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202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青州市202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青州市202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青州市202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青州市202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州市202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些年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近日,江苏一学校20多名学生家长联名举报一位数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随后当地教育局对此展开调查并认定为变相体罚,进行了通报批评。记者了解到,曾有老师因为学生课堂上顶撞自己,就把该学生带到办公室扇了两个耳光,用脚踢了几下,又将该学生带到班级,让班上学生每人打他一巴掌。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重建家校信任,打破“猜疑链”,双方必须就能否实施惩戒、由谁来实施惩戒、惩戒的形式和程度这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教育本身含有“惩戒”之意,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存在隐患。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已然成为当务之急。(选自2018年5月7日《半月谈》)材料二: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对教育惩戒望而却步,在管理学生上采取不作为的做法。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采访中,多位受访校长、教师反映,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严禁教师体罚等规定三令五申,而对力挺教师适度行使惩戒权却“缄口不言”。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你们整个学校都在欺负我孙子!”前不久,一位老人情绪激动冲进了孙子所在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因为其孙子在学校上课不听讲考试不答题,班主任严肃批评了他。孩子回家告诉了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冲进了校长办公室。从一些新闻中可见端倪:老师批评学生只考3分,被家长暴打致住院;孩子座位被调整,家长投诉要求换班主任;老师通报孩子成绩,被“后进生”家长要求登门道歉;孩子犯错被叫家长,家长带着律师和录音笔来校对峙……一小学生家长曹林说:“适度惩戒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我对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持保留态度。”他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每个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认为,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摘编自2018年12月10日《钱江晚报》)材料三: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22日。《规则》明确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同时,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适用情形以及教育惩戒的方式作出规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申素平认为:“它给了教师一份指引,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同时,《规则》也能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知道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对与错,知道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犯错时被教师教育惩戒也能心服口服,从而能够主动约束自己,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规则》也为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实施的教育惩戒,给予申诉的权利。”