会形成廉洁执政之风 B.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C.法律严格规范贵族行为 D.政府严惩违法乱纪活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其他国家会出现贪污的现象,但罗马不会出现贪污的现象,说明当时罗马社会形成廉洁执政之风,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法律对贵族行为的规范,得不出法律严格规范贵族行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行为,得不出政府严惩违法乱纪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9.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A.不利于社会发展 B.经济上相互制约C.形成了严格等级 D.体现出契约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体现出契约关系,D项正确;处在割据时代的庄园经济不利于整个西欧的经济发展,但其作为许多经济独立体的庄园经济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经济上相互制约表述错误,不是相互制约,排除B项;封君与封臣之间不是严格的等级,排除C项。故选D项。10.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于格·卡佩质问诸侯阿尔德贝特:谁让你成为伯爵?后者则反问:谁让你们成为国王?到路易六世统治时期,如果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这说明,当时()A.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庄园经济占据主导C.贵族王侯有世袭特权 D.王室权威积弱不振〖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早期,在国王质问伯爵“谁让你成为伯爵”时,伯爵反问国王“谁让你们成为国王”,路易六世“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受到了诸侯们、伯爵们等这些巨子的较严重制约,这些都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王室权威的衰弱,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不能得知神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伯爵、诸侯与国王在政治上的关系,不能得知庄园经济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对比,不能得知贵族王侯是否有世袭特权这样一个纵向发展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1.论及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学者认为:“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列史实中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①城市取得自治②大学开始兴办③封建王权加强④神权逐步强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古时期欧洲的转变与变化,其中包含了欧洲的城市取得自治,大学开始兴办,封建王权加强,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神权并没有衰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2.自13世纪起,北海沿岸的贸易逐渐兴盛,德意志北部城市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常常以商业特权来换取德意志北部城市商人的巨额贷款。部分城市的富商和贵族联合起来,以“镇压海盗”的名义组建起强大的军队。据此可推知,中古时期的德意志A.具有深厚贸易传统 B.君主专制程度较高C.联邦体制面临危机 D.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中古时期的德意志部分城市经济、军事实力雄厚,可以推知当时德意志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德意志具有深厚贸易传统,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没有建立联邦体制,谈不上面临危机,后来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建立了联邦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处理相邻关系方面,罗马法有“相邻一方不得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要进行建筑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房子与邻居的房子之间留出12步距离"等规定。《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对此归纳为:“使任何人不滥用自己的物乃系公共利益之所在。”这说明A.罗马法以维护贵族利益为宗旨 B.罗马法公平正义的法理原则C.罗马法强调集体利益 D.罗马法一定程度维护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罗马法规定“相邻一方不得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要进行建筑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房子与邻居的房子之间留出12步距离”,而且《法学阶梯》明确人们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利损害公共利益,这说明罗马法在处理相邻关系方面注重维护公共利益,同时带有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意图,说明罗马法带有公平正义的法理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的法条没有针对于特定群体,无法得出维护的是贵族利益或者平民利益,排除A、D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故选B项。14.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答案〗D〖解析〗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出现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5.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即位后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桑海最盛时期,疆域空前辽阔。然而,16世纪末帝国就瓦解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马里王国的牵制 B.阿克苏姆王国的封锁C.印第安民族的兴起 D.摩洛哥军队的入侵〖答案〗D〖解析〗桑海亡于外国侵略,D项符合题意;马里被桑海灭亡,A项不正确;阿克苏姆王国是4世纪鼎盛的强国,与桑海衰落无关,排除B项;印第安民族在美洲,排除C项。16.“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这段话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体现的是A.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B.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C.工业革命摧毁了印度传统棉纺织业D.工业革命客观上促进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是历史的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殖民侵略打击了印度的棉纺织品,摧毁了印度传统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殖民侵略客观上改变了印度传统经济结构,促进其向工业社会迈进,有其积极影响,故选D;题干要求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待材料,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殖民侵略对印度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作用,ABC选项均不能体现社会转型情况,故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分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答案〗(1)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任意4方面)(2)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任意3点)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任意3点)(3)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任意2点)〖解析〗(1)根据材料一“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和材料二“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可知5-9世纪的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而此时的西欧是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根据材料一“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和材料二“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可知5-9世纪的中国从魏晋至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而同时期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和材料二“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可知5-9世纪的中国佛教本土化并从属于世俗政权,而同时期的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之上;根据材料一“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知5-9世纪的中国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同时期的西欧是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和材料二“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可知5-9世纪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而同时期的西欧则是与世界的联系较少。