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解析)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4分)(原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A.与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动词,赞同)吾与并肩携手(连词,和、同)

B.顾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C.度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主张)度义而后动(考虑,揣度,估量)

D.发窥父不在,窃发盆(打开)探石发穴(挖开)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都是古今不同义的一项是()

①故略上报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③汝可以模拟得之④吾不能早用子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⑦可怜焦土

A.②③④⑤⑦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⑤⑦D.②④⑤⑥⑦

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一项是()

①蚕食诸侯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得佳者笼养之

⑤试使斗而才⑥取儿藁葬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⑨思试之斗以觇之⑩成以其小,劣之

A.①②④/⑤⑥⑦/③⑧/⑨/⑩B.①④⑥/②⑤⑦/③⑧/⑨/⑩

C.①②④⑥/⑤⑦⑨/③/⑩/⑧D.①④⑥/②⑤⑦⑨/③/⑩/⑧

4.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并国二十②人钟情如我辈者③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④至于怨诽之多⑤民以殷盛⑥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⑦灭六国者,六国也

⑧临视,则虫集冠上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②④/③⑦/⑤⑧/⑥/⑨⑩B.①④⑥/③⑧/⑤⑦/②⑨⑩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D.①④⑥/③⑦/②⑨⑩/⑤⑧

5.下列通假字及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散六国之从(同“纵”,联盟抵抗为合纵)。②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同“借”,借助)。

④手裁举(同“才”)。⑤昂其直(同“值”,价值)。

⑥翼日进宰(同“翌”)。⑦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⑧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⑨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A.①②④⑤⑥⑦⑧B.②③④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⑤⑥⑦⑨D.②③⑤⑥⑦⑧⑨

6.下列翻译句子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那么您看中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③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④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能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翻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人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⑤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7.下列选项关于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②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古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与之相似还有“布衣”,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常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③丁口:即人口。明清时期年满十六周岁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丁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亦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④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述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⑤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的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

⑥里正: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胥,官府的小吏。

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从民心、人性同理心的角度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地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国须靠人才。苏洵在《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如果六国能拿贿赂秦国的土地与侍奉秦国的诚意来招纳贤才,那历史或许会改写。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盘庚的行事准则及原因,也是王安石刚决精神的体现。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开始时做得好的很多,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

(5)苏洵《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表述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9.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D.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B.《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11.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三、小说阅读(18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沈从文

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

“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来唱时是变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

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没有酒葫芦,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十五岁。房中无一盏灯,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

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

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

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为大土砖封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猎户无疑了。

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

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护什么?老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的。”

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官时,一致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

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任何一个迎春节,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

不久春来了。

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阳。这样时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

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七个人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

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

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

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

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的便与以前不同了。迎春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

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有靠说谎话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

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

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搁到头上。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无事。

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奴隶。

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

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

(有删改)

本文根据苗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后,湘西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退守者、反抗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而贯穿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

B.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的杀戮,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设法阻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

C.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

D.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述他们对旧俗的怀恋,这一次盛宴也成为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人物说话语气强烈,表述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

B.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以北溪人的健忘委婉批评了民众的不知与漠然,“进步”一词则暗含了批评与否定。

C.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域特色,“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

D.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故事,表现的却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5.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的用意。

16.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古诗文阅读(24分)

(一)(15分)

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今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二年/阖闯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与之相同。

C.“与关而枕之”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两句中的“关”字意思不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毁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

(2)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①,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②。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②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表述自己思归西蜀的强烈愿望。

B.序言和上片部分,词人介绍了自己将离开黄州和汝州,回到岷峨,与雪堂邻里和江东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C.临别之际,春秋社日的劝饮场面、黄州父老的情谊,都让词人恋恋不舍。

D.这首词语言质朴,如娓娓叙谈,情致温厚,描写也真切细致,从中可见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22.南宋周辉对东坡词有这样的评价:“居士词岂无去国流离之思,殊觉哀而不伤。”论者以为用来概括这首词的情感特征非常恰当,请结合本词内容予以阐述。

五、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指标,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面向新征程,“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的发展道路。在追梦的道路上,将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全体医师投入工作,朝三暮四的作风要不得。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健康,努力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全体医师,用优质的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真正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促进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卫生健康服务。

为生命“站岗”,为健康“守门”。医爱人民,人民爱医。尊重医务人员就是尊重生命,爱护医务人员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健康中国,“人人健康,全民健康;人人幸福,全民幸福”的美好愿景也将落到实处。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足轻重诚心诚意责无旁贷计日程功

