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版_第1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版_第2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版_第3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版_第4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专题专题1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常考题型常考题型考向考题考情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2021年6月浙江选考;20年浙江卷,10;20年天津卷,5考查角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查方式:注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中渗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考查,如中国物质生活、交通、大众传媒的近代化及中外文明碰撞与交流等方法点拨方法点拨解题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关键词有时就是历史知识简单的再现和再认,要读懂,要理解,要准确。这类题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和审题时细心就可以做好。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也是出现较多的一种题型。1.依托教材内容,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等知识【解题技法】(1)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的基本知识点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1)衣: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出现了旗袍。(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4)习俗: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从唐山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通车。(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4)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5)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6)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7)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3.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的发展: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2)影视事业的发展: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4.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a.外界因素:列强侵略;两次工业革命。b.政治因素:中国政府的各种改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c.经济因素:洋务运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d.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人员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广。e.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们接受新生活的能力。【典例】(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未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行路难,行路难,逢窄路,真可骇。”据此判断,材料中的这种交通工具是A.由英国人最早发明 B.上海新推出的公共交通工具C.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 D.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运输工具【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1910年”“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末过泥城尘似烟,忽来马路灰扑天”判断得出,这种交通工具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故D正确;汽车由德国人最早发明,故A错误;这不是公共交通工具,故B错误;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标志是洋务运动,故C错误。2.抓住文献材料主旨,直击题目考查相关知识点【典例】(2021年6月浙江选考)右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①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②《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③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④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已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故②正确;谭鑫培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故③正确;有声电影传入中国是在1926年,故①错误;剧照中的服饰是戏剧舞台上服装,不能反映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ABD错误。【解题技法】(1)根据题干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得出考查知识点为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变迁。(2)链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习俗等知识点A.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1)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以来的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到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B.全面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变迁原因外界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商店、银行等,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政治因素中国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经济因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内在因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发展,火车、电灯、电报、电话等传入中国,改变并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教育因素新式学堂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员扩大,加快了新式生活的推广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传播了近代思想,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接受新生活的能力(2)变迁规律: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城市和沿海城市,农村变化相对较小。(3)变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试题汇编试题汇编1.(2021·山东济宁高三5月高考模拟考试·8)20世纪初,在《申报》登载的各式广告中,宣传传统“砖木结构”的低层房屋广告被“钢石”结构的高楼大厦取代;传统的马车、独轮车广告被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取代。