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述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

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吊

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

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

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述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写儋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象等。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弱的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

(选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词白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

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人词,意在追求更大表现自由,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今。

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缘情”“言志”双举、“词品”“人品”相融。

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一段所言苏轼“以诗为词”的内涵。

B.本文先明确何为“以诗为词”,然后结合作品逐一阐明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体现及影响,条分缕析,论而有据。

C.本文最后一段引刘熙载之言,将苏轼词与杜甫诗作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强调了两者在文学史上的同等地位。

D.“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词的全新认识,更体现在他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词并不回避对歌妓侍妾的描写,而是改变描写的重点,关注人物的品质人格,同情她们的命运遭际。

B.苏轼词写离情别意,突破了男女情事的局限,更多的是表述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的感叹。

C.苏轼词写田园,不再单纯去描绘所谓的“风光”,而是将自己当作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去感受和表现他们的艰难。

D.词至苏轼,描写领域得到拓宽,词境得到拓展,词的格调得到提高,从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词风。

1.B

2.C

3.C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不同。

1.A.项“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这一说法没有根据,原文是说“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

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D项“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是刘熙载对他的评价。

故解析为:B。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强调了两者在文学史上的同等地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说的是苏轼词与诗取得了同等的文学地位。

故解析为:C。

3.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C项“而是将自己当作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去感受和表现他们的艰难。”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是说他“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

故解析为: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青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

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

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

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

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

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

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青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

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

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

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

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

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青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6.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7.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D

5.B

6.“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极为贵重,地位高、生活优越的;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而舍弃富裕的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7.①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②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③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④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含义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筛选解析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D.“是指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错误。通过文中“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以及文章主旨可知,应该是更认识到了方志敏“清贫的高贵”。

故解析为: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B.“意在突出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错误。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意在突出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而不是“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故解析为: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首先理解“清贫”的含义,由文中“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可知,清贫是指生活清寒贫苦,他们为了建设可爱的中国,为天下苍生带来美好的生活而放弃了自己的享受;

根据文中“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可见,所说的“高贵”,是指伟大的精神,是精神上的神圣,是不为名利所动,指为天下苍生谋幸福。

综合以上含义可知,“高贵的清贫”指的是那些为了人民利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家们身上的可贵品质:为了人民幸福放弃本该拥有的优渥生活,为建设新中国甘愿坚守清贫。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筛选相关信息,如“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可见,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当地人们的介绍。

“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可见,通过照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他的为人。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重温文字作品,感受其精神的可贵。

“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悔……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把方志敏与牛虻进行类比,突出他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是丞相,被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之士。

C.侯:是古代高于“公”“伯”的爵位。爵位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D.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想建功立业,却招致怨恨。曹操起初想做个好太守,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遭到豪强权贵的怨恨。

B.曹操辞官还乡后,欲与世断绝。他辞官还乡后,建了一栋学舍,准备在此读书打猎,曾一度产生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曹操先后打败敌人,位极人臣。他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后,又收编了黄巾军,当上了宰相,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已显贵至极。

D.曹操审慎考虑进退,以减少谤议。他拒绝交出兵权,但主动提出退还三县的封地,希望能够减少别人对他的议论和指责。

8.B

9.C

10.C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象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我之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做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8.本题画线句子中,“袁绍”是人名,“据”是动词,做“袁绍”的谓语,“河北”是名词,做“据”的宾语,故“及至袁绍据河北”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势”是“度”的宾语,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解析为B项。

故解析为:B。

9.C项,“是古代高于‘公’‘伯’的爵位”不正确。古代爵位的顺序是公、侯、伯、子、男,所以“侯”的爵位低于“公”,高于“伯”。

故解析为:C。

10.C项,“他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后,又收编了黄巾军”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应是先收编黄巾军,后打败袁术、袁绍和刘表。

故解析为:C。

课内诗歌阅读

1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12.下列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异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表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归园田居(其一)》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B.《短歌行》为四言古诗,两字一顿,古朴凝重,感情强烈;《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充满田园气息,风格清新自然。