B.至关重要全心全意责无旁贷指日可待

C.举足轻重全心全意义不容辞计日程功

D.至关重要诚心诚意义不容辞指日可待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健康,努力增高医疗技术水平。

B.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健康需求,努力增强医疗技术水平。

C.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健康需求,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D.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健康,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二)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汉字笔画与构件的形成及变化有两个支配原则:①,二是整字优先。

书写便捷是汉字笔画与构件形成的主要支配原则,“便”是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捷”是书写快速。现代汉字单一笔画有右横折而无左横折,有左竖折而无右竖折,就是因为左横折、右竖折,需要从右到左书写,不符合生理习惯。“便”也是为了“捷”,因为符合生理习惯就快,不符合就慢。上述表层规律是由书写便捷原则决定的,依据“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先是从上到下写完左旁,接着是②,左旁最后一笔的横画变为提画,是为了缩短与右旁第一笔的书写距离,距离短则快。而在书写上下结构字形及作为左右结构字形的右旁时因为是整字的最后一笔,所以没必要变化。

整字优先原则主要是指整字、构件和笔画三级形体成分中优先考虑整字形体,即保证整字形体的方形布局、结构清晰、美观稳定。例如,现代汉字有竖弯钩的构件位于左右结构字形的左侧时,如果它的竖弯钩是在构件的右部或中部的话,竖弯钩变为竖钩,如“元一顽”“屯一邨”;如果是在构件的左部,则③,如“包—刨”“仓—创”。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曰:“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已而已矣。”大意是,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箭射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他人,而是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其实我们立身处世,努力做成一项事情时以及最后事情不幸失败时,都应仔细思考孔子和孟子所说的这两句箴言。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双鸭山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解析解答

一、基础知识(24分)(原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下列选项中意义用法有错的一项是()

A.与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动词,赞同)吾与并肩携手(连词,和、同)

B.顾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但)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C.度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主张)度义而后动(考虑,揣度,估量)

D.发窥父不在,窃发盆(打开)探石发穴(挖开)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与”,连词,与其。句意: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我同你并肩携手。

B.正确。句意:但想到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子空空的。

C.正确。句意: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后做决定,然后坚决行动。

D.正确。句意:看到父亲不(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探寻石头,挖开大洞。

故选A。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都是古今不同义的一项是()

①故略上报②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③汝可以模拟得之④吾不能早用子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⑦可怜焦土

A.②③④⑤⑦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⑤⑦D.②④⑤⑥⑦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句意: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

②汹汹然: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③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句意: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

④不能:古今同义,未能。句意:我未能早早地重用您。

⑤以及:古义,双音复合词,并且推广到;今义,表并列的连词。句意: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并且推广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⑥福利:古义,是两个词,指幸福和利益;今义,指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句意: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幸福和利益。

⑦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可怜悯。句意: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排除④。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一项是()

①蚕食诸侯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得佳者笼养之

⑤试使斗而才⑥取儿藁葬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⑧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⑨思试之斗以觇之⑩成以其小,劣之

A.①②④/⑤⑥⑦/③⑧/⑨/⑩B.①④⑥/②⑤⑦/③⑧/⑨/⑩

C.①②④⑥/⑤⑦⑨/③/⑩/⑧D.①④⑥/②⑤⑦⑨/③/⑩/⑧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蚕,名词作状语,像蚕食桑叶一样。句意:像蚕食桑叶一般侵吞诸侯。

②宝,名词作动词,作为宝物。句意: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作为宝物的很多。

③媚,形容词作动词,讨好。句意: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

④笼,名词用作状语,用笼子。句意: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

⑤才,名词作动词,显出才能。句意:尝试让蟋蟀斗以显示它勇敢善斗的才能。

⑥藁,名词用作状语,用草席。句意:用草席把孩子埋葬。

⑦事,名词作动词,做。句意: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⑧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句意:爱护自己的幼辈,由此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幼辈。

⑨斗,使动用法,使……相斗。句意:想先试着让它(和别人的蟋蟀)斗,以便看它的本领。

⑩劣,意动用法,认为……不好。句意: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

①④⑥名词用作状语;②⑤⑦名词作动词;③⑧形容词作动词;⑨使动用法;⑩意动用法。

故选B。

4.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并国二十②人钟情如我辈者③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④至于怨诽之多⑤民以殷盛⑥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⑦灭六国者,六国也