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认为,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比如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对学生惩戒方式包括罚站、增加值日次数、放学后罚留教室、警告、退学等;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教师的惩戒方法还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选自2019年11月29日人民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滥用惩戒权现象的发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没有法律保障的教育惩戒,随时存在隐患。B.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导致执纪和维权的失衡。C.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是很多老师被迫放弃惩成这种教育手段的主要原因。D.很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明确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多种方式,有的国家还允许罚款和责打。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通过教师滥用惩戒权的现象阐明给教师惩戒权立法并构建完整的法规体系的迫切性。B.材料二引述一些新闻中的报道意在证明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C.有的家长担心,如果赋予学校和老师惩戒权,老师们对“度”的把握很难统一,如果惩戒不当,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D.《规则》明确告诉教师,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应当用批评、留校、罚站、适当的体育训练四种方式,进行惩戒。3.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你是聪明的姐古华胡玉音对于自己能够活下来,能够熬下去,还居然会和秦书田相爱,常常感到惊奇。每次挨斗挨打、游街示众后,她被押回客栈,就觉得自己活够了,只剩下一丝丝气没断了。她曾经打算选下一个好点的日子死去。是的,死是自己的最后一件紧要事,一定要选个好点的日子。而且要死个好样子。她曾经好几次走到玉叶溪的白石桥上,望着溪水发呆。每一次,胡玉音来到桥上,低头一见自己落进水里的影子,就伤心,就哭:玉音啊,这就是你吗?你是个坏女人?你害过人?在镇上,你有什么生死对头?没有啊,没有!玉音在镇上蚂蚁子都怕踩得,脸都很少和人红,讲话都没有起过高腔,小娃儿都没有欺负过一个。你为人并不势利、刻薄,吝啬钱财,当初还周济过不少人……那又是为哪样啊?你不害人,不恨人,不势利,没有生死对头,人家还要整你、恨你、斗你?……你是作了什么孽啊,要落得这样苦命,得到这样的报应!这个世道对自己太不公道,太无良心!每每想到这里,她就哭啊,哭啊,感到委屈,感到不平,就有了气!“我偏不死!我为什么要死?我犯了哪样法,哪样罪?我为什么活不得?”她站在桥上,几次都没有跳下去。她就是不该一眼就看清了水里的那个自己……有一回她三天三晚水米不沾牙。第四天早上,她去扫街,晕倒在青石板街上。秦书田把她背回客栈来,像劝亲人一样地劝她,像哄妹儿一样地哄她,打了一碗蛋花汤喂她。秦书田一边喂她一边哭。她还从没见过秦书田哭。这个铁帽右派无论是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街,都是笑眯眯的,就和去走亲家、坐酒席一样。他乐天,不知愁苦。可如今,秦书田为了她,反倒哭了,使胡玉音冷却了的心,感到了一点点人世的温存。在胡玉音的病床边,秦书田还轻轻地哼《喜歌堂》里的《铜钱歌》给她听:“一个铜钱四个角,两个铜钱几个角?……”秦书田三个铜钱、四个铜钱地唱下去。“你是聪明的姐、聪明的姐啊”,每唱到这一句,秦癫子就眼里含着泪花,忧伤地看着胡玉音。什么意思?“你是聪明的姐”啊,为什么要作践自己?为什么不活下去?古老的民歌,一声声呼唤着,叮咛着。也许正是这古老的从小就会唱、爱唱的歌,唤醒了胡玉音对生的渴望。她开始留心秦书田这个人。游街示众他总是俨然走在前头。接受批斗总是不等人吆喝、挥动拳脚,扑通一声先跪下,低垂下脑壳。人家打他的左边耳光,他就等着右边还有一下。本镇大队的革命群众和干部讲他不算死顽固。开初胡玉音有些看不起他,但后来就是自己学不起。有人讲“这个新富农婆真顽固”。她所以还活着,还因为另一件事给了她强烈的刺激。就是那一回,外地来的那班无法无天似的男女红卫兵,讲着北方话或是操着长沙口音,把公社书记李国香也揪了出来,颈脖上挂着双破鞋游街!……这天游街回来,她心里竟然感到快活。她甚至有时神思狂乱地想:嗯,要是李国香去掉她的官帽子,自己去掉头上的富农帽子,来比比看!叫一百个男人闭着眼睛来摸、来挑,不怕不把那骚货、娼妇比下去……大雷雨的那个早上,那个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早上,老天爷成全了他们的罪孽……谁会想到罚两个“新五类分子”打扫青石板街,还会发生……?人们被瞒过了。也许是大环套小环一般的运动,走马灯一般的上台和下台,反复无定、朝是夕非的口号,使他们眼花缭乱,神经疲乏了。秦书田和胡玉音两个五类分子出工非常积极,还抢队上的重活、脏活做。铁帽右派和新富农寡妇,背着镇上的革命群众非法同居了。他们就像一对未经父老长者认可就偷情的年轻人,时时感到胆战心惊。只有畸形的生活才有畸形的爱。他们明白这种胆大妄为是对他们的政治身分、社会等级的一次公然的挑战和反叛。晚上,他们从来不点灯。胡玉音总是枕着秦书田的手臂睡。书田哥常常哼《喜歌堂》给玉音听。“你又哭了?都是我不好,总是爱提些老话,引得你来哭。”“书田哥,不怪你。是我自己不好,我命大,命独。我不哭了,你再唱支《喜歌堂》来听……”秦书田又唱了起来:我姐生得像朵云,映着日头亮晶晶。……胡玉音不觉地跟着唱,跟着和。