(2)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秦代就已经实现大一统,历经秦汉两代的制度建设和政治建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基本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汉族力量衰落,这两大势力之间经过数百年的博弈,在此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的走向融合,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国力强盛,因而社会较为开放和包容,这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数百年的动乱,为华夏注入新鲜血液,因而隋唐时期进行了许多制度创新如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这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一直盛行的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因而中国多次实现大一统;西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对于地中海地区的征服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缺少真正的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因而罗马灭亡后,西欧未能再次实现统一;根据材料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可知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根据材料一“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可知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可知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后世尤其是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中国的疆域版图进一步扩大,因而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重大制度创新,例如科举制,这为以后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发展,开始突破民族的地域性局限,亦即历史最初向世界历史转变,大体始于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商贸利益的追逐日益加剧,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世界交往,引起了狂热的殖民扩张和商业革命,直接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主义为建立和扩大世界市场,就必须消灭各个国家和民族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那些地域和人为设置的种种障碍,都被资本的膨胀和扩张所冲破,资本主义为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更多更大的空间,各个民族的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摘自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二近一百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会带来重大的世界性政治后果:一是在相关国家内部引发社会与政治危机,并因此影响国际政治;二是打击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模式的声望和吸引力,刺激新的替代性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出现:三是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重塑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格局;四是冲击既有国际规范,甚至导致国际秩序的根本性变革。——摘编自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形成过程的特点,并说明该过程对世界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选取任意一点“世界性政治后果”,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选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特点: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由西方国家主导);主要方式是殖民扩张和暴力掠夺;科学技术起到重要作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同步。影响:对世界:确立了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推动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对西欧:推动了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对亚非拉地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进程。(2)论点: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的两种选择影响世界政治。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世界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8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面对危机,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实行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企图转嫁危机,形成欧洲、亚洲策源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面对危机的另一种选择是加强国家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新政,最终让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以保存发展。综上所述,面对危机,两种决择,两条道路,结果对世界造成深远影响,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也认识到人民需要民主,反对独裁专制。〖解析〗(1)特点:根据“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商贸利益的追逐日益加剧……”可得出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由西方国家主导);根据“资本主义为建立和扩大世界市场,就必须消灭各个国家和民族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可得出主要方式是殖民扩张和暴力掠夺;根据所学可得出科学技术起到重要作用;结合材料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可得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同步。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对世界、对西欧、对亚非拉等不同地区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即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即可。(2)根据材料中信息和结合题干要求,从经济危机与世界政治的角度来自拟论点,由材料中“在相关国家内部引发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改变其内外政策,并因此影响国际政治”,从这一角度拟题论述更为容易。因为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同国家选.择的不同道路,给自己国家和世界政治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美国实行新政,缓解危机,世界人民一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赢得二战胜利,最终保卫了民主制度。