⑧临视,则虫集冠上⑨终必不蒙见察⑩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②④/③⑦/⑤⑧/⑥/⑨⑩B.①④⑥/③⑧/⑤⑦/②⑨⑩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D.①④⑥/③⑦/②⑨⑩/⑤⑧

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并二十国”。句意:兼并了二十个国家。

②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钟情如我辈人”。句意: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

③判断句,“为”表判断。句意:小厅旁有一间房,就是我们夫妻共同居住的地方。

④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至于多怨诽”。句意: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

⑤省略句,省略代词宾语,“民以(之)殷盛”。句意:人民因此而丰足。

⑥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句意:有几家能称心快意呢?

⑦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⑧省略句,省略介词,“临视,则虫集(于)冠上”。句意: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⑨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

⑩语意被动句。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①②④定语后置句,③⑦判断句,⑤⑧省略句,⑥主谓倒装句,⑨⑩被动句。

故选A。

5.下列通假字及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散六国之从(同“纵”,联盟抵抗为合纵)。②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③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同“借”,借助)。

④手裁举(同“才”)。⑤昂其直(同“值”,价值)。

⑥翼日进宰(同“翌”)。⑦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⑧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⑨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A.①②④⑤⑥⑦⑧B.②③④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⑤⑥⑦⑨D.②③⑤⑥⑦⑧⑨

A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①说法正确。句意:于是解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

②说法正确。句意: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河流。

③“藉”,同“借”,应是借给之意。句意: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④说法正确。句意:手才刚举起来。

⑤说法正确。句意:抬高它的价值。

⑥说法正确。句意:第二天进献给宰相。

⑦说法正确。句意:不再做自我辩解。

⑧说法正确。句意: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⑨说法正确。句意:冒着风霜雨露,斩断荆棘。

故选A。

6.下列翻译句子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翻译:那么您看中的只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轻视的却是百姓。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得不到富强丰利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③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

④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能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翻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人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⑤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③错误。“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句意: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故选C。

7.下列选项关于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即给皇帝的书信、奏章。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②黔首:指平民、老百姓。古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与之相似的还有“布衣”,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常以“布衣”借指平民百姓。

③丁口:即人口。明清时期年满十六周岁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丁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亦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④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述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⑤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的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

⑥里正: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胥,官府的小吏。

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⑥

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⑤“三王,指夏商周的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周文王”错误,“周文王”应该是“周武王”。

故选B。

(二)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从民心、人性同理心的角度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地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国须靠人才。苏洵在《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认为,如果六国能拿贿赂秦国的土地与侍奉秦国的诚意来招纳贤才,那历史或许会改写。

(3)《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盘庚的行事准则及原因,也是王安石刚决精神的体现。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开始时做得好的很多,能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

(5)苏洵《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表述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重蹈覆辙的原因。

①.秦爱纷奢②.人亦念其家③.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度义而后动⑥.是而不见可悔⑦.有善始者实繁⑧.能克终者盖寡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奢”“赂”“度”“繁”“寡”“哀”。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选自李泽厚《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9.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D.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B.《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11.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

9.D10.A11.B

12.①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②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③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④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D.“……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错误,由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可知,“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体现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但并不能反过来说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应该还会有其他类型,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五段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这个前提。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提到“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体现的是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生命精神,体现“乐生”的生命精神,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

A.句意:君子饮食不过分追求满足口福,居住不过分追求安逸。是君子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与“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无关。

C.句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是君子小人的价值取向,与“乐感文化”无关。

D.句意: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是阐释君子的特点,与“乐感文化”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概括“乐感文化”的特点。

由原文材料一“‘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此世间”即现实社会,可见“乐感文化”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

由原文材料一“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可以概括出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

由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可以概括出体现一种“文化——心理”结构;

由原文材料二最后一段“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可以概括出它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

三、小说阅读(18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沈从文

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

“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来唱时是变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

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没有酒葫芦,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十五岁。房中无一盏灯,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

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

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

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为大土砖封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猎户无疑了。

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

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护什么?老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的。”

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官时,一致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

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任何一个迎春节,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

不久春来了。

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阳。这样时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

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七个人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

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

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

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

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的便与以前不同了。迎春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

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有靠说谎话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

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

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搁到头上。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无事。

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奴隶。

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

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

(有删改)