天下有路一百条呦,能走的有九十九。剩下一条绝命路呦,莫要选给我姐走。……大约是春天过完了,夏天开始的时候,“喜”悄然无声地姗姗来迟了,而且是在这种苟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的年月里来了。为什么不早点来?……“八字”先生讲她“命里不主子”,“子”究竟来了,虽然来得迟,来得不是时候。整整过了一个月,胡玉音对自己的身孕有了确信无疑的把握之后,才把自己“坐了喜”的事告诉了秦书田。秦书田这才明白了玉音这段时间既对他亲密又和他疏远的原因。他扫把一扔,紧紧地抱住胡玉音,又是笑,又是哭。“玉音,我们向大队、公社请罪,申请登记结婚吧!”秦书田把脸埋在玉音的胸前,像梦呓地说,“这本来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人家会不会准?或许,我们这是罪上加罪。”胡玉音平静地回答。“我们也还是人。哪号文件上,哪条哪款,规定了五类分子不准结婚?”秦书田双手扶着她,颇有把握地说。“准我们登记就好。就怕这年月,人都像红眼牛,发了疯似的,只是记仇记恨……”(《芙蓉镇》节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记叙了挨斗、寻死、作践自己、唱《铜钱歌》、同居、怀孕等情节。B.本文以写人为主线而非以叙事为主线,突出主要人物性格心理的展示,淡化了故事情节的叙写。C.作者通过胡玉音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物的命运不是由社会环境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物自己决定的。D.前文写秦书田哼唱《铜钱歌》与后文写唱《喜歌堂》的作用一样,都是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2.胡玉音选择“生”而放弃“死”,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3.你认为胡玉音与秦书田的结婚申请会不会被批准?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洁说李贽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否则果有片善寸长,纵身为大人王公,无不宾也。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然则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也。予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无遗人;无遗人,则无人不容;无人不容,则无不洁之行矣。然则言天下之能容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予之好洁,不亦宜乎!今世龌龊者,皆以予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谓予自至黄安,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自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终年独坐,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此难与尔辈道也。夫空谷足音,见似人犹喜,而谓我不欲见人,有是理乎!第恐尚未似人耳。苟即略似人形,当即下拜,而忘其人之贱也;奔走,而忘其人之贵也。是以往往见人之长,而遂忘其短。非但忘其短也,方且隆礼而师事之,而况知吾之为偏爱耶!何也?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必欲与之为友,则不得不致吾礼数之隆。然天下之真才真聪明者实少也,往往吾尽敬事之诚,而彼聪明者有才者,终非其真,则其势又不得而不与之疏。且不但不真也,又且有奸邪焉,则其势又不得而不日与之远。是故众人咸谓我为无目耳。夫使我而果无目也,则必不能以终远;使我果偏爱不公也,则必护短以终身。故为偏爱无目之论者,皆似之而非也。今黄安二上人到此,人又必且以我为偏爱矣。二上人其务与我始终之,无使我受无目之名也。然二上人实知余之苦心也,实知余之孤单莫可告语也,实知余之求人甚于人之求余也。余又非以二上人之才,实以二上人之德也;非以其聪明,实以其笃实也。故有德者必笃实,笃实者则必有德。二上人吾何患乎!故作好高好洁之说以贻之。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下人,故心虚下:在……之下B.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恨:仇怨C.方且隆礼而师事之事:侍奉,对待D.二上人其务与我始终之务:务必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自己“所不能下者”,在于其心性高洁,爱好高雅。B.作者住在龙湖后,整天锁着门,让方丹山有“好一个四方访友不遇”的讥笑。C.作者之所以闭门谢客,原因之一在于无可见之客,其实内心是孤独寂寞有苦难言。D.文章最后一段列举黄安二上人的例子,目的在于反驳众人对“我”的误解,同时也表现出对两位上人的赞誉之情。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则言天下之能容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予之好洁,不亦宜乎!(2)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4.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试概括作者的性格特征。