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_第1页
第十一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_第2页
第十一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_第3页
第十一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_第4页
第十一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朱东明第十一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内容提要

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ATP是人体一切活动的直接能源;而糖、脂肪、蛋白质等是间接能源。由于ATP在体内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身体活动的需要,所以必须是边分解边合成。ATP再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能从间接的能源中获得。Margaria曾计算了体内能源物质最大供能的总容量和输出功率,并比较了它们之间各自的特点,把能源物质按无氧供能和有氧供能分成了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一)磷酸原系统

磷酸原系统是由ATP和CP组成的系统。ATP在肌肉内的储量很少,若以最大功率输出仅能维持2秒左右。肌肉中CP储量约为ATP的3~5倍。CP能以ATP分解的速度最直接的使之再合成。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高能磷酸化合物,故称为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

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钟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依靠ATP-CP系统。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测定磷酸原系统的功率输出,是评定高功率运动项目训练效果和训练方法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乳酸能系统

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其特点是,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由于该系统产生乳酸,并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乳酸水平是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最常用指标。

乳酸是一种强酸,在体内聚积过多,超过了机体缓冲及耐受能力时,会破坏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态,进而又会限制糖的无氧酵解,直接影响ATP的再合成,导致机体疲劳。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意义在于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以应付机体的需要。该系统是1分钟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如400m跑、100m游泳等。专门的无氧训练可有效提高该系统的供能能力。

(三)有氧氧化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从理论上分析,体内储存的糖特别是脂肪是不会耗尽的,故该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可认为无限大。但该系统是通过逐步氧化、逐步放能再合成ATP的,其特点是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才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其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练什么练多少怎样练训练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

1.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2.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从而有效地组织训练活动。不同项目群各竞技能力基础条件的作用构成因素竞技表现竞技能力

体能

技能

战术能力

心理能力

运动智能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知识运用竞技能力结构图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身体形态素质机能身高、坐高、臂长、足长头宽、肩宽、三围、体重去脂体重、心脏面积等。安静心率、最大心率、肺通气量、血压、血型、血红蛋白、CP、ATP、血乳酸最大浓度等。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与协调素质、平衡能力素质和韵律素质。主要要素主要指标如图:体能主要指标要素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情绪智力动商MotorQuoient,MQ概念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智力商数,系个人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被试成绩相比的指数,是衡量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其包括导商(LQ)等。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狭义的动商是指个体的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身体运动的能力,是人的运动天赋水平和运动潜能发挥能力。广义的动商是指一切通过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身体运动、生产劳动、生活行动的特质和能力。特征表现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其包括文商(CQ)。当前认为智力由三种能力组成: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主要领域: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运动素质、运动心理、身体机能影响因素基因、饮食、环境、教育IQ=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100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由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后天调控共同决定。研究学者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1914)首先提出的。1、1965年美国人高尔曼,提出了所谓情商的概念EQ。2、多国学者研究不断深入,理论不断完善,发展历程较漫长。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2012年提出,并于2013年4月在南京理工大学专门成立动商研究中心。

3.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中,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分层次的。核心的竞技能力由运动项目的特征决定。只有针对适应项目特征需要的训练内容进行重点训练,才能使个体竞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更加符合比赛的需要。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积木模型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木桶模型非衡特性:是指不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有着不同的特点,并且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现不均衡状态,这种普遍存在的特性,称之为非衡特性。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科学设定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2.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3.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4.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一、原则释义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竞技状态的周期性规律。优秀运动员完整的竞技生涯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训练阶段、高水平的最佳竞技训练阶段和竞技保持训练阶段。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

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分肌肉及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先天、后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不是短时间能够有效的。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2.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在运动负荷的刺激下,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却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如果训练不能够做到持续、系统,已经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甚至丧失。运动技能的获得实际上是经过训练后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有关中枢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暂时性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支配运动器官、骨骼和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只有经常反复强化这种暂时性神经联系,才能够使动作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并避免技能的逐渐消退。

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适应、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着明显的时限性。在机体高度的紧张动员之后,必然要进入一个调整阶段,以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恢复,然后重新动员起来进入新的训练阶段。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2.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3.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中小学运动代表队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班初级形式初级业训形式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专项业余体校中级形式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中级形式中级业训形式高级业训形式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解放军、行业系统、高校代表队国家集训队高级形式

我国各级训练组织形式示意图我国运动员人才梯队训练的金字塔结构我国三级训练体制及相应训练阶段优秀运动队业余体校竞技体校中小学课外训练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1)制定各项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2)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3)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一、原则释义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1.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集群性需求,运动训练活动也是如此。竞技体育也是集群性的社会活动,运动竞赛只有与对手在一起竞技才有意义,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每个运动员通过与同伴的交流,通过相互的合作与协助,会明显地提高训练的积极性与训练效果。

2.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以及在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的特点,包括决定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教练员的业务水平,对训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训练所处的阶段和具体要求,以及气候、场地、器材等外界环境,都各有不同,又无时不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同一名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在不同阶段、不同时刻的表现,不同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也都对训练的内容和组织实施提出明显不同的要求。

3.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训练学要点1.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2.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一、原则释义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1.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所产生的相应变化也越明显,人体的竞技能力提高得也越快。

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运动员机体承受训练负荷时,会产生应激性的反应。当负荷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阈值时,运动员机体会出现劣变反应。

3.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不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超量恢复高原现象

定义:优秀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中,在专项提高训练中达到较高的水平后,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这在运动训练学中被称为“高原现象”。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训练负荷的结构属性:指的是运动员在训练各阶段承受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组合关系,不同强度与量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最佳的负荷结构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训练负荷的机能属性:是指运动负荷对供能系统作用的方向性。训练负荷的个体属性:是指运动员之间在承受等的负荷时,其对机能和训练效果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

2.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适宜训练负荷的标准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能够完成预定的训练任务,运动员有机体能够承受;能够促使运动员各各上能力产生定向变化;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构成适宜的组合;负荷安排的节奏与保证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能产生良性的后续效应,即要保证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负荷量可用持续的时间、一次练习或若干练习所完成的工作量等指标予以表述,而负荷强度常常使用速度、远度、高度、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等指标。

3.科学地探求负荷量的临界值负荷量度的增加会带来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越接近运动员承受能力的极限,效果就越明显,因而训练组织人员总是在寻找这一负荷极限。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准确掌握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在没有抉择把握的情况下最好留有余地,以免过度训练的出现。4.积极采取帮助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1)训练学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一、原则释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1.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