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北省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麒麟踏雾来
付淇琳
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
“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蕤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
“然后呢,然后呢?”
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
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辗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
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
在青蕤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
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
“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
“那你觉得谁是王者?”
“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我跟你讲,我好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嘲!”芸川故意酸他。
“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
“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
“那你唱一个!”
“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
“怪文绐约的。”陈轸摸了摸脑袋。
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囊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
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一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
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
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嘲。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
咚咚锵,咚咚锵——
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割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趴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
“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
“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
“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
“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
B.芸川与陈轸在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
C.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
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
7.关于文中与“雾”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中的“云雾”是少女芸川青春萌动时复杂情愫的具化。
B.“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中的“云雾”暗示了时局变幻,推动了情节发展。
C.“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中“夜雾”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渲染了热烈悲壮的氛围。
D.小说标题“麒麟踏雾来”中的“雾”既指岭南山城特有的气候环境,也是对战争的隐喻。
8.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6分)
9.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湖北省鄂西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踩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情景,既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又反衬了老人对故乡的依恋。
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似乎想以尽快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对战争的控诉也由此可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但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小说的人物除了对话很少有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简单高效,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8.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海明威将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举例说明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等四县区域性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
湖北省荆州、咸宁、孝感三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爵夫人和珠宝商
弗吉尼亚伍尔夫
海德绿色公园旁有一栋高耸的豪宅,奥列维培根就住在这栋房子的一套公寓里。每天早上八点,他都坐在窗户边,这时,男仆就用他那长而尖的指甲拆开他的信件,抽出来自公爵夫人、伯爵夫人、子爵夫人等名门贵妇的,上面打印出阳文花饰的洁白的请帖。
“瞧,奥列维,”他自言自语地说。“你这个人是在一条肮脏的小胡同里开始你的生涯的。你……”
他低下头望望自己的裤筒,望望他那双靴子和鞋罩,这些都是用最好的裁缝剪裁上好的料子做成的。但是他常常透过衣衫,看到他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又变成那条阴暗小胡同里的一个小男孩了。他过去一度最大的野心就是把偷来的狗卖给富人区里那些赶时髦的娘儿们。
想到这里,他不禁嘻嘻地笑了起来——年老的奥列维想起了年轻的奥列维。
“所以,”奥列维培根说,他抬起身子,伸伸腿。“所以……”
壁炉架上方挂着一张老太太的相片,他站在相片下,举起双手。“我说到做到了。”他说,并双手合十,好像是在向她致敬。“我赌赢了。”他真的赌赢了,他现在是伦敦最有钱的珠宝商。但是,他又不由自主地反复摩挲着鼻子,他的鼻子又长又软,出奇地颤动着,似乎在说,他还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头凶狠的大猪在地下有许多美味的松露的牧场上走动,它用鼻子拱出一个个松露,又嗅出远一点的地下还有一个更大的松露。
于是他整理好他领带上的珍珠别针,穿上他那漂亮的深蓝色大衣,拿上他的黄手套和藤手杖,一摇一摆地走下楼梯,走入广场,一直走进幽暗的小店铺——在欧洲,在全美洲都有名的小店铺。
像往常一样,四个店员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望着他,心里羡慕他。奥列维只用戴着琥珀色手套的一个手指勾了一勾,表示他承认他们的存在。他走了进去,反手把密室的门关上了,打开了钢铁保险柜,小心翼翼地反复抚摸着那些名门贵妇偷偷卖给他的金刚钻石。
这时,他桌上的电话低声下气地响了,他意犹未尽地关上保险柜。
“十分钟以后,”他说,“不能早于十分钟。”
时钟上的指针滴答答地响着,一、二、三、四……兰博恩公爵夫人,世袭伯爵的女儿,她得在柜台旁椅子上坐待十分钟,她得等他赏脸,她得等待到他乐意接见她。然而,当他踌躇满志地坐在办公桌旁时,眼睛又透过了他的服装,重新看到自己变成了那个在小胡同里玩弹珠的小男孩,星期日他就是在这个小胡同里卖偷来的小狗。
时钟走着这十分钟,后来他听到轻盈的、缓慢的脚步声由远而近,奥列维站起身。这时公爵夫人朦朦胧胧地出现了,她那肥胖的身躯塞满房门,声名、傲声也填满了整个房间。她身躯高大,紧紧地束缚在粉红色塔夫绸衣服里,好像一把褶子很多的阳伞,像一只羽毛过丰的孔雀。所以,当她缓慢地坐到皮罩扶手椅里时,她叠合起阳伞的褶子,她收敛起孔雀的羽毛,显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早安,培根先生,”公爵夫人说。她伸出一只从白手套裂口中露出的手。奥列维俯下身子去握她的手。当他们两只手接触时,他们两人之间的链环又勾搭上了。他们两个互相欺骗,互相依赖,他怕她,她也怕他。
那么,今天,公爵夫人,今天我能为您效劳吗?”奥列维柔声下气地说道公爵夫人叹了一口气,从她的提包里取出一个黄雪貂的袋子,轻轻抖动着。像是什么神鸟下的蛋蛋儿,珍珠从雪貂的肚缝里滚出来——一颗,两颗,三颗,四颗……
“公爵腰带上的,”她呜咽不已地说,“这是最后的……就只剩下这几颗了。”
奥列维伸过手去,用拇指和食指拈了一颗珍珠。圆滚滚的珍珠光彩夺目。不过,是不是她又在撒谎耍骗?她又赌钱了吗?
“为了狄安娜,”她唏嘘不已。“这都是为了她。”
狄安娜小姐——公爵夫人的女儿。奥列维认识她,崇拜她,追求她。
“多少?”他问道。
“两万。”她低声说。
公爵的腰带——她不是早已卖掉了吗?他打算按铃叫店员,说,“拿去检验一下。”
他伸手去按……
“你明天到舍下来吗?”她连忙发出邀请,“首相……狄安娜……舞会……”
奥列维的手离开了电铃。
“两万。”她悲悲切切地说道,“我人格担保……”
狄安娜母亲的人格?他拿过他的支票簿,拿出自己的钢笔。
“贰——”他写下了一个字就停笔不前。相片上那位老妇人的双眼正注视着他——这位老妇人就是他的母亲。
“奥列维!”她警告他。“别当傻瓜呀!”
“奥列维!”公爵夫人恳求道。现在是“奥列维”,而不是“培根先生”了,“你和狄安娜两个人到树林子里去度一个长长的周末,行吗?没有别人打搅?以后伯爵府的舞会……”
“万。”他写下了,并且签上了姓名。
当她站起身时,阳伞的所有褶子展开了,孔雀的全身羽毛开屏了,波光四射了。
他送走了公爵夫人后把那十颗珍珠拿到窗口,对着光在放大镜下……这个,就是他从地里拱出来的松露!烂透心了——烂到核了!
“原谅我,啊,我的母亲!”他叹了一口气,举起双手,似乎请求照片上的老妇人宽恕他。“因为,”他双手合十低声念叨着,“那将是一个长长的漂亮的周末……”
松露:一种生长在泥土下面的黑褐色菌块植物,被人们视为美味食品。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了兰博恩公爵夫人与珠宝商奥列维培根之间的珠宝交易及肮脏勾当,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人性丑恶。
B.培根先生已是伦敦最有钱的珠宝商,但仍经常会透过自己的衣衫看到胡同里小男孩的形象,可见他内心始终无法摆脱自卑感。
C.公爵夫人想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用假珍珠向培根索价两万,并暗示首相也在追求狄安娜,想用女儿诱导奥列维与她“成交”。
D.培根一想到能跟狄安娜去旅行,便不再关心珍珠真假,也毫不在乎会损失多少钱,他认为和狄安娜在一起会更接近上流社会。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培根先生与公爵夫人的交易,而是大量用内心独白、联想、象征来表述人物内心思想,刻画人物性格。
