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2017年高考“最后三十天”专题透析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好教育云平台--教育因你我而变专题17专题17××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常考题型常考题型考向考题考情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2021年全国甲卷,2021年全国乙卷,2021年广东卷,2021年山东卷,20年全国卷I,27考查角度: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是本专题的高频考点,高考侧重考查儒家思想的传承及其对民族精神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突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和现实意义。考查方式:①时空观念:分析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及原因,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古代中国思想家的理论特点。②史料实证:通过文献、图片等,探究古代中国思想家的主张及儒家思想的演变,并比较其思想异同。方法点拨方法点拨解答历史题的步骤:(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考查两者的所有关系即包括区别与联系。(2)二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3)三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1.依托教材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等知识寻找它们之间的发展脉络。【解题技法】(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基本知识点A.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a、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平社会的愿望。(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5)韩非子主张“法治”,要求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b、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B、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a.汉代儒家思想的渊源与发展由纯粹的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即由开创之初的思想学术的研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由“民本”发展成“君本”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讨论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逐渐转向承认现实的统治秩序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b、“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1)目的:为了适应西汉专制集权的政治意图,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充分的发挥。他远承孔孟,近取荀子,对阴阳五行思想兼收并蓄、发挥改造,构成新儒家的理论体系。(2)内容天之生万物和人类的主宰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识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天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类的主宰,以此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合理性“人副天数”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品质,天人是合二为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天通过灾异以告诫当政者,领会天的意志,缓解人民的负担,社会才会稳定阴阳五行宇宙由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和人这十种成分构成。本来是普通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也有了意志,有了目的,有了道德情感三纲五常董仲舒从儒家五种伦常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中,提出了“三纲”的论点,这既改造了儒家的“礼”,又改造法家的“法”,并把两方面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有机结合起来(3)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董仲舒为汉朝所做的这一理论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C、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a、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1)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2)魏晋以来,佛教、道教的迅速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另一方面三教日趋融合,也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3)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4)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社会风气及士人的道德败坏,朝秦暮楚的臣子屡见不鲜,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君主极力倡导重视气节的理学。(5)宋代,私人讲学之风的极盛和科举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重视经义研究和道德教育的儒家学者。(6)宋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印刷术的进步,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入思考,也为理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b、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c、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典例】(2021年全国甲卷)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答案】B【解析】由材料“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D。2.抓住文献材料主旨,直击题目考查相关知识点【典例】(2021年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解题技法】(1)根据材料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得出考查知识点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2)链接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等知识点A、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汉以后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与主流法律思想。(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还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3)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如“亲亲得相首匿”“以功覆过”等。(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即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B、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C、明清儒学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发展政治批天理——理性存人欲——民本批判君主和三纲——平等限制君主专制——民主人欲天然合理——个性解放经济—工商皆本文化经世致用——务实否定权威,独立思想试题汇编试题汇编1.(2021·河南新乡三模·24)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法、道、墨三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据此可知,这些主张学派论述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政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A.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B.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C.