坚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最后总结升华。19.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史学界存在分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4世纪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使近东地区战争连年不断。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不仅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致使北路交通基本断绝。欧洲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西欧国家组织多次探险,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二如果从整体上讲,他们(土耳其人)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们的声名狼藉的消极和保守主义而增加向东方交通的困难……葡萄牙海外探险先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被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排挤的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商人转而支持西葡两国开辟新的航路,因此推动葡萄牙寻找向亚洲的绕好望角之路。——摘编自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近东殖民》材料三由于土耳其在陆上和海上对欧洲造成的军事威胁,使欧洲人对穆斯林产生普遍敌意。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夸大土耳其人的野蛮,制造反抗土耳其的舆论。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再加上列强间的争夺,使荷兰、英、法、俄等国控制东地中海的愿望长期难以实现,“土耳其人阻断商路”顺理成章成为殖民者争夺近东利益的借口。——摘编自王三义《“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近东殖民》(1)指出材料一、二对于“新航路开辟动因”的观点存在的分歧。你认同哪则材料的观点,说明理由。(2)材料三从哪些视角拓展了我们对这一分歧的认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历史解释的要素有哪些。〖答案〗(1)分歧材料一认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迫使西欧人寻找新的航路。材料二认为新航路开辟并非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认同材料一14世纪之后,西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对财富充满渴求。而奥斯曼帝国兴起,不断对外扩张,对传统商路构成威胁,造成了西欧的商业危机。西班牙和葡萄牙具备了开辟新航路的条件。认同材料二葡萄牙海外探险早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控制东地中海的商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商人支持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2)视角:地区军事冲突、宗教冲突、国家利益等。(3)要素:时空框架的选择;解释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占有材料的多少等。〖解析〗(1)针对本题学生可以选取两则材料的任何一个观点,说明理由即可。分歧:根据材料“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不仅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致使北路交通基本断绝。欧洲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西欧国家组织多次探险,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可分析出材料一认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迫使西欧人寻找新的航路。根据材料“如果从整体上讲,他们(土耳其人)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们的声名狼藉的消极和保守主义而增加向东方交通的困难……”可分析出材料二认为新航路开辟并非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结合所学知识认同:材料一14世纪之后,西欧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对财富充满渴求。而奥斯曼帝国兴起,不断对外扩张,对传统商路构成威胁,造成了西欧的商业危机。西班牙和葡萄牙具备了开辟新航路的条件。认同材料二葡萄牙海外探险早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控制东地中海的商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商人支持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2)视角:根据材料“由于土耳其在陆上和海上对欧洲造成的军事威胁,使欧洲人对穆斯林产生普遍敌意。”可分析出地区军事冲突;根据材料“从15世纪80年代起,西欧就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可分析出宗教冲突;根据材料“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威胁”,再加上列强间的争夺,”可分析出国家利益等。(3)要素:结合所学知识,影响历史解释的要素主要有时空框架的选择;解释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占有材料的多少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世界文明的历史,海内外学者论著颇丰,涉及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如:《草原帝国》、《世界征服者》、《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伊斯兰世界帝国》、《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文明的十字路口——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世界文明的不同理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相关内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论述:世界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地区自然、政治、经济和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也颇具特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来印第安文化。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小结: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多样世界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解析〗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自拟论题,据材料“《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伊斯兰世界帝国》、《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可以从其多样性来分析,可拟定论题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然后从世界各个文明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展开论述:世界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地区自然、政治、经济和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古代西亚和北非孕育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古典希腊和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也颇具特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以及东南亚的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来印第安文化。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最后进行总结: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多样的世界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1.苏美尔神话记载,由苏美尔主要神祗组成的议事会讨论城邦统治者的人选,并授权该人代替城邦神管理城邦事务:当神祇议事会认为该统治者已经无力掌控城邦时,他们在讨论后也有权废黜该人,另立新人。这一神话记载()A.折射出对原始民主制的缅怀B.印证了希腊文化在西亚的传播C.表明苏美尔城邦规模较小D.