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注)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6、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7、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8、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就是次要人物也生动丰满。请从《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中任选一个次要人物,结合书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抒情文字。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游,本来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放松心情、学习锻炼的好机会。然而,出行安全却成了困扰学校、家长的难题。关于“游不游”,家长们想法不一。有家长说:“孩子人数多,容易出安全事故,最好不要组织学生到户外春游、踏青。”有家长说:“如果因为害怕出事,就不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大自然、开阔视野、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长多方面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到底“游不游”,你有怎样的思考和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B2.A3.①教师方面: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规范,近些年来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多数老师在管理学生方面无作为。②家长方面:家长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③国际形势方面:国际形势的驱动,很多发达国家都要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权的法律法规。【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此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导致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文句“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选择‘明哲保身’,形成‘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的氛围”可知,是“执纪和维权的失衡”,让一些老师“明哲保身”,“不想管、不能管、不敢管”,故此项表述因果倒置了。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项,“意在证明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引述一些新闻中的报道意在说明教师不敢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原因。C项,“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六段“如果惩戒不当,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可知,惩戒权的使用并不是一定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文是“可能”。只是一种推测。故此项将未然当已然了。D项,“教师应当用批评、留校、罚站、适当的体育训练四种方式。进行惩戒”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原文说“当孩子犯错时,你这么做没问题,批评、留校、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适当的体育训练都无可指摘”可知,文章并非只有这四种方式,且“罚站”是“不超过一堂课的站立”。此项曲解了文意。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本题要求概括分析“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具体而言,依据原文材料一第三段“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惩戒权有理可循,但是尚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可知,教育惩戒有一定道理,但是法律中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限制教育惩戒的程度或方式,而在规范有漏洞的同时却不断有惩戒过度的事件,因此焦点问题的不断爆出和亟需法律规范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的原因之一;依据材料二第七段文句“社会上一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老师因为担心‘惹事’而不愿行使教育惩戒权,这是无奈的自我保护”可知,教育惩戒权力的形式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家长的过度“保护”会为教育的正常进行带来一定的障碍;依据材料三第三段“国际趋势促使我国必须健全教育惩戒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都有教育惩戒权的明确规定”可知,教育惩戒不单单是国内的话题,而是对教育惩戒的规范性规则的制定是国际趋势,为了与国际趋势相符,我国制定相关法律也应尽早提上日程。