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媒介的不断衰落B.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提升C.城市化水平有所提升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钢石’结构的高楼大厦”“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可知这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故选C项;“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不属于媒介,排除A项;材料中只介绍了《申报》中登载的各式广告的内容,不涉及影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民众生活水平依然低下,排除D项。2.(2021·山东滨州高三5月模拟考试·6)“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清末上海某年元宵节上,灯谜“欧洲种(打一字)”的谜底是“伯”,“德律风(打一地名)”的谜底是“电白”,“成汤鸣条之战”(打一名词)的谜底是“商战”等等。这些灯谜A.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B.体现了政府对西学的重视C.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D.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清末上海出现与欧洲人种、电话和商战等相关的灯谜,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故选A项;元宵灯谜是民众娱乐,不能体现政府对西学的重视,排除B项;反映了民众崇洋之风盛行与“商战”灯谜不符,排除C项;白人、电话和商战等灯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不是说明其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3.(2021·广东广州一模·9)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或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妇女的健康美。此举意在A.倡导“五讲”“四美”B.塑造社会的新风尚C.贯彻“双百”方针D.追求工业的现代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提倡尊重和热爱劳动的理念,以此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风尚,故选B项;“五讲”指的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的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与材料中“尊重和热爱劳动”主旨不符,排除A项;“双百”方针是新中国关于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倡导工人、农民和妇女等阶层热爱劳动,“追求工业的现代化”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4.(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测评卷·30)中华民国建立后确立了公历新年的法定地位,但民众对这一节日反应淡漠。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政府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使公历新年由冷清转为热烈,民众认同程度不断提升。这一转变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B.确立了公历新年的主导地位C.体现了传统习俗仍坚如磐石D.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据材料“华北根据地政府通过新年团拜、军民联欢等方式,使公历新年由冷清转为热烈,民众认同程度不断提升”可知华北根据地政府借公历新年的契机联系群众,强化军民关系,获得了民众对公历新年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故选A项;近代社会中,旧历新年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据材料“公历新年由冷清转为热烈,民众认同程度不断提升”体现了传统习俗有所变化,排除C项;当时仍处于战争期间,无暇顾及国民经济发展,排除D项。5.(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10)1955年新中国开始生产第一辆汽车;1979年汽车产量达158.7万辆;1980年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达6882万辆,是前三十年的42倍;2020年中国全年生产汽车2522.5万辆、销售汽车2531.1万辆。材料反映出A.民众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大众心态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C.汽车工业发展适应了社会需要D.中国制造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答案】C【解析】建国以来我国汽车生产量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基本上达到了产销平衡,这说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消费需求,故选C项;单凭汽车一种产品的销售量没法反映民众消费结构变化,排除A项;大众购买汽车是消费心态的变化,不能反映大众心态是否走向开放,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我国汽车产量的提高,并没有体现汽车质量,更没有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排除D项。6.(2021·浙江温州高三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11)民国时期上海有竹枝词道:“汽车来往疾如风,苦煞行人在路中。撞着身时丧性命,岂徒折骨痛无穷。”不久,上海又有竹枝词说:“有轮无马亦飞行,机器开车制亦精。时止时弯真便捷,呼人让路气球鸣。”这反映了A.近代上海交通成就领先全国B.中西合璧是近代习俗的特征C.交通工具更迭速度逐渐加快D.民众对西方文明认识的变化【答案】D【解析】从“撞着身时丧性命,岂徒折骨痛无穷”到“时止时弯真便捷,呼人让路气球鸣”,说明上海人对汽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由排斥到赞颂的变化,故选D项;没有其他地区交通情况的比较,无法得出近代上海交通成就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A项;对汽车的评价体现不出中西合璧,排除B项;材料反映汽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由排斥到赞颂的变化,而不是交通工具更迭速度逐渐加快,排除C项。7.(2021·广东广州一模·6)189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一致决定建造甘肃至新疆电报线,虽线路绵长,经费紧张,工程困难,但“自创议以迄告成,为时仅历两载,而全省(新疆)贯通。”这反映了A.政府试图维护国家利益B.民用通讯业的起步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央集权遭遇挑战【答案】A【解析】1891年俄、英两国蚕食帕米尔地区的边疆危机出现后,清政府中央与地方高层迅速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立即建造甘肃至新疆省城电报线,即清政府试图维护国家利益,故选A项;清政府架设电报线,不属于民用通讯业,排除B项;清政府架设电报线,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排除C项;地方权力过大挑战中央集权,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8.(2021·北京顺义区一模·5)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①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②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④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是促进而非阻碍,故①错误;“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故②正确;“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也是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故③正确;近代化包括交通近代化,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9.