C.《短歌行》运用了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归园田居(其)》则运用了比喻、白描等艺术手法。《短歌行》中的比喻以明喻为主,《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比喻全是暗喻。

D.《短歌行》抒情委婉含蓄,诗人的情感隐含在比喻和典故中;《归园田居(其一)》所用词语感彩比较明显,所抒之情非常明白。

13.下列对《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词人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托出了愁苦之深。

1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片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大江”两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片做铺垫。

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已。“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D.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人们称为“山水诗人”。

11.B

12.C

13.B

14.B

15.D

文学常识;语言风格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声声慢;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对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诗歌语言讲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鉴赏关键词时应联系全词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炼字炼意的技巧。综合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解析。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述技巧与评价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5)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1.B项,“江水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只体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的特点,没有写出江水满溢之状。

故解析为:B。

12.C“暗喻”错,应为“借喻”。暗喻也叫隐喻,是本体、喻体同时岀现,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借喻则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故解析为:C。

13.B“三杯两盏淡酒”说的不是酒味淡,也不是言酒量之少,词人要表述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故解析为:B。

14.B“人道是”说明不确定这里是不是三国赤璧之战的地方。

故解析为:B。

15.D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

故解析为: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同。

B.诗人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述了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羈的性格。

C.在这首古诗中,诗人出世和用世的思想矛盾是通过美妙洁净的仙境和血腥污秽的人间这样两种世界的对照表现出来的。

D.诗人借游仙表现了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情调从悠扬到悲壮,风格从飘逸到沉郁。

17.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

16.B

17.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虽然热闹、欢乐,诗人却不在其中;而《古风(其十九)》中的诗人则应邀与仙同游。②《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古风(其十九)》则表现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解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解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B.“表述了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错误,这首诗表现的是“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故解析为:B。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

首先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诗人笔下的仙境是一个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光耀夺目。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仙境”虽然热闹、欢乐,但诗人却不在其中;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述了对远离现实的“仙境”的向往。

再看本诗,“迢迢见明星”句,可见诗人想象自己望见仙女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写出了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是说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拜见卫叔卿的情景,可见,诗人是应邀与仙同游;

而“迢迢见明星”,明星仙子还是非常美好的,不仅人美“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而且善解人意“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她理解诗人的傲岸性格,就介绍诗人见卫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霓”“鸾”“萧”“胥”。

故解析为:⑴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⑶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所要表述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的心境,()。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濡目染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朗朗上口身临其境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身临其境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自然而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所要表述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所要表述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所要表述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所要表述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B.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

C.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D.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学习像诗词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19.D

20.A

21.C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3)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述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19.本题注意结合语境来进行辨析。

第一组:“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是说节目中用的“诗词”都是人们熟悉的,用“耳熟能详”恰当。

第二组:“朗朗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而出,也指文辞流畅,便于诵读;“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前文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用“朗朗上口”衔接更紧密,强调诗词凝练而便于诵读。

第三组:“引人入胜”意为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身临其境”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文中修饰形式,用“引人入胜”恰当。

第四组:“自然而然”指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自身的发展,不加干预。根据语境,用“自然而然”恰当。

故解析为:D。

20.首先注意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搭配不当的语病:①“享受”不能与“思想”搭配,故应在“诗词所要表述的思想”前加上合适的动词,据此排除BC;②“增加”与“视野”不搭配,可将“增加”改为“拓展”,再排除D。

故解析为:A。

21.本题选择最佳衔接句子,首先注意第二段段首和第三段段首都是探究原因,“还因为”能够照应上段的“是因为”,据此排除BD两项;括号后的内容是“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与“生活节奏较快”联系紧密,再排除A项。

故解析为: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风舞蹈”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随着这类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纷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成为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衣袂翩翩。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像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这些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国风舞蹈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创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国风舞蹈蓬勃发展,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