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2、1.D2.①胡玉音自己看清了自己。没有害过人,还周济过不少人;她自己看清了世道了对自己太不公道,太无良心,她感到委屈、不平,她于是决定“偏不死”。②胡玉音冷却的心感受到了一点点人世的温存,唤醒了胡玉音对生的渴望。秦书田陪着她,给她唱《铜钱歌》,劝她、哄她,护着她。③外地来的红卫兵把公社书记李国香揪出来批斗,颈脖上挂着破鞋游街,这给了胡玉音强烈的刺激。④后来有了身孕,增强了求生的欲望。3.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会被批准。因为①他们“铁帽右派”、顽固的“新富农寡妇”等身份地位,决定他们的结婚申请不会被批准。②秦书田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人:“我们向大队、公社请罪”,“我们这是罪上加罪”。③当时的社会很特殊——口号是反复无定、朝是夕非,运动是大环套小环一般,秦书田就认为“这本来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④“他们明白这种胆大安为是对他们的政治身分、社会等级的一次公然的挑战和反叛”。⑤他们背着镇上的革命群众非法同居,并且未婚先孕,违背了当时的价值观、是非观。

参考答案(示例二):会被批准。因为①本镇大队的革命群众和干部认为秦书田不算死顽固。②胡玉音为人并不势利、刻薄,吝啬钱财,当初还周济过不少人③两个人出工非常积极还抢队上的重活、脏活做④我们也是人。没有文件规定五类分子不准结婚。⑤走马灯一般的上台和下台,批斗人的也可能被批斗。⑥他们相爱、真诚相爱。⑦他们有了孩子。【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都是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错误,由“秦书田还轻轻地哼《喜歌堂》里的《铜钱歌》给她听:‘一个铜钱四个角,两个铜钱几个角?……’秦书田三个铜钱、四个铜钱地唱下去。‘你是聪明的姐、聪明的姐啊’,每唱到这一句,秦癫子就眼里含着泪花,忧伤地看着胡玉音”可以看出前者没有表现喜悦之情。故选D。2.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和分析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阅读相关段落,重点分析描写人物的句子,并用精准语言概括分析其中原因,然后分点作答。由“你害过人?在镇上,你有什么生死对头?没有啊,没有!玉音在镇上蚂蚁子都怕踩得,脸都很少和人红,讲话都没有起过高腔,小娃儿都没有欺负过一个。你为人并不势利、刻薄,吝啬钱财,当初还周济过不少人……那又是为哪样啊?你不害人,不恨人,不势利,没有生死对头,人家还要整你、恨你、斗你?……感到委屈,感到不平,就有了气”可知,胡玉音自己看清了自己。由“秦书田为了她,反倒哭了,使胡玉音冷却了的心,感到了一点点人世的温存”可知,胡玉音冷却的心感受到了一点点人世的温存,唤醒了胡玉音对生的渴望。由“外地来的那班无法无天似的男女红卫兵,讲着北方话或是操着长沙口音,把公社书记李国香也揪了出来,颈脖上挂着双破鞋游街!……这天游街回来,她心里竟然感到快活。她甚至有时神思狂乱地想:嗯,要是李国香去掉她的官帽子,自己去掉头上的富农帽子,来比比看”可知,李国香被批斗,给了胡玉音强烈的刺激。由“大约是春天过完了,夏天开始的时候,‘喜’悄然无声地姗姗来迟了”可知,胡玉音后来有了身孕,增强了求生的欲望。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通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合理。本题认为会批准和不会批准都可以,关键是理由充分。如果认为“不会批准”,就应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等进行分析;如果认为会被批准,就应当从人性的美好善良、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论证。【题目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3、1.D2.C3.C【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2.试题分析:这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4、1.B2.B3.(1)既然这样,那么说天下能容纳他人的人,原本说的就是天下心灵极其纯洁的人。我喜欢心灵纯洁,不也很应该吗!(2)好友难以遇到,如果我不用最高的礼仪尊敬他们,不像侍奉老师那样虔诚地侍奉他们,那么那些聪明贤德的才干之人,又怎么肯成为我的朋友呢!4.①品性高洁,性情高雅。②蔑视权贵,厌恶谄媚。③面对诽谤,泰然处之。④对待友人,诚心诚意。⑤看重学识,注重品行。(答出四点即可)【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B项,“恨”是遗憾的意思。故选B。2.本题考查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原文,将问题带入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问题相关的内容,然后作出判断。