说明苏美尔存在严格的等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当神祇议事会认为该统治者已经无力掌控城邦时,他们在讨论后也有权废黜该人,另立新人”,可知苏美尔神话中保留了关于神祇议事会对统治者的作用,这反映了原始民主制色彩,A项正确;神祇议事会属于苏美尔人文明,不一定来自希腊文明,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神祇议事会的作用,无法反映城邦规模,排除C项;等级制强调不同等级的区别,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古埃及作为“尼罗河的赠礼”,滋养了平安、繁荣、温和的社会,古埃及人认为合乎道德的行动是为死后继续美好生活所做的准备。两河流域的人们生活变化无常,他们重视今世的生活,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用主义。这反映出()A.古埃及文化人文主义色彩浓厚 B.古埃及与两河流域缺乏文化交流C.西亚文明较古埃及文明更为先进 D.生存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温和、繁荣,人们更注重为死后做准备而两河流域生活不安定,人们更重视今世的生活,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两者的交流,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能说明哪一种文明更为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3.玄奘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A.种姓歧视走向崩溃 B.社会阶层无法流动C.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职业选定唯种姓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可见该记载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种姓制度各等级界限森严,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可见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职业选定唯种姓论,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姓歧视走向崩溃,排除A项;社会阶层无法流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无法得出其地位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前5世纪之后,雅典允许任何公民控告另一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的“违法提案”,包括拥有最高决策权的公民大会批准的提案。这说明,当时雅典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直接民主原则贯穿于决策过程C.注重健全监督机制 D.个人权力凌驾于公民大会之上〖答案〗C〖解析〗允许任何公民控告另一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的“违法提案”属于加强公民的监督权力,这有助于健全监督体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A项;直接民主强调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加强公民对公民大会的监督,不等于公民个人凌驾于公民大会之上,排除D项。故选C项。5.许多研究罗马帝国衰亡的历史学家,所关注的多是帝国的西半部地区。事实上,在罗马帝国的东半部,尽管时有动荡,但这里没有被征服,而是又延续了一千年之久。关于东西罗马帝国的衰亡,表述有误的是A.3世纪之后,西罗马帝国陷入危机B.7世纪之后,东罗马帝国盛况不再C.日耳曼人入侵是导致东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共同原因D.东西罗马帝国都因巨大的军事防御压力而消耗资源〖答案〗C〖解析〗日耳曼人入侵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而西罗马帝国是被奥斯曼帝国灭亡的,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公元前403年,在经历“三十僭主”的短暂统治后,雅典内战结束。全体雅典人聚集在神庙前举行和解仪式,公民依次宣誓“不再记起旧日的伤害”,曾参与僭主政权的人被赦免。时人视这次大赦为“成功的典范”。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僭主统治影响力大 B.城邦利益高于一切C.贵族政治地位提高 D.人文主义思想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公民依次宣誓‘不再记起旧日的伤害’,曾参与僭主政权的人被赦免。时人视这次大赦为‘成功的典范’”可得出,雅典人出于从城邦整体利益出发,赦免曾参与僭主政权的人,反映出城邦利益高于一切的主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僭主统治的影响力,排除A项;C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7.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国西部邻国阿富汗发掘出阿伊·哈努姆遗址,距今两千多年,规模较大,有宫殿、卫城、神殿、街道、柱廊式广场、体育场、游泳池、圆形剧场、壁柱、浮雕以及希腊语碑文和赫尔墨斯神像。此种风格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在阿富汗,与此相关的是()A.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 B.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C.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 D.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阿富汗的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具有希腊风格的城市。结合所学可知,此种风格的城市之所以出现在阿富汗,与亚历山大帝国的出现密切相关。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C项正确;材料与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8.史学家波里比阿强调:“在其他国家,要找不到侵吞公共财物的人绝非易事”,相比之下,罗马共和国早期“有关文献记载却清楚地表明,在他们之中找一个犯这类错误的人相当困难”。这反映出,当时罗马A.社会形成廉洁执政之风 B.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C.法律严格规范贵族行为 D.政府严惩违法乱纪活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其他国家会出现贪污的现象,但罗马不会出现贪污的现象,说明当时罗马社会形成廉洁执政之风,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法律对贵族行为的规范,得不出法律严格规范贵族行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行为,得不出政府严惩违法乱纪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9.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A.不利于社会发展 B.经济上相互制约C.形成了严格等级 D.体现出契约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体现出契约关系,D项正确;处在割据时代的庄园经济不利于整个西欧的经济发展,但其作为许多经济独立体的庄园经济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经济上相互制约表述错误,不是相互制约,排除B项;封君与封臣之间不是严格的等级,排除C项。故选D项。10.中世纪早期,法国国王于格·卡佩质问诸侯阿尔德贝特:谁让你成为伯爵?后者则反问:谁让你们成为国王?到路易六世统治时期,如果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这说明,当时()A.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庄园经济占据主导C.贵族王侯有世袭特权 D.王室权威积弱不振〖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早期,在国王质问伯爵“谁让你成为伯爵”时,伯爵反问国王“谁让你们成为国王”,路易六世“没有紧邻诸侯的允许和护卫,他外出巴黎都不能超过第三个界碑”,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受到了诸侯们、伯爵们等这些巨子的较严重制约,这些都反映了中世纪早期王室权威的衰弱,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不能得知神权与王权的关系如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伯爵、诸侯与国王在政治上的关系,不能得知庄园经济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伯爵、诸侯与国王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对比,不能得知贵族王侯是否有世袭特权这样一个纵向发展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1.论及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学者认为:“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列史实中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①城市取得自治②大学开始兴办③封建王权加强④神权逐步强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古时期欧洲的转变与变化,其中包含了欧洲的城市取得自治,大学开始兴办,封建王权加强,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中古时期的欧洲神权并没有衰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2.