B.文中反复“摩挲”鼻子,“抚摸”金刚钻石等细节刻画出奥列维的贪婪;反复强调“十分钟”的细节表现了他对伯爵夫人的厌烦。
C.公爵夫人像一只褶子很多的阳伞,像一只羽毛过丰的孔雀,讽刺公爵夫人只能靠华丽的穿着来维持她在众人眼中的贵族形象。
D.小说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述,展示了培根先生的过去和现在,引导读者通过跟踪人物的意识流变化,逐步熟悉了解人物。
8.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奥列维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9.为了把人物刻画得更加生动,精心设计了许多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松露”的象征意义。(6分)
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2023届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海的梦
王蒙
下车的时候赶上了雷阵雨的尾巴。车厢里热烘烘、乱糟糟、迷腾腾的。一到站台,只觉得又凉爽,又安静,又空荡。站台非常之大,一尘不染,清洁得令人吃惊。这个著名的海滨疗养胜地的车站,有自己的特别高贵的风貌。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翻译家,作为一个搞了多半辈子外国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的专门家,五十二岁的缪可言却从来没有到过外国,甚至没有见过海。他向往海。爱情,海洋,飞翔,召唤着他的焦渴的灵魂。A、B、C、D,事业就从这里开始,又从这里被打成“特嫌”。五十岁了,他没有得到爱情,他没有见过海洋,更谈不上飞翔······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汽车在雨后的柏油路面上行驶。两旁是高大茂密的槐树。这里的槐树,有一种贵族的傲劲儿。乌云正在头顶上散开。“马上就可以看见海了。”休养所的汽车驾驶员完全了解每一个初到这里的客人的心理,他介绍说。
海,海!是高尔基的暴风雨前的海吗,是安徒生的绚烂多姿、光怪陆离的海吗?还是他亲自呕心沥血地翻译过的杰克·伦敦或者海明威所描绘的海呢?“大海,我终于见到了你!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思恋,经过了许多磨难,你我都白了头发-浪花!”
晚了,晚了。生命的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当他因为“特嫌”和“恶攻”而被投放到号子里的时候,当铁门哐地一声关死,当只有在六天一次的倒马桶的轮值的时候,他才能见到蓝天,见到阳光,得到冷得刺骨的或者热得烫脸的风的吹拂的时候,还谈得上什么对于海的爱恋和想念呢?而现在,当他在温暖的海水里仰泳的时候,当他仰面朝天,眯起眼睛,任凭光滑如缎的海浪把自己飘浮摇动的时候,他感到幸福,他感到舒张,他感到一种身心交瘁后的休息,他感到一种漠然的满足。大海也像与他神交已久,终得见面的旧友-新朋。但是,就在他兴高采烈地几乎自诩为大海的征服者、乘风破浪的弄潮儿的时候,他的左小腿肚子抽了筋,他想起“恶攻”罪的“审讯”中左腿小腿肚子所挨的一脚来了,那是为了让他跪下。他一阵痉挛,咽了一口又苦又咸的海水。他愤怒了,他不情愿,他觉得冤屈。于是,他奋力挣扎。他年轻的时候毕竟是游泳的好手,虽然是在小小的游泳池里学的艺,却可以用在无边无涯的惊涛骇浪上。他扳动自己的脚掌,又踹了两踹,最后,总算囫囵着回到了岸上。
“然而,我是老了,不服也不行。”这一次,缪可言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海。
更多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岸边,视线却似乎达不到多远,他所期待的辽阔无垠的海景,还是没有看见。一条水平线限制了他的视野,真像是“框框”的一条边。看着这天空,他感
到一种轻微的、英名的惆怅。巨大的、永恒的天空和渺小的、有限的生命。“啊,我的充满了焦渴的心灵,激荡的热情,离奇的幻想和童稚的思恋的梦中的海啊,你在哪里?”然而,他游不过去了,那该死的左腿的小腿肚子!那无法变成二十五的五十二个逝去了的年头!所以,他想离去。梦想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虽然这里就像天堂。但他若有所失。所以他坚持要走。再见吧,原谅我!他对海说。
快要入睡的时候,他看了一下海,只见一片素雅的银光,哦,今夜有怎样团圆的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满月下面,海是什么样子的呢?不肖的儿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于是,他披上一件衣服,换上布鞋,悄悄一个人走出去了。
他感到震惊。夜和月原来有这么大的法力!她们包容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重新涂抹和塑造着一切。一切都与白天根本不同了。红柳,松柏,梧桐,洋槐;阁楼,平房,更衣室和淋浴池;海岸,沙滩,巉岩,曲曲弯弯的海滨游览公路,以及海和天和码头,都模糊了,都温柔了,都接近了,都和解了,都依依地联结在一起。
海-呀-我-爱-你!-他终于喊出了声,声音并不大,他已经没有当年的好嗓子。然而他惊起了一对青年男女。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就在他脚下的岩石上,有一对情侣正依偎在一起。他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想不到他会打扰年轻人。他非常懊悔,却又觉得十分高兴,很满意。年轻人在月夜海滨,依偎着坐在一起,这很好。海和月需要青春。青春也需要海和月。
这是什么声音?哗-哗-,不是浪,不是潮,他顺着这声音找去,他看到了在他刚离去的岩石下面,似乎有两个人在游海。难道是那两个青年下去游水了么?他们不觉得凉么他们不怕黑么喔哟,看,那两个人已经游了那么远,他们在向着他向往过许多次,却从来没有敢于问津的水天相接的亮晶晶的地方游去了呢。