B项,通过文中“今世龌龊者,皆以予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谓予自至黄安,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可知,作者并不认为自己“狷隘而不能容,倨傲而不能下”,其后则有其为自己辩护的言辞,作者举出“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龌龊者对自己造谣,作者并没有“锁门拒友”的行为。故选B。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句中“然则”,既然这样;“固”,原本,本来;“宜”应该,合适。(2)句中,“若非”,如果不是;“至”,极;“曷”,怎么。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试概括作者的性格特征。通过文中“予性好高”和“予性好洁”的表述可以看出,作者“品性高洁,性情高雅”;而作者说自己“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可知,作者“蔑视权贵,厌恶谄媚”;作者反驳“今世龌龊者”对自己的额诽谤,最后说“此难与尔辈道也”,可见作者“面对诽谤,泰然处之”;作者阐述了自己对待友人的态度以及分析了为什么这样的原因,“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可见作者对朋友“诚心诚意,礼节周到”;而作者提到“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可知作者交友是“看重学识,注重品行”。考生根据上述分析可总结出答案,答出四点即可。【题目点拨】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参考译文:我性格喜欢高雅脱俗,喜好高雅脱俗便有傲慢不恭、不能降低身价之嫌。但是,我不愿降低身价,是不愿在那些倚仗权势和财富者面前降低身价啊;否则,哪怕稍有一点长处或好处的人,即使是别人的奴仆,我也没有不愿拜见的。我的性格喜好心灵纯洁,喜好心灵纯洁便有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之嫌。但是,我虽有不能容人的毛病,不能容忍的却是那些趋炎附势、谄媚权贵富豪的人啊;否则,果真有一点小的长处或好处,纵使身为王公大人,没有不把他当作朋友的。能降低自己身价,所以虚心;虚心的人,所以收获的就多,所以那人的品格也就更加高尚。这样看来,说天下能降低身份的人,原本说的就是天下最喜欢高雅情趣的人啊。我爱好高雅情趣,不也适宜吗!能取人之长,一定不会遗留人家一点长处,不遗弃人家一点长处,没有什么人不能容纳的;没有什么人不能容纳,那心灵就没有不干净的了。这样看来,说天下能容纳他人的人,原本也说的是天下心灵极其纯洁的人了。我喜欢心灵纯洁,不也很应该吗?现代社会肮脏龌龊,都认为我心胸狭窄、缺乏容人胸怀,傲慢不恭、不能屈居人下。说我自从到了黄安以后,整天锁着门让方丹山有“好一个四方访友不遇”的讥笑;自从住在龙湖后,虽然不锁门,但是人家到门口却遇不见人,抑或见着面也不以礼相待,纵然有一两个以礼相见者,不久就厌弃了。这些世俗人就是这样谈论我啊。殊不知我整天闭门谢客,整天有想见见超过自己的人的思想啊;整年独坐家中,整年都有见不着知己的遗憾啊。这些很难和你们这些人谈啊。我犹如身居空寂的山谷中,听见了脚音,见到了像人的动物还高兴不已呢,居然说我不愿见人,有这种道理吗?只怕他们还没有变成人啊!假使略微像人形,我当即下拜,忘记了此人的低贱;为之奔跑,忘掉了这人的尊贵。因此,我往往见到人家的长处,忘掉了人家的短处。不只忘掉他的短处,还将拿隆重的礼仪来像对待老师样对待他,何况知道我这纯属一种偏爱啊!为什么呢?好友难以遇着啊,如果不是我尊敬礼仪的尽心,师侍的至诚,那么,那些聪明贤德的才干之人,又怎肯成为我的朋友呢!一定想要和他成为朋友,那就不得不尽到我隆重的尊敬的礼数。可是,普天下真正有才学真正聪明的人实在少啊,往往我尽到了尊敬的诚意,而那些所谓的聪明的有才干者,最终不是真的,那么,从那情势看又不得不和他疏远啊;更何况不但不真,还是一些奸邪的小人呢,那从情势来看,又不得不一天天地和他疏远啊。因此,大家都认为我有眼无珠。假使我真的有眼无珠,那一定不能和他保持长久;假使我果真偏爱有私心,那一定终生护短。所以认为我有偏心。有眼无珠的谈论,都属于表面看来正确而实际是错误的。现在黄安有两位高人到这儿来,人们一定将认为我是出于偏心了。二位高人他们务必和我始终保持友好关系,不要让我受有眼无珠的骂名!二位高人实在了解我的苦衷,实在知道我的孤单和有苦难言啊,实在知道我求人超过人家求我啊。我不仅因为二位高人有好的才干,而实际上还因为二位高人有美好的品德啊;不仅因为他们聪明,而实在还因为他们淳厚朴实啊。所以说,有美德者一定会淳厚朴实,淳厚朴实者一定有美德。面对这二位高人,我还担忧什么不能相处长久呢!所以我写下了这篇好高好洁的文章来赠送他俩。5、1.C2.①比喻:雪样明,②用典:苏武典,表达矢志不渝、忠君爱国之情;三径典,表达对朋友的殷殷祝福,隐居、与知音往来;③虚写想象:表达自己坚守气节,不易节操,忠肝义胆。【解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分析有误,“短棹”五句,转入对丙子(1276)之难的“回忆”。这五句所写乃是南宋临安被破的过程,其惨痛之情状,令作者终身难忘铭心。“短棹浮淮,轻毡渡汉”,是写元军南下。元军渡淮,揭开了亡宋战争的序幕;而元军(元人戴毡笠,故这里以“轻毡”称之)渡汉水,则直接导致了临安的陷落。元军在襄樊战役之后,立即潜兵入汉水,水陆并进,与渡淮元军互相呼应,势如破竹,于是在德祐二年正月,兵临临安城下。“回首觚棱泣”是写作者在北赴途中回望京城宫阙而失声痛哭。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下片中,“路人”五句,写作者引苏武自喻,这是用典抒情。