自13世纪起,北海沿岸的贸易逐渐兴盛,德意志北部城市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常常以商业特权来换取德意志北部城市商人的巨额贷款。部分城市的富商和贵族联合起来,以“镇压海盗”的名义组建起强大的军队。据此可推知,中古时期的德意志A.具有深厚贸易传统 B.君主专制程度较高C.联邦体制面临危机 D.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中古时期的德意志部分城市经济、军事实力雄厚,可以推知当时德意志地方割据势力强大,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德意志具有深厚贸易传统,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神圣罗马帝国是由数百个更小的诸侯国所组成的徒有国家之名的松散的政治联盟,没有建立联邦体制,谈不上面临危机,后来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建立了联邦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3.在处理相邻关系方面,罗马法有“相邻一方不得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要进行建筑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房子与邻居的房子之间留出12步距离"等规定。《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对此归纳为:“使任何人不滥用自己的物乃系公共利益之所在。”这说明A.罗马法以维护贵族利益为宗旨 B.罗马法公平正义的法理原则C.罗马法强调集体利益 D.罗马法一定程度维护平民利益〖答案〗B〖解析〗罗马法规定“相邻一方不得将污染的水排放到邻人土地中”“要进行建筑的人应当在自己的房子与邻居的房子之间留出12步距离”,而且《法学阶梯》明确人们不能滥用自己的权利损害公共利益,这说明罗马法在处理相邻关系方面注重维护公共利益,同时带有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意图,说明罗马法带有公平正义的法理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的法条没有针对于特定群体,无法得出维护的是贵族利益或者平民利益,排除A、D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故选B项。14.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 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答案〗D〖解析〗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因此出现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浮世绘,满足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无关,排除A项;文明开化日本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文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5.15世纪后期,桑尼·阿里即位后沿尼日尔河大力扩张,占领马里帝国中心城市廷巴克图,正式建立桑海帝国。桑海最盛时期,疆域空前辽阔。然而,16世纪末帝国就瓦解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马里王国的牵制 B.阿克苏姆王国的封锁C.印第安民族的兴起 D.摩洛哥军队的入侵〖答案〗D〖解析〗桑海亡于外国侵略,D项符合题意;马里被桑海灭亡,A项不正确;阿克苏姆王国是4世纪鼎盛的强国,与桑海衰落无关,排除B项;印第安民族在美洲,排除C项。16.“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这段话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体现的是A.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B.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C.工业革命摧毁了印度传统棉纺织业D.工业革命客观上促进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是历史的进步〖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殖民侵略打击了印度的棉纺织品,摧毁了印度传统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殖民侵略客观上改变了印度传统经济结构,促进其向工业社会迈进,有其积极影响,故选D;题干要求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待材料,由此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殖民侵略对印度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作用,ABC选项均不能体现社会转型情况,故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分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答案〗(1)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任意4方面)(2)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任意3点)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任意3点)(3)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任意2点)〖解析〗(1)根据材料一“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和材料二“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可知5-9世纪的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而此时的西欧是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根据材料一“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和材料二“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可知5-9世纪的中国从魏晋至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而同时期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和材料二“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可知5-9世纪的中国佛教本土化并从属于世俗政权,而同时期的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之上;根据材料一“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知5-9世纪的中国实行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同时期的西欧是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和材料二“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可知5-9世纪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而同时期的西欧则是与世界的联系较少。(2)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秦代就已经实现大一统,历经秦汉两代的制度建设和政治建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基本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汉族力量衰落,这两大势力之间经过数百年的博弈,在此过程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的走向融合,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国力强盛,因而社会较为开放和包容,这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数百年的动乱,为华夏注入新鲜血液,因而隋唐时期进行了许多制度创新如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这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一直盛行的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因而中国多次实现大一统;西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对于地中海地区的征服是建立在武力之上的,缺少真正的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因而罗马灭亡后,西欧未能再次实现统一;根据材料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可知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根据材料一“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可知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