不,那不会错,那就是刚刚被惊动了的那两位热恋中的青年人。缪可言又有什么怀疑的呢?如果是他自己,如果倒退三十年,如果他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在一起,他难道会怕黑吗?会嫌冷吗会躲避这泛着银光的波浪吗不,他和她会一口气游出去八千米。就是八公里,就是那个极目所至的地方。爱情,青春,自由的波涛,一代又一代地流动着,翻腾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更永远不会中断。
他唱起了一支歌。他怀着隐秘的激情回到了休养所。他睡了,嘴角上带着微笑。
“怎么样?这海边也没有太大的意思吧”送他走的汽车驾驶员说。这位驾驶员是一个善知人意的心理学家。而且他已经得悉缪可言是个古板的、其貌不扬的老单身汉。
然而这回他错了。缪可言回答道:“不,这个地方好极了,实在是好极了。”1980年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不追求详尽的情节矛盾,文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如“特嫌”等,使故事具有时代感,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强化了主人公身份特征。
B.缪可言联想到高尔基、安徒生、杰克·伦敦等作家笔下的海,表现了他对大海的憧憬可谓魂牵梦萦,自然引出下文的深情呼告。
C.“他没有见过海洋······然而他却几乎被风浪所吞噬。”海洋是主人公回忆的切入口,是他审美理想的寄托,而风浪具有隐喻意味。
D.疗养胜地的高贵风貌让初次出国的缪可言略感不适,故而在呆了五天后坚持要走,表明8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异国的惶惑自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关驾驶员的叙述使小说首尾呼应,其作用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妻儿的描写类似,本文两处叙述都显现了驾驶员对主人公心理的准确揣摩。
B.小说开篇关于“号子”等屈辱生活的回忆,使作品的情感表述显得复杂深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着意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C.小说句式长短整散变化灵活,结尾两组月下之问,均构成反问排比,表现主人公的生命激情;闻或引用古诗文,使小说内容丰富而含味隽永。
D.“不肖的几子再向母亲告一次别吧”是对大海高度主观化表述的句子,有别于一般小说第三人称叙述的客观性,体现文本叙事艺术的独特性。
8.有人说,本文所叙写的大海,就是主人公理想精神的诗化表述,请根据文本梳理缪可言与大海交流的心路历程。(6分)
9.王蒙在《漫话小说创作》中评价自己的创作策略:“一方面是尽情的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一方面,却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请据此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并说说这样写有何效果。(6分)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阿吾斯奇(节选)[注]
董夏青青
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自己的箱包收拾得很利素,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
周围这么多的箱子里只有小弟的箱子把手断了,用一截尼龙绳和胶带缠了一个替代的。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赚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奶奶想把钱攒下来,让他和小弟趁早成家,小弟总觉得家底太薄,还要等两三年。
他抬起头,白炽灯管频闪的呲呲声叫他突然一阵心悸。此刻,他想起了当年弟弟的预兆。
几年前,小弟和连队的人在后山给鱼塘架网,这处一道雷电打下来,从铁丝网上传导过来的电流瞬时打飞小弟手中的铁钳。小弟飞奔回连队,求连长拿回自己的手机。
小弟不停拨打他的电话,均无法接通。
他已经近三天没吃过饭,阖过眼了,为时七天、号称地狱周的国际比武选拔考核到了此时,原先的五十名候选队员只剩六人,他在其中。
小弟打电话找他的前一天下午,他和同伴被带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座山谷。引导员将地图、指北针、枪、弹发给他们,告诉他们从此地出发,次日中午将在地图对角线另一端的山口接他们。
从仅客一人侧身通过的谷口进入,走了几分钟后,眼前是一带至少有横跨十公里的谷地。空气湿润,草木幽深,阳光照射不透。地上有很多动物的爪印,凌晨一点半,山谷里下起小雨。不多时,暴雨倾盆而下,水位上涨,将他们因在一块面积逐渐缩小的土丘上。他找出北手套进塑料袋,向外发送求教信息,但未得到回应。他们穿着白天的训练短袖,抱着膀子冻得意志全无,他想,如果当时选择在河谷的石头地上睡觉,那早不知道被冲到哪棵树上了。
早晨七点多,雨停云散。空旷地的面积稍稍扩大,却没有平地可走。他们背上枪开始翻山。山上到处是昨夜洪水的冲沟。从七点走到下午两点,每个人脚上的陆战靴都磨烂了,才看到停在远处空地上的直升机,他们通过机务手中的北斗得知,现在几人集结为一个伞兵渗透队,即将在定位器鸣响时进行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和无空中引导的三无盲降,落到地面,伞刀撞破了他的下巴,随他第二个出舱的伙伴打不开伞,中途拉开附伞拴回条命,只摔折一条腿。
夜里,他安慰小弟时说到那把被击飞的铁钳。那是一个预兆。如果当时他拿起的是那个家伙的伞包,运气未必好。
小弟出事后第三天,他接到电话。离他和小弟商量为奶奶立碑的日子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在那通电话之前,没有雷电,没有飞出去的铁家伙。
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军医正坐在长条来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
“营长好啊。”