“昔汉家使者”,指苏武,由“路人指示荒台”句看,苏武“曾留行迹”的“荒台”,正在作者眼前。所以,“曾留行迹”,既是写苏武的经历,也是写作者自己遭际。以喻作者与苏武当年处境相同。“我节”两句,是将自与苏武并提并论,苏武持节漠北,最终不改初衷,而作者也同样是“我节君袍雪样明”。作者是奉南宋朝廷的使命北上的,与当年的苏武一样,也是持“节”而行,而且,最终也同苏武一样,虽羁留北方而忠节不改。也同苏武一样,“君袍”,这里是指南宋的服装,他至上都之后,不改变服装,而且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批准。家铉翁身处绝域,不变节,不易服,贞如冰雪,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云“雪样明”;其心迹行事,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所以说“俯仰都无愧色”。结处“送子”五句,是送别陈正言的话,意思有两层,一是趁您堂上“慈颜未老”,正可回去与家团圆承欢,并享三径馀乐。“三径”,即指隐居故园,是用蒋诩故事,也是用典抒情。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归故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二是表示自己不易其节。这层意思是通过回答故人询问的形式来表现的,通过虚写想象,将一片赤城之心寓于委婉的言辞之中,虽不是表面上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读来却更令人感慨不已,由衷叹赞。【题目点拨】古人创作诗歌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深刻的主题。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时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忆这些典故的含义。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6、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初步构思框架”,根据框架图的要素,结合构思的内容分析。“分享阅读”有分班级和小组两种形式,各组分享阅读主要包括“主题”“书目”“作业”等要素,班级分享阅读活动主要包括“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即可,注意字数的要求。7、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能够有差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题目点拨】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8、《边城》:翠翠身世可怜,但她却乐观向上.其父母因为不是正经夫妇,所以注定了以悲剧了此一生.翠翠的父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而自刎,其母也因“愿得一心人,自首不相离”的誓言而殉情,留下了稚幼的翠翠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老船夫,祖孙俩从此相依为命,守着青山绿水与一叶扁舟、一条黄狗愉快度日.贫困却也悠游自在,渡人过河却不收取一分钱财,有时也会献上自己的茶水和草药,当真是安贫乐道,活的如神仙般自在.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麋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而言,考生需要对《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四部经典有所了解,如书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如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物在生活中的表现;然后选出自己最熟悉的一个次要人物,思考与之相关的情节,分析这一情节中展现出的人物特点,最后对此做出评价。如《边城》里的主要人物是翠翠,次要人物有翠翠的妈妈和爸爸,如船总顺顺,如《老人与海》中主要人物是老人,次要人物有孩子,明确了人物之后还要思考相关的情节,如老人捕捉马林鱼,与鲨鱼搏斗,如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等等;明确人物,分析情节之后,还要思考人物的表现,彰显出的精神或者生活态度,并且做出恰当的评价。9、【例文】春游对孩子很重要春天踏青远足本是许多学生所渴望的,正如有教育专家所提醒得一样,春游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次游玩,而是学生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的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更是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东西。如果说对学生春游,学校要担负重大责任的话,那么家长也是同样悬着一颗心。家长们普遍认为,学校春游是一项集体活动,孩子春游是件好事,应该是很安全的,不应阻止孩子参加。有的家长还认为,有些学校不敢组织学生春游,简直就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