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D.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答案】A【解析】据上表,可知法家“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墨家主张“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充分反映出三家的治国主张具有重民轻天的民本思想,故选A项;道家反对战争,不适应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对礼制的维护,因此也谈不上突破礼制,排除C项;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2.(2021·广东省惠州市高三模拟考试·1)《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孟子否认孔子的弟子中有讲述齐桓公晋文争霸之事,是因为争霸战争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目的在于倡导孟子的仁政,故选B项;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而非诸子百家,排除A项;孟子不是重构春秋争霸历史,而是从未讲解,排除C项;材料强调争霸与仁政的内容,尚未体现分封宗法制度,排除D项。3.(2021·百师联盟高三二轮复习联考山东卷·1)荀子指出,虽然人性本恶,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能够逐渐去恶从善,提出:“涂(同“途”)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据此可知,他主张A.顺应人性B.法律引导C.道德教化D.遵循天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定时空,春秋战国,材料主旨是荀子指出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能够逐渐使人去恶从善,即使是路上的普通百姓(只要能不断)积累善行,不遗余力,都可称之圣人。所以他主张道德教化,故选C项;材料中指出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不是顺应人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个人道德养成可通过后天教化方式予以实现,但没有涉及法律与治国两者的关系,排除B项;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能够逐渐去恶从善,不是遵循天命,排除D项。4.(2021·陕西二模·24)有学者指出,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法家推行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的改革路线。这反映出当时儒法分歧的着眼点是A.君主权力的强弱B.应对现实的路径C.文化重建的力度D.兼并战争的规模【答案】B【解析】据材料“儒家坚信……的路线”“法家推行……的改革路线”可知,儒法两家针对当时的现实局面,提出了不同的治国方案,反映出二者在应对现实的路径方面存在分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二者不同的治国路线,而对于二者对君主权力的看法均未涉及到,排除A项;据材料“以战争取胜为基本追求结果”可知,法家主张战争,这并不属于文化重建,排除C项;据材料“儒家坚信‘礼乐文明’的路线”可知,儒家并不主张兼并战争,排除D项。5.(2021·浙江温州高三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2)汉高祖时“非功不侯,非侯不相”。武帝时,公孙弘出身布衣,年四十“乃学《春秋》杂说”,后武帝复征贤良文学,地方推荐,弘固辞不得乃应征,对策甚合武帝意,被置第一,从此一帆风顺,为相六年,年八十终于相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①贤良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②布衣为相客观上加强了君主专制③公孙弘为相表明“中朝”形成④治《春秋》者拜相体现儒学地位提升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据材料“后武帝复征贤良文学……年八十终于相位”可知,公孙弘通过贤良为官,故①正确;公孙弘出身布衣,最终为相,客观上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皇权,故②正确;“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而公孙弘为相与“中朝”无关,故③错误;公孙弘治《春秋》拜相,说明儒生受到重用,儒学地位提升,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6.(2021·山东菏泽高三3月联考中·2)“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王朝的更替在所难免,帝国制度却稳如泰山。即便在王朝的末年,士人也很少参加造反,顶多是几个‘落第举子’混迹其间”。这主要由于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B.郡县制的推广C.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D.科举制的实行【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代以后、帝国制度稳如泰山,士人也很少参加造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士人参政机会增加,巩固帝国制度,故选C项;依所学,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秦朝推广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排除D项。7.(2021·广东深圳一模·2)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这一方式体现了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可知汉代治国是多种流派思想并用,以适应现实需要,故选C项;“趋同”一词夸大,排除A项;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儒家仁政的普适性,排除B项;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法家的灵活性,排除D项。8.(2021·山东滨州高三3月模拟考试·3)汉代推行养老礼,对70岁以上以及鳏、寡、独等实行诸如赐酒肉粟米絮帛、宽刑等优待措施,并给予孝顺父母的百姓以举孝廉、复除租税、赐钱帛、爵位等待遇。此举旨在A.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B.以孝促忠维护统治C.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答案】B【解析】汉代推行养老礼,对年长的人实行优惠措施,对孝顺父母的百姓以优惠待遇,目的是通过推行孝道促进人们的忠君意识,从而维护统治,故选B项;“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不是根本目的,根本还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排除A项;养老礼与发展社会经济无关,排除C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9.(2021·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26)有学者指出,朱熹不仅在《家礼·婚礼》中将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以从简便”,而且还在《家礼·祭礼》中指出即使有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也并不构成实行家礼的阻碍。据此可知,朱熹旨在强调A.重构儒家传统礼教体系B.简化传统宗教礼仪C.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D.维护理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由材料“将传统婚姻六礼简化为纳彩、纳币、亲迎三礼”可知朱熹简化传统婚俗礼仪,符合广大普通家庭的需要,由材料“即使有贫富老疾的客观差异,也并不构成实行家礼的阻碍”可知朱熹认为普通老百姓同样可以施行礼教,这一做法是为了克服礼教下移的障碍,扩大礼教在基层的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简化礼仪,而非重构,排除A项;传统婚俗礼仪不等于宗教信仰礼仪,排除B项;朱熹之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10.(2021·湖南衡阳二模·5)南宋永嘉学派学者叶适驳斥“仁人正谊(义)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主张“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义利合一”。这反映永嘉学派A.维护程朱理学的义利理论B.以务实态度改造传统思想C.是资本主义萌芽下的产物D.其观点蕴含人文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永嘉学派用自己的理解来驳斥空谈义理,对文化进行改造,故选B项;程朱理学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对“理”的认识,叶适驳斥这种单纯的强调空谈义理的理论,并不是维护,排除A项;宋朝时期还未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永嘉学派驳斥空谈义理,并不是人文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11.(2021·江苏南京三模·4)“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里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材料强调了A.