22.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B.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2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A

23.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还深刻影响创作;二者形成合力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的正确使用。辨析词语的用法,首先需要把握词语本身常用的意义和用法,其次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其使用是否正确,包括词义是否符合语境,主体对象使用是否恰当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述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2.首先注意画线句“像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中的“像”是比喻词,把“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比喻为“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再分析四个选项:

A项“像”是比喻词,把“时间”比喻为“海绵里的水”;

B项“像”表示比较;

C项“像”表示推测;

D项“像”表示举例。

故解析为:A。

23.第一空,前面说“国风舞蹈”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后面说“随着这类短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说明专业舞者也开始进行这类表演,据此写: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

第二空,此处是说互联网对国风舞蹈的影响,前面有“不仅”,此处应用“还”“而且”承接;内容与“推动国风舞蹈传播”照应,传播对应“影响”,再结合“国风舞蹈创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这是对舞蹈创作手法的改变。据此写:还深刻影响创作;

第三空,前面说“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说明二者互相作用,最后才能“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据此写:二者形成合力。

故解析为: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还深刻影响创作;二者形成合力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和形形色色的人,需要我们做出应有的反应。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中小学生“宅”在家中自觉学习,自觉的行为源于内在的自律,自律让你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老师家长的约束让我们常常警醒,他律让你做最好的自己。

人们自觉排队买票,自觉为妇幼老弱病残让座,国歌响起,人们自觉停下行注目礼。红灯亮起,行人车辆停在警戒线外。一声断喝,收起欲望的双手。这都是生活中的自律和他律。

请以“自律和他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自律和他律,两者不可缺

若他律是树叶,则自律是树根;若他律是向日葵,则自律是太阳。他律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我認为,自律与他律,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何为自律?何为他律?

人与动物行为的最大不同在于动物的行为源于本能,而人的行为却要制之、抑之。这就是自律。他律是约束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目的是使人的行为规范。

若只有他律,没有自律,这个社会的发展将寸步难行。法律的威严人人皆知,可还是会有人因为懒惰或诱惑误入歧途。近年来,“毒文具”“毒跑道”“毒大米”等安全事件频发,使民众心有戚戚焉。那些生产“毒文具”、建造“毒跑道”或售卖“毒大米”的企业和个人,心中缺乏自律意识,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这类人不懂得用坚韧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不顾法律,跌入犯罪的深渊。

现在的学生也面临着同一问题。父母将所有的期望都倾注在子女身上,可学生思想散漫,面对太多诱惑,无心学习,便开始“假努力”。这个词十分形象:我的努力只是呈现给外物的假象而已,我还是我,散漫的我。由此看来,他律的条条框框只能将人的身体行为囿于此,对于不自律的人,甚至连身体行为也难以控制。

若人人自律,则他律为锦上添花之举措。若每个人都明了自身的义务、责任,并一丝不苟地去履行,去完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了吧。在此基础上的他律,便有了重要意义。这时的他律就像一个精致整齐的模具,限定出一个大的规则范围。让他律内容成为共识,和谐社会的基础不正在于此吗?由此观之,他律的大厦需要每个人的自律做支撑。

有人说,遵守规则的社会是最自由的社会。为何?人人都已经将规则意识融为身体的一部分,看似严苛的规则早已成为行事准则,所以人感觉不到规则的存在,就像鸟儿的双翅没有被束缚。包拯的侄子包冕作为地方长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济灾民的钱粮。包拯查明事实真相后,按律处死了自己的侄子。包拯没有因为私情包庇自己的亲侄子,是因为他知道国家的法律是不容亵渎的,不能徇私,否则就有失公允,此后将难以服民。因此,他律是自律的保障。

自律是树根,是基石;他律是绿叶,是色彩。有了坚韧的树根才有了翠绿的叶,有了坚硬的基石才看得到远方绚烂迷人的虹。

材料作文

材料关键词——自律、他律。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在社会中生活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人和情况,“自律”是属于道德修养和思想教育范畴的东西。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不对的,必须加强“自律”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但我们的社会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还必须有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纪律和法律就是“他律”。“他律”主要是属于法制范畴的东西。我们要建设一个健全稳定的法治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即异体监督,就是“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这也是无疑的。