根据材料一“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可知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建设,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后世尤其是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中国的疆域版图进一步扩大,因而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重大制度创新,例如科举制,这为以后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发展,开始突破民族的地域性局限,亦即历史最初向世界历史转变,大体始于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商贸利益的追逐日益加剧,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成了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世界交往,引起了狂热的殖民扩张和商业革命,直接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主义为建立和扩大世界市场,就必须消灭各个国家和民族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那些地域和人为设置的种种障碍,都被资本的膨胀和扩张所冲破,资本主义为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更多更大的空间,各个民族的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摘自于沛《从大历史观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材料二近一百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世界性经济危机会带来重大的世界性政治后果:一是在相关国家内部引发社会与政治危机,并因此影响国际政治;二是打击自由民主资本主义模式的声望和吸引力,刺激新的替代性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出现:三是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重塑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格局;四是冲击既有国际规范,甚至导致国际秩序的根本性变革。——摘编自王立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与世界政治的百年轮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历史”形成过程的特点,并说明该过程对世界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选取任意一点“世界性政治后果”,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选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特点: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由西方国家主导);主要方式是殖民扩张和暴力掠夺;科学技术起到重要作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同步。影响:对世界:确立了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推动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对西欧:推动了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对亚非拉地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进程。(2)论点: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的两种选择影响世界政治。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世界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8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面对危机,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实行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企图转嫁危机,形成欧洲、亚洲策源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面对危机的另一种选择是加强国家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新政,最终让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以保存发展。综上所述,面对危机,两种决择,两条道路,结果对世界造成深远影响,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也认识到人民需要民主,反对独裁专制。〖解析〗(1)特点:根据“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商贸利益的追逐日益加剧……”可得出西方占据主导地位(由西方国家主导);根据“资本主义为建立和扩大世界市场,就必须消灭各个国家和民族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可得出主要方式是殖民扩张和暴力掠夺;根据所学可得出科学技术起到重要作用;结合材料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可得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同步。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对世界、对西欧、对亚非拉等不同地区的影响角度进行概括。即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即可。(2)根据材料中信息和结合题干要求,从经济危机与世界政治的角度来自拟论点,由材料中“在相关国家内部引发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改变其内外政策,并因此影响国际政治”,从这一角度拟题论述更为容易。因为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同国家选.择的不同道路,给自己国家和世界政治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美国实行新政,缓解危机,世界人民一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赢得二战胜利,最终保卫了民主制度。坚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最后总结升华。19.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史学界存在分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4世纪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使近东地区战争连年不断。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不仅控制了地中海的商业通道,致使北路交通基本断绝。欧洲商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西欧国家组织多次探险,希望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二如果从整体上讲,他们(土耳其人)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们的声名狼藉的消极和保守主义而增加向东方交通的困难……葡萄牙海外探险先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被威尼斯商人和阿拉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供应商合同管理准则
- 网络剧改编编剧聘用范本
- 食品原料采购废标条件说明
- 商场钥匙管理规范
- 钢琴租赁合约
- 艺术品租赁担保合同
- 2025年山西忻州市水利局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卫生学校招聘工作人员3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聊城高唐县12345市民热线服务平台招聘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章丘广播电视台招考工作人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附答案)
- 关于历史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的讨论 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 旅游者对鼓浪屿旅游产品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 人教版初二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小结与复习》课件
- 科技水晶质感产品推广PPT模板
-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六版-课后-答案
- 老化箱点检表A3版本
- 消防设施验收移交单
- 光伏发电项目并网调试方案
-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表(学生用)
- 2022年自考4月英语真题带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