理具有客观外在的统一性B.万物皆一理的本体论思想C.天地万物应有其自身规律D.格物致知的具体认知方法【答案】B【解析】“理一分殊”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中得以体现,比如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即万物皆一理,故选B项;统一性是指矛盾对立双方有互相转化的趋势,“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说明理客观外在为万物,万物都是理的表现,排除A项;万物各有自身规律没有体现与“一理”的关系,排除C项;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2021·四川遂宁三模·27)据统计《黄宗羲全集》提到孔子约720次,朱熹约1132次,王阳明约420次,且始终持尊敬的态度,而对独具个性的李贽持批评态度。由此可知,黄宗羲A.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B.反对加强君主专制C.未能跳出传统儒学范畴D.具有浓厚复古色彩【答案】C【解析】据材料“《黄宗羲全集》提到孔子约720次,朱熹约1132次,王阳明约420次”可知,黄宗羲对孔子、朱熹、王阳明都始终持尊敬的态度,而批判挑战正统的心学倡导者李贽,这说明其思想范畴仍是儒家思想,故选C项;根深蒂固是一个贬义词,题目只是叙述了黄宗羲对儒学的态度,并未对黄宗羲进行褒贬,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黄宗羲在思想领域对儒学的追崇,对心学的批判,根本上都是为了服务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黄宗羲尊崇儒学,强调对前代儒家代表的尊敬,并未提及要复兴古代儒学,排除D项。13.(2021·江西景德镇三模·27)在顾炎武看来,朱熹的学说、乃至整个宋明理学,毕竟是汉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者,因而无论如何是应该给以历史的肯定的。这是因为顾炎武A.学术思想充满矛盾B.反对异族统治C.推崇程朱理学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顾炎武看来,朱熹的学说、乃至整个宋明理学,毕竟是汉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者”,可知顾炎武是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肯定朱熹和宋明理学,说明他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即反对异族的统治,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顾炎武强调汉民族的文化,并不是学术思想的矛盾,排除A项;顾炎武是肯定程朱理学,而非推崇,排除C项;经世致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材料只提到对汉民族文化的肯定,排除D项。14.(2021·重庆二模·5)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A.道随器变,法因时改B.崇尚实学,反对空谈C.主张法治,反对人治D.道在器先,重道轻器【答案】A【解析】王夫之认为有器才有道,先有器后有道,离开器,道也就不存在了。三代有三代治理之法,汉以后只能按后世之法治理,这反映出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和因时而变的革新精神,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及道、法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尚未提及实学与空谈,排除B项;材料不仅强调法治,也重视道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器在道先,排除D项。15.(2021·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卷四新高考卷·5)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反映明朝文人多关注社会现实,体现“经世致用”的学风,这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故选D项;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不是民族观念的表现,排除A项;明清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关注现实是儒家文化的一贯追求,排除B项;据所学,国人“开眼看世界”始于鸦片战争,排除C项。16.(2021·安徽“五校联盟”第二次联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近代,中国人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是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过程。它冲破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封闭意识和自大心理,强化了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的内在驱动力,对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过程中,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仅限于上层人士和社会精英参与等弊端也比较明显。因此,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容得失的历史过程,遵循着其内在发展逻辑。实践证明,近代中国文化的最终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相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摘编自孙守敏《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及得失》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我们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刘家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性并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中国接纳西方文化的进程加以简要评析。(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当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答案】(1)特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包容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成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2)评析:①近代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具有循序渐进特点。从学造先进器物到仿行政治制度再到文化改造更新,由浅到深、不断深化。②接纳西方文化往往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各阶层的学习西方往往都与反对侵略、救亡图存或思想启蒙紧密联系。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发展,有助于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④接纳西方文化也是反思自身的过程,特别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过绝对化、片面化的认识,最终找到了把外来文化和中华文明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正确道路。⑤接纳西方文化有助于中国人形成理性的世界意识,它打破天朝上国、夜郎自大的旧观念,重新认识世界和审视自我。(3)做法:响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财务催收外包合同
- 邢台学院《健身理论与指导》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至2030年铬黄颜料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双孔型端子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乳白PE标签材料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家庭安防智能终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力建设工程合作协议书
- 三年级英语上册 【单元专项训练】英语-Unit1Hello词汇版(含答案)(人教PEP)
- 三年级语文上册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 (含答案)(3)(部编版)
- 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合同范本
- GB/T 43638-2024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技术规范
- 国旗国徽国歌知识讲座
- 露营基地合同协议书
- 2024雨量雷达监测系统技术导则
- 心理危机评估的自我保护与边界管理
- 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教学设计方案
- 建筑大师贝聿铭介绍
- 政务信息宣传培训课件
- 重庆新高考改革方案
- 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 拳击比赛策划方案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