“沈军医······”他领首示意。
军医做了个请他落座的手势,之后提着暖水瓶走过来,将桌上一个放了茶叶的纸杯拿到近前,倒上热水。
“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放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有时候我在这儿坐着,他过来打扫卫生碰见了就聊两句,问看的什么书,书里讲的什么事······有一回说到连长让他当炊事班班长,他说这不就是个做饭的差事吗?”
“当时也给我抱怨过,说不愿意下厨房。我给他讲,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当年受兄长之托,也管理过一个学校师生的伙食。民以食为天,吃得才干得,战士们训练辛苦,最怕吃不好,全连队的嘴交给他,是觉得他行。”
“我还给他说过,别老觉得自己的出身不好,家在农村,自卑。”军医说,“你们“殷'这个姓,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商朝帝乙的长子殷微子,那西安的帝乙路就是以殷微子父亲命名的。孔子临死前把子路叫来,对子路说自己是殷人,殷人就是黄帝的后人,营长,这么说来是不是很好?”
“很好,”他说,“真的很谢谢您”
“不用谢,历史书上写的,不是我胡诌的,”军医说,“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我说平时你们训练那么忙,个人时间很少,既然要看就看好书。就推荐了曾国藩的传记和家书,还有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曾国藩和他的兄弟连心,仗打得好。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两个人同朝做官,官做得明白,文章也写得好。苏东坡有一句话说自己,叫“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街头乞儿',眼中的天下人,没有一个不好的。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还是以后当排长、当连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对下,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还在看书,”他说,“平时打电话也只跟我讲讲平常的训练。”
“还有个事你也不知道吧,”军医说,“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找我,说连续失眠半个月了,很苦恼。
我就和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了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说你别问了,告诉你吧,我偷东西了,但是我又放回去了,谁都不知道,具体什么事就不肯再往下说了,前年他主动再跟我提起这个事,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以前在少林寺,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号,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多。”
他回到招待室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在他眼前连缓而下,蕴藏着沉甸甸的寒光。
[注]阿吾斯奇,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中哈边境线上。这里冬季风大、雪大,边防官兵巡逻非常艰险,文中股营长和三班长为亲兄弟,三班长在执行任务途中出车祸受伤。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写了股营长参加国际比武选拔考核的情景,他身处恶劣危险环境之中也能坚强面对。
B.文中对三班长的“出事”一笔带过,这种理性克制的写法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军人们的强悍与坚韧。
C.文中划线处的两次“预兆”互相呼应,兄弟之情感人,更多地表现了哥哥在受伤之后对弟弟的安慰。
D.文中殷营长和三班长的故事体现了边防军人并非天生的硬汉,他们也有普通人柔软的一面。
7.关于营长和军医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军医和营长的对话中,他们回忆了与三班长相关的人生经历,这种穿插的方式使叙事简洁。
B.参军人伍是三班长改变自身命运的抉择,他在军营中得到历练成长,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C.军医建议三班长读曾国藩和苏东坡的传记,与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有兄弟互相扶持的经历有关。
D.在军医缓慢讲述三班长故事的过程中,殷营长因弟弟出事而流露出的痛苦情感得到了慰藉。
8.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以“殷营长”和“三班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形象的?(6分)
9.《在阿吾斯奇》荣获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其授奖词为:“家”与“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评价。(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北省武汉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麒麟踏雾来
付淇琳
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
“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蕤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
“然后呢,然后呢?”