(2021·新疆慕华·优策高三第一次联考·9)近代中国内河航运的中外轮船均由英国人控制的税务司管理,在纳税上,华商“照完厘金”,而洋商小轮“止完一正税,或再完半税,相去悬绝”。这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近代航运半殖民色彩浓厚B.表明中国近代化努力取得一定成效.C.清廷为增加税收鼓励华商发展D.近代华商轮船航运业发展十分迅速【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管理内河航运轮船的是英国人控制的税务司,并且在纳税上洋商有着明显的特权和优惠,可知近代中国的航运业是由外国垄断的,体现出近代中国遭受外国侵略,外商在华享有特权,半殖民地色彩明显,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航运业被外国人控制,排除B项;从材料“华商‘照完厘金’,而洋商小轮‘止完一正税,或再完半税,相去悬绝’”,可知洋商在华贸易具有很大优势,不利于华商发展,故不能体现出材料内容是清廷为增加税收鼓励华商发展,排除C项;从材料中外轮船由税务司管理,华商所缴纳赋税远大于外商的赋税,都不利于华商发展,故不能体现出中国的华商在航运业有了很大发展,排除D项。10.(2021·福建新高考适应性测试·9)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A.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B.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C.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D.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答案】C【解析】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能否将对方情报及己方作战命令进行准确传递对交战双方而言至关重要,而作为一种快速信息传递方式的电报其作用不言而喻,清政府对电报发送进行管制的目的即在于此,故选C项;没有其他信息传递方式作对比,无法得出电报是否为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排除A项;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这并不等同于电报仅限军用领域使用,排除B项;电报只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D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D项。11.(2021·河南五县市部分学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0)建于民国初年的福新面粉公司,在全国多地设立麦庄。“各地麦庄收麦的价格、数量和什么时候开始收购,都听命于上海总公司麦务部的指示(一般用电报),而总公司麦务部对各地麦庄的指示亦用电报”,这已成为传统企业向现代转型的主要参数之一。这说明A.民族企业市场意识觉醒B.电报利于推动近代企业的转型C.近代企业制度逐渐完善D.电报成为商家生财的物质基础【答案】B【解析】该企业总公司借助电报能直接指挥各地麦庄,从而提高了决策效率,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拓展市场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企业的制度建设,排除C项;电报成为商家生财的手段不是物质基础,排除D项。12.(2021·浙江宁波高三4月选考适应性考试·10)20世纪初,英商捷足制袜公司经常在当时中国报刊上刊登销售制袜机的广告。图1和图2分别是这一公司1912年4月和8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主要折射出图1君欲每日赚三元乎图2中国醒了A.民主共和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C.改良旗袍成为城镇知识女性流行服装D.外国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思想变革浪潮【答案】B【解析】广告内容由“君欲每日赚三元乎”变为“中国醒了”,说明销售广告由关注经济利益到关注政治形势,反映了商人的营销策略利用时局变化及时调整,故选B项;“中国醒了”只能说明外商利用时局变化去销售制袜机,且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确立,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是英商销售制袜机的广告,与改良旗袍无关,排除C项;广告信息只能看出时局变动,外商借机销售机器,不涉及外人积极投身中国思想变革浪潮,排除D项。13.(2021·浙江温州高三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7)报刊被近人誉为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之一。下表所列20世纪初的画报在办报宗旨上共同指向刊名办报宗旨《启蒙画报》“今人开智宜阅报,臧否人物且勿谈,是非朝政且勿告,我愿小英雄,览画报,启颛蒙,从兹世界开大同。”《时事画报》“仿东西洋各画报规则办法,考物及记事,俱用图画,以开通群智,振发精神为宗旨。”《开通画报》“有开愚故事,特别感化社会之演说,惟望写文寄信本馆,必能说明图画,以扩充耳目。”A.学习西方B.点评时政C.开启民智D.实业救国【答案】C【解析】据材料“今人开智宜阅报”“以开通群智”“以扩充耳目”可知,20世纪初的画报在办报宗旨上都强调开启民智,故选C项;《开通画报》办报宗旨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信息,排除A项;《时事画报》《开通画报》办报宗旨没有涉及点评时政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三种画报都没有“实业救国”的宗旨,排除D项。14.(2021·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7)1909年《大公报》上登载文章说:“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所演的故事里头,有许多的道理很可以劝善戒恶,教人警醒。……中国戏最容易引诱坏了青年的子弟,就是那好戏,也不免夹杂着迷信邪说。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保管他有益处。”这篇文章说明A.电影一定程度上得到时人的接受和理解B.《大公报》成为激进派的宣传武器C.中国还没有实现电影和传统戏剧的结合D.列强利用电影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答案】A【解析】由“人能把爱看戏的心,移在看电影上,保管他有益处”可知,文章认为电影对国人是有好处的,说明当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和接受,故选A项;激进派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1909年”不符,排除B项;文章的主旨是想说电影比中国戏更容易劝善戒恶,而不是说电影和传统戏剧是否结合,排除C项;由“劝善戒恶,教人警醒”可知,作者是想强调电影对国人是有好处的,而不是去说电影是为列强服务的,排除D项。15.(2021·福建泉州一模·9)《申报》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中华民族”一词于1912—1919年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1928年增加到183条,1939年达到372条。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族危机不断加剧B.政府加强民族观念教育C.传统夷夏观被打破D.《申报》强化爱国教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20、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出现的频率迅速增长,说明外来侵略促使民族意识逐渐高涨,反映的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选A项;《申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不能代表中国政府,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排除C项;《申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不会强化爱国教育,排除D项。16.(2021·广东惠州高三模拟考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8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材料二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