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必考点汇总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
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
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⑶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
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爰尔维修。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①顺序性不陵节而施,遵循量.
②阶段性不一刀切,一锅煮
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长善救失
⑤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13、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
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
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
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
(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
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
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
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
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
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8、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9、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2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
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
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
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3、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4、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5、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6、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7、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①政治理论修养
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①语言表达能力
②组织管理能力
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④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①高尚的师德
②愉悦的情感
③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健康的人格
28、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9、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3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①师范教育
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③教师的在职培训
④教师的自我教育
31、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2、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3、师生关系的内容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①专制型
②放任型
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5、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自己
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6、课程的意义:
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7、课程的类型:
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8、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
40、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4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
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2、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
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
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3、课程资源的分类:
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②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③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4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①进行社会调查
②审查学生活动
③开发实施条件
④研究学生情况
⑤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⑥建立资源数据库
45、教学的本质与特点:
本质: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特点: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③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6、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①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②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
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③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
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④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7、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49、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激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50、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原则:
(1)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
(3)直观性原贝h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将直观教具的演示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进行教学。
(6)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来巩固知识。
(7)因材施教原则
(8)量力性原则
51、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
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含了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
5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
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
②实验;
③实习作业法;
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
②情境教学法。
53、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
54、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
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夸
美纽斯最早提出的。
5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
⑤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③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
的学习需要。
⑤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一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5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T上课一作业的布置与反馈T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它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
②了解学生
③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计划
③课时计划
57、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是:
①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要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④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58、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②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5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正确
③教学结构合理
④教学方法适当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要求)
60、作业的形式
①阅读作业
②口头作业
③书面作业
④实践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
③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④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⑤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的时间。
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⑦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⑧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61、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教学情况。
④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同学校密切配合。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62、教学评价的功能:
①诊断教学问题②提供反馈信息③调控教学方向④检验教学效果。
63、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①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根据评价的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64、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发展性原则
③整体性原则
④指导性原则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65、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强调创设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②由关注终结性目标向关注评价的形成性目标发展。
③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④评价方法向综合、多层次、全方位方向发展。
66、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与保证。
②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④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67、德育目标:
即德育活动索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④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68、德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树立鉴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素质。
69、德育过程: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
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
者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70、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
③德育内容
④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
盾。
7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它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③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2、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Q)导向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爰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
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学
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3、德育的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⑥班主任工作
74、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这一方法的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
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75、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①德育目标
②德育内容
③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76、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开展社区教育
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③建立德育基地
④创办业余党校
77、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⑥坚持知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
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78、班级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④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
①促进发展功能
②满足需求的功能
③诊断功能
④矫正功能
79、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0、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81、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2、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③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④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
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
83、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4、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发展目标
②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②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③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介。
8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②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③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8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
②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
8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①权威型
②民主型
③放任型
89、班主任的任务
①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建良好的班集体。
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90、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全面、及时、经常)
②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中心环节)
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⑤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⑥建立学生档案
⑦操行评定
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⑨个别教育工作
⑩班会活动的组织
⑩禺发事件的处理。
91、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
能力。
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9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内容:
①社会实践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科技活动
④文学艺术活动
⑤体育活动
⑥社会公益活动
⑦课外阅读活动
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主要形式)
③个别活动
9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自愿性
②自主性
③灵活性
④实践性
⑤广泛性
94、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
②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
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95、教育研究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科学性
③系统性
④综合性
⑤可验证性
96、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创新性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④伦理原则
••・―
97、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和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③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④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
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价值感和尊严感。
⑤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98、教育研究的意义:
①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99、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研究课题
②查阅文献资料
③制定研究计划
④收集研究资料
⑤分析研究资料
⑥撰写研究报告
100、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题必须有价值
②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③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④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
⑤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101.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
②行动研究法
③质的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
④叙事研究法
⑤观察法
⑥调查法
⑦实验法
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
102、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过程(情
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分为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和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
10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的完成教育工作。
②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调适工作。
④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104、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脑的
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
习才能得到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用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05、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
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06、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法。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是詹姆士,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③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它是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④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它是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⑦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纳赛尔的《认知
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107、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②当时的知觉任务③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有无坚定目的③个人的主观状态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
①原来注意的强度②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③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相互转换的灵活性④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108、感觉的分类:
从感觉器官的角度来划分,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受性与感觉阙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阙限低,反之,感受
性低,则感觉阙限高。
10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效是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10.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①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②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
①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②感觉仅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于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③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还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
理特点制约。
④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111.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选择性②理解性③整体性④恒常性
11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②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④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⑤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113、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
②模像直观
③言语直观
114、记忆的分类:
①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分为
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
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③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分
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④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
内隐记忆。
115、记忆的品质:
①敏捷性
②持久性
③准确性
④准备性
11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②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③活动任务的性质
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⑤识记的方法。
117.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118.有关遗忘原因的学说:
①消退说
②干扰说
③压抑说
④提取失败说
(明明知道对方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成为舌尖现象。)
11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⑦掌握复习的量
120、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①瞬时记忆:编码方式以图像记忆为主。
②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③长时记忆: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12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21、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
①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③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22、想象的功能:
①预见功能
②补充功能
③替代功能
123、想象的加工方式:
①黏合
②夸张
③拟人化
④典型化
124、想象的品质:
①主动性
②丰富性
③生动性
④现实性
⑤新颖性
⑥深刻性
125、再造想象:
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条件:
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要准确、鲜明、生动。
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26、创造想象:
是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
象的过程。
产生的条件:
①强烈的创造愿望
②丰富的表象储备
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④原型启发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⑥灵感的作用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27、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
力。
④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28、言语的种类: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分
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129、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市场化服务型政府》课件
- 养老院老人生活设施改造升级制度
- 养老院老人保健知识普及制度
-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习俗课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等)
- 《科学技术哲学绪论》课件
- 旅店手续转借他人协议书(2篇)
- 2024年生物制药研发与技术转让合同
- 2025年北海货车上岗证理论模拟考试题库
- 2024年午托班学员心理健康辅导合同3篇
- 2025年汉中道路运输货运考试题库
- 华西口腔修复学教学大纲
- 插画设计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 应用国学:修身 立人 济世 成物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大学
- 物业客服年终总结动态PPT模板
- 预防接种门诊的设置
- 雷顿三坐标操作手册
- LY/T 1143-2006饰面用浸渍胶膜纸
- GB/T 30041-2013头部防护安全帽选用规范
-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全套
- 2023年终物业保安工作总结
- 《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2017修订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