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
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辗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
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
在青蕤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
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
“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
“那你觉得谁是王者?”
“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我跟你讲,我好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嘲!”芸川故意酸他。
“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
“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
“那你唱一个!”
“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
“怪文绐约的。”陈轸摸了摸脑袋。
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囊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
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一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
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
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嘲。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
咚咚锵,咚咚锵——
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割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趴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
“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
“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
“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
“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
B.芸川与陈轸在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
C.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
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
7.关于文中与“雾”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中的“云雾”是少女芸川青春萌动时复杂情愫的具化。
B.“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中的“云雾”暗示了时局变幻,推动了情节发展。
C.“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中“夜雾”为实力悬殊的生死较量渲染了热烈悲壮的氛围。
D.小说标题“麒麟踏雾来”中的“雾”既指岭南山城特有的气候环境,也是对战争的隐喻。
8.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分析“麒麟”这一物象在小说中的内涵。(6分)
9.这篇小说散文化特点明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物象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循着以下思路思考、概括:1.由外到内。由物象的外在特征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由实及虚。由物象的自身意思到附着在其身的虚指意思,如象征义、比喻义、情感义。3.由表入里。先由该物象最表层入手再到其语境义,尤其是深层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
(1)C.“少女口吻、有限视角”错。叙述人是奶奶,全知视角运用。
(2)C.“热烈悲壮”错,具有神秘感。
(3)结合“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可知,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述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结合“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可知,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结合“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可知,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的传承。
(4)①结合“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可知,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
②结合“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可知,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鲜明特征。
③结合“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可知,语言优美、多种表述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
解析:
(1)C
(2)C
(3)是少女芸川心中的少年陈轸的形象,她用唱“麒麟”古歌表述了对少年的夸赞与爱慕。是麒麟舞艺术的载体,象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小说中芸川唱古歌、陈轸舞麒麟都是对传统的传承。
(4)①弱化故事情节,小说对“我”讲述年少时的情感经历、“麒麟舞”等片段进行了叙述,零星、简单,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
②虚化人物,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丰满,文章对“陈轸”“师父”虽有描写,但缺少丰富化和鲜明特征。
③语言优美、多种表述方式综合使用。文中综合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议论、叙述等表述方式熔于一炉,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湖北省鄂西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踩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情景,既表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又反衬了老人对故乡的依恋。
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
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似乎想以尽快中断谈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
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对战争的控诉也由此可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但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带给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C.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
D.小说的人物除了对话很少有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简单高效,蕴含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8.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海明威将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举例说明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
6.B7.C
8.情节上:“我”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人物,在“我”和老人的对话中,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述效果上:“我”也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事者,由“我”来叙事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物形象上:通过“我”的所见以及同老人谈话,突出老人“热爱家园,纯朴善良”的形象,揭示老人因为战争而带来的内心伤痛;小说主题上:通过“我”的感触,强化了小说的主旨:谴责战争,热爱和平。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文章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人物思想感情、动作语言等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起来,让读者通过想象加以连接和弥补。如小说结尾处老人木然的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一个“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怨恨,他仿佛在控诉:“我招惹谁啦,你们要逼我背井离乡。”强烈的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其他的例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错误,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的是老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错误,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原因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而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之一,表现的是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会照顾自己的猫一样,生存全凭天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人物作用分析一般是指向情节发展、表述效果、人物现象、主题表述等几个方面。