要求部分明确给出了主题“自律和他律”,因而文章要紧紧围绕主题而写。即便是“自选角度”,考生也需要综合考虑二者关系,从而写出自己的见解。

行文如果强调“自律与他律并重”的观点,开头可引用名言,引出论点。在本论部分可列举生活中自律的现象、事例,谈自律的意义。紧接着强调“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的观点,将论述向纵深处推进,综合运用例证法、正反对照法,进一步论证“自律和他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后总结论点“自律与他律并举”于人、于家、于国的重要意义。

立意:

1.人生之路,唯有坚持自律,才能不被外物所惑。

2.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社会容易走向混乱。

3.若人人自律,则他律为锦上添花之举措。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述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

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吊

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

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

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述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写儋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象等。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弱的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

(选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词白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

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人词,意在追求更大表现自由,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今。

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缘情”“言志”双举、“词品”“人品”相融。

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一段所言苏轼“以诗为词”的内涵。

B.本文先明确何为“以诗为词”,然后结合作品逐一阐明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体现及影响,条分缕析,论而有据。

C.本文最后一段引刘熙载之言,将苏轼词与杜甫诗作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强调了两者在文学史上的同等地位。

D.“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词的全新认识,更体现在他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词并不回避对歌妓侍妾的描写,而是改变描写的重点,关注人物的品质人格,同情她们的命运遭际。

B.苏轼词写离情别意,突破了男女情事的局限,更多的是表述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的感叹。

C.苏轼词写田园,不再单纯去描绘所谓的“风光”,而是将自己当作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去感受和表现他们的艰难。

D.词至苏轼,描写领域得到拓宽,词境得到拓展,词的格调得到提高,从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词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青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

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

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

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

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

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

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青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

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掌管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

权,可谓一言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连铅山县委买了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线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居高临下地打量着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

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

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虻——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

拒绝忏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文章两次写到年青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了方志敏故事的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突岀方志敏坚守清贫的高贵品质。

C.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6.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7.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是丞相,被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孝”指孝悌之人,“廉”指清廉之士。

C.侯:是古代高于“公”“伯”的爵位。爵位制度是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D.僭号:一是指冒用帝王的称号,二是指超越本分的封号。在这里是第一个意思。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想建功立业,却招致怨恨。曹操起初想做个好太守,他在济南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却遭到豪强权贵的怨恨。

B.曹操辞官还乡后,欲与世断绝。他辞官还乡后,建了一栋学舍,准备在此读书打猎,曾一度产生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曹操先后打败敌人,位极人臣。他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后,又收编了黄巾军,当上了宰相,他认为自己的地位已显贵至极。

D.曹操审慎考虑进退,以减少谤议。他拒绝交出兵权,但主动提出退还三县的封地,希望能够减少别人对他的议论和指责。

课内诗歌阅读

1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12.下列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异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表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归园田居(其一)》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B.《短歌行》为四言古诗,两字一顿,古朴凝重,感情强烈;《归园田居(其一)》为五言古诗,充满田园气息,风格清新自然。

C.《短歌行》运用了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归园田居(其)》则运用了比喻、白描等艺术手法。《短歌行》中的比喻以明喻为主,《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比喻全是暗喻。

D.《短歌行》抒情委婉含蓄,诗人的情感隐含在比喻和典故中;《归园田居(其一)》所用词语感彩比较明显,所抒之情非常明白。

13.下列对《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词人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托出了愁苦之深。

1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写景,描绘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下片怀古,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B.“大江”两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故垒西边”三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人道是”说明这里正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地方。

C.“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江山”两句,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为下片做铺垫。

D.“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故国”三句,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到伤已。“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则无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衣服的交领。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