本文根据苗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后,湘西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退守者、反抗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而贯穿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

B.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的杀戮,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设法阻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

C.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

D.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述他们对旧俗的怀恋,这一次盛宴也成为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

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人物说话语气强烈,表述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

B.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以北溪人的健忘委婉批评了民众的不知与漠然,“进步”一词则暗含了批评与否定。

C.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域特色,“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

D.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故事,表现的却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5.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的用意。

16.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3.A14.C

15.①通过写迎春节醉酒的习俗,展现北溪村人慷慨的民族性格与自由、和睦的传统生活方式。

②以节日饮酒狂欢的氛围,反衬七个野人的痛苦,强化其悲剧性。

③写迎春节饮酒习俗被禁止,代表原始乡村文明的没落。

16.①山洞象征湘西民众原始封闭的生存状态,“山洞”同时也是七个野人的藏身地,他们自由精神的归属地。②山洞意味着湘西民众在抗阻强权统治无效后,对自身文化的退守。③山洞联系着七野人的死亡,暗含了乌托邦式(原始)生活理想的幻灭。④山洞蕴含着对根文化的追寻和守望家园的心理依归。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先后经历先觉者、退守者、反抗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错误。应为“先后经历先觉者、反抗者、退守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错误。从故事情节来看,“军器”是猎人狩猎的武器,不能代表房主人有过军旅经历。故事情节中也没有相关暗示或交代,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可知,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通过写迎春节醉酒的习俗,展现北溪村人慷慨的民族性格与自由、和睦的传统生活方式。

结合“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可知,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以节日饮酒狂欢的氛围,反衬七个野人的痛苦,强化其悲剧性。

结合“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可知,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写迎春节饮酒习俗被禁止,代表原始乡村文明的没落。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结合“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可知,七个野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山洞象征湘西民众原始封闭的生存状态,“山洞”同时也是七个野人的藏身地,他们自由精神的归属地。

结合“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可知,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山洞意味着湘西民众在抗阻强权统治无效后,对自身文化的退守。

结合“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可知,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把野人洞一围,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山洞联系着七野人的死亡,暗含了乌托邦式(原始)生活理想的幻灭。

结合“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可知,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述他们对旧俗的怀恋,山洞蕴含着对根文化的追寻和守望家园的心理依归。

四、古诗文阅读(24分)

(一)(15分)

阅读文言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今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二年/阖闯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的“愀然”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与之相同。

C.“与关而枕之”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两句中的“关”字意思不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毁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

(2)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

17.C18.B19.C

20.(1)这一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救助饥饿的人。

(2)等到侍奉智伯时,他把衣服分给我穿,拿鼎中的美食给我吃,举起衣袖礼遇我。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了两年,吴王阖闾袭击郢都,楚昭王逃奔到隋。那些先前受到楚昭王立于厢房时赏赐的人,请求返回楚国与敌人以死相拼。阖闾一晚上五次迁徙睡眠地点,不能占有楚国,率领军队离去,楚昭王于是回楚复位。

“郢”是楚国都城,做“袭”的宾语,后面断开;而“昭王”是“奔隋”的主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

“不能”修饰“赖”,做状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愀然”都是容色改变的样子。句意:容色改变显出寒意。/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

B.“此处与之相同”错误。“元元之百姓”,“元元”做“百姓”的定语,只能解释为“善良”。

C.正确。门栓。/函谷关。句意:给我门栓当枕头。/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

D.正确,“众人”指一般人。句意:所以我就像对一般人那样对待他。/如今的一般人。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错,结合原文“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可知,从这以后,楚国便没有互相遗弃的习俗。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日”,这一天;“衣”,名词作动词,给……穿;“振”,救助。

(2)“及”,等到;“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状语后置句,应为“以衣服分吾”“以鼎实啖吾”;“啖”,吃。

参考译文:

商汤看见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祷告说:“从天上降下来的,从地中生出来的,从四方到来的,都落到我的网中。”汤说:“哎呀!全部捉尽了。不是夏桀(那样的暴君),还有谁能这样呢?”于是就命令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并且教他祷告说:“蜘蛛结网,现在的人仿照去做。愿意往左的往左,愿意往右的往右,愿意高飞的高飞,愿意下降的下降。我请求接受那些自投罗网的。”士人和平民听说这件事后,说:“商汤的恩德施加到禽兽了,更何况对我们呢?”因此百姓亲近他们的君王。楚昭王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