首先分析“我”在情节上的作用,根据原文“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可知,“我”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其次分析表述效果,根据原文“‘你从哪儿来?’……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什么动物?’……‘那时我在照看动物’”可知,“我”和老人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也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事者,由“我”来叙事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再从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原文“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可知,老人对家园的热爱;根据原文“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可知,老人一直在担心他照顾的动物,突出了老人的纯朴善良,也揭示老人因为战争而带来的内心伤痛。
最后从小说主题上分析,根据小说结尾“法西斯正在向……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可知,小说通过“我”的感触,强化了小说的主旨:谴责战争,热爱和平。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创作特点的能力。
先分析“冰山理论”,结合“将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即小说外在的语言背后,思想蕴含深刻,相对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占了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才是小说的精髓,需要读者深入体会,通过想象融会贯通。
比如文章情节设计,以小见大。小说重点描写了“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对话中也只是突出老人对几只动物的担心,情节细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力求简约,却包蕴着丰富的内容。如倒数第二段,“木然”二字既能表现老人极度疲惫,又能表现老人陷入绝望,不再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等四县区域性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的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的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3.26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而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青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着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有关。
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以耿家为中心,将家国浮沉、两代人的故事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
8.小说中“树”多次出现,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9.请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
6.D7.C
8.①榆树是家园环境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②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③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或家败人亡的悲剧);④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9.①耿振华对母亲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书),隐含了北中国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②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或母子间看似答非所问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这样处理反映了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
D.“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错误。“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把握能力。
C.“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误。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园中,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那就糟了。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的把握能力。
本文中一共四次出现“树”这一形象。
文章的开篇写到“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两旁长着”,可以看出榆树是耿大先生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文章第三段中“这些榆树据说是养了一百来年,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以看出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
耿大先生的儿子出走之后,耿大先生从儿子同学那里“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就指挥着伐树,从而可以看出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
文章中写到树木被砍伐时这样写道:“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由此可以看出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学生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角度,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评析。首先要找出对话中的显性信息,再探讨其不表现于外的深层次内容。
对话内容很短,先是儿子跟妈妈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表层情节是“弟弟们尽念日本书”,其实质是隐含了贝中国已经被日本占领,根本没有“中国书”可念,已经沦陷的现实,其中一句“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可以看出耿振华的内心想法,他是心有不甘的,所以他才会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耿振华离家的原因;
文中对话简单平实,情节上在母子之间展开,只有寥寥的“妈妈说”“儿子说”,没有过多的描写,内容上也简短明了,比如“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在普通的语言对话后面,隐含着当时残酷的社会背景,母子之间的对话是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发生的,儿子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但是为了抗战离开家里,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同时也可以看出,土地可以沦陷,但是人心不能沦陷,在耿振华身上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
这次对话只是耿振华母子之间的对话,也只是普通人之间的对话,却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对话”,截取了这样的一场看似普通的对话,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想法和追求,这样处理反映了擅长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
湖北省荆州、咸宁、孝感三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爵夫人和珠宝商
弗吉尼亚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数据中心设备采购合同范本9篇
- 主播人才2024年合作合同书样本版B版
- 2025年全球及中国耐强酸强碱压力传感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重组竹地板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装备采购谈判服务标准合同3篇
- 2025-2030全球雷管用电子控制模块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机场空侧照明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低功耗纵横开关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飞虫诱捕器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可扩展触控平板电脑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0小升初复习-小升初英语总复习题型专题训练-完形填空15篇
- 2023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解析
- GB/T 5796.3-2022梯形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
- GB/T 16407-2006声学医用体外压力脉冲碎石机的声场特性和测量
- 简洁蓝色科技商业PPT模板
- 钱素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 道路客运车辆安全检查表
- 宋晓峰辣目洋子小品《来啦老妹儿》剧本台词手稿
- 附录C(资料性)消防安全评估记录表示例
- 噪音检测记录表
- 推荐系统之协同过滤算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